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的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发展的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发展的规律

教育发展的规律范文1

明确核心理念,助力师生成长

众所周知,办学理念承载着一所学校昨天的历史、今天的现实和明天的理想。一所学校的文化及建设再复杂,终归在一个系统内,只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实施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用办学理念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时,要坚持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本思维和原则。基于这样的思考,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一小学确定办学理念为“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为家庭的希望引航,为祖国的建设奠基”,校训是“爱家、爱国、爱人类;做人、做事、做贡献”,校风是“传承、启智、明礼、笃行”。有了这样的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学校潜心研究未来的发展,逐步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

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名师发展计划”“教科研梯度发展计划”和“师生读书计划”的契机,来增加校园的文化氛围,同时让教师在自我的专业提升中积淀成长的幸福。

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职业素养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进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教师要转变“一把戒尺,三尺讲台,了却一生”的观念,认识到教师这一特殊行业的要求,降低重心,尊重学生,平等交流,打造教师的亲和力。学校要求教师教以用心,注重给孩子教的质量,淡化形式,探索一题多解,允许学生质疑;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克隆在课件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徒结对,明晰任务,各有所获的体验式进步,使教师的职业素养渐升。

各类培训计划,增强读书气息

“名师发展计划”:通过实施“师徒结对”“集体备课下的课堂大赛”“共同体能手大赛”,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缩短名师成长的轨迹;“教科研梯度发展计划”:通过“能手-骨干-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的目标引导,让教师看到自己的成长;“师生读书计划”:每年举办“读书节”,学生通过“捐两本读百本”活动来增强读书气息,校长每年向教师推荐一本书,让教育的感觉触及师生的灵魂。同时,学校采取外出培训学习,内部论坛培训交流的方式,让教师积极探索,寻求育人的最佳方法。

探索新型教学,落实因材施教

学校在探索中逐步完善了“六步三查”教学法,切实指导了高效课堂的有效发展。其中“六步”是课堂环节的六个基本步骤,即检查反馈“温故知新”、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和整理释疑、达标测评;“三查”是指课堂上的三次学情督查,即在学生独学、组内小展示和整理、达标测评时的三查;与之相适应的是学习小组的建立,通过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组建思想,落实了因材施教和兵教兵、兵练兵的学习方法,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

打造育人环境,实现德育教育

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精神的传承,是立德树人和建设高效课堂的统一体。育人环境一是指干净、整洁、文化氛围浓郁的外在表象;二是内在的、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精、气、神,是一种精神传承,一种精神食粮,也是一种信念、一种积淀。培养健全人格,只有内外因双修,才能将处处育人的校园功能彰显出来。因此,倾力打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既是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学校也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为孩子的一生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出“勤于思考、不耻下问、志存高远、智力与情商并举”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

围绕老师的课节目标,学生充分思考、独思、对学、群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让老师插手;充分发挥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课堂目标要求凝聚老师的智慧,而且目标要求要小、要具体,保证学生探索的兴趣。

培养学生特长,注重多元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多元化人才,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也是当前教育的一大课题,学校要着力培养“合格+特长”学生。所谓合格包括智育和德育,特长是指在校的六年教育中每位学生至少学会两项特长,这些特长以增加生活的幸福指数为目的,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为了让孩子学会感恩、理解、合作、奉献和诚实,学校还开设了“向阳社团”,包括向阳之声广播站、读书协会、歌舞团、腰鼓队等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为幸福生活奠基。

加强家校合一,实践教育硕果

教育发展的规律范文2

[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一般规律

[作者简介]邱仁富,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贺争平,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053-04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描述、承载、传导、转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内容,联结主、客体并能使它们互动的中介,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研究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对强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

