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表达论文范例6篇

情感表达论文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1

准确表达歌曲情感依赖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放松对于发声技巧的训练。作为声乐训练的基础,发声练习应当因材施教,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声能力。传统教学中发声训练常于歌曲练习分开,运用课前时间调整声音状态,解决存在问题。为提升发声练习对于情感表达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将所学歌曲的重难点进行提炼,转变为适合学生进行训练的练声曲或者练习模式,则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歌曲的认知,在反复练习中潜移默化感受歌曲情感。在具体改进中,教师可以从语言、音高以及歌曲旋律入手,适当改造歌曲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之后的歌曲演唱训练扫除障碍。在练声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端正练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练声也是一种歌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每一段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表演都与演唱者日常的训练密不可分。练声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演唱意识,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身的形象美感,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练声过程,面带微笑,想象自己能够将声音传递到远方,想象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歌唱表演。练声是一个强化技能,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在对着镜子进行练声,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曾经忽视的问题,改正不良发声与表演习惯,进行针对性练习。热情洋溢的练声训练可以有效避免练声的枯燥性,使练声效果事半功倍。

二、研读内容,为情感表达奠定基础

表达歌曲的情感建立在对于歌曲内容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之上。因此,为提升学生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仔细研读歌谱与认真分析歌曲内容的良好习惯。歌谱的分析要做到精细,既要关注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也要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意图等内容,分析旋律特征以及语言特点,进而形成对于歌曲的感性认知与理性理解,准确把握歌曲的感情基调。例如在教授《西部放歌》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歌谱,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体会歌曲中的宏伟气势与豪迈气概,品味朴实的乐曲基调。通过将西部民歌作为素材,作者歌颂了辛勤劳作的“黄土地”儿女,以及其建设祖国西部山河的坚定决心。歌曲由歌唱家王宏伟演唱,他那纯正而极富穿透力的嗓音有力诠释了歌曲内涵,让人心潮澎湃,激起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斗志。如果忽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就难以挖掘歌曲的深刻内涵,影响歌曲表演的情感表达。在了解歌曲背景等基础上,还应当对歌曲的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剖析,加深对于歌词理解与感受,在结合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揣摩作品意象,理解其中的情感变化,从局部到整体把握歌曲情感。例如,在教授《教我如何不想她》时,学生在了解了作者刘半农远在他乡对祖国与亲友思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歌词含义。题目中的“她”既是祖国、亲友。也可以是心中朝思暮想的人。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通过歌词与旋律,将心中的无暇遐想寄托在歌唱表演中,抒发自己对于“她”的无限思念。

三、舞台实践,为情感表达提供契机

声乐表演不是为了自我陶醉,而是为了使艺术的生命在舞台中绽放。舞台表演与日常训练拥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组织舞台实践,为学生在表演中抒感奠定基础。舞台表演是情感的交流。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通过自身的歌声、动作、表情等于演员、伴奏以及听众进行交流,克服紧张情绪,全神贯注投入表演,进而将歌曲情感流畅抒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舞台表演进行具体的指导,例如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甚至于心理变化。常言道,眼睛是心灵之窗,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眼神训练,通过眼神的交互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实现与演员以及伴奏者的协调配合,更好的传情达意。具体训练可以通过考试测验的方式进行,在每学期,学生都应当精唱八首作品,通过必唱曲目与抽唱曲目结合的方式进行测验。另外,还应当依据学生具体情况组织声乐演唱实践,每次六至八名学生参加。对于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缺点,各个教师应当进行点评与指导,为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除此之外,教室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艺表演以及歌唱比赛,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并依据学生的参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情感表达训练的契机,提高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评价理论 小说 傲慢 文体风格

