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艺术教育发展探究

院校艺术教育发展探究

作者:束霞平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境遇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与高校艺术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时髦而并非价值中立的词汇———全球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及背后的价值选择。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它虽发端于经济领域,但早已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全球化的影响和播撒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和国际交往上,文化的全球化日益在凸现出来。美国文化的‘全球化’被形象地概括为‘三片’,即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的‘薯片’、代表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西方主流国家的强势文化对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英国学者汤林森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虽然汤林森说的看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力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2]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但是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可见,作为一种全球性事实基础上的价值观与文化延伸,全球化作为一种大背景,承载并传递着不同价值观与多种文化,把世界原有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更加彻底地呈现在认识主体的面前。“大学作为保存、传播和创新知识的机构,随着知识荷载的价值不断垒砌,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文明冲突的先锋领地。各种文明以知识为载体在这里聚集、交汇和对话。”[3]高等教育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显然对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作为文化传承与创造的大学就应制定与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选择、批判、传承、传播、适应与创新发展的战略问题。这是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文化,尤其是艺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艺术文化交流与传播。面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冲突大背景,高校艺术教育作为各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加强各民族文化学习与交流,拓宽大学生的审美视野,进一步认识世界各民族艺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在东西文化的对比研究和在全球化语境中观照本民族传统的发展,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文化的认识水平,引领社会文化发展。这也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使命。

(二)大学文化导向的反思及文化自主意识的提升

在全球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虽然对文化帝国主义、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文化相对主义等观点的批判和驳斥的大有人在,但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语言教育到宗教信仰,从影视传媒到纸质书本,都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来认识文化的特征、传承与创造,以及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这无疑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课题,这将深刻影响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而目前我国仍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旧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观被动摇,此时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观又没有确立或没有被广泛认同,所以在新旧文化价值观的更替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文化价值真空或称之为文化价值失范。这必然会给社会当然包括大学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现实问题。比如传统道德经不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政治文化被多元文化所稀释,传统民族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碰撞,致使大学文化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今,面临着“后现代、后工业化”的知识经济大潮的高等学校,已不可避免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一方面现实大学人文精神的匮乏;另一方面当今的高等教育正在进行规模化发展所带来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人文教育软弱,所有这些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呈现出一系列大学生“人文危机”现象,一些大学生在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中所表现出来的拒绝传统、技术至上、智慧欠缺等弊端。2004年《环球》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大学生———危机四伏的一代》的文章,文章提出当下大学生综合素质严重下滑,归纳了大学生的“地狱症状”:诚信危机、道德失范、心理失控、情感迷惘……[4]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大学生受到社会消极因素影响表现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急功近利的思想,使他们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纯朴、浪漫、激情与执著,过分看重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文化素养及艺术审美素养的培养。据相关学者对部分高校非艺术类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会五线谱的占8.4%,会素描的占12.8%,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音乐水平在一般以下,64%的学生缺乏感受音乐的基本素养。[5]本人在对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养调查时也发现,有65%的同学希望更早地接受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有19%的同学认为目前教学基础理论课课程安排合理,其余16%的学生对该问题没考虑过。对问卷中“你对绘画基础课、设计基础理论课课程量安排的看法”的提问,30%的同学回答“课时量偏多”;当问及“你对专业课程量安排的看法”时,其中51%的同学认为课时量偏少。尽管有69%的学生认识到“在大学里开设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很有必要,它能够提高设计修养”,然而我们在问卷中罗列了15本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目,其中读过一半以上的仅占10%,对所读书目大多数集中在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读过《科学发展纵横谈》、《中国文化概论》、《论语》等著作的学生数量很少。这一方面反映了大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专业技能学习的迫切心情,但同时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课、设计文化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等课程的忽视,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6]究其原因很多,其中与全球化所带来的大学文化价值多元影响是分不开的。这或多或少致使大学生的文化导向存在一定的缺位,出现了大学生文化自主意识的缺失现象。尽管我国高等学校在这一大背景下,也面对着许多无奈,尤其是大学文化安全及大学文化自主意识缺失,但作为文化的传播、倡导与实践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对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的培育和呵护者,大学责无旁贷。高校艺术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得以延续和更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主意识的培养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p#分页标题#e#

