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思想论文范例6篇

核心思想论文

核心思想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而礼与乐相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

二、孔子思想的"中庸"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养人性,在于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要自觉修养,从而达到像美好的天一样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活动行为,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是孔子集前人尚中贵和的思想而形成的一个其重要的代表思想,他主张将中庸发展为认识和对待世界、探究和处理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各种事物的合乎实际或一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的哲学范畴。他把"和"看作一种最高的价值,为了保持"和"的境界必须保持中庸之道。"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凡事都应该采取持中的办法,而不能走极端,这是实现和的根本方法。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对仁、礼有深刻的影响,而且渗透到他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各个层面。孔子就是以中庸思想为内核,构建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儒家学说体系。但是《中庸》中儒家极力主张等级社会,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夷狄还是患难的地位,就要严格按照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这显然违背人性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所以,我们在看待"中庸"思想时它时一定要慎重,要辨证地去分析和把握它。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思想中出现的最多的是"礼"。但是到了孔子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蕴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是在吸收以往"仁"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完善成为"仁"学体系。孔子的"仁"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统治理念两方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希望其成为人们恪守的准则;"仁"对社会统治思想影响同样久远,孔子曾提出"为政以仁"的政治论点,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要"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从"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统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镇压和管制民众。他认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够争取民心,安定统治。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重大启示。

此外,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应该追求达到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从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体现出了他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对于人民的爱护。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学说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它对于其他的如"礼"、"乐"等思想均处于统摄地位。

参考文献

[1]林凯.从论语看孔子的中庸思想,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3月.

核心思想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语庄子美学核心

《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自然美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尤其是《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迄今为止尚未有定论。学术界有人认为《庄子》中没有自然美,他们以庄子生在乱世以及《庄子》中人生观的核心是“全生”、“保身”为由,认为庄子无暇也无“雅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丑。还有人通过《齐物论》中的“万物齐一”以及“道亦存在丑的事物中”来否认《庄子》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而承认《庄子》中存在自然美的学者,也大多是从自然精神这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而忽视了《庄子》中对自然景物美的发现和描述。我认为,这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鉴于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以为很有必要对自然美,尤其是《庄子》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解读。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的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

天地之“大美”。庄子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同时,在《秋水》一文中,庄子对“天地之大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而不虚……’”庄子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而以河伯见北海若而自愧引发下文北海若关于万物齐一思想,赞美“大美”之无限而揶揄“小美”,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自然朴素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朴素美,因为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尚朴一定要主张“顺物自然”而反对雕饰,然而庄子并不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只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他指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及其后学在《渔父》中还借客之口提出“法天贵真”说,对于“天”,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而对于“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渔父》进一步说,就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言简意骇。

“虚静”、“物化”说;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所谓一而三、三而一者也。“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⑩这里主要阐述养生学,列举了二十四种困扰、侵蚀和削损人之真性的因素,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三项:“勃志”(扰乱意志)、“谬心”(束缚心灵)、“累德”(拖累德行)、“塞道”(蔽塞大道)。只有清除他们德干扰和役累,才能回复虚静无为的自然本性、达到养生美学所要求的目的。

《天道》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言不尽意”讨论的虽然是道与言的关系,但对于文学艺术美的启示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文学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也就没有了文学;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文学之中最精妙、最美好、最有魅力的东西,又往往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文学之中的美是那些微秒的意趣、复杂的情感、玄远的境界、悠长的韵味等等。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于美和人生的追求永远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才能达到美与丑、善与恶、欢喜和悲伤上升到缘于自然的境界。重视自我,人性与生活完全和谐统一,这才是庄子最想要留给后人美学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陈引驰.庄学文艺观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3

2.曹础基.庄子浅论.第一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第一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陈鼓应.庄子浅说.第一版.三联书店,1999

4.张荣明.庄子说道.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核心思想论文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新型农村社区 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7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当前,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仍旧是相当大的。农村人口仍旧占据着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所以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树立,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取向。因此,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新型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文化缺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农村秩序已经解体,传统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力越来越薄弱。同时,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侧重,从而导致生活中功利化、物质化的观念加重。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悄然盛行,这些对于农村思想道德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传统的农村格局已经破裂,传统的农村思想道德秩序受到冲击,道德的约束力进一步变弱。

