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技术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2-05-13 06:31:01

影像检查技术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1

CT的医学应用已有4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单层CT到多层螺旋CT,从二维断层成像逐渐走向多维、多能量成像的发展过程。2007年,320层CT的问世标志着宽幅探测器CT正式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多能量CT成像概念在1970年就已提出,但受限于当时硬件制造水平,能谱CT直至2006年才正式应用于临床,并成功实现了多能量CT成像。在2014年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2014)上,能谱CT的多能量成像依然是整个会议CT部分的关注重点,也将会成为今后CT研究的热点。

1.1能谱CT:能谱CT基于人体同一组织对不同光子能量及不同组织对同一光子能量吸收能力的差异成像

可提供除传统CT图像外的单能量图像、基物质图像、能谱曲线以及有效原子序数等,实现物质成分鉴别、定量分析,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能谱CT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多项研究表明,能谱CT在低能量条件下(40KeV-70KeV),能够通过增加图像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ratio,CNR),提高肝脏富血供小病灶的检出率[4-7]。其次,能谱CT具有鉴别不同物质的能力,通过使用碘造影剂,能谱CT可将碘和水作为基本标准物质,得到可量化的碘基、水基图像。Lv等[6]研究指出,碘基图的应用可显著提高CT鉴别诊断微小肝血管瘤与小肝癌的能力。同时,得益于碘基图对新生血管的高度敏感性,能谱CT还是评价肿瘤进展、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的可靠手段[8-10]。Kaza等[11]发现,基于门静脉癌栓与普通血栓组成成分不同而导致的血供差异,碘基图可用于鉴别门静脉内癌栓与单纯血栓,并且碘基物质分析不受病变血管直径及强化程度差异影响,可减少测量误差。不仅如此,通过分析碘浓度差异,观测肝硬化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能谱CT还能对肝硬化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此外,能谱CT通过生成虚拟无造影剂增强图像(virtualnon-contrast-enhancedimages,VNC),在获得高质量增强图像的同时,能够显著减少患者腹部检查时的辐射剂量,并为肝内胆管系统结石诊断提供重要信息。相信随着使用成本降低以及软硬件设备的不断完善,能谱CT将以其低辐射、多参数成像的优势,逐渐取代常规CT,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1.2CT造影剂:CT造影剂在肝脏诸多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的CT造影剂已具备高水溶性、低毒性、高生物耐受性等优点,但目前增加CT造影剂水溶性、降低渗透压和粘度,赋予其靶向功能等依然是业内关注的焦点。目前碘美醇与GE-145等新型造影剂在改善生物毒性、提高生物耐受性及图像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并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2、MR

目前,肝脏疾病的MR诊断技术热点主要集中在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MR灌注成像(MRperfusion,MRP)、MR弹性成像(MRelastography,MRE)以及肝脏特异性MR对比剂的应用等方面。

2.1DWI:DWI是基于组织内水分子布朗运动的MR成像技术,通过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定量反映组织水分子的活动能力

过去数年里,利用DWI诊断和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纤维化导致受累肝组织细胞外间隙胶原蛋白沉积,影响水分子自由扩散,在DWI成像中表现为纤维化肝组织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且ADC值降低程度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也有研究指出,常规ADC测量对肝纤维化的分级准确度较低,且存在较多重叠区,该技术并不优于血清学检查以及超声弹性成像[12]。这可能是由于ADC易受肝脏内脂肪和铁的干扰,且无法有效区分组织内微灌注与弥散,导致对肝纤维化的评价不准确。此外,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DWI在肝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情况下,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为代表的肝脏恶性肿瘤的细胞排列及胞内结构与良性结节存在显著差异,恶性肿瘤的组织密度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和良性结节更高,水分子的自由弥散受到限制,导致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常具有更低的ADC值。DWI在肝脏恶性肿瘤的应用中具有许多优势:首先,DWI能显著提高微小肝癌的检出率[13-16],从而增加了肝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其次,DWI可用于预测肝癌病理分级[17-19]。第三,DWI可用于抗肿瘤治疗的疗效监测与评估。研究发现,DWI能够定量评价肝癌患者TACE术后及系统性治疗后肿瘤组织坏死情况[20-22]。最后,DWI不需要使用造影剂,因此不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影响,是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理想选择。近年来,在DWI技术的基础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incoherentmotion,IVIM)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传统DWI不同,应用双指数模型的IVIM能将组织中水分子布朗运动的弥散信号与来自于毛细血管微循环的关注信号作为两组不同的信号来源,从而更好地描述生物体内复杂的信号衰减方式。IVIM模型认为,在DWI中使用低b值成像时(<100s/mm2),信号主要源于血流灌注,而使用高b值成像时,信号主要源于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因此,IVIM成像能够克服传统DWI弊端,更加准确地诊断与评价肝脏纤维化、HCC等多种肝脏疾病。目前在肝脏疾病诊断领域,DWI技术已涌现了大量科研成果,虽然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MR硬件以及序列一致性、周围脏器运动伪影干扰、测量误差等因素,DWI仍然在肝脏影像学中前景广阔。

