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文范例

中华文化论文

中华文化论文范文1

1.1研究价值被广泛认同

一个学科独立存在,首先要具备独立的学术与社会文化价值。中医文化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微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医学的学术繁荣。中医学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属性于一身,但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大多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对于中医学的文化研究则起步晚、成果少、影响力不大。中医文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中医研究的偏差,弥补现代中医研究的不足。从中观方面看,有利于总结中医学发展规律,为中医学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对中医文化内涵及发展规律的揭示,来传承传播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保存与发展中医学原创思维,为中医学术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与动力源泉。从宏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1.2学科内涵认识趋近

学科内涵是一个学科明确研究对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中医文化学是研究中医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关于中医文化的界定非常关键。由于对文化本身认识的多元性,给中医文化的界定带来了复杂性。目前的代表性观点有:“所谓中医文化,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中医作为科学技术本身,而是指这种科学技术特有的社会形式、文化氛围,也即中医学发展同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中医学中所体现的特有的文化特征”。这是从中医文化与中医科学技术区别角度来界定的。另外一种是广义文化上的界定,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还有一种是从文化的具体层面来界定,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几种界定尽管角度不同,但对于中医文化的研究对象却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医文化以中医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及中医学自身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器物文化。

1.3学术研究成果向综合集成

中医文化研究热首先是由传统文化热推动的,中医文化研究早期成果集中在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易学及儒学、道学、佛学的关系上。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关系,如刘长林的《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法》;关于易医关系,如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张其成的《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关于中西医文化比较,如何裕民的《差异•困惑与思考———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祝世讷的《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交融》;关于中医与儒学、中医与道学、中医与佛学方面的研究专著,如薛公忱主编的《儒道佛与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中医学史早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独立学科,从中医学术史过渡到中医文化史是中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也是中医文化学独立的一个重要基础。马伯英的《中国医学文化史》是中医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医哲学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医哲学史研究自然也成为中医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内容。程雅君的《中医哲学史》计划四卷本,目前已经出版二卷,是中医哲学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另外,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从中医文化源流、中西医文化比较、中医文化复兴三个方面对中医文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教育在高等中医院校中广泛开展,编写教材、构建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知识体系成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项工作任务。《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文化导读》等教材不断创新,有的列入国家规划教材,有的成为省市精品教材。从分化走向综合,是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的规律,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4学科队伍不断壮大

中医文化研究最初是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哲学工作者,从中国哲学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医学思维方式特征,或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探讨中医学方法论及其发展规律;二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医古文、中医史学是这一群体的先觉者,还有一些中医文献学专业工作者也加入到中医文化研究队伍中来,目前许多研究机构的中医文化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随着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满足中医文化教育、宣传与传播的需要,一些中医药管理工作者、中医临床专家、中医基础理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外国语教师也介入到中医文化研究与教学中来;同时越来越多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如哲学、语言学、传播学、教育学的研究生也开始关注中医文化,甚至将中医文化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

1.5学科建制基本成形

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研究机构也开始先后成立。南京中医药大学199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该中心更名为独立建制的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随后山东省、上海市、福建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等省市也先后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机构,其中有些研究机构已发展成为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的机构成为学校2011年协同创新中心,还有的中医文化研究团队成为校级或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99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正式成立,从此中医药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团体。2007年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联合中国哲学史及中医基础理论学者,积极开展中医哲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专业学术期刊是学科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医古文知识》《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中医学术期刊相应开设“中医文化”专栏,《中医杂志》的“学术探讨”栏目也积极发表中医文化研究成果。

199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这是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报中唯一的社会科学版学报。2006年原《医古文知识》更名为《中医药文化》并正式创刊,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专门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学术期刊。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多项中医文化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甚至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招标项目,有的还立项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标志着中医文化研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学科规划中将中医文化学作为了重点建设学科,包括安徽省、南京市、山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多家研究机构入选。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将中医文化学列入重点建设学科,标志着中医文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具有了合法性。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招生点,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招生点,专门培养中医文化研究高级人才。

