大学生与手机论文范例6篇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范文1

从古到今,从没有哪项科技能像手机一样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无论你是富翁还是穷汉,都拥有使用手机的权利。想当年比尔・盖茨曾因乞丐有电子邮箱而大发感慨,如今,手机之父马丁・库帕如果在街头遇到乞丐使用手机,绝不会莫名惊诧,因为手机已经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手机正日渐成为与人体不可分割的电子器官,变成日常生活中触目皆是的一道风景,以至有人误认为手机成为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关注手机,注视手机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不能不为科技发明产生的创造力而振奋。新华出版社推出的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靖鸣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锐两位学者合著的《手机传播学》一书正逢其时,解读了手机传播的多层面问题,诸如技术、社会学、人类沟通、法制与伦理等领域复杂而诡谲的趋势,可能改变以往社会生活的惯例。

也许越是耳熟能详的东西,人们越容易忽视它的存在。手机使用者遍及每个角落,对其技术开发与经营拓展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其深层理性的探索远不如其他传媒学科成熟,这与手机所拥有的巨大用户群和无穷发展的潜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传播学领域,国内外关于手机的研究是由手机短信引发的。在美国,手机短信因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的信息雪崩而拔得头筹。在我国,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因手机短信诱发了广泛的谣言,研究手机传播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关注手机产生的新闻传播格局,给人们心理及文化带来的嬗变;透析短信语言打造的手机报纸和手机电视内容的新风格;探讨手机报纸、手机电视对传统媒介生态的冲击;解构手机营销和手机广告的创意,为手机新兴产业链的创立提出新的设想;指出手机传播引发的社会影响与负面作用,等等。本书研究的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其他论著还没有全面涉及这些论题。

尽管一些敏锐的学者已经提及了这类问题,以不同思路建构了手机研究的学术框架,譬如匡文波的“手机媒体及其管理研究”项目及其最终成果《手机媒体概论》,童晓渝、蔡佶和张磊编著的《第五媒体原理》,朱海松著的《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等,以及美国媒介哲学家保罗・莱文森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奥地利学者格拉尔德・赖施尔和海因茨・苏恩德的《第四个“W”――移动电话的妙用》等,都表现出对手机传播的热情和深切的学术关照。但这些书中现象描述多于理论阐释,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往往纠缠于传播学的结构分析,在传播学的5个W上打转。这种感性研究成为良好的开端,但多为感言四溢,表层概括,学理剖析多欠火候。

《手机传播学》的两位作者力避他人的研究缺陷,将手机置于传播学框架下,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入手,展开个性化的理论诉求。作者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和目的,依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阐明短信内容的幽默色彩,总结了手机传播的颠覆性、宣泄性、游戏性和无等级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为大众文化提供了一个大型的“狂欢广场”,最符合大众媒体发展的轨迹,成为最便利的大众信息接收终端。但它不是“第五媒体”,也不应称为“第五媒体”。

当我们提及“媒体”这个概念,严格地是指信息收集、编排和发出信息的社会机构,包括工作组织、传播设施及信息介质,而不仅仅是介质本身。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是指电视台而不是指电视机;印刷媒体是指报刊社和出版社,不是指报纸、杂志和书籍。确切地说,报纸、杂志和书籍是印刷媒体的产品,不是印刷媒体的内在含义。手机不可能成为社会信息机构巨量信息的发出者,作为手机报和手机电视的接收器,它和电视机和收音机一样,只是介质的终端部分,难以承载“媒体”的全部意义。因此,把它同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并列,称为第五媒体是不准确的。

手机作为个人的通讯工具,最大的功能是由使用者发出短信,还可“群发”,并能接收新闻媒体和政府机构发出的信息。这个特殊性说明它是“一对一”兼有“一对多”功能的个人微型电子通讯媒介。由于它的内存有限,手机群发对象难以超过数百个,新闻媒体、商用或政府信息机构,决不会用手机作为信息播发器。充其量只能说,手机是兼有大众传播的个人通讯媒介,不是报刊、电视或网络那种意义上的第五媒体。

