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建设范例

思政建设

思政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

1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思政课程内容学习不深。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学习贯彻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精神时,主观认识上不够重视,对新时代背景下时时更新的理念、思路、政策等方面的学习领会不够深刻,没有建立起自己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整体框架。大学生受教师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到自身对课程的偏好、重要性认识等方面的主观影响,对思政课学习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不清、重要性不明的问题。

1.2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欠佳。目前,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西部部分高校在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养的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持续性的关注,对思政课程教师专业化团队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专家指导。具体体现在没有结合思政课教师的学习需求,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思政课程教学指导内容和适用性强的外出培训活动。与此同时,教育部对专职教师编制核定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

1.3教学方法创新思路不宽。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搞好思政课教学,才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西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载体与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虽然一直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但仍以传统灌输式、理论说教式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落后,不利于思政课程质量的提升。

2加强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举措

2.1持续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

2.1.1坚持在系统学习中把握精髓要义。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作为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理解“教育政治性”这一特征,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类讲话,明确“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初心使命,坚持用新时代新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1.2坚持在精准领悟中增强落实效果。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坚持“先学一步、多想一点”的原则,强化问题导向,增强自身对问题的理解,与学生尽可能多地探讨时事政策与事件,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育人效果。同时,结合西部高校实际,逐步探索符合地区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思政课程体系[2]。

2.1.3坚持在具体践行中促进深化改革。“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作为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逐步将他律转化为自律,养成对人、对事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思政课程建设尽应有之力。

2.2持续完善“三全育人”大格局

2.2.1深化全员育人。在推动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作为育人主体,学校首要工作是为思政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搭建平台、为思政课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提供资金支持,培养高水平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其次是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教师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尤其是担任班委、学生会职务的同学,在加强自我管理的同时,也要正面积极引导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参与和全员管理服务。

2.2.2强化全程育人。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地域学生知识水平不一、发展差异性大以及不同学习阶段侧重点不同的实际情况,突出思政课育人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制定阶段性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教学重难点等内容,使学生思政课学习经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践行的过程,逐步明确学习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构建全方位育人。西部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引导教育作用,发挥思政课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同向教育作用,发挥和家庭、社会、实习单位的协作引导作用,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积极导向作用,让各学科及其任教教师、家长、社会承担起育人责任,更好地担负高校立德树人这一使命,营造各方参与思政课程教学的良好氛围,进而推动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

2.3开拓创新推进思政教学改革

2.3.1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体现时效性。西部高校要结合全党上下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具有地域性、时效性、历史性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程建设[3]。首先是深入学习系列讲话、在西部地区考察时的讲话精神,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贯穿至思政课教学中,用身边事、身边人感染学生,不断增强西部高校学生的民族荣誉感、自豪感,强化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次是学习贯彻各级各类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西部地区民族工作实际和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取得的伟大成绩,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西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视与政策倾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3.2运用信息化新平台,体现时代性。在信息化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建设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打造并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思政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思政课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实效。首先是西部高校要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如开展“智慧黑板”使用培训,让思政课教师熟练掌握使用技巧,进而提升使用新教学工具授课的能力,改变基于课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搭建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交流平台,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实现网上课前预习考勤、课堂随机提问、课后教学效果反馈的良性模式。

思政建设范文2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在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各地高校各个专业正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是开展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加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既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又能有效地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具有显著的建设效益。由于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不同,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也就多种多样了。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从各个教学环节中去设计与改革。以下将从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创新、考评方式的改进等方面,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制定明晰的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和教学计划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也规定了教学方法及进度等。其中,教学目标一般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于受考评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以前在制定课程大纲时,大多只重视前面两个维度,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将重新审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制定明晰的课程大纲,才可能使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于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由此指导思想出发,在制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时,应当使学生既能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全面的认识,对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了解我国先民们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二.选定恰当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了实现课程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应该选定恰当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包含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阅读内容,主要是指中国古代作家作品。这些选定的课程内容,既可以是歌颂光明、进步的诗文,也可以是批判黑暗、腐朽的作品,其主题与思想情感应该是积极进取或健康向上的。根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的特征,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可考虑先凝练几个主题,再按照各个主题选择合适的作家作品来匹配。关于主题的分类,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存在多种多样的分法。一般而言,可分为爱国忠贞、民本情怀、进取励志、高洁清廉、情谊仁爱、勤劳节俭、民族智慧等类。而相应的作家作品,也有多种选择,如:爱国忠贞类,选讲陆游《示儿》、岳飞《满江红》、文天祥《过零丁洋》等;民本情怀类,选讲屈原《离骚》、杜甫“三吏三别”等作品;进取励志类,选讲曹操《龟虽寿》、杜甫《望岳》等;高洁清廉类,选讲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于谦《石灰吟》等诗歌;情谊友爱类,选讲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客至》等;勤劳节俭类诗,选讲范成大《田园杂兴》、陶渊明等人的诗歌;民族智慧类,选讲苏轼、王安石等宋代人的诗歌。当然,有不少作品具有多重教育意义,例如屈原的《离骚》既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不乏进取励志的警句。以上多以诗歌为例,在散文、戏曲作品中也有大量爱国、励志、清廉等方面的内容可供选择。

