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范例

思政教学

思政教学范文1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教学路径;教学实效性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国家在大学思政教育的推广加大了力度。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严重缺乏,对其重视程度也并不高。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教育部门的政策扶持制度不够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太过刻板以及单一、高校学生的实践力和内在动力不足。针对这些原因,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大学思政教学有所帮助。

一、大学思政课面临的问题

1.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这一课程普遍的不重视,大多数的高校学生仅仅只是将思政课当做是一门拿学位、凑学分的选修课,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抱着要么不来,要么来了也只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深究其原因,我们能够知道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部分的高校学生缺乏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并且在功利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的影响下,就片面的认为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处[1]。相比较于一些专业的课程,高校学生大多数都错误的理解了思想政治这一课程,他们认为这是一门脱离实际以及空洞的伪科学课,并且认为只要几个以及拿到学分就算完成任务了,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上面。除此之外,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些意志力不够的学生极易受到诱惑,并且在课堂上用手机玩游戏、看电影以及购物等。

2.思政教师课堂上的内容太过理论性,严重缺乏实践

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内容总是太过空洞,并且严重缺乏教学实践性。而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保持课堂生命力的关键。这不仅仅是由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性质决定的,主要还是大学思政课能否摆脱教条主义以及如何防止在思政课的课堂上以实际情况来代替理论知识的现实需求。我国伟大的领导人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改革开放能够成功,靠的不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靠的是实事求是以及实践。”而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点,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从现实出发,在理论知识中结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思想实际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相结合,从而引导高校学生在对待客观问题是能够深入的分析,以此来消除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虑以及有效的提高学生运用思政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大学的思政课的考试内容太过于强调理论,并且形式也过于单一。这就导致大学生在考试之前也仅仅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导致不能充分的掌握具体答题的相关技巧。这样的考试模式不仅仅背离了大学学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宗旨,还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2]。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宗旨就是指通过教师高质量的教学以及学生有效的学习来促进高校学生的思想巨物,并且坚定马克思主义这一信仰,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在思政课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此来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还得明确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及接班人这一身份,这样才能一直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行。所以,改革思政课的考试模式是必须的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高校学生逐步的摆脱想通过考试就必须死记硬背的观念。

4.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太过死板

在我国信息时代高速的发展前提下,我国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还是一如既往的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没能够及时的与社会发展的道路接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方法只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使得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为了学习成绩而学习,这严重偏离我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这一课程的初衷。因此,改革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探究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思想政治课能够传承中国当前的价值观,还能够塑造高校学生的奋发有为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3]。如果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不能够得到传播,那这个国家肯定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而思想政治课就是将国家的价值观给传递下去,塑造我们国家下一代基于现实特点以及国家历史的精神面貌。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发展起来。因此,我国高校必须的创新和改革思政课教学,以此来提高我国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水平。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结合实际

我国当前的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理论的解释力”,这恰恰是传统课堂最为常见的问题所在[4]。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即使非常熟练、把握度再高,也都没能够结合实际的生活,这就会造成高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认为所学习的理论过于空洞。思想政治课大多数都仅仅是大学学校的公共课,并且组织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成本也比较高,所以,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内举办一些企业家演讲一类的活动来打开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课程的视野。

2.积极做好备课,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对脚下的讲台时刻保持着敬畏的心态,在讲课之前,积极做好备课工作,拒绝说教形式。教师还得牢牢掌握思政课的知识网络体系,并且在给学生讲解基础知识的时候拓展一些更为层次的内容,将现实生活与教材中的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门课程的时候,可以通过谈论课的形式来进行。并且结合社会热点案例来引导学生对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这两个哪个更为重要来进行相关探讨,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论证,在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指导,让学生缕清自己的思路,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不仅能够活跃思政课课堂的氛围,还能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总而言之,提高大学思政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得讲到学生的心坎上,而且还需要分后的学理来支撑[5]。所以,高校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以及效果,就必须得改革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创新思维并且直视问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论据来证实马克思主义等一些理论的先进指导作用和正确性。

3.深化考试形式的改革,从硬背到内化

我国高校必须得通过深化思政课的考试形式改革,来使高校学生摆脱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的观念。并且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得通过不同的考试模式。例如针对学习型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写论文的形式,学生更好的完成论文,就得主动的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且在论文不断的修改过程中得到磨炼,这也会使得思政课中的一些理论知识能够更加深刻的被学生认识。在如今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的大学学校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模式设置成写词条。例如由复旦大学最新研发的在线网络词典系统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其中开设的一些著作文献、风云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等栏目,的百余条词条来让学生自主创作,并且写作的质量就是思想政治课考核的成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帮助高校学生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形成正常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观,就必须得改变传统的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深化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形式,并且多为高校学生创造思政理论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切身的体会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等的指导性以及科学性。这样才能够使得高校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生活,并且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中国好青年。

参考文献:

[1]彭春雪.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学理论,2013,13(36):364-366.

