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交通报告范例6篇

低碳交通报告

低碳交通报告范文1

1.1机构方面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与对接;免费培训项目少。节能服务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要关注温室气体核算方面的工作,服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与用能企业之间的桥梁,应该发挥服务机构的灵活性,在与企业的项目对接过程中,增加在低碳环保方面的专业培训,让企业认识到,节能工作、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

1.2社会方面广大民众对低碳环保的认知问题;低碳成为口号,与己关系不大。举办与大众相关的低碳讲座,在每年的节能周中不单要做企业的节能宣传,与百姓相关的节能低碳小常识也要进行推广。

2开展碳核查工作的重点

核查机构对被核查单位审核的重点:厂区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工厂用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含碳物料的使用量(或产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各种化石能源的热值、碳含量、碳氧化率和含碳物料(白云石、石灰石等)的相应组分等相关的证据:企业自测检验报告,或企业送第三方检测报告,或供货商提供的检验报告;(电力企业)厂用电量、发电量、供电量的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钢铁、石化企业)外购电力量和自产供电量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相关数据、监测仪器清单列表:如皮带秤、气体流量计、电表等;其他要求填报的数据,根据企业实际选择报表、台帐、发票、检测报告等获取有关信息。

3开展碳核查的步骤

核查策划:制定核查计划,包括核查时间表、核查程序、记录管理。核查机构与企业签订核查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核查实施:文件审核;现场核查;编制核查报告;报告内部复核。核查报告:核查报告应由核查工作负责人、核查组长、核查小组成员和技术审查员签字,加盖核查机构公章并提交主管部门审核。对核查过程中的全部记录和资料整理归档,形成核查记录存档,以备市发改委复核、查阅。其中检查实施环节颇为重要,文件审核包括:能源审计报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统计报表、能源平衡表;主要耗能设备清单;能耗消耗日记录及月记录;能源进货验收单据、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计量设备统计台账;电力消耗结算单、外购热力发票、其他移动源消耗量记录、购买记录;能源检测报告。识别排放单元与排放源是否准确,核查主要耗能设备及能源品种。交叉核对:对月度统计台账数据与年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日运行记录与月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能源购入凭证与月度统计台账进行交叉核对。发现异常数据,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证据。核对企业不同排放单元的监测报表和统计报表。碳排放状况报告、初始碳盘查及碳核查报告。现场审核要检查相关计量器具情况;审阅台账、原始凭证等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抽样方案;与能源管理人员进行面谈;总结并记录核查情况。

4开展碳核查对环境保护及节能工作的影响

4.1实时跟进碳核查工作最新动向,依托合理用能评估、能源审计工作,开展低碳、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碳核查培训工作,碳核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碳核查工作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4.2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对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核查,在能源审计报告与碳排放报告中找差异,及时解决统计中出现的问题。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互相影响、制约,只有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新能源的使用,才能有效缓解碳排放问题,碳排放问题又牵制着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工业、农业和城镇化进程,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环境方面的压力也是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碳核查工作,一方面能够了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家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这个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节能改造和环境治理工作。

4.3从完善和“做实”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入手,能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密不可分,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会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积极促进作用。

4.4根据万家企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万家企业需定期开展节能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提高各用能单位对低碳发展、节能环保的认识。

低碳交通报告范文2

碳排放交易的开展离不开基础的排放数据。企业微观碳排放信息的缺失,不仅使企业不能很好地了解企业自身的污染排放情况,而且不利于宏观碳排放市场的形成和碳排放交易的开展。为此,企业需要进行碳排放数据的搜集,并逐步建立碳排放核算制度。

(一)碳排放核算基本思路

碳排放核算的关键是进行碳盘查,将碳排放加以量化。总体而言,碳排放的核算包括边界的设定、排放源的识别、排放量的计算以及排放报告的编制四个阶段。(1)设定组织边界与运行边界。组织边界的设定是组织层次的碳排放核算与碳排放管理的第一步。组织可由一个或多个设施组成,组织应采用下列方法之一来归总其设施层级温室气体排放或消除:控制权法,组织对其拥有财务或运营控制权的设施承担所有量化的温室气体排放或消除;股权份额法,组织依股权比例分别承担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或消除。运行边界包括直接排放、能源间接排放和其他间接排放。直接排放指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源所产生的碳排放。能源间接排放指组织从外部购入的电力、热力或蒸汽在使用中所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其他间接排放是除直接排放和能源间接排放以外的排放,如外购原材料所包含的碳排放、产品交付用户在使用或处置期间所产生的排放。直接排放和能源间接排放应予以量化,其他间接排放因量化及查证存在困难,通常只定性盘查,不进行量化。(2)识别排放源。从排放源角度看,排放包括固定源燃烧排放、移动源燃烧排放、过程排放、逸散排放。如锅炉产生的排放属于固定源燃烧排放,运输工具产生的排放属于移动源燃烧排放,生产或提供服务过程中由于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的排放属于过程排放,煤堆、冷却塔产生的自然泄露,设备接合部、装卸料过程中发生的泄露排放,设备事故或检测发生的排放等属于逸散排放。(3)量化碳排放。针对排放源及其种类,寻找一种能使不确定性最小化且结果准确的排放量化方法。其中,排放因子法应用最广泛,具体公式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活动数据×第i种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第i种温室气体的GWP。其中,GWP为全球变暖潜能值,即单位某温室气体相当于二氧化碳的量。量化方法确定后,收集活动数据,进而选择排放因子,计算和汇总排放量,结果按吨二氧化碳当量表示。如某期汽油的使用量为5万升(活动数据),汽油的燃烧会产生三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CO2的排放因子为2.26kg/L,CH4的排放因子为9.8×10-5kg/L,N2O的排放因子为1.96×10-5kg/L,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给出的GWP值,CH4和N2O的GWP值分别为25、298。则5万升汽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0000×2.26+50000×9.8×10-5×25+50000×1.96×10-5×298=113414.54kg(4)编制碳排放清单和报告。依据一定的核算标准的要求,生成企业碳排放清单和报告。清单主要包括排放源识别表、活动数据收集表、排放因子选择表、排放量计算表和温室气体排放汇总表等。

