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课程设计总结范例6篇

实训课程设计总结

实训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ERP沙盘;教学初探

一、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简介

用友公司在充分调研培训市场的基础上,汲取国内外咨询公司、培训机构的管理训练课程精髓设计出了ERP沙盘实训课程。该课程面世以来,以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获得了广大受训者的认可[1]。目前ERP沙盘主要分为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类型,高职院校一般先开设手工沙盘课程,让同学们熟悉操作推演后,再进行电子沙盘的学习。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是以一个虚拟的生产型企业为背景,该虚拟企业可以生产P1、P2、P3和P4共四种产品,以沙盘为平台,以盘面、模拟货币、模拟原材料币、模拟生产线、代表原材料订单的空桶为教具,将参加实训课程的学生分为6―12组,每组6―8名同学,分别扮演虚拟企业的总经理、采购总结、生产总监、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助理、销售总监、商业间谍等角色[2]。每个模拟企业在初始状态相同的情况下,连续从事5―6个会计年度的生产经营活动。5―6年结束后,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对各模拟企业5―6年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比,排出先后名次[3]。

二、EP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的调查结果

在会计专业13个班级的ERP实训课程中,利用课间时间对受训班级学生做了个简易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其中80%的参训学生认为实训课程使他们更加懂的团队协作注重团队精神;64%的参训学生认为通过5年自主经营,编报年度财务报表,到根据财务报表数据分析现状,提出下一年度经营方案,这一过程使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了提高;关于实训课时方面,其中39%的学生仍然感觉课时不够,难以跟上团队的大步伐;74%的参训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能够给将来就业或者自主创业提供帮助。

三、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建议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得出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开设与创新需要任课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需要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在课程开设前期做足筹备工作,尤其是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总之,作者认为要在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ERP沙盘实训室的建设

ERP沙盘模拟实训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广泛开设的一门实训课程,因此专业的实训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实训室的面积大约需要120m2,并具备良好的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包括计算机1―2台、投影仪一台、用于摆放沙盘教具的课桌椅若干、用友公司研发的整套沙盘教具(每组一套),每个班级一次实训需要6―8套,以及教师用的沙盘管理系统软件。

(二)加大专业的师资培训力度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人才培养、管理团队锻造、资金筹集、物料采购、生产能力规划、设备投资改造、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企业运作的关键部分。囊括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会计、物流等专业的知识。

(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传统的ERP沙盘对抗赛是采用3天模拟企业5―6年经营的方式,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初学者,特别是初次接触沙盘的学生而言3天,按每天8个课时计算,共24个课时远远不能经营5―6年。学生前期在读懂规则和熟悉规则上,到了第3天会逐渐获得经营的“成就感”。而由于不熟悉规则而前期浪费大量时间,到了第3天却发现没有时间继续经营下去了。

(四)合理计算任课教师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直接面向学生所做的各项工作的劳动付出量,由课堂教学工作量、实践教学工作量和其它教学工作量构成。教师教学工作量是以标准工作量为计算单位。其定义是:给一个标准班(45人)上课完成规定的各教学环节,一个课内学时(45分钟)为一个标准工作量。专任教师年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量总定额为342课时,超课时费则与教师职称挂钩。

四、结束语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实施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和不断提高。课程实训内容紧扣制造企业实情,通过实训能使学生很好的认识企业,是一种集真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财经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伟. ERP实验教学的探讨[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03:30-32.

