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的意义范例6篇

农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农业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需求方牵引;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18-02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和历程已经证明,技术创新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进,促使经济持续发展。但是技术创新无论是作为一种企业行为还是一种企业绩效,都要经过市场的检验,都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能够满足和创造需求的技术创新才是持久的,有生命力的。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农产品的消费开始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保障型的方向发展,百姓对农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无论在需求宽度还是需求深度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的农业企业必须以分析和预测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进行适时的技术创新。有研究表明,在市场因素中,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最大的是潜在市场容量大小和农户、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1]

一、农业企业的特点及其技术创新的意义

相较于工商企业,农业企业有其明显的特点,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企业的特点

农业企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一般指使用一定劳动资料,以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进行专业分工协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有关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的经济体。主要包括从事种植、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还包括以农产品为直接原材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外,还具有本身的特征。一是农业企业经营对象的鲜活性。农业企业区别于工商企业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农业企业经济活动的自然性和有机生命性比较明显,以生物、动物农产品作为农业企业的经营对象。二是农业企业生产面临多重风险,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农业生产是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自然生产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使其必须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农业企业无法像工业企业一样进行标准化生产,这给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难度。三是农业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农业企业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特点,很多农业企业处于人口规模不大、人才流动性不强、交通不够方便的二三级城市或农村乡镇,市场营销观念较为落后,缺乏竞争、质量和品牌等意识。基于农业企业的上述特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活动,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有较强的地域性、极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较长的创新周期。

(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企业,而农业企业作为上联农民、下联市场的农业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最主要的经营主体,因此,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所在。农业的技术创新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企业依据市场而进行的创新,可以更好地满足百姓的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农业企业本身要要提高竞争力、获得超额利润也只能通过创新活动才能实现。

二、市场需求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要想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开展,需要企业内外动力的支持,概括起来主要有市场推动、技术发展的推动、政府政策行为的推动、企业家行为的推动、市场结构的作用推动。而在这些创新动力中,市场牵引是最为重要而持久的力量,包括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行为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它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目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而不是由技术推动激发的)。[2]

在农业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中,市场风险不容忽视。因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果要在市场阶段实现,如果市场阶段失败,整个技术创新活动将是功亏一篑。据美国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在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中,工业品失败率大约在25%,消费品失败率则在30%~40%。进一步对失败原因调查研究表明:技术失企业生产而言,成功的标志是其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认可,这样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所以在农业企业经营中,企业家需要考虑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考虑消费者是否可以接受其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通过创新来争得市场的一席之地,这样才能使其产品在市场中占有相对优势,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是否符合当今社会需求,是否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要通过分析和预测农产品市场需求作为其出发点。所以农业企业要技术创新,要以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

农业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1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3.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和区域两级体系,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体系的层次性,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聚集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三是要实施人才结构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实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3.4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在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翟虎渠.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求是,2005(6)

农业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3

1.1增强农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农牧科技的发展也呈现出新形势和新特点,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同时农牧业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推动农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农牧业发展普遍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持续发展受阻,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讲基础研究提高到重要位置,将基础研究做深做透,以此来支撑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从当前的农牧科技现状出发,我们应着力做好特色农牧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例如在青稞、牦牛和设施农业上加大研究力度,以“1488”农牧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指导,突出特色农产品的创新,加强特色农作物畜禽、园艺作物、牧草新品种选育工作。

1.2着力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背后一定是有强有力的科技做支撑的,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的支撑便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但是当前的农牧科技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面较为缺乏,尤其是那些具有产业化、规模化和效益化的科技成果,其转化和应用的步伐相对落后,科技并没有实现对农牧业的强力支撑作用,导致的农牧科技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农牧科技发展中,我们必须要结合农牧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应用的步伐,着力提升科学技术对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当前农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较为落后,亟需创新,这就要求在科技成果转化时也要注重转化方式的创新,将建设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对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例如对青稞产业、牦牛产业和园艺产业,要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开展特色农畜产品研发技术成果推介活动。除此之外,要大力培养当地的科技致富能手,加强科技致富能手的模范带头作用,也要大力培养和宣传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大户,为农牧民提供全面、先进、可行的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加快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养和应用水平,以此来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综上,加快农牧业的科技转化需做好几点工作,一是重点关注青稞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二是聚集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强化科技支撑;三是聚集园艺产业发展目标,强化科技支撑;四是聚集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强化科技支撑。

