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范例6篇

数字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数字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范文1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属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范畴,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等,自用房地产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范围。2000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IAS 40),将投资性房地产定义为:为赚取租金或为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但不包括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或用于管理目的的房地产,不包括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的房地产。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SSAP 19中和中国香港在SSAP 13中认为,投资性房地产是指对有关土地和建筑物拥有的权益,这些土地和建筑物必须是:已完成的在建工程和开发项目,是为投资目的而持有,并且其租金收益可以公平协商,不包括企业为自己的目的拥有和占用的房地产、出租并由集团内另一公司占用的房地产。

二、中外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

评估准则的制定与会计准则制定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引入,国际会计界在对公允价值确定以及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等方面与评估界进行沟通交流,以增进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正确认识和促进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推广,同时这也促进了会计界对评估行业的认识,对提高评估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样,在制定评估准则时,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欧盟等一些国家的资产评估协会也会十分关注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关注度更高,比如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的制定。

(一)国际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

IVSC对投资性房地产制定了相应的准则,即《IVS 233在建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是针对在建情况,但仍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一般情况及相关概念进行了描述:This standard examines the matters to be considered when valuing investment property that is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on the valuation date and identifies appropriate valuation approaches。

(二)英国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操作规范,对涉及投资性房地产评估等方面均做出了专门的规定,也就是说英国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是在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规范中规定的,并没有专门的评估准则进行规范。

(三)中国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

投资性房地产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中的重要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也是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发展起来的新兴资产评估行为。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或准则对于适应会计准则的变化、规范执业行为、指导实践、提高执业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适应会计准则新变化的需要,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适应市场和提高执业水平的需要,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以下简称“中评协”)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于2008年3月成立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项目组,收集、翻译了国外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方面的大量资料,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涉及的重要名词、术语、价值类型、评估方法及评估理论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国内投资性房地产评估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规范――《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指导意见突出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的特点,并参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满足了会计信息的需要。

三、中国与国外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对比

(一)相同点

1.理论来源相同。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理论来源是《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国际评估准则中的《IVS 233在建投资性房地产》部分理论源自通用准则和不动产权益准则,不属于《IVS 230不动产权益》准则范畴。同时,IVS 233必须遵循《IVS 300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的原则,在IVS 233注释3中其将财务报告作为评估目的,在注释12中将财务报告列为特别注意事项。

2.评估目的相同。《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三条和第十条分别指出,“对符合会计准则规定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一般等同于资产评估准则中的市场价值”。IVS 233注释4明确写明,“此准则提供评估在建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时应遵守的原则,市场价值是指在市场中模拟交换的价格”。由此可见,国内外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评估都侧重于对其公允价值的评估,即市场价值。

3.相似的估值方法。资产评估的估值方法常用有三种,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对于投资性房地产而言,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投资性房地产不适用于成本法估值,市场法和收益法能够很好地对其公允价值进行估值,而国内外也都是优先考虑采用市场法和收益法来评估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四章评估方法中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的市场法、收益法的使用情况等做了详细描述,而国外IVS 233同样也十分强调投资性房地产市场法和收益法的运用,在IVS 233注释6中指出,“在缺乏直接可比的销售证据时,评估价值必须使用一个或多个以市场为基础的估值方法”“关键投入的可比市场数据用以支持贴现现金流量预测或收入资本化的计算”。

4.参数选取类似。用市场法评估资产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可比案例的选取,案例选取的越具有可比性,评估结果越接近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对于用市场法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价值亦是如此。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十五条、十六条明确指出了可比基础选择的重要性,并对相关比较因素比如交易情况、交易日期、容积率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方便评估人员据此选取可比案例。IVS 233同样在注释6中表明了可比案例选取的重要性。同样,在使用收益法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时,收益法最重要的三个参数――收益额、收益期限和折现率的选取国内外也都给予了相似的规定。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十七条至第二十条从“净收益”“收益期限”“折现率”三方面对收益法三大参数选取进行了规定。IVS 233则在注释11、注释9中分别阐明了对收益、折现率和收益期限的规定。

(二)主要区别

1.投资性房地产概念不同。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其中,“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而IVS 233中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土地、建筑或部分建筑,不包括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在日常业务过程中作为存货销售的房地产。IVS 233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界定较为详细。

2.专业术语表述略不同。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对评估方法分别以市场法、收益法等文字进行定义和描述,而IVS 233中并没有涉及“市场法”“收益法”等类似字眼,相反是用“现金流量预测”“收入资本化”等专业术语来描述。不过这些并不能造成国内外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的实质性差异。

3.准则的详略程度不同。我国的准则倾向于给出具体的操作建议,而不仅仅是一个导向性作用。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上,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在有关概念的解释上较为详尽、具体,而IVS 233则是给出了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中的原则性指导。举例而言,在运用收益法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时,关于对租约条款因素选取数据,IVS233要求用租约条款的可比市场数据进行计算,而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则对租约条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规定,如租金及其构成、租期、免租期、续租条件和提前终止租约的条件等。

4.准则体系结构不同。为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采用了与国内其他准则相似的结构体系,分为“引言”“基本要求”“评估对象”“评估方法”“评估披露”和“附则”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具体操作要求、评估准则、评估方法以及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分类等。IVS 233准则则是采用了国际评估准则的通用惯例,准则由正文和注释两部分构成。

