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教学论文范例6篇

工作室教学论文

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1

工作室教学模式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以单元制教学为结构的课程设置,强调教与学互动,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专业交流。探求这种模式能否适应地方性院校设计教学特点,促进地方性院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地方性院校设计专业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国内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未得到足够重视,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落后于其他学科,而地方性院校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教学相对滞后于艺术类专业院校,教学和就业脱节的情况尤其严重。2012年,设计学升格为一级学科,教育部调整了本科专业目录,专业划分相对明晰,为地方性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创造了新的契机。

二、地方院校工作室模式的误区

通过对以往经验的回顾和近年来的实践运行的效果来看,虽然一时间形成了设计专业的“工作室”热潮,但大多数地方院校因受自身条件等等因素的影响,其工作室教学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误区:

(一)工作室教学尚停留在实验研究层面

大多数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在“标准模版”下制定,这一模版或是各个地方的统一性要求,或是各个学校教务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使许多地方院校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无法配套“标准模版”;抑或是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成为教师教研的理论构架;还有一些院校的设计专业获得学校的政策倾斜,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仅仅是作为学校教改的一项工作任务,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采取拿来主义

艺术类专业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无论是学科还是专业都具有地方院校无法企及的优势,因此工作室教学的开展是在其独立性特征下的自然转化。然而地方院校设计专业在各自学校学科属性的综合性背景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无法照搬艺术类专业院校的成功经验,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点,深入而细致地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特色之路。

(三)工作室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急功近利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以教学为主,并通过项目生产与相关科研来辅助教学的开展。但一些地方院校工作室教学单纯注重项目实践的运作结果,以完成多少项目资金,取得多少专利,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奖项等作为考核指标,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设计原创性的培养。

三、工作室开展形式的思考

通过调研发现,在地方院校设计专业本科四年的教学体系中,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构成体系,但无形中也造成了对工作室开展模式的壁垒。如以专业或班级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一是形成了专业间的交流屏障,二是导致同一年级同一门课程各班的知识掌握不平衡;另一种情况是普遍采用单元制授课的模式,但却由于缺乏应有的沟通和融合,造成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三者之间的脱节。笔者认为,应在设计专业正常教学之外,开展具有其自身特点的课外工作室、项目工作室、个性化工作室等形式,这较为符合地方院校设计专业的现实需要。课外工作室是利用正规课程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设计教学,在课程设置、场所安排、师资配备上都有相对的灵活性,是对现有课程教学体系的有效补充,主要承担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由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从解决课堂教学的不足出发,在专业实践上进行强化,采取谈话、讨论和辅导的方式进行非正式教学,根据不同问题给学生以明确的启发,既增加了学生间交流,也为同一课程的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契机,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项目工作室是在课外工作室基础上,通过项目引进,由师生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完成教学和研究,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为师生提供了真实的社会实践机会。项目工作室搭建了教学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有效避免了虚拟课题训练中设计的纸上谈兵,解决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市场脱离的诸多问题,它是学校面向社会和企业的窗口。在地方院校完成教学计划之外,通过引入设计项目,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依靠工作室的形式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利于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统一。个性化工作室是在课外工作室和项目工作室基础上,主要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的以研究为主的工作室形式,为学生提供针对一个专业中某一个方向或某一门课程的专门学习与研究。学习任务主要是以教师自拟的研究课题为主,也可是来自企业的项目,或者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这既是地方院校中青年教师科研的实际需要,也是大部分教学研究型地方院校的立足点。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考虑其个体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并辅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个别化的教学方式。工作室运作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则以组织者的身份进行辅助教学和研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更易于形成设计研究的互动,并形成良性的循环。