1.3推进农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农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平台的建设远远滞后于农牧业科技的发展步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大力推进农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3.1搭建专家平台,引进前沿技术。在专家平台的搭建中,可以通过邀请农科院、大学和科研院校的教授来组成“专家大院”,来实地指导农牧产业的种植和发展,并要大力支持专家的基地试验项目。在引进前沿技术方面,应该积极参加关于青稞产业的新品种试验站建设,通过试验进行筛选,选择那些适合高原环境下种植的优良品种。

1.3.2搭建科技展示平台,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农牧区应该有自己的农技推广体系项目,这样能够为示范基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供便利条件,示范基地应主推青稞优良品种的培育技术。另外,在因地制宜推广技术的同时也是加大力度培养科技示范户,这些科技示范户能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1.3.3搭建技术培训平台,落实科技到村。农牧区科技人员应深入到各个村,为农牧民定期召开技术培训会,开展科技直通车项目,进村入户为农牧民送科技。在送科技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的特色农牧产业,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培训。另外,可采取开通专家咨询热线和农业技术短信平台,以及建设农业信息网站的形式来使广大农牧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农牧业科技的咨询和获取。

1.4加强教育引导和话语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认同的舆论基础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在社会环境因素,还需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育舆论环境和话语体系建设。教育舆论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习或工作环境等方面,不同的社会条件塑造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和不同的价值认同,其一,家庭是影响个体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因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辈的价值观念、政治态度、意识形态倾向等对后代具有直接的、奠基性的和长远的影响;其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对青少年一代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正如所说“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中去”;其三,在社会生活中,因地缘、业缘、利益或其他因素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共同体,它们的价值取向和信仰主张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重要影响;其四,话语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意义重大。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对认同实效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的直接载体,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不同的思想内涵,反映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以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为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大众话语体系对广大群众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直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话语体系应是广大群众人人能懂,时时奉行而深入人心的大众语言,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延续中华民族历史脉络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占据民族精神的至高点,具有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道德感召力。

2结束语

农业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4

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能促了进农业的发展。为探究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形势,以当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应用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具体推广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农业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农业推广机制成为农业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农业发展现状入手,满足农业推广技术的要求。由于技术形式本身比较特殊,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会存在技术推广困难的情况,严重影响农业的后续发展。

1影响基层农业技术发展的因素

基于农业发展形势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技术的要求,确定消极影响因素,进而制定有效的推广措施。以下将对影响基层农业技术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1.1基层技术推广困难

在新形势下,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但是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学习能力比较差,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关键的技术,进而对技术形式的推广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基层工作人员在为农民讲解先进的技术的过程中缺乏热情,没有认识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导致技术推广工作寸步难行,增加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难度[1]。

1.2推广方式落后

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农户了解更多的农业技术,发挥生产的最大化作用。因此需要以新型的推广方式为主,落实具体的技术类型,不断扩展技术的应用范围。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推广方式落后的情况,导致推广内容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的后续应用,阻碍了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1.3推广人员素质低

技术工作者的自身能力对技术推广工作的落实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告知广大农户相关技术的类型,增加农户的知识程度。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技术推广队伍素质低的情况,多数农业技术人员不重视推广工作,因此无法满足技术推广工作的相关需求,导致推广队伍的素质比较低,无法达到理想的推广成效。

2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了解技术体系的类型,从实际情况入手,减少干预因素的消极影响。以下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进行分析。

2.1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更新发展,对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农业要想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必须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对技术形式进行更新,掌握新型技术推广原则,并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营和发展形势无法适应已有发展体系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要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落实到实处,强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2]。

2.2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我国地域面积比较广,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必须不断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强化风险体系的应用。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所在,其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合理应用现代化推广技术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先进有效的技术体系能改变当前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升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经济收益能力低一直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农业发展阶段,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能不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我国的农业建设是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以往的农业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必须实现转型,在现有的技术形式基础上,创新科技形式。不断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并加大力度推广能够为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全新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上,我国农民的收益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3新形势下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分析

针对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满足技术形式的整体性要求,确定有效的推广策略。以下将对新形势下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进行分析。

3.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形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阶段,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满足技术体系的整体性要求。由于农业发展竞争力比较大。因此,必须落实农业科技的创新工作,将农业科技的相关创新工作落实到实处。政府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此外,不能仅进行试验探究,要将科研形式和生产发展体系结合在一起,进而保证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

