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1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发展史中形成、积淀、流传,影响人们生活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赋予了一个民族深厚而睿智的思想,民族的观念、情感、价值取向等都被涵盖其中,并且人们从事的所有活动都在无形中受其支配。高等院校的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批判地继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

2.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改善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没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结合当前大学生道德现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如爱国主义情怀、诚信品质、艰苦奋斗精神等,应该将其中的精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校教育整个过程,用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言传身教法、因材施教法、内省式教育法、陶冶情操法、实践教育法等,可以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不断凝聚、更新、整合,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个性张扬的大学生,我们将中华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与时展、现实社会、学生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实践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人格道德修养的教育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提炼出了进取精神、包容精神、博爱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一系列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用这些民族精神武装头脑,可以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思想渗透

文化历来都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多元的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由此带来很多的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涉世未深、信仰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而言,全球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熏陶感染,能提高大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41

在当代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环节,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培育、价值观念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的放矢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内部和外部环境严峻考验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潮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部分大学生不讲文明、不爱劳动、不讲诚信、不孝顺父母、不能自律等现象频频发生,还有“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种错误观点,加上大学生在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健全、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以及理想信念不坚定。

二、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1.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实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生定位,以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塑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思想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并且能在课堂上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启发,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为了服务丰富的社会现实实践,高校思政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就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思想分支在当代的思政教育中都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诸如“诚信”“孝悌”“慎独”“持敬”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课堂上也便于用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教材的选择,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又增加了我校鲁学军老师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这本书,思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增加有关的内容,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有关思想的精髓部分,并最终化为己用,成为自身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2.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密切配合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文化教学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渠道,是将专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手段[2]。仅仅在思政课堂上穿插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大学生也非常喜欢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也是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多措并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塑造青年大学生完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我校具体操作办法如下:思政课老师学期初布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每学期至少两次,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我校思政部会预先给出10套方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于期末时提交实践报告、实践照片、实践单位证明等,并将实践活动计入期末成绩,占总评的20%。大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毕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的一生。为此,高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慰问老人,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大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孝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比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让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重要影响。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忧患意识,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接触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文化育人之魂,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因此,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育做到真正的相互融合。

3.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教学主导,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塑造青年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和教材,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保障。思政课教师的行为举止、治学态度和文化修养不但对大学生有影响,而且可能通过大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社区,进而影响和扩散到整个社会。高校教师不但应成为大学生的榜样,也应该作为社会的榜样。要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首先要阅读相关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探求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对真、善、美等人类基本价值的颂扬。其次,还需用心去感悟经典,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真正的升华,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最后,高校应有组织地进行各种师资培训来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专业化思政教师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是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环节之一。

三、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 有助于在大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1月4日,刘云山在北京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观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涵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要求相吻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为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地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范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前,我国仍处于历史转折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献身精神的人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以一种不可抵挡的态势涌入中国,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文化阵地,不少大学生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了如指掌,而且经常在校园里举行圣诞派对等,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孤陋寡闻甚至不闻不问,这些现象都表明,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思政课上渗透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元素,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了解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人物,学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事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途径,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用自身实际行动去不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整体性、群体国主义情感的产生发展奠定教育基础,激发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更有潜力和希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为是非观念不清晰、理想信念不明确、精神意志不坚定、行为习惯不文明,在人际交往中以人为中心,我行我素,不顾别人感受,在涉及国家民族问题时冷淡麻木或无知偏激等。大学生虽然受到了最好的知识教育,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不到沉淀,总是处于比较浮躁的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涵盖文学艺术、道德伦常、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很多优秀思想都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因此,通过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够让传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四、结语

在当今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使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观念、意志、情感、行为相联系,既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需要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寻找新的途径,使其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 中国德育,2014(7):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3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课教学;高职;实践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养料和来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不足。更由于当今社会急剧转型以及各种不良思潮日渐汹涌。广大青年特别是高职学生对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甚少,传统文化根基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令人堪忧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希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解决“基础”课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动中存在的问题,从传统文化汲取精华,以提高“基础” 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

