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论文范例6篇

国际学术论文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1

在国家、区域及社会中,文化资产不仅是认同感符码,而且比以往更全面地嵌入全球消费当中。观光客参观自身及他处历史的方法主要有二:造访各式各样的实体遗迹,或参与各种形式遗留下来的仪式和行为。然而,文化资产的保护、保存、展示及管理之动机和措施,常与参观的游客有所区别,也和选择性地将历史包装成遗产的观光部门有所不同。此类差异反映出依附于文化资产上的不同价值观及用来筛选文化资产的不同价值体系。

在此背景下,本研讨会主要是检视文化资产的评价及保护过程中的张力和机会,并在较宽广的社会领域中,检视以发展为目标的文化资产使用方式。希望探索文化资产如何在转变及在流动的价值观中“运作”,并探索观光与游客形塑、嵌入、改变社会遗产价值的各种方法,如:

·观光的运作和身为游客,如何影响我们对文化资产的理解?

·我们对过去历史的价值观如何转变?

·在这实时、多重实体的时代以及多重文化的社会中,(应该)如何使游客和社会大众了解文化资产?

这类问题都影响文化资产的政策和政治活动,及国际观光业的动态。

本研讨会目的为提供跨越不同学术领域的关键对话,也征求各学术领域论文,如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史、建筑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历史学、遗产研究、景观研究、休闲研究、博物馆研究、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观光研究、都市与空间计划等。

我们欢迎所有探讨关于观光及文化资产关系的观点。任何与遗产相关的论文都是我们征稿的对象——世界遗产、自然遗产、人造及都市遗产、殖民遗产、宗教遗产、遗产景观、无形遗产、博物馆遗产、食物遗产等等。主题包括:

·了解游客的遗址体验——叙事、记忆与情感

·阐述并传达遗产的价值——包含复杂的观众

·藉有形及无形资产建立认同感——挑战传统

·以遗产为基础的再生计划——怀旧经济

·将过往历史作为观光消费的商品化过程——(反)传统再造

·冲突的遗产——权力、荣耀与取代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2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3

话语权可以概括为话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即控制舆论的权力和走向。话语的内部构成要素发生作用,塑造出特定的话语形态。因此,话语权的掌握者决定着学术舆论的走向及学术研究的指向。拥有学术期刊的话语权,是我国学术界能否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能否贡献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出学术理论观点的关键问题。研究人员一方面通过学术期刊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学术期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供国内外同行参考、讨论,同时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学术期刊国际话语系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而规则存在于话语实践中。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厘清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制度、学术规制和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和发展现状。

二、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缺位的原因

人文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对人类认知的改观和行为的指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由于缺乏历史沉淀及现有制度、管理方式弊端等原因导致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的缺位,学术研究独创性缺乏、期刊评价体系不合理、期刊管理模式不科学是话语权缺位的主要原因。

1.学术研究缺乏独创性,学术跟风现象严重

学术期刊是学科特色的集中反映和凝练,如果没有本土化的知识体系和创新的成果,只是对西方思想和以往研究成果的重复陈述,那就毫无存在的价值。回顾后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研究发展进程,我们不得不承认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学术研究断了对传统的研究,失去了创造和自我言说的能力。从而造成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国际知名的学者不多,学术研究成果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够,学术期刊的编辑愁于“无米下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中国与其他文化系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除了期刊编审制度、排版样式、语种选择等呈现方式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最重要的就是学术研究内容能否跻身国际研究的前列。中国学术需要坚守自身学术话语和学术精神,“主动向世界传输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理论概念、语法逻辑和话语体系,在世界学术体系中反映中国视角、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

