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话语论文范例6篇

政治话语论文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话语体系 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53-02

话语,是思想观念的言说和表达。“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①对于一门学科而言,独立而完善的话语体系,是其成熟的显著标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资政育人的历史使命,深刻把握其话语体系至关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内涵解读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科理论话语体系、教材文本话语体系和课堂教学话语体系。教学话语体系与学科理论话语体系、教材文本话语体系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必须以其学科理论为思想指导;以其教材文本为解读对象。因此,教学话语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理论的宣传和对实践的阐释,关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现。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要紧紧把握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与时俱进,创新话语方式来阐述新理论、新思想、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应体现以下要求。

其一,科学性。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教学话语内容势必要体现和表达出真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教学话语表达要基于历史和现实发展实际,要做到既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违反实际。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建立,要深入领会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精神实质,尊重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律,教学话语内容、教学话语结构,以及教学话语形式,要符合思维推演和语言表达的规律,使教学推演和表达层层相扣,展现出强有力的科学方式。

其二,实效性。“话语体系是功能性的,它主要解决社会引领和影响力问题”,“没有较高水平的话语体系,就不可能赢得一定的话语权,也无法充分呈现学科体系的存在价值与学术体系的创新成果。”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话语,注重内容叙述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很难被当今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要致力于发挥其功能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对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重任,进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力、理解力和判断力,为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而发挥其体系功能。

其三,时代性。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时代的发展而孤立存在。伴随全球化时代的推进,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变化趋势,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缺陷在教学实践中日渐显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学话语置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不断整合社会前进中的最新资源,不断吸取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的营养,不断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新内容、新形式,解答时展中的新问题,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与时俱进。

其四,民族性。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资源,合理有效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融通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展现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权地位和价值魅力,体现良好的继承性和民族特色。

其五,原创性。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发展的动力源泉。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在哲学社会科学也要有充分体现。指出:“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③“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http://.cn,201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的构建要具有自身特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阐释和解答我国发展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为起点和归宿,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话语优势。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话语体系的困境分析

1.话语模式的政治化倾向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定位为意识形态类的政治课程,受传统思维与行为习惯势力的影响,在其教学话语体系中,政治话语、权力话语和文件话语长居于主体地位。即便在当前思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的时代,“话语的政治化倾向并未完全退场,甚至成为话语民主化的障碍。”倪瑞华.由独话到对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重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47-50.

在这种话语模式的主导下,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带有一种高压强制的态势、政治训导式的语气和意识形态性的语言向学生宣讲、陈述思想政治理论,满堂灌输教学内容,“在课堂的教学场域中,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力服人’”曹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3:41-47.

,这种授课方式也很容易给学生一种政治传达的生硬、枯燥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深入理解和掌握,也没有合理地解读和释疑社会发展中一些现象和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在心理上对思政课课堂自然会产生隔离和疏远,甚至抵触。这种政治化倾向严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因为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渐渐制约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式地相互交流,切断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的积极参与,最终造成了倾向于政治化的教学话语体系,恰恰无法激发起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2.话语内容的理论抽象化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和其他学科相比,还是和中学阶段的政治课相比,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传统的教学话语体系过分关注理论本身,教师讲解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从理论到理论的过程,或者照本宣科从书本到书本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大量抽象的语言和理论来讲授,缺乏足够的案例分析和事实举证,授课所传递的信息量过少,理论联系实际明显不足。这种高度抽象的教学话语内容,由于脱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环境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学思维和语境仅局限于教材文本和讲台之上,教学话语缺乏鲜明的时代性和形象性、生动性、个性化、趣味性,致使理论教学抽象难懂,难于为学生消化理解,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低下,也极大地影响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认同。

3.话语交流的单向性

在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的利弊中,多数人提出其教学话语的“独白”性特征,这是不容否定的缺陷,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多数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在形式上以控制式和宣讲式为主导,忽视对话式的话语,看似课堂满满,可在思政课教学中,难以出现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远远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成了被搁置一旁的口号,学生终究还是没有被真正意义的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由于缺乏基本的课堂教学沟通与交流,再加上其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比如课堂练习、课堂作业较少,思政课课堂就形成了老师和学生各自为政的松散状态。传统教学话语交流的单向性,致使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氛围因缺乏内在的张力而毫无声气,教学实效性更是无从谈起。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路径探讨

