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实践教学方案范例6篇

思政实践教学方案

思政实践教学方案范文1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45-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2

[本刊网址]http://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其中首次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 2012]l号),再一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毋庸置疑,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自05方案实施以来,学界对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什么要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怎样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本文以此为线进行梳理。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学界对“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理念,它不受具体场所束缚,只要其教学内容具备“社会实践性内涵”,就属于实践教学。如学者钱惠英就是这样定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指的是一种实施教学的理念和原则,是把教学内容中内含“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理论问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形式来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引导学生将深刻的理论思维与鲜活的感性体验相结合,将理论内容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心理品质的一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把握和判定是否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范畴,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学者柳礼泉也认为:“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它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第二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受空间限制,应在课堂教学之外。如学者陈丽明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且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学者颜加珍也将实践教学内涵界定为“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设置的以实践形式为手段的教学环节”。

目前,广为采纳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的是第二种观点: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是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之外的、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意义

目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开展实践教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教学主体学生这个维度上。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实践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体验深刻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潜移默化地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助于学生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社会认知的途径越来越便捷。但碎片化的信息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不良认知抑或是片面的认知,他们既有思想成熟的一面,也有欠缺理性的一面。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参与和体验式的教育方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认知,强调让学生从实践中亲自感受和体会,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把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指导教师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启发、引导学生正面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随着实践教学的深入,引导他们理性对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

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在无形之中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强调团队活动,锻炼了学生协调、组织和合作的能力。再者,在社会实践的过程,肯定会碰到种种阻力,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增强自身对社会和他人的包容度和忍耐性。

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多重价值观的碰撞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痕。有些学生可能不能准确地客观评价自己,会出现角色期望过高现象。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完善自我。促使学生冷静地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社会问题,在观察和思考中,找到正确评价自身价值的社会尺度,引导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

除了以上对学生的维度以外,也有学者指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联系实际必不可少的载体,它使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更具科学性。同时,实践教学对教师的提升作用也很是突出和明显。因为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无论是在准备实践教学之前还是在参与实践教学之后,都要搞清楚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只有自己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才能真正引导和帮助大学生。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现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该如何实现呢?自05年以来,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关于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

大多数学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并不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调味剂,它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也是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求,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与特色来考虑和设计。同时,各级学校要因地制宜,立足地方特色,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习、感悟、成长。如李美清、陈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一文中就指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培养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渠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与国情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解决大学生生活实际中的行为规范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此,要整合四门课程教学内容,制定统一的、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和考核标准,构建适应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编制统一的实践教学手册,用于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方式

大多数学者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课堂实践。即以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为基础,将内含“社会性实践”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同时,教师又能及时跟踪指导,引导学生结合理论和感性体验,实现理论内容向精神信仰与追求的转化。第二层次是校园实践,即校内课外实践。校内课外实践要求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借助校园环境这一载体,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存在的形式,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的熏陶、渗透和升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覆盖和影响力。第三层次是校外社会实践。它指的是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直接面对社会,开展各种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活动,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印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按大学生自身的参与度,校外社会实践可以分为类似参观访问的认知感受型实践教学、协助其他部门组织的主题活动等参与体验型实践教学、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等性质的实际运用型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三层次论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路。如张森年在《“‘感一行一思’三阶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一文中提出构建以体验型、践履型、研究型三主要形式为架构的“‘感一行一思’三阶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张森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7期P66-69),学者解根法、柴达在《构建“两课”“3+l+l”教学模式》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3+1+1”新模式,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时不变,将现有课堂教学时数压缩,总学时二课内学时+课外学时(音像教学)十社会实践。(解根法,柴达:《构建“两课”3+1+1”教学模式》,《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第40-41页)。何勇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研究》一文中指出,要实施实践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为主、书本至上、教师中心、内容驱动、分数评价”教学模式,代之以“课堂与实践并重、实践为主、学生中心、探究驱动、科学评定”的新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应该是不拘一格的,提出了“基于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研究》,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6年第7-8期,第99-102)

(三)关于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保障机制的完善迫在眉睫。本文将学界对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的研究归纳为以下两点:

1.制度保障

第一是关于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各高校对实践教学态度上要予以高度重视,要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首先,要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落实规定的学时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l学分);其次,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小组,该小组负责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跟踪、评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学生状况、业务关系,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规划,主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建设一批相对固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学术名师、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新人工程,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接受全面培训。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纳入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第二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细化评价标准,对学生在品德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同时要建立双向沟通式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老师根据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刻以是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来改进教学。