2.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尚待完善

国内高校及研究院所等系统的学位申请、职称晋升及科研奖励等激励机制大都根据的期刊来衡量和评定,因此学术期刊从某种程度来说承担着学术成果评价的功能。1992~1995年,国家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及《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这些文件是目前可以看到的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的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大类、社会科学期刊7大类进行期刊质量监管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种期刊评奖活动的主要依据。现有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学术评价体系主要有4种,分别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纵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上各种评价体系都自成系统,又各具特色,有些又互相交叉和重叠。总体来说,学术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期刊总被引”“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即年指数”“期刊影响广度”“期刊半衰期”及“期刊载文分析指数”等。根据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同,其选用的指标也有所差异。可见,最常被采用的是引文评价方式。但是完全看引文评价不是最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尤其是人文社科类文章。科技论文的引文来源基本上与发表来源相重合,引文评价方法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引文多来自于专著或典籍,学术期刊只能提供部分学术起源,因此难以对学术论文提供较全面和准确的评价。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质量的高低越来越重视,把关和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问题迫在眉睫。

3.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运行模式欠科学

学术期刊话语权的提升,不仅对期刊的发行量和发行范围,即对数字和空间有要求,而且还是一个由内部组织结构、流程操作、管理运行、外部环境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首先,从学术期刊所刊登内容的质量来说,编辑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承担着期刊的审稿任务。如果编辑缺乏国际化视野和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的敏锐性,就难以从源头上保证学术期刊学术内容选择的前沿性和高端性。其次,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滚滚科技浪潮中,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迈出国门的脚步较之于商贸业、服务、教育等行业相对较慢。人文社科期刊与国际期刊出版机构的深度合作相对缺乏,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海外营销和版权合作方面。由于人文社科学科的特殊属性,具有本国特色的研究往往是凸显研究独特价值和创新性的突破点,思想、观点和理论只有在母语的陈述和表现中才能更具说服力和辩论力。“任何话语范式都必须借助于某一语言而得以表达、展现出来。语言在话语范式与思想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每一种思想都需要某种特定话语范式,语言使两者的对应成为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限制。”我国人文社科类的英文期刊数量较少,能与国外机构合作的期刊更是寥寥无几。最后,由于我国学术期刊分散不集中,普遍缺乏市场和品牌意识,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全球范围内市场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等等,都无不与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息息相关。

三、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如何提升

国家学术话语权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与国家的实力强弱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的契机逐渐增多。我们需要正视现阶段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与综合国际地位不相称的局面,认识其中的历史规律和前期基础,也要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推向世界。

1.加强学术理论及学术实践创新,寻求差异化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

中西人文理论体系形态的重要区别是,西方理论体系大多以一定哲学思想为基础和起点,因而脉络清晰,一目了然。而中国的学者往往有“述而不作”的传统,沿用既有的概念和范畴,去阐述不间断产生的精辟见解。由此可见,随感而发的知识、观点、文论常不成系统。一方面,学习和掌握西方先进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返身到中国的人文社科理论体系中去寻找两者的沟通之处,从而构筑一个吸纳西方精华、中西交流融合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学者正确对待中西文化、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必经之路。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提升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就是创新。创新学术理念和学术实践是寻求与西方学术差异化发展、追求学术研究独树一帜的必然选择。从深层次来讲,一个国家理论生产和主流价值观的构建都离不开人文社科界的发力,同时人文社科界也能为政府在解决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问题过程中提供决策咨询和对策方案,为大众在学习普及性知识和专业性理论过程中提供重要的知识来源。“概言之,一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是其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也是构建国家国际话语体系的支柱”。如何瓦解西方话语霸权体制并供以中国特色的国家话语,人文社科界是主力军,作为人文社科界发声的“喉舌”,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责无旁贷。

2.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提高学术期刊整体质量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是我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前提条件。试想,学术期刊如果在国内学术界都得不到认同,如何有底气和自信走出国门?一直以来,部分国内学术界同行对本国的学术研究不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同,一方面原因在于国内一些不良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氛围,如学术抄袭、权学交易、学术伪造等一系列不正当的行为导致的学术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对西方学术研究的膜拜和跟风导致的学术不自信。我们应该建立客观、公平、包容的学术发表和评价体系。在尊重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本着学术自由的原则,公正评判学术成果,为中西学术对话和交流搭建桥梁,寻求学术资源共享的契机和平台。在具体的评价中,在量化的基础上,不仅将引文评价作为衡量学术研究的标准,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重点把评价放在学术内容本身,看其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具有开拓性价值和理论、实践价值。推动建立立足于中国特色、面向世界的有效开放、包容、客观公正的学术发表和评价体制。