一、引言

评价理论是一个涉及到心理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多个范畴的理论。该理论最初被应用于新闻话语分析,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该理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例如自传话语,商业包装语和历史话语等。本文将运用评价理论系统项下的态度系统对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傲慢”进行评价性解读,藉以说明评价在小说话语中的重要作用。小说《傲慢与偏见》是以主人公伊丽莎白与富有的单身贵族达西之间的曲折恋爱婚姻为主线,贯穿讲述了周围另外几门幸与不幸的婚姻。主人公达西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傲慢是他的性格特点之一。本文在此无意讨论其他主题,只是对达西的傲慢态度作评价性分析,以期在评价中找寻作者小说话语的文体风格特色。

二、评价理论

李战子在《评价理论》中指出,“评价理论是新韩礼德学派Martin在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Martin在《语篇研究》一书中对评价理论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也就是: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强度,以及获得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

评价理论系统项下的态度系统分为情感,判定和鉴赏三个子系统。王振华在《评价系统及其运作》一文中指出,“情感、判断和鉴赏是语言使用者对描述对象的情感、判断和鉴赏,是读者的视角根据语篇文本的语言揭示出来的。”情感(Affect)是指语言使用者对行为及现象的心理反应。据Martin & White的《评估语言》,情感可分为三种,即品质情感(quality)、过程情感(process)和评注情感(comment)。判定(judgment)是语言使用者根据法律和伦理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类的行为或性格。判定分为个人的社会尊严(social esteem)和法律道德的社会许可(social sanction)。据胡壮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社会许可的判定与合法性和道德性有关;但社会尊严的判定则和法律或道德的含义无关,社会尊严的判定牵涉到一些评价会使被评判的人在社会中的尊严得到提高或降低。”鉴赏(Appreciation)是指语言使用者对事物和现象的美学欣赏。鉴赏的对象一般来说是物品或抽象的结构。但要注意的是,当人被看作实体而不是做出行为的参与者时,可以是鉴赏而非判定。

三、对达西的“傲慢”评价性解读

1.情感评价与小说话语风格

情感的意义有正面和负面之分,且过程表达的情感意义又分为欲望型(desirable)情感和反应型(reactive)情感。小说中,作者对达西傲慢态度的情感描写时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话语特色:

第一,作者小说话语中常用品质情感来表达情感评价。下面例句(1)是用品质修饰语表达贝内特太太对达西傲慢的反感态度,而(2)则是通过用疑问词How引导的感叹句来表达达西对他人的傲慢态度。

(1)Amongst the most violent against him was Mrs. Bennet.

(2)Darcy said: “ You know how I detest it, unless I am particularly acquainted with my partner.”

第二,作者还常以名词化形式表达情感效果,这样使得话语简单又极富特色。例如:作者用了deeply-rooted dislike, resentment, anger, indignation等名词或名词短语表达了人们对达西傲慢的反感态度。

第三,小说中,作者不仅以心理过程的形式来表达情感意义,同时还常以其它语类中罕见的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表达情感意义。如下面三个例句:

(3)He was the proudest, most disagreeable man in the world, and everybody hoped that he would never come there again.

(4)Darcy, on the contrary, for none of whom he had felt the smallest interested.

(5)He expressed no regret for what he had done which satisfied her.

这四个例句中,例句(3)是应用了心理过程表达欲望型情感意义;例句(4)则是用关系过程表达了反应型情感意义;而例句(5)是用言语过程表达了反应型情感意义。

2.达西“傲慢”的判定评价

判定也有正面和负面的含义之分,在社会尊严中,正面的判定会得到表扬,负面的判定则会受到批评。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具体例句:

(6)Mrs. Bennet added:“He is a most disagreeable, horrid man, not at all worth pleasing. So high and so conceited that there was no enduring him!”

(7) Elizabeth said: “ I should take him, even on my slight acquaintance, to be an ill-tempered man.”

