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城市建设工作总结范例6篇

社区城市建设工作总结

社区城市建设工作总结范文1

一、制定方案

区委于6月11日召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建设“平安城市”实施方案,研究“平安城市”创建工作。6月23日下发了《关于建设“平安城市”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根据省、市委建设“平安福建”、“平安三明”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城市实际,决定从~年—~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建设“平安城市”活动,~年底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明确提出了建设“平安城市”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坚持统一领导步调一致、坚持依法治区依法办事、坚持专群结合齐抓共管、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等五项原则;确定了五个明显提高、五个明显下降、五个有效遏制、五个防止发生的总体创建目标和分三步走的工作步聚(即~年1月—6月动员部署、~年7月—~年12月整体推进,实现达标,~年1—12月巩固提高);确定营造和谐发展环境、加大对敌斗争力度、严厉打击犯罪、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整治农村房屋质量安全问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等八项工作重点,特别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大平安、大稳定”的思想,针对城市实际,把农村房屋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

二、明确目标

总体计划用三年时间开展建设“平安城市”活动,全面实现创建目标。力争两年(~年底)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具体计划:~年1月—6月为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主要任务是成立机构、制定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深入动员部署,全面启动建设“平安城市”活动;~年7月—XX5年12月为整体推进阶段,实现“平安县(市区)”目标,具体是:~年30%的乡镇(街道)、30—50%的社区(村)达到“平安乡(镇、街道)”和“平安社区(村)”的标准;~年底100%的乡镇(街道)和90%的社区(村)达标,实现建设“平安城市”总体目标,使我区成为全市首批达标县(市、区);~年1月—12月巩固提高,全面达标,100%的社区(村)实现“平安社区(村)”标准,全面总结创建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创建水平,全面实现“平安城市”目标。

三、狠抓落实

1、加强领导。区委决定成立由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江鸣任组长,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汗明任副组长,人大、政协、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建设“平安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决定从政法部门抽调3名干警组成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创建工作领导格局,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强化宣传。一是层层动员部署。6月21日全区建设“平安城市”动员大会之后,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辖区各单位都相继召开建设“平安城市”、“平安乡镇(街道)”、“平安社区(村)”的动员大会,传达上级会议精神,部署创建工作,统一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目前,六个乡镇(街道)和部份区直部门已制定出具体的创建工作方案,初步在各级各部门形成了建设“平安城市”的共识和创建氛围。二是组织工作队深入村(居)进行宣传发动。区里组织挂点村(居)的部门,配合各乡镇(街道)深入全区22个行政村、24个社区居委会向广大村(居)民宣传建设“平安福建”、“平安三明”、“平安城市”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在宣传发动中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创建文明城市相结合、与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相结合、与创建文明村镇相结合。深入发动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平安城市”的活动,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多形式宣传。利用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宣传栏、黑板报、墙报、广播、挂标语、发传单等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建设“平安城市”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据统计全区已召开各种动员会议50多场次,出各种板报宣传栏60多期,悬挂宣传标语12幅、发放宣传单5000多份。

3、抓好试点。区委、区政府决定北门街道、洋溪乡作为建设“平安城市”的试点乡(镇),并要求各个乡镇(街道)要抓好2—3个村(社区)的试点工作,并从最小的社会细胞“家庭”和最基层的社区(村)抓起,拟定在陈大镇抓建设“平安家庭”试点,在列东街道抓“平安社区试点”,以积“小安”为“大安”。积极探索建设“平安城市”的工作路子,摸索工作措施,总结工作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使建设“平安城市”的工作健康有序地顺利开展,少弯路。

社区城市建设工作总结范文2

一、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经济社会宏观发展战略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之间的竞争。京津冀、长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4%的人口,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2%,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79%,成为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差距的重点区域。提升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城镇密集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京津冀地区有如下特点:一是经济持续增长潜力大。年GDP占全国8%,人均GDP是全国平均的1.8倍,与、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较高。共用相同的水、电、路网,经济文化活动联系密切,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相互依存度较高,城市群已经基本形成。三是人才众多,科技实力强,具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和智力的支撑。四是区域腹地较广,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

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重要特点体现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了在环渤海地区的地位,强调了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国务院明确指出,推进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国务院(国函62号)批复明确,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发展的目标是将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明确要将新区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宜居生态型城区。的发展要注重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同时,要注重于大连、青岛等环渤海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协调。要加强产业协作,加强港口协作,加强城市间交通协作,共同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和京津冀,以及更广阔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

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依据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12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37号)等一系列法规和文件要求,抓紧落实并编制有关专业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法规,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遵守城市规划的意识。