3.融合传统和新兴媒介,加快学术期刊国际网络化出版

“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新兴科技不断推进各行各业服务方式及形式创新。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读者群体的改变,学术期刊出版不能局限于依靠传统媒介,还需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主要有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出版,基于移动技术的手机传播、基于无线网络的电子书等,大大节省了纸质期刊出版印刷流通环节。新兴的出版业态不仅是节约环保、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选择,更是国内外传播学术研究内容的必不可少的渠道。此外,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精准明确不同,人文社科学术研究有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性和重复性,在推进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本国知识产权保护,保证我国学术研究的权威性和独家性。这样刊登在学术期刊上的内容才能有足够的震慑力和吸引力,吸引西方读者的眼球。

4.加强学术期刊品牌建设,扩大国内外读者群

学术期刊的营销策略和品牌包装是推动学术期刊国际化营销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的产生得益于一定的品牌效应,但是品牌的创立往往是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品牌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资助,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术期刊运作也不可或缺。“品牌的成长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是持续更新换代。第二是品质稳定。第三是有明确的附加值。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读者的需求层次和内涵会不断提升和变化,学术期刊也需要不断推出新模式、新内容和新服务来满足读者的新需求。”[5]一旦读者形成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就会对这一品牌产生较高的信任度。这对维持既有读者群和不断吸引新读者有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向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满足读者的需求。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武术;武术传播;武术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 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4-0301-04 文献标志码: A

武术的生命力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武术的传播力。本研究将在梳理武术传播研究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述评2008—2011年的武术传播研究进展,对其作出整体分析与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 武术传播研究历程概述

尽管武术传播伴随武术的发生与发展自古已然,但学界真正开始对武术传播进行系统研究却是近些年的事情。2000年,邱丕相等首次提出“武术传播学”可作为武术学科的分支。2006年《武术传播引论》的出版,开辟并确立了武术研究的新领域。此后,“武术传播”成为国家重点培养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6个研究分支之一,上海体育学院也分别于2006年和2013年开始招收该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该方向也获武术首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7年首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以“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中国武术与和谐世界”为主题,加快了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进程。2008年《中国武术传播论》的出版进一步提高了“武术传播”研究的影响力。2010年,以“武术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为主题的“第10届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学术报告会暨第2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在上海召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共同完成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中国武术研究·国际传播卷》,对于推动武术传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武术传播研究进展与述评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武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及武术国际传播等方面,以下笔者将从这4个方面分别述评。

2.1 武术传播者研究

凡是直接传播武术或是对传播武术具有指导和管理作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武术传播者[1]。武术传播者是武术传播过程中的第一环节,在整个武术传播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按照传播者是否从属于组织,可将其划分为个人传播者和组织传播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武术馆校、武术社团、镖局等组织传播者方面,对个人传播者和中央国术馆、精武体育会、武术协会等组织传播者的研究较少。

