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人才工作调研与思考范例6篇

科协人才工作调研与思考

科协人才工作调研与思考范文1

(1)大局意识。政工的大局意识,就是要从大局出发,着眼大局,把这项工作放到教育科研单位工作大局中来研究、来部署、来落实。正所谓“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局”,教育科研单位的政工,是为中心工作即教育科研服务的,重点应紧紧围绕大局开展工作,贴近中心工作,善于从工作的“热点”中去确定“重点”,从工作的“难点”中寻找“突破点”,更好地服务大局。

(2)服务意识。政工部门经常接待本单位员工来访,接待服务热不热心、有没有亲和力关系到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的整体形象好坏,也关系到单位整体目标能否实现。无论是政工中的干部管理、职工工资福利,还是教育训练、表彰奖励,都要以服务教育科研单位职能和任务为中心,以人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抓实做好。工作过程中应坚持有理、有据、有节的原则,热心接待、悉心服务,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接待接访环境,让来访者有到“家”之感。尤其是对业务部门,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真正做到以高水平的服务争取领导满意、员工满意。

(3)创新意识。教育科研单位不仅要创新理论,其他各个方面都包含有创新要求,政工也不例外。要转变传统说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讲好大道理,讲实小道理,确保政治思想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就应主动应对教育科研单位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积极探求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在当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应重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科研单位政治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应用领域,扩大科研单位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应在组织开展科研单位公共关系活动,加强科研单位文化建设,及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关注本单位员工心理健康,引导员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提高三种能力

(1)文字综合能力。政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字做传输体现出来的。拥有一定的文字综合能力是做好政工的基础。因而,每名政工干部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字驾驭和公文写作能力。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提高文字综合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勤于学习,把学习当作需求、当作责任、当作动力,在学习中苦练内功。重点是应学习业务知识,学习法律法规、教育科研机构管理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而且,应坚持学以致用、积极实践,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思想、工作紧密结合,既武装头脑、又推动工作。

(2)调查研究能力。政工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做好参谋服务、加强内部管理、促进队伍建设,只有具备一定的分析调研能力,才能在管理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科学地分析原因,有效地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教育科研又是以调查研究和科学研究作为基本范式,因而调查研究能力也是政工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只有注重调查研究,才能有效地把握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动态,才能提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合理化建议和指导性意见,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沟通协调能力。政工干部的协调既包括政工部门内部协调、上下级组织的纵向协调、与其他组织和机关部门的横向协调,也涉及工作计划协调、工作步骤协调、机关共同行动的协调、事务工作的协调、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因而,沟通协调是政工干部的重要职责之一。具体地讲,一是善于协调好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二是善于运用政策、制度、条令进行“硬”协调,规范和约束本单位员工的行动;三是善于做思想工作,进行“软”协调;四是善于沟通信息,调解工作矛盾,加强团结协作。

三、养成三种习惯

(1)勤动脑。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领导的高度考虑问题,养成勤动脑的习惯,思考如何抓好员工思想教育,如何落实好员工福利待遇,如何缓解员工思想和工作压力,如何加强科研单位文化建设等,经常性提出加强队伍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2)勤动嘴。要及时了解员工思想状况,全面、细致地掌握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对本单位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领导报告。同时,经常深入员工中开展谈心活动,耐心地向基层员工宣传上级方针政策,提高各项工作措施的执行力。

(3)勤动笔。不但要善于广闻细听,随时收集情况,按时上报各类工作信息,还必须做好信息调研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要及时掌握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掌握员工思想脉搏,发现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为领导决策拓宽思路。

四、树立三种形象

(1)树立甘当人梯的形象。教育科研单位政工干部,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做到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耐得住工作艰苦,耐得住环境寂寞,甘做绿叶衬红花,愿为人梯扶新人,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员工中体现政工干部的价值。