2.2MRP:MRP技术包括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ynamiccontrast-enhanced,DCE)、动态磁敏感增强成像(dynam-icsusceptibilitycontrast,DSC)、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r-terialspinlabeling,ASL)等。

DCE-MRI在静脉团注顺磁性对比剂后,可动态观察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对比剂的分布变化及测量容积转运参数(Volumetransfercoefficient,Ktrans)、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从而定量地反映不同扫描时间正常肝脏组织及病灶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因此,DCE-MRI能够评价肝纤维化的微循环改变,有助于纤维化的分级诊断[23],并能鉴别肝脏结节良恶性,提供恶性病灶周围微血管浸润信息,也可用于肝癌患者的预后分析以及评估局部化疗、TACE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等[24-26]。ASL虽然目前在肝脏领域的应用仍十分有限,但其具有无创、可重复使用且无需注射对比剂等优点,可以很好地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及肝内门静脉的结构及灌注情况,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与评估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MRE:MRE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组织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质点位移,使用运动敏感梯度获得MR相位图像,并计算出组织或器官内各点的弹性系数分布图

该技术能够定量地显示肝脏的弹性程度,从而无创地检测并评估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多项研究指出,MRE对肝纤维化的分级诊断具有较高可重复性及准确性,优于超声弹性成像以及血清学检查[27-29],甚至可替代肝脏穿刺活检[30]。其次,由于肝纤维化、肝炎、胆管炎、门脉高压等肝脏疾病具有不同的机械特性,MRE可用于上述疾病的鉴别诊断。不仅如此,由于肝脏恶性肿瘤的平均剪切弹性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纤维化的肝组织或肝脏良性肿瘤,MRE具有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潜力。此外,MRE能够帮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早期诊断,且对肝移植后肝实质的早期病变较为敏感。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2

关键词:妇产科急腹症;康复诊断;急救措施;疗效比较

急腹症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出现急性的下腹疼痛,且患者的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 [1]。特别是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下腹部又有非常多的生殖器官,器官分布复杂。对患者的病灶诊断的困难性增多[2]。目前临床上对妇产科急腹症患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对患者的下腹部进行超声影像学检查,并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观察患者的下腹部是否出现积水、器质性病变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所选98例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患者的年龄为18~59岁,平均年龄(48.25±6.29)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并最后确诊为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其中异位妊娠患者为3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流产患者26例、黄体破裂患者为7例。所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为患者的下腹部出现疼痛、患者疼痛难忍,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本次实验前患者均签署了相关同意书,本次实验符合相关伦理学规定。

1.2方法 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检查的仪器型号为飞利浦HD11型超声仪,在检查前将探头选择为C5-2,也就是具有3.5MHz的频率的探头。在患者检查前对患者进行腹部检查前的膀胱充盈,主要的方法是让患者大量饮水,或是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导尿管进行1%的生理盐水的注入。当患者的膀胱状态能够进行检查时,对患者下腹部的扫描检查。并观察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患者是否出现盆腔积液或粘连现象等。