四、工作室的组织与实施

工作室模式有效地融入现有的教育体系,结合地方院校自身条件,形成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组织形式是十分必要的。地方院校设计专业从二年级开始,特别是三、四年级,随着公共文化课程的减少,逐步实行工作室教学强化实践教学;课外教学工作室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自发性组织,从二年级开始实施,而项目工作室则需要从三年级中期开始,因为其专业需求较高,其成员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设计能力,所以工作室主要对象是三四年级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选择进入个性化工作室,主要为选择毕业设计方向做准备,也为部分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工作室师资配备是工作室教学正常运行的保证。课外教学工作室既着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又是学生实践训练的平台,应以一名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为负责人,辅之以三到五名青年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项目工作室和个性化工作室的建设,应有一名专业带头人,并配备三到五名专业研究方向相同的教师,这实质上有利于建设新的教学科研团队。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则通过师生的双向选择,每位导师指导三到五名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这种方式在保证工作室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也营造了良性竞争的氛围。为了强化实践技能的教学,还可以从社会和企业一线聘请有经验的设计师加入。工作室教学模式具有动态的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调整,在形式上打破了课堂教室模式的界限,因此实行过程管理与监控是保证工作室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形式上有别于现有的方式,由工作室负责人负责工作室日常管理和组织教学工作,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时间的灵活处理,保证工作室教学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应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在考核内容方面应坚持软硬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硬性指标是可以量化的内容,如竞赛奖励、、专利申请和项目创收等;软性指标是指个体在工作室教学活动中无法量化部分的考核,在工作室课程结束时,师生应将个人的教学和学习过程进行总结,通过教学成果展进行汇报。方式应采用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互评、教师互评与社会评价的方式进行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这两项指标的统一,作为对工作室师生奖惩的依据。

五、结语

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2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从一般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来讲,法学本科开放教育试点,其目的是探索多种方式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路子。实践环节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试点项目的评价和远程开放教育的未来。

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1、目的要求毕业论文是带有学术研究性的理论分析文章。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学生要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文章观点明确,材料详实,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格式规范。2、内容要求毕业论文的体裁应具有学术性。毕业论文包括目录、提纲、论文摘要、正文、引用的参考资料,其中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它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毕业论文的内容容量与所给予的时间和学分相适应,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专科毕业生不得少于4000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选题要求(1)、毕业论文的选题限于法学专业的范围内,一般以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内容为主要选题方向。(2)、要紧密结合法学研究动态和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实际。(3)、选题避免过大。(4)、选题避免过度集中,要有新意,要结合专业,学生自选两个题目,交指导教师平衡后,确定其中一个为你的论文题目。选题时要注明以哪门课程(法)为主。(5)、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写的毕业论文不可直接或变相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来使用。三、成绩评定办法与步骤毕业论文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态度和论文的质量,提出建议成绩,学生经过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及答辩质量,写出答辩评语,经答辩委员会审核,确定最后成绩。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于当年补做一次。四、组织机构:学校设毕业论文工作委员会,下设指导组和答辩组,成员分别由学校领导、教师和校外专家担任(名单见附件一)。论文答辩设若干小组,每组由三名教师组成,设答辩主持人一人。答辩小组根据论文研究方向设立,本人的指导教师不担任该答辩小组成员。五、指导教师、答辩教师的工作职责: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1、指导学生选题和收集资料,指导论文写作方法,介绍参考

开题报告参考:

《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13年12月,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嘉峪关市教育局成立了何军海名师工作室。在制定工作室建设方案时,我们提出的工作室定位是三个基于:一是基于研究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二是基于发展的高中青年数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与能力培养;三是基于合作的名师工作室行动实践和团队建设,并以此申报甘肃省首批陇原名师工作室。2014年12月,省教育厅正式挂牌成立了“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工作室”,同时恰逢甘肃省教育厅《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的实施,通过遴选,又有幸在通渭县挂牌成立了“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通渭)工作室”。在制定《陇原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和工作规划》《陇原名师工作室助力通渭县优秀高中青年数学教师成长计划》《陇原名师(二级)工作室工作规则》等一系列方案与规则的同时,通过积极开展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也认识到成立陇原名师工作室在我省尚属首次,而建立二级工作室也无先例,工作室全体成员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了机遇:起步阶段是艰难的,但行动研究也许更会获得成就感。因此,我们在《工作室建设方案》中第三个基于的基础上,提出课题《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界定课题《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双向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的核心概念,我们重点关注到“双向”“工作室建设”“行动研究”和“基于合作”等几个关键词。所谓双向,就是一级和二级工作室建设同步研究;因为工作室成立伊始,各方面都还停留在建设层面,加之我省名师工作室起步较晚,成熟和优秀的经验不多,所以工作室建设至关重要,至少还不敢谈发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在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适合我们工作室特点的探索与实践,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研究成果;而基于合作则是突出工作室建设中的团队特征,这种特征在双向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尤为凸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尚志老师给我们工作室题字:“勤思考,多钻研,讲协作,促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注意到,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平台,近几年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如雨后春笋,特别是南方教育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机制,在操作层面也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将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发展作为一项系统的科研课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者为数不多,况且发达地区的操作环境未必适应我省的实际,这也许就是目前的研究现状;而甘肃省在2014年底才正式启动首批陇原名师工作室,同时实施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如何在我省的教育环境下做好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如何发挥陇原名师二级工作室的作用,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对这一课题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探索一条适合我省教育实际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之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双向工作室的合理运行。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既是工作室建设所需要的实践推动和理论沉淀,也是为一级工作室所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和二级工作室所在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贡献力量,这也许就是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所在。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工作室及其通渭县二级工作室的各项行动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名师工作室有效运行模式,跟踪名师工作室在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中的影子,寻找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和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之间的有效对接点,从而在首席名师与名师团队之间、在名师与学员团队之间、在一级和二级工作室团队之间形成合作新常态,最终实现两级工作室的高效运转。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双向工作室工作规则的合理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可操作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网络研修平台的有效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工作跟岗研修的常态化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导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学习型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学员评价与考核的激励性行动研究等等。

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是:通过课题研究,努力实现一级工作室建设对于二级工作室建设的行动辐射到成果辐射的跨越,形成一套陇原特色的双向工作室运行模式和建设经验,为我省今后全面推开《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提供借鉴。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紧密结合两级工作室三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路线图,根据各阶段工作的重点,将具体的行动研究以小课题的形式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不妨称为“单元行动研究”,最后将单元行动研究的成果加以整合,形成总体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方法是:采用“整体行动研究”“单元行动研究”和“网络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合作交流,强化整体提升,适当降低起点,预期提高落点。真正体现基于合作的名师工作室建设行动研究的内涵。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是:以双向工作室的学术行为和培训行动为自变量,以工作室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为因变量,整体推进双向工作室建设和工作室所在地区的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不仅关注实际过程的行动体验,更重要的是完成相应的理论生成。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2月)按照工作室制定的2015年工作路线图,3月底已完成了通渭二级工作室的挂牌和首次现场研修活动;4月底将全面完成两级工作室网路研修平台的建设,导师团队与学员通过工作室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和网络研修,一定会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新的认识,甚至对于本学校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思考,在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下,工作室教师把这些感悟撰写成论文,在2015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成果,即“名师工作室推动高中数学学科建设成果集(系列论文)”,由课题组成员甄荣、卢会玉负责。

第二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经历了2015年各项前期工作的准备完善和实践探索,2016年应该是工作室建设的关键之年,两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向工作室的考核也转入正常。这一阶段将是行动研究的黄金时期,除了继续在青年教师培养和推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成果之外,由分管一级工作室的嘉峪关市教研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陈爱农和分管二级工作室的通渭县教研室主任、课题组成员王绍龙负责,提交一份高质量的“基于行动研究的双向工作室建设总结报告”,作为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成果。

第三阶段(2017年1月—2017年4月)课题进入结题阶段,首先是由前两个阶段性成果的负责人最后统稿整理,完成《名师工作室推动高中数学学科建设成果集(系列论文)》和《基于行动研究的双向工作室建设成果报告(总结报告)》两项成果的最后审定。然后课题负责人全面分析课题组两年来在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与出现的不足、获得的经验和留下的遗憾、可借鉴的做法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写出一份高质量的《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双向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实验报告,提交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后,形成总的课题研究报告,整理上报,接受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