(2)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①要出以公心培养人。要把那些长期为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民众福祉的提高而勤奋工作的员工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而不是出于一己之私,是非不分、不讲原则,经营自己的小圈圈。②要出以公心使用人。用开阔的眼界广开识人渠道,在选人用人上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把推荐、选择干部的权力交给群众,克服在少数人中选人、靠少数人选人的局限性。同时建立干部人才的公平竞争机制,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③要出以公心对待人。对干部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搞亲疏之分,严格程序,大胆使用有本事、靠得住的干部,坚决打击那些跑官要官者、投机钻营者,净化干部成长环境,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科协人才工作调研与思考范文2

关键词:地质调查;创新团队建设;若干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地质调查创新团队的概念

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地质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地质调查科研骨干为主体,地质学科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地质调查创新团队的创建原则

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要遵循“竞争择优、重点扶持、统筹协调、分类推进、创新机制、营造环境”的原则,通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引领、以各局属单位为主的持续建设,加强优势集成与交叉融合,巩固已有强势学科,使其迅速在国内和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培育新兴地质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

1、竞争择优、重点扶持。以地质调查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其他研究方向的力量,突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加大发展力度,使其迅速在国内和国际处于领先的地位。

2、统筹协调、分类推进。统筹协调地质调查人才、资金、科研平台条件等,重点加强优势集成,促进交叉融合,达到人、财、物的优势集成;分类推进各专业力量,在重点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地学建成一批具有实力和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3、创新机制、营造环境。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研究确定有效的团队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和谐积极的工作氛围和健康向上人才成长环境。

三、地质调查优秀创新团队的构建

1、地质调查创新团队类型

1)项目任务式团队。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因具体的科研项目任务而组合在一起的,它因项目的开始而产生,随项目的结束而解散,具有临时性。

2)学科建设式团队。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围绕某一地质学科领域,集合不同研究方向人员,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团队。中国地质调查团队建设重点就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团队,目的是通过团队的集成优势,争取国家乃至世界重大地质科技项目,解决重大地质科技问题,产生世界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同时带动地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地质调查创新团队特征和基本要素

1)有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带头人。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必然要有一个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带头人或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除了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思想,并已取得优秀业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外,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方能发挥较强的凝聚和领衔作用。

2)有明确稳定的研究目标。团队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地质调查中长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地质调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优势领域,开展国际地学领域前沿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3)有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已经或能够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和学术成就。

4)有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甚至包括个性结构,能够保持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发展能力。

5)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和谐的文化氛围,能促进知识交流和有效沟通;个体具有的积极探索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淡泊名利的协作精神,良好的合作能力等,是良好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

6)有良好的科研条件支撑。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平台,有完备的仪器设备条件,有以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为创新平台的支撑条件。

3、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

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中国地质调查局现实、统筹规划,合理配置项目、人才、条件保障等各方的资源。

1)要大力宣传《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各级领导和全体科技人员要充分认识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上高度重视。

2)要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协调。

3)研究制定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在地调局学科布局、人才队伍、科技资源和平台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提出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同时制定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措施,措施要切合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

4)以地质调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地质调查项目为纽带,合理配置项目、人才、资金、平台条件等资源,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地质科技创新团队。

5)制定目标任务。团队目标任务应包括学科发展规划、承担任务要求、学术成果目标、团队成员的职责任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计划等。

6)制定规章制度和具体办法。各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应建立适合团队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利于团队的协作、交流与沟通,利于团队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利于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

7)在各局属单位重点建设的基础上,局将遴选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积极策划、精心培育重大成果,逐步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

四、地质调查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引领学科发展的领衔式人物少。一个好的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地质科技成就。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人才队伍中,应该拥有不少这样的领军人物,但整体来看,数量仍然偏少,急需加大力度培养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将帅级科学家。

2、研究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对团队建设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项目组从事着比较类似的重复性研究工作,各立山头,相互间的交流不多,更谈不上团队合作。

3、学术梯队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后继乏人。受20世纪90年代地质低估的影响,地质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一些老专家退出一线研究工作后,后继乏人,缺乏新的有能力的带头人,成员之间难于团结在一起,从而丧失了已有的学科优势,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形成。

4、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稳定性跨学科团队少。地质调查团队稳定性差,短期行为较重,难以获得重大创新性成果。