2中医文化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医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已初步成型,但由于学科发展时间短,还存在学科界限模糊、研究内容过于分散、研究队伍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

2.1学科界限模糊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医文化学与中医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些内容的交叉渗透难以避免。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医文化学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多个学科去“争抢”研究,导致中医文化学科被淡化,甚至学科独立存在的必要性遭受质疑。因此,在保持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前提下,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重点,划定自己的学科界限非常必要。

2.2研究内容过于分散

在中医文化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内容分散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独立建制的学科,则需要将研究视野集中到解决中医文化学科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上来。另外,中医文化研究还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现有研究虽不乏精品,但低水平的所谓‘研究’却也占据了相当比例。这种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医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准,使其整体研究状况与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中医文化研究重点应从过去“回溯性”研究,转向到解决中医发展的现实问题中来。

2.3研究队伍有待提高

由于中医文化研究者来自众多学科领域,受学科视野限制,学者们往往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运用自己的学科方法开展研究,而缺乏文化整体视野的观照。目前中医文化研究主体,一是中医药学者,一是文史哲学者。中医药学者研究中医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部分研究者由于缺乏人文理论素养,不熟悉文化研究方法,导致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医学层面,而未能够深入到中医文化内核。而一些文史哲工作者长于文化研究方法,但缺少必要的中医学知识储备,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文化表层,未能切入中医内部。两个研究主体由于处在不同学科领域,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与理解,所以培养一批热爱中医文化事业、具备深厚中医文化功底的中医文化专职研究队伍刻不容缓。

2.4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中医文化研究时间不长,在没有统一的理论范式引导下,对中医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并没有取得统一认识,许多问题尚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提出,要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并将其提高到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并列并重地位。中医文化的作用在于引导,但由于学术内涵研究不足、实践研究不够,其在引领中医教育、医疗、科研、保健、产业与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尽理想。

3加强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学科内涵研究,厘清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是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尽管目前对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的认识趋同,但如何从中医文化本质、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分层界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界定既不能广泛无边,否则难以体现中医文化特色;也不可过于狭窄,否则难以起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作用。界定中医文化内涵,除了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系外,还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中医药学科的关系,厘清中医文化与中医文献、中医史、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的界限,在保持为其他学科提供文化背景、思想源泉与发展动力的前提下,保持和维护学科自身的特色与独立性。

3.2聚焦重大需求,解决中医文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医文化研究涉及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本学科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同时还需要解决中医药传承传播领域重大实践问题。在中医文化学科理论问题研究中,除了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外,还需要解决中医科学性、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医学思维方式等重大理论问题。中医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着力点应放在中医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上。

3.3加强中医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文化专门人才

中华文化论文范文2

群众文化是一种诞生于草根阶层的文化,具有很大程度的民间性和业余性,但草根文化在这个舞台上并不等于就是临时拼凑、没有技术含量的草台班子。自古高手出民间,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挖掘,总可以找到适合这个舞台的表演者。

二、配套不龙套

虽然找到了群众文化的骨干参与者,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就可以在这个舞台上风生水起、得心应手。因为就算是有再多的人才,没有合理的组织和调动,任何活动都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摆在台面上也都是跑龙套、走过场,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普及推广,引起大众共鸣。我们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摆摆造型,拍几张照片就敷衍了事,那样就使群众文化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大众不小众

舞台无论大小都需要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我们文化馆的职责不是把活动办出去,演完了就算大功告成。而是要让自己举办的活动得到群众的认可。因此我们需要从台上走下去,通过街道社区配合,走街串巷去宣传,通知居民到我们活动现场参与欣赏,也鼓励他们自愿自发地参与到活动中,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四、谢幕不落幕