手机传播建立在手机技术特性之上,从手机的技术与短信特性、手机的新闻传播和手机传播缺陷等方面阐释手机的多种传播形式的融合,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任何科技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必然带来各种法制和伦理问题。书中,作者以媒介生态理论分析了手机传播中的法制与伦理问题,参照国外的防范治理措施,提出自己的洞见。

作者将手机传播置入科技带来的社会众多变革,小角度,大视野,深入描述了手机媒体的“前世今生来世”的宏观图景。从有线电话、无线对讲机、无绳电话、寻呼机、小灵通、大灵通,到手机媒体的“30年法则”,以至3G与后3G时代,作者为我们揭示了一条清晰的手机发展轨迹。未来的手机将是什么样?它既可能是严谨的管家,也可能是唠叨的妻子,也可能是最忠实的朋友,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以科技发展的前沿端倪为基础,《手机传播学》为我们展示了手机的未来,把人们引向全新的信息时代。

四十多年前,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想当年,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备受冷落。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科技进步和新媒介的众声喧哗,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麦氏电光石火般的智慧和锐思。如今,手机当之无愧地成为继互联网之后最受关注的媒介。从纸媒、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已经给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带来许多根本性和革命性的变革。

理论的最高境界不是对现实的简单阐释,而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前瞻。《手机传播学》不但描画了手机传播的现实,指出手机传播带来的社会变化及其问题,而且对以手机为主轴的媒体融合提出“三个层次”的理论。虽然“任何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复杂的意料之外的结果”,最终也许会击碎某些理论,但作者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范文2

【关键字】校园手机报 和谐校园 舆论引导

近年来,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提高舆论引导力及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探索出手机媒体与校园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的全新模式。随着尝试的高校不断增多,校园手机报的业务模式逐渐趋于完善,并发展成型,现今,创办本校的校园手机报已成为高校发展校园文化的新趋势。

据统计,截止2011年8月,中国手机用户总数达9.27亿,手机媒体由于具有贴身性、互动性、多媒体传播、传播有效性高等特性,应用日趋广泛。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中国手机报用户达1.5亿,而据业内人士预计,目前我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已超2亿。

手机报业务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并已具备日趋完善的产业模式。校园手机报业务在此基础上产生,以促进高校和谐发展为落脚点,结合时下前沿技术与时尚元素,将预先编辑好的新闻讯息发送到用户的手机终端,节省了传播时间,提高了传播效率。

校园手机报是一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的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符合受众阅读习惯,具有较高认知度的手机报纸。校园手机报以彩信手机为媒介依托,及时、准确地传递时事新闻、教务通知、社团活动、校园资讯、就业考证等服务资讯内容,展现大学生独特视角的手机报,是高校校园网之外的另一个高效的信息传播载体,逐渐取代传统的黑板报和通知栏,成为学生了解校园信息的新选择。本文从校园手机报业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效应、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及高校如何利用校园手机报进行舆论引导三个方面论述校园手机报业务的优势与作用。

一、校园手机报――高校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高校要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与学习氛围必不可少。2008年,北京科技大学等几所高校联合创办大学生校园手机报,得到了在校学子的积极响应与师生的众多好评,与此同时,也在国内高校中引起广泛关注。如今,创办校园手机报的高校已不胜枚举,并呈上升趋势。

高校能否成功创办本校的校园手机报业务,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选择其相应的创办模式。目前高校针对本校师生所发行的大学生校园手机报大都采取免费形式,因此学校方面将成为项目费用的主要承担者。校园手机报业务立足于本校实际,其编辑团队也由本校师生构成,因此发送的信息更能符合本校师生的阅读习惯。此外,校园手机报业务在信息的筛选与重大事件的上,也能更好地与本校的宣传理念相结合,大大缩短了传播的时间,促进了学生工作的扁平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成为推进新时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选择。

