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条件范例6篇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1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区域地质概况

1.1地理位置

洮南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 处在东北三省和内蒙东部的中心地带,东经121°38′至123° 20′,北纬45°02′至46°01′。洮南市东与吉林省大安市为邻,界线长37.1km,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科右前旗、科右中旗、乌兰浩特市接壤,界线长264km;南与吉林省通榆县交界,界线长110.79km;东北与吉林省洮北区毗连,界线长131.58km。

1.2区域构造

洮南市在大地构造上,以岭下至瓦房至石灰窑线为界,东西分属两大构造单元。东部属松辽沉降区,西部属大兴安岭至内蒙褶皱带。两大构造单元之间,受北东向嫩江深大断裂带控制。市内位于松辽沉降区的西部边缘地处松嫩盆地的西南隅。洮儿河北西向断裂该断裂沿洮儿河河谷展布,切割侏罗系、二迭系地层及镇西花岗岩体,在洮儿河北岸的葛根庙和南岸镇西半拉山形成断裂崖。洮南断裂该断裂航磁、卫星资料推断的断裂带。方向呈东西向展布,宽度5至10km。该断裂带经过洮南市和通榆县鸿兴镇,与洮儿河断裂带交汇,是一条活动性断裂。

1.3地震设防及类别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吉林省动参数区划工作图》,该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工程场覆盖层厚度小于50米。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0版)第4.1.2—4.1.6条之规定,考虑场地覆盖层的厚度,该工程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中硬土,建筑物场地类别为Ⅱ类,为建筑抗震一般场地。

1.3.1 区域地震活动环境

该区域1975-1987年洮南市共发生地震7次,震级最高为2.8级,最低为1.8级,均未对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危害。洮南市的小地震活动,绝大部分发生在洮儿河断裂带南侧一带。

1.4 区域气候条件

洮南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少雨,气候回暖迅速;夏季短而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冷暖适中,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多晴朗,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少雪。最热季节多在7月份月平均气温23.6℃,最冷季节多在1月份月平均气温零下16.7℃。年平均降水量为378mm雨量集中在7、8月份,平均降雨量为219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9%。年蒸发量2083.3mm。平均日照时数为3005.3小时。年均有效积温3000.5℃,最高气温40.2℃,最低气温-33.3 ℃。春季偏西风发作为大风季节,夏季多吹偏东或东南风,秋季常刮4-5级西北风,最大风速可达24米/秒。平均初霜日为9月27日,终霜日为次年5月7日,无霜日为142d。冻土深度187cm。

1.5 水文地质条件

市区地下水主要分三个含水层。第一层孔隙潜水、第二层承压水、第三层碎屑类裂孔隙承压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

潜水:含水层为上更新统顾乡屯黄色粉细砂及中更新统灰色粉细砂,埋藏在下更新统白土组砂砾石之上,水量小、质量差。

1.2承压水

该水在市区内均有分布,含水层为下更新统白土山组冰水沉积的砂砾石层,顶板埋深25m左右,含水层厚度5~10m,局部大于10m。岩性特点是颜色较浅,以灰黄、灰白色为主,砂砾石直径一般1~10dm,磨圆及分选一般。渗透系数较大,水力坡度较小,约为0.0009。流向为西南至东北,水位埋深6.5~8.2m。该层水水量丰富,承压水头高度可达19.7~20.5m,单井出水量为1000~3000m ³/d,水质好。

1.5.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承压水

由上第三系大安组及泰康组组成,区内分布有一定差异性,岩性为泥浆,粉砂岩及砂砾岩半胶结,成岩差,裂隙较好,透水性良好,含水层顶板埋深30~50m,含水层累计厚度30~60m,水量25~40t/h,水质好。

市区地势平坦,水力坡度小,水位埋藏浅,便于渗入补给和蒸发,垂向运动强烈,水平运动较弱,以降水、侧向流入为补给,以蒸发、开采、侧向流出排泄。

2.1 工程地质条件

洮南市在中国工程地质分区中属第Ⅴ区松辽平原工程地质区第Ⅴ-1亚区松嫩平原工程地质亚区。市内第四系覆盖于泰康组上,下更新统白土山组厚数十米,为灰白色高岭土质砂砾石和砂。中更新统大清沟组埋藏于地面10~20m以下,为灰绿、灰白色粉砂、细砂,灰色粘土透镜体。上更新统顾乡屯组为黄色粉砂细砂,上覆黄土状土,厚10~20m,构成广阔的冲积低平原和洮儿河冲积扇。全新统包括冲积平原上的白色粉砂细砂,厚5~15m,以及沿河河床、河漫滩上的冲积层,主要为细砂,粉砂夹淤泥和泥炭,厚5~10m,局部地方尚有较薄的湖积物。

②粉质粘土层:各孔均见,黄色,局部为粘土,呈透镜体出现。摇震反应中等,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可塑状态,局部为软塑状态。层厚为2.20-7.60米。

③粉砂层:各孔均见,黄色,黄绿色、灰色,局部夹薄层粘性土。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等少量暗色矿物组成。颗粒均匀,级配一般,分选性良好。稍湿。稍密状态。层厚为2.00-7.80米。

④粘土层:各孔均见,灰色,灰绿色,局部夹薄层粉土及粉质粘土。较粘,切面光滑。摇震反应无,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高。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层厚为1.80-6.40米。

⑤粉砂层:灰色,局部夹粘土互层。厚度分布不均匀。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及其它暗色矿物组成。颗粒均匀,级配差,磨圆度中等。中密状态。饱和状态。层厚为1.90-7.20米。

