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报关总结范例

实训报关总结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设计;实施

一、项目教学内涵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特定任务的执行,更加主动、目标更明确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来应用所学知识、实践取得的技能。项目教学模式在国外专门用途英语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该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英语教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项目教学法有助于知识和理论的内化,使学生通过操作项目及完成任务,探究式地进行思考和钻研,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模式,使学生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商务英语作为特定用途英语,其使用过程中涉及特定的商务背景和目的,以完成特定的商务沟通和操作任务为目标,而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加突出,因此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模式。部分学者注意到了将项目教学法用于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的优势,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李争(2013)研究了项目导向式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过程与优势。陈崇国(2015)认为将项目学习运用到商务英语实训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英语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李雅颖(2015)提出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可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可行性强的实训教学模式。冯巧丽(2015),张明(2017),何雪春、覃艳华(2017)则分别探讨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商务英语课程实训模式及实施过程,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为确定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的学习内容,首先问卷调查了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划分、整合实践教学模块。就职于涉外企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口头与书面的商务英语交流能力,针对特定岗位,还应具备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翻译和进出口操作等技能。因此,与商务英语实训有关的教学模块主要分为商务翻译、商务写作、商务口语、国际会展谈判、进出口操作和商务单证操作等。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能让各教学模块的内容能够具有系统性,既相辅相成体现联系又不过多交叉重复体现独立性,来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对各部分实训模块的操作流程进行分析,创设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学项目,例如将进出口操作实训模块分为进出口成本核算、贸易磋商及合同订立、贸易合同履行(出口商的备货、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报关、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步骤;进口商的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支付货款、报关接货等步骤)子项目;将商务单证缮制模块分为结汇单据缮制(汇票、商业发票、运输单据、保险单据、原产地证书、装箱单、受益人证明、装船通知、进出口许可证等)和操作性单据缮制(托运单、报关单、许可证申请书、信用证申请书、投保单等)子项目;将商务写作模块分为书写建立业务关系信、询盘信、发盘信、还盘信、接受信、履行合同有关的信、催款信、投诉信、索赔信、理赔信、推销信、商务报告等文件和起草合同、协议或订单。通过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整合,将书本上分散、枯燥的知识以实训项目的形式联系起来,更能反映操作的步骤性与连续性,将书本上的知识与操作所需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教师在设计实训项目时,要明确每一个项目的目标任务及让教学项目涵盖所有教学知识点和技能范围。

三、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项目实施

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将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的项目操作过程分成以下主要步骤,按步骤实施项目教学。

(一)项目介绍和导入。每一个教学项目实施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项目的基本要求和执行目标,包括项目涉及的内容、项目学习和操作的时间安排和人员或分组安排。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及技能基础设置适当的任务目标,既不能让任务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让任务太简单使学生没有探究的动力。教师设置好目标任务后,应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导入执行项目所需的必备知识或让学生了解取得相关知识的渠道。以商务写作实训课程为例,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获得用书面英语进行商务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每一阶段的具体项目实施时,以前期课堂授课时学生获得的词组、语句和商务知识为基础,或者提供给学生相关教学内容的微课、慕课资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给学生提供详细的项目写作背景和项目写作目标,让学生了解完成任务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需的步骤或流程。

(二)项目内容探究和成果制作。与教师课堂授课不同,贯穿教学项目的执行和作品制作的执行权要交给学生。以商务写作实训课程为例,如让学生撰写一封报价信,教师完成项目介绍及导入后,让学生根据前期的知识和技能积累,进一步去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分析材料,琢磨遣词造句,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应用写作的基本原则、技巧与写作框架来将特定写作任务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备的方法和工具,监控项目完成的情况和进度,并为学生提供指导,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则根据项目要求,个体或团队分工合作将任务完成,并提交形式丰富的项目学习成果,例如项目书面报告、PPT演示文稿、项目口头报告、项目人员现场演示等等。当然,如果涉及需要分组合作的任务,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人员的分组和搭配,创设出合作性的场景,照顾和调动好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团队协作。

(三)项目成果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特定任务以后,项目教学模式下还应给予学生展示自身成果和总结的机会。以商务写作实训课程为例,可以根据课程原定计划,每个教学项目下轮流让部分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总结自己任务执行中的方法、成果和困难,学生间可以交流经验甚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来明确任务执行中的经验、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最后由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来对项目执行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除了基于最终成果来进行评价,也应动态地关注学生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了解学生是否在求知的过程中取得进步,通过评价鼓励和鞭策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加强合作。各阶段教学项目的执行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评价要及时做出及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下一阶段的项目操作中及时调整,有的放矢地改进不足或薄弱之处、巩固或增强表现得好的方面,从而增进项目教学的效果。通过依托项目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置身特定的商务背景,基于工作过程,面对具体而可操作的任务,以做促学、学以致用。较之于单纯的理论教学,能够让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对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悟,了解社会和行业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将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并且知晓自己的实践结果与原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而进一步明确以后学习的方向,进行学习反思。

四、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项目教学改进方向

关于目前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不足,包括实训教学项目与岗位操作要求是否真正相关,实训教学项目的综合性及系统性要求是否真正达到,项目实训结果的评价与改进是否真正落实,需要分组完成的实训项目各小组成员的项目执行是否平衡,实训过程是否仅仅是软件操作实训,实训过程是否有企业真正地参与设计、实施或评价?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是基本方法和主流趋势,应逐步增加项目教学模式的使用;另一方面,项目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过程应该进一步提升综合性和系统性,让每个学生能够切实参与到项目操作中,并进一步优化更新项目内容,改良成形教学方法,并增加企业参与的比重,充分挖掘及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从而让实训教学项目来自于业界,应用于业界,切实提升项目教学的成效与必要性,为业界培养更多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第2版)[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李争.项目导向式商务英语实训教学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15-116.

[5]陈崇国.项目学习法在商务英语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5(6):93-96.

[6]李雅颖.基于项目驱动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0(3):72-74.

[7]冯巧丽.基于依托项日模式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1):198-199.

