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管理论文范例6篇

电力企业管理论文

电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1

物流的概念在电力企业燃料、设备等物资管理上应该说己有广泛应用。但就电力产、供、销角度看,笔者认为不妨可以定个“电力物流”概念:电力物流是电力发、输、配、售流程部分,是为了满足终端用户需求,对电力从发电到终端用户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流动,以及流程各环节相互提供的服务和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的正、反向流动所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这样一个定义长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从电力产品特性来看,它虽然不是有形实物,却客观存在着电力发、输、配、售这一从产品生产点到消费点的传输过程,而且,同样存在着要以高效率、低成本运输的要求。同时也应注意到电力在客观上存在发、输、配、售同时完成的特点,与实物商品流通有着显著的区别。

第二,“电力物流”概念应该对电力供应链流程的各个环节发生作用:对发电方实行竞价上网,降低发电成本;在输、配电过程中通过加强电力市场建设、实现全国联网,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在售电方则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电力市场营销,开拓电力市场,增强与其他能源替代品的竞争能力。

第三,“电力物流”概念应该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发生作用,从而最终降低整个流程的成本。从电力企业历更沿革看,原国家电力公司作为自然垄断企业,集发、输、配、售于一体,缺乏自身降低成本的动力,打破这一垄断流程,在各环节引入竞争,无疑将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独立市场主体的增多,大家的目光也更多地集中在了自身环节。引入一个概念,其实是引入一种思维方式。

其实,厂网分开的实施已经对“电力物流”概念提出了切实的要求。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包括已经完成的厂网分开,即将开展的主辅分离,以及今后可能的输配分离,其实质就是“以满足用户电力需求为目的,对电力从发电厂到终端用户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为此创造了条件。以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标志,国家政府职能中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得到分离,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代表,理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这样一种调整,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某种程度来说,有助于电力流程中各环节的相互协作与配合,这种协作与配合也就是“电力物流”概念的具体体现。

2、电力企业物流供应链特点

首先,电力企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这一行业的主要产品是能源产品,也就是电能,是全社会的吃穿住行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公用产品。从物流供应链角度上来讲,按照产品生产销售供应链的这一条主线,电力企业供应链大致可以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和电能销售等几个环节。其中发电主要任务进行电能产品的生产,这一环节的主要企业就是发电厂;输电可以理解为与普通行业中的产品运输相对应,其任务是将电能产品从一个大的枢纽送往另一个枢纽,输电网可以看作是运输电能产品的“高速公路”,与这一环节打交道部门和企业有调度中心,电力公司的变电网络设施维护部门;配电是电能产品的配送,主要任务是将电能产品输送到最终的用户,相关部门主要是供电局负责配电网络的运行与安全的部门等;电能销售则包括电能的批发和零售,主要完成最终实现电力产品价值的工作,相关部门是电力公司的营销部等。

由于电能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消耗的主要能源,不论城市或农村,不论生产或生活,不论信息传递或网络联系,家庭生活都离不开电,是一种对社会是全方位的覆盖。一个国家电气化水平越高,电力在全社会作用越大。使得电力工业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方方面面的基础行业,安全稳定成为该行业的重中之重。

其次,电力企业特点是它的产品不能储存,发电量超过需要量会形成浪费,发电量不足,会影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如果系统供需不对称,则会进一步影响电能产品质量乃至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电力企业成为最旱实现产品零库存的行业,成为最旱实践这一先进生产力年的时间者。然而,社会对电量的需要是一个不定量,它会随着地区、时间、季节、气候、人们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这种不能储备,需要量又是瞬息万变的行业就要求对供给和需求要有精确的掌握,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才能够保证整个行业的稳定运行。电能的这些特点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做好物流管理,特别是在电力体制改革后,更需要高效率的物流管理来提高行业效益,降低行业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

毋庸置疑,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一直是需求拉动型的,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对比其他行业而言是最为先进的。从技术上,电力系统中的能量管理系统的专有系统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系统,而从物流供应链角度来说,这些专门的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供应链的控制;从机构上,调度中心成为实时控制产品需求与生产的平衡的核心部门。