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本质上是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1](P365)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来决定的。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制约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状况较好,农民实际购买力比较强,农村购买的电脑、手机、电视、收音机、VCD/DVD等设备就比较多,农村文化办公室资料比较齐全,给各项文化活动注入科技的血液。很多乡村路口都备有报刊亭,农民可以购买各种报刊杂志,许多农民利用休闲时间通过看报了解国内外新闻时事等。而经济欠发展的西部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备比较落后,很多的家庭没有电视、收音机等设备,报刊在这些农村几乎没有市场,甚至在农村很少看到报刊亭,农民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许多农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农民不懂汉语(如广西目前还有一些农民不懂汉语),他们了解的社会主流信息非常有限。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沿海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如深圳、顺德等地区的农村,改革开放前还是穷乡僻壤,十几年后那里的农民摇身一变就成了全国富裕的农民。农民富裕的速度比较快,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速度也较快,从广播到电视,再到手机、网络的使用,只需要几年光景。从靠在集市即圩里捎信①到固定电话再到移动通讯等时间大大缩短。而与之相反,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有的家庭经济状况几乎没有多大改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速度较之发达地区的农村是难以企及的。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也作用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农村家庭购买大量的电视机、电脑、手机、报刊必然会扩大内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利用电视、网络了解农业发展信息和外面的市场,及时调整农业耕种策略,使农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业耕种效益。多媒体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应用,提高了耕种技术,增加了农业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现代媒体在农村的广泛普及,把社会先进文化、健康生活、文明范式带到千家万户,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文明进步。

3.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所谓相适应,是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整体上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核心是农民的购买力问题。一定的经济发展决定这个时期的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可能存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村却大量购买电脑、手机等消费品的现象。所谓相矛盾是指农村个体超前消费,即载体发展超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超出了人们的实际购买力,这样就导致超前消费与农民现实生活水平相矛盾。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农村文化相互作用的规律

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本民族本地区传统优秀文化相承接的规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有一个延续性过程,都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都有发展的潜力和价值诉求。而“文化的不同阶段是文化发展和进化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影响未来的历史进程”[2](P662)。文化的变迁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传承性。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必须要传承农村传统优秀文化。表征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单一的同质文化传承到多元化的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传承的规律。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对单一的同质文化的传承。在几千年的中国农村发展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都是不断地继承传统农村文化。不管是帝王将相的更换,抑或是封建朝代的更替,对农村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始终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基石。一定时期的农村文化传播需要合适的载体,一定时期的载体发展需要农村文化作支撑,失去文化的血液的温存,载体将如同枯槁,显得十分苍白;失去合适的载体传播,农村文化也就失去表现其生命力的渠道。因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只有与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优秀文化相承接,才能找到发展的动力。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单一的同质文化传承扩展到包括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在内的多元化传承,这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高形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从主要对单一的同质文化的传承发展到对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共同传承,体现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正朝多层次发展,这种着眼“一揽子”的传承策略,更加有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因为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相互接触、融合、冲突,必然要有与之相承接的传播载体。单一的文化系统已经被突破,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制衡机制尚为雏形。在这个文化转型时代,文化冲突、文化渗透、文化霸权就成了文化发展的代名词。农村不再是也不可能是单一文化沐浴的净土,农村单一文化发展的时代已经终结或正在趋向终结,多元文化在农村的角逐在一定时期不可避免。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规律。“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

上的一面旗帜。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JP65)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到底为了谁、为谁服务?将关系到其发展的性质和趋势。在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最终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这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终极价值取向。发展先进文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载体,必须要有能够推动先进文化快速发展的载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4](P23-24),这决定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根本趋势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就是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相适应。

3.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农村亚文化互相矛盾的规律。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村亚文化在一定时期还保留某种程度上的制约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就必然会与农村亚文化相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农村亚文化想利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传播发展自己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辨别主次文化之间的矛盾,诚然也存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农村亚文化矛盾斗争的过程,即双方都是争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为自己服务,利用载体传播自己的理念。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矛盾过程。

