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例6篇

地方债务危机后果

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1

关键词:欧债危机;地方债务风险;治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67-02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

欧债危机为欧洲部分国家所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及深化。它已不是欧洲发达国家的专属危机,发展中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大。

(一)国际视角

1.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危机的发生令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增加,直接导致了欧债危机。一是因为欧洲部分发达本身经济体资产负债情况不容乐观,负债比重较大。二是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效仿,普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主的宽松财政政策,加大了欧洲的财政赤字。三是由于欧洲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发生变化,将部分银行国有化,直接导致国家的债务负担加重,严重超过警戒。

2.三大评级机构的助推。面对欧债危机,希腊债务空洞的曝光,世界上最著名且影响力最大的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普、穆迪降低了希腊长期主权的信誉评级,加大了次贷危机的蔓延,成为了欧债危机的导火索。之后,标普和穆迪又相继将意大利的信用评级调整为负,与此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此種风险。因此,多个国家的信用评级被下调,使得这些国家借债利息陡增、借债难度明显加大,欧债危机深入发展并不断恶化。

(二)国内视角

1.历史根源。自希腊在2001年成为欧元区,希腊通过与高盛等国际投资银行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条约,以努力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债务的要求。该种投资方式试图降低财政赤字,隐瞒真实赤字情况,为之后的信誉危机埋下了祸根。

2.制度设计缺陷。制度设计缺陷主要源于欧元区政策、经济结构间存在的较大矛盾。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矛盾。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实行的财政政策却较为分散。两者无法完全协调统一,使得政策之下的经济运营也缺乏协调性,这必将导致一国、甚至多国经济受到恶性影响。二是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经济结构相矛盾。欧元区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话语权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经济影响受力具有不对称性。法国、德国一类的发达国家,对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享有更大的话语权,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制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政策。继而使得部分国家的利益被忽视,受到危机冲击时难以招架,恢复能力较差。

二、中国目前国债和地方债情况

(一)我国国债情况

我国主权债务规模不大。一方面,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2016年末我国国债余额限额为12.59万亿元,占GDP比重不到20%,低于国际债务标准。另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逐年节节攀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远高于GDP增速。因此整体看来,我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存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二)我国地方债的情况

欧债危机使得我国对债务问题逐渐重视。我国地方债务问题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数量规模上,2016年1月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债务率处于安全水平,但依然有贵州、辽宁、云南、内蒙古等地的债务率已超过红线。二是地方债务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从政府层级角度,地(市)、县级的债务规模大,相比看来,省级、乡级规模较小。从地域角度,东、中、西部面临的地方债务危机不均衡,东部较为发达,财政收入较多,举债也由于发展机会较多而更加容易,但中部、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则恰好相反。三是地方债务的债务偿还期较为集中,调查结果显示,偿还期在2016年前的债务高达61.87%,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还款压力较大。

三、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比较

(一)欧债危机与地方债相似之处

同为债务危机问题,欧债危机与我国债务危机主要存在救助结构、收支不够透明、还款责任不清等三大相似之处。一是救助结构问题。对于欧元区诸国而言,一旦成员国遇到债务危机,央行将伸出援手。而对于我国而言,地方债务一旦发生较大问题,中央政府将伸手相救,导致地方向外界大量借债。二是财政收支不透明。欧洲多个国家常常有意向外界隐瞒真实的政府收支情况,以稳定民心。我国的地方财政亦是如此。三是还款责任不明确。欧元区政府大量举债,无法如期偿还的债务往往推到下一届政府,使得债务堆积。我国的债务情况较为相似,由此地方财政风险与日剧增。

(二)欧债危机与地方债不同之处

虽然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依然在两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一是债务性质不同。欧元区各个国家主要向国外其他国家借债,债务性质属于“外债”,政府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危机发生,国际性银行对借债加以管制或国际信用评级系统对一国信誉评级进行更改,政府财政状况将受到极大影响。而我国地方债务属于“内债”,中央政府将对地方政府予以较多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不存在信用危机问题。二是债务投向不同。欧洲国家借债的原因主要为保证居民福利状态,以此稳定政权。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地方政府借债主要是为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四、欧债危机对中国地方债治理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问题