一、高职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

为了了解高职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也为了让高职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以“传统文化对高职生的影响、高职生的理想信念、高职生的爱国主义、高职生的人生价值、高职生的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为模块进行抽样调查,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当代高职生对于传统文化尤其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排斥,甚至愿意学习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大范围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还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上认可,但了解掌握有限

我们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包括丰富的文字性的文化形式,也包括传统节日、风俗、艺术以及其它无形的文化等。如在是否赞成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的问题上,绝大多数高职生表示赞同,但真正了解其文化内涵的占少数;对于国学、国画、书法、民乐等艺术,广泛的认可度很高,但是掌握的程度很浅显有的甚至为零。例如,知道《弟子规》的超过80%,但能完整背诵它的只有3%;又如,会背诵《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句子,了解其主要思想的达到90%以上,而真正完整读过《论语》的不到5%,能背诵其中几个章节的几乎为零。认知是践行的前提和基础,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虽然思想上认可,但认知不深、了解掌握程度很有限,这是把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基础”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第二,内心向往,但兴趣热情不高

从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心是向往、总体是认可的,并且对拥有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心生佩服,但由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古板生冷,使得很多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有畏难情绪,实际表现为兴趣热情不高。调查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或基本没有兴趣的有近三成,有购买传统文化书籍意向的只有20%,近期有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意向的不足40%。这些都不同程度的表明,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够、热情不高,这是造成他们传统文化缺失的内因。

第三,前景乐观,但现实道德缺失

当前高职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的看法具有多元性。尽管有一半的学生持乐观态度,但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不清楚,约六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乐观。调查还表明,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传统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责任感、诚信缺失;安于现状,进取心不足;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不强;与人共事、和谐相处的能力不够等现象。如只有一半多点的学生认为恶意拖欠学费、考试作弊、旷课等不文明现象是可耻的,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大多习惯于按时上班、到点下班,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在维护单位声誉、承担份外工作方面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明显不足等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基础”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偏重于怎样做人的文化,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崇高道德人格,有重大的现代价值和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关注,并尝试着从中汲取营养和精华。单就教育部门来说,不仅政治老师在运用,美术老师、数学老师以及学校管理者也在运用,但总体上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基础”课结合起来研究的更少,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创新,大胆尝试建立“以德育人”、“以文引航”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为进一步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开拓新的领域和途径。具体说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A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基础”课的教学中,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曾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与我们整个民族的血脉融为一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长河里,已成为历代前人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评判标准。它很多的名言、哲理和典故都可以作为我们“基础”课教学的素材。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和道德操守等都可以在它那里找到生动的注释。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情感、行为,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优秀价值观,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人格,有重要的酵化作用。也势必会增强“基础”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为创新“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契机。

要增强“基础”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就需要政治课教师视野开阔、知识广博,创新模式,改进教法,开拓途径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为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契机。除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用相关名言、思想和事例外还把课堂向课外延伸,尝试新的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如“课前五分钟经典诵读”、“呼上课、下课经典铭记语”、“名言选编”、“爱国主义故事会”、“经典知识竞赛”等等,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不仅能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今社会急剧转型、道德滑坡及各种不良思潮日渐汹涌,很多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甚少,而传统文化根基的薄弱,不仅导致一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现状令人堪忧,而且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缺失,以至于一些学生有知识没文化。而中华传统文化在思修课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华,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当代高职生思想观念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基础”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对“基础”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出教育主题,比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付出奉献”(人生价值)、“呼唤公德”“寻找私德”(家庭美德)“职业操守”等等。针对教育主题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结合点和支撑点,并创造性地制定出系列具体的实现不同教育目标的实施方案。

《基础》课程分绪论和八章,内容丰富,尤其是前五章,章章可以渗透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且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主题是“理想信念”,可以引用孔子:“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不降其志,不夺其身”。《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的古训,分析和论述志向和自强对一个人成就事业的作用,它既是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提出的一种道德规范。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其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可结合历代的爱国故事和诗篇,如屈原的《国殇》,歌颂为国捐躯的勇士“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汉代除苏武北海牧羊外,还有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柳宗元“海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明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始得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主题是“付出奉献”,可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鹤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不断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利用这些优美的诗句,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以及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这两章是集中讲社会主义道德及道德修养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今高职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智特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其主题就是“呼唤公德”“寻找私德”和“职业操守”,下面我们概述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用。