第三是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激励体系。无数的实践证明,没有一套长效的激励机制,就会使个人或组织丧失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就难以推进这一活动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激励机制;其次是要建立保障教师实施实践教学行为的激励机制,要调动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必须建立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标准;最后要针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评价激励机制。

2.师资保障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关键。实践教学开展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既包括技术层面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也包括交际层而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还包括沟通层而的观察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等。学者陈立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10月第5期)一文中指出,教师要具备社会实践能力,可通过以下路径:(1)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具体规范性制度化文件,将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约束,可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每3年必须参加为期3个月或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将其作为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2)为增加社会实践教师的现实理解力与感悟力,可以构建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如政治文明实践基地、技术革新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党建创新基地、文化建设基地、革命实践基地,等等。(3)同时建立资助体系,丛经费上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4)鼓励教师通过挂职锻炼的方式、参与宣传思想部门理论工作的方式、参与理论研讨或理论学习的方式提高理论修养。(5)构建社会实践教师与大学生理论互动的交流平台。

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研究的总体评价

在中国知网上,将时间界定为2005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进行模糊查找,共查得记录8362条;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并含“实践”

就数量而言,丛表1中不难看出,05年以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实践教学研究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而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中,实践教学研究的比例较大。

丛收集的资料的内容上而言,丛2005到2013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关于实践研究的微观成果较多,宏观研究成果较少,缺乏系统性或整体性,普遍示范意义不强,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广泛开展。

第二,当前实践教学研究偏重于经验总结,欠缺理论凝练,很难推广吸纳。如果不能从个案中抽象概括出理论分析框架,就难以形成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体系。

第三,当前实践教学研究围绕着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的意义、实践教学的实现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由于各个研究者之间缺乏横向的交流和联系,因此很难深入地探讨一些带有共性的重要实践和理论问题。而且也容易出现研究的重复和低水平现象。

思政实践教学方案范文2

关键词:公安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23-02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也逐渐成了公安院校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了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使之进一步切合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提高教学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在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源泉,也是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要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就必须要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搞好课堂的理论教学,还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理论密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有突出实践能力的公安人才,使之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应用型公安人才。因此,引入案例教学,加强对案例教学及其教学理念的研究对提高公安院校思政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有助于公安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真理的持有者和当然的教育者自居,结果造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动力,成了单纯的知识存储器,学习起来感觉枯燥乏味、消极被动,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法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共同探讨、研究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可以创造一种民主、活泼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并且,在案例教学的所有实施环节中,教师要带着问题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引导学生。这种教学法十分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师生共同的或自己独立的研究中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达到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由精神,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逆反心理。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在思政课中,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信息的收集整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总结,进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教学实践的中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模式,也是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从理念上澄清案例教学的基本内涵,把握以下基本原则,才能掌握案例教学的精髓,成功掌控案例教学的总过程。

(一)案例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中心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活动围绕案例展开。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要包括精选案例材料、编写案例方案、实施案例教学等多个教学环节。首先,选择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基础。一个出色的案例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典型性:经典案例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是案例优选的重要原则;二是针对性:所选案例要切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三是创新性:案例的选择要结合时代背景,具有生动性,还要在内容的解读上有着开放性。其次,编写案例,科学制定案例实施的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最后,是展示案例、分析点评案例,案例的“点评和总结”环节在公安院校的思政课案例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思政课所特有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所决定的。在这个环节,最能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二)教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合作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教师进行教学时,不是简单地阐明理论再举例分析说明,而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观点、原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推理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在案例教学整个过程中,包括从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阶段的方向性指导、讨论案例过程中学生参与讨论的技巧和观点的启发性引导、讨论结果的发散性思维,以及讨论的节奏和氛围等,教师都要全程掌控。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驾轻就熟,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还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掌控和驾驭案例的组织协调能力,既能通过启发式、激励式、提问式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在课堂讨论环节避免出现跑题、串题或课堂局面失控现象,成功引导案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学生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应当作为教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参与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从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研讨,到对案例问题的解决和总结,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都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认真完成。案例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掌握与案例内容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具备独立研究分析案例的基本能力,并能结合案例,对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四)创造性的能力培养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目标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观点能力等。这些能力归根结底是一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案例教学可以收获成就感,获得自我认同。这种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还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开放、包容,共同探索和进步,在此意义上,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共同创造和建构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模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与授课教学的比例问题