[2]叶振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0):132-133.

[3]薛媛.高校本科思政课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路径研究[D].云南大学,2015,22(28):101-102.

[4]段凌燕.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7):63-66.

思政教学范文2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将会直接决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质量及综合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来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自身素质,是其在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一直以来,高等职业院校采用和沿袭传统教育模式,专业教育由各专业教学分院或专业教研室负责,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想政治部门或思想政治教研室、辅导员负责,出现学生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割裂的局面,并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了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即使专业知识和技能再熟练,也会在前进的方向上偏离正道、危害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利益,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为了培养具有优良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教学模式、方法、理念和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从而推动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对合格会计人才的首要要求。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不但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这一切都是由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的,一旦出现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将要负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作为成本会计教师,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将思想政治元素与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和专业基础。有必要结合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从教师、学生、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角度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企业对成本会计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核算和监督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率,降低各种成本费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在进行业务核算和监督时,严格遵守国家、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规定,否则会给国家、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使学生毕业后走上会计工作岗位能够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成本核算和监督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实现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教师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和认识的片面性。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生如何掌握产品成本核算和监督,并且不断强调成本核算和监督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学生学完后,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原因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尚未达到对它重要性的理解。仅仅认为学习成本会计很难,计算量大,成本计算方法难以理解和掌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不知其对企业的重要性。另外,由于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淡薄,认为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关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负责向学生传授成本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意识到成本会计在进行成本核算和监督本身就必须依靠成本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

四、《成本会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水平。“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作为高职院校教师,为了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会计人才,必须转变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的责任,也是每一位专业教师的职责,尤其作为高职院校的成本会计教师,因为培养的每一位学生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企业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会计职业道德决定会计人员合格的首要条件,因此,如果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能会出现大的问题。

(二)不断提高成本会计教师的自身素质。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招考规模在不断扩大,高职教师队伍逐渐趋向于年轻化与高学历化发展。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已长期脱离了社会,只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与丰富的教育经验而理论知识缺乏。甚至部分教师会固步自封,妄自菲薄,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而拒绝接触新鲜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无法支撑现代高职教育工作的深入;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所招聘的教师是刚从大学毕业的优秀毕业生,这些教师虽然具有优异的成绩,但却从来没有真正融入到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匮乏。自身具有丰富的理论,却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了成本会计教师在进行成本的实务教学时遇到许多问题,在对人才实施培训时,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为了给学生在传授成本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恰当地融入思想政治知识,这就要求不断完善自己,在备课时,结合要传授的成本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设计合理的方法,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有机地融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参加社会培训、讲座,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知识,也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素质。

(三)将思想政治元素恰当地融入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成本会计教学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成本会计人才,教师可以搜集成本会计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以及成本会计岗位与其他会计岗位的关系。将团队协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思想政治元素与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成本计算方法分步法时,按车间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别代表一个车间,每组依据本车间发生的生产费用设计产品成本计算单,归集和分配本车间的发生的生产费用计算月末完成半成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根据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的特点,随着半成品实体由一个车间转移到下一个车间,半成品成本也由上一个车间的产品成本计算单结转到下一个车间产品成本计算单上。由此可以看出,上一组同学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直接会影响下一组同学成本的计算,进而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及时性,这样也体现了会计工作的团队协作、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的教育。

(四)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感到枯燥无趣,教师可采用网络技术,比如通过播放视频、利用视频中的违法、贪污等案例教育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违背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危害性和重要性,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素质的必要性;也可以分组讨论来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明确做一名会计人员,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实战演练,在演练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由教师来评价解说,如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不是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都可计入产品成本,必须严格按照成本核算制度的要求来计算,并且教师给学生详细分析违反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危害,这样会加深学生对会计工作的理解,从而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五、结语

