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例6篇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1

关键词:比较鉴赏 空间 时间 线条

美术鉴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实践。其优势在于:(1)引起学生鉴赏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活动之前,先讲述或讲解某种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轶事等,联系学生过去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景,引起学生鉴赏的心向。(2)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惊讶、赞叹、欣羡、钦佩、敬仰等情感反应,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3)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当学生对鉴赏的对象发生强烈情感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们从事阅读、创作、表演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

王大根在其《美术教学论》中指出:“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想、知觉而变成情感和艺术的过程。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初中、高中的美术欣赏中应包含‘美术鉴赏’的成分,即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而比较鉴赏法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是把两种或多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使各自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突出。通过比较才能概括提炼出事物自身的本质特征,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是建立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孤立地赏析某一件或某一流派的作品时,学生往往认识模糊,难以真正理解作品的涵义及艺术特色。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找出作品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了解作品各自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达到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因此,比较是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方法。其中有“横向比较”(在鉴赏过程中,对有可比性的作品或有关因素进行一种空间平行性的比较分析)和“纵向比较”(在鉴赏过程中,对有可比性的作品或有关因素进行一种时间纵向的比较分析)。以下,笔者以美术作品中的绘画作品为例,简要介绍比较鉴赏法的应用。

1.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背景和对世界的审美方式不同,导致了传统中西绘画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绘画历来是含道应物、澄怀味像,讲究精神对过程的体味,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对心境意絮的表现。西方绘画则讲究焦点透视、光影、明暗、色调等,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两大传统绘画体系不仅成了世界美术的两大支柱,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中西绘画中对空间、时间、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进一步阐释中西艺术家在对待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和哲学思想。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

第一,空间的比较。以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的长达6米多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为例,与印象派后期保罗・塞尚的《圣维克多山》作比较。前者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深远、平远三者结合的构图方法,将繁复的崇山峻岭表现在一幅长卷中。后者虽然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有所不同,但近处的地平线和房屋墙面的直线、房屋屋顶的斜线,均体现出科学严谨的透视法则,塞尚试图通过线条、色块的摆放来表现事物的形体、透视及内在结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空间的表现,西方画理的透视是运用近乎科学的几何方法来认识理解空间的,是精确的、自然的。西方艺术家往往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利用观者视觉上的错觉和幻觉,来克服画面这一平面局限,使观者产生空间上的距离感。而我们常以“散点透视”来理解中国绘画中的空间特征,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表现空间的无限伸展,体现一种绘画的意境。

第二,时间的比较。我们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从古至今,中西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着绘画中的时间表现,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时间表达方式。法国立体派画家杜尚在1912年画的《正在下楼梯的女子》,很像一张重叠曝光的照片,画面充满了动作,而没有静止状态中的形象。画家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段,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女子下楼梯的连贯动作,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中国山水画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手卷式构图,在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上,是非常成功的。《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在克服时间的局限上,西方艺术家往往强调瞬间的因素,在表现上选择富有暗示性的动作的一瞬间,需要观者的想象;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取横幅手卷形式,表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或场面,引发观者的回忆。

第三,线条的比较。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可以将中国画中的线条提炼出来,与西方绘画素描、速写中的线条加以比较。总的来说: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块组成,中国历代画家们十分重视用笔、用线,因此,中国画也可以是线的艺术。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形体的,没有上升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范畴,就如《罗丹艺术论》中提到:“由于线条的显然的来龙去脉,你们才能够深入空间而获得物体的深度。”从中细想起来,罗丹绘画中的线条的确优美,但线条的表现并不是为了其本身的审美意义,而是为表现事物的形体和空间,也正如罗丹自己所说:“你们要记住,没有线,只有体积。当你们勾描时候,千万不要只着眼于轮廓,而要注意形体的起伏。”而中国画笔墨审美体系中的线条,内涵丰富,具有自己的“笔法”(各种描法、破法、点法等),既传达不同物象的质感、量感、运动感,又因以书法入画成为相对独立的形式美要素,体现着一定的人文内涵和不同的个性特征。

