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1

1.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价值是指人们赞成或反对、追求或抵制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等所构成的思想观念的总和。比如,自由、法治、集体主义等。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等特点。人类的认知系统可以分为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审美系统3个方面。知识系统衡量事物的真与假的判断,价值系统是衡量事物善与恶的判断系统。人们思想文化领域中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对善良邪恶做出明确的判断和认知,从而形成崇善抑恶的风气。审美系统衡量事物的美与丑。审美系统在价值系统规范的指导下,有文学艺术领域中一种美与丑的展现。审美不是简单的人的感官的体验或人体的愉悦,而是要有强大的价值观念系统做支撑。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其中有益于现代中国建设的部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学家研究表明:文化提高了一个民族的生存概率,文化的力量支撑书写了民族的历史。《论语颜渊》中有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化价值观的支撑非常重要,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其他文化为支撑的价值体系或者是思想文化体系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固有的根本。

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为基础,与其前时代的思想意识紧密相关。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不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文化基因,丢掉了根本。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客观的态度,使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并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

文化对个人、团体和社会等不同层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团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以此来达到凝聚共识,共聚深化改革发展之力。

2.立足基本层次视角,突出实效。

国家要实现良好的治理,需要打造多元一体化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沃土是在一个多元思想的时代才能够真正实现,真正确立起来主导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注重满足人的心灵诉求、价值诉求、对于生命意义存在的诉求,而不是满足娱乐诉求。真正的文化是能够满足人的深层次需要和关怀的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高与低、上与下、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名与实之间的结合。根据对象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基层群众和高级知识分子,采取不同的话语体系,更能突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

3.发挥道德榜样力量,重在引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09-02收稿日期:2016-01-26

作者简介:史佳楠(198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科员,硕士,研究方向:历史学、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青年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佼佼者、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有生力量,更应在对精髓文化的弘扬发展、继往开来中担当重任。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和文化素养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才能让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培养内化为学生自身思想品质的一部分。而要做好以上“六进”,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鼓励为主,督评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厚重积淀,是历经无数次去粗取精的文化精髓的载体,代表着民族和国家以往的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代表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方向。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贯彻不能只靠抽象的宣讲,要以更生动、具象化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高校,以“六进”为抓手的教育模式基本已经覆盖了高校教育的全部途径,但在这些途径上要走得稳、走得好,就要求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灵活应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唯一一所艺术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育人手法,比如,以美育带德育、以创业教育带动德育等,将德育这一抽象概念灵活地落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德育内容认知的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得到提升。参照德育的实施办法,本文就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进”校园的实施方式。

一、在“进教材、进课堂”上应以做为主,图文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是有利于青少年教育培养的举措,但所谓“进教材”不应只是单单占几个版面,印多少内容进去,而是要思考如何真正地融入教材,融入教学。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状态、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出发,概念讲述式的教育早已为学生们所排斥,他们更喜欢新颖的、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在教材编制方面,应多考虑图文并茂,不妨大胆编制相关课堂游戏、知识竞赛,或者以寓言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更易接受,且记忆更牢固。还可以充分借鉴儿童图书的优势,在教材中加入剪纸、猜谜、涂色、连线等内容,让学生先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

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采用了以美育带德育的方式,充分地集合了艺术类大学生乐于审美、擅于审美的特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和谐”“友爱”“正能量”的真谛蕴含于美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创作艺术品,品味到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道德价值理念。与此同时,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还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添加有代表性的古典故事,不仅传递了传统文化之美,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蕴含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涵,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

二、在“进课外、进网络”上应互动为主,体验为辅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研究过程中,还要重视对“进课外、进网络”层面的研究。具体来说,在校园中,虽然进行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但是,在课外时间、网络平台上,仍然可以拥有多样化的途径,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教育培养的结合,发挥出德育的应有作用。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现整合创新,并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可以看出,本文进行研究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以艺术类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学生在课余生活比较重视对于自己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爱好也集中在摄影等艺术类活动上。基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就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摄影展”“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展”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大学生群体所擅长和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形式,高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大学生群体课余活动的有机结合。

除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外,还可以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数据的统计技术,对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平台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而高效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例如,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可以看出,艺术生浏览的网站主要包括“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豆瓣”等。其中,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开通了微信功能,在微信中,也有着专门的讨论组功能以及建立公众号平台的功能,基于微信应用的这些功能,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过程中,采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讨论平台”“传统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价值观念和文化知识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时代高效的沟通功能,进而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目标。

综合起来看,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研究,可以从整体上为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现代大学生群体思维主体意识的变化,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教育过程、学生爱好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思维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力度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对高校学生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邀请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集大成者进行宣讲和讲座,吸引大学生群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普及效率的提升。