3、电力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物流意识淡薄,物流人才匮乏

电力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和目前社会普遍对物流行业不重视有关系外,其根本原因是电力企业对物流“第三利润源泉”的效益潜力认识不足,对电力企业物流重视不够,存在偏见。没有把企业物流视作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发展企业物流缺乏现代物流理念。正是因为高层管理决策人员不重视,电力企业物流从业人员无论从人员结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均低于整个电力企业的相应平均水平,造成物流队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2、企业物流组织结构不合理,物流的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物流功能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传统的物流模式,使得企业内部拥有的各自仓库和各自运输等物流设施为数不少,但利用率低,成本支出高,物流功能的具体承担部门和管理部门都采用分散的组织结构形式,即分别由企业的产、供、销、运等部门各自承担和管理,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由于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协调,造成企业物流管理紊乱、物料流向不合理、重复搬运等问题,浪费严重,效率低下,企业物流系统无法实施全面集中的管理,产生不出系统效应。因此,企业物流资源的合理利用,无论在认识方面,还是在组织框架、运作等方式方面,都不能适应电力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控制手段落后,物流信息反馈缺乏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

物流的特征决定了物流与信息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管理信息化。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建立的信息系统尚处于初步的、业务型的、分散的计算机管理阶段,网络功能不强,信息管理层次多,管理系统不一致,造成信息交流不畅,资源不能共享,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这种“滞后的”物流控制现状,往往使企业对环境变化反映“迟钝”,企业的物流系统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4、电力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体制不健全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浪费严重

由于电力企业有其独特性,即电网运行安全生产责任重大,电力企业看重社会效益更甚于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网物流企业对生产成本重视不够,造成唯社会效益的观点。面临电网改革,电力企业的逐步市场化必须迫使电网企业在关注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兼顾经济效益。

4、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构建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可从改革电力企业物流管理、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加快建立信息化平台、建立物流配送规划等几个方面着手。

1、改革电力物流管理,实现电力企业物流规模化

目前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大都由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物流围绕着财务、运作、营销三个基本职能展开,主要的物流活动如运输、库存、订单等分别由三个部门分管。由于三个职能部门的活动目标与物流管理的目标不尽相同,导致物流活动不能连续进行,使得电力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成本、物流信息等方面与生产的一致性要求存有较大差距。加之电力企业一直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客户服务意识淡薄,企业的竞争力差。因此,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应彻底改变传统的分散营销模式,而代之以用系统整合的思想,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将电力企业中涉及物流活动的部门加以整合,实现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优化,提高整体竞争力。

电力企业物流流程的重组使得按照过程管理的方法整合电力企业物流组织系统成为可能。由此,按照电力企业的物流活动要求、物流组织所能够提供的服务以及电力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物流组织的加工实现物流活动价值的增值,从而实现为客户提供满意物流服务的目的。其本质意义是通过物流业务的跨部门整合,通过团队合作、资源共享,达到电力企业内物流及相关职能及利益的整合,实现服务客户的组织目标。

2、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

由于目前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主体,没有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系统,这就很难把握和评价物流管理状态,更谈不上对物流合理化管理的要求。

计算物流成本的目的不单是了解和分析成本构成,更重要的是把物流成本视作资源而能加以控制和运用。为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进而达到控制和运用物流成本的目的,有必要建立以物流活动的整体为对象,按物流功能计算物流成本的财务会计方法。这里构成物流成本的财务数据是可以共同使用的基本财务数据。因此,建立物流成本管理体系既是控制库存,又是促进库存周转,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