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1.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向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5](P423),“社会的运动总是采取螺旋式前进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规律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所谓的普遍规律”[6](P87),表征为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一个迂回曲折的、呈非线性的发展趋势。历史证明,自然界的演变是呈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过程,人类的进化也是呈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过程,这就明确指出,社会更迭是个长期的、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决不是直线上升或爆破式的历史进程。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螺旋式过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螺旋式过程,主要表现在:(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从单维性向多维性拓展呈螺旋式上升过程。伴随人们的劳动出现了语言,“正是由于有了语言,才可能赋予人的思想以物质的语言外壳”[7](P516)。正是有了语言,农村家庭世代的家庭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至今仍然在一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延续着,成为一条“文化潜规则”,成为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载体,维系农村基本的伦理范式。但文字载体的出现和传播,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单维性发展为多维性。而电子化、数字化的载体,如广播、电影、电视、手机、电话、网络等载体的出现,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向多维性扩展。这个由单维性向多维性的拓展,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化呈螺旋式上升过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主要是语言、书籍、开会等。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农村基本上是运用这些传统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语言传播健康的思想道德内容,利用会议如族长选举会议、乡村的风俗习惯的制订、抵抗外族的入侵、本村集资建设等。这些载体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路程逐步发展到以书籍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而发展到以电视、电影、网络等多样性载体发展的新局面。这些传统的载体向现代转化,既体现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上升发展过程,也体现出这是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3)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低效运作向高效提升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效率是载体的生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个相对低效率的载体,如语言载体,它的传播面积较小、传播的质量较低、传播的客观性较差等。因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低效运作向高效提升就成了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结果的必然趋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低效率向高效率提升经历了从调整载体的结构到扩展新型载体种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规律

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总体上是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规律。大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比较好的时期,社会就比较安定。总体而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主要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基本上能够承载、传导、反映一定时期执政者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历代执政者们都把稳定农村、发展农村作为定国安邦的大战略,对农村的领导不仅仅是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辅之以意识形态教育,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书籍、报刊等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矛盾的规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存在着矛盾,表征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差异性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同一性的矛盾。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呈现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状况很好,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则相对落后。同一地区不同的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我国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内容、追求的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具有很强的趋同性。换言之,我国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同样的教育信息,却用非对称性的教育载体,并且追求趋同效果,这就必然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在一定时期还将长期存在,根本上还有赖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此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式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浪潮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够满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速度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速度不成比例,导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无法准时、有效地传导。这对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将制约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性载体发展向多样性载体共生发展转变的规律

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单一载体作用逐渐减弱,多种载体共同发挥作用逐渐增强。在传统乡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对单调,只有相当有限的载

体选择,每一种载体都扮演极为重要的作用。譬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只用两种载体,那么这两种载体平均分担百分之五十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就是它们的作用表征。但是随着新生载体不断传入农村,载体的增多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既可以选择传统型的载体,也可以选择新的载体,甚或全部使用,整合多样化载体的资源和功能。因此,一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内容可以让更多的载体来分担,这样原来载体的任务就相对减少,其作用也就逐渐递减。取而代之的是多种载体共同发挥作用,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内容从多层次、全方位进行传播和诠释,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的提升。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载体发展逐渐呈与多样性载体共生发展的趋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载体主要是指占主导地位、主要承担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内容的载体。在传统乡村,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般只有一种,即语言载体。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语言成为维系家庭伦理、乡村规范、邻里秩序的主导性载体,其主导的价值就在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为主体与客体最具有实效性的互动。但是新兴载体在农村的不断出现,使传统的主导性的载体面临严峻挑战,其主导地位悄然发生改变,核心是传统载体传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内容的效率比新兴载体要低,而新兴载体又呈现多样化。所以,多样性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逐渐代替传统主导性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旧载体相互吸收和共同发展逐渐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一大潮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教育发展的规律范文3

国内学校体育教学一直存在着大、中、小学之间衔接问题,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实现了生理与心理的成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方面发展有着不同的规律,这就决定了不同时期的体育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且在各阶段处理好体育课衔接的问题。国家体育部体委司司长杨贵仁指出:“目前我们国家学校体育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大中小学之间相脱节,没有把14年的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没有在14年中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其他规律进行研究,也就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大学管大学,这就都会出现低层次的重复。”