在处理我国债务问题的态度上,应该积极重视,不能由于“内债”过多依赖中央政府而一味举债。面对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我们应从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深度分析我国自身的债务情况,防范于未然。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应该对地方债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帮助各地方政府及时并妥善处理好地方债务问题,防范、解决债务问题,使得债务风险降到最低。总之,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进行动态跟踪研究。

(二)潜在债务危机不容忽视

虽然我国的财政赤字与债务负担率尚在警戒线之内,但如果考虑我国地方政府、国有银行的坏账损失问题,部分私下投融资平台的支付缺口、房地产借贷风险、民间借贷等因素,我国的潜在债务危机不容忽视。面对欧债危机所带来的类似“多米诺效应”,我国应该继续深入挖掘地方政府的潜在借债问题,并及时解决,防范化解我国可能面临的债务危机。在货币政策上,我国与欧元区国家一样,都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因此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化解方式对我国债务风险的化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该进一步改革财权与事权制度,健全地方财政监管机制等,避免因为地方债务问题引起我国经济体系发生动荡。

(三)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福利制度模式

一向以高福利为傲的欧洲国家遭遇债务危机,使得众多国家纷纷减少甚至取消对民众的原有福利。与此种做法相比,我国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福利制度问题,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有切实作用的福利制度。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日渐突出,2016年已经完全放开二胎政策。老龄化问题应该使得养老金制度进一步改革,使得我国债务风险防患于未然。如果只是单纯效仿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并不可取,我国应该在充分借鉴各个国家先进福利制度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勇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福利制度,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走我国福利制度的专业化、法制化道路。

(四)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

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2

关键词:欧债危机;地方政府债务;财政政策

一、欧债危机概况介绍

危机概述:欧债危机全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或者说是国家破产,即国家资产负债表失衡,在主权信用遭到破坏时,主要债权人纷纷要求偿还到期负债,而该国在经济增长低迷的情况下又不能通过继续举债融资来偿还债务,使国家出现债务危机而面临破产的威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了抑制经济不断下滑,欧盟的几乎所有的国家开始实施宽松的经济政策,同时,欧盟普遍加大了政府赤字以及扩大了债务的规模。2009年11月,希腊政府披露其债务达到了3000亿欧元。随后,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被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下调。欧债危机拉开序幕,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给欧盟的债券市场、银行系统以及实体经济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后果[1]。

二、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支持经济增长,欧元区里面的各国开始陆陆续续地出台一系列计划来刺激经济:推出财政刺激方案,对处于困境的银行进行注资等。王义桅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有着后遗症,并且产生了输入性风险,而这些就是欧债危机发生的外因[2]。其次,欧债危机背后掺杂的是更深层次的较量,美国评级机构对欧债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4]。

(二)内部原因:①“凯恩斯综合征”集中发作:经济增长依赖政府支出,通过发新债还旧债,长期保持赤字财政。同时,建立了现代化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赤字不断累积上升,成为国家难以承载的重负,终于导致主权债务危机集中爆发。②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缺陷,经济结构失衡是希腊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欧洲国家的制造业等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低,其经济主要是由服务业和旅游业带动的,导致其经济结构失衡。自身经济体抵御危机的能力较弱。③欧元区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是希腊经济危机的制度性根源:首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分离。欧元区的建立对于推进欧洲经济的一体化,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最大问题是导致了欧元区的财政政策缺乏协调性。另一个方面,统一货币和欧元区的不同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因为欧元区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最后,没有建立相应的金融稳定和危机防范机制: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欧元区银行体系互相持有债务令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中国地方债与地方财政政策(中国地方债务现状)

图1显示了2001-2011年间,中国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地方国有企业债务总额以及地方债务总额的变化趋势。由图1表明,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都有较大幅的增长:与2008年相比,2011年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了1.4倍,2011年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和城投债增长了2.3倍,国有企业国有债务余额增长了1.8倍。

四、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启示

目前,中国地方债务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需要加强控制地方债务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三点:原始负债规模、已有债务违约水平、逾期债务清偿能力,所以加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可以从上述三方面人手。