5.侧重点不同。《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在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估值时侧重于对土地使用权和区间值等有关事项的规定,例如在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时,指导意见对土地使用权的分类、剩余使用年限等方面做出了多方面说明。区间值是我国评估准则的创新部分,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三条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市场法和收益法无法得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时,可以采用符合会计准则的其他方法。如果仍不能合理得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经委托方同意,还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分析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区间值,得出价值分析结论,并提醒评估报告使用者关注公允价值评估结论和价值分析结论的区别。”国际上,IVS 233则较为关注在建工程评估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说明,另外还特别指出了财务报告、收购、兼并和出售企业或部分企业、诉讼等评估注意事项。国内和国外准则的重点关注点不同,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等国情的不同导致的,并不影响它们在实务中的运用。

四、借鉴与启示

(一)评估方法方面

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加入假设开发法评估方法的使用。因为在建的投资性房地产往往可以作为抵押标的物进行抵押借款等,而此时的投资性房地产处在在建状态,很难采用以往常用的市场法和收益法进行评估,因此就可以用假设开发法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另外,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不动产的一部分,我国准则在运用市场评估时严格对可比案例的地点、时间和交易情况进行限制,而实际上,投资性房地产往往缺乏实际交易可比案例。通过对比国内外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中市场法的应用条件,笔者认为,我国的指导意见可以借鉴国际做法,放宽市场法的应用条件,以便更好地适应实际评估工作。

(二)注重评估准则与会计准则的衔接

投资性房地产不仅属于评估行业术语,也是会计行业的常用概念,并且《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专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会计处理、后续计量模式等方面做出规定。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而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评估人员对其发表专业的估值建议,这一点上,国内外评估准则都与会计准则做了很好的衔接。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章明确要求评估人员在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时需与委托方及会计师进行充分沟通。未来,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行业中的兴起,评估人员在进行评估业务时会涉及到更多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比如在企业合并或进行减值测试时就可能会涉及到投资性房地产的评估业务,但是目前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并没有对这种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估值进行说明,指导意见可以依据会计准则对相关部分进行完善。

(三)完善评估目的

与国际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相比,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缺乏对投资性房地产特定评估目的的说明,指导意见主要明确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并没有关于抵押、诉讼、收购合并等特定评估目的的说明。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抵押、收购兼并等经济业务频繁发生,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单一评估目的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我国评估准则应该顺应经济潮流进行及时修订,将符合经济行为的特定评估目的加入指导意见中,以使指导意见更好地指导评估实务。

数字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范文2

1规范与定量评估阶段

美国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评估始于20世纪初[1],当时美国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监管、问责和透明性的要求。大学图书馆在捐助机构、主管教育部门以及行业联盟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开始制定图书馆建设标准和规范,以保证图书馆发展有持续充足的资金、一定数量的馆藏、相应配套的设施和工作人员。

1.1卡内基集团推动下的图书馆规范制定对美国图书馆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钢铁大王卡内基从1911年开始,在美国捐资兴建图书馆,共捐赠了1300万美金,总共建成了2509所各类图书馆,其中108所大学获得40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建造图书馆。受赠的大学校长、图书馆主管们发现没有现成的标准来指导卡内基投资的运用。后来由于约翰逊(Aivin•S•Johnson)的调查报告严厉批评了美国卡内基图书馆的服务效果等原因,卡内基财团决定停止图书馆建设,转向图书馆的评估。因此在卡内基董事会的促成下,《卡内基集团和高校图书馆标准》出台,其20条标准涵盖一座图书馆的座位多少、馆藏规模、人员编制、分类、编目等内容,其指标简洁适用,流传至今。在卡内基集团的影响下,到1934年,美国大多数教育评审组织都设立了高校图书馆馆藏最低8000册(卷)和每个学生最低投入5美元经费的标准。馆藏书目清单在早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卡内基董事会发现,仅仅强调馆藏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在集团的资助下,1930年肖恩(C•B•Shaw)出版了《高校图书馆书目》,该书目首要目的是为了评估馆藏,其次才是采购指导[2]。

1.2行业联盟推动的定量评估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卡内基集团的兴趣从图书馆转移、美国大萧条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高等教育迫于财政压力,一些评审组织推出更为灵活的指导,取代原有的标准。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推出了新标准,包括馆藏规模、经费、人员和报酬等。1965年颁布《高等教育法》,旨在推动提高美国大学和图书馆发展,相应地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于1959年推出了指导图书馆发展的标准,其中规定了图书馆最少馆藏要求。1965年《克拉普乔丹公式》出版,该标准同样强调图书馆的定量标准,并认为清单法和其他定性方法是“迟缓、无聊和高成本的”[3]。美国大学图书馆20世纪初期相关规范标准的出台及开展的评估实践,为之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图书馆评估提供了早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具。ARL是北美最大的研究型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非营利组织,在美国大学图书馆评估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963年ARL推出了StatisticsTM,开始收集并出版其成员馆的相关数据,包括图书馆文献数量、新增书刊数量、现刊数量、运行经费及馆员薪酬等。在StatisticsTM,ALA在1980年创建了研究图书馆协会指数(ARLIndex),并报告对外公布,测评成员馆的馆藏量、经费和人员投入的工具[4]。ARL指数已成为北美地区最早、认知度最高的测评指标,每年根据测评结果对北美地区图书馆进行排名。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测评工具也在不断调整,2007年,ARL推出基于2005年到2006年数据的Expenditures-Focused指数(后称为ARL投入指数),来描述其成员馆的资源投入量,至今每年出版的ARLIndex仍受到高校及图书馆的高度重视。1970年ARL成立了高校图书馆管理研究办公室,后改名为领导和管理研究办公室(OLMS),目的是通过促进组织发展改进来指导图书馆馆长。OLMS做了一系列工作来推动高校图书馆认识到评估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1978年ARL采用了《高校图书馆标准》,该标准由ARL和ACRL联合编制,但其核心内容仍然是强调投入的定量评估。