案例教学有其优势,但也要结合思政课教学的特点,不是案例越多,效果越好。案例过多,会打乱课堂教学的计划。思政课中,案例教学要适度,要符合教学进度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不要盲目使用大量的案例,否则适得其反,削弱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所以,要合理处理案例教学与授课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导向,更注重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对学生和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授课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以及基础课、理论课学习有很大优势。授课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为案例教学提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但传统授课教学方式有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的不足,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也有所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好案例教学与授课教学两种方法的比例问题,做到优势互补,是十分必要的。

(二)处理好案例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案例教学中,教师这种传道、授业、解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了。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出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生不仅是参与者还是课堂的主角,要积极发言,要学会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案例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主客体交互式关系”即“主客体双向互动式关系”,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学生不仅以被教育者的客体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替代、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在一定条件下也需要向学生学习,面临着观念更新、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处于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和主动接受彼此观念的状态,彼此开放,可以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三)案例素材比较脱离公安工作实际的问题

在公安院校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中,使用的以公安机关及其业务内容为素材的案例比较少,对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考和研究兴趣。因此,公安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收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公安机关和公安业务方面的素材,编写出适合公安院校学生需要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既要能切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又要与公安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与公安业务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公安工作,形成公安视角,突出公安特色。也有助于培养有突出实践能力的“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应用型高级公安人才。

公安院校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模式,既要遵循案例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又要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案例教学与其他实践教学方法的关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思政实践教学方案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知识的讲解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依据“理论够用”原则,深刻掌握思政课学科的性质,结合现实情况,特别是青海省实际和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方面入手,精选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和区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典型教学案例,体现思政课学科的理论性、现实性、实践性和思想性,使思政课的教学更具灵活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深化学生的情感理性和科技理性的养成教育。

一、思政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定位

(一)理论性

选择思政课教学案例不仅要注重经典作家的名言警句及经典案例,更要注重我国现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案例,明晰“现代化的中国进程”与中国共产党各次代表大会和全国重要性会议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信仰。

(二)现实性

思政课的理论知识需通过理论与现实两方面内容的整合提升学生的思想性,选择典型案例,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党的阶段性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激励大学生努力锤炼个人品质,加强道德修养,追求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实践性

思政课的理论对于高职学生思想的指导需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先进事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构建学生走向社会的调研锻炼平台,如“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进行的学生每学期社会调查报告、与专业系教师合作在学生实习期间的实训调查报告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跟踪调查报告”。

(四)思想性

思政课的教学案例无论是理论性还是现实性、实践性的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在所举的适时案例中,它们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自成一体。

二、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案例选择性机制

思政课教学案例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爱国主义理念的同时,愈发让学生理解、掌握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时空环境中,自觉加强道德、法律修养和实践技能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在传统的教学案例选择上既有保留又有创新,精选典型的教学案例,内化学生的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导,把西方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整合到马克思主义文化之中,形成既有主导文化又有多元文化的思想格局,培养学生“价值意识一方面渊源于传统,一方面植根于生活的实践”。

(一)选择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重大国家、国际会议内容做案例

通过分析,使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中愈发坚定社会主义价值信念,自觉践行科学合理的价值理念。

(二)选择与现实、尤其是青海本地发展的题材做案例

通过分析,使学生科学面对时空环境,自觉加强、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理念,努力学习专业技能知识。

(三)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报告做案例

通过学生所做的社会调研,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调查报告的分析,深刻认知社会,自觉加强专业技能教育。

(四)选择与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的社会调查报告或实训总结做案例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更是使思政课教师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验证思政课理论的真理性与价值性,自觉与学生一起参与社会,深入理解全球竞争的机遇与挑战,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五)选择具有优秀传统的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论语》等的相关内容做案例

通过分析与学习,使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知识,自觉完善人生价值观。

(六)选择报刊、杂志及媒体相关材料做案例

如《求是》、《半月谈》、《理论研究》、《党的生活》、《中国青年报》、《新闻周刊》、《南风窗》、《瞭望》及CCTV新闻频道报道的新闻等,请学生结合思政课的理论写出心得体会,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思政实践教学方案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结合