综上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从以下方面进行:

1.话语模式的创新:由政治化到民主化的转换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首先要从意识形态宣传的政治话语中独立出来,转变话语模式的政治化倾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人类政治文明有一定的共性,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面对许多共同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肯定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有益经验,抛开意识形态的束缚,客观合理对待我国与其他各国发展中的异同。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来论证分析当前我国发展变革的一些举措;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从价值原则的角度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优越性,而不是光凭一些空话、套话和大话来标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总之,要改变教学话语模式的政治化倾向,转向民主化模式,坚持为我所用,摒弃不科学、不适用的话语,这样才能使教学话语体系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话语内容的创新:由抽象化到形象化的转换

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封闭的概念推演和逻辑论证,而是与社会实践发展息息相关的思想活动。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实效性,必须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实现由单纯抽象理论到理论与事例结合的转换。“大道至简”,用简约、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造中所提出的“实事求是”“一国两制”“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四个全面”等思想,都是用最简单、最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我们以此为启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当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通过吸取各种时代新型话语,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大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大学生听得懂的道理,改变抽象化、教条式的语言表达。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冲突与调适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37-02

困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深层症结,主要在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注重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过程以及内容、方法等基础理论问题的同时,更要深入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讲怎样的话”和应该“如何讲话”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1.自主独立意识较强

由于受大环境与父母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独立意识。他们追求个性、强调自我、思维独立,不愿意接受被别人强加的观点和想法,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在话语方式上,他们抵触传统压迫式、等级化的话语方式,不再满足于灌输式说教,不再认可单方面各种道理的口头讲述,而是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理解,并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更加注重和追求自我价值,强调平等对话,崇尚自由言说,在社会话语场域中渴望拥有个人话语权。

2.易于接受新事物

当代大学生年纪在18到22岁之间,正值青春焕发、朝气蓬勃的阶段。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追求时尚和新潮,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接受和充分利用的能力,尤其是在电子高科技方面,当代大学生几乎是“电子产品不离手,海量信息在网络”,电子产品已经替代了书包、文具,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信息化程度特别高;上网邀游成了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阵地来进行。

3.理想信念理性现实

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逐步开放和透明,当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化、现实化。他们在物质与精神、当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上,更加关注实际、讲究实用、追求实惠。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方式上,他们希望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尤其是能够联系和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

4.行为选择多样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网络的出现,距离已不再变得遥远,大学生可以很快获取国际上的前沿信息、文化动态,也可以迅速接触西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这些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使他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这种多元的价值取向也导致他们行为选择的多元化。因此,在求学、就业、择友、消费等方面他们都表现出行为选择的多元化特征。

5.个性张扬自信

当代大学生乐观自信,他们经常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质疑,往往敢于挑战书本上的权威,思想奔放不受约束。在课堂上,传统大学生一般比较羞涩、胆怯,而当代大学生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加活泼、开朗、大胆,更加渴望证明自己,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从而体现出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

二、当代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冲突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单向灌输和行政强制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被异化为一种空洞的、虚无飘渺的说教。受此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也就失去了作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真实性的基础,这样必然会出现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话语冲突。

1.话语形式发展滞后

话语是具有历史发展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也是如此,不同的年代,其话语形式必然是不同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政权的夺取和建设活动的。因此,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话语成了当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话语形式。这些话语形式曾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迅速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动员了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来。而现阶段,我们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并没有完全突破原有的形式,其主体依然是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等等,甚至从教材上呈现的文本到教师课堂讲授的语言都是用以上对下的姿态来传达党和国家对受教者的要求和规定的。教育者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时候,依然没有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他们常常套用“上头的话”,一知半解,高高在上,刻板而乏味。这种话语形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身上呈现出来的较强的自我意识、张扬开放的个性、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行为的特点,其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这样一种尴尬境界。

2.话语内容空洞唯理

内容的空洞、抽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一个典型的外在特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看重的是大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识水平提高的程度,很少考虑到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因此,教育者在课堂上讲授的多是玄而又玄的深奥哲理,往往只停留于人的理性认知层面,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贴近人的生活、走进人的心灵方面应起的教化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常常自居于“高雅殿堂”而孤芳自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脱离生活实际的“空话”、“大话”,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了人们置之不理的“贫困道学”。这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理性、现实性的特点不相适应。