中华文化论文范文3

一、中英茶文化的内涵   1.中国茶文化内涵(1)“重农主义”的影响。“重农主义”思想本质上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茶从自然属性上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之后人工种植茶植物,则体现了人类的辛勤劳动和大自然的完美契合。(2)儒道佛主体思想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派别中,儒道两家应该是最具影响力的。道家讲究的是清修,注重的是自然、真,注重依照自然规律行事,个人的意愿要服从自然的发展。他们对茶的理解主要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作为众多朝代的治国的根本思想,儒家思想赋予了独特内涵的茶文化成为中国志于为官的士子阶层的主要思想寄托。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但是佛教思想自从其进入中国就占有一席之地,佛教被众多封建王朝统治者所礼遇,而早期僧侣对种茶、品茶的感悟逐渐形成一种特色的茶禅文化。他们也视这种茶文化为一种修行。   2.英国茶文化内涵 在英国,各个阶层和各种行业的人都深受茶的影响。相比于中国人喝茶注重的和大自然的“和”这种“意”,英国人更注重茶饮的规律和格调。英国有早茶的习惯,早餐和晚餐茶比较受英国人重视,早餐茶系精选印度、锡兰等地红茶,通过加入牛奶或柠檬,精心调制出奶香浓郁的早餐茶,其味道非常特殊,既有茶的清香,又有牛奶的可口。英国人把这早餐茶看做是中西饮食习惯和餐饮文化的融合。中国的红茶也会出现在英国人的早餐茶中,如伯爵茶,就是以中国茶为基茶,加入佛手柑调制而成。这种茶有种特别的香味,功能就像咖啡一样,饮后能使人头脑清醒,活力充沛的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二、对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启示   1.出口品种多样的茶产品 中国的茶产品品种丰富,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6大茶类,每个大类中有很多不同的品牌,如信阳毛尖,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等。中国茶叶虽然品种多,然而在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品牌却是凤毛麟角。中国目前的茶还处于前品牌时代,还是仅仅用口味来决定茶的价值,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品牌时代。因此,要注重国际市场开拓,发展中国的茶叶品牌。而中国茶具亦是种类繁多,分为采茶工具、蒸茶工具、干燥工具、冲饮工具等。经过中英茶文化对比分析得知,英国人主要喝的是红茶,茶具的选用主要是中国的瓷器,红茶和瓷器正式彼此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是茶文化交流的纽带。出口多样的茶叶与中国茶器,作为载体向世界传播茶中国文化。   2.发展相辅相成的茶精神产品 中英两国都讲究以茶会友,不管是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还是国际交流中官方接见,不管是普通人的日常交际,还是贵宾接待,茶都是彼此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人讲究的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与英国人讲究的悠闲静谧、高雅格调有着太多的类似和契合。文化的沟通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双方文化的“同”与“异”,刚开始的文化彼此碰撞会擦出很多的火花,彼此交流中的求同存异恰是能找到双方文化的共同点,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纽带。   作者:张进军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华文化论文范文4

以往的教学方法,常常是教师从科学的角度来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接下来的相关知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科学角度引出来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疏、意义不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他们的大脑不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化学知识之前,他们就有了很多生活的经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来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用生活来引出所要学习的课题,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化学的生活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能建立有效的框架,教师要通过大量的事实依据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切身体会,化学知识不再只是抽象的理论概念和死记硬背的规律.因此,在引入化学新课内容时,化学教师要注意将化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提供有利依据.

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生活化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化学概念非常抽象,常常没有具体的东西可以被证实,这时候学生的理解就容易出现障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相关的问题、素材来帮助学生对具体概念进行理解,必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讲金属的概念、特点,学生就会觉得很抽象,不好理解.教师可以先设置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大家日常生活中能见到哪些金属?它们各自都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通过贴近生活的提问,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学习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会在潜意识下接受某些特定的概念和说法,有些是科学所解释不了的,这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充分了解这个错误的概念,然后通过合理有效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因此,化学概念的生活化,是学生学习化学生活化的前提.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爱动脑、喜欢玩,在这个阶段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以及熟悉的生活物品,来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化学离不开实验.例如,在做“物质的检验”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他们自主探究生活中常遇到的某样食品.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指导和适当帮助,主体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团队合作来完成整个实验,得到结果.这样的实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研究的能力和精神.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能够大胆假设、认真思考、小心求证.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由原先的程序化实验课程转变成探究式实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四、高中化学习题的生活化