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16号文件,之后,和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6号文件。根据这两个文件精神,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中心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来根本扭转长久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也就成为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试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概而言之有以下“六个结合”:

一,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我们一致认为,不能限于就理论讲理论,要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理论原理,结合案例分析是一种必要的选择。因此,近年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都普遍重视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结合。总结出案例选择的四个原则:其一,选择的案例要有代表性,突出时代感。只有这种案例分析,才能帮助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政理论原理。其二,选择的案例要有生动性,富有幽默感。对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十七大报告关于“以创业带动就业”内容时,就播放青年创业培训演讲的《创业我能》中的精彩片断,得到学生的好评。其三,选择的案例要有新颖性和可辩性。比如讲“对外开放”这部分的内容时,先给大家抛出来一个观点,有人说“越开放越安全”;在让学生先行讨论交流后,再分析《对外越开放,经济越安全》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相当大的讨论兴趣。其四,选择的案例最好能“一案到底”,像连续剧一样前后衔接,使教学内容更为紧凑。如安徽小岗村案例,我们在讲农村改革时就使用这个案例,在讲农业产业化时也使用这个案例。当然,前者是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后者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落伍者”(小岗村后来成了国家扶贫对象);我们在讲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精神时,又再使用这个案例,介绍中央电视台把新时期农村致富的典型请到小岗村,由土地承包大户介绍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并与小岗村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对这个案例的分析就有层层深入的意义,改革原理与案例分析也结合得更为紧凑。

总之,近年来我们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法改革,已经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基本实践。我们的实践体会是:通过案例分析,有利于我们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现实引入课堂教学;再通过教学互动方式,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通过案例分析的实践,也有利于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又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辅以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较多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有两种类型:

一是与校外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概括出了三种结合途径:其一,与各学院、各党支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多年来,我院已经与一些企业、部队、社区等单位建立了固定的联系,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一些学生深入敬老院和街道,坚持为孤寡老人服务;有的学生深入景区,担任旅游景区的义务导游员。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同时成为思政课进行社会实践的一条途径。其二,与各学院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结合起来。各学院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一般说来组织工作比较严谨,实习时间也比较长,学生对某一社会领域的实际情况了解也比较多。思政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切入,向这一实践领域很自然地延伸,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其三,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近年来每个暑假学校团委都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就近、就便深入街道和农村,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思政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结合利用的一条较好途径。这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虽然有“借鸡生蛋”和“搭便车”之嫌,但我们认为,专门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而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相比较,二者并无实质性差别,关键是看实践过程和实践后果。由于我校经费还比较困难,专门组织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教活动的时间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特别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辉煌成就,提高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并无不可。实践也证明,通过上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与校内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我部曾组织2011级学生进行广泛的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有五项,即高职新生适应情况问卷调查、校园文明行为问卷调查、“感恩的心”主题团队活动、“与爱同行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家庭职业领域的道德法律知识宣传。在我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引导下,2011级学生1804人都志愿报名参加,组成了“新生问卷调查”与“感恩的心” 团队各60支,“与爱同行”团队25支、“校园文明问卷调查”团队48支、“家庭职业领域中的道德法律知识宣传”团队58支。各学生团队均显示出积极活跃的态度,积极参与自己选择的活动。有些老师还采取其它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课前新闻播报、主题教学活动、学生讲课活动、课堂讨论活动、主题演讲活动、播放有关的影片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知行统一”的思想,现代实践教学活动也是推动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认真设计和引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近年来,我们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这也是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亮点。例如,有些老师在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的改革实践中,就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即“理论导引+材料分析+问题讨论”。即把课堂教学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理论导引。即先简洁阐明需要讲授的理论内容、主要观点和问题所在,并寻找一个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步是案例分析。即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学生关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对《“父子协议”了断了什么》.《口齿伶俐却遭冷遇》、《骨髓缘》等案例分析,就很受学生欢迎。不仅传授了知识,也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三步是问题讨论。即在讲授理论、分析案例之后,再结合社会现实或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也有助于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化。老师们在互动教学实践中比较重视寻找那些能够引起教学互动效果的“问题”,并注意选择相应的互动方式。一是由老师选择提出当前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二是根据热点问题的重要或复杂程度,必要时组织专题辩论会,如低碳经济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密切关系的辩论;三是鼓励学生设疑提问,师生共同探讨。由于互联网普及,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很多,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深度或广度的问题;因此,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是思政教师必须研究和加强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教学互动相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学效果。因此,近年来我们一直鼓励、推广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亲身体会到互动教学法的优点和成效;因此,可以这么说,互动教学法已经成为我部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基本教学模式。

