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职业目标范例6篇

网络工程职业目标

网络工程职业目标范文1

【关键词】项目化;网络营销;课程改革

0前言

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路是基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目标,将职场领域的工作流程设计为课程的主要框架,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项目,并将若干项目组成课程模块。高职院校课程通过项目化改革,凸显职业教育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促进学校教育和单位用人需求有效对接,强化学生适应与胜任就业岗位的能力。《网络营销》是一门以网络为载体,营销为目的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核心骨干作用,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课程以网络营销实践操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运用网络中的各类平台和工具,进行营销策划活动。

1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实施方式本

课程的改革是以提高学生在网络营销领域内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以网络营销业务的工作流程作为教学主线,按照网络营销岗位的工作要求构建学习项目,以典型的网络营销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通过上机进行网络营销的情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以每个学习项目为单元进行考核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掌握程度。

1.1按照高职学生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网络营销工作岗位

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是课程改革的起点,对项目化课程改革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学习项目设置和任务安排的前提条件。工作岗位中对应的岗位职责,要符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要契合高职教育理念和当地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深入相关企业实地考察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确定符合高职学生培养要求的网络营销工作岗位。第一个岗位是SEO专员,工作职责是掌握百度、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的基本排名规律;并精通以上各类搜索引擎的优化;精通各种SEO推广手段。第二个岗位是网络推广员,它的职责是协助为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协助监督销售计划的落实与销售目标的完成。

1.2根据网络营销工作岗位职责,构建课程的学习项目

原有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电子邮件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博客营销、线下营销、免费策略营销、资源合作营销、网络营销效果监控和其它网络营销手法等7个单元。教材的整体内容是围绕网络营销的工具而展开,并且以理论概念和案例分析讲解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感到陌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学完之后,学生只是单一地理解相关网络营销的概念和原理,不能够熟练应用网络营销的主要方法和平台,没有将理论教学成果的吸收转换职业能力的提高。根据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围绕岗位的职责要求构建学习项目。网络营销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主要涵盖掌握电商平台的应用技巧;熟练运用主要的网络推广的工具;了解网络营销的工作流程等。融合网络营销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构建学习项目包括:搜索引擎营销、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营销、企业网络推广、Web2.0营销和网络营销客服五个部分。依据由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将五个学习项目有机地扩展为对应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设置是某项任务运作过程为核心,以职业技能的培训作为教学重点。工作任务的设置是针对于教学内容的灵活运用,提炼出以技能培训的为主题的相关内容。通过相关联的工作过程的重复与循环,理解相关知识点并掌握工作任务的操作技巧。借助职业技能培训为手段,从而促使学生完成相关知识库的搭建。通过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步骤取代大量的文字化学习内容,提前培养学生职业实践意识,逐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以“项目二: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营销”为例,它的工作任务是:熟悉电子商务平台的概念和种类;掌握B2C电子商务平台使用方法;学会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开展营销活动。

1.3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有机融合职业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

讲授《网络营销》课程以往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力过于集中于理论知识方面的讲授;学生在较多情况下以填鸭式地接受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操作,缺乏网络营销工作的技能锻炼。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习任务为驱动,要求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完成各个项目。学生在学习每个项目时,都被分配相关的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分别讲授与任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模拟示范任务的操作过程,学生上机演练学习任务的操作步骤。教师的角色由教学活动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上机完成学习项目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

1.4过程化考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以往的考核的方式是以期末笔试方式为主,以期末考试的结果而决定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是以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为主要方向。这类考试的结果不能有效评估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过程化考评体系的特点是以学习项目为独立的考核单元和工作流程为主的期末考试的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每学完一项学习项目,学生必须进行该项目的考核。当个项目考核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如果项目考核未通过,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有一次复试机会。每个学习项目考核都达标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以工作流程为考核方向的期末考试。考核的标准是以职业技能操作水准为主要依据,根据每个学习项目的特点,分设对应的评分标准。通过对每一阶段的学习项目进行考核,学生可以自主地操练工作任务的技能;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以项目二“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营销”考核方式为例,评价指标包括:了解电子商务平台的种类和左右;开设网上店铺;运用电子商务平台营销工具。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和不及格。

2结论

《网络营销》项目化课程改革探索是按照网络营销工作岗位及职责,架构对应的学习项目,采取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实施过程化考核方式。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符合网络营销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教学方法满足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考核方式凸显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方玲玉《.网络营销实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尝试[J].职教论坛,2008(08):11.