参考文献:

陈燕.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GS[2015]GHBZ039)成果。

编辑董慧红

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会计工作室 教学模式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而如何有效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这就需要开设有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及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大城市及至三线城市对会计人才都是有很大需求的,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优秀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面临待业或转行。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使得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不流于形式,我认为可采用会计工作室模式来解决这一难题。工作室模式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教学实践场所,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互为融为,并以此为载体,搭建起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转化桥梁。在工作室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下,直接深入的对学生进行社会性模拟学习,缩短了学生踏入社会的适应期,更加自信的踏上会计工作岗位。

一、国内外会计工作室现状分析

(一)欧美地区

欧洲的会计教学与企业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如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会计系实行校企合作教学,学生可根据企业所给出的项目和自身的专业来学习。在工作室中,教师只进行关键性的指导,而学生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另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如密歇根大学里设有多种类别的工作室,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跨系跨专业选修人文知识、商业知识、会计知识等理论性课程。

关于专业教师队伍的配置,芝加哥大学有着相对完善的体制。学校2000多名教师中有70%为专职教师,其余为课程教师。教师和学生比例保持在1:6以内,先后有89位获得诺贝尔奖,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的课程内容也是以课题的形式结合社会中的实践项目进行的。

(二)亚洲地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久负盛名,所提出的“教学工厂”理念将类似工厂运作模式带到教学中来,形成学校、教学工厂、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参与企业项目与研发项目,培养了一批富有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的会计人才,同时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生产能力也起到了深入发展的作用。在“教学工厂”的理念下,学生进行真实的学习和训练,通过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到融合(integration),最终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缩短了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的距离。

南理工“工作室无界化”理念,倡导团队意识、资源共享。学院内设有大量专业工作室、实验室进行教学,不论是培训、研发还是管理,都可以打破原有的界限进行组合,把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项目有机的组合到一个工作室中,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团队合作的最大效能。

(三)国内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开展。因会计专业职业性的特点,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实现教学实训和岗位技术服务的零距离对接,工作室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其中,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开展最早。学校与当地的十余家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经历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第三年以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其他课程,学生实现了在学习环境中建立对未来工作过程的整体认识,做到课程教学与公司就业的自然过渡。

二、国内外会计工作室研究的趋势分析

虽然国内外的会计工作室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教学标准体系,但从会计教学理念分析与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来看,会计专业工作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实现。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尽快进入状态,适应公司的运作节奏,这就要求学校对会计专业的教学与公司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要求相一致。工作室的岗位就是实际的会计岗位,而学生的工作任务就来自企业真实的项目,解决了学生毕业后拿到真正会计核算资料一筹莫展的问题。

二是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室中,各类任务由师生共同分析完成,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完成,加深对会计工作的流程和操作的了解。工作室模式改变专业教师传统的授课形式,与同学近距离的交流和探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是重视对工作室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实施分段性的教学改革。在工作室中,学生一方面学习了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将理论教学、技术服务与实践融为一体。能准确把握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具体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促进会计课程建设和专业改革工作不断深入。

三、会计工作室及其相关理论

工作室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包豪斯(Staatliches Bauhaus),他实行手工艺传授的师徒制并与技能实训相融合,并根据这一理念诞生了最早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作坊式教学模式。这种作坊的教学形式就是现代工作室的雏形,它对今天工作室教学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工作室

工作室(Studio)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是一处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工作室往往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建立的集体,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设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平时各自负责各自事务,重大事务由成员一起讨论决定。

(二)教学模式

模式(model),即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总结。教学模式(teaching model)是教学活动及理论的具体化,是实践教学的概括化,教师授课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范式进行工作的行为。最早把“模式”引入到教学领域的当推乔伊斯和韦尔,在他们所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综上所述,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具有稳定的教学表现和教学活动的程序。