上述2个例句中都是对达西的傲慢的批评判定,这就容易降低达西的在社会中的地位。关于达西的傲慢判定,作者自己也在小说中写道了达西傲慢的存在,如小说中写道:“He was at the same time haughty, reserved, and fastidious, and his manners, though well-bred, were not inviting.”虽然作者在第四十二章中开始描写了达西傲慢态度的转变,但是,傲慢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说的结尾发现,虽然达西傲慢是有所转变,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傲慢性格使得他难于立即融入到低俗虚伪的氛围当中去。

此外,在写作风格上,作者也同样用了名词化的形式来表示判定性评价,如disgust, pride, arrogance, disdain, insolence等名词,这些词语充分表达了简洁的判定效果。

3.鉴赏中达西的傲慢体现

小说中对达西的傲慢鉴赏的评价主要是从达西自己的语言中体现的。所鉴赏的对象有事物,也有作为实体的人。下面三个例句都是从投射角度来分析达西傲慢在鉴赏中的体现。例句(8)是直接投射,而(9)则是间接投射。这些投射小句表现了达西眼光挑剔,目空一切和傲慢的性格。

(8)Darcy said: “At such an assembly as this it would be insupportable.”

(9)Darcy, on the contrary, had seen a collection of people in whom there was little beauty and no fashion. Miss Bennet he acknowledged to be pretty, but she smile too much.

鉴赏与情感和判定一样,也具有正面和负面的意义。从上述2个例句中可以发现,对达西的傲慢的鉴赏描写都是负面的态度意义,即是否定的。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运用评价理论系统中的态度系统对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傲慢”进行了评价性的解读,发现了评价理论在小说话语分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作者常用过程情感和名词化形式来表达态度意义的文体风格特色。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能应用评价理论分析的领域还很多,有待于笔者他日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5).

[2]Martin, J. R. and 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3]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

[4]Martin, J. R. and White, P. R.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3

那么,“难解”是否就等于“无解”了呢?笔者认为,“表达各体+应用文”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文体分类方法,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存在;虽然目前看来尚有分类标准不统一之弊,但其实只是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尚未被人认清而已。应用文既然也是人类思维心理的反映,怎么会没有其独立的语言表达方式呢?如果说,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熔“叙述、议论、说明”于一炉的大杂烩,那么,在这大杂烩中总应有一种或叙述或议论或说明的主旋律,完全可以根据这种主旋律,将其纳入“表达各体”;但是,应用文又如此历经数千年而顽固不化,不管何种文体分类方法,总会保留一个“+应用文”的尾巴,那么,这足以说明应用文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必有其独特规律存在,具有独立于文体之林的本质特性。因此,遵循“文心对应”的原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从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将使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昭然大白于天下,使“表达各体+应用文”这种传统文体分类方法焕发出新的生命。

所谓语言表达方式,即人们对某种心理反映对象进行具有固定特征的表达的方式。概括目前一般写作理论,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之说,其定义分别是:1.叙述是对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进行叙说、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进行生动、细致描绘的一种表达方式;3.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评价、论证的一种表达方式;4.说明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解说、阐明的一种表达方式;5.抒情是对人类主观情感进行直接或间接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

分析以上定义,均由心理反映对象和不同表达特征两大部分组成。如叙述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描写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议论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性质”,说明的心理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事理”,抒情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类主观情感”等(表达方式的特征不赘)。然而,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指“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情绪(指“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意志(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三大方面组成;对照上述检查,我们可以发现,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的心理反映对象实际只涉及“知”与“情”,却并没有涉及“意”。如“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以及“客观事物”,均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人和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理”,均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而“人类主观情感”,则属于“情感”的范畴。不难看出,这里惟独没有“意志”的位置。

据此,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相比,实际还存在一种在心理反映对象和表达特征两方面与上述五种方式明显不同的第六种语言表达方式——“表意”。首先,“表意方式”的内涵可对比上述定义作如下界定——表意是对人类主观意志进行明确、直接表白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次,这一定义可通过以下这篇《国务院关于在对外活动中不赠礼、不受礼的决定》的例文印证——