⑥粘土层:各孔均见,黄色,局部夹薄层粉土及粉质粘土。较粘,切面光滑。摇震反应无,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高。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层厚为1.20-5.10米。

⑦粉砂层:各孔均见,黄色、黄褐色,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局部夹粉土。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等少量暗色矿物组成。颗粒均匀,级配一般,分选性良好。饱和状中密-密实状态。层厚为1.70-8.10米。

⑧圆砾层:各孔均见,黄色、黄白色,顶板颗粒间呈胶结状态。一般砾径5mm-10mm,分选一般,级配一般。颗粒呈浑圆状及亚棱角状。母岩成分为火成岩。充填物为砂土,密实状态。饱和状态。控制层厚2.10-5.00米。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2

[关键词]大水溪水库工程;面板堆石坝;地质条件

1工程概况

松桃县大水溪水库最大坝高51m,坝型为面板堆石坝,正常蓄水位高程551m,回水长度1.1km,总库容156万m3。该水库主要功能是解决下游邻近乡村生活用水,同时考虑解决涉及灌面的灌溉用水。即水库以人饮为主,灌溉次之,兼防洪功能。规划水库工程规模为小(1)型工程,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大坝级别为4级。为确保工程安全顺利施工,对工程导流兼取水隧洞工程、取水塔、围堰、弃渣场、施工营地等进行地质评价。

2大水溪水库工程水工建筑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2.1导流兼取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导流兼取水隧洞布置于右岸山体内,出露地层岩性为前震旦系乌叶组第一亚段(Ptbnbw1-a)中厚层至厚层板岩、变余砂岩等。放空、导流洞为同一隧洞,即导流洞同时起到放空作用,内设引水管道,为无压隧洞,长329m,由进口明挖段、进口段、洞身段,出口段、出口明挖段等五部分组成,洞身直径2.0m,分述如下:(1)进口明挖段(进口洞脸):桩号0-062.7~0+000m,全长62.7m,从岸坡至闸门井,该段采用明挖方式,进口底板高程843m。该段地表覆盖层厚5~9m,成份为粘土夹少量碎石,结构稍密实,下伏基岩为前震旦系乌叶组第一亚段(Ptbnbw1-a)中厚层至厚层板岩、变余砂岩等,岩层倾向左岸,倾角10°左右。开挖后将形成13m以上的边坡,建议采取阶梯式削坡,每级阶高15m,开挖坡比1∶0.5~1∶0.75,且需加强永久护坡及坡体排水处理[1]。(2)进口段:桩号0+000~0+023.1m,全长23.1m,洞室埋深9~17m,岩性同进口明挖段,为前震旦系乌叶组第一亚段(Ptbnbw1-a)中厚层至厚层板岩、变余砂岩等,倾角10°左右。岩层走向与洞室轴线走向夹角约41°,围岩类别为Ⅴ类。处在弱风化岩体中,隐节理非常发育,岩体破碎,围岩体为Ⅴ类,成洞条件差,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掉块、垮塌的可能性较大,建议进行有效的支护处理。隧洞处于地下水位附近,开挖时应做好排水工作[2]。(3)洞身段:桩号0+023.1~0+299.2m,全长276.10m,洞轴线方向与洞室走向夹角约87°,洞室埋深32~60m,岩性同进口段,为前震旦系乌叶组第一亚段(Ptbnbw1-a)中厚层至厚层板岩、变余砂岩等,倾角10°左右,埋深17~70m,洞线处在新鲜基岩中,岩体为较坚硬岩,层状结构,局部成洞条件较差,围岩体围为Ⅲ~Ⅳ类,其中Ⅲ类约占70%,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局部可能会出现掉块、垮塌现象,建议进行有效的支护处理。隧洞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开挖时应做好相应排水工作。(4)出口段:桩号0+299.2~0+317m,全长17.8m,洞室埋深5~17m,围岩岩性同进口段,倾角10°左右。岩层走向与洞室轴线走向夹角约63°,洞线处在弱风化岩体内,隐节理非常发育,岩体破碎,围岩体围为Ⅴ类,成洞条件差,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掉块、垮塌的可能性较大,建议进行有效的支护处理。隧洞处于地下水位附近,开挖时应做好排出工作。(5)出口明挖段(出口洞脸):桩号0+317~0+329m,全长12m,该段采用明挖方式,洞脸部位上部强风化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工程开挖后将形成大于10m的人工边坡;明挖段地表覆盖层厚1~4m,成份为粘土夹少量碎石,结构稍密实,下伏基岩同进口段,为前震旦系乌叶组第一亚段(Ptbnbw1-a)中厚层至厚层板岩、变余砂岩等,岩层倾向左岸,倾角10°左右。建议采取阶梯式削坡,每级阶高15m,开挖坡比1∶0.5~0.75,且需加强永久护坡及坡体排水处理。洞室围岩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2.2取水塔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取水塔布置于大坝右岸取水隧洞进口处,地表覆盖层厚5~9m,成份为粘土夹少量碎石,结构稍密实,下伏基岩为前震旦系乌叶组第一亚段(Ptbnbw1-a)中厚层至厚层板岩、变余砂岩等,岩层倾向左岸,倾角10°左右。建议将取水塔基础置于弱风化岩体上,最大开挖深度约12m,基础承载力建议值fk=1500~2500kPa。

