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茶文化论文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2-09-10 17:12:13

地方茶文化论文

地方茶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茶文化;社会体育教学;思路;应用

茶文化理论是我国生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是一种探寻文化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近年来,茶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社会关系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是社会关系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大量研究表明精神文明越丰富、社会关系网越庞大,工作效率就能事半功倍。在这些之外正有一种既健康又能提高成功率的茶文化方式正在悄然兴起,即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既能使人获得身体健康,又能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扩大人际交往圈,增加茶文化的理解。

1茶文化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茶文化观念融入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礼仪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因此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将为丰富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健康第一”理念逐渐成熟,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体育修养,实施完善的体育教学方案,优化体育教学改革就更加迫切。所谓体育修养,实际上指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和相应体育教学活动所形成的素质,其主要包括自身体质状况、体育技能、体育品德和思维意识等非先天因素的综合素质、修养。

1.1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是人们长期饮茶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饮茶从一种习惯,逐渐融入各种文化,并深化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而茶文化中有关道德、礼仪、规范的内容,就形成了茶文化观念。饮茶过程中所伴随的礼仪、规范也就形成了茶文化。而能够与整个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就是茶文化理念。实际上,茶文化观念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最突出、最有价值的内涵。

1.2茶文化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结合茶文化观念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以茶文化观念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礼仪规范,正是茶文化观念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因此,其应用过程中将更具有影响力。通过有效融入茶文化观念,能丰富学生认知,提升学生对茶文化观念的理解和自身行为的规范。其次,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都形成了统一的茶文化观念,无论其形式如何不同,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优良道德观念,都能为学生成长树立良好形象。通过将茶文化观念有效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学生学习体育提供有益借鉴。在帮助学生掌握优异价值观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最后,将茶文化观念融入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推动体育被传承、发展。当前教育的最大功效就是不同文化能被继承。因此在继承过程中,需要融入当前时代特点和丰富元素,实现更大发展。

2茶文化在社会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茶文化作为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相关领域当中的研究重点也在社会的经济活动当中演绎着重要的变量和角色。受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各大相关领域关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影响,在最近十几年以来,体育活动及茶文化理论的研究也慢慢地被体育学研究界所广泛聚焦。茶文化理论与社会体育教学直接相关的应用存在于五个领域:分别为体育相关企业领域、社区体育发展领域、健身参与领域、运动员成长领域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

2.1茶文化应用于体育企业领域

将茶文化相关理论成果当中的社会关系理论运用在体育企业研究领域是茶文化相关理论宏观方面的一种研究方式,主要是采取了茶文化理论当中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内容。北体大的著名学者易建东教授则是能够比较早的把茶文化相关理论与体育相关领域相互结合并且进行深入调研的研究者,易建东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茶文化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中,完整而又系统地描述了茶文化理论对我国体育用品公司的广泛影响。他认为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茶文化可分为三类:纵向依属茶文化、横向连带茶文化、多向辐射茶文化,其中我们的多向辐射关系是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所得到的茶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其次便是我们的纵向依属关系,最后便是我们的横向连带关系。刘河旺等研究学者们在他们的《基于企业茶文化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文章当中,将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的茶文化与体育产业集群的内部联系进行了深刻广泛的调研,指出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中的茶文化充分展现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与此同时体育用品的产业集群化又增加了体育用品企业之间的茶文化,并且能够非常有效地优化了企业内部之间的茶文化组织结构,为体育商品化产业的进步提供了更加优势的外部环境和机会。

2.2茶文化应用于社区体育发展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与社区体育的发展领域研究和茶文化理论中观层次的研究相结合,绝大部分是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的内容。刘艳丽、苗大培在《茶文化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文章中从多角度描述了茶文化理论与社区公共服务体育的关系,表示在中国这样一个现有的文化背景、制度环境下,在建立社区体育及建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制度、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等相关方面需要进一步使用茶文化理论。武建文研究员在他的文章《论茶文化在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当中指出,茶文化应当充分结合物质和人力资源,茶文化理论视域下的社会关系支持网络促进着社区体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茶文化通过明确与社区体育机构这个共同体的认同感,帮助加快我国社区体育机构的成长。在武建文研究之后刘红存也发表了观点类似的文章,表示茶文化理论各维度中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网络都可以加快社区体育进步和发展。张宪丽研究员在他的《社区体育对茶文化的构造》文章中表示过,社区体育发展不但可以满足社区成员间的基本体育需求,而且促使社区体育群体之间的茶文化的增加。社区体育发展对社区成员之间茶文化的组成和构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人格性网络、削弱人们集体行动困难、发挥茶文化资源配置属性和形成社区互惠规范。

2.3茶文化应用于健身参与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应用于健身参与领域结合茶文化微、中观层次的研究,大部分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参与和社会规范的相关研究成果。李洪君在他的《从茶文化的视角看村庄生活中的休闲体育》文章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农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们也逐渐参与各种休闲体育活动,这也是村民们的一种茶文化形式,促进其向上层社会流动是非常有利于的。赵栩博和张洪顺在他们的《从茶文化视野审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文章中指出,不同的学校要解放思想认识到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是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利用学校的场地可以更加方便的为在校学生和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服务场所,与此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增加自身的茶文化,寻找自身茶文化当中的社会支持,建立健全信任合作机制,进一步解决学校在体育场所开放利用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4茶文化应用于运动员成长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应用于与职业运动员成长领域中的研究和茶文化微观层次的研究相结合,研究则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个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获取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内容。厦门大学的徐延辉教授在她的《运动员职业声望的社会学分析》的文章中,进一步分析了职业运动员的成功与否与其职业声望和茶文化当中的联系,她表示人力、茶文化互为先决条件,是职业运动员们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这个研究发现对其他相关联职业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他还在《茶文化在辽宁省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的文章中,明确表示出了茶文化理论的有效利用对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运动员们拥有良好的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帮助其有效利用社会关系中的力量促进运动员们个人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