三、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上要以鼓励为主,督评结合

为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针对性,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高等教育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建设与评价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构建高校人才队伍过程。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大学生群体可以充分自由地享有校园文化的成果,这就更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队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保证大学生群体综合全面地发展。例如,可以建立教师队伍再培训体系,督促高校教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及时对思想政治管理队伍、教师队伍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保证高校师资队伍可以满足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需要。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教学评价体系要充分引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为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目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大学生群体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校园网系统,学生可以给当学年的授课教师打分,分数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为了促进大学生群体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督促教师重视相关内容的教学,在评教系统中加入弘扬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项,并设置其为必选,提高所占分值,那么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地获得保障,进而将陶冶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和情操建立长效机制,为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校园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院校作为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要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于澍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必要性科技信息,2010,(19).

王润民思政工作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广东科技,2012,(23).

秦樟连辅导员利用网络开展思政工作体会科技信息,2009,(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密切关联、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三个层面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价值之源。

(一)在国家层面,传统文化中重民本、尚和合的思想是生成“民主、和谐”理念的文化根基。

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发展史中,民本思想是其中最璀璨的思想明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要求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一理念不但借鉴了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还根据时展要求实现了超越和升华。

在国家治理上,古代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强调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在为人处事方面,主张“以和为贵”、 “和而不同”;在应对国家关系上,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协和万邦”的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目标正是对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和与时俱进,对于今天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社会层面,传统文化中“求大同、崇正义”的社会理想是孕育“平等、公正”理念的文化基因。

大同社会既是我国古代最高的社会政治理想,也是我国古人的“中国梦”。《礼记?礼运》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表达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的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对平等的诉求,继承了我国大同社会的价值资源。

崇尚正义,倡导公正的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等观点,要求领导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古代思想家大多追求财富平均或分配公平。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教育方面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墨子主张“兼相爱”、“爱无差”,倡导利益分享,惠及众人。这些坚持公平正义的传统思想为解决现代社会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为我们今天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新时代社会的公平正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在个人层面,传统文化中“守诚信、讲仁爱”的道德准则是涵养“诚信、友善”理念的价值之源。

诚信在中国古代社会成为社会道德伦理的纲常规范,历代传承。一方面,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论语》中提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岂可也”,可以看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失信的人在社会上难以生存。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否则纵使你有过人的天赋,也会寸步难行。

另一方面,诚信是立国之本。《左传》中提到“信,国之本也”。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诚信思想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诚信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个人基本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诚信”的要求,实现了传统思想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弘扬创新。

“仁爱”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孔子把“爱亲”视为“仁”的开始,继而推广到“爱人”“泛爱众”。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由爱亲人推己及人爱百姓,由爱百姓进而推广到爱惜万物。几千年来,“仁爱”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倡导友善,是在继承传统的仁爱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发展补充了新的时代内容。

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通之处,但却有时代限制。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文化,无论在理论深度、思想内涵还是在时代价值、实践基础等方面都远远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具有民族性特征,反应社会发展要求,顺应时代进步潮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通之处的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成果,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

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对中华文化进行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适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4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40-02

一、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资源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具有重要价值、有深远影响力、有活力的文化,它们最终得以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特指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它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特点,世代延续保存下来的稳定的文化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其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体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质的、反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挑选出来加以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文本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

1.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于文本之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就是“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孟子主张的“施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主张,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对我们今天提高个人自身素质和社会的道德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庸》中“和”的理念一直为我们所倡导,在处理天人关系时我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主张和而不同,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人的一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传统,倡导集体主义原则、诚实守信的美德等。同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养成了刚强坚毅、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为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之中,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中国人带来的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和道德品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哪个层面都在一定意义上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彰显着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在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体现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强调在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体现着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还有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的义利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认知观等都在当代价值观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建构:当代价值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体系:不是碎片化的价值原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后积淀下来的经典,对我们现在及以后的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仍会有积极的影响,它会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下被赋予新的内涵,以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持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在自身文化发展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思想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在其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的精华内容对我们现在社会仍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谈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里形成了以仁、民、诚、正、和、同为主的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同处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之中,共同构成了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二)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审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是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法宝,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持。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w现时代精神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体现民族精神和特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动力支持和价值资源。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这个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使中国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而又和谐相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目标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推动。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促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的依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动力支持。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探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的价值观是其构成部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之一: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化人的功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发展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符合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使人们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得到人们认可的价值观。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进行发扬光大,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本思想,《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孔子的“使民富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这些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有很大价值的。而且,温、良、恭、俭、让的良好品德也和我们现在道德领域的要求相一致。社会既要公平正义,也要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对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其发展的丰富资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之二:利用中国重要传统节日进行熏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既具有本民族的鲜明特色,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特别注重过节,因此,发挥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教育功能,强化时代价值的内涵,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表现,既体现了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同时又表现了在本国范围内的统一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体现着中国特色,彰显着中国精神。中国的一些重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已经成为中国人家庭团聚的重要日子,国家对这些法定节假日的重视,也必将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很好地发展,成为社会不断产生积极作用的有效载体。在当今社会文化纷繁复杂的背景下,用重要传统节日来对人民进行文化熏陶,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补充代价值观的不足,深化当前价值观扎根社会的实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之三: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实践。要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发挥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服务,就必须有实际行动,只有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体现出其原有的活力和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资源,只有真正利用好才能产生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要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必须让它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和发展。所谓“德者,得也”,我们要想有所获得,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注意在实践中把握真理。总之,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在实践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社会,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得以践行。