3、加快建立信息化平台

物流的信息化是电力企业物流组织系统整合的支撑技术。物流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施为基础、以系统思想为主导建立起来的为了进行物流计划、操作和控制而提供相关信息及为业务人员提供操作便利的人员、设备和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构体。物流信息化赋予物流组织新型的生产要素——信息,能够有效地把各种零散数据变为商业智慧,大大提高了物流组织的业务预测和管理能力,通过“点、线、面”的立体式综合管理,实现物流组织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供应链的统一管理。从而有效地为物流组织解决单点管理和网络化业务之间的矛盾,成本和客户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有限的静态资源和动态市场之间的矛盾,现在和未来预测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电力企业物流组织系统整合过程中,物流的信息化是一项重要工作。物流管理的核心就是物流信息的管理。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关键在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决定信息传递效率,而信息传递效率直接影响物流中心的服务水平,物流中心的服务水平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业务流程优化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良好效果。即业务流程的梳理是为提高管理的整体有效性,而信息化提高的是效率,只有当有效性和效率两者同时提高,企业管理才真正上台阶,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4、建立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物流运作模式

伴随着电力企业的深入改革,主业辅业分离是大趋势。作为物资供应的辅助部门在以后的改革中极有可能从电力企业中脱离出去。那么针对电力企业的物流业务的开展应该选择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物流运作模式。因为,对于国内第三方物流市场尚不成熟,操作及标准和制度还不够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还非常有限情况下,从企业实际出发,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电力企业本身内部物流系统相当庞大。同时,利用物流合作伙伴可以获得战略上和操作上的优势,其中包括:减少资本投入,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使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减少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获取信息能力提高,有利于经营规划等等。所以,选择内部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物流经营战略是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最佳选择。

5、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

通过分析世界物流前l0强,发现非资产型物流公司的盈利能力显然强于资产型物流公司,而且具有竞争力的业务核心是物流管理。必须高度重视物流方案设计,在服务操作上严格执行统一的标准,坚持严格的质量管理,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贯穿物流整个服务过程。由于我国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的培养就更显重要。归根结底,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不断增强竞争力,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发展出适合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

要在实践上建立一套完备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决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它不仅仅需要在资金人力方面做大规模的投入,而且不同的企业在管理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方面,还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用人才。要使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离不开具有高度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物流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因此,亟需把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工作提到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日程上来。

我国现有电业企业人力资源庞大,但整体管理和科技技术素质有待提高。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机构复杂庞大,建设物流管理队伍可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培养原有人员和招纳专业管理人才,两者都不可或缺。原有人才对于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熟悉,他们在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过程中建构适合实际具体情况的管理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管理人才是一支新生的队伍,他们吸收借鉴前人和西方的经验和先进管理思想。传统物流管理主体的新管理理念需要有这支新活力的注入。

监督机制是维系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的保证,是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权力滥施的一种制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不能没有监督机制,虽然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经验表明,没有监督的权力和抵触监督的行为出现问题是意料之中的事。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使得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加强监督,完善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六、参考文献

1、杨海贤,李新威.电力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战略.电企管理纵横[J],2005(3)。

2、张红岩,张长宇.我国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组织优化.中国物流与采购[J],2002,(22)。

3、宋耀华,侯汉平.论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北京交通大学学报[J],2004,(3)。

4、贾静茹,黄国青.物流变革及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武汉工业学院学报[J],2005,(2)。

5、孙大斌.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电力工业中的运用探索.企业经济[J],2004,(2)。

6、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张红岩,宋健坤.电力行业供应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市场与电脑[J],2003,(1)。

8、杨海贤,李新威.电力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战略.电力管理纵横[J],2005(3)。

9、刁文栋,魏安华.电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沈阳工程学院学报[J],2006,(10

电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2

对企业提供日常服务是后勤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后勤管理的目标。电力企业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电力工程和网络维护等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为电力企业的日常生产提供后勤保障,使得生产可以顺利进行;保障各项后期工作到位,服务工作落实到生产第一线,为电力企业的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上述服务功能上看,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是电力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基础,全方位提供工作物资和生活物资的保障,因此其有重要的地位。