五、地质调查创新团队建设具体措施

1、加大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各局属单位要有相当比例项目经费用于支持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并通过多渠道争取经费,加大对创新团队的经费支持力度。

2、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以项目促成果。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通过竞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担国家和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鼓励开展横向联合和协同攻关,通过各类地质科技项目的实施,培育和积极申报重大科技成果。

3、营造环境,建实研究平台。统筹各类资金,加强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台站等的建设,在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野外装备等方面,为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广阔的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国外先进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团队成员到国外知名大学、地质科研机构等从事研修活动,在高层次平台条件下,努力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

4、统筹协调,广纳贤才,搭建梯队。积极培养和引进团队领军型人才,鼓励参加各类学术团体并担任一定的职务,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支持引进国内外具有领衔水平的人才担任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或具有创新才能的科研骨干;打破部门、单位界限,支持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和聘任团队成员;各单位对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及骨干人员在专家推荐、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引进、辅助人员配备、研究生培养计划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

5、积极争取政策,创新机制。团队首席科学家可根据学科发展和创新团队梯队建设的需要,在局人才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领导下,公开招聘骨干人才、调整人员组成;根据有关政策,自主确定团队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6、营造氛围,科学评价,加强激励。积极营造鼓励人才事业成长氛围,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劳动、等的人文环境。注重发挥个人和团队整体效能,建立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要素的科学评价体系,明确以团队的整体效能发挥为考核主体,以团队成员履行岗位职责为考核依据,促进团结协作;进一步完善地质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激发团队积极创新。

7、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依托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检查监督;局机关各部门,要在局党组和局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本部门职责分工,主动配合、积极支持、统筹协调、热情服务,共同推进“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实施;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要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单位的建设,并做好组织推荐、重点扶持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局要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单位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职责任,并在年度考核工作中具体落实。

总之,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该项工程的建设,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必将造就一批地质科技领军人才、地质调查战略科学家、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一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地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努力使中国地质调查局跻身世界一流地调局,实现我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我国创新团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

科协人才工作调研与思考范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教育 教育工作者 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66-01

一、一项研究的启示

江苏省教育科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所康曾经对百名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育背景进行过研究分析。他对100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年龄、家庭出身、中小学学业成绩等多种因素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一一分析下来发现,创新能力成长与家庭出身、经济条件、中小学学业成绩等因素都有关系,但都不是决定性的。60%的获奖者认为,决定性因素是“兴趣和好奇心”;20%的人认为,决定性因素是“问题意识”,主要指分析能力强、大胆怀疑现有结论是否正确、选择正确的课题或问题进行研究等;20%的人认为,毅力是决定因素。

既然创新精神是好奇心、问题意识和毅力交互作用的结果,那怎样把这一结果贯彻到对学生的培养中去呢?一句话,就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关系。我国人才培养一贯强调“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优,语数外理化五项全能。这样一来基础知识扎实了,但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成长。因此他建议: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学生弹性,有弹性才有自由;给学生选择,有选择才有特长;给学生兴趣,有兴趣才有创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思考、探究的主人。

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的历史使命

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坚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素质教育,就要坚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实施优质教育。如果只对部分受教育者实施优质教育,而对其他受教育者实施非优质教育,就会在受教育者人群中造成失衡,教育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二,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应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加强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各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成果。与此同时,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等多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三,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要努力促进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协调关系。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教育,把教育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之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奋斗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家叶澜教授特别强调:对人的发展要形成这样三点基本认识:

第一,人的发展是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生成是个复杂的生命过程,生命的意义是你自己选择的,即便最拘束的人也有生成的选择的一面,被人牵着的人,永远是被动的人,是不会创造的人。

第二,人是在各种关系和活动中交互存在的,人的生命贯穿着一个个事例的过程。

第三,研究学生的发展,就是要研究学生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将叶澜先生的这个思想贯穿到教学与管理中。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这是一门重要的艺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进一步提高办学的整体水平。立足现实,就是要从现行的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自然想法,积极提高教育质量。比如,目前学生和家长普遍重视考试,学校也是按考试成绩录取学生,学生和家长看重分数,是很自然的想法。一方面,我们要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积极引导学生学好学活,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好考好,用好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进取氛围。许多困难学校和困难学生就是这样起步变强的。面向未来,就是要对学生未来负责,学校和教师不能因为单纯追求考试成绩而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代价。在立足现实的时候,始终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始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放到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恰当地把握好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关系,用合乎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的效果。