(三)会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会计工作室模式的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将现有的教室教学系统转变成工作室教学体系,建立与会计行业实际工作场景接轨的工作环境,将工作室作为配合专业教学所必须的实训场所。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工作案例,以会计项目为中心,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强调过程实践活动。其中心和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多个岗位的技能训练,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

四、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方法

(一)基本内容

1.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研究并制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会计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专业实践技能、动手技能和操作技能进行岗位分析,以工作任务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并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2.探索和创新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工作室的组织架构、形成各工作室的规章制度。探索五年制高职会计类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围绕具体工作任务开展的岗位实训项目教学,实现工作任务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建立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3.开发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以就业为目标,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建立工作室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的任务或岗位要求为主开发和编写岗位项目教材,加强会计专业的文本素材、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案例、文献资料等资源库建设。

4.进行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不仅成为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者,更成为教学经验的总结者、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建立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择优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优秀会计人员为兼职教师。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与管理,建立一支高效精干、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5.研究探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及评价机制。探索灵活安排教学和实习时间,落实专业课程中工作室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在工作室完成的任务和工作表现折算成学分,实施弹性学制。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路径,保障工作室人才培养有序开展,并逐步建立工作室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二)实施方法

在围绕会计专业工作室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进程中,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同时借鉴分析了大量国内外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和书籍著作。

1.文献研究法。及时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了解当前会计专业工作室改革的最新实践及研究动态,围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室模式调研报告,通过多种文献采集方式,分析研究现状,揭示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为本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调查、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当前企事业单位会计职业岗位的设置情况及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另外到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场地、教材资料等)。向参与会计工作室模式的企业实践专家、教师、学生了解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3.专家讨论法。有针对性地召开会议,根据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意见,初步执行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中工作室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和会计专业“工作室”专业师资队伍的配置。

4.行动研究法。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将探索研究结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项目的系统研究,以试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取得经验后,再进行面上推广。

5.综合调查法。采用谈话、问卷、现场观察等形式,对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重点了解参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学生前后发展状况及企业的反馈信息,为全面构建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6.经验总结法。参与研究的教师,对研究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文章和学术论文。同时,采取总体规划,分段推进的策略,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过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时汇总各阶段研究情况,最终形成整体性研究成果。

五、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运行和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师资力量

本项目的研究成员以专业带头人与青年优秀教师为核心构建了“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团队合力,大都是具有中高级职称,学历为本科或研究生,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完成研究的保障条件

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办学的理念之一。学校的各类多媒体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成《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精品课程网站、3D仿真会计分岗实训考核平台及全省协作共建核心课程数字资源等一批课程资源建设成果;还有每年购置的各种会计专业软件与资源,都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实验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会计事务所实训室、纳税申报实训室和会计岗位核算实训室等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基地13家,为研究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提供了硬件支撑。

六、实施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意义

工作室模式的体制建设深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了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五年制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

一是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会计专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会计岗位能力分析,以课程论与实践论为基础,围绕所需能力开发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二是以项目教学为主线,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产学研结合的课程改革,组织学生边实践边学习,将教学过程与实践融为一体。采用“订单式”、“双导师制”等校企合作多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

三是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为依托,互惠互利。以行业企业会计岗位特点为基本依据,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务制度,增加企业方的责任意识,使工作室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具有创新性,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有名无实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探讨.学苑教育.2015.1.

[2]蒋新革,牛东育.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教育与职业.2014.03.

[3]郭劲夫,李娜.“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探讨.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4]蔡军南.高职院校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焰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为例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3.

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影视动画;工作室;设立运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78-02

在我国,动画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动画专业教育逐渐被社会所重视,相当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影视动画专业。由于开办的时间相对较短,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需求。探索动画专业工作室教学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可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一、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现状

我国影视动画专业高等教育基本都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的,大部分院校采取三段式的教学体系,即美术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这种教学体系课程相对独立,教学单元之间缺乏联系,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授课模式,导致专业课与社会脱节

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使学生听起来觉得空洞,缺乏感染力。由于对理论知识缺乏具象认知,往往理解模糊,在实践中感觉无从下手,也就无法将抽象理论与具体设计案例结合,进行体验、转化、再造,大部分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企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不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学生实践无真实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