对于武术馆校和武术社团的研究主要体现了3大特征:一是出现了一批博、硕士学位论文,如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民办武术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和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优秀武术馆校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武术馆校师生对中国武术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从现代社团发展的趋势探讨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等。二是研究的地域性较强,主要集中在山东、安徽、北京等地。如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武术馆校生源现状调查与研究》《安徽省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现状及其前景研究》《安徽省民办武术馆校的发展现状研究》《北京市民间武术社团组织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以及期刊论文《山东省武术馆校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三是研究大多从现状和对策的角度出发,如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市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福建省普通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其和谐管理对策的研究》,以及期刊论文《山西民间武术社团现状分析》《我国民办武术馆校办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等。进一步研究应注意以下4方面:一是扩大研究地域的覆盖面,加强对于上海、河北、河南、广东等更多省份武术馆校和武术社团的研究;二是进一步细化研究地域,加强对于沧州、佛山、温县、郓城等武术之乡的武术馆校与武术社团的研究;三是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宏观规律与对策,指导更广范围武术馆校和社团的发展;四是研究视角不应仅限于现状与对策,而要多角度展开,如已有研究中的“清末民初中国武术社团文化研究”[2]便是较好的例子,其从清末民初武术社团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出发,以组织文化理论为依托,揭示清末民初这一特殊时期武术社团文化的本质内涵,可为当前武术社团的发展及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对于镖局的研究,主要是对华北“同兴公”镖局的产生[3]、发展、壮大[4]、衰亡[5]的历史归因及历史评价[6]的系列研究。镖局出现在明末,兴盛于清朝,历史寿命长达500余年。镖局的一系列活动,比如“亮镖”“走镖”、镖局内镖师之间的切磋交流等,对武术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有效“推动了民间武术的传承,促进了武术的交流和创新,弘扬了中华武术的武德”[7]。研究镖局,不仅有助于我们明晰武术传播史,对当代武术的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今后研究应注意从镖局形成的根源、发展的动力、衰亡的缘由,以及运作机制和对武术传承与传播的影响等方面入手,探寻其对当代武术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于组织传播者,未来还应重点研究中央国术馆、精武体育会、武术协会、国际武术联合会等历史发展、社会价值、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内容,当前这方面的研究极少,加强这方面研究对当前及未来武术的国内外传播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个人传播者的已有文献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李小龙对中国武术的贡献与启示方面,如硕士学位论文《李小龙对武术发展的贡献与启示》。进一步研究应在关注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代表性武术影星的同时,注重对杨澄甫、孙禄堂等代表性武术宗师的多方面研究,并从中提炼武术影星和武术宗师们推动武术传承与传播的有益经验与策略,为打造当代武术传承与传播的代言人,更好地发挥武术明星与名家的作用服务。

2.2 武术传播内容研究

武术传播内容是武术传播的主体部分,可分为武术技术传播和武术文化传播2个大的方面。当前对武术传播内容研究较多的是武术教育及武术影视领域。关于武术教育,康戈武等研究指出当前武术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8]。王增平通过调查指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主要以技术为主,理论教学内容不足[9]。陶志超对上海市10所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指出:上海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主要强调技术教学,忽视理论课教学;教师忽略对套路动作中招式攻防含义的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未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以技能为主的单一教学评价模式过于片面[10]。可见,当前武术教育领域的武术传播内容偏重武术技术,尤其是武术套路,对武术文化的关注度不够;但正如学者所言,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1]。未来武术教育的传播内容应以文化为核心,树立“文化第一是中国武术传播的终极目的”[12]的教育理念。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武术教育的瓶颈问题是教学内容,它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武术教育的研究重点,而且在当前定性研究占主导的情况下,相关量化研究将是武术学者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式。

在武术影视领域,学者们普遍认为其传播内容过于偏重技术,从而造成了对文化的忽视。以武林大会为例,其触发了武术传播质的飞跃,使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的部分拳种进入了主流电视媒体,但是,武林大会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播却并不理想。有学者通过分析“武林大会”认为:不同传播者有不同的把关角度,但均应以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心;电视传播的武术内容应反映武术全貌,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武”交汇融合[13]。事实上,武术电视中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存在“二律悖论”,在传播过程中要讲求武术的“品格”和节目的“品格”[14];但是,针对二律悖论,如何在高雅与通俗之间把握好“度”,凸显出武术的“品格”和节目的“品格”,并赢得良好收视率,从而实现武术传播与影视发展的共赢,是当前及未来武术影视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事实上,武术传播内容是武术传播始终需要关注的核心,其贯穿于每一条传播途径,内容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武术传播的质量;因此,今后的武术传播内容研究有必要细化到每一条传播途径,在以文化传承传播为核心目的的前提下,依据不同传播途径的特性确定具体传播内容,并在此“个性”的基础上,提炼“共性”,以服务于宏观工作实践。