2.3围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根据工程区总体布置情况,本工程需在大坝上、下游各设置一座围堰。(1)上游围堰:上游围堰位于大坝轴线上游107m处,设计堰顶高程523.5m,堰顶宽3.0m,堰底宽15.25m,最大堰高4.5m,为土石心墙围堰。围堰位置地形平坦,覆盖层厚度10~15m,成分为冲洪积砂卵砾石层,下伏基岩为前震旦系乌叶组第一亚段(Ptbnbw1-a)中厚层至厚层板岩、变余砂岩等。根据建筑物规模,建议将基础置于中部砂卵石层上,但由于砂卵石透水性较强,渗透系数可达100~150m/d,建议对建基面以下覆盖层和强风化岩体作防渗处理,基础承载力建议值fk=300~400kPa。(2)下游围堰:下游围堰位于大坝轴线上游111m处,设计堰顶高程516.2m,堰顶宽4.0m,堰底宽14.5m,最大堰高3.5m,为土石心墙围堰[3]。围堰位置地形平坦,覆盖层厚度10~15m,成分为冲洪积砂卵砾石层,下伏基岩为前震旦系乌叶组第一亚段(Ptbnbw1-a)中厚层至厚层板岩、变余砂岩等。根据建筑物规模,建议将基础置于中部砂卵石层上,但由于砂卵石透水性较强,渗透系数可达100~150m/d,建议对建基面以下覆盖层和强风化岩体作防渗处理,基础承载力建议值fk=300~400kPa。

2.4弃渣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本工程弃渣主要为大坝、溢洪道及取水口等基础土石方开挖和辅助企业、施工便道及输水管线土石方开挖、石料场无用层剥离等弃渣。坝区主体工程开挖量25.51万m3,施工便道及辅助建筑基础等开挖弃渣约为0.15万m3,大坝次堆区回填利用1.93万m3,其他部位弃渣回填利用1.53万m3,主体工程施工区弃渣量合计22.20万m3,折合堆渣量29.97万m3。结合地形条件、施工交通条件,场地选在下坝址下游约700m处右岸冲沟内。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粘土层,厚1~5m,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金顶山至明心寺组(∈1m~j):上部为灰绿、黄绿色页岩及砂质页岩,下部为灰黑、黑色薄至中厚层砂岩夹炭质页岩,底部为深灰色薄至厚层灰岩,岩层产状N45°~55°E/SE∠20°~30°。场地内无构造发育,整体稳定性较好,弃渣堆置于覆盖层之上,沿河床岸边设立挡墙,挡墙基础置于基岩上即可,墙身、墙基需防洪水影响,挡墙顶部高程需高于洪水位。挡墙地基综合承载力:fk=400~600kPa;岩/砼抗剪断参数:f’=0.4~0.5,c’=0.1~0.2MPa,摩擦系数f=0.35~0.4。

2.5施工营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施工营地布置于大坝下游约600m右岸坡,分布高程600m~615m,地形较缓。该处地形坡度10°~25°,覆盖层厚0~5m。下伏基岩为前震旦系乌叶组第一亚段(Ptbnbw1-a)板岩、变余砂岩等,岩层产状N60°~75°W/NE∠10°~15°。场地内无构造发育,整体稳定性较好。营地开挖基坑稳定性较好,基础可置于基岩上,建议承载力fk=600~800kPa,摩擦系数f=0.35~0.4。2.6永久上坝公路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永久上坝公路布置于大坝右岸下游,宽6.5m,沿线覆盖层厚0m~5m,下伏基岩为前震旦系乌叶组第一亚段(Ptbnbw1-a)板岩、变余砂岩等,岩层产状N60°~75°W/NE∠10°~15°。场地内无构造发育,整体稳定性较好。公路最大开挖边坡高度约6m~8m,因岩层产状平缓,岩体强度较高,整体稳定性较好。建议公路开挖坡比:覆盖层,1∶1.25;基岩,0.5~0.75。

3结语

综上所述,该水库工程取水塔工程成份为粘土夹少量碎石,结构稍密实;弃渣场工程场地内无构造发育,整体稳定性较好;施工营地整体稳定性较好;永久上坝公路工程岩体强度较高,整体稳定性较好。但是,导流兼取水隧洞工程出露地层岩性为前震旦系乌叶组第一亚段中厚层至厚层板岩、变余砂岩等,需要做好边坡支护和排水处理;另外,围堰工程地形平坦,成分为冲洪积砂卵砾石层,透水性较强,因此需要做好防渗处理。

作者:朱江 单位:贵州中水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少武.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边坡工程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2,31(10):93-93.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3

关键词: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114-02

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由于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变化多样的土体和岩体,其研究方法是将地质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工程类比法与实验方法的紧密结合,即综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查明工程建设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和发展,在工程建筑作用下的发展演化,分析由此可能导致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这些工程地质问题的工程治理方案和措施。由此,通过对工程地质学的学习,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具备在各种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等阶段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和预测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合理的工程防护和治理措施。另外,在工程地质教学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教学过程、措施和方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地质条件的教学探讨

准确地把握和了解土木工程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程地质条件贯穿于整体工程地质教学的过程之中,包括建设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

(一)地形地貌教学

地形地貌是人类对地球地表形态的直接感受和评价,也是制约工程建设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由于学生来自于全国的不同地区,对工程建设可能遇见的地形地貌条件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地形地貌的两种分类方法,即地表形态分类法和地貌成因分类法,并结合各种地貌类型的图片、动画和影像资料直观地展示。加强课堂教学互动,让学生列举出自己曾经到达的地区,并说明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条件及类型。结合学校周边的地形地貌类型与工程建设的布局、分布和结构形式,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形地貌条件对工程建设的作用和影响。

