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工程论文范例6篇

基本建设工程论文

基本建设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投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结算;成本控制

引言

随着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基建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基建工程成本投入在企事业单位支出中已经占到相当比例,因此通过科学的管理与控制策略,降低基建工程项目投入,已经成为现阶段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基建工程成本控制顾名思义,是指在基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事前制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将基建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保证基建工程施工质量、进度以及安全作业的前提下,实现项目实施效益的最大化。

1.基建工程成本控制制约因素分析

现阶段基建工程成本控制效果差,已经成为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总结分析造成基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问题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建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基建工程投资决策作为项目实施的基础工作,对于项目成本控制也具有主导作用。现阶段,由于基建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不够充分,委托单位得出的项目估算不准确,项目实施限额的设置不够科学,项目整体工程概算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会严重影响基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

(2)设计因素。设计原因也是造成基建工程成本控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现阶段基建工程尚未形成规范的设计招标形式,设计工作的市场化较差,设计招标形式不规范,难以对设计方案进行择优,功能性与经济性兼具的设计方案较少,从根本上导致了基建工程项目成本的增加,也导致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较差。

(3)基建工程施工因素。对于基建工程施工控制不严格,也是造成基建工程成本施工的原因之一。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能够在基建工程项目中标,采取较低的投标报价,因此施工单位为了得到经济效益,往往采取进行变更或者是施工现场签证的方式,甚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偷工减料,保证自身经济效益,这给基建工程成本控制带来较大困难。

(4)基建工程项目结算问题。在基建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部分施工单位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在竣工结算文件的编制上,弄虚作假,擅自改动定额或者是收费标准,如果基建项目成本控制人员审核不严格,则会直接导致基建工程项目成本在竣工结算阶段的增加。

2.基建工程成本控制措施研究

由于基建工程实施准备、设计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阶段均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成本控制措施的执行力,造成基建项目成本控制困难,为了提高成本控制效果,应有针对性的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1)在基建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期,应该处理单独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对于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实施方案进行管理。同时明确管理机构内部的职能分工,并在基建工程项目实施的准备阶段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此外,对于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报告,则应该结合基建工程实际规模以及现在的各种技术标准,经过细致的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报告。并对项目的各种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进行评估,保证项目投资决策建立在充分完善的可行性报告基础之上。通过这些措施,尽可能地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达到控制成本,提高项目效益的目的。

(2)强化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设计方案作为决定项目造价成本的基础,也是保证基建工程成本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手段。因此,为了保证成本控制管理目标的,必须提高设计质量,强化设计阶段的评估与审查监督。提高设计质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对设计概算的计量标准进行统一,保证设计概算的定额标准具有一致性,避免基金项目实际规模以及费用的随意化。第二,则可以通过采取限额设计的方式,在设计方案上依据基建项目的实际规模进行成本控制。第三,则应该不断提高基建工程设计人员的能力水平,通过科学严谨的勘探调查以及资料收集,通过设计方案的综合比选制定经济性高、可行性较强的设计方案。

(3)严格进行施工过程成本管理。对施工阶段的成本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基建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基建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成本控制最为关键的部分。在施工阶段管理中,应该通过施工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工程承包商,同时应该严格控制现场变更,应仔细检查变更请求的合理性,尽可能地控制施工成本的进一步扩大。此外,应该严格进行基建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施工安全的管理,因为质量不合格、工期增加以及施工安全事故,均会造成基建工程项目施工成本不合理的增加,同时又可能造成项目建设风险的发生,对于实现基建项目成本控制十分不利,因此应该作为关键内容进行控制。

(4)强化对于基建工程项目竣工结算的管理。基建工程竣工核算作为对于项目建设成本支出的总体核算,也是对工程成本控制进行评价分析的关键部分。强化基建工程竣工核算,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在竣工结算阶段严格审查实际工程量,通过现场审核以及工程资料的检查,明确基建工程的最终实际工程量,并做好审核现场的及时签证;其次,应该检查工程定额标准,同时结合基建工程的施工工序,明确工程施工阶段的实际定额标准;第三,应该联合其他部门进行外审,及时寻找发现不合理的成本支出。

结语

基建工程成本的全过程控制作为基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基建项目效益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充分论证,在设计阶段进行多方案比选,在施工阶段严把质量、进度、安全以及成本关,在竣工决算阶段严格控制,通过多方面的措施确保基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得以实现。(作者单位:青岛市排水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陈秀玲.浅谈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期刊论文]-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8).

