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范例6篇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范文1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社区养老;问题;举措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20-01

1 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社区养老的现实意义

到200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49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1.3%,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另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承担养老重任,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因此在继续保持家庭养老的同时也亟需对该模式进行适当的改善t于是,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就应运而生。它可以不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在排除子女后顾之忧的同时,维护老年人与其子女双方的自尊心。社区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社区服务在养老保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1)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还没有意识到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2)政策法规不健全。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由于存在部分养老助老意识淡薄、道德水准较低的人,不尽瞻养义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是由于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还无法用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有助于缓解这些问题,亟待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建立起养老助老的政策法规来调整有关社会关系。

(3)养老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医疗保险相对滞后,缺乏医疗保健机构,很难实现老有所医;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娱乐设施缺乏,精神生活枯燥乏味,无法实现老有所乐;养老设施使用率相当低,高费用把老年人拒之门外。

(4)缺乏对老年人服务机构及专业队伍的上岗规范和训练。由于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存在诸多问题如: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且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5)社区养老资金不足。由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仍以政府财政为主,所以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资金短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街道一级社区资金的来源基本上是以街道自筹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加上部分社会赞助,不仅使居委会连基本的日常开支都难以维继,对包括老人服务业在内的社区建设受到极大的限制。

(6)社区养老管理经验不足。由于我国社区养老还处在起步阶段,各项养老服务工作的展开和落实都需要学习以及经验的积累,从整体上看,社区管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资金以及各方面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没能有效的发挥管理优势。

3 社区养老问题的举措

针对我们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和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1)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就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区养老服务所具有的福利性、公益性而言,社区养老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政府行为,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将之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以财政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2)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老年人照顾服务业,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加强新的社区养老机构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对于每个社区每个养老机构做到医疗康复设施齐全、医护人员到位、定期组织社区内的医疗机构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免费的义诊和健康讲座。对于每个养老机构不仅要配备普通的生活必须设备,还应配备相应的娱乐康乐设施;如健身器材、康复器材、室,丰富老人的生活。

(3)建立老年医疗保健体系。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主体的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医疗资源,将这些资源整合并改造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站,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根据各社区的实际需求,可以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创办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医疗服务机构为补充,如老年护理中心、家庭保健指导机构、社区康复院等;并且还要加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正规大医院的合作,建立起从医院到社区和家庭的连贯体系,使病人从发病到康复的全过程都能做得到方便、有效和连续性的医疗护理服务,并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中间环节,节约医疗资源。

(4)发展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对于社区内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在职人员,要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于缺乏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社区养老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社区的优势资源开展一些培训小组,将社区中的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等招募进来。培训他们专业的护理服务知识和技巧,鼓励他们投身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在人才、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组织不同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既能培养公民的尊老、爱老、为社会奉献爱心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又能解决社区养老资金短缺的问题。

(5)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我们一要加大政府税收优惠力度。在对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统一暂予免征养老服务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赋,甚至永久性取消这些税赋。二要加大政府融资支持力度。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银行贷款等渠道还远远不能满足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要求。应进一步加大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资金支持方式。三要重点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范文2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

一、社区养老模式产生的背景

伴随人口政策的演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前加深,老年人口问题愈演愈烈,这种背景下如何安置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日益摆上社会亟待解决的日程。传统的居家式养老面临规模缩小与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的处境。而老年人较青睐与同龄人相伴的群居式生活,加上人们养老意识的转变,福利水平的提高等因素,社区养老便应运而生。

在当代社会,青年人在事业上压力较大,照顾老人往往显得力有不逮。由于我国多数老年人喜欢居家养老,而机构养老的覆盖范围较窄,又受制于资源的匮乏和较高的成本无法规模推广。所以,社区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主体作用,其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也逐渐凸显。

二、引进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的原因

(一)有利于促进社区内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的主要险种,做好养老工作在我国福利体系中有重要作用。老龄化推进对传统家庭式养老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在社会福利领域,尤其养老服务方面,不能单靠政府主导与家庭支撑,而个人层面的养老又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引入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养老就成了一条重要的思路。

(二)有利于我国志愿者队伍自身的建设发展。随着文化建设的普及与国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借鉴早期志愿组织的经验,志愿者服务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显著改善,但仍存在改进空间,因此推进我国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有助于实现建设和谐社区与幸福城市的愿景,且对于促进志愿者组织自身的后续发展也有很大优势。我国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对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需求将产生深远的社会意义。