(二)地质构造教学

地质构造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不同的地质构造具有各自典型的地质现象和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地质构造的许多概念与地质特征需要通过比较分析向学生解释概念、现象、特征。然而概念的讲述不能依靠单纯的灌输,更应该注重启发、思考和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和分析总结,应用和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枯燥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和特征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比如在讲述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三个基本地质构造的概念时,着重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提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地层岩性教学

在工程地质中,地层岩性的教学内容,分布于岩石、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和岩层产状的章节之中。因此,如何将这些章节中关于地层岩性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完整、系统地掌握地层岩性在工程地质条件中的作用和意义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典型的工程实例教学,列举不同的岩石类型的工程,对比分析不同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岩石的地质年代和岩层产状和接触关系来讲述不同的地层岩性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层岩性的有利和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

(四)水文地质条件教学

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和类型。地表水包括河流和坡面水流的地质作用,而在坡面水流的地质作用中,结合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形成和堆积特征,比较分析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和河流冲积物的形成条件、堆积位置、颗粒形态特征。让学生形成对坡面水流地质作用沉积物的直观印象,并结合周围环境中的沉积物分布特征以及典型的图片资料使学生能深切理解各种地表水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在此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在课堂展示典型旅游景区的溶洞、水井的照片,提出这类地下水的来源、分布和变化特征,使学生能够从身边常见的现象来归纳和演绎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分布位置和变化规律。

(五)不良地质作用教学

不良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岩溶作用、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采用实例讲述法(风化和岩溶)、比较分析法进行讲述。岩石风化程度愈深的地区,工程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愈低,岩石的边坡愈不稳定。岩溶作用的岩体中有许多裂隙、管道和溶洞,在进行水库、大坝、隧道、基坑等工程活动时,如存在承压水并有富水优势断裂作为通道,则可能会遇到地下突水而导致基坑、隧道等工程的排水困难甚至淹没,也可能因岩溶渗漏而造成水库无法蓄水。在斜坡和边坡作用是则需要明确斜坡和边坡的概念、形成机制的差异以及工程防护措施。比较分析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产生的机制、类型以及动力条件、治理措施。

二、工程地质问题的教学分析

(一)地基稳定性问题

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地基的强度和变形问题的讲述中,结合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住宅楼“楼歪歪”事件以及其他典型的工程事故,分析产生这类事故的原因和工程地质条件。在不良地质作用的地基稳定问题中,结合分析由于地下水的作用导致2009年的上海楼盘倒塌事件。近年来,我国的高铁建设取得高速发展,而高铁建设中对路基稳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举例分析在我国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对高铁路基稳定的分析和建设措施,增强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深刻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斜坡稳定性问题

斜坡稳定性是山区工程建设需要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通过我国的地形地貌分布图,展示给学生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让学生了解斜坡稳定性问题在我国工程建设中的突出地位。通过典型的汶川地震诱发的斜坡灾害,如北川王家岩滑坡、青川东河口滑坡、汶川的牛圈沟滑坡碎屑流等灾害的资料,学生能直观地感受斜坡稳定性问题对山区工业和民用建筑的重要性。通过斜坡地质灾害对公路、铁路毁坏的资料和图件,以及工程建设中的边坡防护等措施,学生可以理解和体会斜坡稳定性对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洞室稳定性问题

地下工程建设是人类获取更大的生存和活动空间的重要方法,随着大量地下工程的建设和特殊工程地质条件的出现,洞室的稳定问题成为许多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和控制性工程。以目前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和长大隧道建设中围岩塌方、地下涌水、地面塌陷等工程事故,让学生了解在工程建设规划和选址时,对不良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的重要性。并结合典型洞室建设过程中的防护措施和方法,通过讨论和课堂交流,使学生明确这些措施和方法对洞室稳定性的作用。

(四)区域稳定性问题

区域稳定性的概念是学生在开始接触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工程地质问题。在课堂的教学中,结合2011年日本东海岸的大地震,导致距离地震震中一百多千米远的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导致核泄漏;地震、震陷、液化和活断层对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建筑密集的城市地区可能导致的灾害,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区域稳定性对工程建设的主要作用和采取的工程措施。

三、结论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作用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区域的工程建设具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变化多端。并且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日新月异、国家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建设以及由此带来的超长隧道和特大型桥梁等工程的建设向不同区域、复杂的地质条件环境推进,工程地质的教学需要结合现代新型的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传授给学生新的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和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是学生学校工程地质课程需要达到的能力,通过在授课开始和课程结束时,全面分析和了解工程地质条件的内容和工程地质问题的类型,对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工程地质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振祥,樊秀峰.多种教学方法在“工程地质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07(4):109一】10.

[2]黄超.工程地质野外实习与室内实验教学4g~'-l-[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120―121.