高中化学教学,要注重逻辑,课堂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需要理性化的逻辑.高中化学作业题目的设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化学题充满生活化,学生做起来才不会感到枯燥.化学题的生活化需要创新思维,而不是以往的“题海战术”.例如,在设计有机化学物质的化学题时,教师可以把单糖、二糖和多糖结合起来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异同点,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学习新知识,还能对原有的知识做到巩固和提升,构建起知识结构体系,提高整体学习效率.作业是用来复习和巩固课堂知识的,教师在设计题目时,不但要让问题涵盖知识,还要让题目更具探究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五、结语

中华文化论文范文5

所谓化学形象化教学,也就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某些事物、某种现象着手,运用形象的语言、手势、动作、表情,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变深奥为浅显简明、生动、直观易懂、易说、易用,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机械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帮助他们较快地理解和接受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化学课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突出优点就在于能化抽象为具体,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作用,使之与具体模型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从而明显地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二、化学形象化教学的途径

2.1电化教学

形象化教学比只通过文字符号的教学方式要迅速而有效。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可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和原则表现为具体可见的形象,力求变抽象为具体。投影胶片:将一些图形画在透明胶片上,再加上色彩,使图像真实、美观,如在同一坐标系上画出不同类型的幂函数图像;立体几何中的一些截面问题,等等。

例如,高中《化学》中的化学反应机理的内容,概念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应用幻灯投影片的方法把反应机理形象地显示于银幕上,边看图,边讲解不同的反应步骤,用不同颜色符号表示出来,直观形象,增强了感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如无机物原子结构部分和有机物结构部分,它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起来枯燥•对于这些抽象的构型,我们利用立体模型结合幻灯投影片的教学方法,形象地进行讲授。对于其中的内容,采用插播录像片的方法,以生动的画面,讲清了异构体的特点以及确定构型的方法,使学生学习起来直观形象、轻松愉快。再如讲到“杂化轨道理论”时,把“杂化轨道”这一抽象的概念,应用复合投影片即由多胶片组合起来的投影片利用动感效应来模拟电子运动,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化静为动”有层次地讲解,逐次显示讲授的内容,深人浅出地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学习效率之高、收获之大,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

2.2感觉相似

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化学定义和概念是无法通过做实验或说不容易做实验直接可以看到的,怎样使这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就要用类比和推理的形象化比喻等方法,使同学觉得感觉上相似。如学习有机反应类型时,把取代反应比作替截肢的人安装假肢,把加成反应比作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削去反应比作在病人身上切掉一个病瘤,把加聚反应比作由很多个车厢连接成一列很长的火车.中学化学中的物质的量、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等问题,就要用这种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显得无味,我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实际绘制图表,富有艺术性地指导学生记忆正确的化学元素、化学用语和化学式等。绘图法对于解释各种化学理论可谓一目了然、事半功倍。通过图解化学平衡理论、原子结构理论,也可使学生较易了解复杂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对于一些用图像表达难以准确的抽象内容,不妨应用示意图的形式,图示法也大有施展之处。

实验和不能做实验的问题,也可通过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举例子打比方,就可以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你要讲授的那些“抽象”的化学知识。使人们理解新的知识,总是要用已知的旧知识去对新知识加以说明。利用学生身边的生产生活常识,有时恰好能生动地“模拟”出“形象”的“化学模型”,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理解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2.3实体联想

生活中有许多化学知识,把这些知识融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co的性质时,举出身边的例子:怎样防止在使用燃气热水器时的中毒事故?讲授硫的知识时,提问学生:为什么有硫磺气味的温泉水能治好一些皮肤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实验。实验中的光、色的变化,沉淀或气体的生成,燃烧或爆炸的产生,种种神奇变化吸引了学生,但许多学生往往只注意了“热闹”,忘了看“门道”,或者不懂看“门道”。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学习了观察实验的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整个教学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4模型展示