(二)碳排放核算标准选择

从标准的开发主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温室气体系列标准;第二类是世界能源研究所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RI/WBCSD)联合开发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第三类是英国标准协会(BSI)的“公众可用规范(PAS)”;第四类是其他机构开发的自愿碳减排标准,如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发的黄金标准(GS)和气候组织开发的自愿碳标准(VCS)等。从标准的应用范围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国家层面的核算标准,如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IPCC2006;第二类是组织或项目层面的核算标准,如WRI/WBCSD的《温室气体议定书: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GHGProtocol);第三类是产品或服务层面的核算标准,如ISO14067《产品碳足迹标准》、英国标准协会的PAS2050《商品或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其中,比较成熟、应用较为广泛的核算标准是GHGProtocol与ISO14064。ISO14064具体由三部分组成:ISO14064-1“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消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ISO14064-2“项目层次上对温室气体减排和消除增加的量化、监测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ISO14064-3“温室气体声明审定与核查的规范及指南”。国内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但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已开始拟定相应的标准。如深圳借鉴GHGProtocol与ISO14064,于2012年11月了《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和报告规范及指南》以及《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核查规范及指南》,自2012年12月起实施。

二、企业碳排放内部控制框架构建

内部控制是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控制措施的总称,为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资产安全完整、经营合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提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随后,又陆续了内部控制的配套指引,包括应用指引和评价指引。笔者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围绕企业的碳排放和碳管理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等。(1)制定低碳发展战略。企业应制定低碳战略,将碳管理和碳排放交易的开展融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中。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对未来碳排放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结合企业的实际能力,制定低碳战略发展规划,明确在不同阶段减排的具体目标,使企业在未来的低碳发展中形成竞争优势。短期来看,减少碳排放,需要引进环保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增加经济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在环境要求日益严格的趋势下,碳排放权将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其交易价格将逐步攀升,因此要在未来碳交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战略角度加以重视,不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2)成立碳管理委员会,专人负责碳管理工作。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的要求,应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为了适用低碳战略,保证机构运行的效率,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碳管理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具体职责既可以由现有的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来承担,指定相应的人员来负责,也可以成立单独的部门———碳管理部,配备专业人员来进行碳排放的管理工作,包括企业碳排放源的核查、碳排放信息的搜集、碳排放量的计算、碳排放配额的使用以及碳信息披露等。(3)营造低碳发展的企业文化,切实承担减排的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中规定“企业应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积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此,本着全员参与的原则,全体员工应逐渐树立碳减排的理念和意识,通过宣传、培训等活动形成“减少碳排放,人人有责”的一种氛围,使全体员工能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来进行碳减排的具体行动,使文化的影响力转换为减排的行动力。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在识别企业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度量,确定关注重点,进而结合企业的风险承受度,确定风险应对策略。(1)培养危机意识。企业应具有危机意识,主动识别气候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以及体现在参与碳排放交易中各环节的具体风险等。如企业现有的非节能产品不符合国家政策而滞销引发的市场风险;高能耗项目不能获得贷款审批的风险;企业海外分公司的所在国推出更为严格的碳排放政策,提高了产品进入壁垒;目标出口国推出碳排放的新政,企业产品因不满足其排放标准,而引发法律风险等。(2)在风险中识别机遇。未来的碳排放交易中,包含风险的同时也蕴含着无限的机会。碳信息披露项目(CDP)2011年中国报告显示,100家样本企业中有71家公司了CSR(企业社会责任)报告,87%的报告明确提及气候变化。但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仍停留在概念陈述层面,对风险和机遇的认识普遍不足,只有7%的报告提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2013年3月,发改委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在我国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因此,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能获得该认证,良好的市场标签带来的将是机遇而不是风险。

(三)控制活动

为了使企业在未来的碳排放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应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的低碳管理,建立供应链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设计的内部控制。产品的碳排放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环节,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企业应从低碳战略出发,研究与开发节能产品和减排技术,使传统的“面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为“面向环境的设计”,在成果的研究与立项、开发与保护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加速研发成果的转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低碳竞争优势。(2)供应链的低碳管理。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企业应推行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从供应商的选择、原料的采购、仓储,到生产、包装、运输,以及营销策略与销售渠道的选择等都应注意低碳的标识,减少排放。如,2011年3月,宝钢就已中国钢铁行业首个《绿色采购指南》。(3)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规定项目立项时应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在低碳战略下,企业还应在项目选址、立项论证、结构设计、建设管理等环节考虑减少碳排放的要求,强化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国际上,建筑物碳排放的核算与审计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目前香港已经编制了一套完整的审计指引。因此,企业可以参照这些已有的规则对工程项目在设计和建设阶段进行碳排放控制。(4)碳资产的管理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中主要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的管理作出了规范。当企业的实际排放量低于政府核发的排放配额时,就可以将多出的排放配额在碳排放市场上进行出售,获得经济利益,因此,碳排放配额符合“资产”的确认特征。通过减少碳排放,企业可以形成碳资产,并通过有效地管理,为企业带来价值。此外,从碳排放一级市场上获得的碳排放权或当排放配额不足从二级市场上购得的碳排放权,也需要作为一种资产加以管控,使得碳排放权能够合理地被使用。(5)交易环节的控制。企业应未雨绸缪,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计碳排放交易和碳金融投资中具体环节的控制。碳排放交易的授权、执行与记录属于不相容职务,应由不同的人员来进行,防止舞弊风险的发生。基于碳交易衍生出的金融品种(如碳期货、碳期权)投资交易中,也要遵循一般的投资交易的内控原则。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的保障机制,主要从内部信息传递与信息系统建设两个方面予以体现。(1)建立碳排放的内部信息传递与报告制度。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的要求,企业应建立碳排放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和沟通方法,防范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而引发的决策失误甚至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围绕碳管理的决策程序与内部信息传递、内部报告的使用等方面作出控制,并强调危机管理和应急预案的制定。(2)建立碳排放数据管理系统。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碳排放数据缺失的问题,为应对未来的低碳竞争,参与碳排放市场,企业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的要求,在碳排放数据监测与搜集的基础上,建立碳排放数据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的科学化,为碳排放的核算与管控奠定基础。