1.3疗效判定 比较不同症状下的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并与临床最终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计算超声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准确率=检查准确结果/诊断结果*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在所选98例患者中,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妇产科急腹症的患者为90例,另8例患者出现误诊,诊断的准确率为91.83%,其中异位妊娠患者为30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28例,准确率为93.33%,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为32例,准确率为91.42%,流产患者26例,全部检查确诊,准确率为100%,黄体破裂患者为7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为4例,确诊率为57.14%,见表1。

3讨论

妇产科急腹症的发病原因较多,但发病症状大致相同,都是患者突然出现下腹疼痛,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症状[3]。当患者出现休克症状时,医生无法通过患者主诉观察和判别患者急腹症的发病原因[4]。妇产科急腹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有:患者出现异位妊娠、流产、黄体破裂以及急性盆腔炎等[5]。如果不能及时的诊断和救治,患者极易出现多个器官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通过对本文所选98例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在所选98例患者中,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妇产科急腹症的患者为90例,另8例患者出现误诊,诊断的准确率为91.83%,其中异位妊娠患者为30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28例,准确率为93.33%,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为32例,准确率为91.42%,流产患者26例,全部检查确诊,准确率为100%,黄体破裂患者为7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为4例,确诊率为57.14%。超声影像学检查能够有效的观察出患者的下腹部是否出现器质性病变、或是患者是否出现盆腔粘连以及子宫内膜厚度增加等症状,对妇产科急腹症患者的诊断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秀玲,库尔米拉,德文洁,等.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7(15):51-52.

[2]孙惠.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4,26(02):52-53.

[3]赵君萍.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23:88-89.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3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9-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西门子胃肠机、ge单排CT、意大利GMm-DR、飞利浦DR以及飞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术对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医学影像MRI技术简析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对小儿脑部的分辨率较高。MRI的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1]。

1.2 MRI技术在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 本单位拥有西门子1.5tMRI,此设备拥有独特的西门子Tim线圈,可以同时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进行扫描、灌注扫描以及成像。西门子1.5t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性全身血管成像、闹弥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回顾近期本单位小儿头部磁共振检查共80例,平均年龄1.5岁,在小儿服用镇静药物熟睡之后进行扫描。将小儿头部放于线圈中心,用海绵垫固定,按照定位图调整扫描的范围。结果发现,80例患儿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一次镇静完成检查的患儿58例,服用镇静药物后未能及时扫描导致检查中惊醒,需二次镇静才能获得所需图像的患儿22例。颅内出血患儿33例,脑软化42例,其余为颅内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需使用镇静药物,否则运动伪影会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导致无法获取检查诊断。在扫描过程中应用双梯度中的zoom选项,以提高细微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在小出血点的检测上结果准确。磁敏感加权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层重建和流动补偿的优点,有效降低了小动脉和噪声对检查的影响,比较适用小儿脑部血管病变的检查,尤其是小儿细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诊断精确,并能判断小儿脑组织可存活性几率。而弥散加权序列则可产生两套的图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弥散加权图像,另外一套是b值为0的T2加权图像,能减轻颅底磁敏感的伪影,改善信噪比。

西门子1.5tMRI的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磁体,先进的相控阵线圈,开放式的设计,大型的磁体空间,成像快速、图像质量和精确度高。本单位西门子1.5tMRI的配置,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医疗、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到如今的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学影像科室。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先进医学影像的技术中,最初的计算机X线摄影透过人体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潜影,再将其放入激光扫描机上扫描,经过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则生成图像。随后发展的CT利用X线对人体某一范围逐层扫描,获取信息,也是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重建的图像。此外,CT的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让探测器对X线有更为高度的敏感性,可将接收的X线转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变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片提供诊断。随后逐步发展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记忆盘中储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视影像转变的数字,减去蒙片数字,将剩余数字转变成图像,成了较为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其技术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为简便、经济,更少引发合并症,但导管插管技术不断普及以后,静脉法数字减影逐渐被动脉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医学比较先进的显像方式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将单光子注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借助计算机重建影像,这种发展是电子计算机断层和核医学示踪原理相互结合的高科技医疗技术,采集的信息量大,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分子影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曙光。目前全球医学界都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疗,其重要步骤是借助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MRI或者红外线记录信号,再显示分子、代谢和基因转变的图像,为医疗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基因表达。而PACS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其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来临,PACS系统储存、管理、传输、处理数据,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影像传递,还通过互联网和微波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今医学影像技术影像资源的效率[3]。