三、志愿者进社区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首先,我国在法律上肯定了社区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等设施和网点”。其次,我国的行政体制已形成一套社区管理的组织基础,各区的街道办事处在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方法。最后,社区是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它所特有的感情交流功能可保持传统家庭养老的优势,并弥补居家式养老的单一与信息阻塞,这是其他养老机构所无法替代的。

(二)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可行性分析。首先,志愿者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定期安排时间做义工,时间较富余。且一定区域的志愿者分布集中,常在周边社区活动,志愿者之间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便于统一安排活动,具有时空优势。其次,志愿者人员构成固定,凝聚力较强,也将志愿意识的触角延伸到各机关与高校,而大学里有一批覆盖各专业的人才,他们具有杰出的理论知识。最后,社区可提供公益性岗位,便于收纳劳动者,而在社区从事的工作体力强度适中。社区作为安全的居民聚集区,存在大量的日常活动,又亟需义工人员打理,而志愿者无疑也是合适的参与社区服务的义务性群体。

(三)志愿者提供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首先,受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制约,社区服务中专业人员承担职能的范围有限,因此在社区养老中很大一部分服务要由志愿者来承担。而志愿者在以往的工作中与老年人接触较多,较了解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且社会影响卓著。其次,社区养老服务除需专业人员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作为补充,为老年人提供无偿的救助,以降低老年人的生活开支,提高其生活水平。最后,鉴于老年人口所需的服务主要集中于医疗、家政与精神食粮供给。医疗服务主要由专业人士承担,家政和精神服务则部分由专业人员承担,其余由志愿者服务作为补充,而志愿者在供给精神服务方面有突出优势。

四、志愿者在社区养老方面提供服务的途径

(一)激励方面的措施。1.应酌情对志愿者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调动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社区应坚持以人为本,为志愿者提供适量的物质补贴,对其安全予以保障,提供基本的用餐与出行补贴等,减少其额外的资本付出,使志愿者能切实感受到社区方面的关怀,应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让他们能有一种自我存在感,实现自我价值,在此基础上为志愿服务的持久开展提供保障;2.根据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辅以少量物质奖励。通过定期对其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估,评估内容集中在服务质量与居民的认可度上,可以设置最受欢迎与最专业的志愿者以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鼓舞,为其他志愿者树立榜样,以创造良好的社区服务环境去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二)培训方面的措施。1.针对具有突发性的志愿服务进行专业性培训。社区作为公共领域,面临着公共应急管理,可以培训志愿者消防常识、防火渠道与急救措施等,开展养老技术指导与老年人康复训练的讲座,这并选择一些责任心强的志愿者进行初期培训,以点带面,让志愿者不仅帮助了老年人,也获得了生活自救常识。2.对志愿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予以培训。鉴于社区中的老年人资源丰富,其本身又具备青年志愿者欠缺的社会阅历,可将老年人意欲回馈社会的初衷体现在与照顾其生活的志愿者的双向交流中,从服务意识、义工精神等方面予以培训。老年人开展座谈会以培训志愿者一些就业方面的知识,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3.根据社区的经济情况,筛选一些外出培训的名额,可联系所在城市典型社区,学习其在志愿服务方面的成功经验,借鉴成熟社区在关爱老人与健康咨询的做法,对相关的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提供服务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使其更加高效的助推社区发展。

(三)安置人员方面的措施。社区应制订老年人权益及养老服务的条例,根据本社区老年人所在家庭情况,合理分配前来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资源,根据志愿者的医学知识与综合背景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无医学学术背景又较内向的志愿者,负责打扫房间、收拾物品及日夜间护理工作;二类是实践经验丰富又较活泼开朗的志愿者,负责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及外出采购工作;三类是医学科班出身或具有较多医务常识的志愿者,负责社区老年人的疾病观望与日常护理工作,及时发现老年人潜在病灶并联系社区医院以作好防护工作。或者将志愿者分为专门技术人员与业余社会工作者,前者集中精力做好专业领域内的技术与护理工作,后者则服务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与心理慰藉。

五、结语

老年人由于身体因素在起居方面存在一些单靠家庭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社区及社会在关爱老年人方面有所作为。志愿者进社区并辅之以社区养老方面的措施,有地利及人和方面的优势,应不断借鉴成功的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的建议,利用志愿者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挖掘其身上潜在的服务价值,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社区养老整体层面的均衡发展。(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01)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范文3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老龄化;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