1、校园手机报业务能满足本校师生对信息的需求

高校师生在校园中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方式是构成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满足师生的求知欲,建立起师生获取讯息的信息化渠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大学生是一个信息需求量较大的群体,由于学校无法提供通过电视媒介获取信息的途径,因此更加突出了校园手机报业务的作用。校园手机报业务内容丰富,可涵盖时事新闻、教务通知、校园新闻、就业信息、考研资讯、心理咨询等版块,以满足本校师生的信息需求为落脚点,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建立起学习型校园环境。

2、校园手机报业务能够拓展学生的思想教育渠道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通过阅读校园手机报能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信息的良好习惯,培养与巩固受众的公民意识,拓展学生的思想教育渠道。此外,手机阅读是一种时尚的阅读方式,顺应了新生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能给读者带来与其他媒体完全不同的阅读,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渠道。据了解,校园手机报的容量可达50K,能够添加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的信息,内容丰富,承载量不亚于普通报纸的内容,并可根据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校园手机报业务能够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校园荣誉感、认同感

高校在本校校园主页上将最新的校园动态及学校或师生所获得的荣誉公布,目的是为了方便师生获取校园信息,培养学生的校园荣誉感。根据校园手机报的问卷调查,其中题目为“浏览校园网主页,查看校园动态及院系新闻频率”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有45%的学生选择“很少、几乎不看”、43%选择“偶尔、每月能有1-2次”、12%选择“经常、每周有空都会看”。由此可见,高校通过建设校园主页发展校园文化的效果并不如意。校园手机报业务充分考虑到用户的贴近性,迅速快捷地将最新的校园动态发送给在校师生,不仅能让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校园信息,培养他们的校园荣誉感,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还能省去用户登录校园网的时间,为发展高校的校园文化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

二、校园手机报――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新媒介

时下,维护校园和谐氛围已引起高校高度重视,高校以校园手机报业务快速便捷的特性为出发点,将提前编辑好的讯息发送给用户,并可在宣扬正面信息的同时兼顾发送一定的反面教育案例,使用户事先对一些反面信息产生免疫力,防止受众在接触某些反面信息时动摇其正面思想,加强高校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掌控能力。

突发事件是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例如地震、甲流、破坏、恶、报复等。突发事件的特征体现在突发性与造成的莫名恐慌感,而校园手机报业务的优势在于其传递讯息的时效性与便捷性,高校在面临校园突发事件时不仅可以通过校园手机报业务将有关信息迅速及时的传达给每一位师生用户,同时能通过反馈的信息了解受众想法,此外,还能利用手机报业务的特性,做好长时期专题性的报道工作。

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容易在高校校园中引起学生的恐慌,高校如未能及时告知师生突发事件的相应情况,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引发谣言,危害校园稳定。校园手机报业务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方面能够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校园手机报的纽带作用,学生将不再感到高校领导或管理层离自己的生活很远。高校通过校园手机报业务可以将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与学校应对事件的具体措施传达给每位同学,既能起到正面传递信息,疏导学生情绪的作用,又能强化学生的判断力与集体意识。例如,甲流爆发时,学校可通过校园手机报业务将甲流的预防手段、患病症状及学校的应对措施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本校师生,加强师生对甲流的预防能力。

三、校园手机报――舆论引导的新途径

校园手机报业务是针对具体某所高校师生所发行的手机报纸,编辑内容大都基于本校的校园生活,体现本土化、草根化、服务性的特色。同所高校的大学生在年龄结构、生活习惯与消费习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校园手机报更能贴近本校师生的生活实际,使用户对其产生亲切感,提高了阅读率与宣传效果。高校通过短信形式将学校重大新闻、院部动态等信息免费发送给用户,既能方便同学们及时了解校园信息与活动预告等,又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营造了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环境。