三.创新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一般是按照作家生平介绍、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作品艺术特色小结的程序开展教学。授课完毕,学生则背诵知识要点以应付考试检查。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机械记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学生感到学习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引导教育结合起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2]。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有机结合,追求“润物细无声”教育效果。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设计的教育模式,应当充分吸收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屈原《离骚》这篇作品为例:在学习作品文本与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后,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思考屈原为何受冤屈被流放,屈原忧国忧民的表现等。通过课堂上积极探讨,屈原高洁的人格与强烈的爱国精神自然凸显出来,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师生们思想也得到了洗礼,从而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不是从外的灌输教育,而是从专业知识的内涵中挖掘思政要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材中的作家作品大都具有思政元素,只有把教材内容讲深讲透,在熟悉创作背景的前提下真正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作家作品产生共鸣,读者才能在思想上受到洗礼,以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不需要去教材外寻找思政辅助材料的,教师备课、学生预习都应该以本课程教材为本。具体而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强调学生自学环节。学习、分析文学作品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与感受,这个过程是教师不能代替的。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多介绍古代文学创作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做到知人论世。由于时代久远,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所处的环境、生活方式与当今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在体验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必然产生隔阂。例如:思乡、羁旅的情愁是古代诗词的常见话题,而当今世界通讯、交通发达,回家或与人联络十分方便快捷,今天的读者也就很难真切体会到古人思远、怀人的情感了。再次,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讨论、互动环节。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等抒情类作品较多,即抒情文学发达。此类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无穷,读者的阅读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在讲授时应增设讨论、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分享自身的阅读体会。在思想的碰撞中,必然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在其中只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感受,讨论结束时,则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体会真切、收获满满,教学效果也得以提升。

四.改进考评方式

成绩考评是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以往的考评多采取试卷的方式,通过卷面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课程结业等级。此种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且评价结果不能确保客观、公正。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除了考评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评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故必须改进考评方式。首先,避免单一的考试考核,采取多元的考评手段。试卷考评只能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衡量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成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背诵几篇作品或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应当强调领会、感受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精神或高尚情操。因而,本课程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心得。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总结等学习过程与体会,都应纳入课程的考评中。由此,学生的学习笔记、课堂的发言记录、课后的学习反思或提交的学习心得,都是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与凭证。

其次,试卷考试多设置主观题。试卷考试有其合理性,不能完全抛弃,但在题目设置中应多作改革。学生在客观题上的得分,能反映出其相关专业知识点掌握了,主观题的得分则反映其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了。通过主观题的设置与回答,能较好地测试出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如:以明代于谦《咏石灰》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学习的体会。此类考题不设标准答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表述话语给分。通过考试,可以评定学生对于谦诗歌中表达的忠贞爱国情感的理解程度,既测试了学生受思政教育的效果,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政建设范文3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建设背景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大学时期的学习与生活,又是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与定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光荣职责的高校教师,如何在专业课堂“授业”的过程中,将“传道”和“解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理论教学及实践中,达到“相向而行,齐头并进”?课程思政就是新时代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如果高校教师将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有机的统一起来,就可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时期教育理念。

(二)建设意义

成本会计课程的思政建设,是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作为价值引领。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将成本会计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操守、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相联系,将专业技能、理论基础与世界观、价值观相融合,做到教学相长,使得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品质得以提升,也是顺应了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同时,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正如“道”与“术”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专业课堂离开“道”而只讲“术”,学生很容易迷失价值方向,等到将来走向社会,很容易像“康得新”“康美药业”“瑞幸咖啡”等诸如此类财务造假案例中的从业人员一样,误入歧途,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二、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专业课程的任职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和基本方法。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长远观点、全面观点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方法。其次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传道、解惑”的职责。在安排学生对经济社会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讨论时,及时引导学生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企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出发,结合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以及公民义务等思政元素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润物细无声般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最后教师应当将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授课教师应当主动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思政教学模式,最终实现专业课程的政治导向和育人功能。

(二)建设目标

我们国家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成本会计课程思政建设分别设置了价值导向和课程培养两个目标:1)价值导向目标: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伦理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名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求真务实,知行合一,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成本的经济内涵,了解成本会计的产生、发展和职能,掌握各种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工业企业产品总成本、单位成本、能够编制各种成本报表并对成本报表进行分析等。

三、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框架与内容设计

(一)总体框架

在进行成本会计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期,我们将成本会计的授课内容进行了梳理,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成本的基础理论以及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成本会计的职能;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成本预测、成本计划与成本控制;第四部分是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通过对授课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后,教师就非常清楚哪些内容适合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教师在讲授成本会计课程的第一部分内容,即成本的基础理论以及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时,就可以将爱国、民族自信心、会计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成本的涵义以及成本会计的职能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非常自然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成本会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框架如下:

(二)内容设计

根据成本会计课程思政的总体框架,我们从授课内容中选取了四个章节作为课程思政的重点,具体安排如下:(1)在讲授第一章第一节成本的涵义时,正值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学生在这段时间,眼里看到、耳朵听到的都是商家宣传月饼的各种精美广告,与此同时,中新网向社会呼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形成餐饮行业良好风尚”的新闻也同时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于是,在授课时教师通过对上述社会时事的介绍,顺势引导学生对这则新闻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课后去搜集材料,分别从商家盈利和国家倡导节约、反对浪费两个角度,结合课堂讲授的成本的涵义等理论知识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思政元素,对“月饼过度包装”现状进行分析评价。2)第二部分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容选取课程的第一章第二节,即成本会计的职能与任务,结合社会当时的一篇关于“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的后续报道:“市场监管总局2020.9.22日公告称,瑞幸咖啡(中国)有限公司、瑞幸咖啡(北京)有限公司等43家为其提供实质性帮助的第三方公司,因存在(帮助)虚假宣传行为被处罚金6100万”。要求学生根据这篇报道,依据课堂授课介绍的成本会计的职能与任务的理论,再结合公司法、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道德等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的资料并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3)第三部分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容选取第六章第一节,产品成本成本核算方法的概述,这节内容主要介绍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对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影响。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工业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在介绍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中国高铁”设计、生产的视频影像资料,配合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们在解说员声情并茂、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讲解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借此氛围我顺势鼓励学生,要树立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回馈社会的宏伟志向!最后一部分思政元素结合本课程课内实践环节。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是40学时的理论课和8学时的实践课。实践课程的内容是提供给学生一套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工料费等相关业务的资料,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出该企业生产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编制相应的成本报表。在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练习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组队、角色扮演、选出小组领导等方式,完成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核算以及成本报表的编制等内容,通过实践课程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产品成本核算的方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管理者使命、职业操守、团队协作、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

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思政内容相脱节。目前,我们学院的会计专业,也仅仅只是在申请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的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融入思政教育,而成本会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还没有融合思政内容;由此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相互独立,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计上,没有很好的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没有体现全程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新时期现代教育理念。

2.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理念有待提高。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尽管在所担任的课程以及和课程相关的研究方面有深刻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一旦涉及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专业课程的任职教师来说,明显是很薄弱的。具体表现在如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对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意义不够重视,许多专业课程教师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属于专业课程老师的职责,而应该是学生辅导员或者思政教师来负责的事情,同时,对专业课程教师来说,如何在专业理论中寻找和挖掘思政元素,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工作。

3.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太过单一。作为成长在网络时代新时期的大学生们,他们既喜欢新鲜事物,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任课教师如何将枯燥乏味甚至带有明显说教成分的诸如“诚信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结合多媒体通过“教-学-练”的方法单向灌输给学生,已经完全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分心,逐渐丧失学习信心最后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

五、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思考

1.修订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经管类专业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经管类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还要具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灵魂和品格,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合格人才。因此,基于上述通知和要求,我们需要主动修订和完善目前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及课程考核体系等内容,全方位系统支持会计专业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2.提升教师教学工作的政治站位。由于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供授课教师参考或借鉴,导致专业课教师容易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偏重于专业内容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为了促进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理论课程中去,一方面教师需要自觉深入的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积极开展针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具体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大纲的设计,授课模式的选择等内容,使得同一课程的不同任课教师,既有独特的授课风格又具有统一的授课内容。

3.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练”的教学模式,将之转换成以学生为主的“学-练-教”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结合时事政治的思政教学案例,充分调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当主动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软件开展教学活动,积极推进微课慕课课程建设与改革,开展“互联网+教学”,教师还可以借助QQ群课堂、超星等网络共享平台开展成本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结合成本会计课程强调实践性强的特点,组织实施“教学、实验、实训”三个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实验、实训”这个一体化的具体环节,真正实现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的各项规定。总之,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教师就可以结合专业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学生掌握具体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在专业课教师润物细无声以及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我们也清楚,价值观的引领和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就能见成效,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专业课程教师结合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持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常媛.“管理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9(09):102-103.

思政建设范文4

关键词: 公共教育学; 课程思政; 时代背景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探索为各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各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有利于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职业理念。因此,积极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公共教育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同向同行,对于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发挥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意义重大。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

1.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要求明确指出各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和过程,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养。为了更好地指导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并指出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各高校不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纷纷出台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设课程思政特色课程,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打造课程思政线上金课,鼓励课程思政课题申报等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载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2. 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公共教育学作为高师院校师范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师范生理解学科基本知识,掌握适当的教育方法,养成教育研究的意识,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公共教育学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德育、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教育科学研究等部分,是师范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一般在大一学年开设,对学生入学初期更好地了解教师职业,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坚定从教意愿意义重大。公共教育学以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为课程目标,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要改变传统公共教育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倾向,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习需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好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公共教育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要引导教师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用生动的教学案例、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教育事业,学习教育家们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精神,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落细于教育学课程建设全过程,实现课程育人。

二、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

1. 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每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三大基本任务,公共教育学也不例外。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公共教育学课程应改变课程目标设计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轻价值目标的倾向,重新思考与界定课程目标,使课程的价值目标更加明确和突出,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性。设计课程目标时,应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学生发展,把教师专业标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课程总目标中除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之外,增加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会反思等内容,并且将这些目标细化在每一章节中,在每一章节教学目标中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如在绪论部分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和动机,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在课程部分提出要尊重课程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课程观,领会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发展方向,认同素质教育的理念等,以明确的育人目标为导向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化教育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2.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课程育人环境