随着中国“四二一”(两个中年人赡养四个老人,抚育一个孩子)家庭模式的普遍化,全国各地人口陆续进入老龄化,养老的话题开始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我国“未富先老”局面已经形成,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发展成为必然。与我国迎来老龄化背景相似,自1999年河北省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伴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河北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化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养老问题已成为了河北省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这其中,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方式是新型养老模式,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应在现有基础上予以完善和改进。

一、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13年将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2054年突破4.72亿。河北省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的增速每年在3%左右,截至2010年3月已达989万,占到全省总人口的14%。按照这种发展趋势,据预测,到2015年,河北省老年人口将达1100万、约占总人口的15.5%;到2020年将达1300万、约占总人口的17%;到2030年将达到1676万,约占总人口的21%,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将达到1676万,约占总人口的25%,全省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因此,中高龄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将成为未来河北省所面临的主要经济和社会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主要载体,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养老模式。因此,在大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模式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整个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养老载体和依托,将承担近 96%的养老服务任务,也是支撑整个养老服务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支点。据有关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老人依然会选择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是传统的伦理道德主张,子女赡养和孝敬父母被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老年人一般都乐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另一方面,在“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家庭养老观念自然居于主流地位。因此,家庭依然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佳处所。但随着家庭小型化且分散化趋势的加剧以及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家庭照顾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和不足,家庭养老功能不足弊端日益凸显,而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居家养老服务日趋强烈的需求,如何让更多老人幸福地实现居家养老就成为了养老模式的一大难题。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社区服务产生并蓬勃发展。社区意识深入到千家万户,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群众性、服务性和地缘性等特点。如果能充分利用社区服务网络及相关资源,通过强化和拓展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解决养老问题,将是突破性的进展。社区居家养老实现了家庭养老和社区照顾的最佳结合。为此,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它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养老模式选择。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载体,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向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将一部分养老功能从家庭向社会转移,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仍以家庭供养和自养为主,在居住方式上仍是居住在自己家里,与家庭养老相似,符合老年人的居家需求;同时又可以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专业服务。可以说,社区居家养老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和可操作性,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中安度晚年,迎合了老年人的心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是一种备受推崇的养老模式,有着一定的优越性。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家门动的占65.8%,经常在市内活动的占15.6%,经常离开本市去外地活动的仅占1.4%。由此可见,退休后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间是其所居住的社区。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可让老年人仍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社区中,不割裂老年人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老年人保持愉快的精神和良好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能大大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改善老年人的护理条件,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此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投入低、成本低和收费低廉的特点,这既能减轻政府养老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能减轻家庭子女养老的经济负担。有统计表明,设置一个养老床位的费用相当于为1500位老年人在社区提供居家养老的费用。

三、河北省社区养老模式初探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8月发出《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强调要加强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委的《关于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意见》,为促进社区发展为老服务提供了基础性建议。民政部表示,到2015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将基本覆盖我国100%的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我国将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样、方便适用、广泛覆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河北省民政厅和河北省财政厅于2012年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河北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制定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从2012年起,利用四年时间,在全省初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和扶持,街道、居委会兴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使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到2015年在全省每个街道办事处建设一所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0%的城市社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规划到“十二五”末,全省千名老年人的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以上,其中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90%的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实现机构养老。对此,我省许多城市在这方面也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2年,我省逐步推进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建设,年内新增13万“一键通”用户。2010年,河北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办、企业运作的模式,开展了以“12349”民政服务热线为主的多种模式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建设(“一键通”),到去年底,“一键通”已覆盖全省172个县(市、区),入网老人达到37万多人,服务加盟商3万多个,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及时、方便地享受到医疗急救、家政服务、商品配送、生活照料等多方面服务,成为依托城乡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径。2013年7月15日,张家口市桥东区正式启动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以日间照料站服务模式做补充,逐步实现养老服务由被动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这种新颖的居家养老方式一经推出,便受到很多老年人的关注和欢迎。石家庄市研究通过《石家庄市 2011至2015年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底,每个街道要建成一家集日托照料、居家养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覆盖全市所有的城镇社区和农村。