[2]国衍利.加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的探讨[期刊论文]-科技与管理2004(3).

基本建设工程论文范文2

1.工程基础教育。以专业工程学导论、工程基础理论、工程基础实践为核心建立工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基础两大模块。大类专业基础是以培育工程人才在大类学科专业领域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类课程,主要包含:数学、物理、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等课程。专业基础模块是以培育工程人才在港航工程领域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类课程,主要包含测量学、工程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河流动力学、海岸动力学、工程水文学等有关专业基础课程,并结合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化工程基础理论的实际应用,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多种技术和现代工具,及结合实验、分析、计算等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

2.工程专业教育。以港航专业的课程群理论与工程实践、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为重点,使学生深入学习本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该专业领域所必需的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能力。其中,各类工程应用与实践课程大部分是安排在企业以工程科学研究训练为载体的工程专题课程和工程实践。以合理安排港航专业课程群为基础,使学生以工程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构建本专业的整体知识框架,熟知并能应用港航工程建设领域的系统知识,形成专业知识复合,逐渐养成从项目要求、工程规划与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整个环节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素养,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工程实例紧密联系,合理安排独立的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和课内实验,以校内各实验室为依托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此外,企业工程实践层次设置了认识实习、企业文化实践、企业工程综合实践、水运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六个环节,共21.5个学分,总36周学习时间。素质拓展包括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文艺体育及社会工作等活动,素质拓展学分获得不少于10学分。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进行,河海大学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了教育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培养计划企业实践部分内容将主要依托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

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由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现场参观、讲解、观看录象、讲座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充分认识在国民经济建设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重要性,了解本专业具有理论与实际不可分割的特点,开阔和增强对本专业知识领域的全面性、综合性的认识,通过现场讲解学习了解码头、防波堤、船闸等各种水工建筑物的作用、型式、布置、结构类型、组成和构造等,以及各种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形成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认识实习实践安排在第5学期期间及假期,时间为1周。

2.企业文化实践。企业文化实践主要是开展企业文化和职业生涯教育、团队意识教育和训练,通过企业文化实践环节,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优良的企业文化,培育学生团队合作交流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企业文化实践安排在第7学期期间及假期,时间为7周。

3.企业工程综合实践。企业工程综合实践是在学生完成了本专业的全部理论课程之后,再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训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企业的施工、管理等部门采取跟班工作或代岗工作方式,对工程实施过程管理、质量控制进行学习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具有工程师资格的现场人员作指导教师,通过基于项目、案例等多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企业工程综合实践安排在第7学期期间及假期,时间为10周。

4.水运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在学生了解和熟悉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估价等方面的概念后,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结合企业工程综合实践成果,针对某一实际水运工程,编制完成该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并优化施工工期,完成工程预算等工作。通过本模块学习,使学生真正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独立完成实际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设计,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水运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为2周。

5.毕业生产实践。毕业生产实践是在学生全面完成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对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综合训练和实践,主要由工程实践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结合公司承担工程项目情况,并根据学生意愿,安排学生进入某一具体工程开展具体的现场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产实践安排在第8学期期初,时间为3周。

6.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依托企业的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训练,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设计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其主要内容为结合企业承接的工程应用项目,完成相应的水工建筑物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锻炼学生独立从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论文撰写等方面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工程概念和创新精神,形成针对具体工程问题的基本研究能力,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为13周。

三、结论

基本建设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示范校建设;行动研究理论;雷达模型

一、现有研究述评

(一)现有研究概述

200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这一项目,已经先后有70所高职院校通过了专家的评选,进入了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列。这一年来,有关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文献也有雨后春笋之势,从CNKI(中国期刊数据网)收录的文献看来(从2006年11月示范校建设启动到2007年11月),在示范校建设项目启动以后,我国学者和示范校建设实践者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所掌握的文献及其研究范式来看,目前我国关于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示范校精神及价值取向的研究