[8]张明.基于项目的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阶梯式实训教学模式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314-315.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2

文章主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的问题,结合作者所在院校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就目前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起到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

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一、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港口物流在中国发展迅速,各个高职院校纷纷设置了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在读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颇多,然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对于这种瓶颈的现象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重新定位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首先就有必要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下面结合作者所在的学院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出在课程设置上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这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里并没有具体的体现出来,所以说培养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比较宽泛,当然,学院这样的做法无非是想扩大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只要是与物流相关的行业都可以做,事实上刚好相反。目前很多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在从事比如货代、船代、进出口贸易、理货、报关报检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导致人们误认为港口物流就是货代、船代、进出口贸易,理货,报关报检,使得对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认识有偏差。

(二)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正规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匮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极少。目前我院只有极少数教师是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出身,大部分的物流教师都是原来从国贸类、管理类教学的老师转行过来的,而且当中大部分都没有港口物流实践的经验,假如授课教师既没有物流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又缺乏物流实践,上课纯理论的满堂灌式的授课,这样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三)专业教材缺乏,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当前能满足高职高专港口物流教学特点的教材较少,这因为大部分教材的编者本身就缺少对专业实践的深入了解,所以他们编写的教材内容重复率高、陈旧,且没有针对性,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比如说《港口库场业务》这本书,目前就只停留在王有江的2008年这个版本,内容相对现在已经陈旧滞后,这样的内容体系使教学活动过程缺乏新意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条件简陋

实践教学是现代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关键内容,学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真正学到所需的技能。然而目前学院实践性教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利用物流管理专业的现有实训设备,但是缺少港口枢纽环节实训;二是校外在新生入学后的认识性教学环节安排到钦州港对物流企业实地走访和参观,或者听听其企业经理人的报告、讲座,再无法安排其他实践项目。除此之外,港口物流专业设施设备较为专业,相关运营软件集成度高,涉及到的部门和环节多,港口枢纽的仿真实训室建设投入高,需要几百万投入才见实验效果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是很难获得宝贵的经费支持的,特别是对于像我们学院的民办高职院校。

三、提出的建议

针对上述所提到的问题,结合学院自身的条件和发展定位,提出的建议如下四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围绕专业岗位来设置

课程设置应依据物流人才市场岗位的最新需求进行调整,增强对学生专业培养的针对性,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来开设专业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快速的适应工作。我们学院在了解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港口物流管理方向,并根据这个方向所涵盖的岗位群设置相应课程,使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岗位,学生所学课程专业性更强,也更贴近实际岗位的要求。

(二)优化教材建设,注重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实用性

针对目前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所存在的教材质量低劣、内容陈旧和重复等诸多问题,个人建议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教材应该由一个全国性且比较权威的组织或者机构,比如行业协会等,组织学科专家和行业能手进行编写,保证专业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或者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教材应适当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目前我国港口物流发展起步晚,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直接导致高校教学水平的偏低,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招聘渠道上,尽量多招聘本专业的优秀人才,二是要求在校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去体会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加深对专业岗位的了解。同时学校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去参加专业培训或进修深造,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建议学院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的管理者来校做讲座,或者可以聘请物流企业的行业能手来校兼职上课。

(四)优化实训条件,建立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

要想优化实训条件,除了学院自身的投入之外,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政府获得财政资金拨款,但是这部分资金数额是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实训室的需求;二是依靠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型”的港口物流实训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发达地区员工的招聘成本比较高,那么学院就可以考虑企业以设备、资金、技术或者管理模式等进行投资,合作办学,参与学院的决策、计划、组织和管理工作,企业既可以从中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又可以分享利益。若要采取这种方式那么最关键也是最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好合作伙伴。

作者:石丹萍 单位: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益坤.朱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3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物流高职院校

一、引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力资源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高等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供给阵地,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人才的需求,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培养各类人才[1]。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国际物流为例,探讨在新发展格局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旨在培育出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国际物流人才。

二、国际物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民族复兴窗口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党与国家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2]。国际物流课程涵盖了货物从生产到国际运输再到国际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一系列环节,课程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外贸制单、报关报检等,具有极强的“涉外”属性。学生学习此门课,不仅需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会在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繁琐的国际物流业务流程时,如何坚守国家利益,如何处理和协调复杂的国际商务关系,如何高效地解决国际业务问题,这些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国际物流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既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手段,也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养高质量国际物流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国际物流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国际物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对标国际物流岗位的任职要求来确定教学体系和内容,兼具职业性与国际性,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内容,挖掘知识模块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可达到良好的思政效果。1.国际物流认知。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我国在“双循环”背景下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政策,使学生了解在新发展格局下国际物流的政策导向与发展趋势,再结合疫情期间我国防疫物资进出口的生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物流的作用与意义,理清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物流人的大局观念、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商品对外报价。此模块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和商品价格核算两部分内容,涉及记忆的规定和条款较多,非常枯燥。在讲解贸易术语和规则时,可通过融入企业的真实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丰富课程内涵。比如,在报价单上填错DAP术语和DDP术语价格出口商会遭受什么损失?FOB术语条件下进口商未按照规定时间提货,货物遭受损失应由谁来承担?借助这些案例帮助学生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诚信意识、契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3.单证处理。国际物流运作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外贸单证,包括托运单、装货单、提单、报关单等,是授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训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可让学生扮演制单、核单、审单的不同角色进行实训操作,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报关报检。此模块涉及的程序性规定和法律条款占据较大比例,在讲解时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一方面突出海关的职能作用,在讲解时结合海关为守护我国国门所做的各项工作和为提高通关效率所出台的改革措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项程序背后的制度设计和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和底线思维。另一方面通过一些企业违规操作、反面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5.处理争议与索赔。国际物流作为服务行业,培养学生作为服务人员应有的应急管理能力、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模块中可借助销售、客服人员在维护客户、处理争端时的真实案例,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应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健全育人机制。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呈显性,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呈隐性[3]。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思政还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实现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全方位育人。1.案例教学法。教师首先确定国际物流的思政教学目标,再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建立思政案例资源库,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生动而形象地将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物流专业知识,不露痕迹地强化思政教育内容。2.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隐含在代表性的任务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3.实践教学法。实践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4]。国际物流作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布置实操性任务外,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安排学生下企业参锻炼、邀请企业专家在校办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一线企业的工作情况,直观地体悟职业精神,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三)开展第二课堂,拓宽“思政”渠道。除了第一课程上的立德树人之外,国际物流课程应积极拓宽“思政”渠道,开展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依托技能竞赛,提高育人实效。国际物流课程对接的职业竞赛丰富,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国际货运赛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货运赛项、关务技能赛项)等。这些竞赛具有较高的行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竞赛选拔,既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激烈竞争时的拼搏和奋斗精神,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2.深入校企合作,助力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需要学校和行业企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充分利用课堂与企业实训基地两个主阵地,将“课程思政”运用于学生企业参观、顶岗实习等企业实践活动中,引入企业专家进校开讲座,把“思政”成效纳入学校和企业的绩效考核,以课程思政助力校企协同育人。3.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育人内涵。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利用“中国海关”“雨果网”“外贸那些事儿”等微信公众号或学习强国订阅号,引导学生收集和学习课程相关的新闻案例或时评,组建课程线上QQ或微信群,组织学生课后在群中开展讨论,并适时地作出点评,使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独立思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孔军.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1-02-20).