(一)严控地方政府原始举债规模: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地方政府要把控制原始举债规模作为债务风险控制最初的环节。因为一切债务问题形成的源头是政府最为原始的借债行为。地方政府很多没有清醒的评估自身经济与财力条件,为了投资生产建设项目,大肆举债,最后导致政府资源配置的比重过大,信贷资源过度向政府集中,而政府支出过大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进而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并且很多政府投资的直接经济回报率也很低。

(二)降低地方债务违约率: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各级政府各自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责任推诿和违规融资行为的发生。同时,提高地方政府所筹措资金的使用效率。

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3

关键词:希腊债务危机、债务、解决路径

自金融危机之后,一系列债务危机接二连三的爆发。2009年年底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将超过12%,随即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均下调了希腊评级。

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如果债务比重大幅度增加,可能面临无法偿还未来的风险,这就是债务危机。现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借入大量外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一些国家可能面临无法按时偿还未来债务的风险。

一、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源剖析

1.货币掉期交易为债务危机埋下伏笔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1)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2)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然而2001年刚刚加入欧盟区的希腊距这两项标准相差甚远。为了顺利加入欧元区,希腊求助于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以虚构的汇率实际借给希腊10亿欧元,从而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这构成了此次希腊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为希腊在2010年的违约风险埋下了伏笔。随着这笔债务到期,而希腊政府财政上又面临超比例的赤字,此时就进一步增大了希腊政府偿还公共债务的压力,增大了希腊政府的违约风险,造成其无法及时偿还的困境。而且不够资格的国家勉强加入了欧元区,从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中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但却没有履行自己所应尽的义务,结果不仅给欧元区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且给本国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希腊脆弱的经济结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必然会发生债务危机

如果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没有发生,或许这笔货币掉期交易永远不会被人们知晓。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希腊本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3%上升到12%。金融危机来袭后,作为其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更是受到了重创。旅游业收入占希腊全国GDP的15%,加之公共部门支出占GDP的40%,因此造成希腊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这才造成其财政赤字一路飙升的原因。

这主要归结于希腊国内的经济状况存在着结构性弊端:过度依赖旅游业、没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却实施高福利制度、市场竞争力疲软、加之腐败问题等等,让希腊财政入不敷出,唯有靠对外举债才能维持运转。债务的不断增加,经济的持续疲软无力,让希腊不堪重负,当债务增加到一定临界点,必然会出现债务危机。特别是美国的次债危机传导到希腊之后,更是让希腊经济雪上加霜,让希腊的债务临界点提前到来。财政收入的减少造成了希腊无法按时偿还2010年即将到期的530亿欧元外债,这是造成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希腊可行的道路

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途径有两方面:短期中国外举债、国内实施紧缩政策,长期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在短期中,在欧元区的框架下,主体思路是以债还债。在成本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以发国债,先在欧洲市场举债,如果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再到北美市场或者亚洲市场发债。如果成本和风险过高或者发国债仍旧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资金量,那么可以求助于欧元区及其各个国家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以低于市场的优惠利率向它们借款。对于希腊来说,无论是欧洲货币经济同盟(欧元区)、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不会任由希腊破产,短期的拯救是必然,只是方式可能不尽相同。国家和公司不一样,债权不会超越。如果希腊选择退出欧元区,那么情况将大不一样了,可以通过货币贬值、与债权人谈判等方式来缓解债务危机,不过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国内方面,由于希腊是欧元区的成员之一,要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因此只能调整本国的财政政策;外债当头,势必要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缩减政府开支,加大税收力度。在长期中,希腊在未来三年中还有将近300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要偿还,要想顺利按时还债,关键还要看其国内改革的力度、经济结构的调整状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

1.希腊在欧元区体系内解决债务危机的途径

在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体系下,既无法让货币贬值,也不能调低利率或多印钞票以刺激借贷,只能依靠向外借钱来筹集资金、以债还债。在欧元区框架内,举债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行为,利率由市场来决定,即希腊政府在各个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国债,借入大量不同期限的资金以偿还到期债务;另一种是以协定利率和附加条件的方式向欧洲货币经济同盟(欧元区)和IMF借款来偿还到期债务。两种方式对于解决债务危机问题都很有效,但是适用于具体情况时利弊不同。