(五)内部监督

低碳交通报告范文3

【关键词】科斯定理 排放交易 交易平台 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3-0099-6

【作者简介】陈海鸥(1977-),湖南益阳人,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研究方向:碳交易、碳金融;葛兴安(1976一),江苏泰州人,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副总裁,研究方向:碳交易、碳金融。

一、科斯定理与碳排放权交易

(一)科斯定理概述

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的核心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即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社会成本)体现在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内部成本(私人成本)中,从而提高污染企业的私人成本,促使污染企业减少污染行为。如何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经济学界一直存在两大流派。一派是庇古的税收理论,另一派是科斯的产权理论。而在实践领域,这两大流派的观点均得到一定数量的政策制定者的青睐,在不同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1.庇古的税收理论

英国旧福利经济学家庇古率先提出利用征税的手段,使得私人成本包含其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实现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私人收益的平衡,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这种税收被称为“庇古税”。庇古税的税率应当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差额。庇古认为,通过征收这种税收,企业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后,必须采取符合其利益的措施最小化其私人成本,而企业在实现私人成本最小化的同时也实现社会成本的最小化。

庇古税在环境领域和碳减排领域均有应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均开征了环境税。在碳减排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挪威、瑞典、芬兰和丹麦等北欧国家开征了碳税。2005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实施之后,挪威继续执行碳税政策,但是碳税征收的对象不包括挪威境内被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覆盖的设施。

2.科斯的产权理论

庇古税实质上是由政府对污染进行定价。与庇古的观点相反,科斯认为市场本身可以有效消除环境外部性,只要污染权利得到明确,并且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在其1960年发表的《论社会成本问题》(《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一文中,科斯首次提出这一“产权理论”。产权理论要求政府将外部行为确立为一种权利,并且允许这种权利在市场进行自由交易,由市场对这种权利的价值进行判断,对权利的分配进行配置。科斯的“产权理论”,为政策决策者利用排放交易这一市场机制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科斯之后,经济学家克洛克、戴尔斯、包谟、奥梯斯以及蒙哥马利对“产权理论”进行了后续阐发和论证,为这一理论真正在实践中应用奠定了操作基础。

(二)科斯定理在排放交易中的应用

1.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领域的应用

美国是运用排放交易机制最早、经验最为丰富和成果最多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开展了“含铅汽油交易计划”,成功降低了汽油的含铅量。90年代初期,洛杉矶地区开展了“区域清洁空气市场”计划,以降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并运行至今天。90年代初期,美国还开展了移动源平均、储备和交易计划,用于降低汽车运输领域的废气物排放。90年代末期,美国开展了东北部12个州的“氮氧化物交易计划”,治理氮氧化物排放。

上述排放交易的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特别是早期的排放交易实践,教训很多。在吸取这些教训的基础上,1994年美国开展的“酸雨计划”是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且最成功的排放交易实践。酸雨计划的实施促使美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迅速下降,2009年已降至570万吨,相比1980年的水平减排1320万吨。更为可贵的是,酸雨计划实现上述减排目标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减排成本,交易机制使得减排成本共减少约200亿美元,与使用“命令与控制式”手段的总成本相比节约了57%。与此同时,研究表明,2005年酸雨计划的收益超过1220亿美元,而当年减排成本仅为304L美元。

2.二氧化碳领域的应用

随着排放交易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中的作用不断显现,部分国家开始尝试将排放交易引入二氧化碳减排领域,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利用这一市场机制以最低成本减排二氧化碳。英国石油公司(BP)最早尝试在其企业内部开展碳排放交易试验,制定了一个201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10%的目标,但该目标惊人地提前于2002年实现。

2001年,丹麦建立电力部门的二氧化碳交易体系。2002年,英国开始建立全球最早的跨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欧盟碳交易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经验。2003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开始建立全球唯一的“基准信用型”碳交易体系,并运作至2012年7月1日。2005年,欧盟开启全球最大最为复杂的跨国碳交易体系,迅速成为全球碳交易的典范。2009年,美国东北部10州启动“区域温室气体计划”(RGGI),首创配额全部拍卖的分配方式。2008年开始,新西兰启动其碳交易体系,逐步增加覆盖范围。2010年4月1日,日本东京都建筑碳交易体系首开全球城市范围、建筑领域碳交易先河。2012年7月1日,澳大利亚启动国家碳污染减排计划的固定价格阶段。2013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启动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美国加州启动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

(三)交易成本在科斯定理中的地位

科斯强调交易成本的作用。科斯认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交易双方的谈判最终都会形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也就是说,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并且不考虑初始分配的福利性影响和政策可接受程度,污染权利的初始分配方式(如配额的分配方式)是完全不重要的,因为权利人之间在市场上的谈判最终会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

现实世界中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交易成本的存在必然对污染权利的可交易程度,如交易量和流动性产生影响。

二、碳交易成本对碳排放权交易的影响

(一)碳交易成本的定义

碳交易成本,是指碳交易参与者为了管理和参加碳交易而付出的成本。通常碳交易中的交易成本包括监测、报告和核证成本,以及与减排相关的交易和信息成本。

就深圳碳交易而言,存在一类特殊的交易成本,即未能寻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方而产生的机会成本,或者可以称为市场“错配”的机会成本。所谓市场“错配”是指当某个市场交易方进入市场进行买卖时,发现市场中不存在满足其交易需求的交易对手方。碳市场中“错配”现象可能经常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经典的“总量控制与交易”模式下,企业在每年年初从政府以无偿分配或竞拍的方式获得配额,在下一年度履约截止日期前一段时间如果交易密集,易形成市场配额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窗口上的高度集中,而企业在这个特定时间段以外进行买卖交易时,极易发生“错配”现象。