启动示范校建设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因而关于示范校建,设计划的核心精神与价值取向也就成为了广大研究者们的主要方向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陈玉华在《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的发展愿景》一文中,所提出的“加强物质条件建设,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健全机制建设,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探索文化建设,形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发展力”等观点,全文基于企业文化三个层次的视角,分别从物质层、制度层和文化层探索了示范校建设,并且还强调了高职校园文化及领导者愿景对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作用。贺修炎等则主要从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角度研究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办学模式,提出“示范院校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示范院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致力于健全高职教育体系,赋予示范院校足够的办学自主权。示范院校应积极探索与实践‘学校—企业—社会’的办学模式、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服务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全面的社会服务模式。社会应为示范院校提供办学咨询与协助,组建有机的企校联合体,及时反馈人才使用情况等。”并且分别研究了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内涵、主要特征、对示范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路径等。

2.关于示范校建设本质与内涵的研究

关于示范校建设精神与内涵研究的文献,其数量虽然占现有研究文献的大部分,但是研究者们所表述的观点基本一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对国家示范校建设精神领悟深度略有区别。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金潇明等提出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在于教育创新,它有四个基本特征:前瞻性、探索性、先行性、主动性,要以领导力强化为关键;以文化力培育为核心;以培养力铸就为基本内容;以服务能力提高为宗旨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种观点认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本质就是一种教育创新,通过创新来解决中国高职教育的矛盾和建设中国高职发展的领头羊。从创新的角度来研究示范校建设的本质同时凸显了建设的本质和示范的本质,并且作者还从领导者角色的角度强调了在整个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领导个人领导能力和领导愿景的重要作用。李光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质性思考》一文中则提出“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内涵,一是中国特色,二是世界水平。两者联系紧密,互相依存,特色体现着水平,水平支撑了特色。把握住‘特色’‘和水平’两个核心,就能把握住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方向,实现质的提升。”全文不但论述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内涵,并且提出入选示范校建设的领导要有眼光、有胆略、有魄力、有自信,以政治家、教育家、改革家的气魄和素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张亚军等则从实践者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了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十个方面研究了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策略,并且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傅筠也从总结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和建设示范校的实践经验角度出发,提出示范校建设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着力营造争创示范院校的浓厚氛围;夯实基础,提升内涵,着力强化自身办学特色;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中特别强调了,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示范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些研究中,楚金华基于教育服务经济的本质,从经济学角度解读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征和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路,阐述了从经济学角度认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高职国家示范校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改进的过程。需要我们的建设者深刻理解与把握这项工程的核心思想与精髓,严格把握教育经济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设规则,从而实现国家提出这项计划的目的。”这把示范校建设的内涵与本质回归到了最根本的出发点——服务于社会经济。

3.示范校建设中某些专题实践的研究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启动一年以来,也有不少学者基于自身工作实践,对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某些环节进行了研究,例如,苏志刚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一文中所提到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通过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顶岗实习、工程实践等环节的管理,提升办学质量。要开展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的示范性专业建设,通过构建持续性和专业性发展平台,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文分别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学校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总结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的探索。黄晓峰从实训室管理体制和机构、制度、方法、职能和实验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训室管理问题,提出“学校在整体规划实验室时,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必须打破目前实训室存在的教研室分散管理的旧体制……”等观点。吕凤明等从专业建设的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等方面,重点研究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的内容,并且指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支撑和保障。顾京从课程建设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出发,研究了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如何在操作层面上深谙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建设内涵及特色等,提出“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达到优化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教育交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二)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从上述文献述评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实践经验的丰富,关于示范校建设的研究,我们已经由最开始的宏观层面意义和本质研究,到微观层面的建设过程、层次和思路研究,再到基于实践过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的研究,这个过程遵循着“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基于实践的经验和思路总结——基于实践的理论升华”这样一个范式,最终形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经过实践检验的高职教育模式与理论体系,并藉此以指导和带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正是国家启动这项计划的真正目的和战略目标。