3.话语表达一言堂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主体应该合理分配与使用话语权,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然而,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存在着严重的话语一言堂现象,这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一个核心因素。话语一言堂是对语言的一种专制,它只承认某一类话语而否认其他话语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由于优先占有了一定的知识从而掌握了课堂教学的主导权,在师生的话语体系中处于绝对的主宰和支配地位,牢牢地操纵和控制着学生的话语和思维。在知识讲解或传授的过程中,教师侃侃而谈、坐而论道,学生则沉默寡言、冷若冰霜。尽管在课堂中时不时采用问答式这种师生互动的好的教学方式,但实际上,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插入话语,或直接启发,或随时修改学生的话语,教学总是在教师预先策划的话语时空中进行,学生完全丧失了话语权,成为教师的话语权力范围下的附属物。这就是一种直接性的、强迫性的话语霸权。话语一言堂的

存在,使学生的这个重要的话语主体逐渐演变成权威言语的纯粹接收者,学生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中蕴涵的探索与质疑精神也随之流失,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教师的“真言”。这与当代大学生的自信、有个性、敢于表达、不相信说教、喜欢独立判断的内在要求相冲突。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更新调适

1.以人为本,增强话语的人文关怀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基本上是一种基于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权力理论话语体系,注重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缺乏对个体“人”本身的关注。而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我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话语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者应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和兴趣爱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并把这些融进话语当中。其次,其话语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及时关注和化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遇到的困惑和困难,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教育者的温情与关爱,营造温馨舒适的话语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真正认同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进而内化于心,形成独立的道德人格。最后,其话语应给予大学生以具体的生活指导,教育者应了解大学生的生活需求和对生活的不同期望,进而引导他们去创造美好的、理想的和高质量的生活。

2.充实内容,注重向实践话语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一门学科,那么它就应该像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有一个确定的疆界、一种语言、一套指导行为的准则。因此,作为一项自主教育教学的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应该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性话语。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具有实践性,它的话语体系又是一种实践性的话语,这种实践性的话语是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说服教育等实践活动的重要参与要素。它针对的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的,不可能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其内容应该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体。这种理念要求教育者在传授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实际的结合,换言之,教育者应该在合理运用理性话语的基础上,充实话语内容,更加注重实践话语的运用。首先,教育者可以转化语言,把党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历史文献等等类型的语言转化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话语,这样既把握住了正确的政治教育方向,又能使大学生乐于接受。其次,可以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提炼新话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地生活化、现实化,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重要内容。再次,要从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中汲取新话语。教育者可以大胆借鉴网络中的一些健康、有益的、流行的话语形式和内容,丰富其话语体系。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和表达精神意志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如今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各种新话语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一项亟需解决的战略任务,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基础上,推动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发展。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结构及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指的是一个以追求和获取话语权为标志的复杂体系,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工具,该体系主要包含了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效果等基本要素。对于基本要素的内容,笔者将对其进行认知和解读。

1.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在整个话语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建设体系这个宏伟桥梁中必不可少的一砖一瓦。

它主要是依据课程要求的教材决定,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显性化。在谈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这个问题中,不可忽略的是话语议题这一中心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议题应当是符合时代进步发展的潮流,要彰显和体现社会性和现实性,应包括时事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上升到敏感问题。总的说来,话语议题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核心骨架,话语议题的准确选择和设置,正是教育主导者拥有话语权的有力保障。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方式主要包括话语技巧、话语特征、话语形式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除了要结合当下时代问题着重做好对话语内容的选择和提炼工作之外,也要做好增强话语内容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工作。针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存在晦涩生硬、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而且教育主导者的教学话语过度偏向政治性和政策性,只注重单一方向的理论灌输,师生之间缺乏思想和情感上的对话交流,这一现实状况容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课程的学科性和科学性。所以,话语方式的创新工作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1.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效果是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质量水平的一种衡量标准,是以追求话语权的获得为目标。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具有现实性和吸引力的话语内容;第二,彰显逻辑力量的话语形式;第三,平易亲切、情理交融的话语表达;第四,具备学科性和科学性的话语叙事;第五,对话平等,思想共享的话语交往。综合来看,决定话语效果的因素复杂多样,高校应当选择合理有效的路径去获取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主导权。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发展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步,基本上满足了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需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