第二,根据国家政策规定,我国碳市场初期只能开展现货交易,并且必须接受T+6交易模式的制约,不允许采用集合竞价的交易方式,也不允许采纳“做市商”制度。通常情况下对于现货市场来说,买单和卖单的数量常常很难在时间点上实现精准匹配。

市场“错配”意味着交易参与者为完成交易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完全没有价值,而这些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原本可以用来为交易参与者产生其他方面的价值。这就是碳交易中独有的机会成本。

(二)碳交易成本的组成

碳交易成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际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另一类是机会成本。实际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又可以根据成本与交易行为的时间关系划分为交易前成本和交易中成本。交易前成本包括企业管理成本、监测和报告成本以及核查成本。其中企业管理成本以及监测和报告成本为内部成本,核查成本为外部成本,是支付给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费用。交易中成本包括由经纪商收取的经纪费用、由交易平台收取的交易手续费以及由清算机构收取的交易清算费用。碳交易市场机会成本的大小取决于市场“错配”现象的严重程度。

(三)碳交易成本对碳排放权交易的影响

碳交易成本对交易活跃度有重要影响。以欧盟碳交易体系为例,不同规模排放者的交易活跃度差别较大。根据交易频率测算,大型排放者(每年碳排放量超过2.5万吨二氧化碳)在欧盟配额市场上比小型排放者(每年碳排放量低于2.5万吨二氧化碳)活跃。小型排放者自2010年2月以来没有发生任何交易的比例达53%,而大型排放者只有42%;小型排放者每年交易频率超过一次的比例为17%,大型排放者超过19%;制定至2012年2月交易计划的小型排放者的比例为49%,而大型排放者为55%。究其原因,交易成本的高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研究,欧盟碳交易体系中小型排放者的交易成本高,平均约为每吨0.64欧元,是大型排放者的8倍。

三、交易平台对碳交易成本的影响

(一)交易平台的定义

交易平台是为碳市场交易者提供交易服务,高效便捷地促进交易行为的服务机构。就场内市场而言,交易平台即指各类碳交易所。交易平台为碳市场交易者提供的市场服务包括:提供各类交易设施(交易系统软件、交易场所等)、制定详细交易规则和细则(交易方式、交易时间、成交、清算和结算等)、公开交易市场信息(市场行情、成交量、成交额、成交价格等)以及提供市场资讯服务(市场研究等)。交易平台作为市场服务的提供者,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市场交易者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用。这些费用构成了市场交易者参与交易行为的直接费用。同时,为了有效地利用交易平台的资源顺利实现交易,市场交易者还需要熟悉和掌握交易平台的相关情况,甚至需要额外的人力资源,包括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对交易行为提供建议。这些成本虽然并非由交易平台收取,费用也并非由交易平台决定,但其费用的规模仍然受到交易平台的一定影响。

(二)交易平台对碳交易成本的影响

1.对监测、报告和核查成本的影响

监测和报告成本为内部成本,是企业为建立内部监测和报告体系而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该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政府对于企业监测和报告方面的技术规定的严格程度和管理程序的复杂程度。如果政府对于企业监测和报告的范围作较大规定,则企业监测和报告的工作量将增加;如果政府对于企业监测和报告的准确程度较高,则企业需要更加精确的监测设备来开展监测工作,而更加精确的监测设施通常更为昂贵。

核查成本为外部成本,是企业支付给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其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费用。该成本由企业与第三方核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协商产生。该成本的大小取决于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复杂程度;市场供求关系;核查规范和指南的严格程度。

监测、报告和核查成本主要受政府规定和市场状况的影响,而交易平台对政府对监测、报告和核查的各项规定以及核查服务市场的状况并无影响,因此,严格来说,交易平台对企业监测、报告和核查成本并无影响。

2.对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影响

管理成本指企业为管理碳资产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即企业为实现自身碳资产保值增值而付出的成本,包括咨询成本、协商和谈判成本等。例如,企业委托外部咨询机构为企业制定减排策略和措施,或聘请或培训专业的碳资产管理人员(盘查员、审计员或交易员等)而产生的成本。交易员的培训受交易平台对于交易规则和培训要求的影响,但交易平台无法影响企业碳资产管理成本的其他方面。

机会成本是碳市场“错配”而产生的。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可以降低市场“错配”现象出现的频率。交易平台在提高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方面有一定作用,如为企业提供交易培训,增强企业的交易能力,转变企业的交易理念,促进交易在不同时间段的发生。

因此,交易平台对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对经纪费用和清算费用的影响

经纪费用指企业委托外部机构代为交易所支付的费用,或称佣金。经纪费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纪市场的竞争情况、交易市场的交易规模和交易平台收取的经纪商费用。交易平台对于交易规模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另外,交易平台对于收取的经纪商的费用有决定权,因此,交易平台对经纪费用的大小有重大影响。

清算费用是交易清算机构向市场交易者收取的费用。清算机构向交易者收取清算费用需要与交易平台达成一致,因此受到交易平台的制约。另外,部分交易平台的清算机构直接由交易平台设立,这些清算机构的清算费用直接受交易平台的影响。因此,交易平台对清算费用的大小也有重大影响。

4.对交易手续费的影响

交易手续费是市场交易者直接支付给交易平台的交易费用。该费用由交易平台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自行决定。因此,交易平台对交易手续费有直接影响。

