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底蕴范例6篇

中华文化的底蕴

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1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故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锺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意蕴。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上。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来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容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查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6.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的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上,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容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查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C.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的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D.渗透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具备丰厚的审美意蕴。

参考答案

6.D [解析] 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结尾处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A项相对应的文句在第②段1~3行,B项相对应的文句在第①段,C项相对应的文句在第④段1~3行。

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2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生命、以和为美的民族。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相对于哲学的理性思辨与的实践,审美活动通过“吟咏情性”,使人的生命冲动在美的王国中得到升华,精神获取自由,意义得到形而上的超越。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表现得最为明显。汉魏以来,中国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然而人们并没有放弃对于黑暗的抗争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当时,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着名哲学史家汤用彤先生对之有过精辟的论述:“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妙。”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当时的美学着述辉煌灿烂,泽溉后世,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结晶。;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不管这里面有多少消极的成份,但是这种文化心理却使得中国人在遭遇危厄与痛苦时,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解脱。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西方的哲学或者是以认知为特点,或者是以超验的宗教世界为指归,这两种境界都是以主客体的分裂为特征;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则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近代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也是深鉴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而倡言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来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周易》认为,刚柔交错、文质兼备是自然现象,而人类的文明却要止以其分,从容中道,即“文明以止”。它表明人类文明与自然天文既有一致之处,又有鲜明的区别。其精髓在于突出了人文与天人的联系,强调人类要顺从自然之道来施行教育,主动地“化成天下”。这表明了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将人类置于宇宙一体中去考察,以自我化成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的“人文”含义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来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这亦是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先秦时强调“六艺之教”,重视“行不言之教”(语),后来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味。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成果。它源自美学思想人物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特定年代文化危机的忧患,对再造审美理想的责任感。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来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来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中国传统美学这种注重人生与的统一,追求个体与社会统一的精神品味,成为后来中国传统美学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3

1、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幸福的生活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们生出些许感概……

3、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4、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美德事迹就如同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5、报道侧重咸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咸阳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

6、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8、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10、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4

1、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幸福的生活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们生出些许感概……

3、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4、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美德事迹就如同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5、报道侧重咸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咸阳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

6、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8、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10、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文化思考

语文作为最有人文气息的学科,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负责承载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种过程,文化的过程本质也就是人类不断人化的过程。关于文化,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人精神和生命的成长历程。作为文化的重要阐释和呈现方式,语文教学也自然集中体现了文化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被功利化和商业化,语文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教育往往会成为教学的盲点,语文中的各种文化因子,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宣传,语文仅仅是一门必修课而已,而不是一门承载语言和文化精髓的综合学科,语文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彰显。因此,在素质教育观不断推进的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揭示语文中的文化因素,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更高目的在于对学生的精神和灵魂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为处于成长期的高中学生指明方向。而且师生作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在课堂活动中,共同营造文化氛围,完成文化传播的交往互动。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看,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忘记后,记住所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也就是文化素养和文化气息。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白华”,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文化底蕴。

教师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其自身的文化气质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是举足轻重。一个言行之中时时处处透出猥琐、自私、势利、庸俗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极具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学生。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他们可以衣着简朴,可以清瘦文弱,但他们儒雅、大气、真诚、严谨、诗意、幽默,兼之浓缩了人类精华的经典文本,会让教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愉悦地进行。

因此,要在教学中完成文化传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一定要深厚。因为,对语文教师而言,知识的最精华处,其实是文化。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让教学步入至高境界。

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个性上看,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和文化意蕴,融入文本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因子分解提炼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把文本所蕴藏的文化魅力散发出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文化所寓意的精神和生命体验。

如在学习《边城》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一些常规的内容给学生解释清楚后,还应该重点对文中的文化因素进行阐述。如对文中的湘西文化进行必要的阐述,在基于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湘西的古朴民风和习俗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让学生体验到湘西变镇所特有的风情,包括湘西凤凰古镇的一些历史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就文中的对歌情节进行有节奏有目的的铺展,可以先收集一些湘西民歌作为教学资料,通过影音或者图片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述,从而感受民歌中所渗透的各种文化因子,体验到湘西古朴文化的深刻内蕴,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胡同文化》中,教师可以以“文化”为教学的重点核心,把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在准备好关于“胡同文化”的各种资料的前提下,让学生讲讲自己家乡的胡同或者小巷,从中找出一些文化因子,同时与文本中所阐述的胡同文化进行比较,然后在对全班同学所提供的相关胡同和小巷文化进行整合,进一步扩大学生对胡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课文中,解读其中独特的北国风情。一个胡同文化,不仅仅是胡同文化本身,它还涉及到一个地域的文化、民族文化精髓,对这些文化精华的阐述和解读,无疑是增加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还可以从《听听那冷雨》中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从《兰亭集序》中解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接受多种艺术形式的洗礼与浸染;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探求西方经典爱情悲剧的魅力之源。