3 结束语

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经过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的先进设备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界接受了利用医学影像帮助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研究并创新更高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医学界的不断革新、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研究会为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启更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09):16-17.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4

1 医学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1 影像的融合是技术更新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新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技术,图像存档和PACS的应用及远程医疗的实施,标志着在图像信息的存储及传输等技术上已经建立了新的模式。而图像后处理技术也必须同步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发挥影像学的优势。影像的融合将会是后处理技术的全面更新。

1.2 影像的融合弥补了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目前,影像学检查手段从B超、传统X线到DSA、CR、CT、MRI、PET、SPECT等,可谓丰富多彩,各项检查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在成像中又都存在着缺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CT检查的分辨率很高,但对于密度非常接近的组织的分辨有困难,同时容易产生骨性伪影,特别是颅后窝的检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MRI检查虽然对软组织有超强的显示能力,但却对骨质病变及钙化病灶显示差;如果能将同一部位的两种成像融合在一起,将会全面地反映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异常改变,从而弥补了其中任何一种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1.3 影像的融合是临床的需要 影像诊断最终服务于临床治疗;先进的检查手段,清晰的图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融合了各种检查优势的全新的影像将会使诊断更加明确,能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疾病。

2 医学影像融合的可行性

2.1 影像学各项检查存在着共性和互补性为影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尽管每项检查都有不同的检查方式、成像原理及成像特征,但它们具有共同的形态学基础,都是通过影像来反映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病变的解剖、病理和代谢的改变。而且,各项检查自身的缺陷和成像中的不足,都能够在其他检查中得到弥补和完善。例如:传统X线、CT检查可以弥补对骨质成像的不足;MRI检查可以弥补对软组织和脊髓成像的不足;PET、SPECT检查则可以弥补功能测定的不足。

2.2 医学影像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影像的融合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现在,数字化技术已充分应用于影像的采集、存储、后处理、传输、再现等重要的技术环节。在首要环节即影像的采集中,应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1)同步采集数字信息,实时处理;(2)同步采集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装置转换成数字信号;(3)通过影像扫描仪和数码相机等手段,对某些传统检查如普通X线的胶片进行数字转换等;将所采集的普通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并以数据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传输,为进一步实施影像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3 医学影像融合的关键技术

信息融合在医学图像研究上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协同效应来描述的,影像融合的实施就是实现医学图像的协同;图像数据转换、图像数据相关、图像数据库和图像数据理解是融合的关键技术。(1)图像数据转换是对来自不同采集设备的图像信息的格式转换、三维方位调整、尺度变换等,以确保多源图像的像/体素表达同样大小的实际空间区域,确保多源图像对组织脏器在空间描述上的一致性。它是影像融合的基本。(2)影像融合首先要实现相关图像的对位,也就是点到点的一一对应。而图像分辨率越高,图像细节越多,实现对位就越困难。因而,在进行高分辨率图像(如CT图像和MRI图像)的对位时,目前借助于外标记。(3)建立图像数据库用以完成典型病例、典型图像数据的存档和管理以及信息的提取。它是融合的数据支持。(4)数据理解在于综合处理和应用各种成像设备所得信息,以获得新的有助于临床诊断的信息[1]。

图像融合的方法主要有4种:(1)界标配对:界标作为两种图像相对应的融合点且决定融合的一些参数,它被广泛应用于放射治疗和立体外科学[3];(2)表面相合(SFIT)法:SFIT法又称头和帽法。其原理:所有融合影像上可识别的同一解剖结构表面之间的均数平方根(RMS)距离最小,其中,可用手工或半自动的边缘探测规则从每种影像的一系列图片得到的器官外部轮廓就是表面;头代表从较高分辨率影像中获得的表面模型;帽子代表从较低分辨率影像中获得表面的一系列独立的点[4];(3)空间力矩配对:协调中心点和主轴(PAX),使PAX惯性力距最小,融合时包括计算偏心和旋转以协调PAX和比例[5];(4)交叉相关法:此法基点是两种影像的相关系数值最大(接近)。主要用于同一种显像方式影像的融合[6]。以上4种融合方法可分为两大类:(1)前瞻性融合法:在显像采集时使用特别措施(如协调器具,外部标志等);(2)回溯性融合法:在显像采集时不采取特别措施。