某些抽象的化学知识,单凭口头讲解未必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其内在实质。如果能运用模型,则能简练清晰地阐明问题。学校现成的化学模型:如曲棍模型、分子模型等,这些教师都能适时使用。有时在教学中有时没有现成的教具和实验器具,这就要求教师要动动脑筋,搞点小发明,自制模型。

中华文化论文范文6

1.导向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各个地区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类型的文化活动,在促进群众文化广泛开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多样化。为了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在文化馆的建设方面,将政治宣传与文化娱乐的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群众文化建设的方向,促进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2.监督作用

文化馆的建设,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文化信息监督系统,文化馆自身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方针,并且在方针引导下对群众文化开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治理,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积极向上。同时,通过文化馆的监督作用,也能够帮助群众抵御不良思想的侵害,净化社会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示范作用

文化馆的建设也是群众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文化馆建设的层次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当地群众文化的建设层次。同时,文化馆的建设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发挥着示范的作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以文化馆的建设为引导,才能实现积极健康的发展。

4.传承作用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影响,因此,文化馆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也更加凸显。文化馆的建设,融入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且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促进文化馆的健康发展。通过文化馆的建设,能够为优秀的文化提供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得民族文化在现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得以传承。

二、加强文化馆作用发挥的策略

1.明确文化馆的主导地位

虽然党和政府赋予了文化馆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对文化馆的作用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文化馆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削弱,文化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便对群众文化的开展产生一定的阻滞。因此,必须要肯定文化馆的主导地位,并且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方针予以明确规定,才能使群众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化馆的作用,从而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要关注群众对于文化馆建设的需求,不同的群体在开展群众文化的实际过程中,对文化馆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要扩大文化馆的社会影响,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2.深化文化馆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馆作用充分发挥的基本保障,通过文化馆内部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使文化馆的主导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在文化馆的各种职务的聘任制方面,要根据文化馆的特点,对人员机构组合进行优化;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定期对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并且通过多种分配方法的有机结合,促进分配制度的完善。总之,文化馆必须要从内部机制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促进自身管理机构的完善,才能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3.积极创新文化馆的管理

文化馆想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应着眼于文化馆的健康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进一步通过文化馆活动推动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4.加强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是保证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促进文化馆作用充分发挥的基本保证。因此,在精神文明需求日益提高的新时期,必须要加强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增强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需要培养更多具有文艺专长的人员,只有具备文艺专长和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能更好地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并且促进文化馆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结语

中华文化论文范文7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对古希腊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在欧洲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产生之后,人们对古希腊奥运会的向往之情日益明显,终于,在各方人士的不断努力下,现代奥运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步于1894年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更快、更高、更强”为口号的它越来越为人们所期待。

1.1体育文化的发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交流的障碍也越来越小,体育文化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也受到了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西方的体育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宽度也在不断的拉长。早期的体育更像是人的一种生活的本能,是人们为了与大自然、与野兽争夺生命权而产生的本能行为,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独一无二的智慧使得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体育运动也逐步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活动,体育运动的方式也逐渐增多,直至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成为人们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重要方式,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从而成就了我们今天璀璨的体育文化。

1.2世界性的奥林匹克

现代奥运会是全球影响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它是人类在体育发展史上的得意作品,它充分发挥了体育运动的各项功能,为人们呈现了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全方面的体育文化。奥运会就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饕餮盛宴,它在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求、去实现、去超越自己的梦想,把体育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奥林匹克文化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文化,更是包含了哲学、政治等文化的综合体,对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平定团结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世界人们共同的文化瑰宝。