2.同时代艺术家的比较

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握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理解社会、文化环境、艺术思潮、时代的审美理想等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如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的作品,学生就可以体会到:达芬奇的绘画典雅高贵,充满神圣和神秘之美,是智慧的艺术,深沉、含蓄、理智;米开朗基罗的绘画雄健有力,充满阳刚之美,是力量的艺术,博大、雄伟、激情;拉斐尔的画风则秀丽典雅,充满阴柔之美,秀逸、和谐、优雅。精神气质以及审美理想的不同形成了艺术家各自的艺术风格,但他们的作品共同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风格虽然不同,但都是对人性的赞美,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另外,还可以进行中国元代山水画“元四家”比较,扬州画派诸家的比较,现代画家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齐白石等的比较。实践证明通过比较,学生们不仅能体会到艺术家独特的个人风格,而且认识到形成其风格的个人及社会因素,加深了对艺术创作过程及理论的理解。

总之,运用比较鉴赏教学方法,从中西美术作品对人物、风景的不同表现形式入手,通过观摩、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等方式,总结出中国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在艺术特点和形式特点的不同,进一步探讨形成不同绘画风格的人文背景,认识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更深刻领悟本民族的及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

参考文献: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教育 美术教学 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22-02

一、培养学生参与美术鉴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新课改要求,将高中美术鉴赏课分为五部分,通过研究发现,要想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到述评活动中去,进而产生分析艺术形式、讨论美术作品的兴趣,在找到乐趣之后还会自觉主动地去欣赏,并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中将直观的面层欣赏进入到深入的理论分析之上。

二、正确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准确应用美术术语,恰当与人交流

方法一:对比法。为使学生在知识和美术走的鉴赏中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可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海量中外美术作品混杂的图片中进行鉴赏,对比法还能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作品。我在讲授《20世纪的国外绘画》一课中,为了使学生对现代主义绘画特点有明确的认知,就分别选取了三组不同的作品,包括三幅传统绘画、三幅现代绘画,并积极引导学生就色彩、造型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一对比,使学生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色彩的装饰性、造型的二维效果和形象的符号性等特点记忆非常深刻,这一形式不但能给学生产生感官刺激,激发课堂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理性的认识分析,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方法二:合作交流法。在美术学科中,其语言元素包括点、面、线、色等。由于受到文化环境因素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影响,各民族的美术语言也各具特色。如,中国绘画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和皴法等。而西方的绘画作品则更为突出透视、质感、空间和色彩等。我们都知道,不同学生因生活阅历、个性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也会在作品欣赏中产生不同情境的再造。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看法并进一步交流沟通的话,即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法,在后期的交流中,会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的审评,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水平,还能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美术鉴赏的关联信息

任何美术加上活动都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在高中美术课程中,鉴赏对象除了中西绘画作品外,还有中外雕塑、建筑和工艺等诸多形式。课堂鉴赏中多采用图片形式。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找到与课堂相关作品和图书杂志等的图片及摄影摄像资料,将其制作成课件直观的展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将中西美术作品、传统与现代美术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能快速找到不同之处,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深刻。此外,还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的展示来丰富课堂资源。当然,学生也可以在现实重视收集各类信息资,包括中国结、年画和剪纸等用以传阅,这些灵活的方式都能带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和触觉刺激,激发出学生进一步创作的欲望。

四、从身边材料入手,选用多工具方法对课堂鉴赏作品进行再实践

高中生的求知和探索欲很强,书本知识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应鼓励他们用平面设计和3D立体美术设计,按照课本中的雕塑和设计鉴赏作品独立去完成创新设计。

五、帮学生梳理美术、自然和社会间的关系,将美术认识放到具体的文化情境中

美术作品发展至今,积淀了不同时代的人文背景。每种美术形式的形成都与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中国画崇尚自然,而不同地区地貌之别也在画家师法自然中呈现了不同特点的作品。如北方山水画多峥嵘壮阔、雄浑厚重、山石突兀;南方山水画多自然墨色湿润、清新秀逸。教师应在作品鉴赏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吸收作品内涵的人文营养。此外,教师可通过设立研究性的课题,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博大精深,高中美术鉴赏和别的学科并无两样,均具有德育教育功能,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均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将我国人类文明的艺术精品展现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深入理解提供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高中美术课改下的创新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唯有对其深入了解并践行,通过创新方法使美术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方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创造力。总之,只有主动完成教学目标,才能使美术教育改革马到功成。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3