随着对儿童少年训练、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在竞技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已得到明确,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较为一致的意见认为,在某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内,如果训练等外因和遗传、自然生长发育内因配合得好。就可获得该运动素质良好、迅速发展的效果,并可为少年运动员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利用小学到大学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各项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的原理,进行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不失时机地在敏感期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打好基础,从而很好地解决各阶段体育课教学的衔接问题。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中小学校体育课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和数理统计法,调查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衔接问题,进而发现各年龄阶段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1.大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大中小学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以篮球教学为例,小学初中注重培养兴趣与基础,高中注重基本技术与简单战术配合,大学主要是基本技术的提高与战术配合的学习。然而,通过对黑龙江省几所高校2009级与2010级新生篮球班的调查,具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学生只占13%。可见,衔接问题仍然存在。

影响大中小体育课衔接的原因很多,目前主要集中在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的影响,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终身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不衔接的影响等等。

2.以篮球球性掌握为例分析敏感期对体育教学各阶段衔接的意义。为了研究的需要,随机抽取哈尔滨市 小学女生(72人)、初高中学女生(84人)作为实验对象,并按年龄分成十三个组别。

将实验后技评成绩提高百分比情况绘制成曲线图,如图1所示,如果将曲线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11岁和16岁为分界线。我们可以看出12~15岁年龄段提高幅度高于6~11岁和16~18岁年龄段;16~18岁年龄段提高幅度略高于6~11岁年龄段。因此,可以将三个年龄阶段按提高幅度由大到小排序,12~15岁>16~18岁>6~11岁。

将实验后达标成绩提高百分比情况绘制成曲线图,如图2所示,如果将曲线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9岁和14岁为分界线。我们可以看出9~14岁年龄段提高幅度高于6~8岁和15~18岁年龄段:6~8岁年龄段提高幅度略高于15~18岁年龄段。因此,可以将三个年龄阶段按提高幅度由大到小排序,9~14岁>6~8岁>15~18岁。

单从实验后测结果来判断哪个年龄阶段掌握篮球控制球技能快,还不够准确。必须对技评与达标后测成绩相对前测成绩提高幅度情况加以分析。根据以上结果表明,技评提高幅度最大的是12~15岁年龄段,达标成绩提高幅度最大的是9~14岁年龄段。依然是中间年龄段的组处于最高。综合技评与达标两项成绩提高幅度结果分析,12~14岁年龄组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都处于成绩最优阶段,因此该年龄阶段可以初步确定为女子篮球控制球能力发展敏感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智力有卓越的贡献。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当孩子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他产生一种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中之所以出现敏感期,是因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阶段性和非等比性。这就是敏感期产生的生理学基础。杨锡让教授在《实用运动技能学》一书中提到,在学习某种运动技能时,有一个掌握这一运动技能最合适的时期。在最佳年龄期,对特定种类的学习内容来说,无论是肌体上、感觉上、运动上、动机的形成上以及学习能力上,都是潜力最大、最完备的时期。李杰凯教授在《运动文化研究与体育教学论》一书中详细讲述了技能教学必须要考虑成熟对技能形成的影响。格塞尔对同卵双生子进行的著名爬梯实验,证明了成熟对技能学习的影响。他选择同卵孪生兄弟进行研究,发现过早地对儿童进行爬梯技能的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是徒劳的。在儿童的生理成熟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会爬梯技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结合学生各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衔接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2)实验证明普通中小学6-8岁女生在掌握篮球控制球技能的最初阶段,敏感期出现在12-14岁。这正是处于小学与初中衔接阶段。做好该阶段的篮球教学衔接将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步人高中与大学打下良好的篮球基础。

2.建议

教育发展的规律范文4

思想政治教育自产生以来,能够延续至今,是因为其遵循了一定的发展规律,并且有特殊的存在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存在的价值,它同样要符合一定的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规律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遵循的规律是这门学科要探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于其本质的重要问题。实践活动都是实践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实践的价值性正是在实践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中得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前进和人的均衡成长需要的价值实践活动,必然有其规律性。