思政教学范文3

关键词:课程思政;犬猫饲养技术;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并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新一轮的大变革,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观念化成为当今时代特征,在这一大背景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时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1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强调,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课程思政则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渗入课程教学诸个环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引领[1-2]。通过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实现高校德育教育全方位、全阶段覆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犬猫饲养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宠物及其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宠物饲养量持续攀升,其中犬、猫饲养数量稳居宠物饲养前列。然而,宠物行业繁荣发展的背后,确有与此相关的涉及法治与道德层面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犬猫无故伤人、流浪犬猫扰民、宠物行业收费乱象等[3]。《犬猫饲养技术》课程是高职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于三年级第五学期,把宠物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具体体现在犬猫饲养上,不仅具有学科的独立性,也是多学科的总结与运用,是学生步入工作实践的桥梁课程。《犬猫饲养技术》课程教师在讲授犬猫饲养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将思政元素逐步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积极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以及价值引领作用,对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行业相关法律意识以及促进宠物行业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3《犬猫饲养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探索

3.1“犬猫起源与进化”模块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大约在1万年前开始饲养犬。在远古时代,群居野生犬最初是人类的狩猎对象,人类捕猎到的一些幼犬被人类饲喂起来,当其他食肉动物靠近人的部落时,这些犬便吠叫,起到了报警作用,于是人与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直到成为人类的宠物。我国对于猫最早的记载是西周时期的《诗经•大雅•韩奕》。西汉《礼记:郊特牲》中明确指出:“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野猪)也。迎而祭之也。”从这时起猫成了人类家庭生活的一份子。通过犬猫起源与进化历史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规律,树立生态中国理念,使动物保护观念入脑入心。

3.2“犬猫营养需要与食品调制”模块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目前犬猫营养需要标准和饲粮配制,主要参考国际标准,同时也要考虑宠物不同生理阶段、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以及不同的饲养环境。引导学生尊重事实,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办事,辩证的对待宠物营养标准的使用。目前,市场占有率高的犬猫饲粮品牌以国外品牌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用实例引导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中积极探索,努力钻研,大力发展我国宠物食品行业。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让学生感受国家的日益发展壮大,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为党和人民奉献青春的远大抱负和理想[2]。

3.3“犬猫美容与护理”模块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犬猫美容与护理对犬猫的身心健康异常重要。简单毛发梳理可以对犬猫皮肤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犬猫罹患皮肤病的可能。犬猫美容技巧结合修剪技术可将不同品种犬猫的优点完美展现出来,突出犬猫美丽、可爱的一面。在修剪时,专业美容师也可按照当地气候和流行风尚为犬猫进行造型设计,使犬猫因外表的改变而变得更加自信,更受人喜爱。犬猫不会与人沟通,且机敏好动,在美容操作过程中美容师的耐心与责任心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践教学法让学生掌握犬猫美容与护理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流程,引导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犬猫美容师。在讲解犬猫不同品种美容造型设计的内容时,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贯穿其中,强调“一犬一猫一造型”,借助“学习强国”、《新闻周刊》《百家讲坛》《大国重器》等平台、节目中有关大国工匠的优秀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5]。

3.4“犬猫调教与驯导”模块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我国犬猫饲养数量连年攀升,犬猫作为宠物深受饲主偏爱和照顾,但在宠物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犬猫驯导不规范引发的社会问题,如宠物犬猫咬人、不文明遛狗、犬猫粪便污染问题等。在犬猫调教与驯导内容授课过程中要将文明养宠、人宠和谐的观念适时向学生渗透,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在驯导实践中通过规范的驯导教育使犬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人类的和谐伴侣,让人类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5“犬猫疾病防控”模块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思政教学范文4

关键词:课程思政;心理与教育测量;改革目标;融入手段

“课程思政”是指授课老师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充分挖掘授课内容的思政要素内涵,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技能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操守及职业道德水准[1]。《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是我国各大学心理学专业和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课。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各行业领域的需求,心理测验迅速发展且日益兴旺。目前,心理测验技术已渗入到我国医学、教育、企业、和组织人事部门等多种应用领域[2]。《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史、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测量信度和效度、测验的项目分析、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常模参照测验与目标参照测验等。作为一门应用领域广泛、在高校众多专业中广泛开设的课程,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1《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指在专业课教育中,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为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目标,《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教学中,有如下几种课程思政融入途径:首先,教师在讲授“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历史”的内容中,可以引领学生追溯古代中国测量智慧,强化爱国思想和文化自信;其次,在讲授“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和道德准则”这部分内容时,引入中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的奋斗故事,为学生树立职业模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以案例教学法为手段讨论当下心理量表滥用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专业态度。