二、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保障功能

电力企业后勤工作还具备保障功能,电力企业的日常生产中,如果必要的物资和条件等出现问题则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因为在电力生产和服务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其中多数是物资、人员、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问题,这样就需要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和组织,从而保障企业运营的正常运转。后勤管理的保障功能是企业管理的细节管理的体现,因此后勤管理出现的漏洞就会导致企业运营出现漏洞,这就是后勤管理的保障。

三、做好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策略分析

1.明确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不论是哪个企业后勤管理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电力企业尤为重要,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后勤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日常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在管理中明确,即明确后勤保障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后勤保障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凝聚力,提供好的后勤保障和服务可以促进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以及团队凝聚力,更好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后勤管理还可以改善企业的面貌,利用各种创建工作,组织协调进行企业环境整理,从而提高企业生产与工作的环境。因此在工作中必须提高对后勤管理的认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规范化管理

管理的规范是实现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应建立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规范对后勤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建立良好管理体制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对后勤的工作规律和内容、需求进行分析,按照后勤工作的性质和工作特征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其管理的目标就是保证电力企业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如:电力企业的后勤部门应将物资管理作为重点内容,从采购到取用等环节都应进行规范。同时明确管理的职权范围和责任,建立责任制的管理模式。其次,后勤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工作上应将电力企业职工的意愿为转移,按照工作人员的日常需要进行服务提供和物资保障等。因此在工作内容组织与管理中应围绕职工需求为主导。最后,在后勤管理中应强化统筹意识,在企业环境改进、服务改进、物资管理改进上应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建立一个全员统一的服务标准,这样就可在工作中实现规范管理,同时在规范化构建中重视对制度的完善,将各项工作内容落实到制度上,要保证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并明确职责,落实岗位制度。

3.实现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的管理是针对复杂管理内容而构建的管理模式。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内容复杂且繁琐,因此在管理中必须重视对细节的控制。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可以利用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实施管理。首先,明确精细化管理是后勤管理的必然思路,因为面对复杂的管理内容必须有细致的规范和制度,因此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力度。同时精细化管理也是整个企业需要实现的管理模式,电力企业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公益性,因此服务与保障也是电力企业运营的重要目标,而后勤管理也是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是电力企业管理及其后勤管理的契合点,所以利用精细化管理来提高后勤管理的质量,也是企业战略的需求。最后,精细化管理可以帮助后勤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后勤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看就是一个“花钱”的部门,消耗企业管理成本来保障运营,因此后勤工作的成本控制是其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利用更少的投入而获得更好的服务效果是电力企业后勤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精细化的管理这可以从细节入手,对成本与服务质量提高进行权衡,更好的控制浪费而将优势资源利用到提高服务上,这样在无形中就提高了电力企业后勤服务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技术能力等,从而实现更好的服务保障。

4.重视队伍素质提高

管理事在人为,因此任何管理体制完善和水平提高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在实际的管理中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将决定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效果。因此在工作中应重视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选拔,因为多数管理人员是一线人员调度,因此工作中难免有不适应后勤管理需求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应得到重视,应重点对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主要是针对先进的管理措施,如信息化管理技术等进行培训,使得管理人员具备技术能力,可以熟练的对各项管理系统和业务熟练起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另外,还应对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即利用日常工作的间隙进行培训,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等进行培训,使得后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提高素养,提高对后勤管理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3

1.缺乏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能否取得最终的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能否进行培训全过程监督和系统化的培训效果评估。实际工作中,个别分管工作的管理者根本不去,或是很少到培训现场进行指导。对培训过程完全不过问不关心,监督制度得不到落实。更不重视后期培训效果的跟踪,致使受训员工在工作技能水平等方面没有得到实际的提高,对于再次接受培训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而不愿意再次接受培训。

2.对培训效果控制力度不足

电力企业中个别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缺失,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对本职培训疲于应付,对非本职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不够,有待提高和加强。存在培训部门的积极性最高,其它部门的响应比较差的现象。并且在员工教育培训中,缺乏奖罚分明的教育培训制度措施,员工参加培训与待遇并无任何关联,致使培训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强。