2.5茶文化应用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们的就业研究是茶文化理论在其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中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支持、社会信任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内容。河南大学卢曙光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茶文化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及对策研究》中对235名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后指出,茶文化的有效利用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茶文化的有效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着学生就业机会、信息的获取,尽管普通毕业学生的社会关系十分薄弱可是体育专业的毕业学生相比较而言社会交往能力较强技巧较好,能够充分构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且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当前,针对茶文化在社会体育教学应用的研究成果很少,即使寥寥无几的几篇研究文献,中心也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人亚健康问题的关注及社会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而体育活动与绩效相关联的文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课题致力于从茶文化的视角去分析社会人的体育参与行为,于理论界来说不仅是一个新兴课题,也是茶文化理论与体育相结合的更深入探索。于现实考虑,从体育参与的入手去探讨社会人增加茶文化的方式也是为制定员工健身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王怀华 廖文豪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迎春.实施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3):282-284

[2]梁兰颖,陈芳.对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的几点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4):114.

地方茶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一带一路”茶文化交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b)-048-02

在翻译界,有许多种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豪斯的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莱斯、费米尔、霍茨和诺德的功能理论翻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等翻译策略和理论在翻译史上百花齐放,对语言翻译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归化和异化之争还是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之争,为翻译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步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华体系,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历史上,有“丝之路”,很少提及“茶之路”,但是“丝之路”,和“茶之路”是并行发展的。由于茶叶的地域特色,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茶叶慢慢被当地化,那么在“一带一路”这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也将被全面推广。为了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的英文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中,既要保持我国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又要准确体现中国茶文化的茶名和茶叶品性。在茶叶文化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翻译方法的多样性和灵动性。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宣扬中国茶文化的文化内容和达到交际目的,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指导价值。

1交际翻译理论和文本类型

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皮特·纽马克(PeterNewmark)提出两种翻译模式,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通常是在目的语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形式上的翻译,更注重翻译文本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比如科技文、说明文等。语义翻译力图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交际翻译具有相对意义。哈蒂姆和梅森(Hatim&Mason)指出,翻译是“发生在某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而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茶文化的交际翻译目的在于通过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历史[1]。翻译是对文本的翻译,因此纽马克将所有的文本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text),在将所有的文本类型分类的前提下,不同的文本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学作品和权威性言论等为表达型文本,阅读时不需要考虑读者的反应;教材和学术论文等为信息型文本,强调文本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而通俗读物等为呼唤型文本,起到号召和宣传作用。茶文化的交际翻译集归化翻译和意译翻译的优势。

中国茶文化的相关阅读资料,有《舌尖上的中国茶》、《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茶文化》、《茶经》等,以《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茶文化》为例,该书从文化角度对中国的茶文化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让读者了解茶文化的认识和加强鉴赏能力。在外国友人阅读时,简单明了地理解我国茶文化和解读源语言文化与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词语和句子要尽可能翻译出源语言的文化特色。翻译文本时不仅要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还应将中国特色的艺术魅力和东方文化内涵传递出去,对不同的文化特色的词语和句子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茶文化文本中多散句和短语,翻译中要体现汉语散文形散意不散的特点,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不同方法,对文本的句子进行拆分、整合。因此笔者认为,根据中国茶文化的文本类型,交际翻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2中国茶文化翻译技巧

将中国的茶文化通过文本翻译的方式,不仅让外国读者不仅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更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其他文化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茶文化的翻译是跨文化文本翻译,涉及两种文化,包括语言,是将源语言文本与目标文本嵌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因此屬于交际行为或者交际活动的一部分。翻译的茶文化文本可以被视为交际情景中交际符号的综合,但是文本翻译的情景和翻译文本接受时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利用翻译文本所要实现的意图决定文本翻译时所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翻译手段。

2.1直译

纽马克认为特定的时间内与特定的文化所发生的事,适合采用语义翻译,保留地方特色。这里所说的语义翻译比较接近直译。茶文化翻译内容只要是包含民族特色和茶叶产地,茶叶形色时,可采用直译法。比如西湖龙井,所产地为西湖,茶色嫩绿,茶味甘醇,形状扁平挺直。这里的西湖龙井译为“WestLakelongjingtea”,句子可翻译为“Longjinggreencolor,aroma,mellowrefreshing,shapedlikeBuxus”。由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边茶”,这里的边茶翻译为“bordertea”。在翻译茶器名称时,也可采用直译法,比如紫砂茶壶,可译为“purplesandteapot”,翻译时点出了色泽、材质、器物等要点。

2.2意译

对于中国茶文化中的神话人物和古代诗人的诗句可采用音译的方式。音译是看重原文,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在中国茶文化中,有“斗茶”这一说法,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将“斗”误解为打斗、斗争的意思。但是历史上,我们可知“斗茶”是一项文雅的活动。那在翻译的时候,如何让外国友人不产生误会,而且又能将这一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传递出去呢?因此,根据“斗茶”的历史记载,我们可知,这是一项竞赛,因此,我们可将“斗茶”翻译成“teacompetition”。关于茶文化的诗句,比如白居易有“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的《两碗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就需要翻译者针对诗句的意思,进行英文翻译,向外国友人传达更加准确的原文意思,表达独特的美感。