在理论讲授中,教师引用的案例,学生没有现场体验的机会,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进行思考。实训阶段,课题大多虚拟,无法全程体验设计过程,无法掌握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

(三)学生个体作业,不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在影视动画设计项目中,由于牵涉工种多、分工细,需要多人、多部门合作,故训练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尤其重要。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作业往往由个人单独完成,同学间协作不够,缺乏团队精神。

二、影视动画工作室制设立的前提

影视动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设立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前提条件:

1、与现行教学模式差异较大,要有配套的管理基础为依托,工作室不仅有技术性岗位,还有业务接洽和交流、行政事物与管理类型的岗位。

2、要有一定的教学场地和相应的设备支持。

3、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工作室的带头人应以专业、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除了带头人,工作室其余教师也必须及时了解社会的新知识、新问题,不能不结合实际的做空科研,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它是以项目教学来代替课堂教学,所谓项目教学,就是在课堂中以某一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三、影视动画专业工作室制的设立与运行

(一)工作室概述

工作室教学不能不提到“包豪斯”。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的一所 “公立大学”。它成立于公元1919年,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的教学以作坊为基础,开设了金工、服装、木工、陶艺等作坊,作坊既是技艺传授的场所又是供师生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车间,不分教师和学生,只有大师、技工和学徒,师生们的工艺技巧和艺术经验是通过实际制作物品来体会和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我们现在讲的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大多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它是以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室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场地,引进真实项目案例,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引领学生完成项目,并从中学习技能,提升专业知识。除了能完成基本教学外,还能通过项目制作来完成相关课题的研究,更能从商业项目的制作中获利,实现创收。

(二)工作室的设立与运行

确定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后,我们就开始对其制定了详细的设立与运行方法。

1、工作室的基本构成

如上图所示,影视动画专业工作室的设立,首先要通过学院的批准,有学院的支持和管理。在学院的管理之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硬件构成”、“软件构成”和“人员构成”。硬件构成主要包括“场地”的提供、“资料库”的准备和“设备耗材”的购买和准备;软件构成主要包括常规教学的相关文件,比如“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工作室运行与管理的相关办法,各组成人员职责的相关文件材料等。这三大构成共同组成了影视动画专业工作室的基本组成。我们的工作室除了负责常规相关适合课程的正常教学外,还负责与企业共同承担相关实际项目的制作,通过相关项目制作,完成课题的研究,并且可以实现创收,带来经济效益。由此,也切实做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2、工作室的职能划分

学院:学院作为工作室上级部门,给予工作室相应的资金支持和制度管理。

专业带头人: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是一个工作室的核心。主持工作室日常教学、科研和项目制作工作,宏观把握教学理念和专业发展方向,保证教学与课题项目的顺利实施。

指导教师:根据自身技能特长,不同的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不同技能的指导。基本分为:平面设计指导教师;网页制作指导教师;二维动画指导教师,三维动画指导教师;后期制作指导教师等。

学生:在工作室负责人及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日常常规课程的学习及项目制作。

校企合作企业:一方面为工作室提供实践项目,另一方面企业中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也可以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

四、影视动画专业设立工作室制的不足与解决措施

(一)工作室制的些许弊端

1、面对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因此,势必在教学管理上有些脱离。

2、有些教学课程特别是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并不适应在工作室制下的教学形式。而工作室的吸引力显然要比理论学习更大,因此有可能低年级的学生会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工作室里面,这样就会造成忽视基础性知识的局面,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重视,眼高手低。

3、工作室与社会的紧密切换,容易使工作室越来越商业化发展。

(二)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也在努力思考和研究,争取加强个管理,针对教学管理系统对工作室制的管理薄弱点,研究探讨,制定相关的辅助管理体系,对工作室中的所有工作成员进行管理。严格经济管理,严格对学生出入工作室的管理等等。争取坚持工作室的单纯性,削弱工作室制对理论基础课程的影响。