“为改革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有关赠礼、受礼的规定,特作如下规定:一、我国各级政府、军事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成员,在同外国单位和个人的交往中,除确有必要,应经授权机关批准者外,一律不向对方赠送礼品,也不接受对方的礼品。二、在对外交往中严禁公开示意或暗示对方赠与礼品,或以托对方代购物品为名变相敲诈勒索。违者从严处分。三、在对外交往中,由于难以谢绝而接受的礼品,一律交公,不得自行处理。四、国际上交换科研资料、技术资料、图书期刊,相互提供贸易样品,在特定的国际友好活动(体育比赛、艺术演出、经济文化展览、人民团体友好往来、友好城市交往等)中,交换非消费品性质的纪念品,有关国家赠予我援外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奖品,个人亲友之间的馈赠,不属于本决定范围。”

详参以上例文,与“叙述、描写、抒情”的区别明显不赘;下面仅就容易混淆的“议论、说明”两种方式进行仔细分辨:首先,以上例文很难说是对某种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的评价、论证,因而并非“议论”;其次,以上例文亦很难说是对某种客观事物、事理比如对电视机的用途或对应用文的本质进行的解说、阐明,因而亦非“说明”;相反,以上例文恰恰是对人的某种主观目的、意图乃至具体办法措施直述不曲的明确表白,因而可以证明“表意”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确实存在。总之,一方面从心理反映对象说,“表意”的对象既非“认识”,亦非“情感”;另一方面从表达特征说,“表意”的手段也不同于“议论”、“说明”具有引证、例举、对比、类比、归谬等繁多方法,而就是直截了当的“直述不曲”。

由于上述心理学的发现,所谓以语言表达方式为标准给文体分类的科学理论基础立即浮出海面——即1.传达感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记叙文;2.传达理性知识为主

的文体叫议论文;3.既能传达感性知识,又能传达理性知识的文体叫说明文;4.以反映人类情感心理为主的文体叫抒情文,包括公务贺悼之词、私人情书、问候信等等;5.以反映人类意志心理为主的文体则叫表意文,包括各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表达对象的公、私文书。综观以上五类文体,前三类记叙、议论与说明即“表达各体”,又可合并称为认知文体;后二类抒情与表意即“应用文”;至此,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特性昭然若揭。

其实,应用文名称的创始人刘熙载当初提出这一名称的本意亦在此——他是在阐释“辞命体”这一行政公文的具体文种时推论出“应用文”一说的——“文有辞命一体”,“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命与辞非出于一人也”,“以主意为命,以达其意者为辞。”不难看出,这里所云“主意”,即为“意志”,而所谓“达其意”即为“表达意志”。以公、私文书为组成部分的“应用文”其实是“应命而用之文”或曰“顺应意志,付诸实用之文”(“应”,顺应、呼应、响应、回应、反应也者;“用”,实施使用、付诸实用也者),只是说者无心,听者亦无意,长期以来被人忽视了而已。

另外,表意文体的成立还具有有力的语言学佐证——将句子按用途和相应语气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基本句型。其中,陈述句即与前述“认知文体”相对应(其中的描述句扩展而为记叙文、说明文,判断句扩展而为议论文、说明文),感叹句即与“抒情文体”相对应,祈使句即与表意文体相对应(所谓祈使,即为表达一种意志,“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时用的句子”。可见,语言学界早就提及“表意(祈使)”的概念,但也是说者无心,听者无意,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表达方式。

以上观点可用笔者设计的普通文章分类表高度概括如下,从表解中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法,既有利于尊重人们的习惯与前说衔接(“接着说”),又有利于读者在前说的基础上从新角度认清各类文体的本质与座标(“无余意”):

记叙文体(新闻、史传、游记……)

议论文体(政论、文评、学术论著……)(认知文体)

普通文章说明文体(产品说明书、科普说明文……)