公共教育学教师应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课程建设全过程,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学生影响的一致性,构建课程育人环境。课前预习环节,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教育问题,了解社会上发生的教育热点问题,注意搜集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课堂教学环节,公共教育学教师要灵活运用探究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汇报等方式将教学三大任务结合起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师范生具备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育的指导意义,形成教师职业认同,具有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课后作业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教育现象和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三、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在课程理念方面,公共教育学任课教师要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讲授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和思想,增强育人意识和责任,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产生积极影响,形成“教师重育人、学生有感悟”的良好氛围。在课程内容方面,既要突出公共教育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又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内容中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把总书记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体现在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中,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2]。在课程实施方面,摒弃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树立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3]。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思政教育元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增强课程育人效果。在课程评价方面,建立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每学期教研室至少组织一次集体听评课活动,重点对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进行评价和反思,在“一考三评”、优秀教师推荐中增加课程思政指标,形成一套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课程建设成果方面,评选出一系列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标志性成果。修订公共教育学课程大纲,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认知目标、方法目标与价值目标并重; 根据新大纲修订及完善公共教育学教案、案例集和习题集,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和融入途径;产生至少一个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提供一套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建立一个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四、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

1. 提升公共教育学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2]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首先,要增强公共教育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充分利用教研室的力量组织公共教育学教师每学期参加课程思政推进会和课程思政研讨交流会,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与路径,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带领教师集中学习研讨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 60 周年贺信精神、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精神等,引导公共教育学教师进一步增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意识。其次,要提升公共教育学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推进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能力。学校、系部和教研室应积极鼓励、支持公共教育学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培训、申报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比、课程思政教案评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反思、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提高专业知识与课程育人结合的能力。

2. 结合专业特点挖掘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资源

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是在教材中直接呈现的,而是通过专业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价值、道德追求、思维方法等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政治素养、人格培养等产生影响,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价值需要深入专业知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资源。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全面,各章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找准切入点,挖掘既和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又贴合学生实际的思政案例和教育资源,并以此为素材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真正起到滋养学生心灵的作用[4]。如绪论部分“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可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向学生讲述孔子、陶行知、陈鹤琴等古今教育家的故事,用优秀教育家的精神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追求; 教育目的部分“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向学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事业、近年来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新旧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原因,进一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 教师部分“教师的素养”中可以收集全国优秀教师、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用身边真实的人物和实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认同并内化立足工作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

3. 改革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为主,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较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体验教学、在线学习等方式方法,变被动接受的课堂为主动参与的课堂,注重情感育人、参与育人。首先,运用案例教学法,从学生身边发生的或社会热点问题中提炼能和课程目标发生联系的内容作为素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在交流互动中强化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理解,增强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理论的认同并能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其次,采用体验教学法,通过模拟再现真实的教育情境,启发学生在仿真的角色体验和践行中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感悟师德情感、习得师德意志、养成师德行为[5]。再次,鼓励学生借助移动设备进行在线学习,教育学教师制作师德建设、教师培养、专业发展等微课,收集教育政策与法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或班级微信、QQ 群,规定学习时间和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并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针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利用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强化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帮助学生掌握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

4.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思政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

一、引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和使命担当。当前,要全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提升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引导专业教师树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力量,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鉴于此,教师应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审视

1.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理想信念缺失,内心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如何区分好坏、辨识优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正确判断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抵抗信息干扰的能力,增强自律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实现健康成长。高职院校应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系统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高职院校应注重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参与度,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坚持德技并修,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3.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保障层面:政策支持和教学资源支持不够。课程思政要实现的目标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实践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出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细则,没有构建完善的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教学资源支持不够。

2.学校层面:课程思政的制度设计不完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需要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在实践中,有些学校缺少从全局的角度、从制度建设的角度规范课程思政建设,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3.教师层面: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欠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存在“重专业教学、轻课程思政”的思想,并且无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开展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对策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既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共性,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质量设计人才,又具有艺术设计教育的个性,为设计行业培养思想活跃、表现形式多样、创新能力强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设计人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具有人文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教师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1.构建课程思政保障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保障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够稳定、有序、高效、良性推进。第一,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制定并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规划及相应的政策制度,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第二,高职院校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学校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纳入二级学院的评价指标体系,每年进行绩效考核;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作为岗位聘用、考核、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因素,引导和激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第三,高职院校加大专业教师培训力度,完善专业教师培训机制,引导专业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锤炼自己的学术品格,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2.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科学系统地制订学校和二级学院两个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课程育人”为抓手,明确学校层面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和重点,设计好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艺术与设计学院要以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为统领,制订艺术设计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对艺术设计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推进路径及保障措施等加以明确。各专业教研室系统梳理每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及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