总之,教材中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因素,需要师生以敏感的心灵、多思的头脑、丰富的情感和渊博的学识去感受,去揣摩,去挖掘,而不要草率掠过,流于肤浅,以免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和撂荒。

三、加强课外文化知识的培养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还是整个高中教育中最核心的驱动力,大部分的高中教育都是围绕高考而进行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这也就直接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更多的是关注与学习息息相关的直接信息,而很少会主动去探索与考试无关的课外资料。教师在教学中也是以课本为主,所找的课外资料也是为习题服务,文化教育无从谈起。当然,在课时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也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去专门上文化专题。所以,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上看,对课外资料的引入,还是要以课文紧密结合较为实际。

如学习《声声慢》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对词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扩展文化的视野,把李清照的大量词作品作为课外资料引用到课堂中。以此作为宋词“婉约派”的文化研究资料,当然鉴于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如教师可以对《声声慢》中的“饮酒意向”进行文化解读,也就是说教师要把文化的视野放宽,把“酒文化”在中国文人骚客的创作中起到的作用或者影响,作为一个文化节点,向学生阐述其中所意蕴的文化意义。或者与历史文化向结合,把北宋历史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之一,从北宋“朋党之争”事件切入,让“文与史”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都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在语文素养诸因素中,文化素养的积淀形成不像词法句法的习得那样简单,它须在长时间的感受、积累和运用中涵泳咀嚼,慢慢体味。文化素养的形成虽缓慢渐进,但是一旦积淀下来,融化在一个人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对语文教学而言,提高学科能力和素养都只是手段或途径,不是终极目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康和谐、个性鲜明、全面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6

底蕴者,底气也。有有形的要素,也有无形的积淀。犹如武林高手的内功,犹如高楼的基石,其深度与基础决定了其高度与磅礴。

一、历史、文化底蕴。中国白酒,其本身就是一个中国元素。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生活、历史、传统、习惯中。鉴于此,所有中国白酒都赋予了品牌以历史、故事、传说、工艺、传统等文化内涵,以此来满足消费者饮酒的精神需求。这就是中国白酒营销手法上的“正和”吧。洋河蓝色经典的崛起,却以“奇胜”,以差异化的蓝色包装、独创的香型,以触动心弦的海之深、天之高、梦之遥的感知传播,在受众者脑海中浑然印象成的蓝色,征服了消费者疲倦的感知神经,迅速得到认知。但这种“奇”却缺失了中国白酒特有的“正”。当消费者神经再次麻木时,却无法寻找感知中蓝色的具体表象。当消费者饮酒时,现实与梦的差距留给人们的只是那隐隐的缺憾。这种只求“奇”,忽略“正”的做法成就了洋河创新者的美名,看不见失去的却是积淀与厚重。洋河快速发展的速度,极需历史、文化的底蕴作为后续支撑。洋河在这方面可供发掘的元素很多,如:乾隆皇帝就有“酒味香醇,真佳酿也”的美赞;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就获得“国际名酒”称号和金质奖章;1923年南洋国际名酒赛上获得“国际名酒”称号,还是中华老字号品牌和中国名酒。其独特的老五甑续渣,中途回沙,慢火蒸馏及人工培养老窖的生产工艺,足以突出洋河的神秘、奇特的酿酒方法,从而彰显卓尔不群的品质。这种工艺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二、品牌文化底蕴。看洋河蓝色经典的传播内容,一眼便知是针对江南人性格设计的,也体现了南方人最大的豪情。那种含蓄、宁静、谦虚、暗合了他们的聪明,柔情,有种斜风细雨、杨柳依依、湖水涟漪、飞絮扑面的感觉。由此,决定了洋河在其“基地”市场江苏占有了24%的绝对份额。洋河60%的销售来自于江苏,大部分销售来自于江南水土养育的华东市场,也成就了一个典型的区域名酒,犹如西风的“饮吼秦腔西凤酒,定是西岐周人后”的本土风格,也决定了西风酒在西北40亿销售额的区域名酒地位。但洋河终非池中之物,以其2020年300亿销售的野心,全国飘红是必须的。洋河在华东以外的市场拓展的尴尬境况,足以显示其品牌文化底蕴的不足。那种直白的男人情怀诉求足以让北方阳气过剩,身高马大,爷们气十足的男人有点“我爸是xx”的虚夸感觉。再者,洋河蓝色经典的广告语来自于雨果一句诗的演变,硬是让洋河花重金演绎成自己品牌的内涵,这句诗适合说给30岁以下青年们听的,常用作励志警句,而酒的主流饮用者为25岁—55岁的人,这又占比多少呢?初次听,新奇;再次听,耳熟;反复听,空洞!既然瞄准的是全国市场,便要有全国市场的高度、境界来诉求。这方面,洋河得好好琢磨了。以几个例子来诠释艰涩的感觉语言。衡水老白干也以男人作为诉求对象,用胡军作为形象代言人,广告诉求为“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在塑造男人的诉求信息中,有了些许杂音。以男人作为直白诉求的更多是保健品行业,这样,男人的杂音更大了。宋河手法更简单,直接押宝张丰毅,紧紧暗合他所饰演的角色进行诉求:“宋河粮液,值得分享”;“宁静于表,奔腾于里”;“分享宋河,赢得天下”等,从不同角度,杂乱的进行不同角色男人诉求,倒也成就了一个地方名酒。倒是芝华士多年的“芝华士人生”诉求,含蓄地倡导了男人的休闲人生,成功生活方式等内容,畅销世界,尤其是“舞动芝华士”,更是释放了男人在现实生活中隐藏在内心的浪漫与激情。洋河属传统的中国白酒,未来也是以华人作为主要消费群体,如延续其情怀诉求,建议从《论语》、《大学》、《中庸》等国学中去挖掘国人认可几千年的为人哲理作为诉求,既有传统,又有高度。红塔集团的“山高人为峰”广告语,就是其取意于林则徐诗句“海到尽头天做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高度、深度、境界 俱全!