2《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入点

2.1追溯古代中国测量智慧,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文化自信。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盛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测量思想,即便欧美国家在谈及心理测量时,也不得不把中国作为源头谈起[2]。因此,在讲授《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历史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应注重挖掘和学习我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测量智慧对现代心理测量领域的重要贡献。例如: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刘邵的《人物志》专门研究个体能力,1937年,美国学者施瑞奥克(J.K.Shryock)将该书翻译后在美国出版,对西方能力测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又如,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制时期,而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度对欧美在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方面、教育测量方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4]。通过追溯中国心理测量的发展历程,加强学生对我国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历史的认知,明确古代中国测量思想在现代心理测量领域的重要影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2学习了解中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的故事,树立职业模范,培养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此,在讲授“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和道德准则”这部分内容时,授课教师可以在其中穿插介绍中国心理测量领域著名学者的故事。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我国心理测量蓬勃发展期,这一时期,众多学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引入了许多国外心理测量理论和测验工具[5]。这其中,心理测量领域的著名学者张厚璨曾耗时六年对全国范围的儿童施测,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修订了中文版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6];1978年,张厚粲将心理测验应用于我国的高考测验中,她带着中国心理学恢复后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几个计算器加上纸与笔,分析来自全国的高考海量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了当时高考出题、评分的不规范性。他们凭借着对专业的满腔热爱,克服客观物质技术环境的困难,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了我国以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的高考的改革,有效提高了我国高考测验的严谨性[6]。以张厚璨为代表的中国测量领域的著名学者们以促进专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己任,不怕困难、不计得失,生动体现了心理测量领域从业者身上的爱国、敬业、奉献、有担当的宝贵精神。通过学习这些专业著名人物的事迹和品质,不仅能为学生树立职业模范,增强其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3以案例教学法为手段讨论心理量表滥用现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专业态度。目前心理测量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我国的心理咨询、教育实践、公务员考试、企业招聘、干部选拔等领域,虽然获得了广泛认可以及众多实践成效,但与之同时,心理量表在各个领域的不规范使用问题也受到了关注和讨论。报刊、网络上随手可得的心理测验内容,电视节目上基于五花八门的心理测验对人性格特点的判断和解读等[7],这些当下心理量表的滥用现象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严谨的专业态度培养的重要性。在讲授“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实施与测量结果的解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讨论当下社会中心理测量技术的滥用现象。如在监狱工作中,一些监狱民警完全不考虑罪犯的犯因情况、刑期长短、认罪情况和家庭情况等因素,直接根据罪犯入监时的心理测量结果来判断某罪犯是否为危险犯,出现“一刀切”的现象[8]。类似的这种对心理测量结果的错误解读现象,或忽视量表编制年代、适用年龄、量表编制文化背景等因素错误选用心理量表现象,或基于不恰当的常模选择错误解读测量结果现象等,通过学生基于现实中这些不规范操作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心理测验知识,促使学生更加认真严谨地对待专业知识,提高其科学求实的专业精神。

3《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3.1教师要认可课程思政的价值,不断更新思政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以研促教,通过科研课题获取新的知识和引发新的思考,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分析和解读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同时,课程思政的开展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面化和形式化,教师要认可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授课方式的前提下,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3.2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自然渗透思政元素。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内在动力,可以让学生寻找与课程知识相关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时事,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这些问题,引发班级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应在学生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对多元观点的思考。同时,教师应以专业知识点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为方向,在引导学生充分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分析现实事例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自然渗透其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思政教学范文5

1.1寓教于理,从知识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表现要做到寓教于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品德这门学科成为重要的学科,让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高度地融合起来,达到寓教于理、寓教于行的目的,实现知识与道理的全面、有机的融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媒体和道德标准,懂得报恩、知道轻重,不报恩者只能谋一时,懂得报恩者才能谋万世,而这些传统美德渐渐被人民所遗忘,被教育所冷落,这才是最大的疏漏和悲哀。而如今在中学生中出现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自私自利、满腹牢骚等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再加之受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影响,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的腐蚀,使得思政教育愈发重要。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们懂得,让孩子们知道,感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理所当然的行为。

