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实习论文范例6篇

中职教育实习论文

中职教育实习论文范文1

关键词 何清儒;职业教育;职业补习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5-0075-05

何清儒(1901-1985),天津人,民国时期著名职业教育理论家。其代表作《职业指导学》(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和《职业教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均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学科史上第一本以“学”字命名的著作。他的职业教育理论涉及职业教育、职业补习、职业指导、职业心理、人事管理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补习教育理论是其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职业补习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引进之初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研究也相对匮乏。之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以及有关职业补习教育理论的探讨也逐渐增多,在众多职业教育理论探讨者中,何清儒是一位突出代表。

一、职业补习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一)职业补习教育的目的

何清儒认为,职业补习学校的性质与普通学校不同,所以两者在学生来源上有很大差别。在他看来,职业补习学校的学生来源有二:“一种是已经受了相当的普通教育,而缺乏职业知能,需要补充职业训练的;一种是已经有相当职业知能,而感觉不足应用,需要增加的。前一种大多数是出了学校没有就业的,后一种大多数是正在职业界工作的。”[1] 也就是说,职业补习教育的对象包括已经在职业界供职的人和有意愿就业并即将从事相关职业的人。

针对职业补习教育的对象,何清儒对其目的进行了多次论述。这些论述尽管在表述上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如在《职业补习教育中的个别指导》一文中,他认为:“职业补习教育的目的,是对没有受充足教育的青年,培养他们关于职业的知识技能与性格,使他们有实际从事职业的能力。”[2] 在《职业补习教育在人事管理中的地位》一文中,他指出:“职业补习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目的是对于缺少职业训练的人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培养职业的知能,增加职业的能力。”[3] 在《战时职业补习教育的趋势及需要》一文中,他强调:“职业补习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目的虽与正式职业教育相同,但是主要培养职业的知识技能与道德,以增加从事职业的能力,不过形式上有许多差别。”[4]

可以看出,何清儒对职业补习教育目的的界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已经在职业界从业的人而言,职业补习教育的目的是补充或增进他们在职业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对即将从事职业的人来说,主要是授予他们职业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归根到底,职业补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职业的能力。

(二)职业补习教育的功能

鉴于职业补习教育重在传播职业知识,授予职业技能,培养服务精神,提升职业道德,何清儒认为,其功能具体体现在个人、教育、职业和社会四个层面上。他说,对个人而言,职业补习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其功能与职业教育是一致的。不仅可以帮助无业者更好地获得职业,有业者更好地适应现有职业,也使得无业者有业,有业者精业,进而乐业;在教育方面,职业补习教育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补充,是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延续,可以丰富教育形式,增加教育内容,深化教育意义,提升教育技能;在职业方面,职业补习教育承担着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任务,能够增强个人的职业能力,提高工作效能,促进职业改良,有利于职业的长远发展;在社会方面,职业补习教育能够增加工作效能,加快生产发展,促进事业发达,进而对社会的进化产生影响。

二、职业补习教育的特征

20世纪20年代,职业补习教育受到人们重视。至20世纪30年代,职业补习教育理论亦日渐丰富和完善。但是,抗战爆发后,由于国家巨变,为适应战争要求,职业补习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灵活的职业教育方式,在战时很快发挥了作用。对其进行理论探讨,日渐受到社会重视。何清儒认为,职业补习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目的相同,在设科、内容、组织、期限、时间、教员、地点方面都有不同要求;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特点,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不能同他种职业教育相提并论”[5]。为引起实业界注意,使职业补习教育在战时更好地发挥作用,他从多方面对职业补习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和说明。

(一)设科以社会需要为根据

何清儒认为,无论何种教育的开展,都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根据,职业补习教育更应如此。他强调,施行职业补习教育前,要根据社会中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的需要来决定所设科的种类与内容;同时,在实施时,应以科为单位。每种需要训练的职业或工作,便可以成为一科;有某科的需要,便设施某科的训练。也就是说,实业界需要哪种训练,便开设哪种职业补习教育的科目。他指出:“职业补习教育的各种补习班,莫不根据这种原则。”[6]

(二)教材以职业界实况为出发点

在何清儒看来,职业补习教育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所取教材,应根据实际工作分析,将工作情形、所用工具、所需知识技能以及应具备的道德等都分析清楚,使编制教材符合职业界实情。这种基于实情的教材,能更好地对工作发生效力。他说:“职业补习教育着重实用,所以施行训练的教材,必须根据各种职业或工作的实际状况。职业补习班的各科教材,都是应当由对于工作分析研究而得来,绝不是凭空理想的。各种职业或工作的性质及内容各不相同,非有特殊编制的教材,不能训练切实应用的人才。”[7]