[2]纪幼玲.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1(11):58.

[3]潘玲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网络营销课程设计构想[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75-77.

网络工程职业目标范文2

摘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要办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本文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谈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

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具有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能力,面向计算机网络企业和领域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按照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细分为如表1所示几个能力模块。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培养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开发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主要包括网页设计、广告装饰设计制作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

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建网”、“管网”、“用网”的职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在“建网”、“管网”、“用网”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开发及艺术设计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首先,通过调研确定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方向的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工学交替、“双证”课程的融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逐步建立,行业产品换代频繁,导致行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岗位能力的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能够根据行业需求来进行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实现产学“零距离”的教学模式。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一个动态机制,能够根据行业调研信息和企业专家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高职教育是面向地方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走社会调研、构建岗位群、构建专业模块及课程设置“四步曲”。即通过社会行业需求调查研究,构建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几年的调整,逐步使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分析社会实际需求、行业实际需求及学生实际需求信息,构建出社会需求岗位群,对专业作模块化分解,对课程作进一步的整合,从而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行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岗位工作流程确定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以我院为例,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我院注重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对行业、企业的实地考察调研,通过信息收集分析,不断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更新,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始终保持其前瞻性和先进性。

依托行业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过程(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过程(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要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形确定,每门学科根据所属模块专业方向,围绕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传授工作过程知识;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每个模块可以包括若干个子模块,它们也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以我院为例,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煤炭行业、IT行业,深度融合煤矿安全、煤矿产量监控网络技术知识,调整课程设置,制定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确定“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为课程主线,按照“建网”、“管网”、“用网”三个专业方向(三个模块)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与行业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突出实践,强化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过程本专业以“岗位职业素质+岗位工作过程”为人才培养主线,注重“工学交替”的科学实施,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计算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实践能力目标主要指培养“建网”、“管网”、“用网”三个模块的实践能力。本专业依据工学交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以实际工作过程制定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课程标准,重组课程内容,联合开发《网络交换设备安装与调试》、《煤矿安全网络监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等7门核心课程(见表2)。

工学交替、岗证结合、注重“双证”课程开发“工学交替”指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这里的“工”和“读”的指向均是学生。“岗证结合”指行业工作岗位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即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接受企业选拔、考核,在岗位上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对于“双证”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宏观上看,它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而组织的专业课程的统称;从微观上看,则是某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一个或者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门或一组课程。“双证”课程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协作开发。“双证”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课程,即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展开设计与开发,按照工作过程或结构的要求来形成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结构,使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所以,在“双证”课程开发中,应遵循“以工作过程(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以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规范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如图2所示)。

以我院为例,2007年,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行业调研及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本专业与更多的业内著名企业深度合作,引入行业内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全程按照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实施“工学交替”、“岗证结合”的新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部分,两者交替进行。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第二、三学年,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学习专业课程。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另外,引入了行业内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实施“岗证结合”教学模式,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岗位的完全统一。该专业网络工程、网络艺术设计、网络开发三个课程模块分别与联想(阳光雨露)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引入CompTIA A+系列资格认证;与重庆龙形广告等公司合作,引入CEAC系列资格认证;与重庆港澳软件等公司合作,引入SCJP系统资格认证等,实现了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及岗位工作过程知识结构三者的统一(如图3所示)。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和岗证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双证”课程的开发来实现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正确处理好工、学、岗、证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地融入课程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赵倬.浅谈模块化在计算机多媒体专业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网络工程职业目标范文3

关键词 课程体系;职业技能;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55-02

自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以来,其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等均不很成熟,各学院对该专业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申报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后,就开始对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和实践。

1 找准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这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把握专业定位的原则。

经过几年实践,把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定位在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安全产品和应用软件开发、信息工程监理、IT产品销售与服务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部门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培养从事网络建设、管理、应用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2 设计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为满足社会对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保证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起适合当前状况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1 两类必修课程