今天,我们教师通过努力,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送给学生自信和人的尊严,送给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就是我们教师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事业是今天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更是明天的事业。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它的教育对象是处于成长初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性发展。因此,以书为本的学历教育,要向以人为本的能力教育方向转变。只有加快这种转变,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要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科协人才工作调研与思考范文4

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发展本领,关键要搞明白什么样的本领才是科学发展本领,科学发展作为新时代领导干部的一种执政本领,与我们以往的解读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它需要我们结合新时代背景条件,直面当代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1.1掌握科学发展本领需要具备三种内在前提素质

“能力是外在力与内在力的统一性体现。内在力主要来自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和工作方法,其获得和提升主要靠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外在力与内在力必须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最终成为现实的能力[2]。”科学发展本领是一种综合素质的统一体,其中内在力是科学发展本领的重要内容,是综合能力的构成前提和基础,至少包含以下三种素质要求:一是必须具备优秀的政治素质,即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核心,只有深入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消化吸收原著中丰富的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进而提升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只有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站稳人民立场,认清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筑牢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本领的理论基础。二是必须具备综合的文化素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之快,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之多,无一不挑战着我们领导干部的知识功底,以前的知识不再适用,新鲜的知识不懂怎么用,“知识恐慌”成了领导干部工作中的一大阻碍,必须加强对旧知识的巩固以及新知识的学习。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先人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都有内涵丰富的著作留存,我们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透彻了解,又要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既要充分了解现今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要时刻关注未来科技的发展走向以及人们的技术诉求;将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活学活用,与中国当今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夯实科学发展本领的综合文化基础。三是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素质。学习作为充实自身知识储备,提升个人技能的一种方式,其重要意义不用重复说明,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主动并持续进行的过程。新时代的巨大变化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每日面临海量信息的纠缠和复杂局面的考验,只有把学习提升为新时代的第一本领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3]。科学发展本领的巩固与提升,离不开锲而不舍的学习与思考,只有做到肯学、爱学、会学,自觉驾驭学习这项本领,领导干部才能从根本上把实现科学发展转化为自己的一项本领。

1.2科学发展本领外在表现为五大能力素质

内在素质虽然重要,但仅仅构成科学发展本领的前提条件,是形成科学发展本领的潜在因素,它要作为一种现实的科学发展能力,还必须有外在的能力表现。要有科学完整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为科学决策、创新思维、统筹兼顾、调查研究、心理调节这五方面。这五大能力既是科学发展本领的外在体现,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科学决策能力是巩固并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基本要素,更是核心要求。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责在于决策,决策影响着领导工作的整个过程,是领导活动的核心,是个人能力最为直观的表现。科学发展本领高强的最核心体现就在决策的科学性上。科学决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步骤,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作决策就是在作选择,领导干部关键时候的一个决策往往对日后的发展影响甚远,决策延时或者错误,很可能造成不可挽救的结果,所以,提升科学发展本领首先要重点培养自身决策力的科学性。创新思维能力是形成科学发展本领的不竭动力。科学发展本领不仅仅体现在作出正确选择的决策力上,更体现在顺应发展趋势,结合现实情况,创新性解决疑难杂症的本领上。创新思维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动力机制,作为一种更新进化的思维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但也正是不确定性的存在,为我们跨越以往保守的旧传统阻碍,用全新的角度找寻最佳解决方案提供了可能性。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4]。”不论是科技的进步或是文明的发展,创新在其中扮演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作为一种能力,是领导干部深入思考的引领灯塔,不断创造的永动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是总体把握发展现状,驾驭全局以及复杂发展局面的本领.统筹兼顾是方法,协调是均衡发展的目标,它们都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践行的客观原则和要求。在报告中“协调”一词多次出现,足可见其在新发展时期的重要性。一个领导干部如何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减少工作中的漏洞和失误,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统筹协调能力,所以凡事都要充分考虑周全,决不能凭经验办事,随意为之。统筹协调工作做不好,眼光短浅,只重局部却忽视全局利益,会极大影响工作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严重阻碍科学发展的进程。调查研究能力是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先决条件,是进行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面临问题的提出、研讨、解决,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它既是对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切工作进行的前提基础。具备调查研究能力是科学发展本领建立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很多调研不主动、调研不彻底、调研不规范的问题,我们应严肃对待,避免造成更深远的恶劣反应,影响发展的科学性。心理调节能力是巩固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重要保障,是在面对环境压力时,通过对自身心理上的疏导与调试,产生积极有利的变化来应对压力。当面对重大挑战或难题时,能更好地调试内心状态,稳定情绪,沉着面对,冷静思考,才能更好地科学决策、实现科学发展。