1、校园手机报能够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

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易产生较大情绪波动,面对高校校园中出现的利益纠葛与现实因素容易感到不适应甚至苦恼万分。校园手机报可以作为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在其中设置老师答疑或心理咨询等版块,既可为正处于迷茫中的学生指点迷津,加强老师与同学间的互动,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又可及时收集校园舆情,防患于未然,维护高校的校园和谐氛围。

2、校园手机报能够促使学生工作更加高效和通畅

校园手机报能及时迅速地将不同时期高校发展的核心精神、处理事件的相关规范及措施传递给本校师生,既精简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中间程序,提升了工作效率,为探索学生工作高效性提供了可鉴之处,也对学校管理校园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来说,通过校园手机报能够让他们第一时间掌握学校的相关情况,缩短了通过到宣传栏、高校网站与学院通知获取信息的时间,使学生工作得到更有力支持。

校园手机报的出现顺应了新时期下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是高校近年来发展的全新的管理育人平台,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新机制,在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与进行舆论引导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发展校园手机报业务的高校数量仍在增长,随着高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加快、高校师生对信息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校园手机报业务模式的日趋完善,作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新平台,校园手机报业务具有颇为乐观的发展前景。

【本文为2011年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校园手机报的创办与发展研究―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编号:UIRP1156】

参考文献

①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②匡文波、谢新洲:《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③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范文3

信息社会巨大的信息量借助各种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实现全球共享,在信息发展全球化的驱动下,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生信息管理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英语对信息管理及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与信息处理有关的计算机领域和信息技术行业离不开英语。而00后的大学生的融媒体成长环境使得他们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及各种多媒体网络平台具有浓厚的兴趣。本文重点探讨把移动媒体融合到计算机网络平台所提供的音视频各种媒体的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信息管理技能的人才适应信息社会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二、信管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专业英语其内容涉及对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流等,它不仅是大学普通英语的延续,又是结合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知识的更加专业化的英语课程。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它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生词汇多、转义词汇多、缩略语多等特点。其次作为专业英语的特点包括客观、准确、长句多、被动语态多、从句多,同时有一些方程与数字。信息管理专业英语在多年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专业英语的合成新词也给英语教学造成一定困难。专业英语语法的修饰成分多,从句多等句式复杂性加剧学习难度。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撰写英文论文等存在很大困难。再者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要远远低于其他专业课,由于一般设在大四阶段学习,学生准备考研究生和找工作导致缺课严重,来上课也是为了获得出勤成绩,课堂上不参与互动或做别的事情。也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且教学模式单一,与择业没有任何关联,导致学生对其不感兴趣。除此之外,所教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多媒体环境成长起来的,手机不离手,生活和学习严重依赖网络,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教学效果不好。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广泛选取

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的选材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保留一些传统的有关信息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传统知识,例如信息管理学、数据库、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等专业知识,又要注重与高新技术相协调,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决策、安卓手机等新技术,及时补充体现时代性及实用性新知识、新词汇、新技术。例如筛选互联网上的外企的市场产品推广的宣传片,模拟语言交际的场景扮演角色,应聘电子商务公司的引荐与推荐自我介绍,与客户的预约和邀请、商品交易中的讨价还价等素材场景,锻炼专业英语综合能力。