在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业公共必修课和职业能力必修课构成整个课程体系的两大坚实基础。“两课”、法律、体育课程的开设力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数学课程没有必要学得太深,可以根据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外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设备的操作和调试中会遇到大量的英语词汇,因而英语教学贯穿始终。另外开设IT职业英语,对其在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强化,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而职业能力必修课是学习本专业的立足之本,其设置应该认真探讨。哪些课程对于本专业来说是必要的基础课?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课程的整合,并合理安排每一门课的内容?综合考虑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应用状况,最终确定包括计算机基础类、网络编程实现类和系统管理与维护类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尽量少讲纯粹的理论,用专业技能学习是否需要作为衡量技术基础课开设的依据。另外,还以讲座、报告或参观的形式,让学生在入学后了解培养目标,了解他们将要从事工作的性质、岗位特征、发展方向等,进而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2.2 三个专业方向

在第一阶段基础课之后,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划分网络规划与施工方向、网络管理与维护方向、网络编程应用开发方向的专业学习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方面的学习。

网络设计与实施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项目的简单设计与实施能力,通过对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局域网组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及网络设备的配置调试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胜任网络施工管理及简单的网络方案设计等工作岗位。

网络管理方向侧重培养学生对网络软环境的管理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Win2003 Server的网络管理方法,更要熟悉Linux操作系统以及Unix系统,具有在这些真正的网络操作系统下配置、管理及实施网络服务功能的能力;同时,要熟悉各种网络环境下基本的安全防范方法和安全实施技术,这样才能胜任网络管理员的工作岗位。

网络编程方向是为了适应社会对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网络程序编写人员的岗位需求而设置的。网络编程类课程开设为两条主线的教学,一条是数据库、VB、Java编程技术,另一条是网页编程(静态、动态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灵活选择。

2.3 四项专业实训

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技能训练,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都达到一半甚至更多。此外,在第三、四、五学期还安排了集中的独立实践课以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综合运用多种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而网络编程实训是对有志于网络编程的学生的一次很好的锻炼,通过完成一个模拟项目,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做项目的全过程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参与开发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才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最重要的。

2.4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专业依托功能配套、技术先进的校内实训环境,遵循“技能是学和练而不是教出来”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专业课程安排在实训室讲授,形成师生交流互动新模式。教师理论讲授中穿插技能演示,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模仿、强化密不可分,从而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及时熟悉并掌握所学技能,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室的服务教学功效。

2.5 建立以学生能力水平为主要指标的专业技能评价方法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强调多层面、多难度、多方式和多层标准,学生质量评价以能力水平为主要指标,重视综合素质与知识运用的考核,采用多标化的考核方式。

2.6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职业教学团队

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塑造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实践能力强、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采取“培养和培训”的方法,借助于行业、企业等资源,安排教师进行培训,将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的经历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采用“积多成少”的方式,从企业聘请一流的技术骨干,实质性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来。

2.7 深化校企合作,引入行业认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

本专业与思科网络和趋势安全签署合作协议,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把先进的企业理念和计算机技术融入教学体系中,根据市场需求规格培养对口人才,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机会,营造工学结合的环境和氛围。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取得至少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证书如Cisco CCNA网络工程师认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络工程师、信息产业部网络工程师等)。

3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人才培养方案已初见成效,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同时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姜腊林,易建勋,陈倩诒,等.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2]孙涌,孙宏伟,蔡学军.高职院校IT类专业内涵定位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6-17.

[3]吕明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17-18.

网络工程职业目标范文4

关键词: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工厂;迭代增量;实践教学体系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computer network subject of vocational college

Yang Hongxue, Yu Ji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Beijing, 100016, China

Abstract: Owing to the design of the iterative incremental course system, the talent education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difficulty of career positions: new technical staff, quasi-professional and career man. Each stage takes the trend of progressive spiral.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goes into three directions: network engineering, network management and site building. It consists of 4 programs: single skill training, term integrated training, position-oriented training, and practical position training, which make up the cor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point-to-aspect progressiv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network technology; project plant; iterative increment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专业建设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对京、津、冀地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IT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表明,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需求定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一定的项目工作经验,能够胜任网络工程实施、网络维护管理、网站设计开发等岗位的工作。基于此,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了“迭代增量”课程体系,创建了“项目工厂”实境,构建并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1设计“迭代增量”的课程体系