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搞好节地、节水、节能、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首位。要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坚持集中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盘活土地存量,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要从水资源匮乏的实际,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重的原则,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海水淡化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严格控制并治理海河水系及渤海湾的污染。要加强绿化建设,加强海河两岸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努力创造丰富多彩和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形成各种绿地类型有机结合的多功能绿地系统,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探索适合保护要求的旧城有机更新模式,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现代建筑,不断提升城市人文环境。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心城、新区和武清、宝坻、宁河、静海、蓟县等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优化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布局。要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商品和要素市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进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大力加强以防洪和抗震为重点城市减灾建设,按照形成完善的城市减灾体系的要求,加强大型防灾骨干工程、城市重点工程防灾设施、城市防灾信息系统的建设,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要依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做好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近期安排,是指导城市近期发展建设的依据。国务院(国函62号)批复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做好近期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的重点和时序。近期建设规划重点是要综合考虑本地区资源、环境和财力条件,提出在近期内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明确城市在近期内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实施时序,确定对城市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目标等。要优先安排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要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好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满足当地群众住房改善需求的住房用地的安排,并在布局上加以落实,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精神和生命健康的需要。

要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做好新区规划。《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号),对新区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新区的规划,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按照建设现代制造研发和转化基地、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做好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的安排。要集约、节约建设用地,保护好耕地、生态绿地和湿地。要加强水资源对新区发展影响的对策研究,重视污水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要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安排,以保证现代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增强。新区的规划,要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妥善协调新区和中心城区的关系,中心城区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施工业东移战略,为促进新区发展提供依托。新区规划的实施,要按照国务院批复(国函62号)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新区现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保证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得到切实有效落实。希望新区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的创新,创造出对全国有重要借鉴作用的经验和做法。

要加强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抓紧制定住房建设规划。为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市要加强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综合调控,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市危旧房改造在已往几年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大大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要按照37号文件要求,在探索和落实建立符合我国人多地少国情的合理住房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要加快现有住房状况的调查分析王作,明确“十一五”期间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目标。从方便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与就业出发,编制住房建设规划并纳入近期建设规划,明确用地的分期供给规模和布局区位,并向社会公布。要加强对旧城区改造的规划控制和引导,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与可能,量力而行,严格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稳步推进现有危旧房屋的改造,依法规范拆迁,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的过快增长。

三、坚持体制创新,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必须坚持在城市规划管理机制体制上创新,争当全国的示范。为全国提供经验。城市规划具备的公共政策属性,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体制不顺畅,机制不完善,管理工作不能与时俱进,适时创新,那么就会影响科学制定的《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要针对规划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系统研究,在健全制度、规范程序上下功夫。

要加强城乡规划法制建设。切实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就必须逐步建立健全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对城市的开发、建设各个程序做出明确规定,进行严格管制。当前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建设部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坚持红线(城市道路用地)制度,建立了绿线(绿化用地)、紫线(历史文化建筑)、黄线(交通设施建设用地)、蓝线(水面)管理制度等强制性内容。市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地方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城市规划社会公示制度。城市的各类规划一经批准,除保密内容外必须立即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要逐步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查询制度,规划审批方案应当定期公开,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城市规划审批事项可以进行查询,及时调查处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违反城市规划行为的投诉。

要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城市规划委员会,除了政府机关参与外,还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各种利益集团及组织的参与,共同协商,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同时,通过这种过程,取得公众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和关心,支持和监督城市规划的实施,实现对城市的科学治理。城市规划委员会要在各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重要规划特别是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和修改,以及城市重大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民主讨论,提出建议,按照规定程序由人民政府作出决策。

要集中统一规划管理权。《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的通知》(国发13号)明确要求,“城市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确有必要,可由设区的市规划部门在市辖区设置派出机构。城市各类开发区以及大学城、科技园、度假区的规划等必须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由市城乡规划部门统一管理。市一级规划的行政管理权擅自下放的要立即纠正。”目前各地大多实行了城市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市要按照国发13号文件要求,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新区包括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塘沽、汉沽、大港,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要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一种既充分发挥各行政管理机构、区政府职能,又能统筹协调的规划实施机制。

社区城市建设工作总结范文3

为了进一步贯彻《区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年)的通知》精神,镇政府决定,在全镇范围内,以巩固国家卫生镇为抓手,全面开展建设健康社区活动,更好地推进健康社区活动的有序开展,特制定镇建设健康社区三年行动计划(-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区府建设“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上海市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坚持惠及广大群众,以各类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以满足市民健康生活实际需求为根本,以提高市民健康文明素质为切入点,协调整合资源,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市民积极参与的互动机制,深入地推进健康社区各项建设工作。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通过全面开展建设健康社区工作,显著提高镇生态环境、市容环境和居住环境质量,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城镇文明程度,到年全面完成《镇建设健康社区三年行动计划(-年)》目标任务,努力使我镇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和总体环境处于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健康指标。