(三)国际交易平台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欧盟碳交易的交易成本主要由监测、报告和核查(MRV)成本、减排成本和交易费用组成。交易费用中包括经纪费用、交易手续费和清算费用。根据研究显示,MRV成本占欧盟碳交易成本的81%,交易费用占11%,减排成本占7%,其他成本占1%。在内外部成本类型中,外部成本占51%,高于占49%的内部成本(体现为内部人力资源成本)。由于MRV成本占欧盟碳交易成本的绝大部分,因此,欧盟交易平台对欧盟碳交易成本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四)深圳碳交易平台对碳交易成本的影响

假设深圳碳交易平台现在的收费标准,现货交易手续费最高为成交金额的5‰。以每份配额20元的价格计算,1000元的成交额需要交易50份配额。如果交易手续费最高为成交额的5‰,则每份配额的交易手续费为0.1元。另外,清算费用最高收费为成交额的1‰,经纪费用最高收费为成交额的3‰。仍以配额价格为20元计算,每份配额的清算费用和经纪费用为O 08元。因此,深圳碳交易的现货交易手续费、清算费用和经纪费用总和为每份配额0.18元,占配额价格(仍以20元每份配额计算)的0.9%。

与欧盟交易平台的现货交易手续费、清算费用和经纪费用相比,欧盟碳交易的成本明显偏高。例如,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的交易手续费收费标准为O.5欧元/配额,清算与交付费用的收费标准为0.1欧元/配额。但欧盟碳市场主要为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为主,而衍生品市场的收费标准是非常低的。例如,欧洲气候交易所(ECX)的期货合约收费标准为1000份配额3.5或4欧元,即每份配额0.0035或0.004欧元。欧洲能源交易所的期货合约收费标准为0.18欧元/配额。

综上所述,深圳碳交易平台在降低交易手续费、清算费用和经纪费用方面并无太大空间。深圳碳交易平台对交易成本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如何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中关于交易的部分,以及如何降低机会成本对企业交易行为的影响。

四、关于交易平台降低碳交易成本的政策建议

(一)结构性降低

1.统一的市场架构

虽然深圳碳交易平台在降低交易手续费、清算费用和经纪费用方面并无太大空间,但是这些交易费用的适当降低仍然对碳市场的交易行为和交易量有正面的促进作用。深圳碳交易平台自身为商业机构,交易费用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降低交易费用应当考虑到深圳碳交易平台的可承受程度。从理论上讲,降低交易费用应当要求交易市场达到一定的交易规模。因为交易平台为交易开展所支付的成本有一个最低量,当交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交易规模的增加对交易平台的成本有稀释作用,即单位交易量的交易费用将可以下降。

深圳碳交易平台目前的交易范围限于本地的碳交易市场,而深圳本地的配额总量规模相对最小(与其他6家碳交易试点省市相比)。如果全国碳交易市场仍然割裂为7个相互独立、产品不可以互相交易的碳交易市场,深圳碳交易平台,以及其他6家碳交易试点的交易平台,其交易规模将是有限的。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市场规模效应降低交易费用,降低企业减排成本,应当将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的碳市场进行连接,允许所有碳交易试点的碳交易平台交易其他碳交易试点的配额,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碳市场架构。

2.统一的交易平台

即使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碳市场架构,但在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均存在各自独立的碳交易平台的情况下,其规模效应仍然会是非常有限的。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现有的配额总量,约在每年7亿至8亿吨配额之间,假设交易量为配额总量的20%,则每年交易量为1.6亿吨配额。如以每份配额价格为20元计算,年交易额为32亿元。再以交易手续费、清算费用为每份配额0.12元计算(减去经纪费用0.06元/配额,因为经纪费用归经纪商所有,并非归交易平台所有),年交易费用3840万元,平均分配到7个交易平台为548.6万元。这个数字对于各交易平台来讲,很明显是无法覆盖正常运营成本的。

因此,我国碳交易试点碳市场应当允许在全国性统一的碳市场架构下各交易平台开展公平竞争.以市场法则实现各交易平台的优胜劣汰,最终限制交易平台的数量,实现全国统一的交易平台。

(二)市场性降低

1.多样化的交易产品

欧盟碳市场存在多元化的交易方式以及多样化的交易产品。例如,欧盟碳市场同时允许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存在。每种交易产品基本都可以分为现货产品和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产品。多元化的交易方式和多样化的交易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市场交易者的需求,提高了交易的活跃度和流动性,保证欧盟碳市场自建立以来一直占据全球碳市场的头把交椅。

我国碳市场的交易产品面临较大限制。例如,目前我国碳市场只允许现货产品的交易,而不允许进行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再加上碳市场其他限制性政策的存在,如T+6的交易方式、禁止集合竞价和做市商制度等,深圳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将是非常有限的,覆盖深圳碳交易平台的最低成本所需要的交易规模利用现货交易是很难达到的。因此,碳交易平台一方面应当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创造性地发展新兴交易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建议,允许碳市场开展碳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的交易。

多样化的交易产品之所以能够提高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其根本原因是多样化的交易产品能够满足不同的市场交易者对配额交易的需求。这一点对于缓解市场“错配”现象、降低碳市场的机会成本同样有显著效果。

2.统一的清算机构

低碳交通报告范文4

关键词:环境会计 低碳会计 低碳经济会计模式

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并且已经成功地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的环境问题也成为了世界的焦点问题。低碳经济的概念在2003年由英国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对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在各国乃至各行业都引起了广泛思考,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已经成为会计行业的研究焦点问题。