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工学结合;室内设计;应用

室内设计专业是中职学校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下的主要专业之一,其实用性强。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根据建筑结构的基本情况与功能需求,结合美学、力学、工程学原理,为建筑进行室内设计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也跟着进一步发展。由于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商品房的热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改造,使得室内设计人员的需求量增加,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大多都是围绕美术绘画开设,如素描、色彩、室内设计原理等,电脑艺术设计专用软件教程有Photoshop、AutoCAD等。但办公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商业店面设计等对室内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学生又缺乏实践能力,所以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应该工学结合。

一、室内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本功底薄弱

要想成为一个室内设计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还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课程兴趣浓厚,而对文化基础课程不太感兴趣,学生知识掌握不好,文化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二)教学内容不完整

一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不但要会进行室内设计,还要了解市场需求,包括装饰材料特性与价格、施工工艺流程等,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只有三年学制,而学生还要参加面试、实习等,其真正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所以只能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对于其外延知识讲解不到位。使得很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弱,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学生缺乏实践应用平台

中等职业学校的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实践应用的平台。教师们的教学内容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掌握的内容也就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其技能却是单一的点,简单的进行训练,缺乏技能综合应用的平台。

二、工学结合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室内设计教学,应使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就是学生把学习和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方面应把内容比较深的部分降低难度要求,然后再适当减少理论学习课时,把理论内容做到简单易懂,深入浅出。在实践教学方面,应该做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就是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室内设计行业要求学生能够解决项目设计问题,能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对施工的部分有所了解,以免出现能设计,能画图,不能施工的作品。现就工学结合的方法提出以下三个方法。

(一)基于工作中的工学结合

让学生与企业的员工一起工作,以工作任务为引导,把学习与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工作实践实现学习目标,在工作中不仅能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加强实践操作。当前,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让企业能够满意学生的专业素质,就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只有真正的面对客户,在师傅的带领下完成室内设计任务,才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为督促学生的学习工作,可以让学生在项目工作完成后,写一份学结报告,包括学生通过在企业工作所学到的一些专业技能,也可让企业员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一个评估。

(二)加强校企合作

在室内设计教学工作中,把课堂、设计公司、装修现场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室内设计的综合能力。可以将企业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的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既达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使学生能够体验和学习企业的设计和施工管理过程。教师也能实时帮学生讲解辅导。

(三)现场教学

为了加强学生对室内设计综合能力的掌握,我们可以在企业提供的装修现场进行教学,如在装修现场为学生讲解房屋的结构教学理论,让学生测量不同房型的尺寸,在每年的装修旺季,让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部分学习和工作内容,这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其实施过程的开放性能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互结合,将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室内设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基本功底薄弱,教学内容不完整和学生缺乏实践应用平台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室内设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室内设计教育教学质量。笔者提出,应该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室内设计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征建议,为提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室内设计教育教学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咏.中职室内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的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3:83-84

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实践教学;实训;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112-02

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实训室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条件,是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提高实践能力、综合技能、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在目前的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在思想观念、经费投入、专业发展、评估体系等方面都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专业发展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不仅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1.提高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 “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1]所以培养实践意识,提升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合格幼儿教师的必经之路,学前教育实训室则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实训室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还可以在实训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既能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又能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对学前教育领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建设

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基本上都是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发展为重心,以多渠道、多层次、高质量地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师资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构建和优化包括实践教学在内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并且还要建成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校内实训基础设施。例如,专用的钢琴房、舞蹈房、音乐排演厅、手工实训室、蒙台梭利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以及多媒体实验室和微格教室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进行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建设一套以师生专业发展为基点,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的实验实训系统。包括幼儿园仿真实验室、幼儿潜能开发实验室、儿童心理与行为观察室、育婴实训室、儿童健康检测与保健指导室、儿童玩具馆等专业实训室、幼儿活动设计室、福禄贝尔恩物教具研究室、儿童感觉统合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保证了实践性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技能训练,推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3.推动科研发展,服务社会