3.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资源和组织部分。个别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片面减少培训资金的投入量,使企业无法得到一定的回报。个别单位管理层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意识不强,将全部或大部分资金投放到现实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中,片面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投资,没有现实意义,可有可无,甚至开展相关培训,会影响到企业的实际效益,在思想上的不重视,不利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甚至就不开展相关工作。

二、管理教育培训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1.提高单位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重视力度

为了给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人力资源和对企业有利的人文力量,教育培训工作是单位发展的关键环节,想要提升此项工作,就要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作用。电力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投资,培训效果的回报对企业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管理中只有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培养,合理减少企业成本,降低培训的成本,才能实现提升综合素质,保证达到良好的生产质量的目的。因此,各单位应注重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使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理念,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2.建立完善培训评估体系实现培训效果的现实转化

教育培训结束,应重点强化培训考核与评估工作的落实。在培训之初要制订科学的、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包括明确培训主题、培训方式、参训人员,以及培训需求;准确核算培训成本。其次是切实明确培训目标与完善培训体系的有机结合与运用。培训评估体系方法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控制小组法、成本收益分析法、事前事后测试法和目标评价法等,可以通过了解学员对教育培训的看法、员工经过培训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受训人员在专业技能的提高程度以及培训后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采取不同层次的培训考核,实现培训的科学合理评估。

3.建立培训激励与人才离职约束制度

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不论培训中,还是培训结束后,都应不断完善跟踪与反馈机制,争取为以后开展培训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工作经验。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能促使其自觉地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因此,组织培训的企业可以在培训结束后结合培训效果,对参与培训的员工表现较为突出的,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除上述奖励外,可以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予以鼓励。同时,从心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爱员工,让其有足够的心理满足感,或运用其他有效手段不断完善人才离职约束机制,以避免企业优秀员工外流,增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约束的效果。具体的措施可以是岗位内以高薪任用人员,岗位外通过限制离职后就业选择等手段,留住优秀的人才,为其发展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其充分体现人才的自我价值,得到自我定位,来为单位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选择合理的教育培训方法

选择合理的培训方法,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电力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教育培训过程中,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合理诉求。在培训上坚持“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的培训理念,通过反复论证,选取最佳的、最合理的、最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方案,以确保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培训方式可以通过自学、示范、模拟、实习、研讨、角色扮演、视听教学和小组讨论等不同方法展开。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形式,如单位资金运转相对紧张,也可以采取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员工自我培训、培训外包等比较灵活方式方法进行培训。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方法,其目的是唯一的,就是将单位与员工的发展紧密结合,荣辱与共。

5.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强化与时俱进的培训理念

通过适当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可有效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从而形成相互合作、互相竞争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以此促进工作提高效率。当前是信息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时期,作为单位领导层应该不断鼓励员工,自觉形成创新思维,强化培训学习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专业水平。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员工培训机制和培训手段,为新入职的职工提供短期业务技能培训和长期综合素质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可以采取出外考察、旅游或其他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等方式。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学等科技手段进行培训,以此增加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人性化教育培训,加速本行业的又快又好的长效发展。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4

一、电子商务的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做为新的商务形式极大提高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效益和效率,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它具有下列竞争优势:

1.降低交易成本。首先,通过网络营销活动企业可以提高营销效率和降低促销费用,据统计,在Internet上做广告可以提高销售数量10倍,同时它的成本是传统广告的1/10;其次,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因为借助Internet企业可以在全球市场寻求最优惠价格的供应商,而且通过与供应商信息共事可减少中间环节由于信息不准确带来的损失,有资料表明,使用EDI通常可以为企业节省5%一10%的采购成本。

2.减少库存。企业为应付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不得不保持一定库存产品和原材料。产生库存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则可以改变企业决策中信息不确切和不及时问题。通过Internet可以将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企业以决策生产,同时企业的需求信息可以马上传递给供应商以适时补充供给,从而实现本库存管理。