2.多媒体相融合多样教学形式的构建

(1)课前预习手机移动设备及网络等多媒体平台引入到专业英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认可度不高的专业英语课程,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不愿意预习的,因此采取有效且有趣的预习方法和方式以及预习时间的选取及督促引导预习很重要。所以预习任务安排在本节课结束前15分钟进行。例如让学生把下次课内容及涉及的知识范围进行构思,进行全班的讨论界定下节课要讲解及学生要参与的内容,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分成讨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问题的具体细节,组内同学进行准备材料的任务分配及查找资料的时间等具体事宜进行预习。(2)课上教学课上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幻灯片、互联网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多媒体融合教学,对于理论性知识,要求学生记忆基本概念,重点专业词汇,难点句子分析、手机在线测试,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开发的微信小程序对专业英语词汇学习与训练,对于术语及词汇以抢答的形式进行中英文互译匹配测试比赛,根据学生的抢答测试结果进行实时排行榜显示,以此来督促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由于测试成绩进入课程的总分,这样学生即使为了及格也会用心学。学生在课堂上被允许使用手机,课堂更充实,学习更忙碌。对于技能性知识,把学生上节课预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利用情景教学,制造实践的氛围,例如计算机产品销售环节的模拟与实战;课堂上进行主题分组讨论,如人工智能、新型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学生手机在手,可以从网上迅速获知任何相关信息;每个小组的成员也可分工协作围绕各自主题展开讨论,制作PPT或视频等,用英文为全班同学作报告、演讲,而自己登上讲台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都紧紧地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对其将来在工作中的面试、宣讲和团队合作都是非常好的预演练习。(3)课后扩展课后扩展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最终环节,也是将学习评价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带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小任务,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围绕课堂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来复习内容、反思问题、扩展知识的范围。教师通过网络或手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展开有效网络平台中互动。学生作业可以独立或小组配合完成并以电子稿形式提交。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群用英文讨论某个专业问题,或者学生自己的阅读录音,觉得好的发到讨论组里让大家欣赏和点评。课后的扩展学习使得学习得到有效的巩固与延伸。

3.考核的变化

专业英语教学的考核方式为总成绩=平时成绩(50分)+期末成绩(50分)。平时成绩在每堂课的课前预习、课堂参与的程度及效果、课后扩展作业的完成情况,对课程学习的考核分散到整个学期,这样即使一次的考核失败只要学生继续努力,下次的考核可以弥补之前落下的成绩。期末成绩采取闭卷考试,教师采用分层考核方式:教师规定好题型与分值分配,把学生按平时表现分成不同层次,每个分层小组的学生自主命题一份适合自己能力的考卷,教师将试卷综合起来筛选补充,调出一定比例的试题作为正式考题。这种方式既能检测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框架的建构,也能了解学生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学生的亲身参与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学生主动复习考试提高了整体学习效果。

四、总结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

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课程。为适应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如何办出中职教育的特色,如何设计课程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目前中职学校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分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骨干课程,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规划与组建、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建设等理论与技术于一体。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最终落实到实际应用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堂教学大都是采用先在教室集中讲理论,然后到机房去做实践。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不能与操作相结合,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加之中职学生自身基础薄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时产生厌烦和排斥情绪,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较差。为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2.1 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有大量的知识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在刚接触时,缺乏必要的基础认知,易产生畏难情绪。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有趣的课件,把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软件或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投影、视频、实物等教学辅助用具,通过动漫演示、实物展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消除学生心理压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某些理论知识即使有生动的课件有时学生也难以理解,因此为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学设置应坚持“适度理论、强化实践”的教学方针,在教学上增加实践课时,是理论与实践课时达到1:1甚至1: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验操作主要从安装、管理维护和故障排除几个方面入手,利用机房、实训室、仿真设备等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或在理论教学中穿插演示、或集中一个阶段强化训练。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教师都要把握教学知识点的连贯和完整,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实践结束后,要有报告、归纳和总结。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理论教学中的课件制作应更生动有趣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理论知识传授个学生,长期以来,教师在制作课件是只注重对课程重点的提取,多采用文字性的描述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文字性的描述,多采用生动、有趣性的图形、图像、动漫等多种媒体,通过色彩变化突出重、难点,采用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3.2 不断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在实践操作环节,重要的是实验实训设备,要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子教学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应建立健全校园网、投资建设专业的网络实验室,购买路由器、交换机、仿真器等网络实训设备,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在专业的实训场所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真实的网络工程项目,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3.3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

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现代中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的动手能力需要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学校让网络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不同等级的培训,加强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