抒情文体(贺悼之词、情书、问候信……)

表意文体(公、私文书)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特征;分析研究

意境的理论是我国古代文学有的一种理论,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用来抒怀的一种方式。所以,意境的抒情方法在我国以及古代的文学作品当中都有很多体现,尤其是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更加注重意境美在自己作品中的展现,以及通过文字给其他人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感和愉悦。这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大标志,更是作者在作品当中把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进行的一种更好的融合。

一、意境的概念和形成

1.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更深层的艺术理解,是对作品产生的一种令人感悟、虚无缥缈的艺术境界,也是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将主观情感和客观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二者能够更好的有机结合,更好的将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也能够使读者在情感的高度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给读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意境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只是在作品中蕴含了很多种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来更好的创造出一个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生动的思维情感世界。

2.意境的形成

意境的形成可以看成是一个通过结合文学的形象和文学中表达的作者情感描绘出的一个思维空间。意境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产生,意境理论在我国古代的应用也是源远流长,在很多著作当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周易》和《庄子》对意与象、言与意的观点就有所阐述。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再高妙也还是需要有意的随和才能真正体现作品中真正的情感。到了清朝时期,意境的理论才逐渐进入了成熟阶段,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也有了理论化的认识。

二、意境特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种作者将情感画面和眼前的景物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来引起作者的思绪进而感染读者。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也有很多,比如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抬头就可以见到南山,显得那样的怡然自得,将作者内心的闲适心情也直接表露了出来。还有一些情感是间接性的,将作者的情感蕴藏在描写的景物当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别自己的好友孟浩然,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看着友人的船只慢慢的消失在长江的尽头,浩瀚的长江和友人的船只作为背景来渲染孤独、荒凉的气氛,构造出了一幅凄惨的送别画面,这里作者并没有将情感直接抒发出来,而是通过对孤帆、远影和长江的描写将内心的情感蕴含其中,诗中藏情。有些作者也会将情感和景物融合在一起,情景相融,使作者在景物和情感的融合中得到互通,就是所谓的情景并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将“月落、乌啼、晚霜、江边的枫树、渔火以及船上的客人”六种景物进行了描写,将这几种景物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来表达出自己内心浓浓的的乡愁。后半句中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在船上卧听钟声时的夜不能寐,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也是很多作者为了更好的表达主题,通过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来展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一个主要特征。叶绍翁在诗句“春色满园关不尽,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很好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前两句描写了作者访友不遇,无法观赏园子里的景物,正在很扫兴之际却发现有一支红杏从墙内伸出来,这就使作者对园内的景物产生了很多联想,“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景中含情,虚实结合,只通过一枝红杏的描写就使作者联想到园子里更加茂盛的景象。更好的表达了作者内心情感的一个变化过程,也是从一种意境变成另一种意境的过渡。又如贾岛在《剑客》一诗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表面的意思是作者磨了十年的宝剑一直都没有试过,今日便把宝剑拿出来看看可否派上用场,然而这只是作者表述的实际景象,而其实内心真正表达的确实作者十年寒窗苦读终不得重用,表达内心期望得到重用的远大抱负。这层意思作者并没有在诗句中表达出来,而是通过“磨一剑”的实际情景联想到自身表现出来的。

三.总结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5

关键词:音乐;情感;互生互育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15-01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论》如是说。这句不知被引用多少年的句子诉说着孔子朴素的音乐观。他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情感表达的需要,“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作为一种反映人们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产物,通过声响来引起人类的情感的共鸣。西方音乐美学对于音乐有两种观点,即“自律说”与“他律说”。 自律论认为音乐的意义在于音响形式自身,反对任何“音乐之外”的解释,如激情、社会功能等,而他律论则认为音乐的意义和内容存在于音响结构之外。都是对音乐内容与形式的侧重不同而已。照目前的资料来看,《乐记》应是属于他律论的。而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却持有相反的观点。嵇康认为声音只有好听与不好听的区别,与情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音乐自身没有喜怒哀乐,对听众产生影响更无从谈起。