[2]汤澜.高职院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探讨———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36):114-115

[3]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2017(10):27-30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4

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需要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MOOC的使用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颠覆,以MOOC为基础对“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的改革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慕课;课程改造

1“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利用PPT对进出口业务中各种外贸单证(信用证、商业发票、装箱单、原产地证书、海运提单、汇票、通关单证等)的种类、内容、缮制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单据的使用和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实践教学部分主要是通过世格外贸单证教学系统,由教师分配作业给学生,让学生对理论课中学习的单据进行缮制练习,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具体的单据缮制方法。

1.2教学方法和手段

1.2.1项目教学法

本课程采用以项目导向、以外贸岗位单证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每次授课的设计先引入一个项目活动,让学生按照布置的工作任务尝试开展业务操作;然后,教师分析学生操作情况并进行项目活动的示范操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接着学生根据教师示范操作,再去独立完成项目活动,纠正操作错误和熟练操作步骤;最后学生根据所学的业务操作和相关知识,进行另一个项目活动的操作,以提高和拓展外贸单证员岗位职业能力。

1.2.2课证融合法

本课程的教学与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考证相融合,上课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我们采取“以考促改”、“以考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法,推进实施“课证融合”改革,使学生毕业时能获得“双证”,顺利实现就业。

1.2.3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采用一个典型完整的外贸业务案例,贯穿于外贸单证员全部工作任务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能非常容易地学习模仿外贸单证的各项操作。经过多年的课程改成,本课程现在主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南京世格外贸单证软件、单证案例、多媒体、幻灯片、学生自主学习等进行日常的教学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1.3考核方式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传统的评定方法比较注重终结性评价,学生成绩由70%的期末考试+30%的平时成绩构成。课程结束时通过统一的课程考试,给学生一个考试成绩,而30%的平时成绩则主要以出勤率来进行评定。这种方式并没有完全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判断。

2基于MOOC的课程建设的内容

2.1课程内容的改革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国际贸易的新局势和新变化,并利用MOOC网络平台向学生更新国际市场情况,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新变化,掌握各种外贸单据的种类和缮制方法。依据外贸业务岗位的能力要求,构建“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内实训环节、模拟实训环节和课外实训环节等三个部分。

2.1.1课内实训环节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课时比例,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外,还可以通过MOOC将学生讨论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在了解基本外贸业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能对国际贸易单证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主动总结各种外贸单据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异同点。

2.1.2模拟实训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选取部分教学内容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比如,进出口报价、信用证的开立等环节。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供业务背景资料,由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身份,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在外贸业务中各种身份应该从事具体工作和缮制进出口贸易所需的各种单证,通过这样的模拟实训,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特点形成对外贸业务流程的印象,并掌握各种单据的特点和内容。

2.1.3课外实训环节

通过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安排学生到公司进行与外贸单证相关的短期认知实习。这种校内理论+校外实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国际贸易单证及其相关活动的实际业务操作,并能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能够更快并且独立地完成外贸业务中各种单据的缮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固的实践基础。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设计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看到的是学生埋头在记笔记,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2.2.1实行“MOOC+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每一个知识要点以前,由学生登录网络平台,对教师提前录制的MOOC微视频进行学习。在微视频中教师先提出任务,并向学生提示思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参考书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讨论,自己去探索完成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课后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进行网络面对面的讨论。

2.2.2案例教学法

在案例教学中,一部分案例是在教材里,另一部分则是邀请外贸行业的专家对部分单据的实际操作进行专题讲座。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2.2.3实验模拟教学法

实验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国际贸易模拟软件让学生模拟实习或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模拟场景,让学生根据实例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训练。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与实际的脱节。

2.3教学手段的改革

2.3.1积极推广MOOC教学

本课程已经具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模拟软件的支持,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将大力开展MOOC教学,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录制,或者是制作动感FLASH微视频,这样的生动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提高学习的兴趣。

2.3.2建立模拟实验室

加大力度建立模拟实验室。该实验室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仿照国际贸易业务的有关场景,让学生可以熟悉、体验国际贸易、物流和报关等业务流程。该实验室主要是根据进出口业务联系的各个环节,把学生进行分组轮流练习,每组为二到四名学生,通过处理相应的单证,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进出口业务中每一个环节。并让每个学生在各个环节中轮换角色,通过分组,有利于学生进行亲自动手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尽快地适应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报验等岗位的工作要求。

2.3.3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在“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积极联系外贸企业,与他们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条件。实训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更可成为外贸企业将来招聘的重点对象。这样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操能力。