2绩效评估阶段

投入评估主导的时代,不少人也认识到,完整的评估应该有更广泛的内容。兰开斯特在其著作中指出“当前的标准大多基于现有机构的实践基础上,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好的’,他们强调投入而非结果(服务)……或许,评估需要的是机构能评估他们自己的满足用户的绩效”[5]。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学者开始图书馆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的研究,ARL鼓励其成员馆开展相关实践,如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等,一些研究者将商业领域的方法诸如全面质量管理、SERVQUAL测评方法等引入图书馆。到90年代后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展大规模、协作性的评估项目成为可能,图书馆评估揭开新的篇章。1998年,ACRL了《学术图书馆成效评估报告》,提出了对图书馆本身所开展的活动、提供的服务,以及它对学校整体目标所作贡献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6]。ARL基于投入的排名这样的评估越来越不受重视,为此ARL开始开发基于信息充足率和投资回报率的评估。1999年许多美国图书馆评估界领导人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开会,商讨在绩效评估中取代经费指标,会上ARL出台“新评估倡议”——根据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意见,利用征集、跟踪、理解并采取行动的一整套服务程序。2004年6月,美国颁布《高等教育图书馆标准》,其中明文规定了高校图书馆要进行成效评估,标志着强调图书馆运行效率的绩效评估和强调图书馆对读者最终影响的成效评估正式走入美国大学图书馆。

3全面评估时代

进入21世纪,美国图书馆评估协作文化达到了成熟阶段,方法学家、人类学家、统计学家等方面的专家与图书馆员一道,开发出一系列工具,能够使图书馆精确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合理配置资源。

3.1ARL的StatsQUAL®工具包为了顺应时展,满足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评估要求,ARL陆续组织开发了一系列评估工具包,合称为StatsQUAL®,分别是:ARLStatisticsTM、LibQUAL+®、Digi⁃QUAL®、ClimateQUAL®和MINESforLibraries®[7]。这些工具都是由ARL推动评估发展,在图书馆评估研究者、管理者和方法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为了相同目标而将最佳理念变成公共工具。图书馆不仅可以利用这组工具测评自己的图书馆,而且可把最佳实践作为标杆,图书馆之间分享经验、相互学习。①LibQUAL+®。1998年,ColleenCook等人组成团队开始修改移植最初用于企业界服务质量评估的工具SERVQUAL,将其引入图书馆界,该小组得到ARL资助,成果后来命名为“LibQUAL+”。LibQUAL+®包括从22个核心项目中提出定量数据和由不限成员名额的评论形成的定性数据。LibQUAL+®强调用户意见和对质量的看法,大约40%用户参与。截至2014年底,LibQUAL+®收集了1000多所机构的超过100万份用户意见。②DigiQUAL®。为了弥补LibQUAL+®在数字图书馆评估方面的不足,ARL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NSDL的)计划支持下,建立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估项目DigiQUAL®。它主要是在LibQUAL+®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评估体系还在不断研究发展之中。③ClimateQUAL®。ARL评估工具中最新的一个。源于199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图书等机构开展的一项组织氛围与多样性评估活动,通过两次相隔4年的调查评估活动,人们发现组织氛围和文化对于图书馆组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该项目正式成为ARL倡导的一项评估工具项目,即ClimateQUALTM。ClimateQUAL®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评估图书馆工作人员,以测定对图书馆组织至关重要的氛围和组织文化。④MINES项目,MINES(MeasuringtheImpactofNet⁃workedElectronicServices)即网络电子资源影响评估,起源于ARL的E-Metrics项目。MINESforLibraries®侧重点是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即电子资源使用者人口统计情况和使用地点等。MINES已经应用在地方居民网络专业知识能力方面的测试中。

3.2基于投资回报的图书馆评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数字资源的不断增多对图书馆传统服务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其存在价值受到怀疑。因此美国一些图书馆引入经济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测定图书馆的投入回报率,以评估图书馆经济价值和影响,用实实在在的货币化数据来说明图书馆所产生的收益[8]。美国大学中,先后有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图书馆对其参考咨询服务开展价值评估(1999年),匹兹堡大学图书馆对其馆藏期刊开展社会价值评估(2006年),伊利诺伊大学厄巴那—香槟分校图书馆与爱思唯尔等公司合作价值评估(2007年)。2006~2009年,在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研究所(IMLS)的资助下,由ARL和田纳西州立大学等机构开展为期3年的lib_Value项目,目的是通过开发一套可测量的方法和工具来评估大学图书馆的投资回报,向学校管理层和资助单位展示图书馆的价值[9]。

4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的启示

数字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范文3

第二条日常纳税评估是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对直接管理的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据此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改善纳税服务的行政管理行为。

第三条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并运用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开展。遵循分类实施、因地制宜、人机结合、简便易行的原则。