1、优秀传统文化在杜会公德教育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家国同构”,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的理论,都含有基本的公德规范在内,这些规范只要剔除糟粕,经过加工改造,对当下的公德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启迪作用。象孔孟主张以“仁爱”、“友善”待人的思想。在当下仍然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实现社会安定,民风美善的精神力量。再比如《中庸》曾有“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慎独”境界的追求和敬畏之心的培养,在我们现在的公德建设中,有重要的价值启迪。

2、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家庭美德是调节人们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关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家庭伦理教育,并把它看成道德教育的开始,从《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到孟子提出“五有”,再到《礼记》中所强调的“十义”,从不同方面规定了最基本的人伦要求,尽管其中不乏糟粕,但从总体上来看,其主旨无疑对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与其他社会、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由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教的集大成者。是我们现在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经典。我们在这部分教育的做法是:(1)先让学生查找资料,熟读并抄写《弟子规》;(2)课堂上集体诵读;(3)按事先的布置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典精句子分析讲解,或分角色扮演中华传统孝道故事,比如:黄香暖被、卧冰求鲤、鹿乳奉亲等;(4)记《弟子规》践行日记、写作《弟子规》学习心得等。从中使学生接受和吸取道德与礼仪廉耻的教育与反省。

3、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中关于职业道德的遗产是非常丰富的。如为政者的职业道德,孔子就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一思想对今天为政者形成正直、清廉、刚正、公正的职业道德无疑有重要意义。又如教师的职业道德,韩愈在《师说》中把师德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基本规范,这对今天的师德建设有启迪意义。《孙子兵法》中对军人有如下的规定:“将者,智、信、仁、勇、严”。还如医生的职业道德,流传着这样的典故:古代医者学徒期满,师傅要送徒弟两样东西,即一把雨伞和一盏马灯,意寓着对患者的求医风雨无阻、日夜兼程,这些对今天的医德建设显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六、七、八章――三章为法律基础部分,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与之相对应,不过可根据中国法制史上的相关例子体现出来的现代法治精神加以结合论述。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文化的渗透力、穿透力和影响力是长远的,是让人难以低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础”课程恰当结合,成为培育高职学生德性素养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手段和切入点,这对于我们切实提高“基础”课程的实效性,加强高职生道德修养、充实自我、以及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精神和德性方面的保障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春晓,徐莎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2]黄志远,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结合的教学研究[J],大观周刊,201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4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运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所创造的具有很久生命力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被世代传承延续并具有积极影响的各种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所在。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显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借鉴性和积极作用,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独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推动中国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例如:爱国情怀。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礼记》中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理论无一例外地把个人生存与民族发展联系起来,反映出社会成员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深厚情感。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周易》曾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这种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创新,体现着“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顽强奋斗、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等。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

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学生的需要相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等相契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1、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校培养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事实疏导、自我教育的功能,是学生接近社会,提升能力的最好平台。高校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馆;或到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旅游景点、人文景观去浏览;在特定的节假日期间组织节日宣传活动,例如在校园中组织优秀传统文化表演、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地参观或亲身参与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心中。

2、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效应,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从而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散发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大学生无处不在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来命名学校的建筑、教学设施;在校园内设置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雕塑;利用散落于校园各处的板报栏宣传名人事迹,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手段,用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来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在无形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激励与教育。

3、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现信息时代校园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维护与管理,积极净化学生上网环境,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各高校应积极建设既具有鲜明特色,又能突显本校办学特点与文化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一系列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例如在校园网站上传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的讲坛、适合本校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片,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技术手段,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启迪与升华。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

“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更应该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和积淀,首先,教师平时应有意识地增强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使自身先全面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只有在自身素养的提高的前提下才能使课堂“活”起来,才能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其次,教学能力的提高。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和形式,用更符合时代的、易于大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

作者:崔淑芳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龚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1:7.