3.4 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实战的平台

校内教学与实践总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加之计算机技术不断飞速的发展,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立足于社会,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并具备竞争力,就必须让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走进学校,登上讲台,传授新技术,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实践,让学生补充新知识,巩固所学,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职教育面临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挑战与机遇并存。教育教学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靠有志之士共同探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紧贴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三峡中等专业学校)



参考文献: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 教学方法 手段 辩证扬弃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17-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该课)实效性的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之现实的最优化的辩证研究,是解决实效性问题的重要一环。

科学地总结国内对该课题方面的研究,客观地讲,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国内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如教学方法与手段现状的研究与改进举措、双边教学方法的研究、“两课”“知、情、意”的实效性的研究、教与学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多媒体教学条件的配置与运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中,指出了该课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落后。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少;一言堂多,群言堂少;学习书本的多,接触实际少;被动学习者多,主动学习者少;专注听课的少,课上做其余事情的多;更有甚者,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教学手段上,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多数教者只是把书本内容简单地搬到电脑、屏幕上,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图、像、网络联接等现代传播技术、条件还没有充分的有效利用。该课没能达到科学性、系统性、价值性、审美艺术性、选择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没能做到“知”、“情”、“意”三者完美的结合。故此,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对该课学的好坏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模糊认识,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抵触情绪,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现状,国内的专家、学者提出一些较有建设性的观点,如,为改变单一的课堂灌输现象增加专题讲授、实践考察、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提出比较方法教学法,使学生融会贯通;提出优化教学手段,提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

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大量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方便快捷性,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面临新的困惑,现实的实效性、针对性之出路在何方?

若实现该课的实效性、针对性的教学目的,客观辩证地分析上述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上述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与实践方面,缺乏最优化的系统分析,缺乏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的评估系统及认证体系;缺乏实施认证的目标管理体系;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缺乏反馈机制及动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与运用是定性的多,而定量的少;随意性多,系统性、计划性、有目的的实施少;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少;寓教于生活的少,寓教于乐的更少;由于对该课在观念上、管理上不重视,对该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理论研究深度也不够,系统性不强,实践上又缺乏规范性;同样,缺乏针对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研究与运用;缺乏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适用环境的选择;缺乏教学方法与内容结合方式的研究;缺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系统有机的转换、更新;缺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技术含量的支撑;更缺乏课堂学习及课下研讨的浓厚求知欲的有效激励机制;缺乏思想政治课新知识新思想的有效的传播量;缺乏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与形式、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的有效研究;故此,该课程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不深入,其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不高;教学的实践的实效性有较大的或然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在某一高校某一班级,某一阶段可以,但仅具有特殊性意义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全面客观的辩证地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在辩证扬弃的意义上,针对其存在着诸多不足及缺陷,突出该课程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实践基础性、可操作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公共关系双向传播与沟通的理论与实务技能,以与时代相吻合的思想政治理论为核心内容,以现实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切入点,密切联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从解决大学生当前及长远的关注的问题入手,着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此达到“知”、“情”、“意”共鸣。继而,以实效性为目的针对授课对象、授课环境,客观、系统、科学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用性、普遍性意义上得以推广,使受教育者由不愿意学,转变为愿意学,再转变为我要学;使受教育者从学习无用,转变为学习有用,再转变为终生受益等等。这是实现该课程实效性的最现实的选择。

辩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一问题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在于,是解决该课程实效性的重要一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辩证扬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就是要在克服其不足,保留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基本思路和方法。