(三)学生的培养以工作能力为目标

何清儒认为,普通教育的目标是很概括的。一个受过普通小学或中学教育的人,所学的知识比较宽泛,可以从事多种不同的工作。一般正式职业学校的教育,学生没有对具体工作所要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专门学习,往往缺少特殊性。相比之下,职业补习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他说:“每举办一种训练,目的即在造就某一种工作的人才,或增加在这一种工作上的能力。决不是囫囵不清,乃是以工作为单位而组织的。”[8]

职业概况。何清儒认为,职业补习教育的教材应将职业的基本概况作为其内容,进行专门介绍。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应对所从事职业的历史、性质、入业资格、工作状况、疾病危险、利害关系等有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活,不妨碍工作效能。

职业目的。为了使接受职业补习教育者明晓其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并产生兴趣,达到乐业之目的,要对相关职业的功用、价值及目的作清楚说明。

职业知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具备相应职业的知识。何清儒认为,职业知识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二种。直接知识,即是与职业有密切联系、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直接影响的知识;间接知识,虽不如直接知识与工作的关系密切,也会妨碍工作效能和发展空间。职业知识,尤其是直接知识,是教材内容最主要的部分。

职业技能。由于职业补习教育学生的培养以工作能力为目标,其教材必须注重技能,而不是知识。何清儒认为,对于技能训练,实际操作和实践固然更为重要,但文字说明也不可少。因为用文字对有关工作的进行顺序和相应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往往可获得相当的效果。

职业道德。何清儒认为,职业道德不仅限于对各种职业有关的普通美德,如诚实、耐劳等,还包括各业及各工种所需要的特殊道德条件。在他看来,职业知识与技能对工作效能有直接影响,但职业成功,不专在效能的大小,职业道德也很重要。因此,职业补习教材的内容,应包括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特殊道德。

(二)教材编制

何清儒指出,由于职业补习教育教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根据各业情况,按照职业性质的特殊性来分别编制。每一种职业应该有一种教材。“这种教材的效用,只限于一种职业需要的范围内。”在编制前,必须对职业中不同的情况调查清楚,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材料。同时,何清儒很重视实业界对教材编制的作用。因为许多职业的训练方法和材料,以及“各种工作说明,工作方法,以及其他关于工作的材料”都是很好的教材,如能将这些“实际的材料,取来作教材,效力要大许多”[17] 他认为,实业界参与,不仅能使教材的编制更符合实际状况,很好地弥补办理补习教育者对于实际的需要不熟悉、筹划不周到的缺陷,而且也能使职业补习教育的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而言,在教材编制上何清儒认为,可用工作分析这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他强调:“工作分析可以确定职业内容,以为编辑教材的根据,是一种极重要的科学工具。”[18] 在工作分析中,每种职业分为若干部分,每部分为若干节;每节工作得到多种必需的技能和必具的知识。教材编制的时候,可以把一种技能或知识看成一个单位,作为一个题目,然后将题目的材料整理起来,便成为一课的教材。对于技能的教材,以一种技能作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的内容包括目的、工具、工作顺序、服务道德、问题、实习设计和参考;而对于知识的教材,则以一种知识作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的内容包括目的、知识、学习方法、问题和参考。

综上所述,何清儒从目的、对象、功能方面对职业补习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从设科、内容、组织、期限、时间、教员、地点等方面对职业补习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概括,从设施、组织、专业、教学、指导等方面对职业补习教育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对职业补习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的编制进行了说明。何清儒强化了职业补习教育目的的明确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特征的多样性,教材的现实性等职业补习教育理论。这不仅丰富了当时职业补习教育的理论宝库,而且也对今天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清儒.职业补习学校的学生[J].教育与职业,1937(181).

[2]何清儒.职业补习教育中的个别指导[J].教育与职业,1936(174).

[3][8][9][12][13]何清儒.职业补习教育在人事管理中的地位[J].人事管理月刊,1937(4).

[4][5][14]何清儒.战时职业补习教育的趋势及需要[J].教育杂志,1938 (11).

[6][7][10][11]何清儒.职业补习教育在战时教育中的地位[J].教育与职业,1937(189~190).

[15]清儒.同业公会与职业补习教育[J].教育与职业,1936(179).