2.4考试制度的改革

课程考试改革过程中,通过MOOC教学手段的引入,加入了过程性评价,使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答疑和督导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改革后的考评结构将由视频学习、作业、讨论、提问和课程考试等五部分组成。其中视频学习、讨论、作业和提问均归入过程性评价。学生每学完一章,都会看到一份从在线题库中选择相应的题目随机组合的作业,课后完成后将会获得一定的成绩。通过对作业的批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答疑。同时,过程性考评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在网络平台上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至少3个,参与论坛讨论至少5次。最后的课程考试将作为终结性评价,也通过在线完成。考试方式为教师通过平台将考试试卷进行,组织学生统一地进行在线考评,对学生整个学期的知识掌握进行测评。总之,在“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这门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单证操作人才为宗旨,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实践教学活动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把实践教学过程作为加强单证操作能力素质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基于MOOC的课程改革前景

3.1深化教学改革

MOOC教学方式的应用,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使得翻转课堂与混合教学的新型教学手段得以升华。此外,MOOC对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的转型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服务,并且还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2提升教师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MOOC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不断地更新,教师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内容的设计等多方面的改进。具体来说,教师将由过去以自身为中心的讲授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变换,使得教师有机会从中重新认识自己;同时,MOOC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信息技术素养要有所提升,提高团队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以及教学方法的变革,这都是MOOC对教师造成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对于教学的设计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知识的分解与整合;由于MOOC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么其对教师结构的优化也必然起到深刻作用。

3.3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作为教育过程中主体,学生是这场MOOC改革的最终受益者,MOOC对学生而言最为突出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对其造成的影响,由于MOOC采取的是在线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其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这必然会引起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如果学生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就必然会被淘汰。其次,MOOC对于学生学习方式产生革命性变革还体现在学生由过去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并且就此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如信息素养的提高等。这对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质量都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毛青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元妍.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引入MOOC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2).

[2]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5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是一门技能训练课,其先修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外贸函电等。在讲授本门课程时,主要以贸易过程为主线进行,从交齐磋商到合同签订与履行,在此过程中涉及的单据都是本课程的讲授重点,主要内容涵盖各类单据的缮制和处理,以及国际贸易中单据的真实操作。这些单据包括商业单据、金融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以及检验检疫部门、海关部门等的相关单据。因此,涉及到运输、保险、商检、银行、海关等许多部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应该具备阅读和审核信用证的能力,并能够缮制和处理各类单据。

二、课程演变

由于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众多,本门课程的讲授似乎也有些千篇一律。从最初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到现在的教学做一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充当的是主导的作用,学生只是按要求去做,学习环境比较枯燥。对于不同的学生,由于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在制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各有不同,传统的讲授不能充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有悖于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改变授课方式,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笔者从一名高职教师的角度,对本门课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计思路:教师给定背景材料,建立项目任务,设立不同的工作情景,学生按学习情景的要求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填单,教师根据学生制单的情况进行点评,错误点分析和知识的总结。以学生学和做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导思想是使教学内容与具体岗位工作对接,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培养是以技能掌握为主。

三、课程目标

1.职业能力目标。

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如下的职业能力:能够分析国际贸易合同的内容;能够分析信用证的内容,并根据国际贸易合同审核、修改信用证;能够正确缮制发票、包装单据、货运单据,办理出口货物托运手续;能够就一般贸易下的出口业务,进行报检、报关单证的缮制及相关手续的办理;能够缮制并申领原产地证书;能够办理出口货物投保;能够填制并审核海运提单;能够缮制全套结汇单证并办理交单手续;能够根据合同申请开立信用证,能够办理进口托运和投保;能够完成实际业务中制单软件的操作。

2.知识目标。

在知识的掌握方面,学生应该学习并掌握的知识包括:识记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过程,了解合同履行各环节所涉及的单证,识记国际贸易合同的条款及表达方式;掌握信用证的主要内容,熟悉信用证的流转程序,掌握信用证的类型,明确信用证审核与修改的要点;掌握托运单证的内容和制作要点,明确托运单证的流程;了解出境货物报检、报关的含义,熟悉出境货物报检、报关的程序,明确报检单证、报关单证的内容;掌握出口保险单证的种类及内容,了解出口信用保险;掌握海运提单的内容,熟悉提单的种类和其他各种出口运输单据;明确汇票、产地证、装运通知、受益人证明等其他常用结汇单证的内容;了解海关发票、贷记通知、借记通知、船公司证明等辅助性结汇单证;掌握出口收汇核销和出口退(免)税的基本知识,明确其工作流程及相关单证的内容;明确开证申请书的内容,明确进口单证的操作要点;明确实际业务中制单软件的操作模式。

3.素质目标。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单证从业人员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着力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通过课内课外实训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查找并学习相关知识、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四、整体课程设计

由于国际贸易单证课程的特点所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把整个课程分为两个大项目:跟学项目和独立完成项目。在跟学项目中,以实际企业工作情景为例,以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为背景展开。教师给定背景资料,进行简短的分析,给学生分配项目任务。学生为自己设定身份———实习生,设定岗位———公司外贸部单证员。教师给定背景材料,由学生先分析项目任务,再参照背景材料中相关的知识,来完成项目任务。在跟学项目中,教师可以设定多个任务情景,包括正常制单情景、出错情景、意外情况情景、紧急事件情景。在学生完成每一个情景后,给予点评,分析出错点,然后跟进下一个情景。如此进行,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课下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来完成课程中的独立完成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教师不参与其中,由学生独立完成。它与跟学项目可以同时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加深对跟学项目知识的掌握情况,一举两得。在项目完成后,教师要积极给予点评,分析归纳项目中出现的错误,对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贡献给予正面评价,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任务的热情。

五、课程考核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于2012年11月在中国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被首次提出,此后,“互联网+”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互联网+”不仅促进了网络应用技术的革新,更是为各传统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同样给我国外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促进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贸行业人才需求的规格相适应,“国际贸易实务”作为高职院校外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顺应行业发展的新常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目标

2014年11月,总理在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互联网+”的核心在于互联网,即以互联网为平台,联合和深入融合各种产业。通过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中的运用,实现信息化生产,最终实现整体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变革。而国际贸易的特点(贸易双方地域的限制使得当今贸易的进行无法离开互联网),决定其必定在这一变革潮流中首当其冲,传统的贸易方式正依托于网络经济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等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知识、适用的法律规则以及具体操作的学科,具有极强的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熟练使用互联网技术,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已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外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几乎涉及国际贸易专业的所有领域,包括国际贸易惯例、国际法律知识、商务谈判与磋商、合同的签订、运输和保险的执行、商品检验、外汇结算、违约救济等,因此很多高校都将其归类为纯理论课程。但这么一个庞杂的理论知识系统,对于初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如果只是坐在教室里听听讲,短期之内是比较难掌握的。