2.3音译加注释

音译是对中国茶文化中茶叶名称、产地、区域适合的翻译方式,有些茶叶名称和茶叶品质体现了悠久的中国历史,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文化魅力,可以增加注释,例如武夷山的大红袍,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因此在翻译时,可译为DahongpaoTea(WuyiMountainRockTea)。

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茶文化翻译探索

3.1外宣翻译理论策略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外宣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外宣翻译可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国家的文化传播。因此要求外宣翻译者潜心研究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在抓住茶文化文本主旨、领会其精神的前提下,翻译时对茶文化文本中的茶叶科学知识、茶叶文化进行直译、音译、整合、意译等方式加词、删减等[2]。在外宣翻译中,交际翻译又是最主要的翻译策略,其遵循读者第一的原则,把读者的反应和读者的文化背景作为核心,力争翻译的文本通俗易懂,同时通过语义翻译,最大程度地传递中国茶文化的语义信息和美学信息。

3.2“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互相补充策略

茶文化的文本翻译中,“异化翻译”是“归化翻译”的基础,“归化翻译”是“异化翻译”的补充。“异化翻译”讲究的是“在两种异质文化存在的前提下,将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关注国家间,民族间文化的差异,坚持茶叶文化的真实性,茶叶的品性或采用目的语中的特色词语来解读茶文化中的艺术美感,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针对我国茶文化从属于儒家文化,茶文化文本的翻译应当坚持异化翻译。而茶文化中包含了相当多的农业科技,这些科技论文采用归化翻译更加适合。

3.3交际功能翻译策略

跨文化文本翻译涉及两种文化,包括语言,将源语言文本与目标文本嵌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因此属于交际行为或者交际活动的一部分。茶文化翻译的文本可以被视为交际情景中交际符号的综合,但是文本翻译时的情景和翻译文本接受时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茶文化译本需要反映原茶文化的有关特征,读者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长大,所以其对世界的了解、生活方式、对事物的观点以及阅读目标语文本时的体验均有所不同。交际功能是中国茶文化文本翻译的决定性标准,翻译的文本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都从属于这一标准。

4结语

随着我国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已经成为促进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茶文化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的产物。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茶文化也将走向更国际化境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茶文化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实现茶文化的信息传递,才能进一步弘扬我国悠久的中华文化,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西方翻譯理论精选[M].申雨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 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 林治.以茶文化优化“一带一路”人文生态环境[J].西部大开发,2016(7). 

[4] 喻霜霜.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探索[D].湘潭大学,2015. 

地方茶文化论文范文3

一.国内研究概况

目前,我们可搜集到的中国研究者与茶爱好者完成的图书与著作有3000余种(包括茶具类)。通过“读秀”搜索引擎,以“茶”为标题关键字,可得到1832种图书(截至2011年3月22日),说明多于一半的图书被一些学术引擎纳入其中,促进了传播与利用,但也有少数仍处于沉默状态。总体而言,这些图书可分为以下类别:综合茶文化类(如《茶海之梦足痕心迹:茶文化、茶生态、茶经济研究》,张顺高、梁凤铭著,2007)、茶的种植加工类(如《种茶和制茶》,刘佩娥等编,1983)、茶贸易类(如《官营茶马贸易研究》,王晓燕著,2004)、经营管理类(如《茶业经营管理》,姜爱芹编著,2005)、茶道茶艺类(如《非常茶非常道》,林清玄著,2008)、茶具类(如《图说茶具》,唐译主编,2009)、养生保健类(如《中国茶与养生保健》,朱永兴、张友炯、黄永生编著,2008)、工具书辞典类(如《中国茶典》,中国茶典编委会编,1995)、小说散文类(如《国茶恩仇记》,赵宗琳著,2007)、人物介绍类(如《回甘人生:世界茶王李瑞河传奇》,蔡慧菁著,2003)、茶馆文化类(如《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刘清荣著,2007)、茶马古道类(如《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木霁弘著,2003)、古代典籍介绍、翻译与选读类(如《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陈文华主编,2008)、生活哲学类(如《一杯茶的生活哲学》,池宗宪著,2005)等等几大类。

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开展的研究涉及到了美学、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贸易学、生物化学、文化学等诸多方面。主要的代表作品有:《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朱海燕著,2009)、《茶叶生物化学》(宛晓春主编,2003)、《茶业经济学》(杨江帆主编,2010)、《茶业管理学》(杨江帆主编,2010)、《茶叶市场营销学》(姜含春主编,2010)、《茶叶经济管理学》(陈椽著,1992)、《唐宋茶业经济》(孙洪升著,2001)、《茶文化学》(徐晓村主编,2009)、《茶文化学》(刘勤晋主编,2001)、《茶叶经济管理学》(杨江帆、管曦编著,2004),等等。

社会学与茶、茶文化相关联的著作并不多,主要有《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王家扬主编,1992)、《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林满红著,1997)、《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徐明宏著,2007)、《茶与宋代社会生活》(沈冬梅著,2007)等。

《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是一部研究论文集,收录了1992年5月在湖南常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40篇,内容涉及茶文化的内涵发展、社会功能、饮茶习俗与茶艺、茶道等诸多方面,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特色并不明显,主要集中于对个别性的茶与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分析。