实训课程设计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家骨干校;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9-0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全面提升学院内涵建设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推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3月启动了国家骨干校项目建设工作。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创新性的原则,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一、课程建设项目总体情况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汽车电控系统综合检测》是本次课程建设项目之一,在北京市示范校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本次课程建设任务针对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培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建设、学生企业实习以及学术论文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课程改革情况。学院启动骨干校课程建设任务以来,该项目制订了细致周密的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实施计划进度表与课程建设经费预算等。结合课程建设任务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依据实施计划进度表,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基本吻合。采取每个学期、每个月按时制订并完成计划,及时总结的方法控制与推进整个项目进度的完成。(1)课程项目研讨会议。课题小组定期召开国家骨干校课程建设项目研讨会,主要针对该课程教学项目专家给出很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和课程建设思路,同时与企业专家进行课程项目具体设计的研讨,修订职业能力目标和课程标准。邀请企业一线专家指导课程建设,完善教学资料的修订工作。同时,召开该课程的专家研讨会,通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为课程的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修订教学资料。在原有示范校建设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和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将现有课程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多次修订了课程标准、课程总体设计方案、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项目指导书、任务书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更贴近实际工作岗位。(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截止到2012年6月,该课程的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了6次共计5年的TC课教学任务,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学生分小组实施项目,授课效果显著。教学效果良好,学期末课程验收均为优秀。(4)搭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及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利用学院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搭建该课程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在原有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完成了更新,方便老师和学生们查看课程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培训。骨干校建设期间,课程建设小组成员及相关任课教师参加了多次交流培训,积极参加“工学结合、教材研讨”会议、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设计与实践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职业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全国高职业课程改革实务操作技术高级研修活动。通过外出参加交流培训,教师与同行相互学习与吸取课程教改经验、教学体会,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培训后及时总结,积极与校内教师交流体会,分享学习经验,收获颇丰。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建设情况。(1)编写校企合作教材。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材建设尤为重要,在原有校本讲义的基础上,通过与北京庆洋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企业专家李天亮合作将实用技术引入教材,把实际的工作任务落实到教学任务中,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完成教材编写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与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签订教材出版合同,完成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工作。(2)校企合作开发教具。在教师独立提出教具开发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汽车教具设备公司的考察,综合考虑各厂家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结合教具设计、开发和制作以及报价等多方因素。最终与北京意中意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协议,通过与研发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由双方共同开发完成“汽车电器系统布线实训台”。签订合同并完成教具制作,最终用于教学项目的实施。

4.学生企业实习。自2011年6月起至2012年6月,我系学生共计6个班达300人次参观大兴日产三合4S店、卫宇行雪弗兰汽车4S店、顺义北京现代二工厂、汽车博物馆、北京亚之杰合众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等汽车4S店与相关汽车企业。学生们通过到企业参观实习,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近距离地与企业接触,切身体会到实际工作岗位的一些具体工作,为今后提高职业技能做铺垫。

5.学术论文。课题建设小组完成3篇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例谈汽车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模式》《浅谈汽车CAN总线项目教学法》以及《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特点调查与教学方法探讨》。教师们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总结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些体会与心得。

二、课程建设经验与收获

1.有条理的工作流程是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课程项目建设任务中每一个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前期准备、计划、组织、实施、总结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如果没有制订每学期(甚至是每个月)的工作计划,就很难保证完成所有建设任务,而没有条理的计划也无法保证完成每个任务的可行性,因此,在最初结合《骨干校建设任务书》内容建立“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进度表”就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只有按计划逐步实施,及时总结归纳,才能够保证整个课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

实训课程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Moodle平台;开发与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13-02

Moodle平台是一款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开源代码软件使用者可以利用它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并根据需求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自从Martin Dougiamas博士于2002年1.0版本起,经过14年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目前已到3.13版本。根据2016年12月Moodle官方平台(http:///sires/)显示的数据,使用Moodle平台的共有121029个网站,这些网站分布于232个国家,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之一。根据相关文献显示,Moodle本土化于2004年,2006年以后引起研究热潮,随后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Moodle期刊、论文为样本,并从内容和数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归纳出国内基于Moodle平台研究的进展及为例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Moodle平台的安装及功能介绍

Moodle传人中国伊始,国内研究者对其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早期关于Moodle的一些论文以及研究主要集中在Moodle的安装问题及功能介绍等方面。例如:刘新阳、王秀芳等(2006)详细地介绍了Moodle平台的特性及各个模块的功能。王秀丽(2007)等详细地介绍了Moodle平台的安装配置方法以及Moo-dle平台的功能特点。