[16]何清儒.怎样研究职业教育(上)[J].出版周刊,1934(179).

中职教育实习论文范文2

一、人文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于人文教育的界定,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文教育理解为“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教育对象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可见,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对受教育者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促进其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广博的文化知识、高雅的文化氛围、优秀的文化传统及深刻的人生实践。“人文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模块: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人文教育强调的是通识教育。通过通识教育使一个人有国家、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知识;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对其发展、方法、精神的了解;对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审辨能力。”在高职学生的学科体系中,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从学科属性来看,属于人文学科,自然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人文教育是关注人和培养人的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其高尚人格,促进其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科。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能承担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更适合培养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的课程。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新时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欣欣向荣,虽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却普遍存在一致命的缺点:欠缺人文素养;不能将高素质与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充分结合。究其原因,不少学校大量削减了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重技术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普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情况也正如此,有的工科专业甚至取消相应课程,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流失。如果继续忽视这样的问题,将会制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也会阻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教学工作不够重视

首先,教学学时得不到保障。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呈现出了功利化的趋势,注重专业教学,轻视基础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也出现了课时被缩减,甚至被取消或随意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时的现象。

其次,没有针对性的教材。高职院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各大本科院校是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教材针对性不强,以文本为主,吸引力不强,缺乏互动及应用性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加之学时的限制,容易造成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及学生失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兴趣。

再次,实践教学难于开展。校内教学实践独立性不强,表现为和校团委、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掺和在一起;校外实践的服务性不强,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总之,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得不到校内校外的相关支持,开展难度大。

(二)师资建设相对不足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完整,学习进修机会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教学质量相对滞后。因为该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同专业课相比,其学术研究的价值不高,处于劣势。并且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是外校老师兼任,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无法合作创新,忽视了人的发展和对学生精神的陶冶,从而导致学生极其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学生学习不够主动

大多数学生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想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专业课,是满书全是文字,不用老师教都能看懂。学生长期不重视,导致最后也无法用文字表达观点、用理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加之,社会环境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当今互联网贯穿于学习生活中,学生没有把握好度,一有问题不是独立思考而是借助网络,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影响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人文教育影响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是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然而受实用主义教育观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院校狭隘的理解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概念,呈现出“重技术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感慨全民道德滑坡,理想、信念沦丧的同时,仍有一些学生以追求功利为自身价值目标取向。因此,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为了达到更好地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实现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实现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故而,在人文教育影响下,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等问题,帮助学生形成高雅的文化氛围、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开展深刻的人生实践。将人文教育的精髓贯穿课堂,师生共创和谐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人文气息。这样,既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能促使学生关注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侧重于掌握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可能导致老师照本宣科式、学生死记硬背,也容易使学生忽略分析理解问题的方法以及知识内容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倡导人文教育,有助于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程价值,让学生学会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所学知识联系,使得身心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态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教师能更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教师也能更全面的认识学生、掌握学生的发展。由此,学生也会倍受鼓励,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同时也会在强调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关注到基础学科。

四、结合人文教育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重视人文教育,转变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侧重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而忽视了其内涵的人文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除《形势与政策》外,其他两门课程都有很强的理论性,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到思想、道德及法律的基本知识,也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法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等学科。这种深刻的理论性,对于学生而言,虽然较为枯燥,但是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运用理论正确分析自身和社会实际,使其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变得更为理性;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这其实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可见,这些理论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新时期,教师应根据时代和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重视人文教育,转变教育理念,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深挖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感染人文气息。

(二)整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活跃的课堂氛围,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如果再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能展示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而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学时难于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师教学方法的使用。因而,教师必须整改传统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减少讲解时间,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思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以进一步提高教学。

(三)结合学生实际,编写专门教材

高职院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各大本科院校是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教材针对性不强。每个学习阶段的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学生也不例外。教育部曾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也使得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在基础课学时的安排上总是压缩、削减,老师难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学不到什么知识。所以,结合学生实际,编写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四)建立实践基地,增强学习体验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结合当地的人文、社会资源,建立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搭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感受,了解乡情、民情、国情、世情,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独立思维能力;加深对祖国和社会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感受科学力量,从内心深处理解爱国主义、道德、公民意识、法律意识,从而使自身的人文精神得到培育。

