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例6篇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五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流倡导的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深刻地反映社会核心价值的培育取向。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清晰地勾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目标取向和方式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也体现了当前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诉求,基于国家主体、反映国家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并制约和引领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自身等发展方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信念的表征,基于社会主体,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主导社会各种思潮的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公民行为规范的要求,基于公民主体,反映公民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公民的实践方向,包括公民对自我身份、国家制度的认同和对道德的自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倡导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导向,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公民文明向上,三者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复杂的、深层次的心理现象,其教育也应严格遵循由表层结构、中层机构再到深层结构的灌输和教育顺序,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外在驱动状态,而是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追求和保持。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价值观的教育,它具有特殊性。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的价值观教育在各个社会群体可以是相通的甚至是相似的,而带有“社会主义”标签的且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教育即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且与“非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特性。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在其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世界上多民族国家众多,其国家核心价值观必定带有民族特色,但又各不相同。尽管我国由56个民族聚集而成,但我们传承的却是同一脉的民族精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采用包含民族精神的方式传递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族精神融入到价值观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及其全过程。最后,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要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关系。从内容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是其精神和灵魂,决定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会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演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内涵的延展性决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并通过具体的实践促进其深化与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文化精髓,在不断的教育传播中,发挥强大的社会效用,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2

专题主持人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改革、价值教育等,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途径、方法创新研究”等项目,出版《教育学的文化性格》(1999)、《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2001)、《公共教育学》(主编,2007)、《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2007)、《教育哲学》(2008)等学术专著和教材,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

党的十凝练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期也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教育部、北京市等先后就如何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让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蔚然成风,方兴未艾。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要在如何“融入”上下功夫,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及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北京市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组从北京市近百所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地调研发现的案例中选择出来的,现以专题形式予以发表,旨在展现一线中小学在结合区情、校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丰富实践,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生活的多元途径与方法,如义务支教、经典传承、同伴引领、家校联动、红色游学、班级管理、课堂渗透、舞台体验、榜样示范等,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在这些文章中,《关于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则是对入校调研过程中校长和教师普遍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回应,希望能够起到交流思想、答疑解惑、坚定信念、促进行动的作用。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对精神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民主思想”借助网络、传媒等手段不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同时国内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缺乏诚信、消极腐败等现象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毫无疑问,当今社会多元思潮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多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如果思想教育工作者不能牢固把握方向,抓住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可能动摇年轻一代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课(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必须能够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不是很端正,他们不能认识到思政课对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市场经济转型促进了文化多元性、价值多元性的发展。多元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空前的价值、伦理等选择空间。大学生活跃的思想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激情和创新性,同时也让他们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时代陷入价值观的迷失和困惑。他们只把思政课看成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政治课,而不愿花精力在这门课上,部分学生从心理上排斥政治课。许华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调查”中发现,56.1%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开设;10.6%的认为有一定必要性,但开不开设无所谓;8.5%的认为开设可以挣学分;还有4.8%的认为没有必要开设。[1]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态度是十分不明确的,只有近一半多的学生意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种的,包括无用论、形式论、教学乏味论等。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动机呈功利性价值取向,也反映出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显然,真正能把思政课上的更加有吸引力和活力,离不开课堂上的另一主体———思政课老师。遗憾的是,不少思政课教师长期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另外部分老师对理论研究不够,浮于表面,对某些理论理解不透彻,缺乏剖析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上课显得底气不足。另外有的老师敷衍了事,备课不认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师生交流少,很难表现出教师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上课的热情。这样的状况如果不能及时改变,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将很难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传承,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人们的思想也因为各个时期的不同现实而发生一些变化。为了应对这些思想变化,历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都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为“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运动;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价值观。”[2]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树立起意识形态和思想大旗,确保社会主义发展征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起着指引性、规范性和驱动性作用。共产党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他们运用开放的姿态总结社会主义运动、革命、实践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中的积极思想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相结合,不断丰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涵、并使之科学合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理论说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最终确立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新中国建立后,广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2006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三个层面具有统一性,目标一致性,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民族振兴、社会文明和个人价值理想诉求。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适合所有公民理解和遵循。充分体现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汲取世界人类文明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共性和特色社会主义个性的结合,既宣示了国家社会的理想,又对所有公民提出了基本要求。当今社会,社会思潮多元化,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从未放弃,作为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如果没有正确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只会是一场梦。因此思政课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能够在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实现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是学校和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精神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社会系统良好运行、社会秩序维持的思想保证。下面本文具体探讨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主干课程中。