四、完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新路径

如前所述,虽然我省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部署和积极落实,但总的来说,社区居家养老在我省还刚刚起步,处于试点阶段,普及度还不高,也没有成熟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识也相对滞后,还存在一定问题。譬如:资金严重短缺;普遍认识缺位;服务内容单一;服务队伍有待加强;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尤其是养老服务人员素质问题今年来备受诟病。在我国省,养老服务人员有两类:一类是带薪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带薪的志愿者。带薪服务人员多为中年人,专业素质不高且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老年护理知识。志愿者多为短期或兼职人员,不能成为养老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因此,未来应结合我省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完善。

首先,政府应继续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设中发挥主导力量,特别是养老发展规划、扶持政策、财政资助、协调监管等方面。在规划上,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在财政投入上,要加大力度,发挥政府财政投入作用:加大对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和补贴力度。在养老机构资金缺口上,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支持,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一是加强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投入。省级财政配套的同时要扩大福彩公益金对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比例,扩宽资金渠道。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放宽准入政策并在税收等问题上给予一定的照顾。二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和工作经费的投入。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新途径,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把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重点帮扶,适度普惠,以为困难老人提供低偿、无偿服务为突破口,由政府承担起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渠道作用。

其次,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工作:一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基本功扎实、知识体系健全、服务态度热情、待人和善的养老服务人员是至关重要的。对目前已经上岗的养老服务员实行定期培训,从相关的老年学、营养学、护理学等专业学科知识到老年人心理知识、急救知识等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分明,奖勤罚懒,调动工作人员的岗位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养老服务队伍。二是实施“日间照料”建设。为老人提供日常护理和生活照料、心里慰藉、上门照料等服务。三是增加服务内容。在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为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卫生保洁、餐饮配送、代买代办、心理疏导、聊天谈心、调节邻里矛盾和家庭矛盾等诸多日常的家政服务。

再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区内蕴藏的大量社会资源如各种志愿团体、专业人才以及丰富的场地和设施资源等,都可以用来使老年人在生活得到照料、身体健康得到保障,同时形成与外界环境的良性互动,从而降低老年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使老年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及心理上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参考文献

[1] 张京,庞引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人才,2011年14期.

[2] 罗元文.社区服务与养老保障体系[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第2期.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范文4

关键词: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056-0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老龄化的加快,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家庭养老意识淡化、功能弱化,养老机构少且养老护理服务社会化水平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传统养老面临严重困难。在快速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与养老照顾服务的严重短缺的困境中,发展社区养老,是我们可以做出的合乎规律的养老模式选择,社区照顾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的新取向。

老年人数和照顾需求的急剧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发展。社区照顾模式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以人为本的,与我国以孝道为本的理念具有共同性。社区照顾由于其提供就近护理、居家照顾、日托以及全托等多功能服务,成本低,为很多老年人所接受,必将成为我国城市社会化养老的主流。通过对社区照顾模式的研究,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城市养老的一种新模式,进而解决我国现实的养老问题。

一、社区照顾模式的内涵

(一)社区照顾的概念

社区照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区照顾提倡把需要照顾的人士留在原本居住的社区接受照顾,调动社会资源,以种种正规社会服务及非正规支持系统去为他们提供照顾。

社区照顾指的是社区中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与非正式网络、非政府的机构相配合,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庭或社区中的家庭环境下得到照顾,过正常的生活,加强在社区内的生活能力,达到与社区的融合。它既包括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正式的专业社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系统的照顾。

社区照顾是指在社区内对那些身体和精神方面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方式,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服务体系对其给予援的服务与支持。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第一,在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建立中小型的院舍设施,对无依无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进行院舍照顾,这种院舍具有开放性,住院老人可以走出院舍,进入他所生活的社区。第二,在社区中广泛建立养老服务设施,有需要的老人可以享用这些服务设施,同其他老人聚会,政府分派交通工具接送老年人。第三,对行动不便或日常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实行上门服务,包括代买生活用品、代做三餐、清理房间等。

(二)社区照顾的服务体系

社会照顾以老年人基本生活照顾、康复护理、情感支持等为主,鼓励积极发展自我照顾、亲子照顾、亲属照顾、邻里照顾和护工照顾等多种照顾手段,弥补了单纯性照顾的不足,受到了照顾对象及其家庭的欢迎。

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可以分为两类[1]:一是在社区内接受照顾。“在社区内接受照顾”是针对有需要,并且依赖外来照顾的人,在社区内设的小型服务机构或家庭住所中,接受专业人员的照顾;二是由社区负责照顾。“由社区负责照顾”是针对有需要的人的照顾服务,其一部分服务是由家庭、朋友、邻居及区内志愿者人士为其提供,这种照顾模式强调的是动用社区内的非专业人士提供照顾服务。