近年来,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将融合技术归纳为单模融合、多模融合和模板融合[2]。(1)单模融合:是指将同一种影像学的图像融合,多用于治疗前后的对比、疾病的随访观察、疾病不同状态的对比、运动伪影和设备固有伪影的校准等方面;(2)多模融合:是指将不同影像技术的图像进行融合,包括形态和功能成像两大类,多模图像融合主要是将这两类成像方法获得的图像进行融合,其意义在于克服功能成像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分辨率低的缺点,发扬形态学成像方法各种分辨率高、定位准确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影像学信息,直接进行不同成像方法之间的比较,多用于神经外科定位手术、制定治疗计划等方面;(3)模板融合:是指将患者的图像与模板(解剖或生理图谱等)图像融合,这种方式也适用于不同患者的图像融合,主要用于正常结构的统计测量、不同患者同一类病变的比较、监测生长发育和衰老进程等方面。

4 医学影像融合的临床价值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取的影像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其成果应用于临床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影像的融合,将多项检查成像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再现出全新的、高质量的影像,对于临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 对影像诊断的帮助:融合后的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检查部位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有助于影像诊断医生全面了解和熟悉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特征;通过采用区域放大、勾画病变轮廓、增添病变区伪彩色等手段,能够增加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差异,突出显示病灶,有助于诊断医生及时发现病变,尤其是早期不明显的病变和微小病变,避免漏诊;在影像中集中体现出病灶在各项检查中的典型特征,有助于诊断医生做出更加明确的定性诊断,特别在疑难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作用更为显著[7]。(2) 对手术治疗的帮助:在影像的融合中,采用了图像重建和三维立体定向技术,充分显示出复杂结构的完整形态和病灶的空间位置,同时清楚地显示出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对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实施手术以及术后观察起了重要作用[8]。(3) 对科研的帮助:影像的融合集中了多项检查的特征,同时体现了解剖结构,病理特征,以及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并对影像信息做出定性、定量分析,为临床进一步研究疾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影像学资料。

5 医学影像融合的应用前景

目前,图像融合主要应用于体层成像。随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非体层成像方法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已有研究将血管内超声与二维X线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融合,认为融合图像能克服超声显示冠状动脉形态的局限性、准确重建出血管的解剖结构、反映血管的真实弯曲[9]。

以医学成像技术为基础,结合影像诊断、影像导航、介入治疗和外科等学科所形成的计算机辅助科学是计算机在医学应用新的发展方向。图像融合技术有助于计算机辅助科学的成熟,特别是三维图像融合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PACS在医院逐渐推广应用,为多种影像学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加速了图像融合的发展。有人利用图像融合建立自动识别警告系统,校正PACS进行图像存储及归档的错误[10]。

远程医学是网络时代产物,是实现医学资源全球共享的方式。图像融合在远程医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进行远程手术,将多模图像融合成多参数、仿真人体模型,配准到术中真实器官上,可有效指导制定远程手术计划,有助于顺利实施手术[11]。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多项检查成像的特征融合在一起,重新成像;影像融合既保留了原有的后处理技术,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它是信息融合技术、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综合和在医学影像学应用的深入和扩展。医学影像的融合将会带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又一次更新,并将是影像医学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康晓东.计算机在医疗方面的最新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46-70.

2 Hill DL.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Phys Med Biol,2001,46:R1-R45.

3 Liehn JC,Loboguerrero A,Perault C,et al.Superimposi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munoscintigraphic images in the pelvis:valid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or ovarian carcinoma recurrence.Eur J Nucl Med,1992,19:186-194.