这些内容主要之点是:第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本质规定、原则、特征、切入点、归宿点;第二,以该课程的内容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筛选、确定、排序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三,以该课程的教学环境、条件及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四,以该课程的学期的不同阶段(如期初、期中、期末)及不同课程阶段(课前、课中、课后)系统设置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五,以该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与多方面、多视角的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相结合来确定、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六,以该课程的全程教学的战略系统性与各个阶段教学战术的灵活性相结合,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七,以该课程传统模糊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向科学的量化教学方法及手段过渡;第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现实选择及具体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双向性,通过疑难问题专题式、座谈式、对话式、演讲辩论式、案例式、调研式、论文式、报告式、网络交互式等丰富和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不仅是理论意义上的,更重要还是实践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现实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体系方案,方案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上升理论,升华理论;各种方法手段交融交互运用,先后重轻有别。第二,建立系统的评估及认证体系,以保证最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实施。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认证目标管理体系。第四,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人文实践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习惯。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是富有实效性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实、具体的系统的统一;第二,建立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的系统评估及认证体系;实施认证目标管理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建立反馈机制,实施动态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组合;第四,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以现代心理学、现代公关学、现代传播学、现代管理学等学科相交融,并以此为科学理论依据,对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性优化;第五,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是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第六,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对于受教育者是喜闻乐见的集知识性、理论性、欣赏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选择;第七,掌握和运用方法与手段的人,必备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条件,应是事业型、学究型、宣传型、讲演型、主持型、沟通型、辩说型等几者于一体的通才教师;第八,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必须是建立在现代科技、传播技术的新生产力基础之上,使之具有科学化、标准化、信息量大,感染力强等特色;第九,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应以哲学、数学的科学定性、定量为基本思路;第十,创立其有共性、个性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组合的各种模式。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是:第一,从个性意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从教学的实践中概括和推导出具有共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二,从分散的、不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到系统的形成教学方法与手段规律性的运用;第三,从该课程的内容到形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色,选择最适宜的导入点,如疑难的社会问题、关系到自身发展前途问题、价值取向等问题为切入点,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研究与实践。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其现实性的选择是:第一,依据课堂教学实际,客观、科学的区别分受教育者注意力、兴趣点的不同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二,建立反馈机制,在一定的时段,对该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抽查,评估其效果,以不断地加以修正,进而采用更为现实可行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1]汪建华.“全国高校第二十一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2,(11).

[2]李文海.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三重挑战[J].高校理论战线,2001,(10).

[3]郭凤志,张澍军.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

[4]徐朝旭.“两课”教学如何理论联系实际[J].高校理论战线,2001,(11).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作者结合近几年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围绕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包括网络硬件实验和软件仿真实训)以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分析,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软件仿真实训在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软件仿真实训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单纯学习理论,导致理论的学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的同时不能动手做实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理论学习比较排斥,在做实验的阶段无法有效地将已学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尤其是我校是大专院校,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困难,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在教学方面有所改革,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现有条件,利用学校机房实施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每次上课既讲理论又做实验,利用PPT课件中的图像、动画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网络理论知识,使得理论的学习易于理解,应用机房计算机硬件、虚拟机和其他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反过来促进了理论教学。

二、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制作简明易懂且形象生动的PPT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动画,图像手段讲解

《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有许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如果没有动画,图像,凭空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数据通信基础理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路由原理与技术等,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了将抽象的理论讲明白,必须认真准备教学课件,做到简明易懂,只讲授其中最核心的理论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图像和动画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动态的画面。例如,在当讲到数据通信基础理论的交换技术时,学生对三种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易理解,我就把这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制作成动画形式,改善了教学效果。可以用动画将电路交换分为三个阶段:建立电路、利用电路传输数据和释放电路,课件能生动地反映这三个阶段;报文交换不需要建立电路,但每个数据文件可作为一个报文整体进行路由寻址,通过中间的交换节点进行存储转发,直至最终到达目的地,利用动画课件能形象地展示整个过程;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相似,只是将报文分成了多个数据片段(称为分组或包),通过中间的交换节点进行存储转发,有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方式,纯粹理论讲授学生恨难理解,甚至会让学生感觉这个课程恨难学,以至于厌学,对这么课程失去兴趣。通过动画课件的教学,学生基本能理解这三种交换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利用学校机房,实现一体化教学,理论讲解与硬件实验、软件仿真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网络组建、配置和维护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