《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是一本从茶、糖、樟脑业研究台湾社会和经济变迁的作品。1860-1863年,台湾在天津条约及其附属条约下,正式对外开放淡水、基隆等地,1895年,台湾被日本人统治。在此期间,茶、糖、樟脑是台湾的三大出口品。该书分析了1860-1895年间三者的出口市场、生产及产销组织,探讨了三项产业对晚清台湾社会及经济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特色。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对茶与宋代政治、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中外交往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宋代茶艺做了系统梳理与历史比较,对宋代贡茶和赐茶的政治意蕴、茶与宋代社会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观念、宋代茶书、茶与宋代诗词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和剖析。全书更注重社会史的研究,并在其中穿插社会功能分析。

《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以杭州茶馆作为切入点,从社会学的视角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茶馆”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在杭州市的存在状态,考察了茶馆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类社会角色及发挥的社会功能,同时分析了茶馆休闲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杭州茶馆休闲的未来,社会学研究特色明显。关于从社会学视角来研究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论文情况,我们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了搜索。以“茶”为“主题”字,可得到115400多条记录(截至2011年2月28日),其中包括了硕博论文与报纸文章。但以“茶社会学”为“主题”、“题目”、“内容”进行检索,均未得到有效的文章。可见,茶与社会学并没有在学术论文中被直接联系在一起,至少在论文题目中反映了这一情况。但这也并不能说明我国研究者没有开展社会学视角的茶产业或茶文化研究,相关的论文主要涉及:茶的社会功能研究(成青,1995;徐永城,1997)、茶文化的社会特征研究(邹明华,1994;沈海宝,2006)、茶与社会机体关系(卢祺义,1994)、茶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朱云松、江平,2007;邹跃光、余玉荣,2006)等。总体而言,中国的研究者更多的是关注茶产业的发展与茶实体的应用、茶文化的传统视野(茶艺、茶道、茶疗等等),这与茶产业、茶文化实践情况相匹配,为中国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现实基础,是中国茶产业在世界茶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我们讨论的研究中(著作与论文),社会学视野已经有了明显体现,多以文化分析的方式表现出来,并未形成系统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茶产业与茶文化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视野与包容力。尤其在中国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中,茶与茶文化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因而,从社会学与茶产业、茶文化的交叉视角开展深入的研究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二.国外研究概况

在茶、茶文化和与茶相关的研究领域中,除了中国的研究者外,英、美、日、韩、印等国的研究者开展的研究也相对较多,研究成果丰富;同时,这些国家都具有较为深厚的饮茶文化与习俗,饮茶的历史也较为久远;另外,考虑到英语在学术研究中应用的广泛性,一部好的研究作品势必会有英文版本。所以,我们在进行外国文献的梳理时,更多的是注重英文作品。在梳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日本、韩国、印度以及其他国家研究者的著作均有英文版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我们选择的可行性。另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梳理是相对的,是对茶学及以其他学科视角开展的对茶与茶文化的研究的一种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发现国外对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总体情况,尤其是茶研究与社会学的关系。我们首先对国外与茶、茶文化有关的图书、著作进行大致分类,并列出一些主要代表作品,进而再对这些研究中与社会学有关的著作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科普类。主要介绍一些茶的种类,茶饮(餐)知识与方法,不同国家的茶文化,茶具、茶道、茶俗等等,如《Tea》(LydiaGautier,Jean-FrancoisMallet,2006)、《AlltheteainChina》(KitBoeyChow,IoneKramer,1990)、《TeaandEtiquette》(DorotheaJohnson,JamesNorwoodPratt,2002)、《TeaforAllSeasons》(ShellyRichardson,BruceRichardson,1996)、《TheTeaCompanion》(JanePettigrew,2004)、《Japaneseteaculture:art,history,andpractice》(MorganPitelka,2003)、《TeaandCeremony》(DianaSaltoon,2008)、《TeaCuisine:ANewApproachtoFlavoringContemporaryandTraditionalDishes》(JoannaPruess,JohnHarney,2006)、《CulinaryTea:MoreThan150RecipesSteepedinTraditionfromAroundtheWorld》(CynthiaGold,LiseStern,2010)、《Theteaceremony》(SenōTanaka,SendōTanaka,2000)、《Chadō:thewayoftea:aJapaneseteamastersalmanac》(SanmiSasaki,ShaunMcCabe,SatokoIwasaki,2001)、《TeaTimeEntertaining:ACollectionofTeaThemes&Recipes》(DoloresSnyder,2004)、《AnintroductiontoJapanesetearitual》(JenniferLeaAnderson,1991)、《TheUltimateTeaDiet》(MarkUkra,SharynKol-berg,2007)、《ThebookofKoreantea:aguidetothehistory,cultureandphilosophyofKoreanteaandtheteacere-mony》(Yang-SeokYoo,2007)、《TheSpiritofTea》(SenSoshitsu,SōshitsuSen,2002),等等。

第二,专业性较强的对茶的发展史及茶文化影响的形成和扩散过程的研究类。如《Tea:thedrinkthatchangedtheworld》(LauraC.Martin,2007)、《Atimefortea:women,labor,andpost/colonialpoliticsonanIndi-anplantation》(PiyaChatterjee,2001)、《Tea:cultivationtoconsumption》(KenC.Willson,MichaelN.Clifford,1992)、《PassionforTea:ItsHistory,ItsFuture,ItsHealthBenefits》(BeverlyRorem,2008)、《Theempireoftea:theremarkablehistoryoftheplantthattookovertheworld》(AlanMacfarlane,IrisMacfarlane,2004)、《ForalltheteainChina:howEnglandstoletheworldsfavoritedrinkandchangedhistory》(SarahRose,2009),等等。