(1)在各市场上发国债会增大希腊未来的违约风险

2009年年底,希腊债务高达2800亿欧元。紧迫的是,希腊政府要在5月中旬前筹到110亿欧元,2010年要筹到530亿欧元才能顺利摆脱债务危机。

如果可以通过在各个市场上发外债来度过债务危机,那么这条路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债务国家需要考虑的是:发国债的成本和风险是否能够承受,即评估能否通过合理的市场利率借到所需的资金。当债务额度和比例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时,意味着信用风险和还债能力还处于正常可控水平,通常可以以合理的市场利率借到足够的资金来弥补债务。但是,当债务额和比例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还想在市场上借到足够的资金,这时的利率将会出奇的高,信用风险将会急剧增大,还债能力会显著下降。此时还想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就变得相当困难了,而且越往前走会越困难,因为以高利率借来的钱以后还是要还的,这进一步增大了未来的违约风险,正所谓资本向来是“救急不救穷”的。对于希腊来说,其预算赤字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高达12%,而且根据测算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更高,这种债务比例还想通过市场方式解决债务危机,简直是太自不量力了,其结果是进一步增大了未来的违约风险。

(2)向欧元区和IMF借款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无论是求助于欧元区还是求助于IMF,都可以获得低于市场利率的信用贷款。当希腊已经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市场行为准时还债,或者希腊的债务危机给欧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不利的影响,此时求助于欧元区和IMF似乎变成了解决债务危机的唯一选择。

关于求助于欧元区。首先欧元区各国可能自身都难保,很难拿出大笔资金来救助希腊;其次欧元区各国政府就救助计划和救助策略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再次欧元区各国人民认为没有理由为希腊付出代价。因此只有当希腊债务危机伤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甚至整个欧元区的利益时,大家才会愿意出资帮助希腊度过难关。此时,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此才有了7500亿的欧元救助计划,不是为了救希腊,而是为了救欧元。但是欧元区的资金也是各个国家出资共同构成的,这实际上已经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财政的压力。如果大部分国家都出现财政危机的话,那么后果将是欧元的瓦解。所以如果救助希腊对于欧元区各国来说没有任何压力的话,那么这是解决希腊债务危机最好的方式,而且这是欧元区内部利用危机优化监管权限和机制、并进一步加快欧元区一体化建设的决好机会。如果救助希腊对于欧元区各国来说有较大的压力,那么希腊可以同时求助于IMF。否则会给欧元带来更大的压力,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快欧元的瓦解。

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是全球最大的资本救援机构,它拥有雄厚的资金和优惠的利率。当欧元区各国的能力无法负担时,这是唯一的最好的选择。不过IMF会提出相当多的条件包括对希腊的经济政策的监管等一系列的要求。如果早一点向欧元区和IMF借款,市场情形会比走到绝路上再向外求助要好得多。

2.退出欧元区独自解决债务危机对于希腊和欧元区是弊大于利的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欧元区内大部分国家债务比例都超过了60%的红线标准,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国家赤字占比都超过了3%的红线标准,如果希腊退出了欧元区,那么接下来还会有其他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的。所以无论是希腊还是欧元区的各个国家,都极其不愿意看到这一结果的发生。如果希腊真的借不到足够的资金,而又无法做到欧元区所要求的货币政策,那么退出欧元区便成为无可奈何之举,可以算是一个下下策了。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那基本上离欧元崩溃已经不远了。

对于希腊来说,退出欧元区以后的投资环境、信用等级等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如果希腊现在就退出欧元区,将导致希腊违约和债务重组,因为希腊将被迫用不断贬值的本国货币来偿还以强势欧元计价的债务。那么希腊的债券将无法避免地大幅下挫,并大大推高收益率。在本国货币贬值及不与债权人协调而导致债券自然违约的情况下,债券持有人将遭遇巨额损失。希腊债务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取决于其货币的贬值幅度、债券合约的条款及全球市场的整体状况。在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进行自愿债务重组。这一点IMF有详细的两种方案CAC和SDRM。

3.希腊国内相配合的财政政策

希腊的债务余额从2009年的占GDP 124.9%到2011年将上升到占GDP 135%的水平。2009年年底,希腊债务总额为2800亿欧元。为了控制财政赤字占GDP比例的不断上升,能够及时还债,希腊一方面应该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另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高GDP。