第四条市局日常纳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的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各县(市、分局)地税机关应加强对日常纳税评估工作的领导,基层税源管理部门的所(分局、科)长对所辖重点税源户的日常纳税评估工作负直接责任,并对所辖所有管户的纳税评估工作负领导责任,税收管理员对所管辖纳税人的日常纳税评估负直接责任,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内容、流程及要求开展具体工作。

第五条日常纳税评估的对象为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税收管理员应对查账征收的纳税人在每月申报期结束后有计划的开展;对实行定期定额(定率)征收税款的纳税人以及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其生产经营情况,结合典型调查,不定期进行日常评估,以判断定额(定率)的合理性和是否已经达到起征点,按照《核定征收办法》执行。

第六条日常纳税评估的工作流程是:确定评估对象——案头分析审核——疑点核实处理——立项专业评估。

确定评估对象

(一)日常纳税评估的评估对象由税源管理部门或税收管理员确定,具体由税源管理部门负责,各县(市、分局)地税机关应加强指导,制定日常评估计划。

(二)税源管理部门在选定日常评估对象时,要结合相关信息以及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申报软件系统对纳税人的纳税资料进行综合审核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下列纳税人作为日常纳税评估的重点评估对象:

1、税负异常变化的纳税人;

2、长时间零申报和长期亏损的纳税人;

3、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纳税人;

4、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中违章违规较多的纳税人;

5、综合各类指标及其预警值分析可能存在问题的纳税人;

6、上级税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安排评估的纳税人。

(三)税源管理部门对已确定的日常评估对象,指导并督促税收管理员在规定的时限内按要求完成评估任务,指定专人建立日常纳税评估对象清册、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台账,实施跟踪管理。

第八条案头分析审核

(一)案头分析审核是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审核纳税人的申报数据是否存在疑点问题的工作过程。案头分析审核是日常纳税评估工作的重点。

(二)税收管理员对确定的日常评估对象开展案头分析审核时,应在《税收管理员手册》上登记相关内容,并将分析审核情况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上做相应的记录。

(三)案头分析审核的方法及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一般审核、分析审核、指标配比审核等。

一般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期限办理当期纳税申报;

2、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

3、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税务登记表鉴定的税种进行全面申报;

4、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5、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购领、开具发票;

6、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全面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7、审核纳税人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年度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

8、审核纳税人纳税申报的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9、其他需审核的内容。

分析审核主要包括:

1、分析审核纳税人申报的各地方税税种金额同相关的计税依据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2、分析审核纳税人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

3、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上期或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对分析,分析审核申报数据是否发生重大异常变化;

4、将纳税申报数据与同行业数据进行横向比对,并考虑相关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审核申报数据与同行业数据是否存在不合理差异;

5、将纳税申报数据与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审核申报数据与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是否相符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包括: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商品)的生产、销售情况、单位产品原材料耗用及能耗、物耗情况、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采购销售渠道、产品(商品)的库存情况以及往来账项变动情况等;

6、利用外部获取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审核申报数据是否存在异常。包括:利用国税部门的增值税、消费税信息,审核纳税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申报缴纳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等的相关信息,审核纳税人相关税种申报缴纳情况是否真实等。

7、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进行审查分析的其他内容。

指标配比审核:

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中,可以参照专业纳税评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各类指标及其预警值进行指标配比审核。各县(市、分局)地税机关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指导督促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确定具体的评估内容,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及预警值。

(四)案头分析审核应采用计算机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

(五)税收管理员在案头分析审核的同时,应逐步健全“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积累相关数据,为实施专业化评估奠定基础。

(六)案头分析审核处理意见分为:未发现问题、补缴税款及滞纳金、提请行政处罚、税务函告、税务约谈、实地核查六种。

(七)案头分析审核结束后,税收管理员应综合归纳评估结果,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填写初步的意见,并报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

(八)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税收管理员处理意见,认真审核界定,提出意见。对补缴税款及滞纳金、提请行政处罚等明显的问题,由税收管理员按《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内容及程序进行处理;并结合日常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拿出建议,进一步规范辖区税收管理工作。对相应的《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文书资料,由专人登记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台帐后集中归档。

第九条疑点核实处理

(一)疑点核实处理是对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的纳税人纳税申报数据存在的疑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并依法进行分类处理的工作过程。

(二)对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的涉税疑点,可按要求采取税务函告、税务约谈、实地核查以及电话、传真、信函、网络等其他便捷有效的方式进行核实,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经税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批准同意后,税收管理员方可对纳税人的涉税疑点作进一步核实,并按规定程序实施。

(四)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纳税人存在下列涉税疑点或问题之一且情节较轻的,税收管理员提出税务函告意见,填入《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税务函告,同时填制《税务函告通知书》。

1、未按规定购领、开具发票;

2、税控装置中读取数额与申报数额存在较大差异;

3、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当期纳税申报;

4、未按规定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纳税资料;

5、申报的计税依据与生产经营规模不相匹配且明显偏低;

6、申报的财产税、印花税等与计税依据或应税收入逻辑关系明显不符;

7、减免税主体资格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8、减免税到期,进入征税期的当年利润额陡降或突变亏损;

9、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

10、比同行业盈利水平明显偏低,且存在收入或成本费用不实嫌疑;

11、未按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12、其他应当实施税务函告的情形。

(五)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纳税人存在下列涉税疑点或问题之一的,税收管理员提出税务约谈意见,填入《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税务约谈,同时填制《税务约谈记录》。