从上述研究文献概述中,不难发现我们对示范校建设计划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由最初的意义、内涵的认识逐渐上升到文化和价值层次的认识,在理论认识和精神领会方面较以前有了一个层次的上升,因为只有从价值与文化层次深谙示范校建设的精神与内涵,我们建设的成果才具备强渗透性和示范性,不只是投资的示范,而更多的是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理念的示范。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虽然我国高职示范校建设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

1.过多地研究示范校建设的内涵与本质等,现有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更没有根据这些理念而构建出示范校建设的一个概念模型。

2.虽然很多研究文献都强调校长的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在整个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没有研究示范校建设任务实践者的能动认识作用。

3.虽然很多研究文献强调了示范校建设是一个阶段的过程、长期的过程,但是并没有明确阐述这个建设过程的层次性、动态改进性和全程性等。

我国高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成型的模式可供借鉴,但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研究者一般又都是实际建设者,所以他们可以在实践中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我们的建设项目,并且最终达到国家示范性水平。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行动研究(AR)理论视角的高职示范校建设概念模型。

二、基于AR理论视角的示范校建设概念模型

(一)AR理论概述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一种研究类型,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50年代开始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从70年代后开始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目前,也已成为广大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式。美国学者R·Rapoport于1970年将行动研究定义为“行动研究的目的是在双方都接受的框架中通过共同努力,同时解决人们面临直接困境时的实际顾虑和实现社会科学目标”这是目前学术界引用得比较多的关于AR定义。行动研究是一种收集由行动直接导致的现象的相关信息的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对于描述和研究整个过程的进展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本质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结果来自于参与者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改进。行动研究理论不仅包含理论和实践,而且还把研究者和实际参与者整合在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框架中进行交流和反映。它同时还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参与者一起循环地进行问题诊断、行动干预和反射性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图1列出了该理论的循环周期活动。

通过上述定义, 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有学者归纳出行动研究的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action);由行动者研究(research by actors)。

1.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的发现以及推广普及,而是为了改进实践本身。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行动研究强调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必须意识到所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这种研究的动力来自实践者本人。通过实践者的研究和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反思,不断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

2.在行动中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情境和方式的特质性。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一般性。行动研究的实验过程,既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3.由行动者研究

行动研究中充当研究主体的是实践工作者。行动研究强调实践工作者要实际参与研究工作,亲身投入研究过程,因而实践工作者须具备专业水准与工作热忱。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践者是被研究者,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而在行动研究中,他们成了研究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局外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与行动的密切配合,提高自己改造实践的能力。

(二)基于AR的示范校建设概念模型

根据AR理论的核心思想,结合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遴选指标体系及示范校建设的核心思想——“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而不是投资的示范”,本文开发出基于AR的示范校建设概念的雷达模型,具体见图2。

该模型共分四个部分组成, 示范校建设内核、幔层、层和示范校建设价值观指针。具体内容如下:

1.概念体系的内核

内核为示范校建设理念层,具体包括:示范校建设使命、领导魅力与领导愿景、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这是整个概念模型的核心,同时也是承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具备不可复制性、不可模仿性和异质性等。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管理遗产,是承建单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发展规划及战略愿景等。

2.概念体系的幔层

幔层为示范校建设的制度和管理层,包括:学生管理、学校管理范式、学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评价、教学改革模式、组织结构、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等,这些是示范校建设的保障。这些方面为承建单位顺利实施和完成示范校建设任务提供制度的保障,正如前面所说,示范校建设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就是对原有制度的“毁灭性创造”必须要有制度层,面的保障。

3.概念体系的层

层主要是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物质层,具体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等,这是示范校建设精神价值的载体,同时也是示范理念对外界的体现和建设的物质保障。从知识传递过程来看,示范性的办学理念属于隐性知识,不易模仿和传递,所以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层的建设,示范校承建单位的先进理念很难起到辐射和引领作用。

4.概念体系的价值指针

示范校建设价值观指针主要是指承建单位所有员工对整个建设项目核心精神的领悟,把这种领悟带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并且以这种价值观来督促、指导、检验工作,藉此形成工作的标准,该指针具备动态性、全程性和监控性等特点,它就像雷达的指针一样能对整个组织的方方面面进行动态扫描,例如图2所示的T1、T2和T3等分别处于不同的位置和时间点,同时该指针的精神能不断延伸到组织的每一个角落。