(1)精简政府开支以控制财政赤字

为了能够解决债务危机、准时还债,希腊政府只能过起节衣缩食的日子。减少政府开支的方式有很多种,最明显的是减少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降低公务员工资,其次还包括延长工作年限、减少退休金的发放等。但是这些措施会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满和各种各样的全国性罢工,会阻碍希腊政府的经济计划,甚至会使经济陷于瘫痪状态。因此,稳定压倒一切,在稳定的基础上控制财政赤字才是最可取的办法。

(2)增加税收

增加税收是增加财政收入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既可以提高税率也可以修改税制、增加税种。然而,这需要经议会投票通过才能生效,因此需要的时间较长、成本较高、效率较低。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后受到重创的希腊经济迫切需要恢复,此时增加税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增加税收与发展经济从而增加财政收入似乎成了一对矛盾体,这是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矛盾之处。因此增加税收这一做法实属下策。

(3)货币政策方面

希腊加入欧元区,这给它带来了大量的资本流入和廉价的贷款,从而给希腊造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当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时,部分的赛跑行为――银行挤兑、抛售货币和撤回跨境银行间信用便开始发生,这不仅给希腊国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通过紧缩压力,而且也给其经济恢复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得借贷和投资变得更加困难。由于受制于欧元区的规定,希腊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或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本国经济,也不能在必要时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度过债务危机。

(4)国内政策的总结

国内方面实行紧缩型财政政策,毫无疑问会遇到较大的阻力,会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和大量的罢工。金融危机后,尽管复苏基调向好,但是依然需要依赖经济刺激政策来维系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因此这些刺激扩张政策,导致了财政赤字的过度膨胀,致使债务负担大幅增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希腊政府至此陷入两难的局面:如果持续扩大财政支出,债务问题则将更加严重,不可避免的影响了经济体的信用和融资;相反,减少相关支出,刚刚确立的经济增长趋势很可能无以为继。如此一来,在“保增长”、“保就业”与“削赤字”、“按时还债”之间取得平衡,显得困难重重。

无论是否在欧元区,无论找谁融资,通过发行新债务来解决旧债务,效果只能是减缓危机而不能消除危机。希腊得到新贷款的主要用途就是偿还旧贷款,虽然燃眉之急的债务危机暂时解决了,但是债务并没有减轻,而且,IMF给希腊的救助贷款利息为5%,这会使希腊的利息负担进一步加重。因此,希腊国内的紧缩型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可以作为配合国外借债使用的辅助手段,要想在未来几年中不发生债务违约,从长期来看还是以国内的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

三、解决债务危机长期要以发展国内经济为中心

多年来,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以借外债来发展本国经济,希腊也不例外。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总产出占GDP的3.4%,对解决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为12.4%,由于自然资源和可耕种土地的短缺,希腊在农产品上无法自给自足。第二产业工业部门总产出占GDP的20.8%,对解决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为22.4%,由于希腊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因此海边的雅典作为他的工业中心,既有其连接性又有交通的便利性,主要包括:采矿、石油、食品和烟草的加工、冶金工业、纺织品和化学制品。其第三产业,和欧洲的其它国家一样,是服务业,占GDP的75.8%,对解决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为65.1%,比如:零售业摊贩、旅馆业、酒店业、公共管理和电信业等,其中旅游业收入占到了希腊全国GDP的15%。

金融危机中,希腊原本过度依赖的旅游业受到重创,金融危机过后,旅游业仍旧没有迅速恢复起来。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方面,要重建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大力推广希腊在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的优势特征;另一方面,要启动产业结构的改革,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大教育医疗等的投入,使国内经济持续复苏、财政收支保持平衡,这样经济结构性调整才能顺利进行,长期中才能彻底解决债务危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伟、覃东海:“国际债重组:博弈视角的分析”,江苏经济科学,2005年第3期

[2] 臧海蓉:“从冰岛金融危机谈国家破产”,经济学研究,2009.10

[3] 贺力平:“债重组机制国际讨论的新进展”,世界经济,2004年第3期,69-72

[4] 明金维:“希腊危机 更大挑战在后面”,经济参考报,2010年04月14日

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4

地方政府性债务到底有多大风险,我认为有风险,风险是隐含的东西,风险是不能消除的。但是有风险并不等于危机,媒体上的一些解读,把风险等同于危机,这是两码事,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