1.2寓情于文,从感情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更要体现感情层面的东西,“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放至、情阻理难通”,这些话语都充分说明了情与感恩之理之间的关联。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应该归咎于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没能把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高效地融合到一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提出应当在中学思政教育教学中,把感恩教育与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结合的同时,感恩教育还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转变了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架起从知识、从知道到实践、到行动的桥梁,才能最终把感恩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们的品质,把思政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并且表现于学生们的具体行动、具体行为、具体实践中来。在实施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同时,在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的同时,广大教师和教育部门还要千方百计地了解学生们平时日常的情感,从学生们的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出发、从学生们的“三观”教育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感恩教育中,都是从生活中挖掘题材,从学生们身上寻找话题,贴近学生们的心灵深处去寻找感情的元素,例如,讲述汶川大地震一位年轻母亲用蜷缩的身体怀抱女儿挡住死神,手机中留下最后的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故事。将这种感人至深的故事千方百计地与广大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触动学生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孩子们展开感恩翅膀的,打开感恩的心灵。

1.3寓恩于行,从实践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在感恩教育中、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就是要努力践行所学习到的高尚思想情操,调动每一名学生都争做行动上的巨人,而不做语言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显而易见,在实施二者结合教育的时候,重要的目的和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们感恩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让学生们真正做到知恩于心灵中,感恩和报恩在行动里,能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来回馈和报答父母、老师、祖国。如何真正地做到寓恩于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口头教育和身体力行教育的双重效用,因为广大青少年在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也正是树立“三观”的雏形期,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在学习上的学习观,这些都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本文认为应该在中学时期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来抓,高度地重视起来。尤其在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更是要注重考核和学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广大青少年真正地树立一个好的人生导向,真正知道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不应该做,除了说教层面,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以身作则都将对学生们起到不同寻常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素材,尤其在新的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时候,更是要以学生们为主体,把更多关于感恩方面的内容和实例融入其中,把教学精心地设计成正品质、懂感恩的优秀教材,通过学生们道德践行、感恩践行来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让中学生的思政教材成为感恩、成长的蓝本和指路明灯。例如,在学习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等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内容时,就可以把“乌鸦反哺、山羊跪乳、王郎卧冰”等故事和典故一同融入到教材中,让学生们通过这些经典的教育去实践尊敬的孝顺行为、感恩的行径。

2总结

思政教学范文6

关键词: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长江雨课堂;改革

食品原料学是华中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它以生物学、食品化学等为基础,研究食品原料的种类、特性、加工适应性以及食品品质特性对原料特性的要求等。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食品原料的种类、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地域分布、上市季节、品质检验、贮藏保鲜、营养食疗和食品加工运用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原料学的基本理论,如常见食品原料的品种、特性及应用规律,并对其他各类原料有初步了解。我校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专业学习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各个教育部门的推动下,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知识深入学生的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我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本文对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1重构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高校每门课程的纲领性指南。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首先要从重构课程教学目标着手[1]。围绕本校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确定食品原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了解食品原料学的发展史,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理解并掌握食品原料学基本知识,并能运用食品原料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确定食品加工方案的合理性。(2)掌握食品原料品质检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方法,明确食品原料经加工成为各类食物被人们食用以后的作用、效果,充分发挥食品在改善国民体质中的作用。(3)掌握常见食品原料的种类、产地、产季和用途用法,具备合理、科学地利用食品原料的能力,理解食品原料选择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食品原料学课程内容的相关思政融入点

食品原料学是研究食品原料的种类、生产流通、理化性状、营养卫生、品质检验、贮藏保鲜及加工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2]。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食品原料的品质检验、贮藏以及合理、科学地利用食品原料,服务于食品大健康产业。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更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倡导科学饮食、弘扬科学家精神、关注食品安全、了解有关食品安全的国家政策法规、关心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结合课程的特点,笔者从中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以期实现食品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方位育人[3]。通过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创新、有能力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4]。