[3]张平,吴 昊.工程地质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4):45―47.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4

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的作用 

在城市建设中,水文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促进城市的发展,对某地进行开发之前需要先进行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勘查工作,以确保当地的地质适应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领域需要用到水文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以下就对水文工程地质勘查的作用做简要分析: 

1、综合性水文地质勘查 

综合性水文地质勘查是在一个特定区域进行的,通过对该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确定这一区域是否适合开展旅游观光项目建设,或者是否适合农业生产活动,可以说对该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和观光项目的发展不受地质条件的影响,从根本上避免水文地质条件的不良影响。 

2、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查 

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勘查是具有针对性的勘查工作,通过对某一地区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该区域是否适合某项地下水相关产业的开展,将水文地质勘查结果作为开展相关产业的依据,这也是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水文地质勘查确定某区域是否适合打井或者是否具有开采价值。 

3、工程地质的勘查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之前,需要针对施工场地及周边区域的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查,降低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原因发生突发情况的几率。同时,在施工之前对施工区域进行水文地质勘查也是为了后期施工中的突发状况做好应急方案,从而,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由于建筑工程的设施和结构不同,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查时所需要注意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但是,不管工程建成之后的作用是什么,在施工前期进行水文地质勘查都是必要之举,水文地质的勘查结果可以为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提供依据,并且,可以通过水文地质的勘查结果对工程施工进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建立预备方案。 

如果该建筑工程属于超高层建筑,就需要通过对该地域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并且依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方案,确保地基的稳定性与抗震能力,从根本上降低建筑工程的安全隐患。如果要修建水库大坝,就需要注重坝体根基的稳定性。对于不同建筑结构和工程项目的水文地质勘查侧重点不同。此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对工程项目有调整操作,那也需要对水文地质的勘查内容进行更改,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 

二、野外水文地质试验的方法 

1、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主要是对某一区域的含水量和税种的物质进行分析的过程。它的方法是对水井或钻孔进行抽水,多次操作之后对水量的变化进行记录。同时,将抽取的水带回到实验室做进一步检验,以此确定水中含有的元素,为了生产和相关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试坑渗水试验 

试坑渗水试验方法是通过在地表挖坑,并且水坑的地表下面要有一定水层,观察在坑内的水量渗入情况,确定一定时间内的渗入量,然后依据函数关系,测量数据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先进比较常用的方式。 

三、水文工程渗漏措施 

1、渗漏水检查 

工程渗水通过渗水量区分可以分为慢渗、快渗、漏水和涌水四个等级。其检查方式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宏观找漏。在漏水比较严重时,可以使用肉眼观察出漏水严重的部位,找出渗水点,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凿下松动部分,找出漏水的根源;干水泥粉找漏。在渗水量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可以擦干渗水部位,撒上干的水泥粉。通过观察可以看出水泥粉表面会出现阴湿的湿线或者湿点,这时就可以确定渗水孔洞或者缝隙的具体位置;胶浆找漏。在慢渗面积比较大时,往往使用水泥粉无法找到具体位置,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擦干渗水部位,在上面抹上水泥浆,之后再撒上水泥粉,这时观察水泥粉表面有湿线或者湿点,就可以确定渗水的具体位置;凿槽找漏。在工程的转角位置出现渗水情况时,可以通过查看水流的方向来确定渗水部位,也有特殊情况需要在工程转角位置凿槽,才能确定渗水部位。 

2、渗漏水的处理技术 

针对地下工程的渗水处理方式一般采用引排和堵截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排出岩石中的渗水,堵截向地表工程渗漏的途径,来确保工程不受渗漏水的影响。在渗水严重的且渗水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引排的方式,将渗水引入排水沟。引排的方式分成以下三种:明排引流。这个方法只适用等级不高的工程,就是当渗水在一点或者一段很短的裂缝和蜂窝状的孔洞中,并且渗水量较大,可以在渗漏部位凿开适当深度用来埋设聚水设备,在设备的下方插入塑料管,然后将渗漏水引向排水沟;暗排引流。在裂缝渗透位置沿着裂缝的方向凿Y形槽,在Y形槽的底部建设排水通道,通过排水通道将水引至排水沟,之后在槽上方使用防水砂浆和涂料进行封层处理;暗明排引流相结合。当只有拱顶或者侧墙有渗漏情况时,为减少工作量,可以采用暗明排引流相结合的方式。 

堵截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修补。渗漏水量不大的孔洞、裂缝,可直接用促凝剂水泥和防水涂料进行封堵,也可用引流导水管的外层封堵;抹面。大面积渗漏处,可用多层抹面、防水砂浆做刚性防潮层;涂刷。大面积渗漏处,也可用防水涂料做柔性防潮层。先检查堵漏引流排水是否通畅,消除渗漏水静压力;压浆。即把防水材料压注到渗漏处的裂缝、孔洞中;粘贴。活动性断裂缝、开裂缝,可用树脂或其他粘结剂粘贴橡胶板、玻璃丝布、塑料布等处理。基本做法是查漏、凿槽、引流堵漏、找平、粘贴、罩面等。粘贴时,用粘结剂将水泥砂浆表面均匀涂3度、黏贴材料表面涂2度,再放置5~15分钟,让粘结剂中的溶剂自然挥发掉,再把黏贴材料自然贴在水泥砂浆上。此法要在干燥环境中进行,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方法结合用。用其他方法处理渗漏水后再进行粘贴,则效果更好。 

3、渗漏水处理措施 

在出現大面积的渗水情况时,需要先确定其具体渗水位置,为实施处理措施做好准备工作;确定渗水位置之后进行封堵,对渗水位置表面进行清理之后堵住渗水口;之后为渗水位置的表面加固,一般采用抗裂砂浆对渗水表面进行处理,最后才是养护工作,为防止再次渗漏做好防护工作。渗水部位的缝隙较大时,我们采用内部灌注的方式,通过在内部灌注可以迅速凝结的砂浆,对缝隙进行添堵,之后对渗水表面进行加固处理,进一步防止渗水情况的发生。对于渗水部位的细部结构处理要不同于大面积的处理方式,具体方式是先注入砂浆,使用止水条,然后对渗水的表面进行进一步处理,涂抹防水涂料,最后一步是对渗水表面进行养护,防止渗水情况发生。 

结语 

在很多领域内都离不开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查工作,很多大型工程都是依据水文工程地质勘查的结果作为依据进行建设的,对水文和地质的了解不仅可以减少工程施工的突发状况,也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施工的多种隐患。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5

关键词:地质组成城市建设 施工

Summary: in accordance with existing systems and measurements, Yanji City main Mesozoic Cretaceous bedrock strata Longjing formation, Yanji basin in Eastern Jilin province Mesozoic basin, one of the largest inland lake in the mountains. In terms of urban development, both the surface building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nvolves the formation of urban area system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s, geological condition plays a key.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Yanji City is suitable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especially underground.