政府性债务不等于政府的直接债务,这个问题也是有误区的。国家审计署审计的结果实际上告诉我们,政府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也就是直接债务,加起来20万亿。另外10万亿是政府的或有债务,在一定条件下需要政府承担偿还责任。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政府的债务占GDP的比重也就40%左右,跟外国比,我们这个水平的负债率相当低。我们不能说我们的负债率相当低就忘乎所以,觉得没有风险,不当回事。

政府工作报告里已经明确提出来,在去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也明确提出来,要把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当做今年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改革的重要方面。

我们看地方政府性债务,不能就债务论债务,要看看这些债务跟什么联系在一起了。其中,很多形成了资产,这些资产表现为对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公共设施,以及地方投资环境的改善,这意味着这样的债务和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是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一个地方的债务和这个地方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那么这样的债务可以判断为良性债务。从这点来看,我认为,我们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实际上是良性债务。尽管我们有短期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从整体上判断是一种良性债务,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后劲增强的,我们还在进一步推动加强地方债务的管理,提高债务资金使用的绩效,以更大程度上实现这种良性循环。

今天债务的使用可以在未来带来更多的财源和税源,成为偿还债务更广阔的财力支撑,那这样的风险就是收敛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地方债务风险是完全可控的,根本谈不到危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透明度不够,如果搞清楚了,我们债务是多少,用到哪些地方,让老百姓和国际社会都知道,这样的误判也可以大大减少。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透明度,这也是很重要的,这项工作正在做,财政部也在全力以赴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

其实,中央也不仅仅是就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问题上做文章,而且是把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放到地方投融资机制建设上,放在更大的系统看这个问题。现在,政府购买服务都属于地方投融资机制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这些应该系统地进行考虑。今后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的趋势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所以地方性债务风险是可控的。所谓地方债务风险会转化成危机,地方债务危机是中国宏观经济出现危机的引发点,这样的言论也将不攻自破。

政府工作报告里讲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机制,让地方政府自主发债自主偿还,让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这个问题目前仍在讨论。在当前条件下要让地方政府自主发债自主偿还要满足很多条件。首要条件就是地方财政的透明度怎么进一步提升,要有综合财务报告,有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更能揭示一个地方的风险状况。而要把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编得比较科学、准确、真实、可信,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要加强,工作量相当大。

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5

关键词:债务危机 财政赤字 公共债务

近期,美国的债务问题尤为引人注目。2011年4月18日,标准普尔将美国信用的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1年4月11日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警告称,美国的债务问题可能削弱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美国财政部称,到2011年5月16日,美国已经达到法定的14.29万亿美元债务上限。若国会在8月2日之前不提高举债上限,美国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美国债务危机似乎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美国是否真的会爆发债务危机,美国债务问题的前景究竟如何,我们还需要进行仔细的梳理。

一、美国公共债务现状概览

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使美国经济尽快地从危机中恢复,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计划,导致美国政府公共债务快速攀升。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1.42万亿美元,为gdp的9.9%;国债余额超过12万亿美元,为gdp的84%。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29万亿美元,占gdp的8.9%,国债余额超过13.4万亿美元,占gdp的92%。201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1.65万亿美元,债务总额早在5月16日就已经达到14.29万亿美元上限。图1显示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债的gdp占比不断攀升,至今已经突破二战以来的最高点,且仍有加速上涨之势。

与此同时,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债务违约的担忧也在升温。在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美国信用违约掉期合同的价格近期在不断攀升。图2是美国政府债的一年、五年、十年期cds的交易价格曲线。2011年5月以来,美国一年、五年和十年期的cds价格均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一年期cds,价格已经翻了一番。

二、美国债务问题前景分析

尽管美国已经触及债务“天花板”,美国国会至今尚未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目前美国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较小。其原因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别加以考虑:

(一)经济原因

1、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货币政策体系

目前,学者们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家普遍认为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成员国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是爆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系,在应对危机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发挥更好的效果。为应对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扣除标准以及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交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增加公共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设备完善以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失业补贴等。为配合上述财政政策,美联储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降低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贴现率等低利率政策和为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债务规模接近上限的情况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提高债券价格,降低收益率,另一方面利用通货膨胀减轻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可谓“一石二鸟”。