3.2落实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本身比较复杂,由于农民本身素质比较差,因此要想落实技术培训工作,必须从农业实际发展现状入手,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民的手中。此外,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邀请农业科技专家进行指导培训,强化农业对基层生产技术的认识,保证生产技术落实到实处。部分地区农民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了解来自于农民间的交流,因此需要鼓励农民做好日常交流和互动工作,不断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调整。必要时聘请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亲身进行演示,让农民对其有一定的认识,进而保证后续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3]。

3.3增加农业社会保障

由于农业生产形势比较特殊,为了促进基层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适当增加农业社会保证,从技术形式的应用现状入手,满足新形势发展体系的具体要求。国家和政府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措施,减少农民应用新技术的风险。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合理应用新型技术形式,从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入手,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责任负责人在工作阶段要以技术形式为准,根据农作物类型,合理应用不同的农业技术[4]。

4结语

基于现代化在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控制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工作形式比较特殊,在优化管理阶段,要及时调整农村的生产结构,保证基层农村的推广和建设工作符合农业产业发展结构的要求。政府要发挥引导性的作用,不断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开展有效的评价活动,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提高。

作者:曾凡宇 单位:贵州省仁怀市九仓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夏刊,张爱华,王美英,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农业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5

1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加快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步伐。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可以有效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农村的农业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传统的农业技术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提升农业发展,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只有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1.2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我国的农业发展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要解决我国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必须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数量,解决农业产品供需矛盾,满足市场的需求。

1.3可以有效地提高新农村建设进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主要的推进手段,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民增收渠道发生显著变化,一些新问题也随之产生,这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必须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1.4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农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和谐社会,一直是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果,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目标。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就不会出现农业科研成果的运用和推广,就不可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抑制。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才能更好的保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

2.1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充足的财政支撑可以保证我国农业科技持续有效的创新发展。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受国家整体财力不足的影响,长期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但总体而言,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对偏低,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投放总量相对不足,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开发缺乏资金保障,科技开发缺乏后劲。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资金大部分投向了传统农业,种植业比重过大,新兴农产品的资金投入不够,这严重抑制了我国新兴农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发展较晚,许多农业资金很难找准市场,使在农业科技活动中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现行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限制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民增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学科结构发展不合理,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过低,不仅成为我国制约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瓶颈,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体规模呈现上升态势,但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没有将技术创新和创新人员的相关利益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人员较多的集中在传统种植产业,而新兴农业人才相对偏少,农产品加工人才、农业标准质量管理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这种技术人员缺失、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转型是极为不利的。

2.2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

者,同时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动者,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用推广的重要技术保障,他们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水平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民增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学科结构发展不合理,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过低,不仅成为我国制约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瓶颈,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体规模呈现上升态势,但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没有将技术创新和创新人员的相关利益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人员较多的集中在传统种植产业,而新兴农业人才相对偏少,农产品加工人才、农业标准质量管理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这种技术人员缺失、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转型是极为不利的。

2.3农民对新技术吸纳能力较差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科技知识转化的效果,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虽然现在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但是在农村居民中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依然较低,农村居民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技术停滞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支付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农业科技培训费用。这些障碍不利于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群体的形成,导致现有农业技术应用基础薄弱,以农业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困难,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4农业科技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应的科技体制的配合,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组织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各部门管理混乱、职责定位不清等问题。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研工作取向发生偏差,研究取向并不是面向社会,而是面向上级有关单位,将争取科研资金做为首要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各科研机构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协作,造成科技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缺乏仃效的信息沟通,致使科研成果无法及时有效的推广和应川.不能形成相对稳定和规范的管理体制,整体优势难以发挥。

3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3.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通过科技力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业科技投人足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要不断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投入体系,完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3.2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支持。要对现有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改革,不断完善科研机构的设置,形成覆盖全面的科研体系。要建立一支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不断的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鼓励其参加学习并促进知识升级。同时,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各类复合型人才。要加强同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的联系,加强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考核力度,按照课题和成果的完成程度以及社会效益、适用效果等指标进行考评,形成公正廉明的用人机制和人才成长条件,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创造有利环境。

3.3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加速农业科技转化的主要力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村居民接受新科研、新成果的能力。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落实领导责任制。要成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促进农民农业科技知识的更新,对农民当前在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了解问题所在。要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措施。要创新培训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形成功能齐全的培训新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要不断整合现有农村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法。这样才能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农业科技得到更有效的推广和使用。