六,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

思政实践教学方案范文5

课程,基于落实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

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并且结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

“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课课程建设特色

[作者简介]邓复群(1964-),男,江西南康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学。(广东江门52909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08-03

高职院校如何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化而来,

实施后,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们进行更加规

(以下简称“05方案”

“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笔者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江范化的建设。我们的课程建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着重从课程特色的角在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探索、课程网站建设等方

度来探讨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问题。我院的“基础”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院“基础”课程的

课程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转主要特色是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

一、高职院校“基础”课程建设为何要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

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首先有几个关系问

题需要厘清:

1.如何处理课程建设中的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笔者认为,

规范是政策,是制度,是前提,是基础。如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政策文件,教育部关于高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实施方案(“05方案”),省委省政府和教

育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等规定;特色

是实施,是措施,是教改,是亮点。讲特色不能离开规范,讲规范

不能离开特色。

2.如何处理课程建设中各高校的共性与个性(特色)的关

系?笔者认为,一方面,课程本质上是思想课、理

“基础”政治课、

论课,而非一般文化课(通识课)、技术课、技能课、工具课,应防

止将本课程急功近利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课程又属于

“基础”

修养课,应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应防止脱离现实、脱离学生、脱离

培养目标、脱离专业特点的无的放矢。我们的课程建设既有与

本科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共同之处,也有与其他

高校课程建设的不同特点,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注意提炼课

程建设的特色,以便进一步促进今后包括教学改革在内的课程

建设。

从共性而言,高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是:以人为

本,为学生健康成才施教,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把本课程建设

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从个性而言,基于落实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背景;并且结合我院“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

乡”的办学理念,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注重实践性、融合

职业性、体现开放性、突显互动性的特色。

二、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注重实践性

我们认为,提高高职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关键在于践

行。因此,我们在保证本课程理论教学基本学时的前提下,特别

注重抓实践教学环节。

1.在本课程教学大纲中规范了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明确

了实践教学的目的、途径、主要形式和学时。我们把实践教学的

途径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实践教学是指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专题性的案例教学、

讨论课、辩论课、调研心得交流课等;

演讲课、“第二课堂”是指

课堂外的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指导学生社团文化活动

(如求是学社)、校内调研、“第三课堂”

学生课题研究等;是指校

外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组织参观访问校外实践基地、指导学

生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等,特别是基于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

顶岗实习叠加实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这里特别需要探讨的问

题是“叠加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完整意义上的工学结合,逻

辑地包含实施思政课“叠加教学”;将本课程延伸到企业是“三全

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在高

职院校推行“叠加教学”有助于在高职生实训或实习期间,有效

开展本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弥补过去高职生顶岗实训、实习期间

思政课缺位的缺陷,满足他们顶岗实训、实习期间对思想政治教

育的需求;可将本课程实践教育教学延展到企业,有助于实现全

方位的工学结合,推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模式改革跃上新台阶;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其成为精品课程

和品牌课程。其次,要建立健全“叠加教学”的制度与机制,拓展

“叠加教学”的方式、方法:(1)要整合学校、企业教育资源,校企

;采取依托网络、

携手实施思政课“叠加教育教学”(2)“QQ群”、深

入企业调研、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搞专题辅导报告等多种切

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送思政课到企业或其他实训岗位;

(3)“叠加教学”要靠制度与机制来加以保障;(4)边试验、边探

索、边总结、边提升。

2.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本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如江门市华侨

博物馆、江门市档案馆、广东宝力电器有限公司、开平富林纺织

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拓展一批校外实践

基地(如梁启超纪念馆)。

3.制定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案,确定了实践教

学的分值比例及考评依据。总评成绩

100%=理论测试

80%+实

践考核

20%(其中:实践报告

10%+实践表现

5%+本课程课堂表

5%)。

三、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融合职业性

1.在教学内容方面。(1)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融合了职业精

神的教育内容,在本课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

观、廉洁观教育内容中,融入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人格、

职业理念、职业态度和职业法律的教育内容。(2)课堂实践教学

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专业、贴近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在教学