(一)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还是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当今社会,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网络应用普及度不断提高,各种外国思潮、文化等几乎可以渗透到中国的每个角落,人们的心理认知、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出现,误导人们,导致部分人信仰迷失、腐化堕落、价值观缺失。一些人借助贫富分化、官员腐败、环境恶化等社会现象煽动民众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此外,封建社会残余流毒有所抬头,封建迷信思想不仅在普通民众中传播,部分政府官员也信“大师”、占卜摆卦,、专制特权、包养情妇等冲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破坏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严重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与践行。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必须担负起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只有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中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4]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坚定理想信念。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要在思想灌输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自觉追求的内化。冯留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个人价值的认同,并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需要一个接受与内化的过程。[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从中国历史发展来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屈辱,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把立志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学生通过历史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没有符合国情的科学理论指导,没有一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会产生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理论。在“概论”课上,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让学生深刻领会改革开发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坚守思想道德教育的伦理底线

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如今社会的各种不良价值肆虐,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深深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大学生沉溺于对金钱的无底线追求,弄虚作假,学术欺骗,他们如何能成为国家栋梁,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张丁杰等认为,思德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身心素质”的必然要求。[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树立伦理底线意识。“形成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自己的人生追求、道德实践”[7],学法、懂法、知法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实现法制社会的建设。“基础”课程可以实现引导学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个人的奋斗目标有机结合,统一到同一路径上,在为共同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服务祖国、奉献他人的时候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要实现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必须严肃对待。一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整肃、教学水平必须提高,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实效。二是必须扭转学生对待思政课的不良态度,使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加强思政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思政课在人生规划、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黄文秀在分析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领导、统一认识、优化管理、提升师资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等。[8]事实上,思政课不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我们还要拓展第二课堂,实践课堂,让学生在理论思考中成熟,还要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传承。只有实现多维度的,全方位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践行传承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0(7):90.

[2]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8.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07:33.

[4]邱秀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73.

[5]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6]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7]傅佩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64.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4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四新教育;保障

1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2012年11月18日国民大会报告明确提出了“三倡导”,即“倡导繁荣、强大、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正义、法治、促进爱国主义、奉献、诚信、善良,并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最新的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

积极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党和人民的团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一个强大的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1 从深度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复杂。一是国际敌对势力图谋对我们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渗透西化的势头凶猛;二是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化交融的价值观的竞争形势的竞赛成为新常态;三是内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样性的表现,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

1.2.2 从促进国家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深化改革,改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我们必须解决问题的价值体系,加快建立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文化思想与价值观的融合,掌握主动权领域的价值观,引导人民走中国道路。

1.2.3 从提升国家和人民精神状态的角度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指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对建设一个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1.3 党员干部和一线员工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1 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反复重申,“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强,精神将缺“钙”,将会得“软骨病”。

二是加强党性教育,为人民做实用的清洁。党性是党的性质、目标、目的、风格,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人民”是党性的灵魂。“务实”是党性的基础。党员和干部要创新、永不僵化和停滞,积极发展实用风格,说实话,办实事,而且,要务实,脚踏实地,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成果。

三是加强道德文化,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1.3.2 一线职工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能量的传播者

在实践中,有不少人认为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员干部,与自己无关,这种思想是带有偏见的,是错误的。我们每一个公民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过程都要和周围发生联系,和所从事的事业发生联系,和整个国家发生联系。为了保证秩序的有序,我们需要坚持一些基本价值和道德标准的原则。

因此作为一线工人必须开发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值,提高政治“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创造者。