(二)学生被动学习尤为突出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上普遍缺乏自主性,即使教师严格要求也很难调动其积极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过程自信心不足,面对学习任务多以应付了事心态面对,缺乏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成长在网络时代的新一代大学生,对网络有着极大的依赖,他们普遍认为当前所学的专业知识都可以从网上轻松获得,即便将来在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利用网络查询便可掌握,导致其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储备。

(三)实践教学缺乏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目标,就在于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国际贸易活动中去。但实际上是,很多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只在书本上见过贸易合同、单据、信用证等,甚至有的学生学了三年都不知道整个外贸流程有哪些具体步骤,更不用提哪些是外贸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了。曾有不少已经毕业的学生将公司合同、信用证、单据等发回来,请求老师帮助审核;甚至还有学生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回头咨询老师应该怎么弥补等。诸如此类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少必要的实践操作,使其没有具备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课程内容更新迟缓

“互联网+”的出现,促使国际贸易方式和流程都发生了改变。传统贸易模式下,买卖双方主要是通过市场考察、参加展会、通过商等方式寻找合适的产品和客户。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中间费用的支出,导致买卖双方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再加上受商、中间商的信用状况影响,贸易客户不能稳定,不利于长期合作。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了解产品信息、分析市场行情、讨价磋商等,大大节省了贸易流程时间,降低了中间环节的风险,特别是可以跟最终消费者直接接触,通过消费者的直接反馈,更有利于产品的更新,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需求。现实贸易状况的改变,要求教材内容也应进行相应更新,但由于受到教材更新流程的限制,使教材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而应以教材为基础,以现实贸易为指导,以互联网为依托,全方位地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五)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知识体系极其庞杂,而高职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单一地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使学生记住这些知识,没考虑到学生需求的变化,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现在是网络技术发达、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更愿意动手去做,而没有耐性坐着听,这种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联网+”新形态下,现代教学手段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更是学生充分认识和直观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1]。

三、“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业务发展新形态

(一)实践性

国际贸易业务主要致力于促进国际间商品的交换。在“互联网+”背景下,贸易双方需要利用互联网来产品信息、寻找优质客户、进行磋商谈判、签订合同、报检报关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从事国际贸易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性操作,才能对互联网更加熟悉,才能对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业务更加熟练。

(二)灵活性

国际法律惯例、市场经济环境、国际局势、国际汇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对国际贸易活动本身造成直接影响。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各类信息在网上实时更新,市场行情瞬息万变,这使得国际贸易活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从事国际贸易人员如果对互联网和国际贸易知识体系掌握不够娴熟,就很难适应这种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市场,所以更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来进行强化。

(三)综合性

依托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活动是一个全面综合的体系,横向而言,包含从开拓市场到结汇退税;纵向来看,包括国际商法、贸易理论、英语、财务、管理等;就辅助条件来说,包括电脑技术、网络知识、图片处理、软件使用、网站设置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际贸易不再作为市场中的一个单一环节,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综合体系。

(四)信息化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将获取到的信息汇总到数据库,以供相关人群使用的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互联网+”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而言,贸易主体、贸易方式、经营方式等都已经信息化,比如网络公司、支付方式、电商贸易等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传统的国际贸易正在向着信息化贸易发展。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措施

(一)实现理论知识的网络共享

互联网已然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亦可置于网络应用平台上,让学生可以随时浏览。由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分块整理,列出每一部分内容的目标、要点、重点和难点,在学院贴吧、微博或微信里开辟专门的讨论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定期提交一篇学习心得;对于一些贸易中有争议的论点开辟专栏,所有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自己在网络中发现的有意思的案例、新闻等,都可以发表在讨论版里,邀请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的疑问,也可以在此提出,教师随时为其解答。把课堂教学实践让渡给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和课堂真正交到学生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二)重点知识课堂辩论

首先由教师寻找合适的案例或自己设定完整的模拟情景,引出辩论的论题,再让学生在课后到网上寻找相应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最后在辩论的过程中把学习到的知识都展示出来。比如,价格术语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由教师先讲述案例背景并进行适当分析,然后提出论题:在这样的一笔贸易中,是使用FOB术语好还是CIF术语好?提醒学生将有关术语的价格组成、责任、费用、风险承担等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并且要分别站在买卖双方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再到课堂上进行公开辩论,最后由全体人员来对辩论进行评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可用作辩论的知识点很多,比如保险险别、包装方式、运输方式等,只要给出一个合适的情景就能进行。学生往往对自己作为课堂的主角很感兴趣,再加上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所以积极性很高。

(三)网络模拟实训

在网络模拟实训中,贸易双方不见面磋商,所有探讨的内容都要求通过网络完成。这是一个完整的实训设计,需要按计划按步骤完成。第一,由教师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3人左右为宜,根据分组数量设定好商品和贸易国别。第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尽量去了解产品信息、市场行情、生产区域、销售区域、贸易量等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成册。第三,每组成员需要寻找一个网络商务交易平台(现在有很多平台提供短期试用),创建自己的公司网页。这一步骤需要学生自学简单的网页制作,教师可以适当指导。第四,公司网页建好后,由各组成员将自己公司的网址、公司名称、经营产品等信息到学院贴吧交易版里,以此作为自己公司的广告推广。期间还需不断地对公司网站产品信息进行更新,以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第五,根据交易版里公布的公司信息,再考虑自己公司的需求,寻找客户。在预设的范围内,每个公司都会收到不少的询盘、发盘或者是发出询盘、发盘。这就需要每组成员积极地去还盘,与之商讨具体的贸易条款。也许第一笔贸易的达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学生需要去回顾整门课程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细化吸收。但只要第一笔贸易达成,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信心,后期操作起来会越来越熟练,那么知识掌握得也就越来越牢靠。第六,教师需要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避免学生在模拟过程中错误地使用所学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对每笔交易进行跟踪,使用每个公司的账号进入,审核其交易条款的内容,如存在疑问,需找小组同学进行当面的讲解和分析。如果发现这是多数小组普遍存在的问题,则需要将学生集中到课堂进行讲解或者将此内容的分析发到贴吧交易版里。第七,活动结束后,在各班开一个讨论会,由各组分别介绍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网络资料的查找途径、成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并最终形成报告,再将报告放到贴吧交易版里,供所有活动参与人员进行参考。通过这样一个模拟实践流程,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表现出相当的兴趣,而且不需教师提醒,他们之间就会互相交流和讨论。根据后期的卷面测试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POCIB软件实训