美国的广播电台有一项民意调查,人们为什么听音乐?得到的结果是音乐帮助人们放松、舒缓压力、集中精力、精神慰藉。我们知道,唱歌基本人人都会的,无论唱得好否,高兴时会唱上两句抒发一下情感,悲伤时也会听些与自己情况比较接近的能跟自己引起共鸣的歌曲发泄内心的忿恨。青少年爱听摇滚、流行歌曲,中老年人爱听民族、革命歌曲。这些都是与自身个人的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所相匹配的。那么这是作为观众的角度来看的,他们普遍认为音乐能够对自己内心起到一定的缓解、释放的作用。因为他们的情感的需要,内心的激动,于是“音起”了,用音乐的手段表达出来了内心的世界。目前音乐治疗的广泛运用也是这个原因。也就是说,站在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说,情感被这首歌曲激发,复杂的心情有了一个突破口。并且这个突破口往往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并且普遍能够激发大家内心思想碰撞的。

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总是被大众所关注的,音乐家们也不断找寻其中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以求准确的表达自己的作品内涵,声乐作品相比较与器乐作品或者无标题音乐更是直接表达直接情感的产物。站在歌唱演员的二度创作的角度上,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有着另外的解释。芝庵的《唱论》,其著名的理论之一就是“宫调声情说”。它是对各宫调的调性风格描述,在遵循乐理意义上对语言与声音上的情感描述。此学说包含感情内容、表达形式以及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是我国著名的声乐论著,对歌唱声乐艺术作了较为细致的说明。作为歌唱者本身,应该“声情并茂”、“因声”,歌唱中情绪调动、咬字字正腔圆。那么也就是说“情”作为歌唱者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自己理解了歌曲的情感,才能表达出来,打动听众,让听众也跟着自己的心情跌宕起伏。

前段时间跟舍友一直在听吴碧霞演唱的《红楼梦》中的插曲,每听一首都是一个故事的叙说,跟着情节和脑海中的画面而心情莫名激动。特别是听到探春出嫁的那首插曲《分骨肉》中“奴去也,莫牵连”,与舍友相视对眼都竟已泪流满面,并也跟着哼唱起来。我想,这个过程也就是由于吴碧霞的“音起”导致我们的“心动”“情生”,最后竟跟着哼唱起来,我们自己又“音起”了。这种良性循环大概就是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了。但是这种情况的发生,一定是在吴碧霞对音乐很好的理解处理基础上的,若是只是唱着表面的谱面符号,那我们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情感的反应。也就是说,一个歌唱者,除了对咬字的方法、气息的运用、声音的控制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先感动自己,否则只是一个发声机器。《乐记》中的《师乙篇》说到“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这是对声音没学上的基本要求,即从整体上要求声腔连接不断,又提出吐字如珠,这就是声乐的技巧。我们学习声乐,其实就是在学习声乐技巧,掌握了技术,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情感。但是学习声乐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情感应该是最初的基础,如果仅仅是表达自我的情感,无论用什么方法唱,都是没有问题的。但若要把自己的情感传导给他人,那就必须在大众的审美范围内,通过特定的技巧表达特定的情感,这样观众才会感于物而动。

长言即歌,歌唱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最高的歌唱境界就是跟说话一样的自如,情感表达也就是说话般的流露。歌唱中的情感与歌唱中的音乐就像一对孪生花,它们之间互相独立而又互相依存,正是由于音乐与情感的互生互育的关系才使得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历朝历代从古至今对音乐的重要作用从来都予以高度的重视。不说音乐教化作用,政治作用,单单就是音乐本身带给人类的精神文明也是不容小觑的。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宗白华讲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6

【关键词】语言艺术;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H1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75-01