2.3 武术传播途径研究

武术传播途径是武术传播者传播武术内容给受众的渠道、路径。具体而言,现在较为常用的渠道有网络、影视、教育、赛事、杂志、舞台等。当前研究较多的是网络、影视、教育与赛事。关于武术网络传播,研究认为它可以“加快武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武术的全面推广与普及,弘扬武术文化,促进武术与国际接轨、为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契机,但网络传播对武术的发展同样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如武术暴力、色情,网络武侠游戏成瘾,网络传播中的武术知识产权问题等”[15];而且,从总体来看,当前的武术网站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武术资料重复多、实质性资料少,武术视频缺乏质和量”[16],“内容贫乏、缺少特色,更新迟缓、信息陈旧,外文版本有待加强,高校网站亟待发展”[17]等,建议“提高对网站传播的认识,加强武术网站建设增加投入,给予政策倾向支持”[18],“建造富有个性化、高质量的武术网站,逐步提高武术网站的知名度,诚信传播武术信息、提高网络安全系数,建立和完善武术网站自律机制,加快武术网络人才的培养”[19]。可见,武术网络传播研究大都是从网络整体的角度进行的,对单个武术网站和单一传播形式(如论坛、贴吧、博客、空间等)的具体分析极少,在时效性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下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地方。

影视作为现阶段武术传播的重要媒介,几十年来不断掀起习练武术的热潮,实现了与武术发展的共赢,但是,武术影视对武术运动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有学者认为:武术影视孕育了武术运动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影视武术,促进了武术运动的传播与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并有效扩大了武术人口,促进了武术运动的产业化发展;可是武术影视中电脑数码特技的过度应用,使武术变得更加神秘化、虚幻化,对武术及武术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误读,部分武术影视所宣扬的“影像暴力”对观众,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建议进一步加强武术影视对武术运动宣传、推广的力度,充分发挥武术影视的优势,促进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加强影视武术及其文化的研究,大力培养影视、武术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利用武术影视产生的经济需求和产业链效应,进一步促进武术运动的产业化发展;控制好拍摄、制作过程中数码特技的应用程度,并处理好其中“影像暴力”的消极影响;加强武术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20]。总之,武术传播者要自觉守护武术文化的精神底线,引导人们对武术的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进行正确认知,培育人们正确的武术观,使武术在引起媒体和社会关注的同时,防止武术节目的娱乐化倾向,为武术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1]。如何实现以上对策,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武术教育传播途径的研究,重点是武术传播内容,此外,武术教育的方法手段、功能价值、考评标准、师资队伍等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中尤以方法手段的研究较多。比如,有学者指出“自主学练法”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能够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22]。有学者认为多媒体技术以其自身所拥有的直观性、高效性、生动性、趣味性和对信息容纳的兼容性以及全面性特征,为教学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的辅助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并且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更好地拓展武术教学的空间和范围[23]。其实,各种方法手段只要用得其地、用得其时,均有可能发挥较好效果;因此,关于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若能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进行,也许更有实践价值。

关于武术赛事的研究,需要进行个案分析与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当前研究主要对“功夫王”赛事、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世界传统武术节进行了个案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后续研究应继续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武术赛事加强针对性分析,与国外发展较好的同类赛事项目作比较,提炼赛事发展规律与经验,不断从传播内容、传播模式、赛制规则、推广宣传等更多方面加强研究,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武术赛事的发展提供指导,为打造品牌赛事服务。此外,武术杂志传播研究和武术舞台传播研究较少涉及,但它们在武术传播过程中却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将来同样需要加强研究。