第三,以茶为名、主题或线索的文学作品和纪实作品类。如诗集《Tea》(DouglasA.Powell,1998)、《TeaPartyToday:PoemstoSipandSavor》(EileenSpinelli,KarenDugan,2006),小说《Tea》(StaceyDErasmo,2001)、《Thetea-planter》(FEPenny,1906),纪实作品《Threecupsoftea:onemansmissiontopromotepeace———oneschoolatatime》(GregMortenson,DavidOliverRelin,2006)、《TheMeaningofTea:ATeaInspiredJourney》(ScottChamberlinHoyt,PhilCousineau,2009),包括了历史、宣传、文学作品介绍的《Anecessaryluxury:teainVictorianEngland》(JulieE.Fromer,2008)、《DrinktheTea:AMystery》(ThomasKaufman,2010),等等。

第四,从不同视角对茶的诸多功能进行专门研究与介绍的著作类。如关于茶的医药功能研究的有《Tea:bioactivityandtherapeuticpotential》(Yong-suZhen,2002)、《Greentea:healthbenefitsandapplications》(YukihikoHara,EbooksCorporation,2001)、《Protectiveeffectsofteaonhumanhealth》(NarenderKumarJain,MaqsoodSid-diqi,J.H.Weisburger,2006),关于茶与人生修养和人生智慧的《MeditationswithTea:PathstoInnerPeace》(DianaRosen,2006),关于茶与宗教的《TeaTimewithJesus》(LauraSanders,2008),等等。

第五,以茶为线索的政治、经济史的研究类。如《Tea:Addiction,Exploitation,andEmpire》(RoyMoxham,2004)、《TheBostonTeaParty》(MattDoeden,2005),等等。

第六,以社会学的视角进行的研究类。主要有:《Asocialhistoryoftea》(JanePettigrew,2001)、《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KhemrajSharma,2003)、《SociologyofIndianteaindustry:astudyofinter-ethnicrelationships》(KhemrajSharma,2005)、《Socio-economicandpoliticalproblemsofteagardenworkers:astudyofAs-sam》(ShyamNarainSingh,AmarendraNarain,PurnenduKumar,2006)、《ThetealabourersofNorthEastIndia:ananthropo-historicalPerspective》(SarthakSengupta,2009),等等。

《Asocialhistoryoftea》对17世纪到21世纪(2001年)茶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社会视角的综合研究,尤其是对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以及与这些角色、功能相对应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如茶舞蹈、茶的社会礼仪等等。该书主要谈了英国和美国的许多城市的茶社会历史,还涉及到了日本、印度、德国、意大利,对中国的城市涉及不多。该书对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一部较为综合的从社会学视角来考查茶的功能的著作;但显然,其主要集中于对社会历史中这些功能发挥的考查,没有系统化地运用社会学的视域来分析茶的社会性。

《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重点讲述了印度、锡金的喜玛拉雅山脉地区的茶农的生存状况:该书认为,那些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一旦受雇于种植园,便成为工薪阶层,但从社会角度而言,他们是一种异质的结构。即使有着不同方言的两个部族间难以达成有效互动,但尼泊尔社会的异质性有助于维持这种种植园系统的封闭状态。该研究基于2000-2001年对TemiTeaEstateofSikkimHimalayas进行的调查。他首先进行了家庭统计(householdcensus),共设计了15个问题;然后,他又针对茶农(工人)开展了社会文化方面(socio-cul-turalaspects)的调查,共设计了60个问题。通过这些数据收集来深入考察这些茶农各方面的生存状况。这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茶产业的一个典型代表,但尚欠缺交叉学科的特色与高度。

《SociologyofIndianteaindustry:astudyofinter-ethnicrelationships》主要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来自不同地区的迁移人口与当地人口在印度茶产业内的融合与整合问题开展的研究。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介绍、背景与范围、工人的经济生活、工人的社会生活、外来文化群体关系(inter-ethnicrelationships)。作者首先收集了相关数据,包括对家庭情况的调查和个人情况的调查。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在背景与范围部分,分别讨论了劳动力的固有限制、ArunachalPradesh地区劳动力的演化、劳动力结构、工人的年龄结构、ArunachalPradesh地区劳工的迁移、工人的出生地情况、工人与出生地的关联、工人的教育、人口统计情况等等方面。作者进而以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了工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印度茶产业内人口融合与整合的研究。如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一样(《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本书也是采用社会学的方法与视角以茶产业中的某一构成(人口)为研究对象。这带动了印度学术界以社会学的视域对茶农研究的热潮,如ShyamNarainSingh,AmarendraNarain,PurnenduKumar(2006)的研究以及SarthakSengupta(2009)的研究。我们以SarthakSengupta的研究为例再简要介绍一下。

《ThetealabourersofNorthEastIndia:ananthropo-historicalPerspective》是一本以人类社会学视角对印度东北地区茶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集。该书共收入了22篇针对茶农的学术文章,研究内容涉及茶农们各方面的生存状况,如生活状况、社区、身份认同、女性工人、居住及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状况、教育设施、童工的雇佣、发展问题、茶农的人口统计、健康卫生等等,茶农们的生存状况与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相互的反衬状态。该书以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茶农开展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印度茶产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由于该书是研究论文的集合,必要的系统性尚不具备,没有形成交叉学科成果。

以上图书与著作只是从不同时段、不同方面做的简要介绍,是对茶进行研究的各类图书的冰山一角。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发现,在2008年出版的关于茶的各类图书达350余种,2009年全年出版的图书达300余种,2010年达340余种。可见,英语世界对茶的关注近来一直处于较活跃状态。但同时,我们很清晰地发现,这些图书与研究多集中于科普类,真正从学术的视角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药生物类。以印度研究者为主开展的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了茶园、产茶区的人口问题。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或系统全面地研究茶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学特征的著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地方茶文化论文范文4