[2]许武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5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包容性,让多元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文化的发展为当代青年人认识文明、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提供重要的契机,更让青年人的思想价值认知出现了多种新的特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 ,必须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繁荣下,大学生教育的新任务,必须要适应当前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尤其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关键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文化中所蕴含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是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奋斗所创造出的文化成果,反映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由古至今都有着重要的传统价值,反映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并且同样承担着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的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目的相同, 也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发挥教育的最佳效能,发挥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铸魂塑“三观”

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讲话中多次提到,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关键的教育阶段十分重要。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沃土中,从幼儿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接触, 并且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贯穿教育成长道路始终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做好充分地教育衔接,并且发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延续,不断深化对大学生“三观”的教育实践。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并且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的契合,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不断的更新和丰富,但是要秉持教育的原则,要明确教育的育人根本。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门类丰富,能够科学的设计融入到思想政治 教育课程中,始终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生动性,让学生能够从多种价值层面感受文化的影响力,对于塑造“三观”有着最为全面的影响。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融合是能够直接产生对大学生的认知影响,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 崇高理想价值,从而始终保持正确的认知判断和选择。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内在的积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吸引力,五千年的文化发展的深厚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是中华民族最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中国风貌的重要决心。文 化自信也就是民族自信,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将中华文化进行批判性地创新与发展,使中华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1]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是其能够立足社会、投身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将这一种对于文化的信念不断深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形象最为有力的名片,文化自信更是大学生明心立志的充分体现。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用文化去指引大学生自信前行,将这份爱国情怀、强国情怀和报国情怀融入 到梦想的实现在征程中。大学生乐于去接受和感受,更乐于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这种自信所驱使的文化吸引力,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融合更是增强课程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激发 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助于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高校课堂教育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内容的是渗透和讲解,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有不断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但学生最为强烈的意愿就是投身到实践中,想要更早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满足职业成长的发展需求。从学习 、生活到就业,大学生对于未来始终充满美好的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恰到好处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与实践项目的融合,让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视学生的认识感受,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是直接深入生活的,实践课程项目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基层、文化馆等场所,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到文化传统。如感受家风、榜样模范进社区,让大学生能够懂得感恩、用亲身的体验来深化课堂的认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渗透于大学 生的生活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面临的新变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逐步展开,但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直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

(一)文化现象的现实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之所以提出 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是因为目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现象的现实冲击。从传播主体来看,目前“文化名人”成为了追名逐利的代名词,年轻人极易受到该文化现象的影响。网红背后的巨大的经济利益让部分年轻人争相效仿,忽视文化理论学习,以博取眼球的 行为获取经济利益,甚至违背了道德法规的约束,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不仅如此,快餐化偶像的现象,通过选秀、包装炒作等行为,让年轻人快速的走红,成为大众的偶像,而且由于年轻化、流量化的造星模式,偶像明星的职业素养存在缺失现象,对年轻大学生会造 成行为上的误导,高投入追星让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年轻人陷入其中,让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受到极大影响。一味追求新鲜事物,追求名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冲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也会受到阻碍。

(二)媒体传播的创新发展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接收到的文化信息更为丰富,媒体传播让多元文化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力更加多样化。但是媒体的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影响大等特征,如果没有充分的媒体监管能力,媒体渠道的文化传播很可能出现两级分化的情 况。如网络短视频现象,之前也出现过很多视频乱象,短视频内容缺乏严格审核,不良信息的传播充斥网络,无营养式的视频内容、宣扬色情、暴力、赌博等视频信息,让缺乏自制能力的大学生迷失自我。效仿、打赏、盲目交友甚至让大学生生活受到影响、人身受到威 胁。但是不可否认网络媒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异彩纷呈的文化传播形式,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表现方式,如《中华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大国工匠》等优秀的媒体节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较为生动的方式实现传播, 更是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让大众的文化自豪、文化自信、文化参与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见,媒体传播利大于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要善于发挥媒体传播长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新发展。如果能够借助媒体传播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进行创新呈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不仅仅可以在实现媒体宣传教育与课堂教育的融合,还能够为大学生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判断能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理论传播者,让媒体教育空间成为清静之地。