实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学生放在真实的外贸公司里,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从事一笔交易,但由于贸易公司需要考虑自己的风险和管理成本,所以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并不高。那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训怎样才能在网络模拟实训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我们需要有一个更为逼真的、信息资料更丰富、程序更完整的实训。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考虑,最终选择了POCIB软件。POCIB软件的内容涉及到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课程[3]。POCIB是指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实训期为一个月。POCIB系统是从建立贸易公司开始,每个学生需要自己完成公司广告、产品信息、分析产品和市场、寻找客户、商务函电联系、核算报价与磋商、签订合同、运输与保险、填制单据、报检报关等一整套外贸执行流程[3]。这个系统的内容很全面,工作量很大,所以学生刚开始接触时不免会有些手忙脚乱。但由于前面已经有了网络模拟实训的经验,所以学生很快就对系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再加上教师对第一笔贸易的指导,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对系统进行操作。通过一系列的实训,学生能对整个贸易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由于亲身经历了整个谈判磋商及合同的执行,对在此过程中用到的知识、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等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学生在实战训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能力[4]。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的考核方式自然也要随之改变。理论知识学得再好,却不懂与他人合作,工作自然是做不好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团队合作能力、思辨能力、言行举止、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学生所应具有的技能,所以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学生,给出一个综合的分数。一般单纯的理论知识测试只占学生总成绩的40%,课堂辩论视学生的表现状况,作为加分项。网络模拟实训及POCIB软件实训分别占总成绩的30%,其中网络模拟实训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讨论状况及完成程度打分,PO-CIB软件实训是由系统按统一标准自动打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经济贸易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以实践为导向,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夯实理论基础,在不断地操作和尝试中加以完善,在挫折和分析总结中得以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军,赵慧敏.“互联网+”新形态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分析[J].科技展望,2016(1):198.

[2]杨军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1):80-81,28.

[3]王芳.基于POCIB项目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152-159.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7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引言

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已五年有余,期间取得建设成果瞩目,中国对外经济已然进入一个全新的建设期,外贸实现了由广到深的跨越,对外贸人才的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是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阵地,外贸类专业课程是外贸操作技能的重要载体,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外贸类课程难以适应日益多元化的外贸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它是国际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物流等涉外经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众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以提升学生进出口贸易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内容更新慢,与实际操作脱节,难以满足现实工作岗位的要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难以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没兴趣、学不懂、不会做,基础薄弱,从而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主张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近年来在高职教育领域掀起了变革浪潮。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被认为有助于学习者跨越认知障碍、提升学习水平(VandePol等,2010)。何鸣姜延书等(2011)、贺美娜(2017)等针对支架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提升学生外贸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课题组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理念,构建《国际贸易实务》三阶段支架式教学模式。

2支架式教学的理念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Wood,Bruner和Ross(1976)最先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比喻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何克抗,1999)。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支持,促使学习者主动而有效地学习(罗秀珍,2003)。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一般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何克抗,1999):(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习者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起初给予适当引导和帮助,以后逐渐减少引导,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基础上达到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5)效果评价———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3《国际贸易实务》三阶段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构建《国际贸易实务》三阶段支架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和同伴提供的各种“支架”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三次认知水平的跃升。其中,针对某一个具体任务,第一、二阶段教学安排在每周的固定课时开展;第三阶段教学则集中安排在实训周进行。

3.1搭脚手架

鉴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在进出口贸易业务中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在搭建课程框架时,摒弃以知识的逻辑关系组织课程内容的传统做法。课程组转而以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主线课程内容整合成贸易准备、贸易磋商、合同履行、业务善后四个阶段;各个阶段涵盖若干个任务,对接外贸业务员这一典型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把各任务需要应用的理论知识镶嵌在对应任务中,从课程顶层设计层面贯彻“学是为了做”这一理念。

3.2三阶段教学互动

3.2.1知识内化阶段:教材真实案例示范(1)进入情境。课题组以真实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案例为背景,结合我国外贸政策调整方向,根据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内容设计真实的任务,编写了《国际贸易实务》校内教材,将最新的外贸业务流程嵌入到案例中,详细示范任务完成过程。教师以此教材为载体,把学生引入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使之代入案例中的角色,并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所需的理论知识,归纳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用以致学,以“做”驱“学”,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应用知识的兴趣。(2)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课前,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工作任务,指出任务相关的重要概念,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示范,探索任务解决路径与方法。学生在面对新任务时,难免会出现对未知知识的疑惑,和对已知知识的遗忘或应用困难。为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障碍、继续开展探索,教师需要提供“支架”式的引导和帮助。一方面教师邀请学生遇到疑难时在教学平台中提出疑问,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教师制作知识框架思维导图、任务操作流程图及相关知识点的图文解析、微课视频、动画等课程资源,通过教学平台,并链接到所的任务中。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以便学生及时得到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沿着这些“支架”继续向上攀登。教师在课前或课上,利用教学平台开展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多数学生遇到的疑难组织全班讨论,促使学生通过思维碰撞打开思路、修正错误认知、进一步内化知识。