2.提升科学发展本领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本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实现科学发展的能力,在新时代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一种能力。为了更好地掌握并提升这项重要本领,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究科学发展与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了解提升本领的动力来源、重要原则、长久保障、基本途径和目标追求,深入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灵活运用在现实工作中,指导科学发展本领的进一步提升。

2.1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是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动力来源

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本领的巩固与提升离不开创新发展理念的支持,创新在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领导干部不断精进自身科学发展本领的动力来源。领导干部应在实际工作中摸索经验教训,根据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本领。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立一个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系统。针对迫在眉睫的突出问题,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创新性思考和研究,做到未雨绸缪,不断突破创新。贯彻创新发展理论,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方面的保障,扫清目前体制机制中存在阻碍进步的因素,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在更高的基础上推进实现更高更好的科学发展。

2.2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是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重要原则

科学发展是保证环境稳定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进步的综合性发展,科学发展必须是掌控全局,兼顾彼此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作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发展质量与速度的重要原则,也是评价发展现状的一项考核指标。领导干部提升科学发展本领要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既要加大力度突破难题、取长补短,又要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两方面同步推进;不搞特殊化,也不搞平均化,注重发展机会平等,合理配置资源、补齐短板,为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2.3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长久保障

科学发展必然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长久保障,领导干部在巩固提升科学发展本领时要注重执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目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安全,破坏自然稳定状态的突出环境问题,顺应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绿色、健康、环保理念的宣传和学习,促进形成崇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风气;推进绿色发展,减少浪费和污染,自觉以绿色发展为行为标准。以前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盲目追求利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正是缺少科学发展本领的后果,我们在进一步提高本领,巩固发展的同时,应加快对受损环境的恢复,加大环保力度,调动各相关部门,明确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职责,协力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2.4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是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基本途径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领导干部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国家繁荣发展、科学发展。为实现这个目的,领导干部应更加深入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本领。当前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变化带来了风险与机会,要求我们随时保持高度的清醒,积极主动把握发展机遇,规避风险。协调拉动内需与外需,平衡进出口贸易,推进经济转型与稳定增速。以开放的胸襟和广阔长远的眼光正确对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建立更为开放包容、惠及人类整体的发展模式,提升科学发展能力。

2.5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是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目标追求

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更友好、更长久、更健康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生活状态的改善。目前对于共享理论的践行,虽然有些曲折和迷茫,但共享发展必然要经历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所以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共享发展的一切合理性尝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在执政参政过程中,加强共享理论建设,极推进共享概念的全民化普及,重视全社会共享发展,推进共享的程度和范围,促进整个社会形成坚持共享共用的氛围,增强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谋发展的决心与毅力。

3.提升科学发展本领,需要规章制度的保驾护航

领导干部的正确选拔、全面监督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科学发展的质量;积极的培训教育、科学的考核体系对科学发展本领的提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关体制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是提升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本领的重要保障,我们应针对目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研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略。