1.全面启动和实施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

2.积极推进建设健康场所活动的深入开展。

3.大力倡导健康市民行动计划。

4.建立和完善建设健康社区社会评价体系。

三、重点工作

1.加大建设健康城区(社区)宣传力度。

①深入开展"五个一"宣传活动。

②开展建设健康社区主题活动。

③多形式开展各类宣传活动。

2.加大推进力度,全面建设健康社会。

①认真组织开展居民慢性病的控制。

②大力普及生殖健康防治知识活动。

③深入推进"清洁家园"活动开展。

④积极开展"人人运动"健身锻炼。

⑤广泛推进建设健康场所的基础设施工作。

四、建设健康城区(社区)特色工作

拓展“打造健康,共建健康家园”主题特色,围绕:

①营造健康环境。

②造就健康人群。

③发展健康社会。

三大主题内容,确定个性工作项目。

五、建设健康城区(社区)个性项目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健康建设活动逐步引向农村,全面实施健康村庄建设。

①健康环境方向。

②健康人群方向。

③健康社区方向。

六、建设健康城区(社区)的主要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网络。

成立镇健康促进委员会,建立一个工作班子,完善一套工作机制。

2.落实责任、加强督查。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健康城区(社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相结合,形成有效工作机制,确保人、财、物的到位,并进一步加大建设和督查的力度。

3.积极引导、社会参与。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宣传作用,构建互动平台,征询市民建议,多渠道、多方位地普及健康知识,积极探索志愿者服务的良性互动模式,拓展队伍,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4.坚持特色、争先创优。

结合地方实际,突出主题,围绕个性项目、体现特色、注重实效、争先创优、全力推进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区(社区)工作。

社区城市建设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和谐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了一条快速城镇化之路,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人口、交通、资源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传统城镇化是城市优先发展、高耗能、数量增长型、高环境冲击型、放任式机动化、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则应该是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低能耗、质量提高型、低环境冲击型、集约式机动化、社会和谐的城镇化。《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 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2.1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下的城镇化新发展模式,注重区域和城市综合发展,突出城乡统筹、城市空间集约高效、公共服务均等、社会和谐发展、社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城市发展模式。

2.2 以科学规划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乡规划是引领城市科学发展的“宪法”和总纲,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和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着重关注以下内容:

(1)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统筹区域发展:增强区域联动与协作,明确区域分工,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共享区域发展成果。

(3)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构建城镇与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一体、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4)构筑新型城镇体系: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各级、各类城市与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

(5)生态优先与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3 营口市城市总体规划解析

营口市位于东北松辽平原南部,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距离沈阳市179公里,大连市220公里。市域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东部为丘陵,西部为渤海海岸,中部为平原,海岸线长122公里。

3.1规划背景

国家明确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

自然统筹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协调的发展思路。国家推进环渤海城镇密集区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等区域发展政策和环境的变化,均会对营口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重大项目等得到国家和辽宁省的扶持,从而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

3.2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康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全域规划的要求,推进市域城乡规划全覆盖。

3.2.1 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

教育设施规划:总规中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教育设施规划的总方针,切实加强农村地区教育师资、设施及经费的投入,改善教育环境,在公共教育资源上统一协调分配,增强区域内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形成城市市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市(县)、区中心医院――乡镇中心医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市(县)两级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技术指导。

文化设施规划:中心城区、县级市城区建设一批标志性、现代化、综合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各个乡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且有站址的文化站;加强各乡镇及中心村文化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体育场所及健身设施的建设,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3.2.2 城乡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

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结构组织的基本框架,合理的交通网络构架是高效城市空间组织的基础。营口市域综合交通重点构建由高速公路+区际快速路和城际轨道+轻轨共同形成“双快”网络,在现状交通走廊的基础上,结合用地布局,建立网络化联系通道,组织快速客、货运运输,分流过境交通车辆。提高交通网络的连通度,并在城区各组团之间形成区间分流系统,使之从单一的“走廊-节点”向心格局转向紧密的“网络-枢纽”格局,减少交通过于集中于中心城区的压力。

3.2.3 统筹城乡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状城市供水布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系统,对现有水厂进行改造、扩建,并适时在乡镇建设新水厂,推进农村地区自来水管线的敷设;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改扩建4座;新建3座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变电站、26座66千伏变电站;改扩建1座天然气厂、新建5座天然气门站;改扩建1座热电厂、新建6座集中供热锅炉房;规划在南北城区各建一座垃圾处理厂。