旅游地屏蔽理论不仅是解决旅游问题的重要理论,而且它对旅游纪念品开发问题也有指导价值。从另一个层面分析,根据旅游地屏蔽理论既可以理性地回顾现代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的现状,又能拓展相关研究者的开发思路促进具体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本文拟在详细解析旅游地屏蔽理论内涵和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外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开发实践提出了六个具体的开发事实。即资源屏蔽与纪念品的开发、政策屏蔽与纪念品开发、区位屏蔽与纪念品开发、形象屏蔽与纪念品开发、品牌屏蔽与纪念品开发、综合屏蔽与纪念品开发。

关键词:

旅游地屏蔽理论;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具体开发

旅游地屏蔽理论是研究旅游诸问题的经典理论之一。在旅游地屏蔽理论的视角下,探讨“旅游地屏蔽理论的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及其相关问题,既是对其理论应用范围的拓展,又是对其理论内容的实践检验。面对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探讨其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问题,既可以把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展示给现代茶文化的爱好者,又可以通过对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关于“旅游地屏蔽理论的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价值。发展旅游地屏蔽理论的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过程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旅游地屏蔽理论的内涵及其运用心得

1.1旅游地屏蔽理论的内涵

“旅游地屏蔽理论”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在词语构成的层面上讲,它是“旅游地”和“屏蔽理论”的组合;在内容上讲,它是用一种物理学的理论分析旅游问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理论。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所谓的“屏蔽”是指“物理学的电磁屏蔽,即利用屏蔽材料阻隔或衰减被屏蔽区域与外界的电磁能量传播[1]。”后来,许春晓在利用这种理论分析旅游资源时,发现了旅游资源之间存在屏蔽现象[2]。把具有明显屏蔽现象、旅游开发受到影响的旅游地称为屏蔽性旅游地,把阻碍或延缓旅游地开发进程的屏蔽因子称为“阻限”[3]。而旅游资源、相关政策、区位优势等就是旅游地屏蔽现象的核心“阻限”。

1.2旅游地屏蔽理论的运用心得

在运用旅游地屏蔽理论分析旅游诸多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者关注:首先,对比分析是旅游地屏蔽理论运用的基础。正如上边叙述的那样,无论是在物理学的研究中,还是在旅游问题的探讨里,“屏蔽”的出现都是源于一种对比分析的结果。在前者之中,由于电磁能量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才使研究者发现了物理学中的“屏蔽”;在后者的分析中,由于各地“旅游”发展程度的不同,才发现了不同旅游地之间存在着“屏蔽”与“被屏蔽”的现象。其次,屏蔽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是研究中的关键。通过上边的介绍,读者应该明确一个这样的事实,即无论是在物理学的研究中,还是旅游产业的探讨里,发现“屏蔽”现象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这种“屏蔽”的结果,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为如何抑制这种“屏蔽”现象的产生寻求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法。从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开发。最后,理论的整合是解决诸问题之路。所谓理论的整合是指各种相关理论的整合与运用。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万能。面对同一现象,同一问题,它既不可能发现所有的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所能够发现的所有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它需要与其它理论的整合。例如,虽然旅游地屏蔽理论可以发现旅游产业中的“屏蔽”现象,但是它所发现的“屏蔽”现象却是一个相对的事实;虽然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屏蔽”现象中分析出产生的原因,但它却不可能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客观而完美的解决之路。因此,在旅游地屏蔽理论产生后,又出现了它与“核心-边缘理论”、“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理论”等诸多理论相互关联运用的研究事实。

2茶文化及其纪念品开发

2.1茶文化

茶文化是与琴、棋、书、画等相关并列而存在的一种文化形式。所谓的“茶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茶文化”主要是指在茶叶的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所谓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是指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2.2茶文化视角下的纪念品

在茶文化的视角下,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纪念品开发可以简单地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物质文化”形态而存在的纪念品,如,各种饮茶用具。另一类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纪念品。如茶画、茶德、茶学。还有一类纪念品是兼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特征的茶文化纪念品。例如,茶道、茶艺。因为这类纪念品,既不能以单纯的“物质文化”进行传播,也不可能单纯地以“精神文化”的形态进行宣传,它需要两者的相互配合。

3旅游地屏蔽理论与茶文化结合的旅游纪念品开发

3.1资源屏蔽与纪念品开发

在旅游地屏蔽理论中,所谓的资源屏蔽是指在某一范围中,某特定地区的旅游资源不占有垄断的优势而使自己受到某种程度的屏蔽现象。在茶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由于某一特定区域内的茶文化纪念品开发不具备垄断的优势而产生的屏蔽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在第一个层面,它可以看作是某一旅游地资源不占垄断优势的延续和发展。在第二个层面上,它可以看作是茶文化纪念品在开发设计中所处劣势而导致的研究性屏蔽。例如,对于以体现茶文化的紫砂茶壶而言,江苏宜兴与辽宁喀左都同样具有优质的紫砂矿产资源,但是,由于辽宁省喀左县开发较晚,所以它处于被宜兴屏蔽的地位。因此,喀左生产的紫砂壶就没有宜兴的销量好。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淘宝网上的紫砂壶销量和知网上紫砂茶具的研究文章的综合验证中得到确证。销量不好,在说明喀左紫砂产品宣传力度稍差的同时,也表明喀左紫砂产品在制作工艺上的缺欠;研究文章偏少,在说明其制作工艺较差的同时,也在说明其所占技术资源的匮乏。这也就是说,“资源屏蔽”在纪念品的开发中,它可以理解为技术资源上的“屏蔽”现象。