2.1教师使用的传统教学话语落后于课程实际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话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口头话语,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教材话语的再解读和创造,可以说是一种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为学生乐于认知和接受的话语形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其一,过分依赖于教材,教学完全按照教材设置的体系进行,对教材话语不加以转化和提炼直接复述给学生,甚至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其二,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教学话语对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缺乏原则性地刻意逢迎。教学话语一方面虽然符合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却脱离了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和教学目的。其三,教师使用的教学话语甚至跟学科不着边际,仅仅是教师自我教学经历的专业话语或者是个人情感和意志的宣泄。另外,有的教学话语陈旧过时、轻率随意,社会上“盛传”的低俗话语或者断章取义、真假难辨的流言式话语也搬到了三尺讲台。这些话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早已失去了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已经不能定义为话语。

2.2独话式教学的话语方式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发展需要

西方思想家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沟通是人类语言的终极目的”,沟通是建构彼此间情感倾诉、经验交流的桥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话语主导者的教师一直霸占话语权的中心地位,采用独话式的话语方式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往往缺乏细致深入的沟通,在知识、情感、思想等方面难以产生一定的共振与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在封闭僵化的教学环境中渐渐脱离了与教师可以进行平等对话的关系,甚至处于话语权的边缘地位,沦为一个沉默被动的失语者。这样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反而造就了教学实践发展的矛盾与障碍。2.3现代社会多样化思潮话语带来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国内外的多样化思潮话语迅速在大学生的生活领域中扩散和流行。无论是通过言论话语还是书本文字、新闻微博多媒体等话语路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话语已经“润物细无声”般悄然声息地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扎根发芽,潜移默化地占领和拓展高校的意识形态主阵地。大学生作为第一时间接触和感知多样化思潮话语的群体,在社会思潮涌现的滚滚洪流中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对价值理性的追求,困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思想精髓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准则。所以,面对错综复杂、形式多样的社会思潮话语,笔者认为不可忽视其带来的现实困境,高校要热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现状,努力提升话语效果。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建构路径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高校要在结合现代性境遇的背景下,针对其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详细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构路径。

3.1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

要讲现代话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伴随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找寻到社会进步印刻的烙印。要讲现代话,指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要顺应时展潮流,话语要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时俱进。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和知识结构定型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往往难以捕捉到最前沿、最新鲜的话语议题和信息,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性和求知欲也大大减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应该牢牢把握社会发展的最新态势,理清时代脉络,在不断整合最新资源的基础上创新话语体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魅力。

3.2转换话语方式

要讲生活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像复印文件似的工具性话语显得过于严肃刻板、空洞乏味,这种脱离了个体真实生活世界、“不食人间烟火”的话语方式难以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和认可,无法贴近生活、感知生活的话语方式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张力和活力。因此,话语方式的转换应该要从与生活世界的契合为出发点,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增强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和叙事能力。要讲生活话,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2.1善于提炼生活话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必须要从以前工具性话语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书本理论话语的基础上再构建生活话语发展的空间。走进大学生具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善于去感受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帮助学生解读社会现实的时事热点、焦点问题,并提炼为更融于生活、通俗易懂的生活性话语,同时营造一个生活话语熟练运用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内化,从而实现工具性话语转换为生活话语一个质的过渡和提升。

3.2.2全面尊重受教育者在生活世界中的多元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

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其多元化的个体需求,针对受教育者个体不同的思想状况、情感所需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给予受教育者适当的情感投入,采取这种具有情感沟通模式、以情动人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更能与学生形成感情上的共鸣,而且能够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3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经验教训

要讲国际话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国外许多国家同样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美国“意识”主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色彩较为浓厚,话语内容的中心围绕国家制度和阶级民主的维护;英国到目前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却以隐形教育的方式重点在学校和家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国外灵活多样、百花齐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在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精髓之外,也需要有选择性地借鉴和结合国外积极向上的,富于现实意义的,紧密联系和符合中国国情及政策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例如:社会意识形态话语、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公民道德法规话语等。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注和警惕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发展状况,严厉杜绝一些大肆宣扬自由、暴力等消极的话语内容引入到课本和讲堂。要讲国际话,讲的就是学会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发挥优势、消除弊端的基础上实现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和融合,共同增强和改进教育效果。

4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是重新构建课堂教育教学话语权的一种实践和探索,应当重点把握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的选择。话语内容要与时俱进、丰富新颖,话语方式要实现从独话到对话的有力转变。教师一方面要创设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也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信任温馨的师生关系,从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激励学生通过话语平台能够与教师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话语交往,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侯勇.权力话语与话语权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与转型[J].理论与改革,2016(3):133-137.