此外,依据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和自我照顾情况,社区照顾模式又可以分为社区居家养老照顾体系和社区机构养老照顾体系[2]。

1.社区居家养老照顾体系

社区居家养老照顾体系是使那些身体状况相对较好、日常生活部分能够自理但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尽可能留在自己家中养老,由老年人生活的社区正式机构为其提供各种形式的专业服务和照顾。社区居家养老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使老年人能在自己家中安度晚年。居家照顾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区服务机构、志愿者队伍、慈善互助组织等,主要表现为建立老人医疗保健中心、老人家务助理服务中心、老人日间护理中心等。

2.社区机构养老照顾体系

社区机构养老照顾体系,指老年人晚年日常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又无力照顾的情况下,由其所在社区机构养老设施为他们提供全面、周到、多层次的支持和照顾。社区机构养老的服务提供者是专门的养老机构,主要是指在社区中分散存在的开放型小型养老服务机构,为住院老年提供养老、看护、康复等设施,协助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有利于维持并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和自我服务能力。

二、在我国发展社区照顾模式的积极意义

在我国日益严峻的城市养老压力下,建设并推动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是明智之举。社区照顾模式,能有效将社区内疏散的网络连接起来,整合并高效利用松散的社区资源,实现正式服务和非正式照顾的功能互补,满足社区内有服务需求的人士,这对于缓解养老压力、建立理想和关怀的社区具有积极意义。

(一)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老龄化逐步推进,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也越来越强,情感慰藉、休闲娱乐、交友聚会、户外旅游等方面成为我国城市养老照顾的新的需求点。社区照顾体系将正规和非正规服务结合,政府和社区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让老人们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居住环境中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人、事、物中安享晚年,有助于建立互助友爱的关系,有效地抗衡了城市化给老年人带来的疏远与孤立。因此,城市社区照顾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客观要求,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有益补充

社会保障事业虽然成绩斐然,但面对大量增加的养老照顾需求,其养老护理水平与能力仍远远不足。目前我国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现有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护理机构在照料老人的能力方面亟须改进与提升。成本低廉的社区照顾以其独特的养老照顾方式,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的有益补充。

(三)推进城市养老服务属地化的必然趋势

“去单位化”指中国社会有计划地从计划经济单位制向现代市场经济公司化的社会转型。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及社会分工的深化,“单位”的大部分功能被现代化社区功能所替代,这要求社会管理采用“属地化”方式,以顺应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自主择业、自由流动的客观要求。而“社区照顾”强调养老以社区作为依托,由国家、社会、个人等共同参与并承担,正是社会管理方式“属地化”的重要举措。

(四)提升被照顾者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

完善的社区照顾服务包括衣食住行、康复保健、教育疏导、法律咨询、参与社会等多种职能。社区照顾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让服务对象在自己生活的原环境内,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并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的独立自主性,提升其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五)开发社会闲置资源的重要途径

社区照顾能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通过向社区中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日常照顾支持服务,满足老人,特别是高龄、独居、残疾、困难老人们日常生活的生理、心理要求,也可以调动来自政府的正式系统资源,开发并整合来自民间社团、志愿者服务等非正式闲置资源,齐心协力为社区养老服务。

三、在我国发展社区照顾模式的具体策略

基于现实环境和养老需求的迫切性,很多老人选择了社区养老。社区照顾满足了被照顾老人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减轻了老人子女的养老压力,同时也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互动机会,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氛围。社区照顾理论模式对国际社会的老年人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区建设和第三部门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普遍的参考意义[3]。社区照顾模式以其在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独特优势,成为值得重点发展的保障体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找到适合我国的城市养老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社会福利、社会进步的谋求者和推动者,是有最高权威和丰富资源的主体,应积极协调社会各个层面的组织,争取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政府的主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社区层面。政府对社区养老提倡和宣传影响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重心。社区照顾的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二是在社区居民层面。政府能协助社区去推动社区内居民参与义务工作,使社区照顾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良好地发展。