(二)文化设施缺失

文化设施是新型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健全的文化设施建设,才能促进新型农村思想文化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了进行文化活动的空间不足,文艺设施缺失。在某些地方,农村社区的文化站甚至是安排在破旧的校舍和厂房中,其中的文化活动设施大多破旧或者损坏,无法使用,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

(三)文化人才缺少

当前,在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这对于文化建设工作的进行,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此外,农村文化人员还普遍存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且多数文化人员属于兼职,在日常生活中,无暇顾及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四)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的发展,是要以经济为基础的。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普遍的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少等现象,严重限制了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

(五)公共文化产品质量低

国家文化体系在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尤其是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的次数较少,各种文化下乡的形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此外,在时间安排上,也不尽合理,不能在农民空闲时间较多的时候,合理的安排文化演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中保留了许多的文化精髓和精神财富。比如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文化精髓,对于当前的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该大力弘扬,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前提下,全面推动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

(二)加强干部道德建设

在农村新社区思想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约束,规范其道德行为,让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成为新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模范。

(三)推进乡民制度建设

新农村社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气,强化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对村民的约束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民俗民规,对村民的日常行为作进一步的引导。从而起到规范、引导、约束的作用。

(四)推进思想道德实践

推进新农村社区思想文焕建设有序发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将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全面推行到生活实践中去。例如,挖掘身边的道德模范事例,并且进行大力宣传,并开展学习先进模范的工作。让新农村社区的思想道德建设由被动变主动,有个体变普遍,从而全面推动思想文焕事业的开展。

(五)加强正确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对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对于新型农村社区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进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正确对待舆论的引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进行引导宣传,在丰富新农村思想文化内容的同时,正确引导村民的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村人口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着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方式,促进新农村思想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明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机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92-397.

核心思想论文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本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理论上,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命题的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确处理基本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构建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体系。

2.实践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问题,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3.学科建设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范畴,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建设的内容,从而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二、国内外关于本问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研究既需要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

国外学者不仅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而且也十分关注意识形态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于德育课程理论和德育课程实践的研究上。对如何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赞・巴里的《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等,基本观点认为,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灌输,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而党的十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随之繁荣起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如韩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等等。论文方面数以万计,如陈力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国外学术维度》、周中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韩振峰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途径》,等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质和内容、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等。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论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如周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方法、对策以及路径方面的研究。

(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关系研究

做这方面基本问题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其中钊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讨,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辩证统一的。[1]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薛明珠、陈树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一文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难点进行了深入地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难度;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层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困难。并提出了具体恶实施途径: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拓展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行多元化评价方法。[2]

陈延斌、周 斌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这篇文章中,分析了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围的弱化;实用主义增强与理想信念弱化交织;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显现出两重性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与环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实现有效融入具有极大的意义。

(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路径研究

胡绿叶、何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条路径选择:以提升教师素质槠鸬悖展开理论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为主线,精选教学内;以大学生认知律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以校内外教学资液为载体,拓展教学途径。邵 银 、余 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分别从四门思政课特点出发,提出了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问题:“基础”课重在帮助大学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结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资源;“原理”课教学重在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纲要”课教学侧重于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概论”课教学重在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鉴别和选择能力。陈宗章在《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一文中设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规范化路径,即合理规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大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依据,使之成为总体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评估机制;生活化路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体现生活内容,在生活叙事中展开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新常态;社会化路径,即搭建社会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展开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加强大学生面向社会的志愿者活动等。王占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几条途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体系,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手段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认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体系,从环境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基本范畴、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鲜有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及局限进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径和策略等方法论上”的研究,体现出一种急于求成的倾向,而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维度和文化维度问题缺乏细致的思考和探索。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条件研究不足,对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缺乏足够的重视。

4、技术性路径研究呈现出简单重复的研究状态,缺乏可操作性的创新。

5、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误区的思考。

参考文献:

核心思想论文范文5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路径分析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方面担负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重担,他们学习和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先,并用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学生人心,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能够积极地响应国家的要求与号召,自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整体上都非常赞同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认识上,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发展状况,关系着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的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认同上虽然整体上能够达到上述要求,但是也存在着问题。从总体上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虽然基本不存在态度问题,但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一些困惑,特别是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理论上的深刻领会。为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认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只有自己首先摆脱认同上的困惑,才能够在实践中去自觉培育与践行,同时在自己阵地课堂上才能够把它讲清楚,讲透彻,将其精神传达给学生。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不能简单化、单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重要的也是对思政课教师自己的要求。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践行,都是深受教师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思政课教师在认同上要注意的另外一点,而且也要有一种功不在我的奉献精神。我们的功劳不是一时就能够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作用也是长远的,我们是在做影响学生命运前途的事业,要有一种正其谊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上的分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而且要深入钻研,从理论上、学理上实现对它的认同。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要明了党中央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语境,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在学术与政治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和践行。要把学术思维与政治思维、宣传教育思维结合起来,综合地、辩证地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真正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正人者先正己。要想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首先自己要践行。为此,不仅要在认同上进行分析,还要在践行的路径上进行深入分析。

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及时关注时事政治,广泛收集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与路径,并能及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入课堂,进行正面宣传与教育。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爱戴与喜欢,可以说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都能够爱岗敬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怎样能够真正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在践行路径上存着怎样践行的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生活,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而且在践行的过程中还要做到落细、落小、落实,这都是需要在践行的路径上进行大量的考察总结与探索。

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探索之路永无止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创新与发展。在践行的路径上同样也面临着自身如何自觉培育与践行的问题,面临着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双重践行路径的问题,具有双重路径的探索。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战略上的指引

(一)理论路径指引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的系列讲话,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同上的困惑指明了走出的方向,指明了实现的根本路径,解决思想理论培育和践行的路径,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认识、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具体的实现路径。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育人工作,同样也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高度上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创造精品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精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只有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为学生真正喜爱,才是精品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同样也要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内圣外王,行不言之教的作用。“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也要牢记,在教学中不断地创作才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的创作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真正的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吸引力也是最大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关键是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地在课堂上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学生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给学生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也同样是根本。我们也要做到自觉坚守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还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

在系列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今时代转型时期人们面临着思想困惑解决的路径,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怎样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思想文化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不仅要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在理论上为真正做到、做好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实践路径指引

系列讲话不仅为我们找到了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路径,也为我们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实践路径。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实践中落实。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在实践中增强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做到师生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和规范一些校园文化规章制度,完善教师、学生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校师生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传播主流价值,增强师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利用校史、校训、大学育人的精神,开展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时时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陶冶与滋养作用。

核心思想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它得以保持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他的内容创新上。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诸组

成要素、诸方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断调整、生成和发展的实践及其过程。本文拟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和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规律和特征。同时,对新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做一初步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性生成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作用于客体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态体系,它由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组成。从结构上划分,它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它的内容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创新发展经历了六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初创和形成时期(1921年一1935年)。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工人群众进行启蒙教育,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等,其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第二个时期是成熟时期(1935年一1945年)。由于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反对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舞全民族的抗日斗志,除思想教育外,这一时期已经有了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三个时期是发展时期(1945年-1957年)。这一时期跨越了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阶段。围绕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了重大调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和建立初期,面对即将成为执政党和已经成为执政党,党开展了拒腐防腐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围绕经济建设来开展。第四个时期是曲折前进和严重挫折时期(1957年-1978年)。阶级斗争扩大化,使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偏离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假、大、空”,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第五个时期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重新发展时期(1978年-1989年)。这一时期思想理论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变方式,自觉服务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局,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过程中,重新获得了生机。这一时期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第六个时期是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89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系统化,内容研究和创新空前活跃。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性生成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发展历程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毕业论文不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指导,尤其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化了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内容。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在服务中心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得到发展。第三,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引领思想文化思潮,建构时代精神。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扣时代主题,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特点,可以发现一条规律,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在坚持用党的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党的理论的每一次创新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大创新。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的产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式方法、内容结构等发生了根本变化。事实表明,用这三大理论成果指导、教育广大成员,凝聚力就强,革命和建设就取得成功;党的理论创新如果停止,教条主义盛行,或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空洞无物,苍白无力,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

用党的理论新成果创新内容,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成为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也是党的优势所在,这个优良传统必须坚持。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党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坚持用党的新理论、新成果指导创新,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第二,理论是现实的反映,党的新理论往往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概括、升华和反映,因此,必须及时汲纳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武装群众,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内在品质、发展要求、实践指向等要求它必须不断创新,党的理论创新是指导和推动它的重要动力。