3.缩短生产周期。一个产品的生产是许多企业相互协作的成果,因此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销售可能涉及许多关联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将过去由于信息封闭导致的分阶段合作方式改为信息共享的协同并行工作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因信息封闭而无谓等待的时间。

4.增加商机。传统的交易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而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则是24小时全球运作,网上的业务可以开展到传统营销人员销售和广告促销所达不到的市场范围。

5.减轻物资的依赖。传统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有一定物资基础才可能开展业务活动,而通过Internet可以创办虚拟企业,如网上商店和网上银行的开设和发展基本不需要很多的实物基础设施,同时企业还可以将节省费用转让给消费者,这正是著名的网上书店Amazon为什么能给消费者提供传统书店无法提供的折扣原因所在。

6.减少中间环节。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

1.改变企业组织的结构。在以往的企业组织结构中,上情下达、下情上呈由中层管理者起作用,而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由网络承担,这就为企业组织结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子商务减少了经济活动的中间层,缩短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时间滞差,加快了经济主体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使信息传递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另外,由于网络办公、电脑会议的普及,公司的组织结构将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虚拟,类似网络中的一个网站。而这种具有流动性特点的虚拟组织结构将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

2.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在这种新型运作方式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供销链的有效建立,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从而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

3.改变企业的营销管理。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代替,人们直接从网络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广告宣传也为适应新的传播媒体而改变。管理界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上网者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组合和分销等一系列营销管理活动将会因电子商务而发生改变。当前,网络营销正成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它使顾客有了更多、更广泛的选择,同时帮助企业扫清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的障碍。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网络与传统营销的组合方式进行管理,效果显著,营销费用明显降低,营销预算更加方便、准确。

4.影响企业的结算方式。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进行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目前主要的信用传输安全保障和认证问题还未得到全面解决,但是纸货币流被无纸电子流所代管而引发的结算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企业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做好改变传统结算方式的准备

5.改变企业竞争方式。电子商务改变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成本结构,使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改变供销合同的机会成本提高,从而进一步密切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电子商务不仅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销售市场的机会,而且也提高了更加密切的信息交流场所,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型服务的能力,使企业可以迅速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习惯,同时可以将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从而促进了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三、电子商务是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首先要确立信息化、知识化管理的观念,加大信息化设备投资,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分配;其次要确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充分理解知识是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接受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收益递增模型,即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高回报又可对知识积累产生正反馈放大效应;第三要确立经营管理的人性化观念,随着大规模生产逐渐被灵活的网络所代替,这种以知识为核心,以信息化为结构体系的生产经营管理更加强调团队

文化和文化人的参与,人性化观念不可缺少;第四要改变传统资产的狭隘观念,确认企业的无形资产及其在高新科技企业的资产主体地位。可以说,电子商务首先带来的应是企业观念的创新和转变。

2.改变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应实现硬、软管理结合,并逐步过渡到软管理。硬管理指机构、组织、计划、控制等技术性、经济性管理;软管理指通过文化建设激发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以达到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而在激励机制上,应弱化对过程的控制,将绩效评估作为对员工考核的重要手段,同时给员工以更大的时间弹性和空间自由,强化个性化管理,放松经济性强制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电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5

想要做好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工作,就先要了解当今的人力资源建设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当今人力资源建设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变化,不断挑战自我,并且升级自我。最近几年,国家电网为电力企业指出了人力资源建设的方向,即提出的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模式以及“两个转变”两大发展战略思想,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公司还通过规定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选拔、留用以及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更进一步对电力企业的后备人才进行了规范。第二,人力资源建设在法律环境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保障了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的正常进行。我国法律要求人人平等,在国家用法律规范了企业雇佣行为后,电力企业在后备人才管理办法中就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法律对后备人才进行管理。在电力企业中,尤其是县级以下的电力企业,他们对后备人才的教育与管理观念落后、法律意识不强、对后备人才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完善的法律保障了这些企业的后备人才管理工作。