3.3 城乡空间布局优化

规划形成“一带三轴、双城联动、两副四级”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带三轴,一带即依托滨海路形成的南北向沿海发展带,三轴为从沿海向内陆辐射的北部老城区―老边--大石桥发展轴、中部北海新区―盖州发展轴、南部鲅鱼圈区、仙人岛―熊岳发展轴。双城联动,即北部城区与南部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联合驱动营口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两副四级,即大石桥和盖州两个市域副中心城市,传导主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结构。

3.3.1北部城区

营口老城片区:发展重点在于旧城改造、河海新西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园建设。产业基地片区:重点发展工业、教育科研、体育设施和配套生活服务设施。营东新城片区:规划功能以居住、办公、冶金、钢铁锻造、装备制造产业为主。临空产业区:以营口机场为中心,发展空港物流。北海新区: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设施发展的重要地区。

3.3.2南部城区

鲅鱼圈片区:规划功能为营口南部中心、港口及临港产业区,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区。熊岳片区:发展商贸物流、居住功能。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规划功能为港口、能源化工产业区,兼有白沙湾旅游度假功能。

3.4 城乡产业布局规划

在带形组团城市发展战略框架和港口推动、产业集聚战略的指导下,着眼于推动并合理引导产业空间拓展,以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带动全市、融入辽中南城市群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理念为指导,采取集聚发展的思路,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实现绿色升级与低碳转型。

北部平原农业区:重点发展以优质水稻、蔬菜、经济作物、水产品、畜牧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实施水稻科技提升工程,建成全省优质米生产基地,以高科技示范园建设为依托,打造精品蔬菜基地。

中部滨海综合产业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综合产业区。依托南北两大城区,形成三大产业板块。

东部山林经济区:根据营口东部山林地区的振兴规划,在盖州、大石桥东部山区重点发展榛子、大扁杏、林地中草药、林地山野菜、林地食用菌种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业等产业。

3.5城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原则,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营口北部城区――南部城区形成的沿海发展轴为生态轴线,以辽河、城市片区间楔形绿地为生态廊道,以渤海、永远角湿地、东南部低山丘陵为生态屏障,以辽河生态带为生态动脉,以境内水系为生态静脉,以盐田、点状绿地为生态增长点,形成山海相拥,一轴六带多点的生态格局,构筑环境优良、景观优美、开放互动、良性循环的营口市生态结构体系,实现营口市“亲河、拥海、吻绿”,谱写一曲“天人合一、山水共鸣,低碳交响”的生态协奏曲。

4结语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其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切实发挥总体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实现城乡一体,构建生态文明家园,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营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Z].2011.

[2]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营口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2-2030)[Z].2012.

社区城市建设工作总结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以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篇章为例,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与规划关系

1.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偏见所引发的,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1.2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结合

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城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要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恢复并重的原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城市生态。

继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3体现环境保护之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国际旅游、生态城市为目标,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保持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生态景观发展,建立稳定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建立安全、有序的生态社会体系。

3.1通过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分析核定规划人口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交通承载力与能源、资源总量及利用强度等;这些指标是规划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可直接反映规划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适宜度及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的具体分析得出环境承载范围内的城市人口,并明确水资源保障措施,纳污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与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工业、服务业、居民用水指标及污水排放指标需进行适当控制。

3.2规划布局环境影响分析

1)规划空间结构有助于环保。在总体结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和与周边城市的相协调,提出了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将利用风景区、河流、山林等自然条件,构筑网络状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黄山市山、林、城、田、水共存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景观特点,对绿地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并相应提出了管制要点,从整体上构筑了黄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布局基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

2)用地功能调整有利于环保。总体规划在产业布局中提出工业外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削减了中心城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尤其是工业粉尘、废水和so2,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支持作用。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地区,由于地区的环境容量大,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强,污染相对较轻,这种布局的调整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3.3分区管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分区管制有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在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提出市域空间管制措施及事权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划定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各城镇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3.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通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现状分析提出防治目标,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规划充分考虑了黄山市工程性缺水的因素,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通过修建水库、中水回用的方式,开源节流并举,通过循环经济增加整体水资源。 提出结合各组团的发展,加强城市快速路及其他主要交通道路建设,优先发展公交交通,适时发展轻轨交通,引导居民合理出行,以缓解私家车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交通拥挤,噪声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整体思路上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4结束语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曹明德,黄锡生 主编.环境资源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社区城市建设工作总结范文6