二、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新时期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和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内容,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首先,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和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党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理论,是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抓住了思想灵魂,突出了时代主题,把握了理论的精髓,打牢了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时代的理论诉求,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用它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发挥理论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其次,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现实的需要。硕士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融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功能。第一,保证和导向功能。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保证了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的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支撑和凝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平台,把各阶层、各群体人们凝聚起来,整合形成强大合力和向心力;作为一种价值评判体系,对社会生活发挥着肯定、褒奖和倡导作用,从而鼓励和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第三,建构和引领功能。建设和谐社会就要科学地认识和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探索、引领、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第四,调节和协调功能。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的解决,必然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说服人、调节和协调社会思想关系的功能。第五,评判和教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教育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第六,促进和动力功能。它能产生精神动力,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了它的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又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和载体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功能,决定了它的内容必须创新。

再次,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作用于社会成员,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目的性、实践性。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置换它的主题,创新他的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它必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引领文化建设,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领域、文化领域的指导和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定语境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与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生了必然的联系和契合,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地位和肩负的使命,这就是与和谐文化一起,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新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最后,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要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首先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它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中国共产党人郑重地将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在百年前进道路上的第三次飞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将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新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实践中,党又提出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新论断,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内容。

三、新时期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具体地说,就是要突出核心内容,优化内容结构;拓宽覆盖面,完善内容体系;坚持内容创新,把握四个基本原则。

(一)突出核心内容,优化内容结构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诸内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诸方面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

1.思想教育是先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思想教育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解决的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因此,用思想教育作先导,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内容,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它是创新的旗帜和灵魂。在新时期就是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为此,要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要处理好一元和多样性、先进性和层次性、广泛性的关系。

2.政治教育是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内容。政治教育是进行政治理想、信念、立场、观点、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是解决社会成员对一定阶级、国家、民族的态度、认同感问题。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抓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个精髓。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政治教育是核心,决定着其他教育内容的性质、方向和效果,因此,无论内容如何创新,不能淡化政治,降低要求,只有突出核心,才能使内容体系主次分明,结构合理。

3.道德教育是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道德教育主要是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养成的教育。医学论文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道德内容创新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通过道德教育,进一步明确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社会风尚。

4.心理教育是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内容。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新时期心理教育要着重强调和培养和谐思维和和谐心理,要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来处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力求解决矛盾而不是制造矛盾,化解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总之,新时期要全面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高扬时代旗帜,摒弃不合时宦的内容和做法。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强调了它的重点和取向。这里,突出核心内容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每一个组成方面中的核心内容,其它衍生内容围绕中心有层次地展开;二是突出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和谐文化中的核心作用,抓住了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灵魂、主题、精髓和思想基础,也就避免了主次不清,内容混乱的问题,优化了内容结构,形成一个有核心、结构合理的内容体系。

(二)拓宽覆盖面,完善内容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研究中,近年来存在着内容覆盖面窄化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研究较多地集中在高校、部队、党政机关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拓宽覆盖面,完善内容体系。拓宽覆盖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随着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的变化,出现了更多的“社会人”,教育对象成分越来越复杂,除继续做好农民、工人、干部、学生、军人等的思想工作以外,还要加强新的社会群体的教育内容的研究,如探索对受聘外企的人员、个体户、私企主、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工作者等的教育内容。二是对困难人群,如下岗职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孤寡残疾人员的关心、爱护与帮助,研究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三是加强民主与法制、稳定与团结、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正义,生态与环境方面的教育内容。四是力求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内容需要。五是研究适合不同载体、不同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适合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和谐社区建设、和谐家庭建设以及志愿服务等的内容,及时把他们的经验和实践升华成理论,用研究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三)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

是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和优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生动表现坚持内容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紧紧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在内容创新中把握好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继承国内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不断创新,特别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二是坚持创新的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指向只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要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情况,探索新规律、增强主动性、创造性,把握主动权。三是明确创新的目的。创新的目的就是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要注重实效,要在思想上、文风上改进,反对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急功近利思想,以清新的内容深入人心。四是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为创新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这是凝聚各种力量的力的汇合点、联系的纽带和中介,只有它才能把各种因素调动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以它为动力。

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一个恒久而又全新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现实,着眼现实,不断创新,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焕发活力;只有不断创新内容,才能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才不致是一句空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深化拓展创新宣传思想工作[J].求是,2005,(1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