(三)基于雷达模型的示范校建设内涵

1.在组织内全面渗透示范校建设价值观是示范校建设过程的核心

示范校建设是个全面的过程, 要在整个组织内进行一场“颠覆性”的改革,势必要求整个组织中参与建设的实践者深谙示范校建设的理论精髓和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整个组织中才能形成一种以示范校建设为价值取向的组织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会具备很强的渗透性、指导性、凝聚性等。

2.示范校建设是基于人的行动研究的持续改进过程行动研究理论强调在实践中通过干预活动发现问题,然后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示范校建设同时也是一个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完全合适的理论可以借鉴,我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升华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谙示范校建设理论,并且藉此来指导、校验和改进工作,所以在整个承建单位中,形成示范校建设价值观指针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当指针在T1时点时,我们觉得建设状态处于良好,但是随着我们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当指针达到T2或T3时,我们觉得以前认为处于良好的建设状态还有改进的空间,因此对原方案进行了部分改进。之所以采用雷达模型来描述整个概念模型,就是为了体现这种改进是全程性和不断持续进行的,就像雷达一样,这是一种以示范校建设价值观为标准,基于人的行动研究的一种动态改进过程。

3.示范校建设是系统建设的过程

示范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组织的诸多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项目建设进度或质量。图2的雷达模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示范校建设的标准、使命和价值观等来对整个组织系统进行全程扫描,并且使这些子系统紧紧聚集在“以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引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之旗帜下,从而发挥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佳效率,在团队合作中实现产出最大化。

4.示范校建设是分层递进的过程

从图2的概念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示范校建设大致可以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三个层次。根据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精神与本质,实施这项工程主要是要建设一批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和改革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高职院校,从而引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示范校承建单位,要先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渗透示范校建设工程的价值与理念,然后以这种理念与价值为标准对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最后才应该启动物质层面的建设,例如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管理、理念和改革的示范,而不是投资的示范。

5.示范校承建单位应建立自我测评、监控与反馈体系之所以采用雷达模型来描述整个示范校建设的概念模型,就是为了通过雷达系统的全程监控性、反馈性等特性,来描述示范校建设的本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示范校建设是个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大胆的创新与改革,承建单位也是在“投石问路”(a pebble in the pond),“石头”投到水中后会产生一系列的波纹,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系列的波纹进行评价、监控与反馈,对不符合建设理念的要进行筛选与改正。上级部门的监管更多的是起到宏观监督与调控的作用,而要真正建设具有示范性质的院校,需要承建单位建立严格的自我测评、监控与反馈体系,需要在图2中的价值观指针带动下,不断对整个建设工作进行系统扫描与监控,不仅要在组织内进行监控与扫描,而且在组织外也要进行监控与扫描,和同类院校形成竞争,推行标杆管理。

三、评价与结论

1.对基于AR的高职示范校建设概念的雷达模型的评价

示范校建设概念的雷达模型,是建立在行动研究理论的视角上,通过对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一周年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述评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从上述关于该模型内容和内涵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该模型较以前关于示范校建设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成果相比,具有以下突破:

(1)该模型体现了示范校建设的真实本质和内涵——理念的示范。

(2)该模型体现了示范校建设的阶段性、层次性——先进行价值渗透、然后进行制度和组织变革,最后进行物质层建设。

(3)该模型强调了示范校建设的全程性、全面性和持续改进性。

(4)该模型强调了示范校建设是一个基于实践者行动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

2.研究结论与不足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个过程涉及到组织多方面的变革,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分配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根据Kurt Lewin的观点,组织的变革是一个“解冻——变革——再冻结”的过程,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这些变革之间的关系并且形成一个新的具有示范程度的稳定组织结构对广大领导者和实践者来说都是一项新的挑战,上述概念模型能为广大 示范校建设者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而且对实际建设工作也具有一定指导性,但是该模型并未对每项概念给出具体的建设指导,也没提出一个衡量示范性程度的标准,这应该是下一步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廖克玲,李洛.试论高职院校示范性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J].职教论坛,2007,(4):35-38.