二、文化自觉: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价值追求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当代价值

所谓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以艺术为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是研究有关艺术教育实践及其理论的科学,是通过艺术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提高他们艺术修养与审美文化水平,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品格、完善个性的教育。”[7]它不同于艺术创作实践活动,强调落实艺术教育的实施,更为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理念。在2001-201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即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面对全球一体化下的多元文化境遇,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被赋予了历史使命,体现了时代价值。首先,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施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主要载体。因此,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文明与高校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和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艺术教育的直接性结果。同时,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增长生活、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文化水平。第三,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也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创造的需要。大学作为多元文化集汇地,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传播与创造,高校艺术教育又担负着各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因此,所处多元文化的大学里他们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才能有效传承与创造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当然,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增强等。可见,高校艺术教育的当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重要,人们对高校艺术教育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对艺术功能的显在性认识向艺术价值的潜在性认识,逐步认识到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文化知识、个性品质以及文化传播与创造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二)文化自觉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下,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高校艺术教育作为文化传播与创造的重要途径,如何担负起文化发展的大学功能?费孝通先生199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个文化发展理念:“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8]这一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正向我们提出挑战之时做出的一种和谐方式的积极反应,贯彻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古训理念,是与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完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如何在全球化境遇下进行创造与建设所作的积极准备。文化自觉不仅仅是思想过程,而是有着具体的历史内容和时代价值指向的,是一个批判的实践与创造的实践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从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关系中进行反思和探索,包含着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其他民族文化及他国文化的借鉴和批判。大学也是如此,这是由它本身文化特性所决定的。正如张楚适先生在一文中写到:“大学里的文化是可以由一个‘学’字,一个大写的‘学’字来表征。大学里的精神,大学里的文化,都因为与一个‘学’字紧密相连而特别有生命力,它的文化因此而成为跳跃着的文化,飞翔着的文化,呼啸着的文化,继续生长着的文化,繁衍着的文化。”[9]可见,大学不仅能传播文化,更是能产生文化,成为社会文化自觉的先驱。因此,高等艺术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播与创新本民族文化,吐纳与整合东西方文化责任,而且要自觉地引领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及社会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以文化自觉引领高校艺术教育发展

(一)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转变传统观念,实现高校艺术教育由“自知之明”到“文化自觉”。我国现代艺术教育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引进并借鉴了大量西方现代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多年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功能,在艺术教育方面缺乏有力的举措及应有的重视。首先,高校艺术教育更多地强调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忽视艺术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即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及文化素养,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将艺术教育作为或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智育的活动,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将艺术当成一种加强德育与智育的手段。这使我国高校艺术教育逐渐失去了活力与吸引力,学生接受得更多的是技能训练及技能教育,艺术教育几乎等同于技艺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其次,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发展中,其艺术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往往成为其他学科学生的一种消遣方式,难以达到发挥艺术教育潜在的育人功能的作用。第三,高校艺术教育在管理体制上也没有统一规定,从艺术教育机构与体制来看,目前国内大致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成立艺术教育系挂靠在艺术院系或人文学院,负责艺术专业学生的部分授课及全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选修课教学;第二种是设立独立部门的专门艺术教育中心机构,负责全校非艺术类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第三种是成立艺术教育中心挂靠团委内部,负责全校非艺术类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及艺术团体指导。从师资队伍来看主要是由来自于艺术院系、人文学院及其他学院少数有艺术专长的老师担任,并没有专职教师,这将导致缺乏对艺术教育规律深入的研究。究其原因很多,有历史传统的原因,有客观制约的原因,但更主要的仍是主观原因,缺乏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地位与作用。文化自觉需要一个非常漫长和艰苦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教育研究而言更是如此。这是因为“21世纪时代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把教育理论抛到中国这块土地的人世间”,“引进”是“娘胎里的记号”。[10]如何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这就要求对高校艺术教育文化育人的重新认识,做到“自知之明”。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一方面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认识艺术教育,将高校艺术教育纳入到高校整体工作中去,真正确立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要避免成为道德教化的手段,必须建立独立学科体系,凸现出自己的独立地位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要求从制度上将高校艺术教育纳入到“依法治教”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艺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做到真正的艺术教育的“文化自觉”。#p#分页标题#e#