(五)建设师资队伍,提升人文素

中职教育实习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从内容及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和相融性。随着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的深化,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目前高职的思想政洽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和教育部的“05方案”设置的,即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称《概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整合、拓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践中可尝试构建以‘,05方案”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两翼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05方案”为主体,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概论》课和《基础》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三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可整合、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如《概论》课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学生能感悟和触摸到的内容,这样既可避免理论宣讲的枯燥性,又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基础》课教学中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跟学生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可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施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一可开展“职业导向性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专业、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可进行“职业融人性教育”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好地了解社会分析自我,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有效地实施、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之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大三,町实施“职业拓展性教育”,针对毕业生群体的需求,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法国社会学大师莫里斯说过:“心理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心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提供指导,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协为主阵地,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线,形成中心、院系、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为支撑的日常工作体系……还可将心理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相结合,使之日常化、全员化、全程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服务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新途径。

(一)健全实践保障制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遇到诸如实践课时、经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组建一支包括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的工作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每年应根据学生数拨付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教务处要以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标准来组织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明确把实践教学课时写进教学计划,有统一的大纲,有规定的内容和学分,有完整的课表安排,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长期实施的制度保障。

从实践内容上讲,可尝试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相结合。利用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状况,科学地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零距离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参观改革开放的典范,如华西村等,让学生切身感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二)构建多边合作平台,多渠道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途径

首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在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越发多姿多彩。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相结合,与各院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在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活动纪念日,组织或参与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锻炼思考、表达能力;参与志愿者组织或公益活动,如参与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款、义务献血、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帮助老人照顾儿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等。

其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渗透。“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实习工厂,与实习指导教师及工厂的实习指导师傅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实去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是立足之基,自觉地去体会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围绕职业素质提升,构建“全员全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有学者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无法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尤为如此。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短短三年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科学的“三观”是否“人心人脑”?这一切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彤式、标准等都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

(一)重知重行,创新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高职的生源构成、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为此应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来创新考核内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考核要在根本上有助于学生知行素质的提高,其结果可从三个方面来评判: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否增强;在处理社会人生问题上的思想境界有无升华。这三个结果,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很难达到。因此应创新考核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记忆性、模仿性向探索性、创新性学习转变,增加主观性命题的比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和方法上讲,可采取开卷、小论文、调查报告、口试等途径,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行统一”、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中职教育实习论文范文4

[关键词]职业院校 硕士层次 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卢军(1970- ),女,山东莱芜人,聊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韩涛(1970- ),男,山东新泰人,聊城大学工程建设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Y12022)、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学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职教师补充对接研究”(项目编号:sdxh12b09)和2012年聊城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聊城大学文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20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81-0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腾笼换鸟’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就需要有大量的双师型师资”。我国职业院校和私立高校方兴未艾,需要大量双师型师资,地方高校应抓紧机遇培养硕士层次的双师型职教教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创特色道路。

一、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国内与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同类的研究主要有:职业教育学硕士、中职硕士的研究、教育硕士等培养模式的研究、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地方综合型高校教师教育研究等;国外的同类研究如美国、德国等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形成众多成功经验,但由于国情不同、教育体制不同,照搬其模式会出现“半工程师、半教师”的非成品,但对其经验可参考和借鉴。

职业教育学硕士由职技高师类院校按照学术性学位进行培养,其培养定位是面向高职学院培养师资,但招生指标少,如黄胜的《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及其养成》;中职硕士教育按照学术性学位进行在职培养,但其培养定位模糊,如秦红卫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困境及对策》;教育硕士教育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可借鉴其“双导师制”“联合师资培养”等方法,如杨根伟的《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摭谈》。师范类高校有坚实的教师教育文化基础,在教学型硕士教育中贯通职前培养、入职训练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如李的《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

美国教师教育的启示为改革教师资格制度,建立专业学位教育与任职资格的通道,提高教师地位是根本保证等,如任立梅的《基于美国PDS发展学校的启示》;德国“双元制”教育则以技术等级考核标准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如刘爱真的《德国研究生教育的项目管理模式》等。

二、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设计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硕士的培养采用职业定位分类培养和完全学分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其他职业类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各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法不同,但主要环节类似,即“三三三”培养模式,即在“三对接”(研究方向与职业需求、选修课程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原则下,经“三导师”(高校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三种证书(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或职业资格证),在2~5年内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即可毕业。

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在培养理念上应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即以职业为导向、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确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一定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一定创新精神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时,需选定专业研究领域和培养类型,在经过有较强责任心的导师充分评估其专业水平和考虑职业需求后,与学生及家长充分沟通,提出合理的培养建议和计划(如下图)。