2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软件,为教师和使用者提供了非常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使用者不需要掌握高端的技术,只需要熟悉各个模块,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所以这方面的文章非常多。邓国民(2008)以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网课为例,介绍Moodle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原则,并对学习环境、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何元(2008)以《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程为实例,详细地介绍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臧艳美(2009)从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研究现状出发,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以多元智能理论、活动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它们在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作用,并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的流程,与此同时还探讨了学习单元的设计方法。许仕杰(2013)结合《信息技术基础》设计开发前期对学习者和课程的分析,总结了基于Moodle进行课程设计的原则,提出了Moodle平台下的课程设计模式,并依据设计原则和模式,归纳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为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提供了依据。给出了课程内容的设计实例,以教材中的《字处理软件》一节为例,按照设计流程对其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将设计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使用平台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章节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在这些研究中,不难发现,教师和研究者从开始的设计课程到反思总结,通过实践提出新的课程设计实践模式,研究由浅入深。

3利用Moodle平台探究网络教学和学习模式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开始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林军来(2009)探究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及实践。仉明珠(2010)以《festivals around the worm》一课为例,对其进行了课程设计、架设和实施,还做了后期调研,完成对Moodle平台下的协作探究式课程的评价以及用户分析。李明(2011)详细论述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并提出了实施该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苏仰娜(2016)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翻转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评估的原则,构建具体化、实践化的翻转课堂学习评价方案,并利用Moodle的测试、讨论、互动评价与电子n案袋等功能,实现了对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记录与追踪。沈良忠、胡捷臻等(2016)以.NET网站开发技术课程为例,利用Moodle平台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在线延伸,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成效。张琼(2017)以《需求价格弹性分析》为例,介绍了利用Moodle学习平台对《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果更为效。实践表明,多元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

4利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师培训

目前,教师的专业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通过教师培训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刘晓峰(2007)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提高了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唐洛(2010)利用Moodle平台设计出混合式培训教学,弥补了传统培训的缺陷,对完善“农远工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孙晓云(2013)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借鉴美国BFR-DA项目和我国以往教师远程培训的经验,来研究国内外远程农民培训,提出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农民远程培训新模式。通过对Moodle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实现了视频直播以及视频会议功能,还设计了农民远程培训课程。马振中等(2015)总结了目前幼师培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幼师培训平台的设计与构建,并结合了混合式教学,从中总结了成功的经验。

5起到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

教师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邵敏等(2007)分析了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以及Moodle平台的优势,并比较了Wi-ki、概念图等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如何利用Moodle平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黄欣钰(2008)以Moodle平台为实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改的学习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的实践中删。王文旭(2010)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Moodle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

6对Moodle功能模块的二次开发

对Moodle平台的功能模块方面的研究由最初的模块的简单应用,到根据个人或者教学需求来写代码进行开发。刘平(2008)通过创建以及安装HTML板块,展示了Moodle平台模块的二次开发删。许亚锋(2009)系统地分析了Moodle相关技术及架构,研究了Moo~e平台可供二次开发的接口,最终总结出四种主要的Moodle功能模块扩展方式,并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终实现了,需求分析中的相关功能。王新勇(2010)总结出了板块开发的一般步骤,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发了一个具有简单功能的板块。李如亮(2014)介绍了Moodle系统中QQ登录模块的结构设计和具体实现过程,并分析了应用的效果,同时讨论了目前该模块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倒。

实训课程设计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基础会计; 三层递进; 一体化设计; 高职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7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30- 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这充分说明了高职课程要摒弃先理论、后实训的分段式教学模式,要建立将理论融于实训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深入领会和贯彻12号文件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精神,关键在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在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基础会计是入门课程,也是实际教学中“老师难以教好,学生难以学好”的一门课程,因为一开始就面对大量的会计术语。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根据基础会计具体教学的实践,提出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思路。

1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的定位

开发与设计基础会计课程,首先应当弄清高职会计专业的整体定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按照能力分析为定位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应具备的能力、专业教学目标、业务规格(职业资格)等如图1所示。

在会计专业整体定位的基础上,基础会计课程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会计流程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应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基本知识,应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基本会计报表的能力,同时通过项目实训和课外作业布置,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2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总体思路

(1) 以会计流程运用能力所需的知识重新序化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具体来说,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

(2) 以会计流程运用能力所需的技能设计基础会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职业工作过程,满足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

(3) 改分段式设计为一体化设计。将理论和实务知识直接融于实训项目的教学之中,改变过去先理论、后实训的分段式设计模式,减化不必要的概念性内容。

(4) 注重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设计必要的课外会计规范等的读本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 注重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设计中,要配有角色转换、分组分工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团体协作的精神。