(二)凸显社区的主体角色

社区是社区照顾的开展区域与拓展主体,是社区照顾的主办者。具体来讲,社区的主体角色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培养专业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区工作者拥有专业理论与技巧,是社区照顾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居委会对社区照顾模式的构建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用专业方法建立社会照顾服务网络,已完成社区照顾的任务,实现社区照顾服务的目标。二是促进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功能发挥。在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加强社区工作的专业性,实现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专业化。专业社区工作者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如发掘并调动社会的资源,使社会各界人士对社区照顾保持长期持续的支持与资助,进行社区照顾意识教育,对非专业人员进行社区照顾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为社区有需要人士提供各种家居服务的服务支持系统,这些功能的发挥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理论及技巧。

(三)确保社区照顾的专业化[4]

专业化、高质量的社区照顾是社会化养老的重心所在,也是促进健康和注重养生的健康工程。社区照顾的科学性、专业性是其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对社区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大量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社区照顾发展亟须传统社区工作方法的重新整合,专业社区工作方法的借鉴。本土社区工作方法的构建,这一切的完成都需要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从而使当前的社区照顾由模式的探索阶段过渡到自觉发展的阶段,促进社区照顾模式的构建,更好地为城市社区的老人提供服务。社区养老要在政府和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制度创新,搞好养老服务项目的准入、评估和监督,借助照顾服务平台大力普及科学养生知识和推进健康生活方式,使社区福利资源和老龄产业的开发形成良性互动。

(四)整合社会资源,加强部门协作

社区照顾的开展要调动社会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拓展与整合社区内部的服务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搞好与民政、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形成政府、社区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格局。如:招聘一般志愿者和专业服务的志愿者,发展与社区内社会组织的社区关系,争取员工参与志愿者服务;联合社区周边固定的福利服务机构担任社区照顾的专业工作;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对有特殊需要的服务对象加以关心和接纳,为社区中有需求的人提供服务,建立社区互助网络,有助于建立一个关怀互助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发展。

以人为本、成本低廉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在我国老龄化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结构下,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养老照顾的新模式。当然,中国的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需要本土化,需要创新,根据自身实际整合各类资源,使社区建立起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的有效模式,才能更好地为城市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9.

[2]徐祖荣.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J].东南学术,2008(5).

[3]李伟峰,梁丽霞.浅析老年人社区照顾及其对中国的本土实践启示[J].人口与发展,2008(3).

[4]李宗华,李伟峰,张荣.老年人社区照顾的本土化实践及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09(7).

[5]王思斌.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夏建中.社区工作: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徐祖荣.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8]缪青.社区养老照顾势在必行[J].求是,2013(7).

[9]唐忠新.社区照顾[N].浙江日报,2006-05-20.

[10]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1]何雨,王振卯.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J].南京社会科学,2009(1).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范文5

多年来,天津一直重视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连续五年把发展城乡养老服务事业纳入天津 20项民心工程,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模式为主,其他养老服务模式为补充的养老服务

体系。

1.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1.1机构养老快速发展,市级国办养老机构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3月,天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市每年新增一批养老机构床位。各级政府以此为契机,通过新建、扩建国办养老机构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老年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到2012年底各类养老机构公寓数量已超过300家,总床位数达到3.86万张,比2007年增长近1倍。市级养老机构已达8家,比2007年增加3家,床位数接近2000张是2007年的2.5倍。

1.2市级养老机构入住率高,其他老年机构入住率超过8成

从养老机构入住率看,市级养老机构以环境优雅、服务质量高而受老人青睐,入住率明显高于其他养老机构。据调查,市级老年公寓入住率均超过100%,排队等床的现象极为普遍。区级国办和民营老年公寓入住率总体超过8成,部分繁华地区及服务质量、环境较好的老年公寓入住率超过95%。

2.居家养老发展状况及特点

2.1政府购买服务,协议、互助、志愿者服务等居家养老形式得到普及

为妥善解决生活困难和空巢老人养老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通过政府出资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以社区为单位,组织驻社区单位、楼栋负责人或邻里与困难老人签订一对一帮扶协议,帮助一些空巢老人和身体较好的老人结成对子,同时组织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等手段开展居家养老服务。2008年至2010年期间天津市财政对政府购买服务累计补贴2609万元,受益困难老人已达1.4万人。

2.2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迅速增加,受益老人众多

2008年天津市在《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提出“鼓励扶持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工作目标,并制定了“对新建具有一定规模、符合标准的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由市财政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等扶持政策。政策的制定有效地推动了具有相关养老服务职能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站的建设。到2012年底,天津已建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577个,社区覆盖率超过60%。