1、未按规定购领、开具发票;

2、税控装置中读取数额与申报数额存在较大差异;

3、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和记帐凭证;

4、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当期纳税申报;

5、未按规定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纳税资料;

6、申报的计税依据与生产经营规模不相匹配且明显偏低;

7、申报的财产税、印花税等与计税依据或应税收入逻辑关系明显不符;

8、减免税主体资格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9、减免税到期,进入征税期的当年利润额陡降或突变亏损;

10、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

11、比同行业盈利水平明显偏低,且存在收入或成本费用不实嫌疑;

12、存在将应税收入计入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营业外收入等科目的嫌疑;

13、关联企业之间可能存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

14、未按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15、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不符合规定;

16、企业所得税税前弥补亏损不符合规定;

17、“三项所得”(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转让所得、债务重组所得和接受非货币资产捐赠收入)处理不符合规定;

18、经税务函告涉税问题无法解决;

19、其他应当实施税务约谈的情形。

(六)凡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等问题,税收管理员提出实地核查意见,填入《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实地核查,实地核实应下发《税务核查通知书》、出示《税务检查证》,同时填制《日常纳税评估调查核实记录》。

(七)疑点核实工作结束后,税源管理部门应根据核实情况拿出日常评估处理意见,具体分为:未发现问题、补缴税款及滞纳金、提请行政处罚、建议专业评估、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等五种。

(八)疑点核实工作结束后,税源管理部门应根据评估发现的问题,对纳税人按《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内容及程序进行处理;依据处理结果由专人登记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台帐,并将《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核实记录及相关资料集中归档。

(九)对发现的疑点问题情况复杂,税收管理员无法进行进一步核实的,由税源管理部门申请县(市、分局)纳税评估委员会立项进行专业评估。

(十)对经评估存在以下问题之一的日常评估案件,需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1、存在偷税嫌疑的。

2、存在逃避追缴欠税嫌疑的。

3、无正当理由拒绝税务函告、税务约谈或实地调查核实的。

4、对经纳税评估应补缴的涉税款项,拒绝及时足额入库的。

5、涉嫌其他税收违法行为需要立案查处的。

对需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的日常评估案件,税收管理员应依据《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相关核实记录,起草《纳税评估报告》,经县(市、分局)局日常纳税评估领导小组审核后移交稽查部门,并填制《纳税评估案件移送书》。

第十条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应根据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对日常纳税评估中发现纳税人在税收政策理解、财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税收管理员应当向纳税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注意做好日常政策宣传与辅导工作。

第十二条市局将建立日常纳税评估工作月统计制度,各县(市、分局)局也应建立日常纳税评估工作月统计制度,于此月10日前向市局征管科上报上月《日常纳税评估工作统计表》。

第十三条税源管理部门要指定专人加强日常评估资料管理,本着“简便、实用”的原则,建立纳税评估档案,妥善保管各类纳税评估资料,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相关核实记录上记录的纳税评估信息和《纳税评估报告》是税务机关的内部资料,不得发给纳税人,不作为纳税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纳税评估资料也不得作为税务稽查案件处理的依据。

第十四条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中,瞒报评估真实结果的,或不移交应移交案件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五条各县(市、分局)局要建立健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岗位责任制、评估复查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加强对评估工作的日常检查与监督考核。

第十六条各县(市、分局)局可根据本实施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报市局备案。

数字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范文4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企业经营风险;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35-03

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

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当时的注册会计师职业界面临着空前的“诉讼爆炸”,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日益增强,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我国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公司经营本身存在的风险,以及审计技术的局限性等,使得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所作出的审计意见作完全的保证,而只对有能力作出保证的程度承担责任,这时,审计界就开始探讨风险导向审计运用。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从较低层面上评估风险,导致审计资源在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分配不当,难以保证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但企业处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企业战略和经营风险都将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当企业管理当局串通舞弊时,内部控制是失效的。如果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因而急需一种全新审计模式来代替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就应运而生。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与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的分析和评估为基础,综合考虑评价影响审计风险的各种因素,并将风险水平加以量化,然后以此为根据来确定审计实施的重点和范围,进而对被审事项的真实、公允进行实质性检查。它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企业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风险评估整个流程突出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审计起点从原来的会计报表项目转为从企业的环境、性质、目标战略及业务流程,全面评估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进行设计。会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① 其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②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不恰当或存在缺陷 ,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键经营流程。

4.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三、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① 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目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 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在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 100%。

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

下面举例说明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

步骤一、经过对企业经营风险要素的识别,从指标体系中,选择一部分指标来进行计算。

它们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状况指标,资产营运效率、安全边际指标,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等。

步骤二、确定每个指标的取值

A=企业长期偿债能力,B=盈利能力状况,C=资产营运效率,D=安全边际,E=顾客满意度,F=市场占有率,G=主营业务市场份额,H=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I=合格产品比率,以上指标取值均为1― 5 分。

其中1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强、资产营运效率非常高、安全边际程度非常高、顾客满意度非常高、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大,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短、合格产品比率非常高。

5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弱、资产营运效率非常低、安全边际程度非常低、顾客满意度非常低、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小,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长、合格产品比率非常低。

运用专家意见法,通过反复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假设每个指标取值如下:

需说明的是,本举证仅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多元比较,而未采用高等数学中矩阵来求解。矩阵中每一数字表示该数字所载列的参数相对于该数字所在行的参数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相关加数值(即各自的权重)是由其上一行的平方根除以4得出。因此,可以计算出个指标的权重如下:

(二)企业控制风险的评估

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要素效果的函数。审计人员无法改变控制风险水平,仅能评价控制系统和评估未能揭示出错报的概率。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控制政策与程序与认定不相关;(2)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3)取得证据来评价内部控制显得不经济。那么审计人员可以将控制风险定为 100%,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如果审计人员将控制风险定为 100%以下的某一水平,则要执行下面的步骤来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

1.根据识别初步评价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先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识别相关的控制风险,对控制风险水平作一个初步的评估。了解内部控制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每一结构要素中制度和程序如何设计;(2)这些制度和程序是否得到执行。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控制风险识别的结果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

2.通过控制测试降低估计的控制风险水平

审计人员决定通过有效方法进一步降低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时,可以设计追加的测试程序来进行,包括3种方法:重新执行、进一步观察和文件测试。审计人员进行测试时,应该对3个层次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即对最高层、中层和最低层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由于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可以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来更好地了解,所以大多数审计人员在没有实施控制测试时都不愿意将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水平。

3.控制风险的计量

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按层次可分为3个控制层次,即最高层、中层和基层控制。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子系统,3个层次中的每个层次的可靠性程序决定着整个内部控制的可靠性。控制风险为:C=1-P;P=P1*P2*P3

其中,C 表示控制风险,P 表示内部控制的可信性,P1、P2、P3分别表示最高层控制的可信度、中层控制的可信度和基层控制的可信度。首先,对最高层控制所设计的控制风险指标包括权力决策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达标率。这些指标越高,则内部控制设计相对较为健全,控制风险较小。在中层控制流程上,所运用的指标主要为评价管理部门设立的全面性、互为牵制作用性指标,当这一指标越高时,即管理部门的设计越全面,各职能部门之间能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则控制风险就可能会小些。在基层控制流程上,评估控制风险的指标主要有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岗位轮换率,业务操作的换人复核率,稽核程序执行率,稽核统计差错率,稽核重大事项的及时报告率等。当这些指标比率较高时,控制风险相对较小。上述控制风险评估的计量结果与控制测试的测试结果相结合,就可具体地评估出控制风险。

(三)检查风险的评估

检查风险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程序有效性的函数。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其水平的高低与被审计单位无关,而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有关。审计人员能够控制检查风险,但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要素制约,以及审计人员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检查风险不能根除。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同,检查风险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即: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随着审计人员实施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变化而改变。

结束语

目前,审计风险评估体系还存在以下下问题:(1)非财务性指标运用较少,如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潜在的危机等指标如何计入指标体系;(2)非量化的财务指标操作性不强,易纵和受主观因素影响;(3)信息化运用水平不高,未形成统一风险评估软件,评估方法不一;(4)法律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对审计风险重视不够,因此,审计风险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莉.现代风险模型及其推行难点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46-48.

[2] 谢志华,崔学岗.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 [J].会计研究2006,(7):15-20.

数字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浅谈 进行 客观 公正 房产 工作

为了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减少、防止估价纠纷产生,公正解决估价纠纷,建设部颁布了《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城市房屋拆迁估价的估价目的、估价依据、估价行为原则、估价时点、职业道德、估价程序、价值标准、估价方法、估价结果异议处理办法等进行了规范。按照《指导意见》进行城市房屋拆迁估价,从理论上说其结果是公正的,能够达到制定《指导意见》的预定目的。但是,实际操作中,仍然很难减少估价结果导致的估价纠纷,甚至会使估价纠纷增加,估价纠纷解决旷日持久。本文拟对其原因及对策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难以减少估价纠纷产生的原因

1.客观公正的估价结果标准至今没有定量界定

房地产估价是由专业估价人员按照估价目的,遵循估价原则,在综合分析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及其影响大小的基础上,采用合适估价方法对估价对象价格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推测的过程。据此,一般认为,凡是按照上述过程对估价对象评估的结果,只要不超过公开市场价格一定范围,都应该认为是客观公正的结果。但是,到底“一定范围”是多大的数量范围?是5%?10%?15%?公开市场价格的具体值是什么值?至今没有明确界定。关于公开市场价格,对于有较多类似房地产交易资料的估价对象,可以通过三个以上交易实例价格的修正,综合确定公开市场价格。对于没有类似房地产交易实例的估价对象,其公开市场价格的具体值如何确定?如果公开市场价格的具体值不予界定,如果评估价格与公开市场价格差异范围不予严格数量界定,对于直接关系到拆迁当事人利益的房屋拆迁补偿评估结果,很难让拆迁当事人公认为是客观公正的价格。在当前评估机构林立,评估业务竞争激烈,按照《指导意见》又允许多家评估机构对同一被拆迁房屋评估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一个评估机构公示估价结果后,被拆迁人私自委托其他估价机构对被拆迁房屋进行重新评估的情况。当重新评估价格高于原估价结果时,被拆迁人就会认为原估价结果不公正。当估价结果异议不能协商一致时,就会产生估价纠纷,甚至在裁决、诉讼阶段,仍然产生估价纠纷,使估价纠纷解决旷日持久。

