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转型的工程地质课程设计

应用型转型的工程地质课程设计

摘要:文章概括和总结了课程的建设过程,阐述围绕培养学生地质学的思维方式、专业技能、方法和职业素养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考核与评价坚持学生对学科内涵的理解,完成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对课程任务的要求,使课程成为培养学生“工程师”素养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课程设计;思维方式;工程地质

1引言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985”、“211”类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技术人才。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地方本科院校趋于同质化,定位不够清晰。教育部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海南省积极响应将三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开展为期三年的转型建设。基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在产学融合发展、课程教育教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探寻地方工程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的新出路。《工程地质》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建筑物的倒塌、倾斜都与工程地质学科有关,工程地质关注解决建筑物的地基或边坡出现的工程问题[1]。在专业进行转型建设中,《工程地质》课程面临重新设计与改革,以适应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以支撑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达成。

2课程标准与定位

一个工程一般从大地开始,到天空之下,所以工程地质是专业基础课,与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等平行,在工程地质之后的课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路基路面等等,都需要有地质知识为基础。工程地质通过工程地质的调查勘察,研究建筑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的构造、岩土体的特性、水文地质以及地表地质作用现象去发现工程地质问题,进而预防和解决。在建筑物设计、建造之前有一个充分的论证[2]。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具有“地质学”的基本素养,能够用地质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工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专业方法”,学会使用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专业技能”;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具体如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认识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及其与土木工程的关系,运用地质学的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专业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熟悉地质作用与地质历史的概念、主要的矿物和岩石及其性质的能力。使学生在主要地质构造的研究方法及其工程意义等方面,具有必要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地下水的概念、类型、运动及其工程意义,能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主要地表地质作用研究评价方法及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措施。专业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区分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质分级和分类以及我国主要特殊土的基本特性的专业技能,能够进行土和岩石的工程分类。职业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对应学生今后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工程地质报告书的编写的职业能力。

3课程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思路是,基于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把握,对课程目标的逐个分解,制定合理的国际化教学大纲,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围绕教材、学生、教法学法和教师自己四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3.1教学内容选取

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上好课的基本底线,课堂教学方法要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尤其是选择给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工程地质作为一门概念性非常强,偏实践的一门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认知,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素养[3]。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30个课时,这就需要对工程地质内容进行精选,将工程地质课程的内容体系框架有选择的展开,进而安排教学内容。工程地质的课程应该围绕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查三部分展开。针对工程地质课程的框架体系,应用型学生必须掌握的工程地质专业方法、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对比了国内主要工程地质课程教材,最后选定孙家齐、陈新民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工程地质》(第4版)为主讲教材,倪宏革,向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工程地质》以及孔宪立,石振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地质学》(第2版)为辅助教材。灵活组织教材内容,紧扣知识体系,吃透教材,并用活教材[4]。最后梳理出工程地质课程30课时课程内容安排。

3.2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应五种品质,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确定教法和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①讲授法:交代课程基本专业知识,使学生对工程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等有深刻的概念理解。②训练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工程地质专业技能。③讨论法:课上保持与学生互动,在需要特别理解的知识点,单独拿出请学生分组讨论,知道学生的想法,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问题的答疑。④模拟演练法:视频、例题、讲岩石矿物、图片、录像或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⑤任务驱动法: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答,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训练,习题作业,案例分析等。课程知识点多,概念和现象多,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具备立体感,简明扼要,教学内容层次分明,图片视频精确完备,任务设计有趣合理,习题作业训练有效。

3.3课程考核与评价

①Attendance考勤(每周出勤率,请假超过2次算旷课,超过三分之一取消考试资格)(满分100分,共考勤10次,考勤不来一次扣5分,迟到扣2分,乘20%算入总分)②Homeworks平时作业(5次,以上交及完成好坏评分,不交一次扣10分,期末前可以补齐,但整体扣5分)(满分100分,乘10%后算入总分)③Groupproject小组项目(要求查阅路基路面行业前沿相关资料,有阅读文献,以小组的形式去介绍,按完成程度给分,期末前可以补齐,但整体扣5分)(满分100,乘10%后算入总分)④期末考试(关键知识点考查,卷面100分,没有补救,按完成程度给分)(满分100,乘60%后算入总分)。课程考核坚持学生对学科内涵的理解,坚持思维方式、专业方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考核,以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为主。试卷设计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更考察学生的作业和小组项目,不就考试题目评价学生,而是关注学生对看待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考察学生的知识观,在整个课程当中,学生的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思维方式构建。

4课程几个重要问题

4.1课程的三个线索

课程围绕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和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三个线索展开,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和天然建筑材料,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建筑物地基及边坡的稳定性,是建筑物周围地质环境的综合。这些因素即课程的篇章结构,在工程实际当中是分析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步骤,而工程地质勘查则是分析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具体技术和实施方法。

4.2课程的资源和拓展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构架安排,工程地质课程没有实践课时,但学科的实践性又非常强,要引导学生使用现代教学资源,MOOC和登陆网站浏览相关信息辅助学习。如通过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课程,满足学生基本野外技能训练的认识,如通过中国岩土网、筑龙岩土、土木工程网等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分析工程地质实际案例,将案例与学习内容联系结合,建立分析解决地质问题的思维。

4.3地质学的思维方式建立

地壳是处于永恒的演化中的,工程地质要有时间演化的思维,要有整体、宏观和将今论古、将古论今的思路,以地质学的观点和自然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工程环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趋势;经验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两个相似的工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可以类比进行评价,曾发生过的地质事件是工程上宝贵的案例、教训或者指导;实验的方法是工程地质定量论证地质问题的基础,通过室内实验、野外实验和长期观测等方法能够取得重要的工程岩土数据,用数据评价工程更具可靠性[5];另外,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建模为工程地质提供了在计算机上实现预测和评价,降低了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

5结论与展望

应用型转型下的《工程地质》课程设计要能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能够支撑工程行业人才的专业素质达成。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具有“地质学”的基本素养,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专业方法”,学会使用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专业技能”;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职业素养”,更注重学生能够用地质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工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设计,课程考核与评价坚持学生对学科内涵的理解,《工程地质》课程设计初步完成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对课程任务的要求。之后课程可以围绕课程资源的整合、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翻转课堂以及实习实训三个方面建设,使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工程师”素养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袁灿勤.岩土工程勘察[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3.12.

[2]何斌,白晓红等.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107-108.

[3]荣冠,周创兵,陈益峰.水利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05)110-116.

[4]雷能忠.基于教材比较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地质教育,2016(01)49-53.

[5]孙家齐,陈新民.工程地质(第4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2.

作者:李淑敏 单位:三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