Key words: geological composi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P642

1.地质概况

(1)地理概况

延吉市隶属于吉林省,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城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脉北麓。地理坐标处北纬42°50′至43°23′,东经129°01′至129°48′之间。延吉市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开阔,中间平坦,呈马蹄状盆地。平均海拔高度150米。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为丘陵状起伏。境内河流皆图们江支流,主要有布尔哈通河、海兰江、朝阳河和烟集河。东直距中俄边境仅60公里,直距日本海80公里;南直距中朝边境中10余公里,有着较好的通海条件。

(2)区域构造

延吉盆地由两个叠置向斜组成。下为屯田营组、长财组、大拉子组组成轴向北北西的早白垩世褶皱;上为龙井组组成轴向北东的晚白垩世褶皱。规模为长60km,宽50km,为开阔向斜,四周被断裂控制。

延吉盆地在构造单元上属于吉黑褶皱系东部延边优地槽褶皱带。区内地质构造较为发育。

断裂构造:区内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断裂构造发育。

A:有一组相互平行,近东西向展布的强烈挤压断裂构造,断面倾向北,倾角40-70°。断裂带发生于华力西期,在燕山期、喜山期甚至现今仍继续活动。它控制了布尔哈通河河谷分布及第四系沉积作用。

B:北西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延吉河断裂带断裂,走向320-340°,倾向南西。

C:北东向断裂:区内多条发育,断裂为压性,压剪性断裂,走向20-40°,倾向北西。

褶皱构造: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主要为延吉向斜。

延吉向斜:向斜轴在延吉―头道一线,轴向55-60°。东、核部地层为白垩系龙井组,两翼地层为白垩系大砬子组和长财组,岩层产状8-15°。

(3)地震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吉林省动参数区划工作图》,延吉市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抗震设计为第一组。Ⅱ类场地,中软土~中硬土,覆盖层厚度小于50m。根据已掌握的地震地质资料:

一.区域地震活动环境

研究区范围工程场地150km,为了准确分析历史强地震对场址影响,在进行地震活动环境的分析中,研究区范围取为北纬40°~46°;东经125°~134E°。

1地震资料

研究区4.0级以上的地震目录

(4)气象

延吉市地处高纬度地带的山林盆地,呈大陆性气候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漫长寒冷,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摄氏5.5度,最高气温37.6℃,最低气温-32.7℃,全年无霜期160天,年平均降水量479.0mm,平均日照2447.2小时,结冰日164天。多年平均降水量512.8mm,历年最大降水量728.7mm,年降水量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2.4%,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73.6mm,4-6月份蒸发强烈。

全年无霜期142天,结冰日平均达178天左右,冻结深度1.70m。

水文地质条件:延吉市区一般分为两层地下水:第一层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砂土层及圆砾层中;第二层基岩裂隙水,主要埋藏于基岩裂隙中。

2.工程地质特征

延吉市位于延吉盆地的东部,延吉盆地是吉林省东部山区中生代内陆湖盆地之一,面积达1500km2。延吉市市区四周丘陵起伏,是一个周围群山环绕的山间盆地,南北狭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市区内河道平均坡降3‰、地面平均坡降1.9‰。

延吉市规划区内盆地地层主要为白垩系龙井组;主要分布于布尔哈通河河谷两侧及丘陵一带。岩性为灰黄色、灰色含砾砂岩、粉砂岩与棕褐色、灰色泥岩。东部丘陵一带出露零星的第三系地层,小山区出露侏罗系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地层及印支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体等。

延吉市区属延吉盆地的东部,地层主要以新生界第四系地层为主,下覆中生界白垩系龙井组地层,也是本区自然资源赋存及经济建设、人类活动涉及的主要层位。

对工程建设(包括城市工民建筑、铁路、公路工程等)影响最大的是20m范围内地层,是延吉市区多层建筑物的主要受力层和高层建筑基坑边坡的主要土层。

延吉市区地层具有典型的冲积成因特点,颗粒上细下粗,二元结构明显,与工程较密切的主要地层可简单概括为第一层粘性土层,第二层砂土层,第三层碎石土层。

第一层土:黑色~深褐色~黄褐色,硬塑~可塑,土质较均匀,稍有光泽反应,切面较光滑,局部混砂土层。本层土有着显著的特点,塑性指数(Ip)一般多在11~15之间,以粉质黏土为主,局部相变为黏土,但没有明显区别,多为互层状。

第二层砂土: 以粉细砂为主,局部相变为中粗砂,多为稍密~中密,厚度一般在1.0m以内,以局部出现为主。

第三层碎石土:以圆砾层为主,黄褐色,中密~密实,湿。圆砾主要成分以花岗岩、玄武岩、辉长岩为主,布尔哈通河两岸磨圆较好,充填砂类土(以中粗砂为主,局部为粉细砂),颗粒级配以河北区好,河南区较差。本层为城市高层建筑、高标准铁路、公路工程良好的天然地基。