3.2.2知识外化阶段:教师给定案例操作(1)进入情境。教师利用外贸实训软件为学生应用知识创设仿真情境,要求学生在实训软件中创建贸易公司(教师指定国家),根据教师指定的产品、交易条件以及软件中的相关信息,模仿教材中的业务流程与操作步骤,分组分角色完成一单完整的进出口业务。(2)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的第一阶段学习后,立刻应用已内化的知识和方法,完成实训软件中的同类型任务,好处有两点:一方面,学生完成仿真任务过程中能够再次检验自身对已学知识是否理解透彻、能否熟练应用,从而发现认知漏洞,及时补上;另一方面,学生及时得到学以致用的机会,把头脑中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外化成实训软件中的合同、单证和利润,体会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由此获得的成就感能有效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良性循环。第二阶段的教学以学生完成特定任务的软件操作为目的,容许学生犯错,在错误中锻炼操作能力。为照顾和帮助处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可提供以下“支架”:①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根据自身需要,查看实训软件中的百科知识、帮助文件、单据样本;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选择开放软件的查看帮助、提示答案、栏位检查、栏位对照等功能,适当降低后进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同时提醒掌握较好的学生尽量独立完成任务,避免使用和依赖这些功能;③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同组组员协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④针对个别仍无法解决问题的学生,教师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操作示范,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

3.2.3知识迁移阶段:自由创设案例操作(1)学生自由创设情境。在完成所有任务的前两阶段学习后,教师利用该课程的实践课时安排一周的集中实训,随机分配每个学生所属国家(共有11个不同国家),学生在实训软件中与不同国家的贸易伙伴完成若干笔进出口业务,同时还需满足业务的多样性要求。在完成老师规定的业务数量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继续开展其他业务,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学生之间自由协商决定每笔交易的合作伙伴、商品种类、成交数量、成交价格、贸易术语、支付方式等元素,在自己创设的仿真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2)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学生在前两阶段中学习到教师设定的单一业务类型的基本流程,而在第三阶段则须完成自己设定的多种业务类型,亲身感知不同业务类型的流程。任务难度升级,认知要求更高,促使学生直面真实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体会到学无止境,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所提供的支架必须是渐撤的,教师应逐步将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王海珊,2005)。将学习的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刻意摆脱对“支架”的依赖,并逐步撤离先前所提供的各种“支架”,如鼓励学生尝试在不求助同学和操作指南的情况下完成业务流程,适时关闭软件的查看帮助、提示答案、栏位检查、栏位对照等功能以逐步提高操作难度。以此迫使学生不断走出舒适区,迎接新挑战,逐步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在学生完成集中实训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分享实训心得,总结不同产品、不同业务流程的异同。自由创设的情境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因为每个学生所做的产品和业务类型不同,所经历的业务流程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在经验分享中作出贡献,通过集体智慧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3.3效果评价

课程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外贸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课题组打破以往围绕理论知识学习效果的传统评价体系,调整成绩组成比例,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软件评价等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学能力、团队贡献和学习效果,建立客观公正的多元评价体系。在成绩组成方面,降低理论知识的考核比例,降低期末考试分数比例;提高业务操作技能的比例,提高平时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的考核比例。摒弃教师单一主体评价的方式。利用教学平台反馈的课程资源学习及课堂活动参与情况的大数据,衡量学生学习态度;依据实训软件勾画的学习成绩成长曲线,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环节采取学生互评方式,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贡献;以平时小测、课后作业、期末考试成绩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实训系统操作情况考查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水平,综合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评价体系的重构,改变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积极参与业务操作实训,提升业务技能水平。

4结语

实训报关总结范文8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一切教学改革活动,必须立足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脱离了高职教育历史使命和时代背景,任何教学改革既没有高度也没有深度,冲其量也只能是改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型学术型大学共同分担着不同规格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任务。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的产业工人为己任,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要准确地把握高职教育的属性,就必须正视两个最基本的命题:一是高职“高”在何处;二是高职“职”以何依。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高在理论上,也不是高在知识的创造上,而是高在专业技能上,高在技术的应用能力上。关于“职”以何依的问题,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高职院校要依托哪些职业开展教育,这是专业的设置问题;其二是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胜任哪些岗位的工作,这是课程建设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紧扣职业岗位,融入教育元素,整合成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学会必要的知识,掌握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增强教学与岗位的针对性与对接性。

二、体现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对外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工作流程清晰,内部分工相对明确,岗位角色鲜明,具有天然的行动的属性。同时,从事对外贸易工作所需的业务技能和工具技能相对独立,教学与实验与实训能够片断化的分解与综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也有利于在方向明确的学习活动中增长实践技能和感性体验。由于行动链较长,在组织教学时方便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规划,适合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行动性与教学性相统一的原则。任何行动总是依赖于时间与空间的延续,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通过设计具有行动特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预设的教学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中掌握必要的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突出了实践→技能→知识→实践的行动导向原则,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和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但教学情境的设计不是现实工作过程的简单重现,而是要求教师要对岗位的必备技能和知识进行透彻分析,然后将工作过程中的教育元素进行抽象和提炼,使之更加具有教学性和手段性,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必然获得预期的技能和素质,这正是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难点所在。教师要能够驾驭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2、独立性与完整性相结合的原则。独立性是基于横向的工作关系,它是指开发出来的课程之间保持平行或前后衔接,尽量不出现交叉重复。完整性是基于工作的纵向关系,它是指一门课程所包含的工作链应该是相对完整的,链的始节至链的末端反映了一项工作从计划到总结的全部过程。由于一个专业对应一个特定领域的岗位群,这些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但又保持相对的独立。如果将对外贸易专业看作是一个集合的话,每个岗位都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它们之间既具有共同的属性,又存在一定的个性。按照行动导向的基本要求开发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就必须先从横向的视角归纳职业岗位,然后对于每一个岗位从纵向的角度归纳出工作链节。有些岗位的工作具有扁平化的特点,必须科学地挖掘隐蕴在多维行动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突出工作主干及动态延伸的可能。

3、仿真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行动导向的指引下,课程开发既要能够反映工作的实际,尽量能够重现工作的环境与任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工作任务,增强与实际岗位的对接性。又要能够融入专业技能的教育元素,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能够掌握必要的岗位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不是任何一种工作的完成都能够使工作的承担者能够获得必要的技能,只有经过教育者精心设计出具有技能性的工作任务,才能够达到做学合一的效果。