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3)在校外实践教学内容方面重点突出

职业适应、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和引导,辅导和帮助学生

进入职业角色。

2.在教学环节方面。我院是高职院校,本课程教学根据职

业教育的要求,通过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把教材体系转换成教

学体系;又通过互动教学法,把教学体系转换成学生的认知体

系,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将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1)把专家

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体系。我们对专家编写的全国统编

教材进行研究,掌握其逻辑体系和基本内容(如职业精神、职业

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法律等),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

的实际情况(如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学生未来岗位群、学生个体

特点等),将教材体系科学地转化为我们教师的教学体系(包括

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把教师的教学体系转化为

学生的认知体系。我们对经过研究、融合、调研、备课等系列环

节得来的教学体系再加工为专题教学体系或案例教学体系,采

取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教学体系

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3)指导学生把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

系。知识贵在运用,学习重在实践。我们教师将教学体系转化

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后,教学工作不能就此结束,而是应通过实践

教学、课外辅导、评价考核和教师为人师表等途径,激励、推进和

指导学生将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包括职业行为和其他为

人处世的行为)。

3.探讨本课程融合职业性的案例教学法。(1)明确“基于工

作过程”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将成为高职院校一大趋势,与此相适

应,在我院“基础课程”中全面推广案例教学也将成为一大趋

势。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

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

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开放、互动。在本课程教学中

恰当地实施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政治课重理论轻实

践、枯燥乏味的状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

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真

正落实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2)要规范本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

环节和逻辑顺序。我们认为,以下基本环节和逻辑顺序是比较

全面、合理的:第一步,陈述案情;第二步,提出问题;第三步,引

出原理;第四步,分析案例;第五步,讨论启示。(3)要明确实施案

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探索一套适合

本课程案例教学的方法体系;本课程每个章、节的典型案例收

集、选取、整理和撰写(含案情、问题、原理、分析、启示);设计、制

作本课程案例教学多媒体课件。实施案例教学的难点是:本课

程如何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

学;与职业和职业教育有关的典型案例选编、案例分析和案例

启示的撰写;本课程案例教学在全校的全面推广。(4)需要探讨

本课程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问题:我们认为,案例教学与

举例教学虽然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但二者还是有区

别的。一是二者的主体不同:案例教学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参与

式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信息交流是双向的;而举例教学是教

师的一种讲授,是教师的独角戏,信息交流是单向的。二是二者

的教学逻辑顺序不同:案例教学一般是从案例到原理,而举例教

学一般是从原理到案例;三是二者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案例的

内容比例子的内容复杂;四是二者的作用不同:案例教学主要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教学是通过通俗

易懂的例子来说明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开放性

1.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引外延”。(1)教学团队建设的“内

引”。我们在

2010年上半年先后邀请了省内

13位思政课专家到

我院思政部指导和讲学。专家们的指导促进了本课程教师的教

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此外,聘请了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兼职

指导教师。(2)教学团队建设的“外延”。加大师资外出培训的力

度。近几年来,在本课程教师团队中,有

2人先后参加了为期半

年的访问学者研修,有

9人先后参加了为期

20天的“广东省哲学

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有

5人参加了北京的全国教师

培训会;有

3人先后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高职现代教学法研修

班”。此外,树立教师社会服务的品牌。本课程骨干教师积极参

与江门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明办牵头主办的专题宣讲活

动。如“党的十七大精神”“职业道德教育”

巡回宣讲、专题报告

和“普法教育”专题报告等。如笔者近年来在校内外作了七十多

场大型专题报告。(3)建立本课程教师下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的

机制。本课程教师下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应该常态化、制度

化。教师应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现实视野,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2.教学内容方面的“延伸拓展”。(1)将本课程内容延伸到其

他相关专题讲座(如党课讲座、“学业与人生”励志讲座)。(2)将

本课程内容拓展到企业文化、侨乡文化、校园文化的教育活动

中,并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有关专题文化活动。

3.教学途径的“开放多元”。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有:

(1)开设“思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学习平台。本课程主要教学资

源已全部上网,鼓励学生课外上本课程网站自习。(2)送课到学

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中。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需要,对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学生顶岗实习叠加实施进行尝试

和探索。

五、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凸显互动性

“基础”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

师之中,而应发动全校各有关部门和师生共同参与。我们在近

年来的课程建设中,凸显了学院党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的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院党委宣传部的互动、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生工作处的互动、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辅

导员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可以说,我们的课程建设是

在互动中进行的,我们的互动是多元的、立体的、交叉的,是与整

个学院的育人体系接轨的。

这里着重探讨师生互动中的互动教学法。关于互动教学

法,我们曾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培训,与该校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孙建荣博士进行互动,共同探讨了互动教学法的以下四个问题:

(1)为什么“互动”?(2)“互动”什么?(3)什么时候“互动”?(4)

如何评价“互动”?