[2] 陈玉华.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的发展愿景[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4.

[3] 贺修炎,李建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36-39.

[4] 贺修炎.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6):3-5.

[5] 李光.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质性思考[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3.

[6] 张亚军,胡晓旭.解读“示范校计划”精神明确学校内涵建设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7,(2):58-59.

基本建设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建设工程经济教学改革 建造师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3年,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取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核准,由注册建造师代替。自当年2月27日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项目经理资格,改由注册建造师代替,在5年的过渡期内,原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与建造师同时使用,待2008年2月27日过渡期满后,原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作废。

自文件下发至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这期间,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过关率比较低,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过关率低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难度比较大。

《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作为一级建造师考试的科目内容之一,如果在校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那么,对于其相关执业资格的考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特点

《建设工程经济》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工程技术方案评价及优选中的具体应用。其研究对象是以建设项目为主体,研究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以求最优的工程技术方案。本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支柱与支撑作用。

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建设工程经济》是对上述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从而体现了培养高等技术经济应用型人才为主线的要求。

2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一级建造师考试的影响

2.1从考试内容看本课程

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考试设四个科目,具体是《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工程经济》及实务《建筑工程》。《建设工程经济》考试科目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工程经济、工程财务和工程估价三大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因此,探索基于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2从实际工作内容看本课程

从建筑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的人才结构中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经济方面的知识越来越重要,如目前本行业中大量需要的一级、二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等,都需要掌握本课程中的许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工程经济、工程财务、工程技术、建筑工程定额和概预算、招投标管理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建设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取,对于学生掌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而目前,我国一级建造师的考试过关率并不高,尤其是《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过关率极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般的工程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要想获得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时,几乎都要拿起课本,重新学习以前在学校里未学过的或者学过而未掌握好的知识。试想下,如果这些专业从业人员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已经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的话,那么资格考试对他们来说就只是众多考试中的一次考核而已了。

由此可以发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对于学生积累知识,学习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 。

然而,目前我们对《建设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设置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①如何使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去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②如何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素质。

③如何将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应用于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一级建造师考试内容,探索基于建筑工程类执业资格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能力和素质的案例式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不改变本课程教学重点的前提下,改变以往按照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的方式,而应该以实用性为主,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以后考取证书做好知识积累。

一级建造师考试中的相关案例,设计合理、涉及的知识面广,符合工程实际,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案例作为教学的模拟案例,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建造师考试的案例为基础,设想增加“模拟建造师考试”教学练习部分,以提高学的综合能力。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本门课程的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先进行理论讲授,这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每次教学,均以实际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欲望。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用实际生活中案例引出本节课程的理论基础。

其次,重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最后,结合建造师考试案例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考试考核向建造师考试靠拢

通过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对一级建造师考试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期末考试考核时,除了对教学大纲要求内容进行必须的测试以外,还可以增加一级建造师考试内容,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根据每年建造师考试的大纲要求调整期末考试考核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以后考取建造师打好基础。

4预期达到的效果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希望达到以下效果:

4.1使《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的教学更为系统化

既有理论教学的内容,又有实际案例操作,注重了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了职业化教育的特点,提高了学生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找工作。而基于资格证书考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考试中学习,而获取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欲望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欲望。

4.3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这种尝试本身也对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双师”型教师伍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促使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5结论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执业资格证书恰是体现高技能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基于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课程教学改革将会为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基本建设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建筑施工

 

引言

多数情况下多层房屋惯用的基础形式、设计与施工方法,不能简单地搬用于高层建筑,而必须在认识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工作特性的基础上选择和创造与高层建筑特性及要求相适应的基础形式、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因此,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的地位、现状及进展进行了论述。