二、天津养老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政策不完备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尽管天津市各级政府为促进各类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制订了多项政策,但由于目前天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个别扶持政策上仍有所欠缺。据调查,由于承担社区居家养老任务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管理人员的编制待遇没有得到解决,除个别区县通过公益人员招聘专人管理外,大部分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管理人员由居委会主任,有的甚至包给当地志愿者负责。此外在资金扶持方面,由于只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启动资金,而后续的运行资金没有相应政策,也使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运行乏力。

2.机构集中养老服务模式服务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天津市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制定政策加大对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但目前占养老服务体系主体的老年公寓的设施配备与老年人需求相比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活动空间狭小,缺乏活动设施;二是医疗配套程度不高。据对区县民政部门了解,区级国办、民办老年公寓配备专职医生的仅在10%左右;另外,由于资金困难已经多年未购置活动器材,个别老年公寓为增加床位还关闭了活动室等。

3.专业人员素质不高制约各类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

目前从各类养老服务模式的从业人员看,下岗失业和外来人员居多,社会上对其社会地位和劳动力价值认同感较低,行业待遇普遍不高,造成有从事养老服务意愿的就业人员减少,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供需矛盾突出。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由于缺少专业的服务队伍,相当一部分仅起到老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有的建立呼叫系统的社区服务机构由于没有专业队伍,也只起到为需求者牵线搭桥的作用,其服务水平难以提升。

三、建设和完善各类养老服务模式的几点建议

1.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

一要加强主管部门人员配备,以便了解各类养老服务模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制定和调整政策,促进各类养老服务模式健康发展。二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如通过设立公益岗的办法,使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中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无专人负责的局面得到改观,以便充分发挥作用。三要适当增加运营投入,以解决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各类设施维修所需资金问题,保证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正常运转。

2.努力提升机构集中养老服务模式服务配套设施水平

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前提之一。鉴于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一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区医生到养老机构兼职;对设有专职医生的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给予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待遇,以鼓励养老公寓特别是民办养老公寓在公寓内设立专职医生。二要利用社会捐赠资金,采用参股的形式增加养老公寓的投资,对养老环境差、活动设施不足的老年公寓进行改造,以提升机构集中养老服务模式服务配套设施水平。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范文6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l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市中青年人的跨地域职业流动加大等问题加速了养老的压力。在此形势下,社区养老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而紧迫的议题。社区的相对较小的地域范围、注重休闲生活的功能定位以及相对集中的同龄同质化群体,使其在满足老年人健康、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我国社区的功能仍然以休闲活动为主,实际养老功能的开发和建设相对不足,无法适应愈加严峻的养老需求。发展社区养老势在必行。

一、社区养老的概念与特点

社区养老,就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由社区通过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为社区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社会化服务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实现养老目标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大致具有六项基本功能:解难服务、保障助养、医卫保健、精神慰藉、参与社会、老年教育。社区养老的特点有:(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包括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精神支持和情感慰藉的需要;生命保护和健康服务的需要。(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社区养老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3)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和开放性。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的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能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4)资源利用的充分性。社区养老依托于社区基础设施,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

二、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观念认识不到位。对于老年群体来说,接受社区养老这一模式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服务意识不强。

其次,政策法规不健全。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社区养老的指导意见,地方上对于社区养老的模式、措施、重点领域仍在探索中,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

第三,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较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

第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目前,全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是民政局投入但同时,市民政局用于社区养老的经费,筹集的渠道比较单一,使得社区养老服务难有大的发展。

第五,社区服务人力资源不能适应社区养老的发展。目前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而且专业知识普遍不足。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工作地位较低,没有纳入国家的编制范围内,没有职称序列,而且没有与其相应的职业保障,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工作的发展。

三、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1. 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社区必须首先从引导老年人自身的观念和态度入手,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增进互相间的了解与信任,培养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认同感和服务资源利用的自主性。

2. 形成多元化的居家养老社区支持来源。政府要提升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为老龄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大环境,形成政府、市场、民间非营利组织等多种支持力量并存的社区新格局,通过多元化的互动和相互竞争,推动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3. 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老年工作,开展正规的专业化培训,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吸纳更多的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进入社区养老服务行业。同时鼓励志愿者提供社区养老志愿服务

4.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切实从不同老年人的个人需求出发,提供多样性的为老服务。合理配置医疗、教育、文化等社区资源,加大基础设施、活动场所、功能单位的建设力度,逐步完善社区养老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龚静怡.社区养老一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

[2] 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李晓华.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J].理论学刊,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