不用说,这一方面是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社会分工的

最近一百年,中国绘画总体上也经历了从『鉴赏到『观看的巨大转变。

旅行的途中常去看博物馆,有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就是同样是古典绘画,意大利等欧美国家的绘画就是一张画面,最多有个作者签名,而中国古典绘画出了绘制的图形,边上往往会有题字乃至题诗,有章、印,有后世藏家的鉴赏印等等。这一点差别不是小事情,说明了在中国“文字文化”的发达――这里不用“书法文化”,盖因不仅仅关系字写得如何好、如何有风格,而是题字、题诗与图画构成的互动关系要比“书法”深入。

题字、题诗或者是对绘画的点题、深化、拓展,或者是对画法的称颂,是对古贤的追慕,总之,是要让绘图与更大的文化背景建立正向的关联,这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文化习性”。这或许也是中国近古的“鉴赏文化”与欧美近代的“观看文化”的区别的表现。“观看文化”主要是直接观看绘画,从主题和技法进行解读,而“鉴赏”则是一种有益的旁及社会文化背景、社交关系的反复对话、品赏。再往上说,欧美中世纪大盛的宗教艺术则不是“观看文化”,而是“说明文化”或者说“宣传文化”,是布告古贤事迹,引导信徒向善信教。这倒是与中国古典的宗教绘画的主旨一致,说明在古代其实绘画文化的进路是差不多的。

分歧是在近代才发生的。这个近代在中国是指元明以后,也就是所谓文人画渐趋主流的时代。在欧美,则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他们由文化复兴和启蒙时代,思潮迭起的同时,也是商业机制扩展、社会分工细化,图像绘制专业工作者――画家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正式确立,有供有需,所以可以独立自足。

反观中国,文人画兴起的一大背景就是世人业余画画――有的人几乎是全职画画,但也要装作是偶尔把玩,因为中国文人的总体文化信仰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似乎与画上的几座山、几处水、几支梅拉不上关系,就需要文字来给予阐发、说明,至少也关乎天地理气,只是写实临摹就显得局面太小。按理说,到明清时候,随着都会商业的发展,不仅官僚、文人,就连富足之户也会买画欣赏了,但是诸如扬州八怪之类商业画家还是有点扭扭捏捏。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4

 

对比法,即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对比教学法的运用,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举_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从事物表面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分析能力。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把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进行比较,是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现代绘画的有效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将两者进行比较呢?以《伏尔加河的纤夫》和《内战的预言》两幅美术作品为例说明。

 

1. 引导学生从作品表现形式上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类别上进行区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伏尔加河的纤夫》是一幅典型的传统绘画作品,而《内战的预言》是幅现代绘画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注重画面的真实性。人类把画从“不像”到“像”历经了几百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大批艺术家的出现,把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知识带入绘画的时候,才让我们在平面上看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作品。所以鉴赏传统绘画就是要从空间感、质感、体积感入手。而《内战的预言》构思、创意具有独特性。从19世纪末到今天,把作品画得“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艺术家开始追求的是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画面构思奇特——观者看到只有在噩梦当中才会出现的情境:画面是把人撕开再拼凑起来的一具支离破碎的人体,狰狞恐怖的面孔支撑在一只手上,身体七零八落。人物自己的手抓着自己的上半身,脚踩着自己的五脏六腑,自残的形象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2. 引导学生对作品背景进行比较

 

《伏尔加河的纤夫》作者是画家列宾,作品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法令——废除农奴制。可是,由于封建剥削势力的根深蒂固,俄国农民并没有改善他们的悲惨境遇。作品刻画的是11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纤夫形象,他们饱受压迫,生活艰辛。1这幅作品激发了人们对19世纪俄国人民命运的思索。《内战的预言》作者是西班牙画家达利,作品作于1936年西班牙内乱之前。画面中央是一个巨大而残缺的人体,象征受难的群众。蔚蓝的天空,布满了乌云,大地上撒满了土豆,象征着西班牙荒芜的土地,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战争的有力控诉。