[2]吴海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60-64.

[3]吴宏亮.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三个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76-78.

[4]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83-86.

[5]邹绍清.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变革———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3):130-137.

[6]李辽宁.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传承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30-32.

[7]敖成兵.实效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14.

[8]倪鹏飞,田建国.创新思想教育话语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J].思想教育研究,2013(8):54-56.

[9]张国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科主导;舆论主导;生活主导

【作者简介】黎海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施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何小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博士,广东茂名525000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041-05

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话语产生知识和权力。有了话语。“一部分人所说的和所想的就变得无足轻重,而只有特定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并被认为是有意义和具有权威的”。那些“特定的声音”,便具有了“话语权”,由此生产知识,并以其知识统治其他声音。随着大众文化的强势崛起,诸多世俗化、功利化、享乐化的“杂音”使得我们的主流话语“杂音绕梁”。面对此情此景,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发出自己“特定的声音”,奏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从而主导大众文化所发出的参差不齐的诸多音符。主动掌握话语权以正视听,使大众能继续聆听主流话语的声音。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分析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的方式入手。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的大众文化中掌握话语权提供理论支撑,最终实现以主导的话语实现话语的主导。

一、学科主导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阶级的思想从属于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调节着思想的生产与分配。就发生学意义而言,话语的工具特征源自学科的本质属性且服务于学科建设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话语体系在多元的大众文化所构建的狂欢式话语世界中的主导地位。且这种学科层面的主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众声喧哗”的大众文化话语的首要方式。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这种学科主导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一破一立发挥其主导功能,维护其主导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科主导通过正面灌输实现其话语主导性

首先。灌输范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科主导的核心。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列宁在其“灌输论”标志之作《怎么办?》中更是系统阐述“灌输论”的思想,认为工人运动不可能单独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灌输历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灌输理论而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甚至放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科主导的首选便是灌输,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科主导方式必须始终坚持而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科主导通过反面批判辩护实现其话语主导性

葛兰西认为,国家的本质实质上是“暴力加上同意”。它必须立足于一定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功能,即马克思-韦伯所谓的“合法性基础”。韦伯还将这种合法性进行细致的分类,包括“神授的、传统的和法理的”等三种类型。姑且不论对这种价值和意义系统的类型界定是否科学准确,其存在的必要性是无可争议的。换言之,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维系和发展都离不开公众的信任、支持与义务承担。某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如果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即人们愿意服从它,愿意对它承担义务,既可以有效降低政治治理成本,还可以极大的促进社会整合与政治团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国家都需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为其存在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价值辩护,一旦缺乏有力的话语辩护。任何国家制度都难以维持。一般而言。国家的这种话语辩护体系都是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为核心。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们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就我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通过这种学科层面的主导而成为国家话语辩护体系的核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彻底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强的批判辩护功能。因此,以其作为宣传内核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然也具有强有力的批判辩护功能,并且这种批判辩护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本源功能,通过这种本源功能的发挥来维护思想政治学科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

二、舆论主导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舆论主要指群众的言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社会舆论成分复杂,既包括积极的成熟的舆论成分,也包括落后的甚至反动的舆论成分。中西方政治文明历程告诉我们,引导并调控好社会舆论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是执政党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部分。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尤其是现代社会,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社会舆论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影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重要力量。即马克思所谓的“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对社会舆论予以充分的重视,一方面要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同时又要对其加以有效利用,充分发挥这种“第四权力”的作用,通过主流舆论的声音来奏响主旋律的强音。从这个意义上说,舆论主导可以成为并且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的重要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舆论主导并不意味着“舆论一律”,即应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下尊重舆论自由,保证舆论的相对独立性。作为一种自在的意见形态,舆论“不同于自为组织的纲领政策,不可能对各种问题都表现得十分理智”,因此,“舆论中同时含有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是正常的”。马克思1842年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尖锐地抨击了舆论专制的弊端:“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只要承认舆论的自在性就不能不承认“舆论一律”的荒谬。