2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现状分析

2.1后备人才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由于一些原因,如行业性质、社会变化等,在我国很多电力企业的后备人才数量较少、工作能力低、个人修养素质也有很大不同,因此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在一些小的电力公司,实行一员多岗制度,在负责抄表的同时还负责电费的回收工作,这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过大,让他们形成应付的心理。因此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的管理工作。

2.2后备人才待遇差异较大

受我国教育制度影响,很多电力企业对待同种工作人才的薪酬不同,正因如此,后备人才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情况下,会削减后备人才的积极主动性。最近几年,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员工不管是薪酬还是福利都有了提高,当然这是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薪酬提高后,后备人才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被放大,因此会影响整个后备人才系统的管理。

2.3后备人才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备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存在绩效考核奖励机制,这种考核分为上级考核、员工考核。即使存在,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时效性不理想。此外,对后备人才的管理不够重视,对后备人才的考核不能与现实相符合,影响了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在一些供电企业中,一些错误的现象仍然存在着,如论资排辈、老好人等。这说明在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方面,考核激励机制、绩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2.4后备人才培训缺乏长远规划

现代社会,供电企业的生产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无暇同时考虑后备人才的培训工作,只是将眼前的工作或者业务操作作为管理培训重点,对后备人才缺乏长远的规划。与此同时,现代性和系统性也是现代电力企业所缺乏的。除此之外,电力企业对后备人才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对后备人才的管理培训的投入与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因此也影响了电力企业对后备人才管理与培训的积极性。

3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对策分析

3.1增强招聘质量,充实后备人才团队

人才招聘一般是企业充实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做好招聘工作并且增强招聘后备人才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该采用能力相当、择优录取的原则,依据电力企业自身道德发展规划及人力资源的发展战略,聘用创新型人才,此外还应该采用对中形式进行招聘,拓宽招聘渠道,聘用综合性人才,为后备人才团队的管理与培训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可以提高后备人才对公司的向心力,也可以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电力公司应该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的管理培训工作中。电力企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加强对后备人才的思想道德培训。在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后备人才在工作时会出现计较、偷懒现象,同时责任心不强,没有积极进取的观念。面对这种情况,电力公司必须加强对后备人才的思想教育。在管理培训时,不仅要注意品德教育,还要针对性引导他们,增强后备人才的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2)在培训过程中,在后备人才队伍中注意营造文化氛围。这不仅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还可以通过这种文化氛围规范后备人才的行为。

3.3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优化后备人才队伍结构

由于对后备人才管理培训是针对电力企业各种部门进行的,人才类型不同,培训方式不同,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对后备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最终将后备人才培训成一支部门齐、人尽其才的队伍。因此这种不同类型的后备人才分门别类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后备人才培训工作的效率。具体来说,对技术型后备人才,主要培训他们的现场和技术,并进行技能测试以及岗位考试;对于管理型人才,要实行引导性原则,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增强对业务的熟练程度。

3.4完善激励考核机制,优化考核内容和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提高后备人才对工作积极性,许多企业已经采用奖惩措施,在对后备人才的培训过程中,通过考核制度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惩罚,可以激发后备人才的工作热性,削弱他们的消极态度,积极进行日常工作。但是这种奖励与惩罚不能没有依据,电力公司要建立并完善奖惩机制。这种奖惩机制要在电力企业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绩效评定标准上进行。此外,电力公司还应该将绩效与工资挂钩。即绩效工资可分为基本工资和奖励工资。这种工资形式可以衡量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可行性以及操作性很高。即使如此,电力公司还应该建立一些配套机制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如通过绩效评定进行职位变化、岗位变化,工资变化,这些变化的程度都需要一些补充条例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很好地应用绩效管理制度。此外,在后备人才的管理与培训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时刻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与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语

电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绩效测评;薪酬管理;项目组织

针对现阶段项目管理的人员队伍临时组建、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职能交叉、绩效评价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准备从不足出发,探其究竟,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体系。