 

3. 引导学生从作品风格特点上进行比较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他以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画中刻画了 11位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地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坚忍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这支队伍凄苦、惆怅、无助,画笔直抵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达利是20世纪西方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大师,也是最能表现20世纪西方社会的混乱与动荡的艺术家之_,他善于把事物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在他的画中,现代人的梦幻、苦难、心灵的骚乱、战争给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与扭曲,都一眼可见。看他的画,往往有一种非常压抑,却又是痛快淋漓的感觉,让人觉得那些连你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绪,他都替你表达出来了。

 

通过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相比较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鉴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揭示不同风格作品的创作意图、深刻内涵或目的差异。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启发式教学是素质教育中_种重要的、积极提倡的教学手段,它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学生则能呈现其重要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替代。2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以美术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为例说明。《百老汇的爵士乐》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艺术作品,但是画面完全没有具体形象,只有纵横线条的分割、排列,色块的穿叉点缀,让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有一定难度。笔者做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1. 抓住文题,启发感悟

 

鉴赏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先“解题”。题目_般是艺术家传情达意的“窗户”,作品通常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情境都要通过题目去传达。我们可以先不让学生看作品,先让学生解题,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说明什么是“百老汇”。高中学生应该已经从其他人文学科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所以这样切入会相对简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教学所需加以归纳:百老汇”是美国纽约非常著名的一条大街,贯穿纽约南北市区,在南北和东西街道的结点上,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比比皆是,夜晚降临,贵族的先生、女士们就会来到这里休闲、娱乐。“爵士乐”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非洲黑人的大量涌入,带来的当时最为流行的爵士音乐。

 

2. 根据作品情境,配以音乐辅助鉴赏

 

题目当中提到一种音乐形式“爵士乐”。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穿插一段爵士音乐,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爵士乐的常用乐器和乐曲风格,又可以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很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以下两个信息:爵士乐”是用萨克斯、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架子鼓等乐器演奏,它的曲风愉悦、轻松、明快,振奋人心。

 

3. 进一步引导学生把音乐感受和美术元素结合起来鉴赏艺术作品

 

其实音乐和美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对人们心灵感受体验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在鉴赏音乐和美术作品之后,对情感起到不同的震撼作用,或平静、或愉悦、或兴奋、或悲伤。“爵士乐”的曲风给我们的审美体验是“愉悦、轻松、明快”,那在美术语言当中,什么颜色让我们感到“愉悦、轻松、明快”呢?通过这样的“异类同感”式教学,学生一定会回答: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颜色会让我们有和欣赏‘爵士乐’同样的心理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如下信息:画面应该有南北、东西交错的线条,结点上有很多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呈现的是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暖色氛围,这和爵士乐的欢乐气氛相吻合;黄色的小色块就像节奏鲜明的打击乐,大色块就像是钢琴或大提琴的浑厚音色,大小色块就像声音扩散一样交织在一起形成美妙较有规律的爵士乐。[3 ]

 

4. 通过画面,进一步引发联想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作品启发学生产生联想:这些颜色不同、纯度不同、比例不同、冷暖不同的色块交织一起,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却留给我们更多的联想空间。如可以结合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现状进行联想:把不同跳跃的色彩联想为百老汇夜晚霓虹灯;明快的色彩还能想到美国人节奏明快的生活方式;画面中小色块的分布感觉像美国发达的汽车工业——小汽车。

 

在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能够采用这种层层启发的教学方法,就会很容易使学生把握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心理,从而体验到抽象绘画实际也是现实生活的整合和表现,只是在艺术形式上有别于画得具象的传统绘画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再理解这类艺术作品就容易得多。“高中生已进入个体发展的青年期,身心发展都达到成熟水平,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都进入最佳时期。”[4]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更加深刻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搜寻艺术之魂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随着时代的变革越来越成为鉴赏的主流。由于这种绘画形式大多没有具体形象,意蕴相对含混,它也能最大程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所以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一些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相关联的西方现代绘画进行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稍做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西方现代绘画的佳作不时映入视线,“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以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为例。画面结构非常简洁,几个大小不同的矩形被黑色的、粗重的线条控制,主导颜色是右上方鲜亮的红色,不仅纯度极其饱和而且面