(三)青年社会参与、认识表达力的增强

当前高校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具有独立个性、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大学生彰显个性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认知能力较强,参与和表达的欲望不断增强。对于任何事物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都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既是年轻人的性格优势,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开展的契机。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都需要年轻人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去加深其深刻的时代意蕴,年轻人以富有张力和开阔的视野表现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时代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为大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大学生去表达,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相互磨合,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文化理念相互结合,推动教育的革新和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 言,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表达,引导学生去表达,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高校也可以不断丰富教育素材,教育积累,不断更新对于优秀文化内容、价值理念的阐释,以最新、最全面、最具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呈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面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融合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的实践项目,并且需要科学的规划设计,结合不同阶段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始终保持教育的吸引力、生动性,围绕大学生这一教育主体,激发 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教育的效果得到深化和巩固,发挥持续性的教育作用。

(一)深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思考,明确教育方向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入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深度与广度的认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研讨必不可少,教师们要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教育方向要有准确的把握。一要明确教育对象的诉求,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思想 价值认知、理论认知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把握课程教育的整体方向。90后、00后大学生是时展的新生力量,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超前的意识,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必须要深入学生中,基于学生的兴趣 点和个性化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为教学做好沟通铺垫。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善于总结和发现,以学生视角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吸引力,进而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计。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传统文化与思想课程体系设计的融合切入点进行讨论,形成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体系内容要保持实时更新,教学素材的融入也要保持亮点的更新。这就需要教师有新思考和新解读,新在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契合点进行整合,更 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思政教学教师之间可以分工合作,对模块内容进行磨课设计,并且录制示范课程视频,形成教师内部的资源共享。并且积极的向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学习,注重交流,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体系。如“五老精神 ”所呈现的精神内涵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忠诚、奉献、创新等精神品质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十分契合,都是需要现代人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融入不是简单的内容搬运,而是需要巧妙的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明确教育的方向、 重点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育实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教师素质提升为先,才能够保证教育方向和重点的科学选择。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科学设计教育内容

教育不能脱离实际,教育内容更不能空谈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且贯穿教育始终,超出教育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载体。为此,高校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以最贴近学生生活、 学习以及未来求职诉求的教育融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感染力。一是明确以“三观”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功范例,以不同历史环境下,优秀文化的传承路径探索与思考,深化对于优秀传统价值内 涵的思考,让学生能够认可、并且有高度的自信去思考学习。如“五老精神”的最佳诠释者们,老一辈的革命先烈,时代先锋楷模,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正直、奉献、无私、忠诚、创新等优秀品质就是最佳的课程素材内容,鼓励引导学生去收集和讲述这些故事,增加学生 的共情能力,以情感渗透的力量去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影响力。二是明确家庭观教育。将习近平对家风的理解融入到课堂教育中,让家风的理解更加深刻,让榜样模范发挥教育示范作用。大学生多为离家求学,对家风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教师可通过“写一封家书”、“你想成为怎样的家人”等课程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家庭责任,从而树立积极的家庭观念,营造优良家风。三是融入从业观教育。明确大学生在社会人际交往当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礼仪规范,待人接物处理事情应该秉承的原则。遴选先秦 诸子百家思想和国画、民乐、戏曲、书法、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开设选修课。[3]丰富学生的认知范畴,提升学生减压降压的能力,从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补充。通过教育内容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呈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具实用价值。不仅如此,职场行为准则更应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呈现的忠诚、仁义都是优良从业观的体现。在社会各种诱惑之下,大学生面对各种职业选择所应该坚守的原则,所应该秉承的职业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以有很好的体现,通过思想政 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对自身职业行为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三)开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活动是由教育主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等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的复杂运动过程。[4]教育环境的创设十分重要,高校要围绕网络化、立体化、协同化等要点方向。[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要充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 现方式是多样的,课程表现方式、社会实践方式、媒体呈现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等,每一个能够利用的教育空间和教育资源都应该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创新的切入点。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有限的教育实践内增加教育方式的创新 性和吸引力。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教学主要依托,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结合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特点,分阶段的逐步渗透。二要注重校内和校外的实践阵地的建设,在学校社会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国学文化等活动,让学生去设计、展示、分享学习 成果,增加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在高校校训、规章制度等中纳入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谨记高校校训、规章制度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6]搭建校外教育阵地,与历史文化博物馆、英雄纪念馆等积极沟通,建立校外实践平台,让学生聆听历史,感悟文化。三要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的方式,可以开设校园文化节目,请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讲座,每期通过主题征集的方式,让学生去设置内容模块。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去自主宣传和讲解文化内容,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积极培育优秀的思政宣讲员和 学生自媒体人,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学习习惯。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结合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持续探索,在不断的丰富、创新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从而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优质的 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英豪,刘奉.论高校将“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5(01):38-42.