事实上,一个社会存在多种声音并不可怕,真理总是需要经历一个被发现被接受的过程,有时候这个过程还很漫长,并且还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如果人们不谈论真理,就不可能发现真。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有些真理听起来的确不悦耳,但却是社会和谐和进步不可或缺的音符。“今天的异端邪说,一定会成为后日的通论常谈”。如果硬要将舆论划为一条线,并且将稍微超出其边界的舆论压入线内,使之表现为清一色的整齐划一,人类文明的进步将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舆论主导是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支配下的引导,既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种言论、各种思潮的自由表达,并用主流意识形态的强音对其进行引导、规范和整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权。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舆论主导应注重“意见领袖”的培育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拉扎斯菲尔德在其“二级传播”理论中提出,认为“信息总是先由大众传媒传递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其他的社会公众。”信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并不是毫无阻碍的从传播者直接流向受众进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际关系等中介因素的干扰。其中,与受众关系平等并被大众所熟识、信赖并尊重的这一类人,即所谓的“意见领袖”往往在人际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他们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过滤环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人。

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表现出原则性、理论性及前瞻性等特征。一般大众在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有人充当“意见领袖”来放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声音,对其内容进行深度解释,以此帮助大众真正理解消化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舆论主导话语自然应重视意见领袖的培育。由于“意见领袖”的强势话语,当人们个人的意见与“意见领袖”所主导的强势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往往会逐渐改变个人意见而倾向于强势意见。当“意见领袖”所主导的强势意见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认同的时候,便形成了公众的群体意见,这便意味着舆论的形成。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舆论主导的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舆论主导应正确运用“议题设置”

“议题设置”(Agenda-setting)是传播学中的另一重要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经常通过报道重心的选取来构筑公共讨论或关注的轻重缓急。虽然这样不能决定或左右大众针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却可以通过提供相关信息并安排相关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关注点和关注度,即“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how to think),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what t0 think about)”。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是一项“理论武装”与“思想引导”的工作,这种主导话语发挥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设置议题并展开议题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通过舆论主导话语的过程中应重视议题的设置。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通过舆论主导话语的过程中,其议题设置应贴近大众实际,尽量避免那些“宏大叙事”的议题,而应注重“细节描写”,选择与公众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议题予以设置,如此才有可能利用自身话语吸引大众。进而对其进行引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舆论主导应坚持“第一时间”引导

梅尔文·德弗勒的“媒介依赖论”认为,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突发性事件)而情况不明时,受众由于急于了解情况,往往是谁快他便异常依赖谁。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既不是传统媒介的以“天”或“小时”为单位,而是以秒为单位。这样,当面临重大变化,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时,一旦有人赶在主流舆论之前并传播一些失真的、虚假的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截然对立的舆论信息,并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时,势必会产生滚雪球的传播效应,进而使社会主流舆论处于一种危险的被动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社会舆论主导话语权的时候,必须抢占先机,坚持“第一时间”原则,第一时间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微博等大众媒介和传播信息。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唯有如此才能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有效发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强音。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舆论主导应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中国内地共有八省市超过一半常住居民已转化为网民。其中北京、上海超过70%的常住居民为网民。已达到北美、西欧和日本、韩国的水平。广东、福建、浙江、天津、辽宁、江苏等六省份约50%-60%的常住居民为网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逐渐成为跨媒体、跨区域、跨层次舆论传播的重要媒介,成为新兴的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和舆论交锋的主阵地,社会舆论从现实社会拓展到虚拟社会,形成网络舆论,即“网民关于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网络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刻,承载着大量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的互联网逐渐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前沿阵地,同样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往往利用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且煽动力强的互联网推行网络话语霸权,对大众进行思想渗透,混淆视听,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极大干扰。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思想观念、政治倾向和价值观念等在互联网上充分集合、碰撞,造成网络舆论的主题分散、导向不明,呈现出自由化、多元化、开放性和不可控性等特征,使社会舆论领域局面更加错综复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舆论主导必须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