参考文献:

[1]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

[2]居云飞.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李彦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D].西南石油大学,2014.

[6]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7]王学伟.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6).

[8]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得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握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有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铸造坚强有力的中国精神。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注重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养成,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化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加强文化自觉自信

当代大学生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认同感,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

在十八届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传承已久,经历过三次民族大融合之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进行创新,最后使中国形成了具有多元民族特色的礼仪之邦。

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的智慧,至今仍熠熠生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发展奉献终生;“D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人在危亡之际奋勇前行。当今社会,“西化”思想的渗透、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等等思潮波动触及着社会价值和道德内涵的底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时代的要求和需要,更能在生活学习中给予大学生指引与支持。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永立世界民族之林。

二、丰富文化弘扬形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探索符合新时期青年需要的新方法、新思路,充分调动青年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时代变迁中持续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发展。

(一)烘托一种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校园是青年学子成长和汲取养分的殿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传道授业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更能为青年大学生创造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氛围。政治理论德育课堂即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思想政治类课程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能一味的向学生枯燥的讲授课本上固有的精辟深奥的哲学道德思想,不能一味的偏向纵深发展,而要拓宽讲课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其中,且可以辅助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例如儒学思想、优秀传统文化解读等,让学生们在温厚的文化底蕴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魅力,推动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也是良好的助推器。在校园中张贴富有文化底蕴的海报、标语,开设与之相关的演讲、知识竞赛,建设特色文化长廊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沐浴其中,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教育。

(二)利用一个组织

要重视发挥大学生校园中各种学生组织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和参与的群体,具有团体内部趋同性和兴趣的一致性。相对于其他组织来说,大学生社团因其组建者的特殊性,其所使用的手段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所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迎合时代,更贴合大学生的口味和习惯,因而更具有亲和力和渗透性。应有意识有计划的引导成立一些红色理论性社团,传递青春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尚,将其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社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影响具体的学生个体,把握趋同兴奋点,着力弘扬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有切合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

(三)树立一个典型

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往往能够通过一个人的内在美好品质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公民精神往往能在品质的外化中得到彰显。因此要积极发挥榜样示范的重要作用,树立一个典型,号召青年学生对比学习,借鉴学习,发挥榜样的人格魅力,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自觉向其靠拢,形成连锁示范效应,从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实地践行和推广。

三、创新扩展载体形式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的创新,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推陈出新,用生动的事例来鼓励创新性思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人们主动、自觉的价值选择。

(一)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鉴于此,网络平台就成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既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上课程的学习,同时又可以动员大学生参加以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慕课”活动,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传播的主体,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传播文化。可以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开展班级微博等网上在线活动,针对社会热点话题,组织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号召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传递青春正能量。

(二)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传统节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端口,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利用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团日活动、文化展演、主题班会等形式,学习其历史渊源、民族特色,并积极赋予它时代意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灌输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

(三)继承发扬传统艺术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蕴含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力量、获得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大赛,以书法、绘画、剪纸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快板、坝坝舞、话剧舞台剧等艺术表现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儿”和生活化,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推广,又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如何在高校中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在学习上,加强高校内对大学生的教育是十分有效与直接的方式。

(一)加强学习机制建设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高校中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关注和把握,加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建设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不仅是以辅助和提点的方式出现,更要形成一种常规化和系列性的学习机制。《文化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讲义》等学科都是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而开设的课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智慧与哲理。同时推荐传统文化书单给大学生,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去探究寻源。《中国自然科学史》、《中国书法简史》等种种经典只有沉浸其中才能更好的明白民族的灵与魂根植何处,才能感悟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只有通过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才能让大学生自觉的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二)加强学院机制建设