一、*年全市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契机,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改革试验区建设顺利起步

改革思路基本形成。国家批准*为试验区后,迅即成立市、区县两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完善了改革工作组织体系。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决定》,为市政府及区县改革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委、市政府以“开门搞改革”的全新理念,整合最广泛资源,集聚各方力量推进试验区建设,在调研、发动和汇聚民智的过程中逐步统一思想认识,营造了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向全球网友“公开问计”,收到各类建议5000余条,向一批权威政策研究机构“定向求策”,以招标形式吸引市内外科研力量开展5项重大专题研究,由市领导领衔组织13项重大调研,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各研究机构投入统筹城乡改革研究,逐渐廓清思路,明晰工作方向。集思广益的《*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已经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明确提出改革试验要以一圈两翼为平台,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镇务工经商和城镇资源下乡发展扶农双向对进,完成“共建共享新*”的发展任务、“构建科学发展机制”的改革任务和“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的试验示范任务。以《意见》为依据,着手制定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上报国家。

区县试验加快推进。选择九龙坡区、垫江县、梁平县作为先行示范区县开展试点。九龙坡区提出了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改革思路,以农民自愿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和扶持优秀农民工转户进城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综合性产业开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垫江县按“小单元、多模式、低风险”逐级推进思路,选择50个有条件的村探索改革模式,并积极推进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因地制宜流转土地;梁平县在土地流转和发展专业合作社方面努力探索突破,梁山镇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较好地解决了分散经营与竞争市场的矛盾,创出土地流转的“八角模式”。此外,江北区出台了农民转市民“1+5”的政策,大足县宝兴镇以编制土地流转流程和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为基础建立了土地流转和下访制度,南岸区和大渡口区在农民工“阳光公寓”、廉租房和蓝领公寓建设方面先行一步,江津区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新居工程、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多种方式,南川区积极推行工会、劳动保障、农业、司法四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农民工维权“4+X”模式。

专项改革开始启动。市级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积极研究改革思路,努力推进工作创新。《*市城乡总体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城乡总规获批实施,以此为指导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提出了完善市、区县、镇乡村三级规划体系和推进产业、用地、建设、环保四规协调的思路。推出“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城乡统筹、均衡服务”的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方案并开始在江北、九龙坡、南岸、永川、南川五区试点。出台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并以渝中区、沙坪坝区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先行先试。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试行)》,积极发展各类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对口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试验区取得积极进展。商务部与*市形成部市共同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合作备忘录并表示支持*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建设,信息产业部确定在*打造城乡统筹信息化试验区,国务院扶贫办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科技部与市政府建立工作会商制度支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海关总署把*作为西部重点开放口岸,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等也明确了支持我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向。

围绕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大工作力度。以“关心关爱、自尊自强、共建小康、共创辉煌”为主题在全国率先设立“农民工日”,组织了“十佳”农民工表彰、农民工风采摄影大赛、“共建和谐家园”文艺晚会、农民工集体婚礼等一系列活动,针对“壮有业、居有房、老有养、少有教、病有医”等农民工切身利益问题推出了一批政策措施。按“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制定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办法,加大了强制工伤保险的推行力度,预计到年末参加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将达10万人。以鼓励农民工举家迁入城镇定居为核心,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优秀农民工优先进城。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对农民工购房给予价格优惠和契税减免,累计改造2142套存量房、闲置房形成3.35万平方米的农民工公寓,引导用工企业为农民工提供集体宿舍8.62万平方米,鼓励企业向未享受保障性住房和集体宿舍的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

此外,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身改革试验,将资源、要素引向乡村开发建设。商社集团、建工集团、美心集团、广厦集团等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调整,将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开发融合,推进实施三次产业联动的综合性项目,与农村居民共建共享,掀起了工商资本进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大潮。