2.缺乏估价参数值选取的客观标准

房地产的评估价格,最终由估价人员根据同一区位内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估价对象房地产净收益、建筑物重置价格、土地区位价格等资料,选取具体参数值,依据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等估价方法的估价公式计算、推测出来。在此,笔者把直接代入估价值计算公式求取估价值的参数,称为终级估价参数。把代入终级参数值计算公式求取终级参数值的参数,称为前级估价参数。把代入前级参数值计算公式求取前级参数值的参数,称为更前级估价参数。有些参数在一种估价方法中属于终级估价参数,在另一种估价方法中可能属于前级估价参数或更前级估价参数。

求取终级参数值的前级参数值、更前级参数值都由估价人员依据公开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要求,针对估价对象的具体状况主观选取。主观选取的参数值是否符合客观性要求直接关系估价结果的客观准确与否。当前,尚没有前级参数、更前级参数值的客观标准值或标准值范围,具体估价时都由估价人员凭主观判断选取。一般说,估价理论知识系统、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估价人员,其选取的前级参数值、更前级参数值较符合客观性要求。但是,即使这些估价人员,其选取的参数值也会因为个人的阅历、资历、爱好、感觉等差别而存在着差别。如果估价人员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水平相差较大,或者其中有人主观故意想使估价结果偏向于委托估价人,则估价人员之间选取的参数值就可能相差很大。

房屋一般是一个家庭最贵重、金额最大的财产,其绝对价值较其他财产大得多。如果房屋拆迁估价结果较其客观价值偏低两个百分点,客观价值为十万元的房屋,其拆迁补偿金额就比客观价值少两千元。两千元的补偿差额,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特别对于特困家庭,不是一笔小数字。当这些被拆迁房屋产权人、承租人明白他们少得两千元拆迁补偿款是由估价结果偏低引起时,怎么会不闻不问、不予主张权利呢?怎么会不产生估价纠纷呢?

二、对策建议

为了防止、减少估价纠纷的产生,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专题研究各级参数客观标准及其修正体系,编制估价参数参考手册、软件

当前,估价理论是完善的、系统的。各种估价方法的估价值计算公式,理论依据也是充分的、正确的。由前面“难以减少估价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看出,按照估价公式求取的估价值不能准确反映公开市场价格或客观价格、进而引起估价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参数值不客观。如果专题研究各级参数客观标准及其修正体系,并编制成估价参数参考手册、软件,只要估价人员不是理论、估价操作水平达不到要求,或故意偏袒拆迁当事人一方,估价人员一般都能够针对估价对象公开市场价格形成具体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利用手册、软件,找出参数标准值及其修正值,求出各级参数客观值,进而求出估价对象的客观估价值。

2.科学界定客观公正估价值的范围

既然当前的估价理论是完善的、系统的,各种估价方法的估价值计算公式是正确的,自然可以肯定,以客观终级参数值代入估价值计算公式求出的估价结果就是客观公正估价值。但是,仍然如前所述,不管哪种估价方法,其最前级估价参数值最终还是由估价人员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主观确定的。因而,同一参数,不同估价人员求取的估价参数值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差异。然而,只要估价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达到估价师的水平要求,只要编制了指示各级参数客观标准及其修正体系、修正办法的估价参数参考手册、软件,估价人员依据各级参数客观标准及其修正体系、修正办法确定的估价参数值的差异一般不会太大,而且符合统计规律。因而,只要在编制出估价参数参考手册、软件并实际应用一段时间以后,对具体估价值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对客观公正估价值的范围予以科学界定。因此,在估价参数参考手册、软件编制出来以后,应该对客观公正估价值的范围进行科学界定。

数字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艺术馆藏;艺术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14-03

近年来,随着馆藏数字资源的日益丰富,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准确地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馆藏的选择、配比和评价等问题正在困扰着许多图书馆和馆员。绩效评估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能促进管理规范和提高服务绩效。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研究作为一种由用户满意度为出发点,以资源的服务绩效为考评点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受重视。但此方面的研究开展时间尚短,研究成果真正用于指导实践的较少,针对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进行服务绩效研究的则更为少见。理论的研究探讨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而实践的落实则要求具体的服务绩效评价模型和系统,所以本文采用基于本体的哲学分析法切入探讨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的评估体系、评估模型、评估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基于本体的哲学分析

本体是一种对领域知识进行规范化的抽象与描述的工具和方法,是面向领域的通用概念模型,反映的概念关系广泛而无限。基本本体的哲学分析,则是在主客体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取馆藏数字资源这一本体的核心概念,并对其关系进行细化析出。绩效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体现了一定的主体作用于一定的客体所表现的效用,同时还要体现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馆藏数字资源服务是主体与客体不断统一的过程,受制于两方面的局限,即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和馆藏数字资源本身情况的局限。从本体角度而言,这也正是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的两个核心概念。

提高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的效果,也正是要从改善这两个方面入手,即加强馆藏数字资源建设和提高人们对馆藏数字资源的认识。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优劣,资源的内容自然是先决条件,但馆藏数字资源的管理也同样重要,是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必经环节和必备条件。只有资源内容,而无有效的组织管理,资源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功用,甚至还有可能造成无用信息的堆砌和信息污染等情况。馆藏数字资源服务,是搭建起馆藏数字资源与用户的桥梁。通过良好地服务宣传,让读者来认识馆藏数字资源;通过良好地服务手段和环境,让读者来体验馆藏数字资源;通过良好地服务延续,让读者来推介馆藏数字资源,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馆藏数字资源推介服务氛围和最优的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因此,馆藏数字资源管理和馆藏数字资源服务正是本体核心概念间的桥梁。