学院中,每学期定期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课比赛、一书一会等互动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教授开展的各种讲座既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更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这种良好的文化互动让大学生能够主动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会自觉的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班团活动建设

在大学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活动建设,班会及团日活动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建设规律有效的班团机制,每月一次班会、团会收集时事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与发言,弘扬“真、善、美”的社会公共道德,以一种简单效率的方式获得青年大学生认同,行之有效的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但大面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持之以恒,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不论在何时,都应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报以极高的文化自信,加强责任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自觉,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讲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本思想和民族精神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性

自党的十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精髓,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并用24个字分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历史关联性和传承性,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贯通性和历史延续性,对全面深刻地把控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源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思想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思想文化精华的积淀,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思想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与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的思想文化底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比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大肆宣扬人生而不平等,人命天定的价值观;封建社会时期以“三纲五常”作为其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其核心价值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的不同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比如在建国之初我们提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八十年代逐渐发展为“五讲四美三热爱”,2001年提出了20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2006年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中无不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

1.国家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的导向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思想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些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其思想根源,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历来以国富民强作为一个国家兴衰的衡量标准之一。《荀子•富国》中提出“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姓”,在中国古代倡导“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贵和”思想,提出了将“天道”与“人道”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和道德准则,其思想发展也经历了殷周时代“天者,颠也”[1]的天命论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的“天人相通”思想,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如儒家学派中荀子的“天人相交”观点,道家学派庄子在《庄子•山木》中阐述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的观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易传•系辞下》中指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简言之,从国家层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的基础。

2.社会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根基

从社会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思想内涵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根可循。《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公天下”思想;墨子在《尚贤上》中提出“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平等思想;道教的《太平经》中阐释了“人命最重”的人人平等思想;《管子•明法解》中阐述了“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的法治思想。韩非子是我国古代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倡导依法治国的“王道”思想,开创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先河。同时,古代还将“礼”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实现“以礼为纲“的教化目的,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行为规范,并有相应的教材予以施教。如针对儿童教育的书籍有《三字经》《弟子规》《礼记•少仪》,对整个社会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礼仪标准,帮助人们获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思想内涵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导向和价值根基。

3.个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判断准则

从个人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内涵。古人的爱国情怀在许多诗词中都有体现: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日知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墨子“爱无差等”的“兼爱”思想;《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到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及《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友爱思想;孔子在《论语•子路》中的“言必信,行必果”“民无信不立”及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诚信思想,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灵魂,在今天社会中这些品质依旧是衡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标准。正是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判断准则才更符合广大人民的实际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映射,其思想内容会受到历史时代的影响而具有局限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其优秀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会依据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扩充和丰富其思想文化内涵。

1.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民本”就是注重百姓福祉的思想。早在尧舜禹时期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商周时期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与动荡,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民稳邦固的重要性,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荀子将百姓与社稷的关系概括为“载舟覆舟”理论,汉代《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到清朝晚期,民本思想逐渐向民主思想过度,梁启超提出“民主是主,天下之公理”的民主概念。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对“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同志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着眼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国家发展的标准之一。同志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执政指导方针,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表明人民的重要性。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观点。同志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那个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倡导广大民众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学国学,举办了“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的全国巡回演讲,帮助领导干部增强传统文化修养,提升文化底蕴,增强为民服务意识。

2.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思想文化的洗礼,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即自强不息精神、崇尚道德精神、民为邦本精神、尚中贵和精神。对于民族精神的阐释古已有之,《周易•乾•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子路》中“刚毅木讷近仁”都是对古代对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个人品质的阐释。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道德精神的养成,认为一个人具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品质才可以称之为是“君子”。古人已具备朴素的整体性思维,将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时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华古代的民族精神是当时历史环境的真实写照,反应了古代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热爱国家、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具有时代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许多与该时期紧密相关的民族精神,比如在抗战年代,我们涌现出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建国之初,为了摆脱“贫油”的帽子,我们产生了“大庆精神”,即不怕苦、不怕累,爱国奉献。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学雷锋”精神,“我愿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号和价值判断准则。创业年代,我们涌现出了“64字”创业精神,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涌现出了“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升华,其思想内涵中具有对民族精神的高度浓缩。

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其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弘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其思想内涵。

1.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产物,是在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融合的产物。从理论层面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长久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如李存山教授出版了《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既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又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

2.现实意义

从现实意义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常道”文化,即“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今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即“知常知变、知古知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与人民社会生活的关系,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各种问题,如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教育体制中的明体达用关系,民主制度中的民本自由关系,思维方式中的经学哲学关系和政治中的观天下与民族国家关系,从而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情民意,适应中国时展的要求。

作者:苗雪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