三、高职对外贸易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业务流程分析

1、显性业务流程。从商品或劳务的流转方向看,对外贸易活动包括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两种方式,由于两者之间在工作方向上体现了很强的互逆性,所以在开发对外贸易的课程体系时,只要沿着一种贸易方式的思路进行设计,然后加强逆向环节的实验实训教学,就能抓住重点,全面推进。由于当前世界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要特点,出口方的基本义务相对突出,出口手续较之繁琐,以出口方的工作过程为主要线索开发专业课程,符合行动导向的基本思想,也有利于行动突出的课程开发和设计。也就是说,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从寻找国外客户开始,依次进行交易磋商、签订合同、组织货源、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商品检验、出口报关、议付货款等工作流程,完成一个完整的出口贸易活动。由于对外贸易业务的岗位以纵向的方式链接的,所以显性的工作过程大致包含这八项子工作,其中,交易磋商与签订合同等业务的工作链很短,各自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缺乏可行性,因此,必须进行第二次整合。

2、隐性业务流程。所谓隐性业务流程是指在显性的主干业务链中,某些环节的背后又衍生出较长的隐性工作链,这些隐性工作要求的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因此在开发课程体系时不容忽视。根据特定要素的流动情况可以再在对外贸易主干业务的基础上细分如下衍生业务:?根据商业流可以派生出对外贸易的外销业务;?根据出口商品流动,衍生出对外贸易的运输与保险业务;?根据资金(外汇)的流动,派生出对外贸易的结算业务;④根据对外贸易业务中单据流动情况,派生出对外贸易的单据业务。这四项衍生业务均是发生在主干业务的某些环节之中,我们统一称为衍生业务。

(二)专业技能分析

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熟悉和掌握本专业的工作业务流程和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外,必须认真分析从事这些岗位工作需要一定的岗位技能与必要知识的支撑,具体而言,是指语言能力。从目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沟通交流的主要语言以英语为主,所以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从基础技能上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外贸易函电的翻译能力。在对外贸易的活动中,出口方寻找世界市场上的客户,除了利用各种驻外团体和国外的商参处外,还要广泛地参加各种商品展销会,与国外商家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函电作为主要的沟通联系方式,成为日常出口方与进口方达成贸易意向的主要文件。因此,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和掌握必要的英文函电的翻译能力,熟知函电中所包含的贸易信息,及时掌握进口方的交易条件及具体要求。一般而言,对外贸易的日常函电句式比较模型化,对于一些特殊商品的英语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英语工具书查阅。其实对学生的英语技能要求并不高。#p#分页标题#e#

2、对外贸易函电的写作能力。对外贸易函电的翻译是英文函电写作的逆向性的工作。前者是指将贸易伙伴的交易意愿及交易条件转换成自己能懂的本土信息,后者是指将自己的交易意愿与交易条件转换成贸易伙伴能够识别的信息。两者从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学生可以通过专项训练达到提高岗位技能。

3、对外贸易单据的识读能力。对外贸易业务中,需要大量的单据加以支撑,例如以信用证(L/C)为核心的商品明细单、商品发票、提单、保险单据、海关发票等单据,绝大部分单据是以英文的方式出现的,要求学生熟悉这些单据的常用格式与固定的表达形式,能够把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与注意的要点。

4、贸易故障的排除技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与进口方之间的贸易磨擦与利益冲突。它要求从事对外贸易的工作人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排除和化解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常发故障。例如少量商品质量有问题、商品数量存在出入、交货时间与合同规定有不符之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等。这些问题只要按照国际上的商业惯例,迅速灵活地加以应对,完全可以顺利解决,不至于影响后续的贸易关系。

四、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以行动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仅仅按照一种标准划分是难以科学全面的。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开发,应该坚持主干业务流程、隐性业务流程和岗位技能等三种标准相结合,才能整合成以行动导向为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课程的构建

1、《外销业务》。本门课程要求学生从寻找国外客户开始到履行合同全过程的有关知识,并从中形成相应的专业技能。外销业务包含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1)国际市场调研计划、过程、方法及寻找客户(2)对外贸易发盘、还盘、承诺(3)签订对外贸易合同(合同的主要条款、格式、生效)(4)对外贸易合同的履行及监管(5)对外贸易合同纠纷的处理2、《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业务》。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商品的包装知识,能根据贸易条件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并能正确地选择对外贸易的保险险别,大致包含下列内容。(1)对外贸易商品的包装、标识;(2)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3)选择合适的保险险别;(4)货物的组织与发运;(5)对外贸易运输纠纷的处理。3、《进出口报关业务》。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关税的有关知识,掌握商品分类的原则及方法,熟悉必要的海关法规及报关通关手续。掌握报关员资格考试的主要业务知识。4、《国际贸易的单据业务》。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熟悉对外贸易业务的各种单据的格式及其要素,掌握单据的缮制工作要点,能够通过单据的流转与使用监督与管理对外贸易业务工作,课程大致包含以下内容。(1)各种外贸单证的格式及要素的含义;(2)分析各种外贸单证对应的业务;(3)缮制有关的外贸单证;(4)单证的审核、流转与使用;(5)单据纠纷的处理。5、《对外贸易的结算业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对外贸易结算方式的流程,掌握其中所利用的各种票据及有关衔接工作,并能与进口商与银行之间保持工作的对接与联系。(1)信用证结算(2)汇付结算(3)托收结算(4)混合结算

(二)专业技能课的整合

1、《外贸函电识读》。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常用的英文函电,从中获取相关交易的主要信息,并能准确无误地向部门负责人反馈交易内容。2、《外贸函电写作》。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交易条件和交易意图,用英语起草函电内容并能发向有关客户。3、《外贸单据识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读懂各种英文单据,熟悉单据类型与基本要素,并能从中进行有关的交易活动。4、《外贸纠纷处理》。能够根据常见的外贸纠纷,作出相关反应,并能灵活地采取有关补救措施。当然,以上仅仅讨论的是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构建情况,必要的理论必修课和思想政治课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可以参照相关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的设置情况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