(二)配套推进综合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狠抓*年“三级改革试点”贯彻工作。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取消、调整、停止实施行政审批项目312项。落实向六大中心城市下放的权限,进一步研究向边远区县、“一圈”区县下放权力。基本完成39个区县乡镇机构职能确定、机构调整、编制核定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开展行政执法“四规范”工作,提高我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优化行政机构设置,组建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城市公共运输管理局、*市高速公路管理局,继续做好中医药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完善驻京工作体制,明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职责。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展加快。*年末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突破6000亿元。国有经济调整和搬迁提速,完成开司与南航集团组建*航空有限公司并实现首航,重钢集团环保搬迁工程开始实施,长江橡胶厂环保搬迁项目已建成投产,康乐制药、西南制药二厂环保搬迁项目投入试生产,天原化工、农药集团、三峡油漆、天厨味精、民丰化工铬盐等环保迁建项目进展顺利。国企遗留问题处置取得明显进展,年内有望了结1000万元以上、总标的30亿元的积案50余件,全面完成国企拖欠职工“三金两款”12亿元的清偿。推进国有企业水电气剥离及社会职能移交,累计剥离208户企业,每年为企业节约支出1.7亿元,减少水电气欠费1.5亿元。到*年底,将搬迁和调整库区企业1360户,占库区企业总数的97.4%,有望在*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企业调整搬迁任务。推进小煤矿整合,全市煤矿企业数从1182户减少到486户,小型煤矿井数从1378个减少到1005个。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势趋好。截止*年10月,非公有制经济产业活动单位达63.8万个,实交税金2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5%。预计*年全年实现增加值225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达到55%左右。《*市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市政府出台《*市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意见》,建立了42个民营企业维权监测点。引导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预计年内将新增6户大型工业企业。抓好都市工业和中小企业基地建设,年内市级都市工业园(楼宇)将达到60个、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64个、产值超过1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75个。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支持体系,60多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额突破200亿元。

公共财政改革取得成效。部门预算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基本覆盖全市,全面实施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加快,启动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25个区县实行了“乡财县管”。市级机关公用经费实现了“零增长”,节约出7000多万元经费主要用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全面清偿了“普九”欠债。外债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要素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修编,继续引导各区县用好已出台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周转及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政策。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服务城乡建设。*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第四个、中西部唯一一个中央企业产权交易平台,正在积极争取成为非上市公司股权场外交易市场。重钢顺利回归A股市场,西南证券、*银行等市属重点企业有望年内上市,机电集团、商社集团等已进入上市审批程序。年内获得30亿元债券发行额度,交旅集团、能源投资集团已分别发行企业债券12亿元、8亿元。

社会事业改革取得进展。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资金12.35亿元,实现农村学校与县镇学校按同一标准拨款。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高等教育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5.5亿元资金将中职资助范围由“五类人员”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和市外籍困难学生。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全市48.9%的科技攻关和能力建设项目由校企合作承担。重新修订*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特大洪灾之后无大疫,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完成82个规范化卫生院创建,全市已有24个区县(自治县)基本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纲要阶段性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区县全覆盖,参合农民达到1807万人。社区卫生稳步发展,市级财政按社区服务人口不低于15元/人·年的标准对社区公共卫生进行补助,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15所。选择部分医院开展单病种收费限价试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突破。继续落实好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并将服务延伸到进城农民工,开展“春风行动”和“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引导帮助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2万人,基本消除主城区和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零就业家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并全面兑现到位,针对猪肉价格上涨等问题对城镇低收入人员实行临时生活补助,确保了社会稳定。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预计全年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将突破130亿元。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年金试点。

推进内外贸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度提高,1~10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9.4亿美元,增长32%。本地企业走出去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1~10月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4个,总投资1.03亿美元,增长5.72倍;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项目56个,合同额3.02亿美元,同比上升1.8倍。启动城乡商贸统筹试点区建设,基本完成区县国有商贸企业改革任务,积极推进完善与商务部的“部市合作”机制,探索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全新模式。

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建设。实施校地合作计划、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合作计划、村企共建新农村计划,引导高校、金融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生猪、奶牛、柑橘等三类农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等公用事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年规范客运企业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构建公共交通服务平台。出台了市政府购买公交客运服务的办法,组建了IC卡公司,优化调整主城区公交客运站点布局,制定了换乘枢纽中心建设规划。改革范围将由主城区公交客运进一步延伸到近郊班线客运。

二、*年体制改革总体要求

*年对*改革是重要而关键的一年,我们将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中,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开局起步中,在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喜庆氛围中迎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必将推动*改革发展进入继往开来的新阶段。

(一)改革面临新机遇

党的*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持续的政治动力。*高高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进一步扬起解放思想的风帆,为*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改革探索、率先趟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全市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为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直辖十年积淀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今年全市经济发展再创佳绩,显现出更好更快的发展态势。1~9月全市GDP增长15.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7.3%,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7.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8.5%,创下直辖以来的又一高点。预期*年宏观发展环境向好,我市有条件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改革的承受度将进一步增强,从而能够更好地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改革向纵深推进。

群众对改革充满期盼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部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加快推进改革符合党心民心。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及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后,群众对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约束的心情更为急迫,社会舆论有利于改革推进,改革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