3.依托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以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职业素养、奉献精神,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最大化发挥专业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第一,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要有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理想,立志报国。教师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明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长、为谁而成长。例如,在“扎染”“蓝印花布”等非遗技艺的课程教学中,将传统手工技艺与时尚文化创意相融合,使学生在传统与时尚的碰撞融合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第二,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价值观教育。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其设计的作品会以海报、服装图案、工艺品等多种方式呈现给公众,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的作品。第三,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社会公德教育。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才有机会施展才华、实现自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取长补短,营造齐心协力、合作共赢的良好学习氛围。再如,教师带学生外出写生时,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参与者。第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视职业素养教育。一个人只有怀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使其形成遵法守纪、敬畏职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设计师。例如,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深度融合,将实践教学课堂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邀请“扎染”“蓝印花布”等非遗传承人亲自传授学生技艺,真正实现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技艺,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第一,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二级学院要对专业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进行优化整合,以思政教育工作为纽带,组建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校外艺术大师、辅导员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成员一起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共同研讨把专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的有效路径,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互融互通。第二,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教师不仅要做好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二级学院要在学校教务、人事等部门的支持下,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讲座、报告会等方式对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每月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教研活动,整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5.建立课程思政资源整合机制。为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需建立课程思政资源整合机制,不断完善、更新和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建设思政教育资源库,收集各种类别的课程思政元素,按照统一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所需资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并思考哪种教学形式更有利于体现思政育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五、结束语

思政建设范文6

关键词:工科类;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思政

随着当今世界正进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工科类专业面临知识更新和技术升级迅速的挑战。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课程作为工科类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如何在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何找到合适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和现状

(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是否能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专业人才,对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有重大影响。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

(二)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首先,相较于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工科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难度更大一些。工科类专业课程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没有通用的课程思政模式可以直接套用,且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关联性不够直接。部分教师在面对思政建设时会感到无从下手。其次,工科类专业课教师普遍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全面,理解不够透彻。部分工科类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负责,与自己无关,很少开展课程思政。同时,虽然部分工科类专业课教师尝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但往往只停留在单纯的说教层面,对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很难起到好的作用。

二、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一)教师提高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

工科类专业课教师应认识到课程思政既有别于思政课程,又与思政课程紧密联系,只有在专业授课中重视并合理地结合思政内容,才能使课程思政的效果达到最佳。在讲授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专业课程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讲授电力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有侧重地引导学生认识蕴含在电气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产生主动提升自身品德修养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结合课程实际内容,设计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路

1.明确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

教师应明确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教301ZHISHICHUANG70学海听潮师还应致力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行业荣誉感和爱国热情,使学生树立工科兴国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要严格把控教材思政的正确性,选用教育部规划教材等优秀教材;其次,在教学大纲上,教师要修订补充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再次,在教案上,教师要优化教案结构和内容,将课程思政内容体现在教案中,与教学内容形成映射;最后,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内容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既是对思政元素的总结,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

3.结合课程实际章节内容,选择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教师应结合课程的章节内容,选择与专业知识点相呼应的思政元素作为切入点,自然地将课程思政融入知识点的讲授中。教师应详细讲解专业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对国家、行业、人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意义,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层次。在讲授第一部分电力系统的概述时,教师可以选择提高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切入点。如教师向学生展示我国电力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列举“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秦山核电站”等中国之最工程,重点展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伟大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自信心。在讲授第二部分绝缘、导电与电力设备选择原理时,教师可以选择通过科学方法计算,掌握电力设备选择校验作为切入点。教师以变电站汇流母线的导体选型及动、热稳定校验的计算进行分析举例,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方法校验动、热稳定,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实践,培养科学、严谨的专业素养。在讲授第三部分电接触、电路开断与电弧原理时,教师可以选择引导学生理解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操作制度以确保安全作为切入点。教师通过讲解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倒闸操作顺序原则及防误操作的要求等知识点,使学生深刻理解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操作的顺序错误会产生电弧,导致烧毁电气设备,甚至引发人身伤亡事故,使学生充分领悟必须严格执行操作制度,才能确保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保障人身安全,从而树立规范意识。在讲授第四部分电气主接线及其设计时,教师可以选择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切入点。教师通过电气主接线特点和典型设计案例的讲解,从电气主接线的选择既要考虑技术可靠性又要考虑经济性这两个矛盾统一的方面,引申到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制订出最优的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在讲授第五部分厂用电及其设计时,教师可以分析厂用电的典型接线方式,讲解其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教师分析厂用电负荷、厂用电电源的分类和厂用电典型接线案例,使学生认识厂用电接线的可靠对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专业素养。在讲授第六部分厂用电动机的选择和校验时,教师可以选择厂用电动机自启动的校验计算与科学、严谨的专业素养相结合作为切入点,以电压校核法和容量校验法的计算为例,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校验计算,让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讲授第七部分配电装置的特点、选择与布置时,教师可以讲解实际高压开关柜式户内配电装置,并组织学生参观体验实验室的高压开关柜,使学生获得实操体验和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提高动手能力。在讲授第八部分GIS的构成原理、主接线、运行维护方式时,教师可以选择学习新设备GIS的先进技术,了解电力设备更新换代,接触电力行业的新动态作为切入点。教师详细讲解变电站采用的GIS设备设计工程应用案例,引导学生不断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适应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在讲授第九部分互感器的原理及结构时,教师可选择掌握设备功能、结构原理及区别等本质规律作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结构特点的区别,归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的变比与绕组匝数的比例公式和使用要求,促使学生学会遵循事物客观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讲授第十部分二次接线原理及识图时,教师可以选择教授学生如何识图、绘图,遵循规范,提高设计绘图的动手能力作为切入点。教师讲解变电站工程电气图纸的识图、绘图方法,特别是重点讲解国家和行业规范所规定的图形、文字符号在电气图纸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三)探究新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覆盖专业