2、美国的债务结构风险并不突出

如果从债务绝对规模角度看来, 美国无疑是全球第一。但是如果我们考察相对债务规模,即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称为净债务率),会发现美国的债务并不比其他国家更突出。日本的净债务比率远远超过美国, 但日本并未发生危机, 甚至日本公债一直被认为是稳健的。在债务危机爆发前,爱尔兰净债务率为20%;希腊为110%,然而这两个国家却都爆发了债务危机。可见净债务率并不能成为一国是否爆发债务危机的决定性因素, 政府对债务品种和期限的合理安排以及融资能力更为重要。

而在外资占总债务的比重方面, 美国也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糟糕。 目前, 美国未到期国债中,由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占比高达58.5%,海外私人投资者持有的占比为7.5%,海外官方持有的占比为36%,这一占比远低于多数新兴市场国家。

3、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美元计价资产的比例。但到目前为止,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美国政府发行的美元通过不平衡的贸易结构流到海外市场,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持有大量美元,需要有一个投资场所。且这类投资者并不追求投资回报率而是更看重投资的安全性。放眼全球,美国的国债市场是它们最好的选择,既有足够的容纳量、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客观上创造了对美国国债的强劲需求,为弥补巨额美国债务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也是美国巨额债务可以维持的重要理由之一。

(二)政治原因

目前对债务问题的讨论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政治因素也占很大比重。美国2012大选临近,民主、共和两党都想利用债务问题为各自增加砝码。这也使得美国国会迟迟无法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然而,美国国会两党谁也不想背上触发“债务危机”的黑锅,只是想透过彼此的施压与博弈赢得更多的政治得分而已,并且处于保证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考虑,相信两党会在提高美国政府的举债上限问题上达成一致。

虽然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美国的债务问题却不容忽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就必须增收节支以削减财政赤字。从目前看,美国政府在财政增收和节支方面都难有很大作为。对于增加收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增税。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此时增税对经济恢复无疑是雪上加霜。至于节约开支,造成美国财政赤字的两大主因是庞大的社保开支和军费开支。社保开支涉及广大选民切身利益,被美国政治人物认为是不可触碰的“红线”。美国2012年大选即将临近,奥巴马政府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收缩社保开支。同时,未来20年内,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即将退休,政府用于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资金将急剧膨胀。而美国军费开支则历来受到利益集团和政治寡头的保护,短期内大幅削减几无可能。

结 语

尽管全球经济正在逐步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恢复,但美国债务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并导致经济重回衰退。我们应密切关注其动向,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东亮.美国会陷入债务危机吗? [j]中国外汇,2011,(2):48-49

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6

世界经济正步入后危机时期,后遗症开始逐一浮现,全球经济复苏应能持续,W型的二次衰退可以避免,中国经济仍可望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外部环境较之前更加复杂,全球流动性再次泛滥,正诱发新的资产泡沫,西方债务货币化,恐酿成高通胀恶果,由此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全球流动性过剩迫在眉睫

为应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和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发达国家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注巨资救市刺激经济,虽制止了金融崩溃与经济大萧条,但催生新一轮流动性泛滥,且发达与新兴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都创出历史新高。特别是,后危机时期发达经济复苏基础脆弱,结构调整艰难。面对高失业、重债务与庞大赤字,政府的唯一选择是继续宽松货币政策。这将导致本已过剩的流动性更加严重,并呈现长期化趋势。

最近,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警告,2010年可能成为一个危险年份。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资产泡沫可能成为下一个脆弱链条。他认为,最大泡沫在亚洲,可能演变成新一波全球经济危机。据统计,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流入亚洲的热钱达到5030亿美元,近期流入规模与速度更快。关键是,一旦美联储升息,美元掉头走强,全球资本流向逆转,将引发高风险资产价格集体崩盘,亚洲恐怕首当其冲。当年,日元套利资金持续涌动与急速抽逃,直接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今天,美元套利资金规模更大,亚洲面临的挑战亦更严峻。