三、社会形象底蕴。细究洋河历史,曾经辉煌,曾经落魄,现又挥马扬鞭,意气风发。但不管如何,历史是涂抹不掉的,今天的作为又是明天的历史。中国虽有“英雄不问出处”,但也讲究名门正系。过去的无法改变,现在却可以更好的书写自己的社会形象历史。汶川地震捐款100万,玉树豪捐1000万足以让人忘却100万德吝啬。但是不和谐的,影响洋河社会形象的杂音依旧存在。资本市场曾经350元的高价,1600亿的市值,让公众在炫眼的泡沫中怎么想?在江苏本土市场,与今世缘的不正当竞争,让人感到洋河的情怀与男人的情怀的不相称,汗颜!义丐徐超,感动中国的人物,却被人网上爆料曾经是的洋河酒厂厂长,至于实情,暂不考究,但是和洋河的公众形象却息息相关,不可充耳不闻。近期与北方经销商的不和谐,以至公报澄清。这些只顾业绩,不顾社会形象,无视社会形象底蕴积淀的做法,只能决定洋河是区域之王。当然,这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洋河在酒界像海一样大了,但要有海一样的包容。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上策。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形象的基石,洋河会成为一个有更好社会形象的企业的。

四、风格、品质底蕴。洋河开创了“绵柔”型白酒,香型大类归浓香。其绵柔型品类的开创,让饮者会淡忘香型,入口甜,落口绵,酒性软,尾爽净,回味香的特点让饮酒者很容易接受。但此种风格酒适合配淮扬菜等清淡菜品。国人的实际情况是口味普遍偏重,绵柔型白酒便略显寡淡了。此种风格酒虽适合没有酒量者的轻度饮酒者,但对于中、重度饮酒者来说,便厚重感不足。绵柔特点虽多,但落口绵的适口性都是饮酒者需要的。将风格的厚重感加强,保留顺口特点,针对不同区域生产不同风格的绵柔型白酒,借此丰富绵柔品项,以绵柔行天下。

洋河独特的工艺与地理特点成就了洋河绵柔风格。这种工艺与传统便是洋河的品质底蕴。随着市场井喷式需求增长,洋河原酒不足已成大事。今年传出洋河6000万从五粮液购买原酒的消息,让人不禁想到当年的标王秦池。中国白酒酿造最上乘讲究:全粮,固态,原浆,本香。但真正传承的不多。国家为节约粮食,允许使用液态法发酵酿得原酒进行勾兑生产所谓的现代白酒,从本质上讲,这就不是中国白酒,倒是接近伏特加了。洋河外购原酒,必然会失去绵柔的本质风格,其品质终有一天会被“酒鬼”们识破。洋河志在做强做大,品质底蕴的积淀便是关键,建议洋河以产定销,品质优先,固守自有工艺。

五、营销底蕴。从洋河的市场销售份额来分析,洋河缺乏行销全国有效的思路和办法。华东市场的成功不能在其他地方有效复制,甚是困惑!基地市场的所向披靡,其他市场的折戟沉沙,说明洋河的营销底蕴不足。除却前面提到的广告诉求,风格特点因素外,还存在以下不足。

1、“1+1”模式为洋河首创,但不适合华东以外市场,而洋河又没有其他办法。

2、市场布局滞后,经销商选择有不当之处。

3、行之有效的产品推广办法不多。

4、空中广告优势强大,但地面衔接脱钩,空地协同紊乱。

5、娱乐营销受众者与洋河利益相关者南辕北辙。

或许洋河在华东市场太成功了,其成功的绝对性让洋河人无法颠覆他们的战略、策略、流程。要行销全国,必要有全国营销的战略、战术、流程、架构及办法。建议:

1、聘请像沈坤的双剑营销机构等破局方面专家,进行华东以外市场的破局和重建。

2、广纳贤才,当地市场让当地本土营销人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