 

积巨大,画面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了画的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和画的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牢牢控制住平衡。在作品中,三原色坦然纸上,再无其他颜色。水平线和垂直线是画面当中仅有的线条;方块和直角是唯一的形状。分割与组合的巧妙,节奏、动感的画面,非常具有美感。学生取得了鉴赏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的审美经验后,会很欣然接受这种艺术形式。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再进一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

 

[1] 结合作品的构成形式,自己创作一幅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调的作品

 

学生的操作热情很高,在绘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互相讨论并时有争论。每位学生都在精心策划着不同色块的大小、比例、构图,分割线条的粗细等。有几位学生的作品还不时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最后,教师应提供给学生_个展示作品的机会,可以把作品贴在教室黑板上,也可以贴在墙上,近距离地观察各自的作品,再和原作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作品的优缺点,然后进一步修改作品。

 

[2]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创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创意的构思、设计、制作,是引导学生捕捉发现美的过程。可以把作品应用到“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等各个领域,待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案例向学生展示,以有趣的实物为例说明这种艺术自身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生活用品玻璃杯(蒙德里安的抽象形式装饰)、鞋(直线、三原色,方块图案的布料)以及家居、建筑设计等。事实上,在我们的曰常生活中抽象艺术无处不在,它给我们带来的抽象感就在我们身边。[]

 

这种鉴赏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为两个教学阶段。前阶段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鉴赏西方现代绘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打开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而后阶段的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有创意地完成一件设计作品,并在设计当中特别强调“有创意”这就要看学生能否运用以往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体现创新意识,体会将现代的抽象作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种种乐趣。

 

四、 运用批评的观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 ‘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地拓展与延伸。”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西方现代绘画’’,同时对美术作品还要有能力进行批评。它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检验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必不可少。因为美术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_样的特点,它具有开放性的评价体系。我们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大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学生能在不同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中碰撞出既开放又具有个性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这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美国艺术批评家沃尔夫吉伊根所著的《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1书中总结了几点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批评时所遵循的原则,在我们的教学当中,相当具有借鉴意义。

 

1.以学生自身感受为主体,对一件或一类作品进行批评

 

传统的教学只是让我们教会学生理解艺术作品,而现在的教学更加侧重于让学生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教师能教会的,它需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

 

2.尊重学生的反应

 

教师应该避免针对艺术作品反应而强行设置某种程度;相反,他们应该相信学生最初做出的反应。[6]学生在面对作品时,会有瞬时的心理反应,即使面对同一幅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感,解放焦虑和僵化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避免引导学生接受早已预定好的对作品理解的课堂讨论。

 

3.为学生提供面对有争论作品的机会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对学生原有的认知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争论作品的机会。面对机会,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心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作品。

 

4.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批评环境

 

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时期,各个知识领域的认知也相对客观。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无论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文化的角度都会有能力进行客观的作品评价。但教师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开放的、言论自由的评价环境,学生就不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有让学生敢于表达,才算是批评与思考的有效运行。如果学生处在出现错误处境或尴尬的环境中,那么批评和思考就无从谈起。我们在批评的教学环节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在教学当中,教师能够根据以上几点进行艺术批评,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就会产生可喜的教学效果。如果再面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学生就会大胆地表达出各自不同的心声。一种声音可能会说:我喜欢‘西方现代绘画' 我在学习当中认识到西方现代绘画或色彩鲜艳,或恐怖怪异,或夸张表现,比传统美术更有艺术的感染力。另外,现代艺术绘画还能带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有时作品就像是表达我的心声一样,我非常喜欢西方现代艺术。以后我会抱积极的态度,理解它、欣赏它。”还有一种声音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西方现代绘画。因为现代艺术太过于抽象,理解起来也过于复杂,它不像传统作品那样直观。”不同的声音还有:对西方现代艺术,我保持中立的态度。因为我们今天鉴赏的这些作品无疑是优秀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每幅绘画作品都有好的创意和绘画风格。我们也不能完全认为都是好的。” 不同的声音还有“对于艺术作品,不会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有且只有一个固定答案,艺术是和我们每个人生长的环境、个人的喜好、审美的经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所以鉴赏西方现代艺术,我们要有一个包容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每位同学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蒙德里安。”[7]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经营位置;六法;中国画鉴赏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27-01