3.4完善农业科技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农业科技组织管理运作体系,对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不断地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机制,改革现有机构设置隋况,形成合理的组织机构体系。要创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经营形式,充分发挥各类运行模式的效能,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与转化力度。各级地方科研机构要加强联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合作机制。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推广的主导作用,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了解“三农”发展过程的需求,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完善体系发展,不断整合各方力量,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运用率。

农业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新型农民;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47-0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尚面临诸多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面临市场和资源环境等约束的形势严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偏低。因此,只有始终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有效地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新型农民人才的关键素质来培养,把新型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仍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时期,生产效率不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必然涉及到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推广和应用,让传统农民变为新型农民,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新型农民。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这些就要依靠农业人才的针对性培训工作来完成,依靠农业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来完成,依靠农业科研院所对新型农民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持、科教扶贫来完成。

第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符合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和谐农村文化。因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现在,中国多数农村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基本解决,但是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还远远不足,还必须有一个乡风文明的和谐农村环境,因为富裕不等于文明。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花钱修庙建坟,求神拜佛,挥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要营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农村环境,创新和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树立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就必须更好落实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使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文化人”。

第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志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的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 因此,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地稳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是涉农人才队伍的建设,包括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涉农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党政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型农民的“三农”意识和思想。第一,应不断加强和改进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服务“三农”理念的教育和塑造工作。从总体分析,我国涉农专业的大学生的爱农、为农专业思想是符合教育要求的,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此方面有待提高。大学生专业思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毕业就业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涉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牢固和近期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导向作用。一些涉农专业大学生在分配就业中眼光只盯紧“天南海北”等大城市,不乐意从事农业尤其是不愿意到农业一线工作。这些就足以证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农、为农专业思想,农村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农业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真心为农村建设的服务意识,向农村和农业长期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政人才、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涉农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第二,不断改进现实的农民群体的“三农”意识和思想。当农村劳动力的广泛流动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必须不断向农民宣讲粮食生产对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说明国家的惠农政策,证明农业可以同样使农民发家致富,使更多的农民扎根农村,使更多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地持续发展。

其次,不断加强涉农专业实用技能的培训,建设一支优良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各类农业学校的系统性教育与科技推广等形式的非系统性培训的有机结合,尽快建设起具备农业实用技术的专业科技人才队伍。

中国农村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如何使其成为真正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本,实现有效转移就业,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难点和瓶颈,压力大,任务重。因此,各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就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放在服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位置,提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大实施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都能够具有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因为,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和涉农高科技的发源地,是系统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基地。各高等农业院校要抓住这次农村发展的大好契机,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工程,适时调整符合农村建设要求的专业学科设置,培养出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同时,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资源,不断创新针对新型农民的科技职业培训模式,如可结合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六部门共同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当前社会用工量较大的制造、建筑、餐饮等二、三产业的需求为目标,开展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在涉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把长期系统教育战略和短期即使培训战术结合起来,既注重具有扎实爱农、为农专业思想的大学生教育工作,又要尽快地提高现实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目前在农村的劳动力中,有相当比例素质不高,例如,近2/3以上的贫困地区劳动力不符合城镇大多数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其发展农业或实现转移就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持续,而且能使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建立健全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有效体制和运行机制,如科技文化捆绑下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工程等短期即时培训和农业高新科技推广,可以有效解除当前新农村建设对科技需求的燃眉之急。

开展面向农村的高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带头人培养与孵化工程,是当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以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工程为例,它就是以高等农业院校为技术依托,对一批具有优势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前景的县(市),通过推行科技、教育、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专业对口技术扶持,在每一个示范县(市)集中力量扶持一个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或新兴产业,以此推进县域经济的更大发展。也就是说,在一些县(市)的区域中,选择一个涉农企业为龙头,以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为目的,以一个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核心,以实验为起点,以重点示范引导、带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发展促进所在县(市)工业、商业、科技等的和谐发展。此工程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技术依托,以高校师生为技术推广的同盟军和坚强后盾,以学校送科技进企业、进农村、进农民头脑为主要手段,形成学校与县、乡、村农民的有机互动,实现农业高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这样的科技支农方式可以有利于集中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科技资源,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改变了以往对农业扶贫的输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