第四层基岩:以砖红色泥岩为主,与灰白色砂岩,紫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出现,无规律,泥质~细粒结构,层状构造,遇水易软化,砂岩较泥岩强度高,随深度增加,钻探难度增大。

延吉市区主要基岩地层为中生界白垩系龙井组地层,延吉盆地是吉林省东部山区中生代最大的内陆湖盆地之一,面积达1500km2,盆地内中生代地层较为发育,尤以白垩纪地层出露较全,并具有代表性,充分反映了吉林省东部山区中生代内陆河湖相沉积的特点。龙井组是1964年吉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根据西田彰一创建的“龙井统”重新修定其含义后而厘定的。是指覆盖在大拉子组之上的一套红层,在延吉盆地见于朝阳川、帽儿山、延吉市区、龙井镇及金谷一带。主要是由一套灰绿色、紫红色、蛋青色等杂色正常碎屑岩夹泥灰岩团块构成。

结束语: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6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the Yunnan expressway expans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mainly from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takes a survey to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expressway engineering, makes a segmentation evaluation of the whol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geological data for drawing up route alignment, the bridge site, tunnel engineering schemes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research report.

关键词: 高速公路;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Key words: expressway;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P6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149-02

0 引言

拟建高速公路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是连接云南西部和西北部的咽喉要道,车流量极大,交通堵塞现象严重,现有的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规格已不满足现在的交通要求,所以该高速公路工程的扩容建设对舒缓云南西部交通具有重大意义。

1 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路线区域地势两头低,中间高,最高点为九顶山顶海拔2800米,其次为天子庙坡顶海拔2419米,最低点为漾濞江河谷,海拔1300米,根据地貌成因、组合形态、海拔和切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构造剥蚀波状起伏缓丘洼地、垅状起伏低山丘陵区:该区由于地壳上升缓慢,以剥蚀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态。波状起伏缓丘洼地地貌相对高度小于150米;垅状起伏低山丘陵地貌相对高度150-500米。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一般20至30度。一般高程在2500-2700米为一级剥夷面,高程2300-2500米为二级剥夷面,高程2100-2300米为三级剥夷面,高程1900-2100米为四级剥夷面。路线多展布于此种地貌形态中。

②河谷阶地地貌:主要分布于楚雄盆地,南华盆地、云南驿盆地、祥云盆地,一般发育有三级阶地,Ⅰ级、Ⅱ级阶地较发育,A面平坦,高出河水面2至6米,长500至1400米,宽-般100至200米,堆积物一般具有二元结构,上部以粘性土为主,下部以砾石土为主。

③溶蚀侵蚀山中峡谷型:主要分布于向笔村至金厂箐一带,海拔2400至2800米,相对切割深度500至1000米。锯齿状山顶和鱼鳍状山脊,沟谷呈深切割的“V"字型峡谷,谷坡一般在45度以上,地表溶孔,石芽和溶槽发育,并发育有岩溶泉水。

1.2 地层岩性 路线区域岩性繁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分布,根据道路工程的性质及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我们将路线区域的岩土分为四种类型:硬质岩组、软质岩组、极软岩组、松散岩组。现分述如下:

①硬质岩组:弱风化粗粒和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少许泥质软弱夹层:多为孔隙式、接触式胶结,胶结物为硅质、铁质,坚硬裂隙发育,零星分布于路线中部和东部的红层中,另外在九顶山一带也有大范围的出露;灰岩、白云质灰岩:岩石致密坚硬性脆,在路线区域岩石岩溶率不高,在现有高速九顶山隧道出口段,由于受构造影响自云质灰岩多呈糜棱状;弱风化的花岗斑岩、煌斑岩、玄武岩:岩石坚硬致密,主要分布于路线红土坡至九顶山隧道出口一段;片麻岩:岩石细分有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等,岩石坚硬致密,主要分布于路线西洱河口至江西桥附近。

②软质岩组:弱风化的泥质粉砂岩、泥岩互层:裂隙发育,岩石为泥质胶结呈碎块状,抗风化能力低裂隙发育,分布于起点至祥云沙龙附近及大江西村至深长村一带,一般埋深10至15米;弱-强风化的长石砂岩和泥岩不等厚互层:岩石以泥质胶结钙质胶结为主,由于软硬互层,岩体稳定性较差,抗压强度不高多呈碎块状,主要零星分布于路线上,一般埋深8至13米;弱-强风化的板岩:路线区域出露的板岩有绢云板岩、砂质板岩、炭质板岩。绢云砂质板岩,主要分布于路线止点附近。炭质板岩主要分布于小官村水库附近,由于受构造影响岩石多呈碎石及碎块状;弱风化-强风化的泥灰岩:泥灰岩在路线区域出露不多,主要零星分布于沙桥至下庄地段。

③极软岩:全-强风化的花岗斑岩、煌斑岩、霏细斑岩:该类岩石由于受构造和风化的影响强烈,多呈碎石及碎粒状,遇水侵泡后可呈砂状,力学强度低,主要分布于红土坡至九顶山隧道出口段,厚度一般10至25米;全-强风化的泥质粉砂岩泥岩互层:该类岩石力学强度极低,遇水后多呈粘土及粉质黏土状,灰白、灰黄、浅紫色泥岩遇水后都具弱膨胀性。一般出露于地表或埋深于覆盖层之下。该类岩石分布范围较大,从起点至红土坡均有分布;全-强风化的炭质板岩:该类岩石遇水软化后多呈炭质粘土状,易染手,强度低,分布于小官村水库附近。