一、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相关概念

有关环境会计的定义最早是1971年比蒙斯在会计学月刊中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提出环境会计就是将组织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影响传递给社会的过程。马林在1973年同样也是会计学月刊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也提到相似的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环境会计问题才引起广泛的重视。在1995年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以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管理关系的新兴学科。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提供对环境信息决策有用的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载体是环境会计报告,用来反应资源利用情况以及社会责任和社会成本履行情况。在1998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会议上讨论并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国》标志着第一份环境会计报告系统的国际指南。我国政府早在1992年就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措施,并颁发了十几部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面对我国发展环境会计的紧迫性,葛家澎教授将环境会计概念引入我国会计学界,为我国会计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借鉴西方环境会计发展经验和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形成了适合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低碳会计概念是2008年由Stewart Jones学者提出的,他指出碳会计就是与碳排放和碳排放交易及鉴证等与会计有关的问题称之为低碳会计。低碳会计的构建思路可以是组织部门组织机构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对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相协调的原则,也可以分别计量和报告有关碳排放的会计问题。我国学者周志芳等研究了企业单位在低碳会计计量确认以及低碳会计处理和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可以看出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及引起了世界的重视,低碳会计概念是在2008年才被提出,起步较晚,低碳但是会计作为环境会计的一个分支,是环境会计发展的重大突破和环境会计的新型会计形式,低碳会计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了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概念和关系,才能真正发展和完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

二、我国发展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问题,但是我国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核算体系和核算制度处于不断完善中,弄清我国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发展中的问题,对我国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

确认和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如何计量和如何确认是会计核算的首要问题。低碳会计中的首要问题碳排放计量问题中,如何准确计量碳排放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概念,首先是碳排放系数的统一和相关碳排放交易的数据的认可。碳排放量的确认是进行缴纳碳税金和进行碳交易的基础,所以碳排放计量问题是低碳会计发展的前提条件。碳资产和碳负债等反映单位碳业务科目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并且现在目前在会计报表中主要是以增加的方式以反映碳业务信息,使单位内的碳业务不具备完整性和单位间的碳业务缺少可比性。

(二)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中成本问题

成本核算问题是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有关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成本分类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成为了各单位成本核算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会议上讨论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环境成本是这样定义的: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任的原则,由于管理单位对环境影响而采取的措施而产生成本和为达到环境目标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对于环境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目前涉及的科目较少,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环境成本的计量。在低碳会计核算中,碳交易中碳排放成本的核算首先根据定义和相关性考虑发生的业务是否和碳排放有关,如果有关是何种关系,符合低碳会计资本化条件直接计入资本科目。费用化低碳会计科目根据属于的会计业务期间根据相应的价值分配到费用账户,但是由于资产和费用以什么价值确认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口径,给会计成本核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碳排放业务成本费用分配方法有多种,具体单位采用哪种核算方法还有待商榷。其他涉及对于很多单位碳税相关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属于盲点。

(三)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中会计报告问题

会计报告是单位财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单位财务整体情况的综合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问题也是对会计报告使用者判断信息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报告信息披露问题涉及到几个核心问题,就是有关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信息由谁以何种方式来来披露,披露内容准确性和向谁披露等主要问题。我国政府机关部门相继了关于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监督执行相关工作的力度不够,各项措施在实施方面还有有待完善。由于单位责任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设计会计部门有关实务操作中与环境相关的环境信息问题,影响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同样影响了政府部门披露环境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完整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要就企业对企业环境情况编制统计报表,现在我国已经要求单位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但是我国各个单位的环境会计信息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单位没有再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所以在单位财务报表中没有报告环境会计信息,并且在短时间内没有改善的意愿。主要在财务报表附注的形式披露相关信息,因此缺乏信息的可靠性。

三、低碳经济下建立会计模式的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下,可持续发展是总目标,要协调好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我国以前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的不同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发展模式要适应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的同时还要满足更多方面的标准。

首先由于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本身的特殊性,应该建立健全保障我国发展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法律法规,并且切实落实到实处能够促进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建设。在会计系统建立统一的计量和核算方法,加大有关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计量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计量和核算的制度体系。加强各部门单位领导和员工的培训,提高单位相关领导的职业素质,传统会计仅仅是实现本单位的利润最大化,而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是将整个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是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将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各项核算体系真正的嵌入到传统会计体系内部,而不是作为传统会计可有可无的补充部分。

作为会计系统的会计报告部分,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报告应该建立在会计业务全局的基础上,单位应该将碳业务要素化的同时采取会计系统严密的确认和记录使单位的碳业务真正的融入会计核算的过程,来形成真正反映单位的碳资产和碳负债等科目,最终形成完整并且真实的低碳会计报告。

参考文献:

[1]比蒙斯.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会计学月刊.1971,(5)

[2]马林.污染的会计问题.会计学月刊.1973,(2)

[3]USEPA,“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Case Studies: Green Accounting at AT&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 United States,1995

[4]张劲松,张健.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研究.商业研究.2001,(2)10-12

[5]Tietenberg.T.,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es,3rd edition,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lisher,1992

[6]Gray.R,“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Paul Chapman Publishing,London,2001

[7]Stewart Jones,Janek Ratnatunga.2008.A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Accounting:The Paradigm Shift Required in Carbon Emissions Reporting and Assurance.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Anaheim CA

低碳交通报告范文5

当日上午,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此拉开帷幕。中国国家主席、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00多位国家元首的到来,大大提升了这届大会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

这天早晨7时许,巴黎城还被夜幕笼罩。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就领着一队人马匆匆离开了下榻的宾馆,快步赶往地铁站。前一日,大家刚刚坐了11个多小时的飞机。顾不上倒时差,他们坐6号线、转B线、再搭乘大会安排的环保车后,终于来到会场入口处。一行人很快就在196个参加国和地区的旗柱里找到了中国柱。他们争相与印着鲜艳五星红旗的国旗柱合影,心里想的是如何把中国两个林业边会开好。大家都怀着同一个心愿:利用好这个国际讲坛,讲好中国林业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绿色碳汇工作者描绘的美丽画卷。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中国林业行动