1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的地位

基础是高楼正常使用和稳定与安全的根本。高层建筑基础工程需要保证建筑物具足够的稳定性,同时要求基础和地基具有足够的刚度使沉降和倾斜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因此高层建筑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情况更复杂,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更严、责任更重。由于它的高、重、大、深的特征,一旦考虑不周或处理不当,将导致远比一般多层房屋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轻则产生难以纠正的过大沉降、倾斜和不均匀沉降,造成结构局部损坏或几乎永久地影响使用功能和美观;重则导致整个建筑的倾覆或破坏,造成比一般多层房屋大许多倍的经济损失。例如,上海某宾馆,地基为深厚软土,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箱型基础。由于这种加固方法在软土中的设计理论尚不够成熟,对施工质量与加固效果还缺乏完善的检测手段,加之承包商施工管理不严,偷工减料,致使该建筑物建成后产生不能允许的沉降与倾斜,裙房局部挤压损坏,不得不采取昂贵的地基加固措施。又如南美洲某大厦,设计时未查明地质情况,桩长不足,未达到坚硬土层,桩基承载力也不足,结果当结构施工到顶尚未装修时便开始倾斜,几天后,一夜之间整个大楼倾覆于地面。

很多高层建筑出问题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质量乃高层建筑安全之所系,设计、施工人员必须给予极度重视。此外,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造价和施工工期在建筑总造价和总工期中所占的比例,与上部结构形式和层数、基础结构形式、桩型以及地质复杂程度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论文大全。除了钢结构和直接建造在基岩上的浅基础以及岩层埋藏很浅的桩基础以外,就钢筋混凝土结构和一般地质条件而言,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工程(包括基坑支护与开挖施工)的费用约占建筑总造价的1/10-1/5,相应的施工工期约占建筑总工期的1/5-1/4,因此在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合理与否对整个高层建筑工程总造价与总工期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可将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的地位概括成两句话: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是高层建筑正常使用与稳定安全的根本,其造价与工期对高层建筑总造价与总工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发展现状

高层建筑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而发展起来的,而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则是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大量兴起和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科学。我国现代高层建筑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而迅速兴起的。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千百幢各种类型的高层建筑在各大中城市中迅速地兴起。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别极大、地震区覆盖面又很广,因而各地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多种多样。有采用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少数条形基础的,也有采用大直径嵌岩桩、中长混凝土预制桩和超长钢管桩的。建造在良好地基上采用筏(或箱)形基础的高层建筑已达52层170米(广东国际大厦)和67层190米以上(北京京城大厦);建造在深厚高压缩性软层土地基上的箱形基础高层建筑达到14层41.6米(上海陆家宅高层住宅)。

近30余年来高层建筑在我国各地迅速发展的事实有力地说明,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成功地解决了广大地域内各种地质条件下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设计理论还是试验研究,都有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论文大全。

近20年来在我国召开了多次有关高层建筑的国际会议。在全国性高层建筑学术会议上,基础工程总是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问题也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热门话题,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与试验观测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成果的报导从未间断过,显示出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技术领域。

这些经验与成果已陆续反映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和各地区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表明我国在高层建筑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方面已逐步形成整套的理论与经验,并在今后将继续不断地发展。

3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进展

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即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三者实际上是相互联系成静力平衡、变形连续协调、彼此不可分离的整体系统来承担荷载而发生变形的,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每一部分的刚度均对自身及其他部分的工作性状产生影响,每一部分的工作性状都是自身及其他部分(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也是如此,它在上部结构荷载作用及上部结构刚度和地基压缩性及均匀性等因素影响下的力学性状(例如它的变形挠曲特征、基底反力和截面内力分布等)都与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的相对刚度特征有关。

高层建筑基础的分析与设计不能不研究这个整体系统的共同作用性状并进行计算分析。共同作用分析就是把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看成是一个彼此协调工作的整体,在连接点和接触点上同时满足静力平衡和变形协调条件下求解整个系统的变形与内力。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它们在外荷作用下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安全、经济、合理和先进的设计目的。论文大全。

整体共同作用分析是相当复杂的,这意味着不但要建立能正确反映结构刚度影响的分析理论与有效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要研究选用能合理反映土的变形特性的地基计算模型及其参数。而且整体共同作用分析是一个高维与无穷维的超静定问题,只有在计算机技术与数值分析方法的迅、应变关系研究不断深入的当代,共同作用的分析研究才能得以开展受到重视。

4 结论

利用共同作用理论可根本上提高和改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水平与质量,取得比以往设计更大的经济效果。有效地利用上部结构的刚度,使基础的结构尺寸减小到最小程度。把上部结构与基础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箱形基础高度可大为减小;当上部结构为剪力墙体系时,有可能将箱基改为筏基。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考虑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得以加大桩距、减少桩数,合理布桩、减少基础差异沉降及内力,从而在整体上降低基础工程的造价。

参考文献

[1]咸大庆.基础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剖析[J]. 岩土工程界, 2004, (4) .