④松散岩组:碎石土呈稍密至中密状态,碎石呈棱角状,无分选性;粉质黏土呈硬塑状态,但在低洼处由于受水影响较大,干季无水时呈硬塑至半坚硬状,雨季呈软塑至流塑状;残积土由于未经搬运,因此较难区分与下伏基岩风化层的界线,由于地形变化一般较大,所以残积物的厚度在小范围内有较大变化;坡积层主要分布于山坡坡脚一带,土体具有一定的分选性,一般从上到下由粗至细,受地形、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影响,其堆积厚度变化较大,主要由块石土、黏性土、砂性土组成,其力学性质受堆积时间及水的影响较大;洪积层一般分布于洪积扇堆积区,多以漂石土、卵石土为主,磨圆度较差。另外在盆地边缘也分布有洪积之砂性土,如下庄和大合江一带。漂石土、卵石土一般呈稍-中密状,砂性土呈中密-密实状。

2 水文地质条件

路线区域处于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构造、地貌、形态、岩性差别较大,其水文地质条件明显不同,根据收集前人资料并进行调绘和测试,现分述如下:

2.1 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山岭区,受岩性的制约水量差别较大。

①灰、紫灰色石英砂岩,灰黄色砂岩互层,局部夹泥岩,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好,该段泉水出露点较多,一般泉水流量1至1.5升/秒。

②紫、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局部夹石英砂岩, 面裂隙率4.8%,一般泉水流量

③褐、灰褐色玄武岩,主要分布于红土坡至象鼻庄一带地表,多呈全至强风化状,一般泉水流量l至2升/秒,富水性强。

④苍山群变质片岩、片麻岩,面裂隙率15%,富水性强,一般泉水流量l至15升/秒。

⑤灰绿、浅紫、灰色板岩夹灰岩,或砂岩。裂隙发育,富水性强,一般泉水流量都较大。

2.2 岩溶水 路线区域岩溶主要发育于红土坡至金厂箐一带,岩性以厚层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由于区内受西有洱海深大断裂带,东有宾川断裂带的夹持,区内小断裂发育,形成构造断块山,山坡较陡,一般>45°,有利于地表水的流通,因此区内岩溶发育中等,一般以石芽、石槽、溶蚀裂隙、微岩溶地貌景观为主,局部发育有一些小型干溶洞,根据岩性,灰岩面岩溶率10至20%,可溶CaO含量达53至56%,泉水流量一般。白云质灰岩,面岩溶率5至10‰可溶CaO含量40%,泉水流量一般10至20升/秒,在断裂层破碎带泉水流量>100升/秒。

2.3 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云南驿盆地、南华盆地、祥云盆地、大理盆地。在盆地中水位一般0.5至2米,靠近盆地边缘地下水具承压性,主要含水层为卵石层、砾石层,另外在洪积扇区域地下水也比较富集,并具有承压性。

裂隙水、岩溶水,其补给来源主要靠降雨补给,孔隙水除靠降雨补给外,山区裂隙水岩溶水也是其补给源[1]。

2.4 厝 路线区域内的温泉主要为西洱河畔的塘子铺温泉,流量15.18升/秒,水温76.5℃,水温年变幅2℃,水量变幅约2升/秒。该温泉为西洱河断裂所生成。

2.5 地表水 路线经过地区较大的河流有:龙川江、渔泡江上游支流、普昌河,其它均为山区季节性河流及出露地表的泉水。

龙川江发源于南华县西北,归宿于金沙江,年径流量3.29亿/m3,流量旱、雨季分明,旱季最小流量0.03m3/秒,雨季最大638 m3/秒。

2.6 路线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化学性质特征 路线区域的丘陵及中低山区地下水交替迅速,坝区交替慢,地下水类型大部分地区较简单,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和HCO3-Ca・Na型水为主,次为HCO3-Ca・Mg型,其它为HCO3-Ca-Na和HCO3-SO4-Mg型水,局部地段尚有SO4・H CO3-Ca及SO4-Na・Mg型水,矿化度0.01至0.81克/升,总硬度一般为0.2至16德度,pH值6至8.5。

2.6.1 地下水 ①南华、云南驿、祥云、大理盆地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HCO3-Ca・Na型水为主,总硬度6至16德度pH值6至8。

②山区一般以裂隙水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Ga・Na型水为主,pH值5.7至8.4,局部为HCO3-Ca・Mg型水,总硬度1.13至19.69德度。

③岩溶水:主要经分布于九顶山一带,水化学型以HCO3-Ga和HCO3-Ca・Mg型水,总硬度6.19至16.23德度,pH值6.5至8.1。

④温泉:路线区域内的温泉主要为西洱河畔的塘子铺温泉,其化学类型见表1。

2.6.2 地表水 路线区域内地表水主要为西洱河及龙川江,但两河河水都受到污染,特别是西洱河污染更为严重,根据资料西洱河段水质分析见表2。

3 结语

地下水位斜坡路段埋藏较深,沟谷及阶地路段埋藏较浅,地下水以主要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与基岩裂隙水为主,富水性强弱不等,松散岩类孔隙水很丰富,地下水位高。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斜坡不稳定问题,挖方路段边坡开挖后易诱发工程滑坡,因此建议挖方路段加强边坡支护设计;斜坡路堤段易产生侧向滑移破坏,建议加强支挡结构。

参考文献:

[1]赵慧玲.大同煤田岩溶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 2004,16(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