3.2政策屏蔽与纪念品开发

在茶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中,所谓的“政策屏蔽”也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它是指有关旅游开发政策给予茶文化纪念品开发的影响;在第二个层面上,它专指有关纪念品开发政策对茶文化纪念品的影响。众所周知,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也好,销售也罢,都要以特定的旅游市场作为依托。如果没有一个发展态势较好的旅游市场作为支撑,旅游纪念品的一切都无从谈起。虽然各地都非常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作为旅游经济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别,茶文化旅游的诸多事宜还未引起众多管理者的重视。因此,更不必说有关茶文化纪念品的开发事宜了。例如,作为乾隆“御茶”的“西湖龙井”可谓是众人皆知的绿茶名品。但是,在浙江的西湖旅游政策中,有许多都是有关围绕西湖旅游开发的扶持政策,而且很少有给予以“西湖龙井”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扶持,更不必说针对“西湖龙井”纪念品的开发了。

3.3区位屏蔽与纪念品开发

所谓区位屏蔽就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既有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又有其它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而且在彼此的对比中,茶文化旅游又处于相对的劣势。从而使之与其相关的纪念品开发出现了受到某种程度的“屏蔽”现象。例如上边的“西湖龙井”就是此观点的证据之一。由于众人皆知的西湖美景,所以到此旅游的人都非常关心有哪一处自然景点没有观赏,而很少有人关注到没到过龙井的产地一睹茶叶的芳容。更不必说,还要购买与之相关的纪念品了。

3.4形象屏蔽与纪念品开发

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中受到具体屏蔽因素还与其纪念品自身的形象设计密切相关。这也就是说,茶文化纪念品的开发,既要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要有根据现代消费者欣赏标准的变迁而进行的创新。否则,一成不变的传统形象很难适应当代茶文化的消费者。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紫砂壶形象的造型变化中得到确证。例如有一款以“竹子”造型参考的紫砂壶。不仅整个紫砂壶的壶体一改以往“紫色”的色调,通体以竹子的青黄色为主,而且在壶体上还配以竹叶的造型。特别是那个紫砂壶的壶柄还以竹节的形状为核心元素进行设计。这样一把紫砂壶体现了设计者对“形象屏蔽”理念的运用。首先,通体的竹元素,体现了古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理念,而这理念与茶文化的融合,又突出了紫砂壶使用者的文化品味。所以说,如何突出“形象屏蔽”制约下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继承与创新更为重要。

3.5品牌屏蔽与纪念品开发

结合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而言,品牌屏蔽现象也是其重要发现之一。所谓品牌屏蔽就是指因为茶文化纪念品自身品牌的影响而产生的彼此屏蔽现象。无论茶文化本身,还是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纪念品生产,它们都必然会处于不同的发展状态之中。即彼此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而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就是其自身发展的“阻限”,即限制它们各自发展的具体原因。

3.6综合屏蔽与纪念品开发

在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影响其发展的具体因素,既有单一的,也有复合。而且综观其原因,后者又占有绝大数。这也就是说,在另一个层面上,综合性屏蔽是制约茶文化纪念品开发的核心因素。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针对其每一个因素,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寻求解决之道。从而促进茶文化纪念品开发与旅游市场需求的和谐发展。所以在上边进行逐条的分析和阐释。

作者:姜文博 王涵 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地方茶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采茶戏;高校音乐;教学模式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采茶戏,最早起源于清朝,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很受欢迎,是老百姓最喜好的文化活动,其中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东南、闽西北、桂东南等客家地区。迄今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采茶戏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而又相对完整的艺术表演流程,其中的唱腔、行当以及曲牌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表演歌舞兼有、活泼大方,与当地的文化审美密切相关,体现出当地民众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将这样的地方戏曲音乐,吸纳融入到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对于传承弘扬地方特色的采茶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都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作为音乐教育的高等机构,无论如何,都有义务承担将祖国这块文化艺术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的历史重任,同时,也是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探索尝试。

1采茶戏的剧种简史

1.1采茶戏的起源

采茶戏,与大量出产茶叶有关,是江南地区广大茶农在收获茶叶的时候,通过山歌对唱来抒写劳动情怀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后来,又不断融合了民间歌舞、茶灯、地方方言和曲调等各种艺术因素,最终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采茶戏。采茶戏,通常由生、旦、丑三人表演,在从明清年间到今天三四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几大流派、四百多种曲牌,戏曲内容多为反映茶农人家的爱情收获、伦理道德等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总体上表演欢快、歌舞风趣,乡土气息浓厚,富有人情味,深受茶农喜爱,是反映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载体。1.2采茶戏的类别相传,明清年间,江西赣南的九龙山上,茶产量颇盛,当地茶农经常通过唱茶歌、跳灯舞、茶鼓等形式,来欢庆茶叶丰收,并在吸收了其他剧种表演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采茶戏。到了当代,通过考古、文献证明,赣南采茶戏是中国各地采茶戏的鼻祖。后来,在从清到今天的三百多年间,逐步迅速发展,对各地茶文化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湘东南、赣东南、闽西北、桂东南等多地域不同种类的采茶戏,种类繁多,地方特色鲜明。

1.3采茶戏的传承意义

顾名思义,采茶戏就是关于采茶时表现相关感情的戏曲形式,更是中国茶文化与戏曲文化有机结合的典型。在继承传统采茶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对于传承采茶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采茶戏的繁荣发展,也可以促进与采茶戏相关的花灯戏、花鼓戏等戏曲的进步,还能起到促进茶文化、地方人文内涵等传播的作用,进而丰富了茶农人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整合茶文化、戏曲文化、道德文化的宝贵资源,达到相互吸收、相互完善的境界。