3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改革需要改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拓展教学内容、采用长江雨课堂智慧平台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并结合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高质量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3.1基于长江雨课堂开展智慧教学华中农业大学与长江雨课堂平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将食品原料学课程相关信息自动导入长江雨课堂平台,借助该平台实现课堂的高效管理。将学生的手机变成参与课堂学习互动的终端,能够在现有课堂中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反馈,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度提供了便利。教师在课前将预习或导学相关资料上传至长江雨课堂,实现学生课堂的高效率学习;借助平台的“签到”功能,实现课堂出勤管理;课堂讲授过程中设置课堂测试和互动,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课堂讲授过程中开启直播功能,学生借助回看功能进行课下巩固复习,教师通过回看功能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3.2应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课程讨论和自学获取知识。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分析食品原料的品质评价、加工利用、贮藏保鲜、品质检验等内容。例如笔者从事果蔬加工方面的研究,在果蔬原料章节引入食用菌品质评价、加工和利用等最新研究进展,如香菇的特征香气形成机理、干燥加工对果蔬品质的影响、柚子皮的加工利用途径等,把枯燥的内容通过实际场景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例如引入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和海水稻如何一次次提高产量、中国科学家如何让汉字首次登上世界著名杂志《Nature》、本校蔬菜育种专家培育出长在树上的茄子等科学事迹,向学生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3引入翻转课堂教学。食品原料学涉及的原料种类繁多,仅32学时的课堂时间不能面面俱到,围绕大麦、燕麦、绿豆、魔芋、花椰菜、朝鲜蓟、柿子、龙眼、奶酪、罗非鱼、鳕鱼、茶、胡椒、丁香14种重点和新兴食品原料布置课程研讨课题。学生每5~6人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选取1个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调研、组织讨论等方式完成课题研究并制作汇报PPT,教师给每个团队的PPT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完善后进行课堂交流。通过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4实施形成性评价考核。食品原料学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课程思政目标实现度,而实施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提高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5]。食品原料学作为一门食品类专业的交叉性课程,课程成绩组成因素为:考勤成绩(10%)、随堂检测成绩(10%)、调研报告成绩(10%)、翻转课堂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课程思政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的遵守纪律意识,主要根据长江雨课堂签到和随机点名情况给出考勤成绩,全勤为100分,旷课1次扣10分,请假1次扣5分。长江雨课堂平台设置了随堂检测功能,可以实现每个小题单独计分,整个课程设置100分的题目,课程结束时学生的得分即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种食品原料,调研原料的种类、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地域分布、上市季节、品质检验、贮藏保鲜、营养食疗和食品加工运用等情况,教师以百分制给出每个学生的调研报告成绩。翻转课堂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剖析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该部分成绩由教师评分(60分)和团队成员互相评分(40分)组成。课程思政背景下,期末考试内容需要涉及思政元素,例如从食品原料学角度解释不同地域的饮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以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4结语

食品原料学是一门食品类专业基础课,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载体,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和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笔者从重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课程内容相关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课程思政在理工科专业课中的应用,以期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协同育人的效果,对课程思政融入食品类专业课程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贺江,郭春秋,李娜,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20(6):98-99.

[2]李里特.食品原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

[3]张晓华,冯紫艳,王永辉,等.课程思政在《食品工程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6,47(13):233-234.

[4]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思政教学范文7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财政与金融

在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过程中,特别强调我国高等院校要将立德育人的目标作为重中之重,在高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要求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与环节中,充分以思想价值理念为引导,有效挖掘并利用不同的教育学科所包含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党的报告中也明确表示,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时代和阶段,在当下的发展阶段中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建设,有效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觉悟,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1]。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是通过专业课程的方式来有序推进的。课程思政作为高等院校培育人才的基本落脚点,每一门课程中都肩负着培育人才的基本职能。高校的教师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就可以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融入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化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感知到思想政治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意义,有效促进通过不同的高校课程教学来共同培养人才,打造综合全面成长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一、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以“财政与金融”为例