4 Turkington TG,Jaszczak RJ,Pelizzari CA,et al.Accuracy of registration of PET,SPECT,and MR images of a brain phantom.J Nucl Med,1993,34:1587-1594.

5 Alpert NM,Bradshaw JF,Kennedy D,et al.The principal axis transformation:a method for image registration.J Nucl Med,1990,31:1717-1722.

6 Bacharach SL,Douglas MA,Carson RE,et al.Three-dimensional registration of cardiac positrom emission tomography attenuation scans.J Nucl Med,1993,34:311-321.

7 丁里,朱之庄,武绍远,等.标准化神经影像融合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2):88.

8 汪家旺,罗立民,舒华忠,等.CT、MRI图像融合技术临床应用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604.

9 Cothren RM,Shekhar R,Tuzcu EM,et al.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wall by image fusi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bi-plane angiography.Int J Card Imaging,2000,16:69.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5

1 病例摘要

例1:男,42岁,以“腹痛待查3天”就诊于某外院,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临床诊断为胆囊炎,在本院手术治疗,发现胆囊正常。

例2:男,65岁,间断腰痛数年,加重1周就诊。X线平片为脊柱正常,按急性腰肌劳损治疗无效,行CT检查,发现L4―S1多发性椎间盘突出。后行针灸和理疗,临床治愈出院。

例3:女,23岁,先天性闭锁术后习惯性便秘20余年,腹部肿块1周就诊。B超共查3次,诊断为肠道粪块潴留。某外院CT诊断为畸胎瘤,手术证实为结肠粪块结石。

例4:男,57岁,胆囊切除术后13年,多次胆道感染住院治疗,本次以“黄疸待查”就诊。共在3家医院B超检查,1家诊断肝癌,2家诊断肝硬化,CT检查诊断肝癌,肝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正常,手术发现硬化型胆管炎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临床治愈出院。

例5:女,45岁,外伤后在某县医院脾脏切除术后4天,以“发热待查”就诊入院。先后4次B超检查,发现实质性肿块逐渐长大,肿块直径在2周内由2.5cm增大到6cm。手术切除后,做病理检查为脾脏组织,术后在血液中发现疟原虫。出院诊断为疟疾合并副脾肿大。

2 误诊原因分析

2.1 影像检查技术人员误诊,临床医师盲从,致部分病例误诊误治在B超常规检查腹部脏器时,多采用仰卧位,胆囊周围肠道积气,肠道内气体反射形成投影在胆囊内的伪像,有时酷似胆囊结石声像。例1为B超误诊的假阳性,其原因便在于鉴别的方法。让患者由仰卧转动为左侧位探查,由于肠道气体随改变而移动,气体形成的胆囊结石伪像随之消失,即可消除这种假阳性。

2.2 临床医师片面相信CT而否定B超在例3中,B超声像显示为肠道粪块,具有一定特征性,诊断粪块比较正确,经手术证实,B超诊断是正确的,CT诊断是错的。临床医师更加相信CT检查结果,给该患者实施了手术。分析其原因是临床医师对影像检查的原理缺乏了解,殊不知CT检查和其他影像检查一样,存在“同病异像”和“异病同像”的现象,存在假阳性的问题。

2.3 由于影像检查的局限性,或病例的少见,导致难以避免的误诊在例4中,多次多种影像检查(含B超、CT、血管造影)均未能做出正确诊断,这说明任何影像检查都有其局限性。在例2中,因X线平片分辨力较差,不能发现椎间盘,而CT的分辨力远高于X线平片,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比较敏感。

2.4 医师的知识面局限,不善于全面分析临床资料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6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abstract: for the sak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or medical research, medical image use non-intrusive manner to acquire the image of part of a person's body. The technique and processing procedure provide reference frame for clinical disease diagnosis.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which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 applications from the point of independence and complementarity. Moreover, I look far ahead into the futu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Key wor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diagnostic image;relationship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互为一个整体,前者离不开后者的支持,而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则依赖于后者。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与医学影像诊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和影像诊断人员应当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执行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逐步提升临床医疗诊断效率及水平,在进一步减轻患者就诊痛苦的同时,将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