一、关于六法之经营位置

我们都知道“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而现在主要讨论的就是“经营位置”的问题。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经营”二字含义十分丰富,它包括思考、分析、研究、推敲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位置”也不仅是画面上物象安置的处所,还包括整个画面的结构、格局等。下面从“位置”,也就是构图图式来谈谈中国画的鉴赏。

二、从构图图式到中国画的鉴赏

“经营位置”一般被认为主要是研究形式美的问题。但如果为构图而构图,就会脱离所要表现的内容。所以中国画家总是会先注意到绘画中所表现的内容。

从形式看传统中国画构图,可概括为以下图式结构:横线型、竖线型、斜线型、S型、三角型、团块型、对称型、平行型、垂直型。横线给人的感觉很直观、平静。竖线给人以挺拔的感觉。斜线让人感觉不稳定,譬如,最典型的就是南宋画史上的“马一角,夏半边”。

具有生动构图之称的S型图式结构常见于中国绘画。关于中国人物画中人物排列的处理,如《虢国夫人游春图》马队的排列。

三角形是一种很稳定的形体。三角型图式结构常见于中国绘画中,例如《竹树驯雀图》。

方形给人一种方正稳重之感,圆形则圆润、生动、活泼。在中国画中方正的图式,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山人的画作中,譬如那些翻白眼的鸟和鱼也常采用这样的图式。

垂直型图式给人以强烈的对比,如任伯年《一路荣华》。画下方横出的芦叶和白鹭呈平行结构,芦叶撇向画外的坚决的趋势加强了白鹭的动势,芙蓉充实了画的内容和厚度,并且参与了直横构成,使得这一画的下部更为稳定坚实。又如查士标的《江天帆影图》,画面看起来非常的干净利落。

还有一方面就是“留白”,它是中国绘画“经营位置”中重要的一部分。例如陈洪绶的《黄流巨津》、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这种强烈“留白”的形式感全部源于对中国画中“意境”的追求,而这种留白的意境在现在看来也是很有意义,很有格调的一种无以言表的高雅。这种将“意境”置于第一的终极追求,使得鉴赏中国画犹如中国画及中国画家一样――深厚、含蓄而有力。

也正是在这种对“意境”高度追求的掩盖下,中国画的构图及其形式要素被处理得更为绝妙,欣赏从图式分析中国绘画。

中国画家对构图的探究始终是在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去实现画面的平衡,这是中国文化的阴阳辩证观念所导致的,在平衡中寻求最具审美的对比关系。中国画家追求雕琢不露痕迹的含蓄境界,如此便在有意无意之间,将构图所涉及的那些形式要素湮没在不同的意境里,这也是中国人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吧。

三、对现代中国画的鉴赏

现代中国画的鉴赏取决于现代中国画构图的一些元素。现代中国画构图将西方绘画构图中常见的满构图、方构图及平面构成的因素吸收进来,表现生活中瞬时性的场景或物象特写,构图上直白的表达取代了传统的“起承转合”。中国画的现代进程同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进程大体是相随的。在我国浩浩荡荡奔向市场经济引导下的快节奏生活的过程中,面对西方涌来的各种绘画思潮,中国画经历了从吸收、反省到全盘否定,再到重新认识的艰难行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画更多选择的是对形式的自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对中国画的影响,首先反映在构图上。中国画家抛却从章法而来的“起承转合”式的构图法传统,追求直观简洁的表达方式;抛却文人画影响下水与墨的黑白世界,尝试寻求一种由色彩来表情达意的切入点――直接简练。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范文6

《秋艳》林风眠

《阿让特伊的秋天》莫奈

在中西方绘画欣赏教学时如果不很好地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往往认识模糊。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一些中西方画家题材内容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画家的人物画与西方画家的肖像画(如中国侍女画唐伯虎的《秋风执扇图》和西方的肖像画哈尔斯的《吉普塞妇女》);中国画家的山水画作品与西方画家的风景画作品(如中国近代绘画大师林风眠《秋艳》和欧洲印象派杰出代表莫奈的《阿让特伊的秋天》),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中西方绘画主要的区别与各自的艺术特征,运用实物的比较分析,使深奥理论形象化,加深了学生印象。下面以《秋艳》和《阿让特伊的秋天》)为例,指导学生在造型、透视、背景、综合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找出它们的主要区别。