3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具体内容

3.1 基础会计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内容体系框架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会计流程的工作过程,以及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将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进行序化,形成三层递进式实训项目,其难易程度由简到繁,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将贯穿于相应实训项目中(如图2所示)。

3.2 实训(实习)项目必要的理论与实务知识

(1) 会计认知实习。通过参观的形式,由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负责讲解与演示,回校后,由学生谈感受与收获,老师作总结。重点在于会计流程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大体感知到会计职场情形。同时也可参观一下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其他工作部门,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 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实训。必要的知识主要有:资金运动及其过程,各过程产生的主要原始凭证,相应原始凭证的说明(附实物演示),总结原始凭证的内容、类型与作用,原始凭证的审核要求等。教师实操演示:普通发票、增值税发票、支票、进账单、借支单、差旅费报销单、收据等的填制及相关规定讲解。

(3) 记账凭证填制与审核实训。必要的知识主要有: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基本业务应用、记账凭证的内容与格式、记账凭证审核要求等。教师实操演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记账凭证等填制及相关规定的讲解。

(4) 会计账簿记账实训。必要的知识主要有:会计账户与会计账簿的格式、种类、形式,建账、登账、对账、错账、结账的要求。教师实操演示:日记账、分类账的建账、登账、对账、错账更正及结账。

(5) 会计报表实训。必要的知识主要有:会计报告的内容,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及表样内容,利润表的格式及表样内容,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编制的方法。教师实操演示: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利润表的编制。

(6) 科目汇总表的账务处理程序综合实训。必要的知识主要有:账务处理程序的类型及内容、科目汇总表的表样与编制要求。在本实训中,教师基本不演示,由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组织、团队协作能力,即社会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生自学《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基本法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方法能力的培养。

4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后的实施要求

(1) 理论知识与实训项目要平滑过渡,不能两张“皮”。采用一体化设计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融于实训项目教学之中,很可能出现比较生硬地将理论知识搬出,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例如,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实训,为什么先讲“资金运动”呢?应当平滑导入: “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即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会引起什么(举例)——有的会引起经济业务,即资金形态的变化或增多、减少,有的不引起——引起资金变化的就是资金运动——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如何证明资金运动了(如发票等)——原始凭证(是一种书面证明)——接下来引入原始凭证的内容、种类等。”

(2) 必要理论知识的“度”要拿捏好,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如果理论知识过多,就偏向学科式的体系教育,忽略了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如果理论知识过少,就是属于以职业性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培训,过分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及受教育者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功利性倾向很明显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及受教育者志向个性发展需要的主体性(“乐业”),尤其是设计性(“创业”);同时也仅强调了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操作层面能力培养,忽视了高职学生策略层面职业能力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且忽略了会计核算的目标和会计循环的应有逻辑。

(3) 实训项目资料要前后衔接,有利于节约课程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学中应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便于教师讲授、演示与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实训课程设计总结范文5

关键词:实训项目;Java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81-02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Java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目前该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线进行教学,每一单元配备相应的实验环节,但实验之间缺少整体联系,独立性太强,学生上机实验时仅仅是将课本上的案例或是上课时所讲的例题在计算机上实现,没有从总体上融会贯通Java的整体内容,造成了学生理解的困难,达不到实践的目的,不能学以致用。

1.1 培养目标

《Java程序设计》旨在讲授Java语言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常见开发工具,如JDK、Eclipse等的基本设置和使用,熟悉Java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调试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Java程序设计》课程目前课时安排共56学时,理论部分占32学时,实验部分占24学时。根据理论内容总共为本门课程安排了11个实验,如表1所示:

1.3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是以Java语言为主,侧重于介绍概念、理论,由于Java程序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授课教师普遍感觉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困难,不能学以致用。目前《Java程序设计》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专业培训单一,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

(2)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案陈旧、内容单一,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实用性,影响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不断深化与提高。

(3)实验评价体系设计不科学,缺乏详细的实训目标、任务和考核方式。

2 教学改革的探索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Java程序设计》将把实训与课程教材内容、实验内容相结合,全面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法,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步进行,“做中学”与“学中做”交替开展。

2.1 实训教学设计

《Java程序设计》的实训改革强调“边学边做,融理论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思路,从实训内容、实训方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的探索。主要内容如下:

1)整合教学内容

在“Java程序设计”中采用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充分体现“讲练结合,教学合一”的教学思想。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

3)培养实践能力,改革实验内容。

4)改革实训考核方式。

2.2 实训项目设计

实训课可以分阶段分层次三步走,如表2所示:

1)基础验证型实训项目,主要是针对每一章的实验指导。

2)小型综合实训项目,学生从备选题目中选取题目,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小项目。

3)综合创新型实训项目。

2.3 实训考核设计

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学习期间的各项成绩组成,包括平时表现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最终成绩的构成如图1所示:

1)平时作业、考勤占总成绩的20%;

2)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40%;

根据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累计考核,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通过成果展示、演讲等方式进行,考核点为:

①程序设计的可用性,实用性,通用性,可扩充性;

②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

③项目报告;

④演讲与展示水平。

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成果展示、项目组互评、综合答辩相结合,如图2所示:

(3)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3 教学改革的实践

基于实训项目的JAVA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在部分班级中开展试点改革,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了校内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团队,角色扮演的形式共同完成实际项目的开发,学生项目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海峰,李军华. 高职“ 程序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 陈红红.融入软件工程思想的C/C++实训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7).

实训课程设计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 综合实训项目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30-02

一、设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的必要性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

训是指学生在学完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一种或多种专业技能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过程,包括模具结构的设计、模具零部件图的绘制、成形零部件的加工、模具的装配、试模及实际应用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内容。学生需要完成从图纸绘制到零件加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由于受教学体系和实验手段限制,目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大多只能进行冲压模具拆装和模具冲裁综合性实验两个基本型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认识,实践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动手能力欠佳,缺乏自主创新实验,对于细节知识很难理解,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行模具创新设计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有必要开发一个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模具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原则

(一)项目设计突出应用性,体现创新性。冲压模具技术不仅在模具设计、技术研究和加工制造中大量使用CAD、CAM等技术软件,而且在包括CAE分析软件和快速成型等技术在内的应用和开发方面也有许多新的发展,教师必须克服机械式的验证实验模式,除基础实验外,应结合新技术开发一些更具特色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实训。

(二)项目设计源于科研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经过适应化处理,可以开发出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实训项目,在减少经费开支的条件下,增强自主创新实验力度,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另外,可以将科研课题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验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设计空间,开拓学生的思维,把实验当做一种开发过程来完成,使学生对模具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项目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训练模式,由学生作为项目的实施者,指导教师只是起监督和指导作用,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亲自设计模具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优化参数,并进行加工、装配、实验;教师及时解答实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督促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实用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奠定基础。

三、“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任务内容

从“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将实训项目内容分解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查阅项目文献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熟悉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成形工艺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情况。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掌握文献查阅的方法,培养知识总结能力。

(二)成形工艺分析。基于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成形工艺进行分析,确定具体成形方法和成形步骤,确定总体设计方案,采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成形工艺获取最好的产品。学生通过工艺分析掌握模具材料、成形工艺、模具设计等知识,培养分析能力。

(三)模具设计分析。基于成形工艺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模具装配图和全套零件图,让学生掌握CAXA、Pre/E、AutoCAD、UG、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零件图的绘制标准、装配图表达、模具结构表达,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创新能力。

(四)模具参数优化。根据设计的模具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成形工艺过程进行模拟,并提取相关的模拟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对相应的模具参数进行优化。学生通过模具参数优化熟悉有限元的相关知识、有限元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五)模具制造。根据优化后的设计图纸,分析加工工艺,编制零件加工工艺卡片,然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车床、铣床、钻床等各种机械设备,对各个零部件进行加工制造,最后将加工好的零部件进行装配调试。学生通过加工实践,掌握模具制造工艺、机械加工的知识、机床的操作方法,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六)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将调试好的模具安装到相应的成形设备上,完成不同参数的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对成形产品进行质量和强度分析等,并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成形工艺、成形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和熟悉产品的质量和强度评价分析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七)项目成果。实训结束后,学生要对项目进行总结,提交模具设计全套图纸(二维图和三维图)与设计说明书、实训总结、其他的过程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影像)等项目成果,培养和提高材料撰写和总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