[2]于守海,王新杰.传统文化视阈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04):48-51.

[3]宋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104-107.

[4]白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与时效性探究———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4):8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6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育人

目前,很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都存在侧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问题,对于学生内在的综合素质培养力度不足,这种现象导致很多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都陷入了迷茫,很少思考如何展开工作、如何才能让工作再上一层楼等问题。该现象在当下已经比较普及,严重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国家近些年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方针,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倡议被反复强调,这也使得各大高职院校展开了相关的改革工作,故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此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生爱国情怀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育人功能之一,其文化内涵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在告诉人们要爱自己的国家与民族,这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也是人在生命中获得归属感的重要过程。这一基础上,现代学生普遍存在爱国情怀薄弱的现象,价值观也开始朝“利益至上”的方向发展,这是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如果继续放任下去很可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而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当中,教师就能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爱国、爱民族,这对自己对集体有哪些影响,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爱国、爱民族的意义,促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强化,在内心中树立起坚定不移的爱国信仰,故学生毕业后就会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并以此为荣。这种表现在宏观上能够促进我国更加团结、和谐,这就是国家继续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当中,这具有重大意义[1]。

(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当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之所以容易感到迷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在学生的观念中自身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投身于学前教育岗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自身也接受了这样的“设定”,这整个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将自己放在被动地位上的,而不是自己自发所想的,因此他们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没有太多的想法,通常就是按照自身所学展开工作,很少思考工作相关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工作逐渐出现一定的“机械化”特征,这种现象说明学生缺乏应有的理想信念,或者说他们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鲜明。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师通过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明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体会积极进取、努力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也向学生设立个人理想目标,让学生紧跟自身目标去学习,教师将在这个过程中予以学生必要的帮助,促使他们能够始终走在实现自身理想的道路上,长期之下初期埋下的理想“种子”将成长为一种信念,且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低,保障学生始终以“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培养优秀下一代”的思想而展开工作,避免“机械化”的被动工作状态出现[2]。

(三)培育学生高品质思维

所谓高品质思维,是指主动性良好的思维,人如果具备这种思维,不仅会主动分析个人存在的问题,还会积极的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能够不断强化自己,也让个人工作等活动质量越来越高。但普遍情况下,高品质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通常需要后天的培养,而我国以往教育在思维品质培养力度上比较薄弱,导致当前很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思维品质低的现象,诸如学生在学习中表现被动,大部分时候需要教师予以一定压力才能意识到自身问题,或者找到学习方向,这种表现说明学生思维品质偏低,若将这种思维带入到未来工作中,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3]。面对这种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起到思维品质培养的作用,诸如人们熟知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故就能给学生很好的启发,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当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思维一定要更加灵敏、活跃,由此让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增高,形成高品质思维。