第一,要明确互动教学法对学生和教师的有利之处。促进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教师角色的转

变,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困惑,提高教学针对性,增强

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第二,要明确互动教

学设计的几个原则。与课程目标吻合,明确互动的目标性;清楚

的要求;合理分配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自己的特

“吻合”

点、个性、性格。第三,要明确“互动”什么?一是知识学习方面

的互动:利用已有知识,提问;寻求“新”知识,完成项目;分享知

识,小组讨论。二是能力发展方面的互动:小组讨论可锻炼学生

的各项能力;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锻炼学生的分析,交流与评价

能力。第四,至于何时“互动”,应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灵活运

用。既可课前互动,也可课后互动;既可课中互动,也可课外互

动;既可课堂开场互动,也可课堂中场或尾场互动。

总之,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把高职院校“基础”课

程建设成为教学规范、教改有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优质课

和精品课,真正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复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

社,2011.

思政实践教学方案范文6

关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定义,综合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案例来讲解理论。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调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抽象性与晦涩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立场及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特性决定课程内容更注重于政治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概论课,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有限合理性,教材内容的枯燥晦涩,文字的条理化、系统化及可读性不强势会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更好地将教材跟社会实践结合,是讲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感兴趣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强调理论来源于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与生命所在。思政课的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师授课其魅力就在于将理论跟今天的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沟通教材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采用来自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愉悦性和实效性。

(二)确立以“以生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长期以来,思政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过度强调理论的传授,最终演变成“填鸭式”的灌输,其结果是老师讲台上高高在上、“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睡倒一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思政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度”灌输模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强迫式的“要我学”让学生对思政课拒绝甚至反感。现代思政课教学应逐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通过选择那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形成自我见解。从案例的选择到分析讨论甚至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个过程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积极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氛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自我意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实际上是注入式教育方法,注重过程,忽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倾其所有”,学生却“听不懂”、“学不进”,甚至“坐不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突破教师权威,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早有论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牵制、强迫学生,简单地直接灌输理论。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以“讲”为主,变为以“听”为主,学生则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多采取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进行中肯的引导与评价,对于个别学生错误或肤浅的回答,教师绝不能动辄批评甚至挖苦讽刺。案例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切实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态度,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专任教师的增长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并不协调。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授课能力,熟练驾驭案例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途径,让案例教学充满新意、充满激情。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么对案例教学作用与效果认识不足,认为案例教学可有可无,对传统教学的路径有较强的惯性依赖;要么就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水平有限,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这样一些应对措施:其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广纳贤才,高起点引进思政课教育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素质。其二是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其三是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他们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更新知识,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鲜活生动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有着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必须服务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毕竟只是现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解理论。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出问题。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理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必将迷失方向。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理论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离开了案例的佐证,空洞的理论说教苍白无力。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实施案例教学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并不是为了弱化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走向极端。今天,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样是错误的。现代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具有绝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可以变动,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关系。

(三)必须处理好教学案例本身的问题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着必然联系。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准确、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一般来说,选取教学案例要注意这几点:其一,案例要有真实性、完整性。所谓真实性指的是案例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案例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的热情。所谓完整性指的是案例要有头有尾,不能随意切割,断章取义。其二,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在某一类社会现象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越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越是能够揭示规律、阐述理论。其三,案例要有正面性,以正面案例为主,要注意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避免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定型而又尚未定型的阶段,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课堂中切忌过分渲染社会不好的、丑陋或者负面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其四,案例要与理论吻合,能够揭示教材理论,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不能哗众取宠。理论是案例的精神支柱,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为理论服务,这样的案例才是有价值的,具有针对性的。最后,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精心准备,切忌信手拈来,教师必须对案例的背景、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设想到案例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会提出什么疑问以及如何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