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最先表现了实践的价值性,因而,实践活动的逻辑出发点是价值。所谓的价值是指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它不仅依赖于主客体,而且还受制于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历史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价值的含义后,我们再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它是指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应、相接近的关系。①

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受一定的规律制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及活动在它的运动发展中内部的、根本的、稳定的联系。彰显价值的基础是服从规律,而规律作用的大小也要以价值的完成程度来判定,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客观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规律性是指其价值的彰显需要服从一定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彰显,恰是基于对下列三大规律的认识和实践。

二、在社会发展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系统、各项工作构成两个基本关系,第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一定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第二个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超越社会客观条件,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既“服从”又“服务”的矛盾关系中进行的,由这一矛盾关系决定的规律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②

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顺应、维护并推进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激发人们的主体性,还有可以让人们树立效率及科学意识的功能,从而实现其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作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鞭策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通过它能够发挥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功能,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目的的完成。第二,它能够保障经济前进的方向。在中国开展它,可以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起着保障作用,还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促进改革的前进;另外,它在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作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环境营造的功能。经由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知情境、道德环境和心理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价值中,它的政治价值发挥着主导作用,占主要地位。在政治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增进社会政治成长有着巨大的价值。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其社会精神生产的价值,统治阶级为了让自己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需要经由思想政治教育来掌握思想上层建筑来实现这项功能。第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其政治关系再生产的价值,在我国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就要经由各种途径对广大青年进行主旋律教育,使他们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这样才能实现它为社会政治服务,实现其在这方面的价值。第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增进社会政治稳定和成长的作用,它在人们的联系和交往中,对于保障党和人民之间的和谐关系,增进社会政治安定,增强各族同胞之间的团结和统一,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上的价值也可以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实现。第一,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实现其文化选择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对外来文化的合理借鉴和批判改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第二,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其文化渗透和创新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开展的,在我国,现阶段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功能将主流文化渗透到各种非主流文化中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造就大量具有革新意识的人,推进文化的推陈出新,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革故鼎新功能。

三、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这就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③

服从这项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及社会的进步。通过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在个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极大程度的发挥人的主体性和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实现其个人价值。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实行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人价值得以彰显,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价值的实现。运用这项规律,我们可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推动人的各方面均衡发展;还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通过尊重人的主体性,推动人的各方面协调发展,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从而实现它的开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所进行的工作,对人的各方面均衡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其活动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可以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推动社会价值的实现。首先,运用开导、培育等多种方法,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到正确的方向上,这样可以促进其个体价值的彰显。其次,通过学习、宣传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实现其个人价值,可以为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最后,它通过对大众思想、举止的约束,可以提高大众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从而达成其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方针实行上的作用。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根据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了它的规律,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④

遵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精确抓住这个过程中的矛盾,这样更有利于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人的价值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人的需要有丰富性、阶段性等特点,于是,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不同层次和不同时代的要求,解决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并且要将这些思想道德经过内化再外化这个过程,这样才算实现人的价值。最后,在此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影响因素, 保持统一性和连贯性,这样会更好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五、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一个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第三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为了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它们需要相互结合发挥作用。

首先,三大规律是相互联系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这样提供更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真正的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而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同时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起作用,它们以作用于教育主、客体来达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大小。三大规律互相联系、共同作用时,可以取得社会的进步、个体作用的最大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好地彰显它的价值。

其次,三大规律是相互区别的。第一个规律面向的是现实社会,处理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内在关系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规律则是面向现实的、个体的人,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行为方面的问题;第三个规律揭示的是对这个过程中各要素间的根本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趋势问题。其中,第一个规律制约、引导着第二和第三个规律,即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起着指导作用,后两者的的进行不能脱离社会客观条件的约束。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作用,都是靠人来实现的,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的进步,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个规律是第一个规律的基础。三大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角度各有偏重,这样就会从各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最后,当三大规律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合力是最大的,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提升和实现。三大规律各自发生作用时,只能从某一方面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但是当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时,可以从它们各自不同的角度发挥作用,三者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各个规律单独作用产生的价值则没有三者结合起来时形成的价值大,因此,将三者结合起来,可以从社会、个人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等各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规律性要求只有在三大规律共同作用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割裂任何一方面的规律所产生的价值均会大大降低。