2采茶戏的发展现状与困难

建国之初,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文化指导理念,使得采茶戏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直到今天,采茶戏不断走进了全国各地,并通过现代媒介的传播逐步走向了世界。然而,居安思危,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采茶戏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危机。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采茶戏生长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存状况也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使得采茶戏的发展出现了传承断裂的问题。

2.1采茶戏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采茶戏,来源于茶,自然离不开茶的生存环境。现代社会下,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得茶叶赖以生存的水土环境遭遇了无法挽回的影响。没有了茶这个行业,采茶戏将如同无源之水。所以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进而起到保护采茶戏源文化的作用。

2.2采茶戏的从业人才严重缺乏

当前,人才和资金是支持采茶戏能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人才方面看,现在的采茶戏演员主要还是年老的艺人,年轻人大都不喜欢挣不到钱的戏曲,从而出现了没有接班人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资金情况来看,要想使采茶戏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就要重视采茶戏所需人才、服装、道具、剧院、传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2.3观众群体的缺失

在乡村地方,采茶戏的发展还基本维持着乐观态势,不少茶农还是喜欢采茶戏的,但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城镇人压根就没有观看过采茶戏。这样的情况,造成了采茶戏整体观众群体的缺失,采茶戏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威胁。2.4高校教育的缺失由于受西方市场经济思维的影响,很多人大都不重视传统的采茶戏,认为采茶戏没有前途,甚至感觉丢面子,不如时尚的专业更能达到成功的目的。这一方面,固然有人们不懂欣赏的原因,也有高校不重视采茶戏教育的原因。

3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采茶戏音乐的应用探索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中,采茶戏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也是起着缺一不可、重要环节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其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探索加强采茶戏的教学,既加强了广大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到了采茶戏的知识,并加强对茶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的爱好与探索,从而调动学生对于采茶戏音乐教育的兴趣,从主动中提高对高校音乐教学的兴趣爱好。进而推动采茶戏的发展,进一步弘扬地方特色戏曲文化。

3.1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采茶戏通过三四百年的孕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高深的。所以,高校在实施采茶戏的音乐教学前,就应当规划出极具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同时,选择浅显易懂的采茶戏作为教学内容,这是引导大学生初学者从一开始就认识并喜欢上采茶戏的关键步骤。高校还应根据自身水平,根据采茶戏在音乐唱腔、乐器、服装、道具等方面的特点考虑是否提供相应的教学用具,以满足大学生对采茶戏的学习需求。

3.2强化高校学习环境的布置

高校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并强化环境中对于采茶戏的布置,使学生长期处于采茶戏的渲染中,创造学生热爱学习采茶戏的软环境。走进学校,就应该在宣传栏、教学楼走廊、楼梯、电梯、教室等每一个学生可以走到的区域宣传粘贴关于采茶戏的介绍海报,提高向学生传播相应知识的频率,也可以宣传采茶戏的服装、行头等道具,让学生在日常就有所认识,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来播放采茶戏音乐,使整个校园都能听到采茶戏的音乐,营造出强有力的学习氛围。

3.3加强采茶戏的实践教学

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学模式,通过亲自参与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地方戏曲文化的兴趣,积极主动的体验教学活动、表演特色、音乐特色,进而使我们茶文化和地区戏曲文化更加历史源远流长。比如学生可以通过一首自己熟悉的采茶戏旋律音乐,来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也可通过音律音调,或者通过采茶戏的特定动作来助演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使不同的人对不同音乐的理解,所表现出来的戏曲表演动作也大大不同。只有这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当中,感受到采茶戏音乐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情绪,才能真正对采茶戏音乐教学模式产生兴趣。高校在实施采茶戏的教学实务中,要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创新侧重于实践转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观看采茶戏演出,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采茶戏的认识,不仅能使学生对采茶戏的曲调、表演,同时也能掌握对于采茶戏中关于茶文化的魅力,另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学校教学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专题讲座。比如说展开对于采茶戏当中某一主题的讨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来源、发展过程、乐器认识、曲调了解、行当唱腔、服装道具等不同方面来讨论采茶戏的表演,让大家都能亲自来提出自己对于采茶戏的认识与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采茶戏教学的理解程度,在这样的学习方法中,进一步领会采茶戏的艺术内涵。

3.4加强体验式教学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亲自参加的基础上可以产生最为深刻的体会与认识。那么,在采茶戏音乐的教学当中,高校也可以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自策划、组织、编舞、编乐、演出等,让学生真正体验采茶戏的表演,加深对采茶戏的理解与记忆,才能最终提高采茶戏教学的成功率。采茶戏音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并强的课程,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老师与学生、人与采茶戏音乐之间的互动体验与良好沟通,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摸索与实践体验中,感受到采茶戏的真正魅力。另外,还要通过探究性的语言体验、情感体验或角色参与,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与内心丰富,促进学生对于采茶戏的精神共鸣。

4结语

地方茶文化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茶文化;营销;普洱茶;4Ps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1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1.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1.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2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2.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

拥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并不仅限于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都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时,融人一些相关的文化元素,在产品改良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其原有的文化底蕴,进行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将文化的价值融人到产品价格之中,产生依据文化特点进行细分的目标人群。在分销过程中,将产品本身与其历史上或文化中相匹配的分销渠道相结合,发挥独有的营销优势。在促销中,将文化作为产品的卖点之一,进行宣传,不但宣传了产品,也弘扬了文化,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