(四)陶冶学生个人情操

根据现代理论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岗位的职业素养定义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除了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出色的学前教育技能水平以外,还要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潜移默化的教育年级尚幼的幼儿,同时这也关系到学前教育行业的整体形象,因此非常重要。从这一角度出发,个人修养的提升与个人情操息息相关,因此如何陶冶学生个人情操是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主要目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深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深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与技能的同时,更多的去体验文化,促使个人情操得到陶冶,如此循环学生的个人修养就得到提升。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故文化的融入意义重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充分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取决于文化与专业教学的结合情况以及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因此要推进融入,理应先明确路径让文化与专业教学结合,后通过策略来发挥其育人作用。根据这一思路,下文将对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与策略进行论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路径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思想、教师文化认知,各路径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基础路径,原因在于以往专业教学之所以侧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就是因为其教学目标只针对这两方面,说明要让教学向文化育人靠拢,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就必须改变以往教学目标,即以往专业教学的教学目标多为“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在这一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当提出“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让教学不止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也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教学目标能够给后续教学带来启发,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会重点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这种表现等同于在教学中开辟了一条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该条路径融入其中,因此教学目标是文化融入的基础路径,高职院校应当予以重视[4]。2.教师教学思想目前,不少高职教师在个人的教学思想上比较传统,认为专业教学就应当专注于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或者认为专业教学很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且两者融合没有必要,这种现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群体中同样存在。而传统的思想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方针,事实上现代研究早已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融合并不困难,且两者融合势在必行。但受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即使是在教学目标的启示下,也很难自发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教学,阻碍了文化融入,说明传统思想使得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较低,诸如某教师在调查中表示:“我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本职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水平,文化教育应当由通识课程或其他课程负责,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只有改变教师的这种传统思想,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师融入教学,说明教师教学思想是文化融入的重要路径,而为了改变教师思想,建议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指出传统教学思想的不足,强调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与责任,以便让教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自我审视意识,自主负起文化育人的教学责任,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入专业教学,初步实现文化融入[5]。3.教师文化认知在教学思想得以转变的基础上,教师开始积极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现文化的初步融入,但此时文化融入深度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推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认知,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促使文化融入深度不断提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对其有深刻理解的,事实上不少教师的文化认知并不满足文化育人作用发挥的要求,故要让文化进一步融入,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化认知。为实现目的,高职院校应当鼓励教师展开自我学习活动,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之间的关系,再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等。同时考虑到教师本身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展开自我学习活动,高职院校理应活用网络资源予以教师支撑[6]。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策略

通过以上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深度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当中,而为了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相关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内容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必须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来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让文化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再通过专业知识引出文化元素的育人作用。以“学前教育中如何照顾幼儿情绪”的问题为例,即幼儿不是普通的学生群体,他们年纪尚幼,自我控制能力差,教育当中容易出现情绪化的表现,这导致教师无法直接合理控制幼儿,这也是许多初入职场的学前教育工作中的“烦恼”。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当先向学生讲解幼儿情绪的特点,然后告诉学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要让别人信赖自己应当投其所好”,这时学生就会意识到要让幼儿愿意接受课堂管理,应当让幼儿更好的信赖自己、接受自己,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就是“投其所好”,在学前教育工作中调动幼儿的兴趣,即可对幼儿实施柔性管理,让教育工作事半功倍[7]。2.实施体验式教学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方式有一些区别,前者不仅要学生通过理性思维去理解,还要通过感性思维去体会,甚至在文化教育中感性思维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体会,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以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教学方式上很难让学生对文化有所体验,说明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文化育人,教师要对其进行改革,理应实施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要求教师通过情景引导等引导方式调动学生感性思维,然后去体会文化内含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获得文化体验,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陶冶学生个人情操,也有利于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成长。以“有教无类”典故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我们知道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有教无类,那么有教无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包含了怎样的情感?”等类似问题,问题使得学生思考,并且从情感角度上去体会,最终体会到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学生抱有包容的心态与情感,无论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只要其还在课堂上,就应当尽心尽力的教学,目的是消除这种差异[8]。3.教学模式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后,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取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即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则比较被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很少主动思考与体会,因此该模式下即使教师努力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其也会因为学生方面的因素而无法充分发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建议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诸如引导教学模式,该模式首先能很好的与体验式教学方式对接,其次因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充足的能动性,加之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主动性被激发,所以学生理想、感性思维能够充分发散,文化育人作用也能充分发挥。结语综上所述,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侧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弥补其缺陷,促进教学朝正确方向改革。改革后通过专业教学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杨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人文天下,2015(20):4.

[2]赵虹.立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思政课,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现代职业教育,2020,(20):62-63.

[3]赵濛,李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业,2019,(7).49-51.

[4]靳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0).84-85.

[5]石建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07-110.

[6]董艳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思考和探索[J].青年与社会(中),2018,(11).81-82.

[7]张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中的融入[J].科技资讯,2019,17(30):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