注释:

教育发展的规律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该学科将会被其他学科所替代,没有建立和发展的必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一、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研究

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学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各抒己见。总的说来,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

1、“一个规律论”

这里又可以分为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以思想转换的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等等。

2、“两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比较权威的高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1年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依据人们思想活动规律而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1999年版再次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规律论"的观点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

3、“三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虽没有明确提出,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实际已经蕴含了这种观点。

无论是"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还是"三个规律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但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往往隐藏在现象之中,是在必然现象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遵循的那种不变的程序或规则,所以,任何一个规律的发现无不依赖于对现象的研究。总而言之,在规律没有被揭示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规律为何种模样,因此谁也无法对规律本身进行研究。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规律

(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实践中,用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立场、观点问题和各种思想问题,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表面上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的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实质的不协调,这就必须要回到实践中来,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定要与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息息相关。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同志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了解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必须考察该学科所特有的矛盾,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多对矛盾,在诸多的矛盾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其他各种矛盾、起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应该是什么?要找到这对矛盾就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去寻找,我们必须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排除,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发现新方法,不断地反复研究总结,不断推进和修正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大系统",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个"大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运行的,对运行环境进行时时调控,要对运行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并根据运行效果调整这个"大系统",以确保其发挥最大最好的功效。由此可见,作为一门实践性、实用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单单只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必须不断调节一定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要求与人的实际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寻找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和规律,使其更为科学化。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育过程,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其包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分析人们的思想品德结构,研究人的思想变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探究人的思想变化有何规律性表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解决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确定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还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反过来再利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过程,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理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自从1980年我们党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特别是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式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以来,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以及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这些之前学者们发现的规律,要对这些规律进行积极地扬弃,对于对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情况有益的,我们要积极地吸收借鉴,而对于那些明显已经落后,甚至错误的认识,要积极地进行改进和抛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与时俱进的、进步科学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思考又不能完全局限于这些资料,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只有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而这些资料只是学科创始人初创学科时的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那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那个时期的认识水平之上所作出的判断。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扩展,如果仅仅用以前的规律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肯定是有局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化的主客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从而在前人探索的规律基础之上总结发现用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动整个学科更加科学化。

三、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还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包含了科学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又包含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教育过程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相关的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就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合理生长点,从而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如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对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形成规律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过程的实施才具有现实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也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范围。教师的任务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都是围绕教育客体科学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的。无论是教师还是政治辅导员,都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林锦峰.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9,(8):35-41.

[2]黄少成,陈拥军,傅安洲.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单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多样性的对立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03,(2):31-3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 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教育发展的规律范文6

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有规律的,其中一条基本的规律,我认为就是:关注实践、反思实践、研究实践、改进实践,在关注、反思、研究、改进实践的过程中取得成功,收获成果,实现成长。

教育科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古今中外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无不来自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或有丰富、深刻的实践背景,缺乏或者轻视教育教学的实践,要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尤其适用于教育教学研究,尤其适用于广大一线校长和教师。因此,教育教学的研究必须基于教育教学的实践,特别是要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学校的教育科研才有根、有效,校长和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并获得专业发展。一线校长和教师的关注点、研究点、着力点应该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校长和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科研和校长、教师成长的真正起点和基点,实践―反思―成长,是学校教育科研的规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张景彪、赵庭标校长带着他的由“鹰一样的个人”组成的“雁一样的团队”,遵循着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许多方面作出了实在、有益的探索。认真拜读这本集子不难发现,他们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来自于实践,二是来自于自身,总之是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才如此紧密地联系着,他们的教育科研才如此有效地促进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的教育科研成果才如此丰富、多样、鲜活而引人入胜。东外的发展,东外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结果,也是遵循学校教育科研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结果。而遵循规律的教育教学才是最好的教育教学,遵循规律的教育科研才是最好的教育科研,遵循规律的教师发展才是最好的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