去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难免最受热钱“追捧”。最近《福布斯》选出七大迫在眉睫的金融泡沫,包括黄金、房地产、新兴市场、美国国债、大学学费、交易所买卖基金和铜价,认为未来十年金融危机可能由此引发,其中多半与中国相关,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巨大,在未来十年陷入金融危机的风险不容忽视。近年,热钱大量涌入香港,“金融大鳄”索罗斯亦移师香港,在京、港两地分设代表处和办事处,主要瞄准人民币资产。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势头不变,但面临资产泡沫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宽松政策掉头难等棘手问题,决策者应该密切关注美元走势、美联储利率政策、国际资本流向,同时谨防国内资产泡沫化与长期化。

债务风险正在蔓延

国际债务风险已被迪拜债务危机捅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资产安全风险上升,威胁主要来自美国债务危机,美元资产面临被“蒸发”危险。迪拜债务危机爆发,不仅预示海湾奇迹破灭,也昭示金融危机幽灵犹存。希腊、墨西哥、波罗的海国家的评级陆续被调降,英国、西班牙等也被国际评级机构警告,有人预测,美国信用等级在未来4年可能遭调降。

危机使西方经济债台高筑,并呈现长期化趋势。一是财政赤字空前,而且以结构性为主。OECD报告预测,2010年其成员国的平均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将上升到8.3%(2009年为8.2%),比危机前的2007年高7个百分点,2011年将略降到7.6%,但英国、冰岛仍达到12.5%和11.6%,美国和日本各为9.4%。鉴于后危机时期发达经济体潜在增长呈现减缓趋势,其四分之三财政赤字源自结构因素而非周期衰退,预示这些国家的高财政赤字将趋于状态化。二是政府债台高筑,而且净外债飙升。举巨额债务救市,使发达国家深陷债务泥潭不能自拔。OECD预测,2011年其成员国的平均政府债务将超过GDP规模达到103.5%,比危机前的2007年高出30个百分点,日本和美国则达204.3%和99.5%,2014年将增至245.6%和108.2%。与历史不同,后危机时期国际债务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受损方则以新兴市场,尤以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东亚为重。我们面临的债务风险不仅来自发达国家偿债能力下降,关键是其偿债意愿减弱。鉴于发达国家货币多为硬通货,债务又以本国货币标价,故此违约风险不大,但通过央行增发货币,让债务货币化,以通胀与货币贬值,就能达到稀释债务的目的。因此,未来债务风险实质上将是通胀风险。估计,2010年全球通胀压力不会太大,但发达国家赤字与债务长期化,预示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上涨,未来发生超级通胀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去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增到2.4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美国债、机构债、公司债与股票等)已超1.4万亿美元。危机使美国财政赤字庞大,政府债务难维系。据统计,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42万亿美元,占GDP的10%,远远超过3%的警戒线,白宫预测未来10年将达到9.2万亿美元。IMF预测,2014年美国政府债务率将增至108.2%,远远超过60%警戒线。尤其是,当前美国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呈现结构性与长期化趋势。

解决债务不外乎四种途径:一是高经济增长,以降低负债率;二是高通胀率,以稀释实际债务;三是增加税收偿还部分债务;四是对部分债务实行违约。历史上,美国曾经动用过上述所有手段。二战后,美国曾用9年时间、以4.5%的年通胀率,成功将债务率由1946年的108.6%降到1955年的59.3%,降幅达到45%(当时债权人以内为主)。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经一手操控日本持有的美元资产,以压日元升值,并提高通胀率,让日本为其债务埋单,结果达到既扼制日本经济崛起又维护自身霸权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今天,中国面临的形势比日本当年更加复杂,奥巴马政府具有“赖债”条件(高债务、高赤字、低增长、低通胀)与动机(外国债权人、中国经济崛起、美元霸权遭挑战及其他政治意图)。事实上,美联储已经采取行动,让债务货币化,未来再通过通胀,把债务转给债权国。有鉴于此,未来全球高通胀可能性很大,中国不但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而且遭遇美元资产“缩水”威胁。

“捧杀”与“扼杀”风险并存

新一轮“中国”与“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捧杀”与“扼杀”风险并存。今年世界经济可望温和复苏,几乎所有地区均呈增长态势,但发展风险与不确定性颇大,尤其是西方经济呈现无就业复苏,使中国外部环境愈益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