[2]田德武.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J].大众科技, 2006, (5) .

[3]徐海航.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的分析与预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7) .

[4]田允寿,吴义梅.工程事故实例剖析[J]. 工业建筑, 1993, (7) .

[5]王雷,刘芳.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J]. 民营科技, 2009, (4) .

基本建设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专业

能力本位主张按照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将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具备的能力,从而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单位以这些能力作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相关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本文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以云师大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塔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想法,力图使该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企业用人单位的标准。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以能力本位为基础,结合对本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笔者认为,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存在下列问题。

(一)课程设置有欠市场检验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得到在校部分学生的认可,但是仍然不能以市场为方向,走不出传统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圈子,课程设置随大流,没有体现独立学院的优势,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市场竞争力,有欠市场检验。课程体系结构中,理论课的比重较大,学生普遍反映“没意思”、“没用”。在调查中,学生希望能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活动训练、增加亲身实践的时间,希望得到创业能力训练方面的指导。

(二)校内实践综合性不强

建立仿真综合实验室是目前解决大量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困难相当较好的途径之一,实验教学的验证作用、学习作用、实践作用以及相应的职业素养培养作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一是目前的校内实践主要体现在模拟操作,如会计方向的手工会计、营销方向的市场调查等,很少涉及到职业素养、职业环境的培养;二是校内由于场地及环境的局限,使大部分的实验成为单项试验,缺乏系统性,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现代工商管理专业各方向下的职业能力需求。

(三)缺少实验、实践课程

从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课时基本上均为“理论讲授”,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给予很大的重视,课程设置缺乏实验、实践环节,多数的课程仍然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层次。学生缺少了对所学知识的实践操作、运用的环节,在整个教学上,“学”和“用”基本上的脱节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展开实验、实践和相关的实训活动,在各种活动的开展下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一)基本思路

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过度到社会的一种重要的适应过程,也是将理论知识逐步运用到实际操作的过程。设计环节应该按照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从事相关行业所需要的技能为一定培养目标,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成绩的评定都围绕此目标展开。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强调的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构建原则

在我国教育的相关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结合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相关院校该专业先进的教学设计,以能力本位为基础,建立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企业用人单位需要,展现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适合我专业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1.体系化构建原则。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我院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采取层层递进的思想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2.国际化意识原则。实践教学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加之云南省特有的区位优势,应当站在面向“桥头堡”建设需求的角度,积极培养创新型、国际化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3.过程化监督原则。在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展开的基础上,加强对其过程的监督管理,落实在教学、教师、学生及教学相关部门,将过程化监督具体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各类教学档案的完善、各部门岗位工作的要求以及学生日常学习中。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构建的以“理论基础+专业理论+综合应用”为三个阶层,涵盖“基础技能-专业实验-综合实践”的由独立的“理论+案例”到综合的“现象+讨论+分析”、由个案到共性、由常规到创新,层层渐进地设计以能力本位为基础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素质培养贯穿“塔式”实践教学体系全程

学生的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与学生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关系密切、互相促进。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低年级时通识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通过“科学”及“技能”两大模块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遵纪守法、明礼诚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锻炼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甘于奉献,有大局意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保健的一般知识与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二)科学理论体系构建应符合社会需求

通过科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理论: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的各类分析方法;熟悉国内外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惯例;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在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通识选修、专业选修,丰富学生在人文、社科、科技方面的知识,以丰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

(三)技能培养应层层递进展开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及社会、市场的需求状况,该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应呈现出“基础技能-专业实验-综合实践”层层递进的方式。

1.基础技能。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技能;具有计算机信息获取与分析处理技能;具有基本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撰写论文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