面向“网络工程实施”“网络维护管理”“网站设计开发”3大职业核心岗位,吸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按照IT人才成长规律,引入“职业成熟度”理念,按照职业岗位的难度阶梯将人才培养过程细分为“专业新人”(初入职场),“准职业人”(当好助理),“职业人”(独立工作)3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安排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课程和实训,并按照“计划学习考核提高”的4步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每一个阶段的结束恰好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3个阶段培养过程是逐一迭代的;从课程难度、实训项目复杂度、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衡量,每个阶段呈螺旋递进的趋势,从而构建了“迭代增量”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企业岗位的调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抓住“做项目”这个IT职业标志性工作,深入校企合作,选取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作为载体,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组织教学内容,建立“迭代增量”课程体系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该体系围绕“网络工程实施”“网络维护管理”“网站建设开发”3个岗位方向,引入企业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构建由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学期综合训练项目、岗位方向训练项目、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4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从模仿到应用”的递进式训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岗位动手能力。其中,单项技能训练项目是学生在课程中完成的教学项目;学期综合训练项目是在综合实训中完成的难度递进的仿真项目;岗位方向训练项目是上岗前的演练项目(工学结合项目);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是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学项目,做项目”,全方位锻炼学生“做项目”的能力。

该体系中从每一阶段看,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都是完整的,都有现实的职业岗位相对应,而通过不同阶段的递进,学生能逐步胜任更高层级的职业岗位,将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从掌握课程转移到对综合岗位能力的培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遵循IT行业的职业成长规律;易于安排顶岗实训和职业体验;易于控制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能力,从“制度”上保证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创建“校企合作项目工厂”实境,搭建实践教学支撑体系

“项目工厂”实境实现了“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力图从能力与素质两方面把学校变成“以项目训练促使学生职业化的工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强调工业化、实用化的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项目工厂”实境主要包括以生产性实训环境为标志的专业实训室和校企合作项目工厂2个方面。

3.1 创建“AB双网切换运行”的实训环境,支撑生产性实训

为了创建生产性实训环境,网络技术专业利用校园网络创建“AB双网切换运行”的真实环境(如图3所示)。将校园网分为实际运行网络和学生实训网络,学生在实训中以校园网为样本,在实训网络中搭建校园网的各种业务与服务,当实训结束时双网切换运行,用网络运行的实际效果检验学生实训的水平,这种实训与真实工作十分接近,一方面利用项目化的实训过程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并网时网络可能瘫痪”的压力促使学生在实训中按照行业和实际工作标准“精心设计,小心施工,认真检测”,从而培养学生的质量标准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

3.2 利用引企入校机制,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工厂

网络技术专业引进了多家“驻校企业”,建立校内项目工厂,为学生提供网络管理、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实训岗位。在项目工厂中,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按照企业的规范和流程完成企业的真实项目。这种实训方式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将校园变成全时段全方位育人的“工厂”。从效果上看,学生在这些驻校企业中既锻炼了专业能力,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共

赢的目标。

4结束语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类型来说,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要。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必须与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引入企业的工作规范;必须加大实训项目的开发,确保实训项目与职业能力相衔接,同时也要保证实训设备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刘昭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2] 鲁志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

网络工程职业目标范文5

关键词: 网络营销 职业标准 教学内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网络购物网民规模达到2.71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5.9%。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型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市场上对于网络营销相关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人才需求,一方面众多高校开始培养各种面向网络营销相关岗位的人才,另一方面,诸多企业却很难寻找到适合企业的网络营销人才。因此,如何培养真正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网络营销类人才,就成为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是重点和难点之一。课程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建设,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诸要素中的关键要素。

一、基于职业标准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思路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应“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因此,高职院校课程内容的构建应以职业标准分析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综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企业现有相关岗位工作内容、地区产业人才需求特征及未来岗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真正培养出符合岗位职业标准要求的人才。以《网络营销》课程为例,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基于职业标准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方式