2 关于“四新”形势任务教育

“四新”活动,着重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如何认清新常态,解放思想,凝聚度危求进合力、如何正视新挑战,融合发展,凝聚攻坚克难动力、如何展现新作为,整合协同效力,实现内涵发展新突破、如何把握新机遇,持续创新,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四破四立":破除畏难发愁、守成不前的保守思想,树立"敢于担当、勇于尝试、奋发有为"的新观念;破除等靠熬要、徘徊观望的依赖思想,树立"改革突围、自救脱困、断臂求生"的新观念;破除重总量轻均量的粗放思想,树立"轻资产、精用工、市场化、均量高"的新观念;破除地域局限的封闭思想,树立"依托优势、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新观念。

――关于新常态

“新常态”的高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常规的经济转型和升级规则,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新常态”三个特点和九个特征也在我们煤机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驱动以及专业化生产、内部市场化运作各项改革举措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关于新挑战

当前正处于煤炭市场的极度疲软期,煤价下滑无底线,煤炭企业保生存、求发展的压力与日俱增,受此影响,煤机制造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动力不足阶段,市场开拓、货款回收、工资发放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拥有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纷纷转型突围,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濒临关门、破产。

――关于新机遇

在山能重装重组整合新的征程开启时段,企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将更加凸显。通过整合重组,企业的实力如虎添翼,把各方优势进行深度融合,必将在改革发展过程之中得到不断提升,产业基础更为强劲。

――关于新作为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思想教育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56-01

从本质上来讲,价值观是一种意识,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认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高校的思想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高校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生活化、具体化的标志,丰富了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能够增强高校的培育效果。

一、高校思想教育中核心r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和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培育的对象,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修养,努力实现德才兼备。高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在教导大学生坚持为人民服务,丰富自己的内涵。所以,高校思想教育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二)顺应时代新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的发展环境也是瞬息万变。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各种思想观念在社会中盛行,大学生对于价值观念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很容易发生混乱。基于日新月异的大环境,高校必须从思想角度出发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避免学生出现道德迷失等情况。在这个问题上,高校的思想教育应该起到引导作用。

(三)丰富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需要

虽然我国高校的思想教育在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经逐渐成熟,但是思想教育工作还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及时融于最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坚持创新,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不断地进行内容的丰富和扩充。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要和党的领导思想保持一致,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当下各种政策,从而丰富自己的价值观。

二、高校思想教育中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宣扬马克思主义,树立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信仰是一种基于人们内心世界而反映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信仰,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作出了一定的规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形式的价值理念在社会上盛行,这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无疑是一种挑战。有些大学生受其他思想的影响,放弃了一直追求的理想,人生陷入迷茫状态。面对诸多的问题,高校思想教育应该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形象化地展示给当代大学生。根据大学生自己的思想特点对症下药,教导学生遵循唯物主义指导实践,从而树立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实践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体现在它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实践落实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所以,应该从具体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引导,学校可以展开道德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引导。通过各种实践性活动,大学生收获了各种体验,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而获取精神层面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关注大学生的内心状态和生命意义

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关注生命、关注自己的内心。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防止学生产生极端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珍爱生命,走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思想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状态,对学生进行生命和理想追求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秀玲.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1).

[2]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4-05-05.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6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

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中,要遵循四个原则,做到四个结合。四个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理解原则,服务原则,情境原则。[2]思想政治教育之“以人为本”主要强调在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尊重学生,把学生的个性培养和道德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带着责任与感情,殷切关怀学生的安危冷暖,同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学习与就业,并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抛弃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良好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持有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关注个体差异,正确评价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现并激发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逻辑思维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根源与精髓,凝聚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风貌,其对现代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元化思潮涌动的今天,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衔接,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意识到只有将加强大学生的价值教育放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才能使大学生价值教育具有中国特色,将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中国人。[3]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丰富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具体问题,对传统价值观念加以解释,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其次,注重社会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引入到实践中来,采用科学的教学对策,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访谈、自主创业计划、勤工助学以及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身的行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再者,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必须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同时具备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引导学生探索思考问题,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无时无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据调查显示,在媒介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因素的结构程式发生了变化,由“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变为“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学校、家庭”,其中大众传媒成为青少年信息来源最广,对思想品德最深刻的第一影响源。[4]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最快获取信息,发泄个人情绪的主要途径。高校要积极开展以互联网为价值观教育载体的研究与实践,在此同时,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辨别网络信息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此外,通过建立“红色网站”,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