2.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下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一种较为独立的文化集合体,它是伟大的、玄妙的、独树一帜的,但同时也是封闭的、排外的,与外界文化格格不入的。作为一个不与海洋接壤的、深处大陆内地的省份,湖南打破这种封闭状态的过程是很艰难的,湖湘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很是经历了一番一波三折的过程。自从鸦片战争发生以来,西方文化开始逐渐侵占中国文化市场,但是,却并没有得到湖湘地区人们的回应,湖湘人们对所谓的西方文明根本不为所动,普遍采取抵制、蔑视的态度。直到19世纪的6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开始大举入侵湖湘地区,湖湘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湖湘体育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压力,但也促进了湖湘体育与西方体育的第一次融合。到了1894年,甲午战败,湘军一败涂地,湖湘人们真正意识到抱残守缺带来的只能是落后和挨打,只有虚怀若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此之后,在湖南地区先进人物的带动下,湖湘文化开始了向西方文化学习的历程,湖湘体育文化更是通过不断地对比、学习西方体育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断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而迅速实现了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接壤。可以说,甲午战争打开了湖湘体育文化的大门,促进了湖湘体育文化的大改革、大进步。但是,这样的融合却并没有持续太久。1898年,保守派开始发难,夜郎自大的痼疾在他们的心中占据了上风,他们依然忘记了自身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巨大差距,而转向了内斗,他们开始大力阻扰湖湘体育文化向西方体育文化学习。但是,希望的种子却并没有泯灭,它隐藏在湖湘人们的心中。所以,1901年,当国家政策略有宽松之时,就出现了一批奔赴西方学习的湖南留学生。特别是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的腐败统治被推翻后,湖湘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并在等伟大人物的支持和带领下,最终实现了湖湘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大融合,为湖湘体育文化傲立世界舞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西方奥林匹克文化以体育运动为媒介,向湖湘地区源源不断的传送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精神,这种以体育形式传播的文化精神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湖湘地区正是因为融合了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才保持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成绩。

3.1提升了湖湘地区人们的凝聚力

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一项世界级的体育运动,更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实力。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展以来,特别是申奥成功以来,湖湘地区的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了体育文化是关乎整个湖湘地区集体荣誉的一项活动,激发了湖湘地区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得湖湘人民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了一起。

3.2激发了湖湘地区人们的竞争意识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相对来说是很公平的,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权利参加,因而,要想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脱颖而出是很有难度的,这为湖湘地区的体育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推动着湖湘体育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这种意识的培养对湖湘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3.3提高了湖湘地区人们的个人素养

奥林匹克运动会非常注重个人价值、个人素养,这种对个人的尊重,激发了一个又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鞭策了无数的人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拼搏,不断的超越自我。这对于过分重视集体意识、轻视个人素养的湖湘体育文化起到了很好地纠正、推动作用,有利于湖湘文化的长远发展。

3.4拓宽了湖湘地区人们与外界的交流面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和湖湘体育文化的不断进步,使得湖湘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使得湖湘文化接触到了西方更广阔的文化领域,使得湖湘体育文化有了更多进步的空间,这对湖湘体育文化解除桎梏、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地机会,促进了湖湘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全面化发展。

4.结语

中华文化论文范文8

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走近现实生活,了解化学常识与化学原理,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学习。在“含氮化合物”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将生活中的含氮物质引入课堂,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生态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材料。材料一:烟雾事件;材料二: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材料三:硝酸和硝酸盐的形成过程。这三则材料展示了含氮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现象,这些物质对我们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防治,从而可以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含氮化合物的知识,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爱护自然环境意识。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

高中生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比初中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心理与认识水平上更具有创新性,在态度上更具有自主性与主动性。高中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1.利用实验创设课堂氛围。实验是化学课程教学的主体,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趣味性。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不能只重视化学实验的表面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趣味性上转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如在“卤素”教学中,教师制作其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设计化学实验流程。按照课前的实验设计进行化学实验。此实验共有四个小实验,当学生看到第一个实验后,兴趣高亢。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及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

2.利用化学史创设课堂氛围。化学史是化学知识长期发展的历史。许多化学家都将一生的研究成果奉献给我们,它们的研究理论影响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是,高中生对这些科学家却了解不多。这样,我们可以创设化学史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