30日下午16时30分,这是气候大会期间中国诸多林业边会的第一场。

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巴黎气候大会期间,林业议题主要是就如何继续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进行磋商。显然,中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建设与措施、中小城市的低碳经济实践、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恢复和社区发展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独特的作用。对此,各国已经有普遍认同。保护森林,可减少破坏森林而导致的碳排放;科学的、可持续的经营森林和造林,可增加碳汇;利用木材作为钢材、水泥等化石能源产品的替代品,可以减少碳排放;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森林还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空气净化、防风固沙、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农业、水利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作用。“减少毁林、减少森林退化、加强造林和森林保护、重视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增加碳储量”的提议,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行动”。这个主题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主持会议的李怒云很快就发现,位置并不占优势的观察员3号会场很快就坐满了各种肤色的代表。他们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印度、韩国、意大利等国。

边会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李怒云邀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光玉一起主持。来自中国、加拿大的政府官员、学者、慈善领域的领袖,就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建设与措施、中小城市的低碳经济实践、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恢复和社区发展进行交流讨论。

李怒云首先作了题为“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专题报告。她从中国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和促进公众参与林业增汇减排等3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中国政府重视林业建设和发展,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特别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参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丰富实践,重点介绍了以森林碳汇为主的林业生态产品的生产、管理和自愿交易,促进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发育的创新实践。

老牛基金会创始人、荣誉主席牛根生作了“构建生态屏障保护地球家园”的报告。从他的报告中,记者了解到,老牛基金会成立于2004年,是我国从事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非公募基金会。长期以“渡人渡己,心怀感恩;树人树木,责任天下”为宗旨;以“教育立民族之本、环境立生存之本、公益立社会之本”为使命;以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和公益推动为主要公益方向,为人类的健康生活和平等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实现“传承百年,守护未来”的目标。为顺应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近年来,老牛基金会持续加大了对生态治理公益项目的支持力度。截至2014年底,老牛基金会对生态治理和保护项目资金累计投入近2.8亿元,占全部公益支出的40%,在其投入的生态建设等公益领域中位居第一。由老牛基金会向碳汇基金会捐资,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开展的“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于2013年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慈善奖”。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林学院院长约翰・英纳斯报告的题目,是围绕“中国低碳经济――中小城市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展开的。他在报告中,阐述了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重点指标、指标对区域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正向驱动作用,并以福建省福鼎市和柘荣县为例,报告了指标的具体运用。他提出,通过开发节能技术,运用新能源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并转变生活方式等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实现区域性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同时提出了保持经济优质适度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的具体建议。

与会专家和代表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对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建立、推动以碳汇为自愿交易对象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表示认同,对老牛基金会为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善举表示钦佩,并认为中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值得向国际社会推荐。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碳汇城市建设

12月5日,大会的中国角迎来低碳主题日。“建设碳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边会在“中国角”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这个边会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和加拿大UBC大学联合主办。

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因此,此次研讨会以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分享碳汇城市建设经验、传播中国林业声音为主题,通过不同领域、不同组织、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专家学者的讲解,向国际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社会各界支持、参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丰富实践及成功案例,帮助各国代表了解中国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突出作用。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负责人及其合作伙伴的代表,共同讲述了怎样通过机制引领、资金投入、文化建设、社区发动等具体措施,动员和吸引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行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摩洛哥、瑞典、中国等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研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森林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工作,成为全球增加森林面积最快和人工林最多的国家,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卓越贡献。大家都清楚地记得,在此次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再次强调,实现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于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的信心和决心。各级政府积极响应,采取措施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确保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如期实现。然而,如何将发展林业与保护生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改善民生与应对气候变化等热点和难点问题统筹考虑,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不仅是政府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问题。

据悉,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作为中国国内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加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动建立和完善以碳汇为自愿交易对象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并开展了相关试点。与此同时,还与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部门合作,结合国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研建并了《碳汇城市指标体系》。

李怒云在主旨演讲中,解读了《碳汇城市指标体系》以及建设碳汇城市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她说,碳汇城市理念的提出及其指标体系的研建,旨在为贯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促进那些森林覆盖率高、碳汇增加快,而工业不发达、温室气体排放少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坚持绿色发展思路,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以碳汇为主的生态服务市场的培育,探索建立以生态产品市场化、货币化的生态补偿新机制,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因此,所建立的《碳汇城市指标体系》不仅强调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科学经营、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还考虑了诸多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为那些森林覆盖率高、绿树成荫、碳吸收量大,同时工矿企业少、空气清新、碳排放低的城市授予“碳汇城市”的生态名片,以展示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城市发展新路径。按照《碳汇城市指标体系》测评,河北省崇礼县和浙江省泰顺县获首批碳汇城市称号。他们建设碳汇城市的成功经验,对推动生态文明及绿色低碳、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加拿大UBC大学林学院院长约翰・英纳斯教授介绍了《小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公众意识-中国案例》研究报告。他的报告显示,89.5%的民众一定程度上知道低碳经济,85.2%的居民支持发展低碳经济,74.9%的居民期望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以改善环境,53.8%的居民认为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成本较高。报告发现,公众普遍缺乏低碳经济方面的知识。他建议,加大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知识的普及力度,全面提升公众对低碳经济基础知识具体实现途径的认识。

老牛基金会创始人、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主席牛根生表示,建设碳汇城市,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态是理念、是文化,只有深入人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而且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应当进一步修复和重塑人文理念;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展文化产业是科学的选择。老牛基金会将继续支持植树造林等公益项目的建设,为低碳绿色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满头白发的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长安丰杰声洪如钟。他说,学会在推动荒漠化防治新技术新材料运用、防沙治沙学术交流、国际交流合作、科学普及宣传等领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服务地方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河北省张家口市因2022年冬奥会而引人关注。该市林业局局长王海东说,张家口市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和空气治理力度,全面创优生态环境,维护首都生态安全,在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绿色发展、引入市场机制、拓宽筹资平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办好冬奥会奠定了生态环境基础。

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主任周彩贤介绍了北京市重视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机制;将碳汇林业发展融入流域管理、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为环境服务付费和建立大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基金的经验。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谢玉红介绍了该会在推动低碳社区建设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温州市低碳城市研究会秘书长应苗苗和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博士陈秋夏,联合报告了温州应对气候变化的系列行动。