一、诗歌的情感性: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早在《尚书・尧典》中便提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①在这里诗是用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和志向抱负的,歌是以声音延长诗的语言以高低长短的音韵配合表达出诗词的意境。随后在其《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②诗人心中的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词,情感在人心中被|动就会表达为语言,明确表达了以诗歌来吟咏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向外传达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志向。而在西晋陆机对诗歌的抒情特性认识更加充分,“诗缘情”的提出突显了“情”在诗歌本体论中的地位,也使诗歌摆脱了“志”对“情”的约束,使得情感不再遭受儒家礼教“止乎礼义”的束缚。

二、诗歌中情感的表达

在舞台表现中能够准确表达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准确把握作品中赖以支撑思想感情的语句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因此要求表演者在对文字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知人论世”,要通过了解作家其人,作家的生平思想及时代背景等因素,以此来理解并评价作品。这样在舞台上对于作品中人物情感变化色彩的渲染就可以做到“丰富、具体、深刻”。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性的手法。“声音”和“变化”可以说是一部朗诵作品的根本,好的声音我们可以日积月累地去练习,而情感的变化则需要通过语调、节奏、停顿来表现。

(一)语调。舞台语言中语调的作用是以塑造角色、背景、环境为主,在此基础上塑造出贴合人物的声音形象,舞台语言的语调来源于具体的故事情节和规定情境中。(台词)舞台表演中声音所传达出来的语调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变的,因此在舞台上不能只追求表面浅层次的华丽而枉顾了整体的内容与剧情相脱离。

例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此句若无前后的交代则一看便是一首情诗,但当我们还原它的前后背景,以完整的诗句来分析“白头吟”这样完整的解读,实则是一首妻子写给丈夫的诀别诗。因而在舞台上如果我们以“气足声重”的语调来处理这句诗词便会使整首诗的意境发生改变,所以在语调的运用上一定要根据作品的来选择,要“知人论世”。

(二)节奏。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更是艺术的灵魂之美。③在舞台语言的运用中“速度”和“变化”是节奏技巧的外在特征。首先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表达的目的,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布局。节奏可以分为轻快、舒缓、低沉、高亢、紧张等类型。以《岳阳楼记》为例:

舒缓:开篇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进行讲述声音位置略高但不发力,语言气势跌宕但轻柔舒展,语速徐缓。“庆历四年春……”轻快:多扬少抑,声音明亮语速较快,整体的语调色彩和语言气势转换都比较轻快。“予观夫巴陵胜状……”凝重+低沉:“凝重”的节奏需要多抑少扬,多重少轻,色彩多浓重,语速偏慢;“低沉”声音偏暗下沉,语言气势多为低沉,语速较缓。“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三)停顿。停顿在舞台上用无声对应着有声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期待心理,停顿对台词节奏的影响甚至比台词内容与动作环节的连接更为重要,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例如:在诗歌朗诵《兵车行》第四部分表述了因当时穷兵黩武对人们社会心理变化的影响。“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舞台朗诵中若是在第一句结束时用一个短暂的“降停”,即会使观众产生一种审美期待心理。停顿之后再接下句则会使人幡然醒悟为何重男轻女这种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会在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常年的战乱和征兵造成了大量青壮年男子的死亡,使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使得人们一反常态。

综上三点来说,语调、节奏、停顿,是构成舞台语言艺术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表演者在舞台阐释台词感彩的基本技巧,在有了技巧的同时更多情感色彩一定是源自剧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态度,要有感而发。

三、总论

从《诗言志》的抒发志向到《毛诗序》的抒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再到陆机《文赋》提到的“诗缘情而绮靡”。由此可见艺术作品中情感性的重要,当情感注入艺术作品便会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具有更加丰厚的蕴意,艺术作品的情感性往往都是通过舞台传递给观众达到“以情感人,打动欣赏者,并产生教育作用。

注释:

①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③胡爱民.台词-表演词阐释的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