“三三三”培养模式主要有四个培养环节。第一学期:学习内容为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完成总学分的70%~80%。第二学期:在职业院校进行实习,每位(或几位)学生跟一位有经验的职业导师一起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学习要求为考取教师资格证,或微课教学比赛获奖、教学技能考核达标。第三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行业企业)进行相应专业实习。学习要求为实习工作量饱满;撰写完成实习报告,经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认定合格。第四学期:在校内导师、职教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对科技项目、论文/设计等进行联合指导下进行论文/设计的撰写,并完成毕业答辩和学位申请。

三、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

1.培养主体为学校+行业。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校作为唯一培养主体,在“三三三”培养模式中学校既是责任主体,更是管理与服务的平台。硕士层次职教教师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可以在校内学习,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来培养。

在课程模块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研究方向与职业需求、选修课程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三对接。学位基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公共课学院教师教授;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由所在学院资深教授或研究生导师教授,这两种课程均通过课堂教学/考试进行考核;专业必选课程主要由本学校“双师型”教师或专业资格培训机构教师教授,通过应试教学/考查进行考核;专业选修课程由各研究方向导师讲授,通过讲座、课堂/考查进行考核;跨专业先修课程主要指本科阶段非本专业的学生,要修读相应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考试考核;学术活动,学生参与同行专家教授组织的讲座、论坛,通过总结报告进行考核;专业实践由行业企业专家组织(与职业需求和论文选题相对应),通过实习实践/考查进行考核。

2.课程内容的设计优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按照专业和专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学术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和科技新闻内容以及介绍教师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在接受最新学科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前沿科研工作往往建立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还要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紧密联系。强化在实际工作中“有用”知识的学习,淡化纯学术性问题的探讨,协调好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推行新型的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法。学生要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要完成三种教育经历,还要进行论文/设计撰写等,如学生不掌握导向型自主学习法便很难达到学习要求。同样,教师也要掌握运用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法,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从传统的“导向型师主学习”向“导向型自主学习”转换,成为“促进者”“向导”和“带路人”。

4.注重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在专业硕士入学教育阶段,引导专业硕士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就职,将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导师选择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后,在导师的帮助下制订个人培养方案。不同类别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主要区别在选修课的确定上。

5.合理进行专业师资配备。在理论教学中,选择一些与实际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安排一些有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或有丰富经验的校外导师讲授。在实践课中,以校外导师为主、校内导师监督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6.建立充足的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和安排实习实践工作,每年举行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邀请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招生面试和毕业答辩;研究生实习期间进行每月一次校企联合检查。

7.制定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的保障制度。建立以分管校长牵头,由研究生院(处)、研究生工作部、财务处、人事处、服务地方办公室、相关学院和企业等组成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如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双师型”教师的职务聘任办法、企业教师待遇等制度和办法。

8.开展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质量评价。每半年召开一次毕业生质量问题座谈会,邀请联合培养基地和用人单位交流成功经验、研究共性问题、提出建议、检查学校方案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分析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撰写检查报告和工作改进建议意见,委托行业协会和企业进行教育评估。

四、培养硕士层次职教教师的难点探讨

如何引导专业硕士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就职是实现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人才培养的前提。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对有志投身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研究生优先录用;其次,高校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将培养计划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联系起来;最后,职业院校积极与本地区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师资,深度参与职教硕士的选拔、教学、实践和论文工作等。

实行完全学分制成为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平台的难点。教育部规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是2~5年,理论上可以实行完全学分制,但多数高校一直采用学年学分制,改革难度较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亟须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

面向职业教育培养师资,既可以开展职前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可以开展非全日制的在职研究生教育。教育部数据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有近47万师资缺口,54万在岗教师也亟待提升学历,高等职业学院同样存在研究生层次师资缺乏的困境。职业院校应积极组织在岗教师攻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努力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胜.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6).

[2]秦红卫.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困境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22).

[3]杨根伟.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摭谈[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4]李.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8).