三、生活主导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生活本身便具有教育的价值。瑞士大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最早明确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生活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关性与重叠性:教育是生活的一种,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注重发挥生活世界的教育作用。“当一个人按照课程规定把整个道德压缩成几节道德课,并在一周之内用比较短的间隔来不断重复这几节课的时候,他很难满怀激情地完成这项工作,因为这种间歇性的课程特点几乎不足以给儿童留下任何深刻或持久的印记,而没有这些印记,儿童就不能从道德文化中获得任何东西。”涂尔干在此对学科化的德育课程予以批判,认为道德教育在时间上不能专门化。生活中的任何时间,道德总是或隐或显地发挥作用,专门的道德时间或与道德无关的非道德时间并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主导提供合理性依据,生活主导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的重要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世界中,生活世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言。除了是其重要载体、重要内容之外,同时还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而言,生活世界是其现实的、直观的、先在的和不可忽视的重要“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总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中,总是在“生活世界的视野内运动”,并通过现实的生活体验不断揭示其话语的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世界转向

综观整个教育领域,“教条化”和“抽象化”是很严重的病症。教科书里的那些史实,无不因其庄严、冷漠和宏大的叙述,使每位受教育者备受折磨,以致人们渴望接受教育的心情远不如渴望遗忘来得坚定。与这种现象相对应的是教育对日常生活的遗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言。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认识,还是对公众自身发展的定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都停留于后现代主义所批评的宏大叙事,而将与人们息息相关、且构成个体生存之文化根基的日常生活世界置于理论视野之外。“大学不应仅是旧经验的历史档案馆,而应该是创造未来的实验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主导应将目光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使道德教育回归于“生活世界”。紧扣其生活脉搏,为其提供思考并掌握社会生活的钥匙,而不是对其强行灌输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道德说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主导。使其回归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使得其现实生活成为重要的学习机会,从而引导他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创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实现其主导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话语表达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综合梳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13-01

话语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补充与深化,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视点内的创新,有助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症结。近年来,部分学者以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语境变革为背景,使用多学科交叉思维,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范式转换机制。

一、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新媒体传播研究。国外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者从技术角度分析新媒体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如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中对互联网时代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的转变有着独特的见解,莱・舍基认为“自媒体”时代用一种新的关系模式改变了原先的组织形态,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湿关系链”。二是探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各类影响,研究者试图利用传播学知识、文化研究等来得出新研究范式和结论。目前传播学界有社会科学研究、批判研究与诠释式研究三种主流研究范式。三是新媒体语境下新的传播实践活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罗杰・费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体》等。近几年,国内对新媒体传播的研究则更多地聚焦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发展、传统媒体转型、社会性传播、传播制度等主题。

(2)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年来,国内不少的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开始思考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工作,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空间、新载体、新形式和新手段。同时,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传播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学者们大致从建设网络思想政治队伍、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强化网络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新媒体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1)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涵、话语创新路径以及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包括:一是话语内涵研究。学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义、手段、特征等层面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但目前未统一界定。如邱仁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功能角度予以界定,强调其话语环境、话语规律与话语目的;郭毅然则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表达方式角度予以界定,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控制式、劝导式和对话式三种形式,并逐渐从控制式和劝导式转向对话式。二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传统话语体系缺乏层次性、生动性、批判性,如李宪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话语体系,邵献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实现“生活关怀、理论魅力、平等沟通、情感共鸣和实效”五个方面的转向。

(2)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新媒体的“超时空、交互性、对话式”等传播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话语关系及话语理念提供新情境。目前,关于新媒体话语的研究还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话语传播范式研究,殷俊等学者阐述了新媒体话语的生成方式、特征及在新媒体事件中的叙事方式等。二是话语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话语权方面的研究。如蒋建国、魏建国等学者分别从舆论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等话语权研究。三是话语角色研究,李凌燕集中论述了新媒体的话语角色与话语传播价值。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重视并涉及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话语研究。但目前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关论文仅10篇左右,且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策略性研究。如李炳昌认为,新媒体环境赋予大学生新的话语权和自主学习权,以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尹夏燕阐述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中话语权的突出问题,提出建立并完善多渠道的话语表达机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新的增长点,目前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研究视野还较窄,研究范围还有很大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研究成果趋向同质化,内容、观点与视角缺乏创新。同时,以新媒体为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目前还处于准空白阶段。新媒体技术发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域境、空间域境、能力域境与生态域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范式转换,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学界与高校基层工作者探讨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4(15).