2.4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

武术国际传播是近些年学界的研究热点。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在2010年以“武术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为主题举办的“第10届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学术报告会暨第2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尤其显现出了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之热。虞定海等对会议论文作了综述,认为:针对当前武术国际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奥运会之外的其他武术赛事,扩大武术在世界的影响力;平衡竞技武术套路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态势,为武术进入奥运会作好准备;应努力实现武术跨国现代远程教育,提升武术对外教学质量;应大胆突破武术国际传播现状,以武术文化的传播为核心;加大武术人才的培养力度,致力于武术的长远发展[24]。由会议中的一些主要论文和易功夫网对一些武术专家的专访集结成的《中国武术研究·国际传播卷》开辟了武术乃至体育领域刊物出版的新形式,集中反映了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新进展,对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此次会议之外,关于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同样颇丰。学者们认为,近年来,武术国际传播虽然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如:武术的竞赛内容、规则不够全面、科学;传播过程中对传播内容的阐释不足,宣传上的误导致使理解上的偏差[25];传播者数量少、观念陈旧;武术技术内容过于庞杂[26];普及程度不均衡;推广路径单一、速度缓慢;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发展不协调,前者不能完整呈现中国武术的内涵;武术发展中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武术理论体系不完善;武术发展受到文化差异的障碍,存在自我中心主义[27];武术传承固守不变的理论支撑和思想[28];武术术语翻译不规范,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空白问题[29]等。鉴于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策:从文化的角度,有学者指出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应该融合国外经典的文化元素,而且其传播圆心不一定要完全在国内,而应该是多元的,海外的传播之源可能会成为推动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30];从路径的角度,虞定海等认为武术进入孔子学院是重要的武术国际传播路径,并提出融合性段位制、依托型培训、松散型普及等3种推广模式[31];从效果评价的角度,黄强等倡导积极构建武术国际传播的绩效评估框架体系[32],并作出了初步研究;从翻译的角度,杜亚芳提出零翻译的策略,认为零翻译理论对于武术术语翻译,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空缺词翻译有着指导意义[33]。

总体来看,学界对于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较多,且较为深入,为当前的武术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参考;但是在很多领域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如武术术语的翻译问题、武术在孔子学院的传播问题、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安全问题、武术国际传播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武术教育的本土化问题等。

3 武术传播研究的整体述评与展望

2008—2011年的武术传播研究进展较大,许多成果填补了前期研究的空白,也深化了武术研究的深度,拓展了武术研究的广度,开阔了武术发展的维度,助推了武术国内外传播的进程。其中,“第10届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学术报告会暨第2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的召开及其论文集以及《中国武术传播论》的出版是本阶段武术传播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但是,从以上的述评中也可看到,武术传播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近几年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不够,研究主要集中在武术国际传播、武术网络传播等方面。但即使在武术网络传播这样研究相对集中的领域,也仍有研究未涉及或涉及较浅的方面,而对于武术传播过程的阐释、武术传播对象、武术传播效果、武术传播环境等领域的专门研究成果同样不够丰硕,对武术传播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涉及较少。

鉴于此,总体而言,今后武术传播研究的主要方向为:1)加强武术传播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基本概念、传播模式等基础内容;2)拓展关注广度,加大研究深度,如对武术传播途径全面而深入研究,对单一拳种流派传播规律、策略的研究,对不同拳种流派之间、武术与国外武技之间的比较研究,对武术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传播环境、传播过程的阐释的研究等;3)借鉴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创新武术传播研究的方法理论;4)树立大武术观,注重标准化研究,为武术传播提供持久动力;5)积极转化研究成果,指导武术传播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9.

[2]林小美,厉月姣.清末民初中国武术社团文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2):134-139.

[3]吉灿忠,邱丕相.华北“同兴公”镖局产生的历史归因[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09(6):5-8.

[4]吉灿忠,邱丕相.“同兴公”镖局发展、壮大的历史归因[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09(8):5-8.

[5]吉灿忠,邱丕相.华北“同兴公”镖局衰亡的历史归因[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09(9):1-4.