理论授课全过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新型的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思政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三、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效果分析

(一)教师提高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

在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挖掘电气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从单纯讲解专业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应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将课程思政与其他专业课相结合,促进专业课程群的课程思政建设。

(二)结合课程实际内容,设计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路

在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制订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编写包含专业知识点对应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案,设计包含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环节。教师还要结合课程十个部分的章节内容,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并联合工程应用教学案例,将课程思政内容覆盖教学的整个过程,形成一套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三)探究新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授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在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授课方式。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我国的大型电力工程项目、大型电气设备实物图例解析、实际工程应用等大量工程实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电气专业知识。教师也可以录制教学微课视频,供学生随时观看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体验操作实验室开关柜电气设备,增加学生接触和动手操作实物的机会,并多角度、全方位地穿插思政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学会将从实践中体会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用于指导实践,形成主动探究新知识和主动提高思政素养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付涛,石黄霞,徐磊.电气类应用型本科核心课程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师,2019(29).

[2]张美霞,吴文军.《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8(12).

[3]苏秋仁,柳影.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发电厂动力部分》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1).

思政建设范文7

关键词:招投标,课程思政,教学

0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法治精神、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道德素养。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将价值观培养融入课程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全部课程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

1《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融入思政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建筑类专业的专业课,授课对象广泛,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涉及专业有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在建筑市场中违法发包、资质挂靠、串标围标、行贿受贿、阴阳合同等违法案件时有报道,有时由于工作人员失误导致招投标失败。因此,除了建设工程管理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外,教师还需要进行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和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

2《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改革,就是把思政精神纳入到课程教学中,不断挖掘课程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重点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2.1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建课程

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建课程团队,团队课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研讨课程思政改革方案,根据课程面向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职业素养研究修订新的课程标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研讨课程教学方法和方式。通过课程共建,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把思政精神自然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2.2将思政内容纳入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建议、课程评价建议等。课程标准是老师平时授课的依据,也是期末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体现课程思政的《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意见》和《指导纲要》的要求,把课程思政的内容纳入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要求中。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具体的内容,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与价值引领。

2.3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更新课程内容

根据国家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必须招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范围规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等法律法规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及时根据新颁布实施的法律规范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2.4挖掘课程的思政点,做到思政与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

《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把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思政的重点,结合本课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目标,凝练出本课程承载的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追求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升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政治素养和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掌握建设工程招投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的认知,做到在学习中、建设工程招投标的任何环节中都要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不弄虚作假,评标定标中做到公平公正,逐渐树立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2.5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方面。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线上线下互动,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专业教学的有机统一。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应用“课堂派”等智慧教学平台。融“教、学、做”为一体,理实结合,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更多,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增强了对课程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2.5.1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本校的某个实际建筑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为主线。根据课程目标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将课程内容分为6个教学项目。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完成这个项目的招标工作策划,编写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拟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和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5.2任务驱动法。在课程教学中,把6个教学项目分别细化为不同的教学任务,每次教学完成1个小的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评标及合同签订等的具体工作任务。在进行每个任务的教学时,设置了任务描述→任务布置→信息准备→任务实施→考核评估→任务总结几个环节。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2.5.3情境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组成多个任务小组,搜集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料,团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招标投标项目时,各组分别扮演招标人、人、投标人;在学习开评标项目时分别扮演招标人、投标人、监督人、公证人、唱标人、监标人、记录人、评标专家等;在合同签订阶段扮演发包人和承包人。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政治素养。2.5.4案例教学法。结合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选择一些媒体报道的建筑市场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师生的分析讨论,找出案例中的工作人员的疏忽或违法的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和法治、诚信等意识。

3《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梳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以预期达到成效。

3.1爱国精神教育

结合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概况的教学,进行爱国教育。通过鲁布革水电站工程的招标和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北京鸟巢、方舱医院等工程成功建设的案例分享,让学生体会我国的建设成就,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

3.2公平、公正理念教育

结合招投标原则、评标定标的教学进行平等、公正等价值观的教育。在学习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建设工程评标、定标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各个环节中都要公平公正,平等对待所有的投标人。引导学生干部处理日常学生工作时也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3自由、法治意识教育

结合建设工程招投标程序学习、评标定标等的学习,进行自由、法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由、法治观念。通过实际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违法典型案例分享,在教学必须招标的项目、招标方式、招标程序、评标定标时,强调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各个环节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程序进行,评标、定标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评标标准。同时,建设单位可以依法自主选择中标人,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要做到遵纪守法,依法、依规自主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