(二)新形势对改革提出新要求

改革已进入系统设计民生制度的时代,要以奠定和谐发展的制度基础为使命。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重在调动市场主体的发展积极性,更多地关注了效率。随着多元化社会格局初步形成,为了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消减当前发展阶段中的矛盾与冲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注民生不能再停留在应急和办实事的层面,而应该逐步从制度层面体现公平和正义,逐步构建起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民生制度体系。

改革已进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阶段,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模式转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必须以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机制为终极目标。同时,也只有依靠坚持不懈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建立新型发展模式,才能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改革进入战略转折期,必须触及深层次矛盾、推动政府自我革命才能突破。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按照先易后难的思路推进改革创新。矛盾较少、比较容易改的领域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而涉及利益主体多、成本高、矛盾深沉的领域触及不够。很多矛盾和问题如久拖不决,将错失最佳突破时机,并在时间累积中进一步垫高改革成本,从而可能使改革陷于停滞。因此,改革进入新阶段,必须以非常之决心、非常之勇气、非常之手段来推进深层次的改革,特别要以政府自身改革、自我革命来牵动全面改革,取得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之功效。

改革已进入综合配套推进阶段,单兵突进很难再有所作为。改革步入深水区后,每项改革往往都涉及不同的领域和力量强大的群体,改革措施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将前所未有,因而出台措施需更谨慎、准备应更充分。在具体的改革实施中必须坚持全局视野、系统设计,考虑到改革的配套性,协调各项改革步调,取得综合改革效益。

(三)*年改革总体思路

*年,我市要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对*314总体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主线,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龙头,以市场主体建设为基础,以民生制度设计为动力,充分保护和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改革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和重大进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推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取得重大突破〖1〗

(一)促进农民工有序转移转化

围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镇)六个环节促进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化,带动整户迁入城镇定居。建立多层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体系,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年免费培训初次进城务工创业人员25万,农村劳务经纪人3000人,开办200所农民工夜校。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管理,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设立普法宣传点和法律援助站,支持组建农民工工会,帮助农民工维权。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农民工技能大赛,表彰一批技能型农民工。制定保障农民工安居的各类住宿标准,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在工业园区新建农民工集体宿舍和务工公寓,在主城区和劳务输入集中区建设小户型低租住房,推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新居工程,改善农民工及其家眷居住条件。继续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参照企业务工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研究制定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力争*年末市内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万人以上,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6万人以上,建筑、矿山等高危行业工伤保险、意外伤害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9%以上。改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条件,全市新增指定学校50所,方便农民工子女在城镇就近入学。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实际居住地接受计划免疫接种,引导用工企业定期组织农民工身体检查,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推进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全面向农民工开放,在园区、农民工聚居区组织流动影院、流动图书站等服务,办好“农民工日”。在农民工务工和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协调开通公交客车,方便农民工出行。引导各区县出台优秀农民工评选条件和确认办法,落实相关政策,鼓励优秀农民工转户进城。

(二)鼓励城市资源下乡发展扶农

对城市工商资本、金融资本下乡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行激励政策,重点引导资本下乡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实施农工贸一体化项目和小城镇综合开发等,建立与农民共享收益的机制,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市民化。以安排财政资金补助或政府采购、帮助协调融资、予以税费减免、实行优先用地等方式,引导企业下乡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年将统筹城乡发展十大综合性开发项目纳入市级重点建设计划。落实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事项,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支持涉农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开展设立村镇银行的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乡村房屋抵押贷款试点。扩大生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开展水稻、柑橘及其他大宗农副产品保险业务。支持劳务输出大县在特色产业园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留置空间,在条件适宜的乡镇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开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带动劳动力本地转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打造资源下乡承接平台,保障农民长期稳定收益。

(三)支持区县改革创新尽快突破见效

营造全市创新谋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各区县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指导下,按三个“有利于”原则进行改革试验。支持九龙坡区、垫江县、梁平县三个先行试点区县率先突破,将全市性改革事项优先放到三个试点区县开展试验。引导其他区县结合本地区实际选择改革突破口,不等不靠,从有条件的领域先行启动试验。加强对区县改革的统筹协调,引导改革试验坚守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生态环保等基本底线,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帮助解决改革试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控制改革风险。促进“一圈”和“两翼”在改革试验中优势联动、合作共赢。研究“一圈”产业园区与“两翼”区县耕地“占补平衡”和收益对口分享的机制,探索异地办园、跨区转移劳动力和兴办工业的多种模式,制定合理的跨区县、跨园区经济收益分配办法。继续推进“圈翼”对口区县共享科研、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对口帮扶年度考核。推进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四)创造改革试验的基础和条件