(一)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动态调整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重在强调育人的第一目标,同时强调政治素养和国家意志的充分一致性。课程思政教学作为科学化的思维教育方法,具体在教学体系层面的反映,就是课程思政对要培养的人才的目标和能力的要求。而针对顶层设计而言,理想化的成长教育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教育需要保持同步关联。所以,“财政与金融”这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的目标中置于第一位的就要是树立高职学生正确良好的三观。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课程章节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深入地探索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及时调整优化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提升的专业能力以及情感目标。在教学设计环节中,要重视内容的讲解和知识内在的逻辑,以及它们与学生自身理想价值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管理,促进学生自身科学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二)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运用思政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逻辑思维方式,积极收集有关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正能量的教学案例,同时融合到课程教学的专业知识之中。比如,在讲到各个章节中与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有关的内容时,需要介绍关于他们的生平经历和获得的成就。以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这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付出和奉献精神。例如,在财政收入与支出的课程内容讲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一起探讨关于邵逸夫和李嘉诚等参与社会公益捐助的具体事迹;讲授财政基础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充分结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和社会责任的充分一致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教学。在讲解关于收入分配的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关于贫富差距方面的现实案例,与精准扶贫和中国梦相关的教学案例,等等。教师在讲解关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章节内容时,可以引入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结合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管理制度等进行思考和探讨,等等。

(三)放大思政的鲜活性,优化实训实践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本校的授课教师讲授以外,还可以引入校外讲师以及企业家来校进行授课。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引导可以结合浙商精神以及浙商企业文化等内容,通过实践活动的组织,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有效地实地调查。了解不同的企业其经营的结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的诚信文化,职业道德与素养等进行调研。充分对团队协作以及大局观念的理解,并最终形成调查研究的报告。通过这样有意义的实践参与活动,激发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深刻体会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加深对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精神的理解与感知。在此教育的熏陶和影响下,不断丰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2]。

(四)技能竞赛与课程思政和专业技能教学相融合,优化教学模式。通过充分发挥技能竞赛活动的优势,在“财政与金融”课程思政教学中组织一些相关的技能竞赛,积极鼓励高职学生参与技能竞赛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素材的搜集和准备,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对文献资料查询和理解的专业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深入社会以及一些金融企业机构之中了解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提升,还可以帮助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的技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可融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职业规划设计和创业项目设计等多样化的竞赛内容,可以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要对专业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充分锻炼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并通过比赛竞争协作关系的培养,产生更多的知识和价值方面的共鸣。

(五)突出教改创新,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教学方法而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创新,开拓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翻转课堂的模式。课程开始前,利用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查看一些微课学习的资源,了解基本的知识内容,完成一些基础性的专业知识练习,在课程开始前就能够对涉及的一些行业内的著名专家和学者的生平以及所获得的成就有所了解。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以及应用课堂探讨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课程内容知识,实现现场的互问互答,完善课堂教学的反馈机制,线上和线下教学互动融合的新型模式,充分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的优势发挥出来,最终促成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最大化。

(六)完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高职院校“财政与金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实现多元化,动态化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充分展示出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打造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师日常的作业练习也可以结合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实践训练和报告等方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期末考试等环节中也可以融入一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理念的内容,深入强化关于思政内容的考核强度。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深入客观的实现对于过程的综合评价。教师根据专业以及课程的基本特征,制定合理的评价规则和标准,及时跟踪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变化,做好记录和评价工作,根据这些变化积极调整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面临着迫切的改革需求。所以必须要及时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遵循教学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引导,充分实现显性和隐性教育的高度融合,打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局面,充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效的人才助力。

参考文献:

[1]高娜,杨萌萌,唐丽华,等.疫情下课程思政融入金融类专业教学的思考[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4):56-58,72.

思政教学范文8

关键词:课程思政;量子力学;教学改革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如何育人成为当前各个高校和教师们关注的热点[2-6]。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微观世界粒子为研究对象,根据量子力学的五大基本假设,通过解薛定谔方程得到微观粒子的力学量本征值,进而得到微观世界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量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从事当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一。量子力学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基本功,为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等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准备。量子力学被广泛地应用到化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天体物理学等其他学科。量子力学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科学方法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掘和运用量子力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在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于塑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已有研究者通过对量子力学的知识结构的再梳理,以及对量子力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形成思政案例,探索了量子力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问题[7-9],这些工作对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探索和实践地方本科高校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量子力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仍然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去探索和解决。