3.4团队协作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教育

结合招标工作策划、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编制的学习,进行团队协作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的教育。招标工作策划、编制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合同条款的拟定等,需要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造价人员等协作完成,出现计算失误、签字盖章不符合要求等细节问题可能导致投标失败。通过讨论、分析招投标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5诚信教育

结合招投标和合同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进行诚信价值观的教育。进行资格审查及招投标全过程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弄虚作假;在订立合同前和合同履行中、直至合同履行完毕后都应当诚实守信。结合课堂教学知识,引入招投标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的案例,引导学生凡事遵守法纪、讲究诚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平时作业、课程实践、考试中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人们之间以诚相待,培养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3.6友善教育

在选择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工程索赔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工程案例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在发生纠纷时,首先应根据合同约定及法律法规的规定,平等、友善地协商解决问题。协商不成的可以选择调解、争议评审、仲裁、诉讼等方式依法解决。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遵守校纪校规意识,养成友善、法治等价值观。

4结语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和价值的引领相结合,通过在课程中设计相关思政内容,借助智慧教学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刘敏.“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建设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8(7):47-48.

[2]黄志华.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探析[J].山西建筑,2020,46(6):164-165.

[3]刘甘.高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化的有效路径探析[J].四川水泥,2019(10):203,227.

[4]周帼.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73-74.

思政建设范文8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建设;德育建设

在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所提出的观点为研究生思政德育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不断地完善思政建设以及德育建设的建设体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辅以日常生活中全方位的思政教学,增强任课教师的学术道德引领责任感以及德育意识,深层次地挖掘每个传统课程中所存在的思政德育内容,在教授环节贯彻学术知识与思政德育并行传授的理念,将思政与德育教育建设贯穿每一门课程[3-5]。因此,要想全程、全方位地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单单依靠开设一门思政理论课程是不够的。将思政课程与传统的工科课程相结合,使思政理论教育融入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大多是开设传统思政课程,根据问卷调查显示,虽然学生迫于成绩压力,抑或是对单调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导致研究生们对思政课程学习热情不高,都是考前突击、背书应付。但是调查同时显示,多数的研究生可以做到关心古今中外大事,分析时评热点头头是道。由此可见,并非是研究生对于思政不感冒,而是现有的思政教育形式无法引发研究生的兴趣。因此,如何使研究生对思政内容自发地产生兴趣,是思政德育教育建设的根本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要努力贯彻以下内容:一是强化“两个”课堂概念;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三是加大任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四是增进研究生间的合作意识。

1强化“两个”课堂概念

传统的思政课程以专门的教材为主,根据调查,传统思政课程一味地强调理想性与先进性,从而忽视了实时性与实用性。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地逐字朗读,单一地进行说教,缺乏逻辑思维辩证环节;研究生们考前逐条背诵,试卷也按照考纲逐点给分,学习思政课在某种程度上与背书无异,其不利于研究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更不用说对条目间思想的理解。“每个字都认识,但对组成的句子却不理解”的现象严重。因此,现有的思政教育模式无法引起研究生的兴趣也不足为怪。为了提升研究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对思政的认识及自身道德品质,可以尝试在工科理论课堂授课同时穿插进行思政教育,在授课时旁征博引,以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带动大家理解学习,进行思维碰撞,而非单纯地死记硬背。由一线教师开展德育讲堂活动,以自身的科研经历及经验为例,或邀请科研成果丰富的研究生以及优秀毕业生来讲解科研过程中面对困难时的心态调整以及个人学术品德的重要性。做好思政德育课堂。任课教师在教学时,需贯彻以下思路:(1)采用平实易懂、幽默轻松的语言进行引导;(2)注重激发课堂学生的兴趣;(3)不需夸张表现,但要采用多样化的语调,低声细语让人更想一探究竟,高声坚定使人恍然大悟;(4)借助多媒体并根据课堂学生的特质与需求,寻找与其切身相关的事例来印证主题。其内容也应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践,注重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术道德规范,增强对竞争意识的培养,拒绝学术抄袭,深入开展意志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个人学堂,充分利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研究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利用各个高校及学院所提供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平台来培养科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引导研究生增强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例如,一部分的课后作业采取报告的形式,让研究生自我查找与学术品德相关的网络资料,通过自我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研究生的德育水平。构筑“两个课堂”体制模式,以思想引导为主题,能够保证研究生从理论课程的课内课外两个层面有效开展德育学习,全方位多形式地满足研究生对德育学习的需求,使研究生在理解思政知识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掌握思政的理论,进而应用到实践当中。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指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络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6]。网络舆情对研究生的影响力较大,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使得事件扑朔迷离、真假不定,会对研究生的是非选择带来困扰,因此,这对于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8]。任课教师以其特殊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其拥有大量研究生群体受众,而作为任课教师,在对信息的传播当中又具有权威性。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利用好其自身角色优势以及权威性,建立互联网思维,提升自身修养,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对媒介的使用要有专业的素养。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对网络舆情在第一时间得知并进行正确分析,主动为研究生进行网络舆情的把关,培养学生对网络保持理性思维。在信息化时代,手机、电脑以及各种基于网络的设备紧紧围绕在研究生的平日生活当中,而研究生们也擅长使用各种设备进行学习及娱乐活动,易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因此,开展研究生网络德育工作,最基础和最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研究生德育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提高,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势在必行。因此,要着力建设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的网络平台,任课教师以及研究生导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慕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通过网络推广的同时,宣传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在官方论坛开设专题帖子、开设个人的网页、博客、微博、网上论坛/BBS或QQ群,研究生则可以建立个性化的网页、博客、微博等。以QQ、微信、MSN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平台,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新的网络交流平台等,树立研究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抵制歪风邪气以及不良信息的干扰,实现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的正确引导。通过利用互联网“互动”这一最大的优点,每一个研究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别人的看法,给老师、同学优秀的言论点赞,使原本死板沉寂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