一、中国绘画注重用线用墨描绘事物;西方绘画则重视形体与色彩的表现

中国绘画注重用线用墨描绘事物,讲究笔墨情趣和深邃的意境。而西方绘画则重视形体、色彩的表现,讲究物体的光感。国画大师林风眠的作品《秋艳》展现的,是平原上的秋色风景。河边有一排高大的乔木,树上的黄叶和红叶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十分辉煌。暮色开始降临,逆光的树干、屋顶、河岸冥冥欲黑,恰与那灿烂余辉中的金红色的叶子形成强烈对比。墨与纯朱砂、纯中黄的对比,不仅比出了艳,也比出了浓厚的雄浑,让人感到喜悦和力量。近处的倒影也在深沉的暖色调中闪闪发光,给壮丽的画面增加了几分活泼神秘的色彩。它的基调是水墨,它的意境也和传统绘画一脉相通。而莫奈笔下的《阿让特伊的秋天》,则是力图捕捉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无处不洋溢着阳光灿烂的幻觉,丰富而真实的自然形态与质感在多样的笔法下表露无遗。树丛用粗硬的笔触一挥而就,长长的水平笔触让天空在水中的倒影活灵活现,而描绘天空则以稀薄的颜料、宽阔的笔触略施渲染,整个画面色彩异常丰富、真实,像一首极其美妙的色彩交响乐。

二、中国绘画不定点写生,注重事物的神韵表现;西方绘画则是定点写生,讲究事物的真实性

中国绘画不定点写生,注重事物的神韵表现,并与诗、书、印结合;西方绘画则是定点写生,运用焦点透视,讲究事物的真实性。《秋艳》中的景色是作者在移动观察中所得,是画家的综合感受。浓重的墨色与纯中黄、纯朱砂的对比,不仅画出了秋天的艳丽,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浓郁、壮阔的美。刚劲挺拔的竖直线充塞了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坚不可摧的气势,看似在描绘秋天的萧瑟与悲凉,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富有诗意和奋力抗争的美。而《阿让特伊的秋天》则是作者站在固定的视点上加以描绘的。西方画家为画一幅风景画,往往在每一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去写生,力求画出真实感、立体感。《阿让特伊的秋天》垂直画面的变线(有透视变化的线)在远处相交于一点,形成了焦点透视,表现了很有深度的空间感。

三、中国绘画一般不画背景,而西方绘画则要画出深浅、虚实的背景

中国绘画一般不画背景,而西方绘画则要画出深浅、虚实的背景等。《阿让特伊的秋天》的画面不留一点空隙,因为现实的空间是不存在空白和空隙的。因此天空占很大部分,作为全画的背景,并与地上风景保持了和谐。相反,东方绘画的水墨间和水墨之上则是空白,无背景。如《秋艳》就没有背景,但这空白决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可以表现烟云,也可以表现远处的朦胧飘渺,与笔墨处虚实相间,相得益彰,具有同等的表现力。正如老子所说:“通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即“虚”的意思。总之,中国水墨画在节色省笔这点上与欧洲风景画截然不同,表现手法也不是直接、写实的,而是更多地依赖鉴赏者的感受。另外,为了加深空白部分的内涵,绢和纸的质量也很重要,它们自身具丰富的质感――细腻而柔软,在上面下笔时要带有瞬间造型的意味,而用麻纤维制成的帆布就不具备这么微妙的质地,粗糙的表面需要长时间的描绘才能体现油画的浑厚凝重。

四、体风格:中国画“内敛”,西方画“奔放”

从总体风格来说,中国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显得含蓄而内敛,注重意境的表达,需要鉴赏者静静体会。而西方绘画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画面往往处理得立体而真实,色彩艳丽而夸张,给鉴赏者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不同作品的比较,让学生加强了对中西方绘画基本艺术特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