[6]吉灿忠,邱丕相.对华北“同兴公”镖局的历史评价[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09(10):1-4.

[7]刘东波,马振东,周春太.镖局的生存空间与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2):1631.

[8]康戈武,洪浩.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

[9]王增平.山东省高校体教专业开展武术课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10]陶志超.上海市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开展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12]王岗.中国武术传播的终极目的:文化第一[J].搏击:武术科学,2009(6):扉页.

[13]郎勇春,张文涛,李伟艳.论电视媒体与武术传播:以“武林大会”为例[J].体育学刊,2009,16(2):101.

[14]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J].搏击:武术科学,2008,5(4):1.

[15]梁斌.网络传播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6(5):9-10.

[16]胡红,杨帆.武术传播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和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42.

[17]王鼎.我国武术网站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6(6):16-17.

[18]胡红,杨帆.武术传播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和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42.

[19]梁斌.网络传播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6(5):9-10.

[20]张振中.武术影视对我国武术运动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0:Ⅰ.

[21]郭玉成.武术商业化传播的文化定位[J].搏击:武术科学,2008,5(2):1.

[22]刘鹏.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自主学练法”的教学实验[J].体育学刊,2008(4):65-67.

[23]田秀霞.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D].开封:河南大学,2010:

[24]虞定海,郭玉成,李守培.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1(2):82.

[25]董伟.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2):139.

[26]李英杰,刘雅媚.新时期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理论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5):514-515.

[27]张茂于.武术国际化进程的分析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9):32-33.

[28]朱晓平.中国武术“传播的缺失”与“传承的固守”:以传播学的视角探析武术进奥运失败原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126.

[29]郝红红.武术术语的特征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3):146.

[30]郭玉成.《功夫熊猫》对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08,5(7):1.

[31]虞定海,张茂林.基于孔子学院的武术推广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1):83-86.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5

一是会议主题很大,接收文章范围很广。比如“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社会科学国际会议”等。在这些国际会议中,参加者的专业相差甚远,相互之间做的工作不同,很难进行有效交流。这些“垃圾国际会议”庞大的主题只是想吸引更多人投文章、交会议费。

二是无主办单位或者由一个虚无缥缈的学会主办。比如以“某国科学与工程学会”、“香港某某中心”做主办单位,实际上这些单位基本不是正规学术组织或机构,而正规的国际学术会议往往是由国际学术组织或大学、研究机构主办。某些垃圾会议甚至不再设立主办单位,从国内外拼凑几个教授组成会议组织委员会,就可以发广告,征募稿件。“垃圾国际会议”组织者不会对收到的论文进行认真审稿,基本上来者不拒,以达到赚取会议注册费的目的。

“垃圾国际会议”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科研环境产生很坏影响。很多大学和研究单位对于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便是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尤其是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检索的文章数量,这就导致一些人不再扎扎实实地在科研上下功夫,不再把科研成果投给正规学术期刊,而是投机取巧地投向这些“国际会议”,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容易发表和容易被检索。“垃圾国际会议”的存在,不仅使我国以检索文章数为科研水平评价指标的评估结果产生更大偏差,还将逐渐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科研风气。

学术界必须抵制这样的“垃圾国际会议”。首先,对科研工作者进行考核时,取消EI和ISTP检索的会议论文(CA)的要求。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举办的国际会议,一般其论文审稿没有期刊严格,导致其发表的学术论文总体质量水平是不能与同在学术期刊发表的SCI或EI检索论文相媲美的(一些会议特约报告除外)。所以,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中可以取消对会议发表的EI和ISTP检索论文的考核要求,这样做也可以为以后取消SCI论文数量考核做探索。

其次,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和美国科学情报研究两家机构也需要真正发挥检索系统应起到的作用,需要改进现行EI和ISTP论文检索的质量体系。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6

>>四川2014年自考报名时间 | >>四川2014年自学考试时间

2014年四川自考科目安排(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