3加大任课教师的引领作用

指出:“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如何培养优良的校风与学风,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理论知识、合理的管理要求去影响和带动学生,以己度人,用自身的行为为研究生做好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去引领研究生。对道德进行实践远远比只通过书本以及理论讲授道德更为重要。因此,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将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道德指导转化为培养研究生形成道德习惯,将道德意识扎根于研究生的潜意识当中。为达到此目标,需要每位任课导师关注与培养研究生的非课堂内容,关注研究生的平日动态。从课堂授课、文献阅读、最新科研进展、研究内容与方向上下功夫,全方位地关注研究生,防止因为某一方面没有做好而导致研究生德育缺失。因此,单靠一位任课教师是不够的,需要每位任课教师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要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的同时,教会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与技巧。在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理论指导时,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消灭因外在实验条件不具备等原因而导致的潜在学术造假倾向,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态度、良好的学术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遇事不浮躁,追求科研真理不放松,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不能急躁,更不能丧失学术素养去进行造假或抄袭。全方位培养研究生对科研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其在学术上有所突破,还要增强其耐心以及恒心,培养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的精神。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以及全方位的培养,使研究生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及学术道德,将研究生的价值观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使其远离急功近利,明白脚踏实地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求真务实是创新的前提。

4增进研究生间的合作意识

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是一种需要不断打磨的技巧,又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学问,同时还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反映自身素质的个人综合能力。简而言之,专注于强化合作意识以及增强研究生的奉献精神,使研究生具备合作意识与奉献精神,让其有资格成为优秀学术团队的一员,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所谓的合作,尤其是科研学术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其意为一群人如何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如何多人共同进行学术研究。要把整体的研究工作做好,首先要求每个人完成自己那部分的学术研究工作,既要保证完成的质量,又要保证完成的时间。然而,看起来简单的工作,在完成时却并不容易。在“质”“量”“时”三个评价指标中,“量”可以被直观地进行评价,但是在验收每个人所分配的任务时,“质”和“时”这两个指标并不容易被直观量化。首先,有些人经常拖拉,在约定时间节点内无法正常提交自身的工作结果;其次,对于“质”的看法不同,任务者与任务完成者对同一任务的完成质量看法不同。因此,做好自己本身的科研工作,不仅需要研究生明确“及时”这个概念,还需要不断增强每个研究生对“什么是好”的认知与追求。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增强研究生的自我追求以及培养研究生的自我提升。在做好分内的事之后,团队成员积极主动地为其他成员提供帮助和支持,力求在团队中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责任。训练研究生的沟通意识与沟通技巧。沟通在团队合作中,尤其是科研学术团队合作中,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内,沟通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互相了解,并且明确每个人的方向,从而确保团队的科研方向不至于产生偏差;对外,沟通在解决问题和争端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而沟通的好坏,与个人自身对目前环境的理解是分不开的,作为团队中的个人,必须清楚地明白团队的目标为何、事情的前进方向为何、事情发展的趋势为何,以及预估可能产生的风险为何,弄明白这四个“为何”,才能对沟通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不论对内还是对外,都可以进行有效地沟通,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团队合作的另一重要的方面,即为团队管理。培养研究生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技巧,也是培养研究生个人能力的重要内容。举例来说,当团队共同完成一项科研任务时,首先是将一整个大任务拆分成数个小任务,将小任务再具体分配到团队的每个人手中,因此个人在团队中进行任务时,首先要明确在团队中谁是决策者、谁是领导者、谁是协助者。而在平日的学术科研生活中,导师也必须明确地培养并指导研究生如何以有效的方式与团队中不同的角色进行合作与沟通,并明确自身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事的时候,意外总会到来。想要完成好分配的任务,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即为如何抓住问题的本质,追问问题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先搞清楚,其目的是什么?真实需求是什么?现有方法是否是最优方法?问题最大的阻碍能否绕过?当所要解决的问题较为庞大且复杂时,需要将模糊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庞大的问题细节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的个人能力、抽象思维以及“转化变通”的思想将会得到不断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平时的授课当中,对研究生进行分组教学,以研究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课程的学习,在合作中增强每个研究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发挥自己的才干、强化其奉献精神,有利于全面培养研究生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杨晓慧.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统筹协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39-145.

[4]王彬,尹璐.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24-28.

[5]单珏慧,马君雅,杨倩,等.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的演进与实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6):6-10.

[6]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6(5):84.

[7]王旎.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J].现代交际,2018(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