一、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专业课教师思政元素的提炼能力稍显不足。按照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培养人才、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是执行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思政素质和修养。然而,地方普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多数理工科专业教师在参加工作后,很少有机会学习如何将思政元素系统地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方法。按照传统的课程归类和育人模式,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和学生党团组织的事情,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授上。这就导致很多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是什么的问题上陷入迷茫,更不知道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另外,很多理工科专业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高校,缺少系统的教师技能培训。如果不对这部分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培训,只是机械地在专业课堂中加入思政内容,就会造成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相脱节的问题,达不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二)专业课程教材的思政元素表现不足。当前制约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办学历史短、积累少、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都是直接采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或重点大学的教材。这类专业教材的主要特点是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像量子力学这类物理学核心课程,教材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内容呈现专业化、数学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几乎找不到用思政元素来描述知识点的语句。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难度,同时也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不到量子力学课程中还有思政元素存在。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实施好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就必须加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力度,积极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二、提升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效能的有效路径

教育部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后,从学校到基层教学组织单位都强调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但是对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措施强调得比较少。为此本研究在开展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一)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知。教师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教师首先要主动学习和理解课程思政的思想内涵。本研究通过查阅上级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下发的课程思政文件,查阅一些课程思政探索类文献,并与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进行交流,逐渐对当下党中央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有了深刻的理解。第一,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一种育人思维方式。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培养专业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教师不能简单直接地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搬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也不能停留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一番空洞的思想政治说教。课程思政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政治口号,而是要结合课程的知识点讲授,在探索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感受到活的价值观、方法论。例如,教师在讲授量子力学知识点、挖掘知识点产生过程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实事求是,要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课程思政是党中央提出的“三全育人”工作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课程思政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模式,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目的就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此,专业课教师就必须通过精心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达到启迪学生心智、陶冶情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的效果。

(二)提升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元素的储备和提炼能力。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专业课教师由于受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层次等因素的影响,很少进行系统的思政理念学习,导致自身所储备的思政元素资源有限。因此,要想讲好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就必须积极努力做好课程思政元素的备课工作,以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研室组织学习。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以教研室为单位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及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二是让思政课教师下沉到学校各二级学院的教研室。由专业课教师负责课程体系构建,思政课教师负责凝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三是教师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政府网站、教育管理部门网站、学习强国平台等找到大量的思政素材,及时了解最新时事热点,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之后,就要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作用。首先,教研室可以开展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研究,认真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资源。其次,教研室将这些思政资源纳入教学大纲、教学讲义和课件。最后,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再加工,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一。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接受课程思政的熏陶和教育,而不至于让学生感觉课程思政和专业课教学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能力。教案是任课教师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教师在授课前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量子力学课堂,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下面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几个案例。案例1:在讲授量子力学的前言章节时,从创新的角度来分析量子力学的产生过程。借助量子物理发展中的10个基本问题展开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量子力学的课程之美、育人之美。向学生介绍20世纪初众多年轻的物理学探索者,代表人物如普朗克、德布罗意、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克等,讲述他们如何冲破固有思维,挑战已有权威,勇于突破经典物理理论权威的束缚,才使得量子力学挣脱牢笼,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故事。进而介绍量子力学如何推动了20世纪科技的发展,为现代高新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最后得出结论:没有创新,就没有量子力学,也就没有当前的现代高新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这个激动人心的过程,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重要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正如在报告中这样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0]案例2:在讲述物质波部分时,着重讲述量子力学创立者之一德布罗意的成长故事。德布罗意是法国理论物理学家、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中学时代就显示出文学才华,18岁开始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历史,1910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11年他听到第一届索尔维物理讨论会秘书莫里斯谈到光、辐射、量子性质等问题后,产生了对物理学的强烈兴趣,特别是他读了庞加莱的《科学的价值》等书后,转向研究理论物理学。191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用无线电报站服役六年,熟悉了有关无线电波的知识。他的哥哥M.德布罗意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从哥哥那里他了解到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关于量子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产生了对物理学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德布罗意放弃了已决定的研究法国历史的计划,选择了物理学的研究道路。1924年德布罗意获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1929年德布罗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他的成长经历来激发学生兴趣,能使学生感受到他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和机会成为优秀的物理学工作者,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案例3:在讲述不确定原理时,向学生展示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进展之一的“墨子号”卫星照片,简要向学生介绍“墨子号”卫星是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11]这个案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学习量子力学的信心,树立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

(四)提升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广度与深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一门课程建设的成效最终要通过课程的接受者———学生的反馈来体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对专业课程的考核就应增加课程思政方面的考核。然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育人理念,很难通过标准化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平时成绩来体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图片、音乐、电影等多媒体工具和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外调研内容,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开展课堂讨论等。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考查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思政的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