2 艺术高校的差异性探讨

高校馆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类型,相较其他公共馆而言,被赋予其特有的职能,即为全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认识的主体也就是全校师生,客体即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即馆藏数字资源满足全校师生教学科研需求的效率和效能。艺术高校是高校诸多类型中较为特殊和重要的一种类型,其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和在校师生,即认识的主客体,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其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评估亦有自身的特殊性。

艺术类数字资源多以图片和多媒体资源为主,而数据型资源相对较少;资源载体介质也更加多样化;图片、多媒体资源与文本资源的配比和互补状况等均有别于一般的高等院校,对资源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所以,对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评估自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因素。此外,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资源类型、资源载体、资源组织和展现方式等方面,还表现在馆藏资源对师生艺术领域信息需求和普通信息素养需求的双重满足。馆藏资源服务的主要对象即全校师生,这其中既包括艺术生也包括部分普通学生。馆藏数字资源既要满足艺术生的信息需求,也要满足普通学生的信息需求;既要满足艺术生对专业艺术类资源的需求,也要满足艺术生作为大学生的普通信息素养提高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大学生的生活娱乐等方面。

这些资源的特殊性和师生需求的特殊性对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资源配置、资源组织、服务方式同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各种格式的多媒体资源的整合组织问题、立体化的服务情景和服务舞台的设置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同样影响着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情况,而且正是因为这些特殊要求使得馆藏数字资源的组织和服务情况,在整个艺术高校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中所占比重更加凸现。

3 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3.1 馆藏数字资源

一般馆藏数字资源的评价主要涉及数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自然也要考虑这两个方面,除此之外还要涉及更多的因素。就数量而言,既有数据量的大小、资源品种的多少,还有艺术类资源的数量和品种多少,艺术类资源占全部资源的比重等;就质量而言,包括数据库的质量,收录信息的质量,数据生产加工质量,数据的时间质量。对数字馆藏来说,虚拟馆藏的完善同样不容忽视,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馆藏的作用将越来越凸现。

3.2 用户因素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就是在校师生,师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直接决定了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信息意识反映了用户对馆藏数字资源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是其走进图书馆走进馆藏数字资源的前提条件;信息素养体现了用户利用信息的敏锐性,是馆藏数字资源被使用和发挥其功用的先决条件;信息能力则是用户利用信息的能力,即馆藏数字资源直接地被利用率,也就是馆藏数字资源实现自身效益和价值的情况。

艺术高校数字馆藏服务的用户主要以艺术生为主,同时还有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艺术类师生和非艺术类师生对馆藏数字资源的需求自然不同;另外,单纯就艺术师生而言,他们既有对艺术专业信息的需求,也有对一般性全文类型信息,时政、生活、娱乐等大众内容信息的需求,这些都对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方方面面的用户因素,对艺术高校的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情况有着一定的影响情况。

3.3 馆藏数字资源管理:采集、组织、存储、等 “管理是为了使用户有效地获取,或者说当用户一旦有需要时,保证其对数字资源的及时获取。”利用有限的经费采购合适地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将无序的信息加工组织为有序便于检索使用的信息,将经过加工组织的信息方便、醒目、人性化地展示给用户等等,这些都是馆藏数字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且对整个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艺术高校的馆藏数字资源管理,必须要在艺术特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地采集、组织、,才能更好地满足特定用户群的需求,从而提高服务绩效。

3.4 馆藏资源服务:服务意识、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 优秀的馆藏数字资源,并不意味着优秀的馆藏数字资源服务,并不意味着优秀的服务绩效。资源只有被使用才能产生效能、效用,而馆藏资源服务则是连接馆藏资源与用户的桥梁。图书馆和相关馆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手段、服务能力,以及整个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环境等对馆藏数字资源的认知和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特殊性,要求服务要分层次、分领域有针对性地区分艺术类师生和一般师生进行馆藏数字资源推介;服务的手段可以更加的多样和立体,包括多媒体资源的环绕或3D播放、图片资源的鉴赏体验、时装会的最新播报等等;服务环境自然也要跟上具体服务要求,同时最好还要能根据主题和场景的需求进行环境的营造,从而给用户以完美的数字资源体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基于本体及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力求全面析出艺术高校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并对每个方面再进行具体的细分,以备更好地进行数字馆藏的服务绩效评估。不过,由于时间及研究的有待深入,尚未对每一项具体因素赋予恰当的权重值。随着研究的深入、数据的丰富,将再对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的数据权值分析,以期为艺术高校图书馆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元智.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价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6):92-95.

[2]刘翠英,等.国内外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5):109-110.

[3]刘彦丽,梁南燕.服务绩效评估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8,(5):19-23.

[4]吕旭霞.电子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6):85-88.

[5]邹永利,王春强.影响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用户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374-376.

[6]史继红.电子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探索——欧洲EQUINOX项目的分析与借鉴[J].情报科学,2008,(1):77-81.

[7]史继红.国外电子资源使用绩效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7):120-122.

[8]吕旭霞.电子资源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8,(1):119-121.

[9]马文峰,杜小勇.领域本体进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6):71-72.

[10]毕强,陈晓美,等.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索传军.数字馆藏评价与绩效分析[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2]孟广均,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http:∥emis.ii.fsu.edu/[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