(二)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造功能,铸造中国民族魂,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及民族精神。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表现出自身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现象,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系统组成的一部分,对文化的变革、交融、整合与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就教育对文化的作用而言,张应强先生认为具体表现为选择文化与批判文化、传承文化与传播文化、适应文化与创新文化等三个方面。他也指出,高等教育对文化的这几种作用,并不是分开的而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任何一种作用,其他作用便不可能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11]可见,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对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上,这里也包括对文化的选择与批判,主要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既有与时代要求一致并能推动时代进步的文化成分,也有与时代要求不符的消极文化成分,这就决定了人类在传承文化时必须做出选择与批判。另外,高校还聚集了大批有较强的文化选择与改造的人才。所有这些一方面对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改造功能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人类文化成果,从而使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得以传承。为此,研究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加以批判汲取,努力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及民族精神。[12]范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文中也指出:“在各种不同文化或传统成分通过传媒和人口跨国流动进入不同国家已成为常态的全球化时代,如何考虑文化认同的价值,将直接涉及到究竟能否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相互理解的问题。”[13]因此,高等艺术教育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发挥人文学科优势,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传统,通过学习其他民族文化来反思自身的文化,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养成和锤炼真正的民族精神。

(三)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功能,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理论,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有时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但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的。他应该在青年人身上培养那种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与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消灭个性,把个人仅仅作为如蜜蜂或蚂蚁那样的社会工具。因为由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毫无发展可能的、可怜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问题。”[14]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本意,更是成功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具体地说,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艺术教育不只是静观,而且要参与艺术活动,它是观照和操作的统一。所谓观照是指对艺术教育媒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的共鸣,它包括了艺术的欣赏和评判。操作则属于实践性的方面,包括对艺术媒介的掌握与创造。观照与操作的结合,意味着教育接受者在观照中要积极参与艺术活动。”[15]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加以落实。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学科交叉,增设人文、艺术、工学、管理学等课程,开设选修课及限选课,提高他们传统文化素养及综合知识素质。在实践教学上增强实践环节,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各类艺术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等文化实践教育载体,努力创造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增强实践能力。这样可以使他们参与其中,不仅传承着文化,而且还创造着文化,努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作为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艺术社团在高校发展迅速,各高校结合各自特点创办了各种形式、数量不等的艺术社团。如在北京地区,建立了以清华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交响乐团,以北京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民族乐团,以北京师范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合唱团,以首都师范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军乐团,以北京工业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戏剧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歌舞团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长期保持了数百人的艺术团体,其中包括合唱队、舞蹈队、话剧队、戏剧表演队、摄影队等,以及苏州大学还有100多年历史的“东吴剧社”。这些艺术团体在国内外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的艺术团体还参加了国外重要演出,获得好评。正如《学校艺术教育史》一书载道:“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这些艺术活动对活跃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16]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以艺术为媒介来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教育,其功能一方面是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表现为文化传承与创造。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高校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要敢于面对挑战,关注本民族文化,也要关注其他民族文化,并以全球视野下观照和审视本民族文化,真正使学生实现从“自知之明”到“文化自觉”的转变,使他们成为民族文化的受益者、传承者、创造者,最终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