学前教育实训室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进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不仅促进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专业教师及研究者进行科研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推动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改变了过去与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对象极不相符的形而上的研究状况,增强了学前教育研究的实证化。学前教育科研工作者可以借助各类实训室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如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通过这个实训室,科研工作者可以研究学前儿童注意力的特点、同伴关系、游戏水平等问题,这样一来学前教育科研工作者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学前教育实训室还可以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如儿童感觉统合实验室,不仅让学前教育专业师生了解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还可以与幼儿园和特殊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对儿童提供感觉统合训练及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正,还可以为这些机构的实际训练工作提供指导。如育婴实训室也可以配合育婴师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参加培训的各类社会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总之,学前教育实训室在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中都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加强实训室建设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实训室建设缓慢

现代化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文科实验室建设。但由于受历史原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滞后于理工科实验室,学前教育实训室的建设也因此受到影响。学前教育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在思想上不被重视,得不到应有的投入和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而且很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仅仅以培养艺术实践技能为主,建设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实训室,而这些实训室与音乐、舞蹈、美术专业的相应实训室相比,规模小,设备不齐全,管理不规范,经费投入少,并不能真正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其他类型的学前实训室也因受到专业培养目标及实训室建设定位的限制,实训室种类不齐全,规模较小,且建成后开放时间短,利用率低。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学前教育实训室整体发展缓慢。

2.定位不合理,评估机制不健全

学前教育实训室在建设之初就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合理的定位,建设标准不明确,缺乏建设发展的有效机制。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对实训的认识模糊,没有意识到学前教育实训工作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及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方面的重大作用,而单纯地把实训室建设目标定位在辅助教学工作方面,其结果最终影响了到实训室建设标准的确立,发展思路及长效机制的形成。而在目前的本科教学评估中,还没有文科实验室建设的评估指标。文科实验室的检查、评审尚无统一标准,缺乏规范化操作依据。[2]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也存在这一问题,以评价促发展,评估机制的不健全,必然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

3.实训教育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理论课程体系方面的建设都很成熟,课程设置能够兼顾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能力等综合的发展。但在实训教育体系方面还不完善,存在实训目标空泛,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具体操作性,实训活动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实训活动的管理组织松散,缺乏有效指导,实训时间得不到保证等问题[3]。实训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实训室建设不被重视,实训室定位不合理,建设标准难以确立,发展思路也不明确,直接影响到了实训室建设和发展。同时,实训室建设缓慢又直接会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和专业研究与发展。

三、学前教育实训室的建设策略1.更新观念,合理定位,科学发展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理工科才会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室,实际上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文学科专业也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亦如此,所以学前教育需要各类实训室的建立和发展,更需要人们对实训室正确、合理的定位。学前教育实训室不只是课堂教学的验证场所,是学前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平台,更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明确了实训室的定位,就必须制订出实训室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规划,包括实训室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建设的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还要建立起实训室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实训室建设走向科学、快速发展的道路。

2.依托高校课程改革,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则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强调了教师教育课程要强化实践环节,并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应强化实践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智慧。高校依托课程改革,构建一个与理论课程体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条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的必经之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校内实践基地――学前教育实训室,学生可以在实训活动中活学理论、活用理论、领会理论的真谛。校内实训室是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就必须加强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

3.建立工作坊,优化实训形式,促进实训室发展

工作坊是以具体、多层次和多阶段目标为出发点的实践形式,所有的目标都要通过具体的实践项目来实现,实践项目主要是引领学生在做中体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工作坊实际是一个虚拟的临时团队,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根据兴趣、需要等自由组成工作坊,选择实训场所、材料和时间。工作坊优化了实训形式,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实训室则是为工作坊提供了充足的工作空间、材料和制度支持。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做中自主建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在应用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专业培养的实践性。

学前教育实验室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训室制度、实训室建设标准等,需要有关部门和专家给予监督和指导,定期检查,确保建设成效。实训室建成后,更需要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指导实训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实训室效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总之,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探寻符合专业特点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在理论上不断提升、不断完善,才能逐步建成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学前教育实训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S].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