3.1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直接影响科学发展的进程,坚持选拔任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是提高科学发展本领的重要制度保障。领导干部不仅要求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综合的能力,更要虚怀若谷、执政为民、心怀天下。我国目前关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制度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根据以往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更新。坚决打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避免干部选拔任用权力过分集中,完善公开透明、民主竞争、择优任用的体制机制,坚持任人唯贤,以工作表现和绩效为重要选拔标准,给肯做事、做实事的干部充分的肯定,调动领导干部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积极性。

3.2完善领导干部培训教育机制

培训教育是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本领的一项重要方式,积极主动进行培训尤为重要。当前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但仍然有制约因素的存在,急需进一步完善。例如重视度不够,没有深入了解到培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思想上懈怠,导致培训效果不突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这与当前领导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激励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通过培训教育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过程中,最重要是调动领导干部自主性,只有自身愿意学、肯思考、能吸收,才能保证培训效果。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制度,对此我们应规范管理,设置相关的考核办法以及客观的评价标准,形成科学的考核激励制度,健全与完善领导干部培训机制,保障领导干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实现科学发展的本领的切实提升。

3.3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标准是领导干部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重要指标,也是领导干部完善自我的努力方向。当前干部考核的现实工作中仍有部分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考核内容不确切,没有形成具体的公认的评分标准;考核方法和程序较为简化,缺少深层次的动态追踪考察;存在考核程序透明化程度不高,人民群众参与度不够;考核指标体系还不够系统化、全面化,以往大多注重经济方面的建设考察,对环境、资源、社会影响、民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对领导干部提升科学发展本领的决心、信心以及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将已有的条例、方法全面落实到位,在考核中严格按照科学的考核程序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形成良好的正面导向和激励作用,完善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明确科学发展本领是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增强他们提高科学发展本领的积极性。

3.4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机制

科协人才工作调研与思考范文5

楼文韫 浙江省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和行政审批局

摘要:经济转型升级是现代化进程始终面临的课题,也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关键环节,推

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成为推动科技工作突破的着力点。在此过程中,不能忽视思想政治工作。本文通过梳理科技创新与政治

工作并举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提出两者齐头并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转型升级

当今,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了部署。如何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使我国的科技事业有一个飞跃式发展,这需要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人民坚韧不拔的

努力。在此过程中,不能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科技界的各级党组织应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

一、科技创新与政治工作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

(一)从经济形势看

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倒逼经济转型升级,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经济发

展进入新阶段后的重大发展战略,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向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促

进经济的转型发展和有效增长。

(二)从工作特点看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工作越来越从过去的“象牙塔”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与此同时,科技人员在各种利

益面前容易出现科学精神、科学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对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不利。

(三)从人员构成看

科技界多为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具备与科学家交朋友的能

力,应是一支既走在科学前言,又讲政治、懂业务、自律严的专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二、科技创新与政治工作齐头并进的具体举措

科技创新与政治工作两者齐头并进究竟该怎么做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建议:

(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体制创新是一种制度创新,涉及科技资源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研发机构组织制度、科技创新规划管理制度等全方

位的制度创新。科技机制本身的创新是指依托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动力、协同、投入、转化、评估的运行作用力的变革,反映整合、动力、导向、协调的功能。现阶段,可通过完善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技术交易、信息服务、人才服务等创新服务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可通过加强资源统筹,深化科技计划

与经费管理改革,强调以科技创新要素和链条为划分主线,突出科技资金的整体性和前瞻性。

(二)在科协中渗透思想政治工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做好保障

目前,科技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保障。中国科学技

术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因此在科协中渗透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是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

1.以坚持群众路线作为科协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坚持群众路线作为科协

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在当今是符合实际的。在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科技界的各级党组织应旗帜鲜明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科技

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而更加坚定广大科技工作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鼓舞他们为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以科协为学术交流单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科协由学会、协会、研究会组成,人员覆盖面较广。以科协为学术交流单位,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途径、新机制,已成为

大势所趋。全国各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各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技术策源地,要加大各产学研示范基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建设力度,协同各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政府、研发与产业、科技

与金融等多种资源,通过开展产学研结合,解决创新企业的技术源问题,加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真正实现“双赢”。

3.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扮演好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

群众组织的角色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因此,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科