一、当前项目组织中绩效测评和薪酬管理的问题

1.绩效管理目的不明确,外部竞争性弱

管理本身并不是管理的唯一目的,而应该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现阶段的项目管理中,有很多的项目负责人因为纵向汇报、横向管理的问题,以及过分授权,加上管理水平的良莠不齐,往往他们缺乏对于绩效管理目的的有效认知。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人员密集型的电力施工企业,由于项目类型、环境的差异,在制定项目薪酬计划时往往缺乏一个合理的标准,这样不仅仅在公司项目之间造成了不公平,而且在外部的同业竞争中也会让员工产生不小的心理落差。

2.绩效管理手段单一,内部公平性弱

相对于传统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它们有着较为成熟的绩效评测体系和薪酬管理体系;而项目组织更加要求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现实中往往难以制定出适宜的评价体系,很多项目的绩效工资分配都是由项目负责人一人确定,这就可能造成工作表现一般的员工却能拿到较多的奖励;而项目表现很优秀的基层员工的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公正评价和薪金报酬。这样的内部不公平就会造成大量的基层员工流失,形成人力资源断层,并对企业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3.组织管理结构松散,激励效果性差

项目管理中的另外一个凸显的矛盾是管理职能的交叉和重叠。在很多现代企业的项目组织体制中,项目组成员本身属于一个相对固定的部门,随着项目的启动被借调过来,当项目结束时再回归所属部门。这样的组织结构会造成管理职能的重叠,会让一个员工同时对两个直级领导负责,那么绩效评测和薪酬管理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对于项目组织中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确立绩效管理观念,建立以激励员工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首先,管理者应当充实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水平,针对目前公司内部的项目管理方向性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借鉴其他企业尤其是行业标杆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思考适合于自身企业或者项目的因地制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案。其次,企业的管理层在对于项目负责人权力下放的尺度上进行权衡,在激励和约束二者中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最后,应当建立薪酬市场调查机制,针对同业竞争和行业中类似的公司进行分析,保证薪金体制和行业内水平相接近或保持领先水平。

2.丰富管理手段,完善绩效薪酬体制

现代企业中项目组织绩效评测和薪酬管理应当以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公平性为出发点,结合本公司业务和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测评体系和薪酬管理机制。第一,根据各项目岗位职责的划分、能力水平和项目的考核指标等因素,来制定出不同工作岗位中的薪金标准,划分出岗位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奖励两个模块。第二,根据项目中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团队协作力等方面,进行绩效管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是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成长四个角度出发,全面的评价一个员工的绩效,并且创造性的提出了学习成长维度,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建立员工这四个维度的考核指标,辅之以合适的指标考核体系,就能够最大程度上去除“人治”的影响,从而客观公平地进行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第三,制定出合理的晋升机制。员工在项目组织中,因为工作缺少持续性,晋升机制和晋升途径成为管理的一大障碍。公司更应该为项目组织中工作的员工制定合理科学的晋升途径来完善激励机制。例如,对于海外项目或边远项目,可以根据员工的海外工作情况和项目的艰苦环境加快其晋升节奏等等。

3.平衡管理结构,保障权利义务对等

在项目管理中,错综复杂的管理构架对于组织管理结构的制定水平要求更高。在项目制组织结构中权力叠加和交叉的问题,可以通过严谨的职责划分制度来实现。例如在某高科技企业,项目组织管理分为内核圈和圈,内核圈一般是科研人员为主,他们在项目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工作,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也是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公司章程制定;而圈,例如采购、财务、质量控制、行政管理等部门的人员往往承担一种辅助职责,他们的绩效考核往往不对项目负责,而是对各自所属的职能部门负责,研发项目的负责人则是充当了一种客观评价的职能。所以,制定出一个符合公司需求的项目组织结构,对于项目组织中绩效评测和薪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项目组织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都属于比较前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企业都因为没有处理好类似问题而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甚至深陷危机。所以培养和巩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项目组织队伍,这仍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也必然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合理、更具人性化的绩效测评和薪酬管理体制来得以实现。

作者:张箭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