从规划、统计、考核、争取中央支持等方面入手夯实改革试验基础,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实施全域规划。编制完成全市主体功能规划,贯彻实施城乡总体规划,争取国家批准全市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完成市域产业、国土、城乡建设、生态环境规划的空间协调,开展3~5个区县“四规合一”试点,全面启动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域规划编制。根据主体功能重新确定分区域投资、用地、环保等标准,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统计工作,完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劳动力转移等基础调查制度。制定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考核办法,规范考核程序,根据考核结果设立“改革创新奖”,对实绩突出的区县和单位给予奖励。及时总结成功的改革经验并在全市推广,把成熟的改革成果制度化。建立改革工作研讨交流机制,完善市、区县改革信息平台,筹备开好全市首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强各级部门与中央部委的对接汇报。

四、大力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

(一)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整合行政资源,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机构新体系。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管理新方式,推行社区自治和村民自治,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争取更多区域性行政事业中心落户*,把*打造为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协调、行政监管、公益服务中心,以行政资源的聚合助推经济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权责划分新机制,管理和服务重心进一步下沉,出台向边远区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县简政放权的措施。全面推进“乡财乡用县监管”的乡镇制度改革,加大对贫困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区县统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规范市以下垂直管理部门与区县政府的关系。改革行政绩效考核机制,实施“一圈”“两翼”区县分类考核,推进“一圈”“两翼”对口区县捆绑考核、相邻经济区联合考核等方式,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就业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

(二)围绕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加快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步伐。精干国有资本在投资、工商产业和地方金融三大领域的力量,发挥投资集团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做大盘强*银行、农信社、西南证券、万州商业银行、*国信、三峡担保、大东方保险和西部租赁公司地方金融企业,进一步壮大*商社、农工商、联交所、港务物流等服务类企业,完成机电、商社等十大集团整体上市,形成引领*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力量。深化国企改革,新完成1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任务,减少子企业50户以上,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新推进35户市级国有企业剥离生产、生活用水电气和社会职能移交,全面完成三峡库区四期511户企业结构调整目标任务,完成煤矿整合工作。加强国资管理,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向非公有经济成分开放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的投资、建设和营运,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争取出台《*市促进中小企业条例》,督促落实现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政策,改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开展银行、担保机构、企业多向诚信活动,促进企业信用自律。

(三)围绕更好更快发展推进资源要素制度改革

研究出台导向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资源节约、替代与合理开发的激励、约束和补偿体系。建立和完善矿产、天然气、水等重要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水权分配、登记、转让等各项管理制度。扩大循环经济试点,支持一批循环型园区发展。建立完善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根据市内不同区域的环境容量、生态特点,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选择部分区县开展试点。在努力争取国家保障我市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用好用活现行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及建设用地指标周转等政策,加强统筹城乡建设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的用地保障,努力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耕地面积不减和质量不降、用地结构更合理、投入产出绩效更高的目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竞标方式安排乡村产业及建设类补助资金,提高政府性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带动作用,完善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健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强拟上市公司储备库建设,争取年度培育推出10~15家企业上市融资。加快设立*统筹城乡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前期工作。以部市合作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城市和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市场“双建”、流通“双十”、产销“双会”等工程,建设保税物流港区,完善大通关体系,集中力量打造内陆商贸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发挥*在西部地区的开放桥头堡作用。

(四)围绕民众切身利益强化民生制度设计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结合镇乡村和农村居民点规划,调整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预留建设通道。以中心镇为载体,配套实施农村畅通、水利、治污、能源、通信及农房改建等村镇基础设施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一县一公司”的电力体制改革扫尾工作,实现全市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完善乡村污染治理机制,鼓励有机污染集中处理,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相结合。制定新农村建设分类标准,引导不同区域分类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相协调。将新农村与土地集约化经营、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减灾救灾等相结合,发挥集中投入效益。根据人口分布状况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在县城、中心镇新建110所寄宿制学校,制定城乡中小学教师两年轮换制度并启动试点,全面解决乡村代课教师问题,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免除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推进完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推进乡镇卫生服务向村级延伸,探索对乡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加强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荣誉评选、特殊优惠政策享受等挂钩,以激励型计生政策引导人口合理增长。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流动文化服务车等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抓住《劳动合同法》实施契机,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保体系。扩大“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城乡统筹、均衡服务”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按“新账不欠、旧账分年归还”的原则,制定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遗留问题解决时间表。制定出台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办法,*年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中的适龄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鼓励*年前“农转非”人员自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分征地时间和不同年龄段予以一定缴费补贴。稳步提高农村低保水平,加大救助力度。探索将农村五保老人就地转为城镇人口,由享受五保政策转为享受城镇低保户的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