技攻关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应积极与企业、组织部门配合,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议制定出创新型人才“认定标准”,取消或修改原有

的职称评定要求,如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依据岗位实际需求来确定,建立基于岗位、基于需求的人才评价机制。建议设立“创新型人才”奖,各地政府每年可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产业发展

与创新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对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较高奖金,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

4.以科协为“科技人才之家”,让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安

心工作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要扮演

好“科技人才之家”的角色,让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的同时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各级党组织可采用和风细雨的方式,在广大科技人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加大对那些不图名,不为利,献身科技事业的典型人物的宣传,在科技界大力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对新中国建国以来科技成就回顾,弘扬老一辈

科学家为祖国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通过一些违背科学道德的典型事例的剖析,在科技界大力提倡正气。通过关心科技人员的思想、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切实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使思想

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各级部门包括科协的核心和灵魂,更

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提和保证。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只有科技创新和政治工作并举,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各项目标的如期实

现。

参考文献:

科协人才工作调研与思考范文6

关键词:派;参政议政;工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5-0034-02

参政议政是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是参政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党派发挥作用、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在现阶段,发展是执政党的第一要务,同样也是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派作为执政党的挚友和诤友,自当举全党之力,不辱使命、肩负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履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派参政议政工作主要有协商议政、课题调研、政协提案、社情民意等四种方式。当前,派在履行参政党职能中,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引起充分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协商议政工作与实践

协商议政通常是中共与各派直接或通过人民政协舞台,通过举行民主协商会、征求意见会、情况通报会、专题议政会、谈心会等形式,就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文件、重要决定、重要法律法规、重要人事事项、涉及全局的重大改革、重要规划的起草、修改和实施等进行沟通,交换看法,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谋求共识。

派要参与和做好协商议政工作,必须努力发现和把握规律。协商议政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根据既有经验,中共党委、政府一般会在党代会或全会、“两会”、经济社会五年规划编制实施前后,将会议《决定》、《工作报告》、《规划方案》等初稿发给派,征求修改意见。但是,每次协商议政的选题又有不确定性。为此,要做到协商议政有条不紊,胸有成竹,首先必须提前发现储备党内参政议政能力突出的人才,充分发挥党派机关的组织协调作用,努力提高各项工作的组织化水平。其次,要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在时间有限、任务紧迫的条件下,汇才集智,快速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参政议政骨干,针对协商议政的议题,召开座谈讨论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深挖细查找问题,创新思维提建议,力争提出有价值、可行性较强的真知灼见。再次,要对各种意见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提炼,形成本党派意见,保证参与协商议政有组织、有准备、高质量。

二、课题调研工作与实践

课题调研是参政议政的又一重要方式。其选题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全局、宏观、长远的重点问题、突出问题和关键问题。调研课题的来源包括党派中央、地方政府、政协、统战部门等提出或安排的调研课题。其工作程序为:组织党内专家学者,按照应用型科研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经综合分析和系统论证,寻求思路,构建方案,提出对策,制定措施,并以调研报告的形式,提交党委、政府,为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参考,为国家和所在地区的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课题调研所涉及的问题基本属于重大急难问题。一方面,各党派每年承担的课题数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研究的成果必须是优质精品,需要依托和组织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集体攻关,同时投入较多时间、精力和经费。因此,做好课题调研工作,关键在于整合人才资源,集中精兵强将,搭建好课题研究队伍;反复推敲、缜密思考,搞好课题设计;精细策划、通盘部署,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加强协调、确保进度;认真组织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提升课题研究水平、获取正确结论、保障成果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努力集中各方智慧,尽力发挥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力求挖掘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提出更多独到可行的对策与措施。

三、提案工作、社情民意工作与实践

提案和社情民意均是派针对经济建设、社会生活、改革发展所遇到和存在的各类问题,利用政协平台提出建议、反映情况进行参政议政的最常见形式。提案和社情民意现已成为党委、政府掌握实情、舆情,了解民众看法、呼声、诉求,改进工作,维护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信息来源和重要依据。提案多在政协大会期间提交,社情民意则可随时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