中职教育实习论文范文5

1.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和整体的培养上表现为对理论课程安排较少,课时安排较短,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实践课的掌握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以湖北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产品造型设计学科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含选修课)与实践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大体在1∶9,一些重要的实践课程中几乎没有相应配置的理论课程。

高职学生不同于中职学生和一般技术工人,他们要同时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偏离了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更牢固地掌握实践技能。同时,理论教育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也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树立学生终生教育的思想,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让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既重实践教学,更要重视理论教学,二者作为教学工作的两翼,缺一不可。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二者比例和谐,一般应保持理论与实践4∶6比例,一些重要的实践课都要相应地配置理论课,二者的比例为2∶1或3∶1;其次要保证理论课程的落实,理论教学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实践中去,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翼齐飞,统筹兼顾。必须反对重实践轻理论的高职教育教学倾向,以保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2.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一种“全职业”式的教育,注重人才技能的“专才”化培养,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比例失衡。

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既是职业教育,也是注重以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二者的协调融合才是完整的教育。知识、能力、人格的综合素养是“人才”的必备条件。我们既要培养人的“高技能”,也要培养人的“高素质”。在培养“专才”的同时也要抓好“通才”教育。日本倡导实施培养“四合一”人才,即培养在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人文素养的人才,他们的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应予以借鉴。

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符合高职艺术设计的培养目标,符合对人才全面培养的需要。因此艺术设计课程上设置人文教育的课程,首先应创新教学方法,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行为、价值观的培养;第三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培养品行。高职院校也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积淀,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涵蕴德行,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3.个体创作与群体合作相结合

传统的高职艺术教育是“单干”人才的教育,它强调个体才能的培养,艺术创作和课堂设计强调独立完成,但艺术设计有别于独立的美术作品创作,它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更注重群体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设计团队中,如何实现顺利沟通、交流和合作,最终实现共同目标的合作能力是设计人员必备的职业能力。学生如何与他人通力合作完成设计,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要面对的问题。

中职教育实习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 理论

重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是发达国家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国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至今还在因循其他教育经验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审视我国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走过的历程,借鉴国外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探索,对促进新时期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

1965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科教文组织成人教育局的负责人法国人郎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标志是郎格郎1970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它从现代人面临的各种挑战入手,分析了促使教育变革的种种因素,特别分析总结了成人教育的经验,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对终身教育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可谓是系统地阐述终身教育理论的第一本著作。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该报告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的概念与关系,指出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学习社会的基石,无论终身学习论还是学习社会论,都是着力于更明确地、更本质地表达终身教育的理念,把终身教

育从理论到实践具体化了。

进入21世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再次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建议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并把它看作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大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力和行动的过程,对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统一起来的趋势。

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5届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新原则,它也是国内已付诸实施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则。

譬如,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打破职前、在职教育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教师一生都能连贯的一致的教育;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教师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及各有侧重的一体化体系;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具有自觉、综合的更新能力,教师教育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并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社会期望原则,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提出各种期望,继续教育要根据对教师的期望确定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或接近社会期望值。这些原则的提出,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其中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内容包括自我洞察、判断机会、认识限制因素、做出选择、思虑后果、确定职业生涯。

代表性的是费斯勒 ( Fessl er , R. )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该研究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之中来考察,将教师职业周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前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特定角色的准备期,是在师范学院或大学初始培养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与发现自己的才干、知识与能力,接受教育和培训,并开发与学习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习惯与技能。第二阶段是入职阶段,是教师工作的最初几年。在这期间,教师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要适应学校的运作系统,并学会做教学日常工作。第三阶段是能力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并积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和策略,渴望参加各种交流和培训活动,学习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调整态度和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热心和成长阶段,处于热心和成长阶段的教师,对所任教的科目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料,不仅能愉快地胜任教学,而且能准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班级管理也比较自如。第五阶段是职业退缩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教师教学的高期望遭受挫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第六阶段是更新阶段,此阶段教师发现自己已有退缩阶段的征兆,于是设法采取积极的反应方式。虽然他们不追求特别的优秀,但也不只是满足做到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某些方法可能进行新的尝试,许多专家型教师就是在此阶段实现的。第七个阶段是生涯低落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前的状态,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有过辉煌的成就而自豪,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离开教学岗位有失落感。第八个阶段是退休阶段,这是教师退出教学岗位之后的时期。

诸如此类的研究还很多,如休伯曼 ( Huber m an , M. )等人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利思伍德 ( Le ith w ood , K. )提出的职业周期、心理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等等。从以上这些研究可明显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每一个教师成长所经历的时间, 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阶段之间的关联性,各阶段对下一个阶段的影响。

从继续教育培训理论来说,职业生涯发展是人才成长理论中的一种新的观念,在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职业生涯发展对人的成长举足轻重。职业生涯的普遍规律,对于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对理性地分析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尤其是对中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结语

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建构和探索,是教师教育中一项研究专题,并成为一个发展蓬勃的研究领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变的事实,这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教师终身学习比其他人群更为重要。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是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