政治话语论文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1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迎来了“互联互通”的新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全球性的网络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现代网络的发展以及APP的开发,出现了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社区、微博、公众号以及直播等新形式,使我们真正地进入到了网络时代,这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又给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此外,当前中国正面对社会转型,为了回应和解释好社会转型,让学生适应社会转型,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研究和探讨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转换,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转换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一、话语背景的转换

所谓的话语语境,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社会和时代境遇,换句话说,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以及思政课教学的接受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总和。这些外部因素林林总总,大致说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化”“地球村”的国际背景

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国际力量开始发生重大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空前加深,人类生活的空间开始成为一个地球村。这样,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不得不注意此种国际背景。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中国而“两耳不闻窗外事”,自己闭门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而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中外对比,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从宏观的角度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让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还可以在面对其他思想潮流时能够具有甄别能力。

(二)“社会转型”的国内背景

在《激浊扬清正字当头》的文章中写道:“当前,我们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1]正如所说,当前中国社会正在面临着转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并且这些利益关系十分复杂,由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观念,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观念,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来说,把握“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利益关系、意识形态观念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阐释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意识形态观念就属于上层建筑部分,只有深刻理解和关注“社会转型”,才有可能在课堂上顺利地进行话语转换。

(三)“网络实时”的身边背景

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的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迅猛发展,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网民。对于大学生来说,经常运用的网络内容是即时社交工具、微博、社交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前网络内容庞杂、泥沙俱下,既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也是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之处。此外,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更快,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双重考验: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再是信息垄断者了,反而许多大学生能够先于老师掌握信息。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网络上均能找到,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程的话语转换过程中注意这些“身边背景”。

二、教学内容的话语转换: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存在两个方面的内容:“固定的内容”和“不固定的内容”。所谓“固定的内容”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构架,这些“固定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些在教学过程中极少发生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不固定的内容”,就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现实世界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不固定的内容”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给予分析和解答。而这两个方面都需要老师进行话语转换。

对于固定内容,存在着把理论语言、文件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的问题。在这里,要反对一个误区,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意识形态特征,个别人就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洗脑教育。事实上,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极其荒,因为当前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多元文化较量更加激烈,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高校仍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国争夺大学生思想的前沿阵地,要高度关注和时刻警惕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来引导大学生。马克思认为,认识事物应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话语转换与创新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话语转换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将理论语言、文件语言从历史的角度和逻辑的角度进行转换,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学理性、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是口号、宣传标语,而应该是一种逻辑连贯、自洽的理论。

例如,指出:“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2]从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得出,在分析问题时坚持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既强调了“大逻辑”,又强调了“历史长期过程”,因此,在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上,同样应该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三、课堂话语日常化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的功能是多样的,既要让大学生明白其理论逻辑,又要让他们明白历史逻辑,此外,还肩负着培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任。因此,为了让大学生开始喜欢这门课,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日常化D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让大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这门课程与自身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营造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语境,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引发大学生的共鸣。那么,课堂话语如何进行日常化转换呢?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支点。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解释现实社会和实践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应该能够有一个通透的逻辑和历史思考,否则老师都没有弄清楚,自身还有困惑,大学生怎么能够明白呢?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能够熟悉并掌握大学生的日常语言,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日常语言。事实上,90后大学生的日常语言大多来自于网络用语,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应该通过上网积极了解新的网络用语。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去熟悉这种语言,而非一定要使用这种语言,这只是一种帮助交流的手段而已。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把教材话语转换成日常语言。教材话语具有逻辑严谨性和理论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由于具有这些特点,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教材话语转换成大学生日常所用的语言,这样才能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召力。

马克思在《导言》中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是人本身。”[3]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使大学生真正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就需要实现话语转换,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确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转换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转换途径。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可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领域实践主体所持有的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一种理想期望,也是人们目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信念。大致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的转换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其次,要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服务理念”;最后,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完成意识形态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换、教材语言向教育教学语言的转换。

参考文献:

[1].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