会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参会的北京国投盛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表示,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赠高科技产品――沸石,共同建立土壤修复和盐碱地改造等示范基地,积极参与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中国绿色碳汇

气候大会期间,李怒云辗转于每一个会场、参观每一个展台。她始终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国绿色碳汇事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悉,前不久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森林经营。李怒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她说,目前我国中幼龄林比例占到森林总面积的60%以上,林分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功能不强。通过加强森林经营,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林木生长环境,能够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同时,又能促进林下植被的健康生长,促进形成具有乔灌草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使之充分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森林疗养、森林游憩、增加森林碳汇等众多效益。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指出,林业碳汇已纳入国家碳交易体系中。李怒云说,林业碳汇项目是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16个专业领域之一。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两个部分,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国家核证减排量属于目前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之一。重点排放单位可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包括林业碳汇)抵消其部分经确认的碳排放量。

在李怒云看来,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具有特殊优势。林业碳汇项目除了产生一定的项目减排量外,还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吸收污染物,以及更能够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效益。林业碳汇交易项目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怒云介绍,我国政府正在调整林业发展方式,从重视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向重视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转变。从而增加我国森林碳汇,注重加大森林保护力度,减少森林碳排放。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育林木新品种和研发森林经营新技术,以科技支撑促进我国林业发展。对于促进林业增汇方面,希望国家能够加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现在我国进入了森林资源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时期,林业生态建设难度较大,需要有力的资金保证。也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碳排放企业,能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中来,捐资造林,减少碳排放。对此,每个企业和个人都该身体力行。现在社会大众可以足不出户就参与捐资造林,实践低碳生活,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来。人们可以点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网站,通过网络捐资的形式,进行捐资造林。

李怒云希望,国际涉林谈判能够继续往前走,在新协议中体现林业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产生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成果,从而为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共同维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低碳交通报告范文6

Adams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到中国做项目,十多年来,他目睹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量的方面,更表现在质的方面。“这几天,我每天都会从新闻报道中读到关于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的内容。”

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2011年9月24日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投资2万亿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解振华透露,国务院近期批准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将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扎实推进低碳试点、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等十方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时代,是这个时代的新名称。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新的名词,比如碳排放、碳管理、碳交易。

碳会计也是新鲜词汇之一,新华每日电讯甚至在7月1日这一天将其列入“热词”。词条解释中说:“今后,专业会计师需要测量和报告公司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新的报告要求、必要的管理变动、适应性政策制定、税务变化和碳交易等对公司经营造成的各种影响。财会人员要想迎接挑战,就必须真正理解其他间接排放的影响,并为自己所服务的企业提供建议,帮助企业成为低碳经济的实践者。”

以前与环境保护等企业社会责任关系并不紧密的财务人员,特别是CFO,被推到了低碳经济时代的前沿。ACCA此前的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2010年,全球碳市场增长了84%。预计到2017年,该市场每年增速将超过35%,从2010年到2017年,该行业将增长至少7倍。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积极参与碳信息披露的相关工作,其中毕马威、安永和德勤是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的技术工作组成员,参与气候变化框架的撰写,由此可见碳披露和报告工作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性。

过去,ACCA将很多精力投入到可持续发展报告上,近几年他们发现,随着企业面临的碳资产管理要求越来越多,会员和学员都希望能了解更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学习碳会计的内容。

CFO的新职责

电力企业和其他能源消耗型企业的CFO被特别提醒要注意他们的碳资产管理。

“在所有国家,与电力相关的企业,以及能源消耗型企业,都要适应碳交易模式。”Adams说,“目前CFO的定位已经发生转变,从此前的财务总监转向价值管理者。CFO不是碳管理专家,但他们应该了解那些能够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法律法规,例如减低碳排放的内容;应该注意税务导向,为企业争取到税务方面的利益;应该可以通过节省碳交易中的金钱而降低成本。”

Adams指出,在低碳经济时代,建立碳问题衡量管理系统成为CFO的新职责。他建议这些CFO建立案例分析,首先是关于普遍现象的,需要做哪些准备,来应对新情况;其次是关于产品的,什么样的产品更加符合低碳标准;最后,要确定企业面临的碳问题是什么,如何应对。“建立一些财务模型、资金模型,知道资金来源,管理好投资者关系,这些都是CFO必须做的工作。作为企业的高管之一,CFO负责向投资者汇报经营成果。通常投资者都很聪明,他们需要CFO判定企业目前有哪些潜在风险,准备如何应对潜在风险。”

他以电力企业为例。“比如在战略方面,这些企业的CFO有三种选择:一是大量获取碳资源,比如煤炭等;二是寻找替代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等;三是转向可以替代碳排放的行业。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也有了新内容。企业知道自身会产生碳的机器设备和产品服务有哪些,能够排放出多少的碳;政府会衡量一个行业的碳排放标准,决定碳减排量,以及如何在行业和企业之间分配配额,例如拍卖碳减排的优惠配额。作为企业的外审及会计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和企业一起摸清碳排放情况,进行碳交易―如果排放量多,需要为下一年多买一些配额;如果排放量少,则可以卖出一些配额以赚取利润。会计师事务所还可以帮助企业测试它们的碳管理系统,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并最终提升企业价值。

不仅仅是低碳

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碳是人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不是个好办法。可持续发展性有着更广义的范围,包括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包括生物形态领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医疗、交通,甚至教育,无不面临这样的问题。Adams认为,所有的行业都面临他们特定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但在所有的问题中,水资源的保护必须紧跟在低碳之后,成为我们要关注的第二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农业企业和水利发电企业的CFO来说,它们应对水资源保护有更多的关注。

Adams认为,无论是碳交易也好,水资源的保护也好,都需要政府出面,制定详细的标准和规则,这是首要的。

他所提醒的,正是目前各国政府在努力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