(一)依据“营销师”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

把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目前,营销类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营销师资格考试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与中国市场营销学会联合推出的市场营销资格考试,从这些证书考证内容要求上来看,以“营销师三级”为例,对于《网络营销》相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网络客户沟通与服务、电子邮件营销及网络信息调研等方面。因此,在构建教学内容时应有效地将这些部分的内容作为基础并融入到教学项目及任务的设置中去,实现真正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二)分析企业营销类相关岗位工作内容调整课程基本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部分职业资格标准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2006年制定)已经明显落后,与实际企业营销相关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相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方面已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及时跟踪学生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真正需求,与时俱进地调整基本教学内容是必需的。通过对近几个月智联招聘、51job等网站的人才需求信息分析、相关实习企业的岗位需求状况走访调查及近几届毕业学生就业状况来看,对于营销专业背景学生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网络推广、网络销售、网络客服、淘宝网店运营、网络信息收集与分析等岗位,而这些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网络市场调研能力、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沟通与服务能力、网络推广能力及淘宝店铺规划能力等方面。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从真正满足职业的要求标准来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应以网络客户沟通与服务、常见网络推广方式及工具的应用、网络信息调研、淘宝网店经营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着眼于学生岗位可持续发展设置《网络营销》课程的进阶教学内容

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当前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还要考虑学生在未来三五年甚至于更长时期内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还要根据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走向来分析其职业标准的进阶需求,进而设置相关进阶教学内容。根据智联招聘、51job等人才招聘网站上的岗位需求信息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在工作3~5年后其岗位发展的走向一般是从一线的执行人员走向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如从网络推广专员到网络推广主管、网络销售员到网络销售经理、淘宝网店运营人员到淘宝店长、甚至于开展自主网络创业等。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可以将网络平台规划与设计、搜索引擎推广等其他推广工具的应用、企业网络营销整体策划等内容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的进阶教学内容。

当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销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现有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必然满足不了学生在未来更长时间中的需求,只有培养学生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各类网站资源及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等,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学习资料的方式完成部分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结合地区产业人才需求特征来设置《网络营销》课程的强化教学内容

不同地区由于其产业性质及特色的差异,在对营销相关人才的需求特征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人才的培养要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本地区网络营销型企业的行业特征及对网络营销相关人才的需求特征,把相关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强化其内容的教学,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营销实用型人才,真正体现服务地方经济。以我院所在地常州为例,对于网络营销相关人才的需求以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零售行业、旅游行业等行业居多,并且对于人才的需求岗位尤以淘宝网络客服与网络推广需求量最大,因此,在构建教学内容及组织教学时,既要结合相关的行业设置项目及任务,又要针对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不论从教学内容量的设置或是从教学组织上都要加大投入力度。如针对淘宝网络客服职业岗位,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建淘宝网店平台进行实战操作,另一方面可以与一些从事淘宝客服外包服务的企业合作开展工学交替。针对网络推广类职业岗位,可以加大加深对网络推广工具的介绍、操作与应用,如常见的微博、论坛、博客、QQ群、Email、SNS等营销推广工具的应用。

纵观目前《网络课程》课程的教学,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如网络营销理论体系混乱,不同的学科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研究其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模式等。因此,针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不断激增,《网络营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任重道远,但不管如何,高职《网络营销》课程的建设都应以符合网络营销相关职业标准为基本要求,为此,要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企业现有相关岗位工作内容、本地区产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岗位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真正培养出符合岗位职业标准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高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方略——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

[2]刘杰.网络营销课程内容的构建——基于财经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思考[J].市场周刊,2009(10).

[3]包金龙.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成人教育,2011(1).

[4]吴迪,陈美菊.“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探索研究[J].科教文汇,2011(03).

[5]彭勇.关于专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网络工程职业目标范文6

1、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据《中国教育年鉴(2008)》记载,截至2007年,高职(专科)院校在学校总数、招生总人数、在校生总人数上,占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61.21%、50.15%、45.65%。

1.1 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解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我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发展机遇。但由于毕业生总体人数的下降、高职学生录取分数低、校企合作困难等问题,高职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 培养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清晰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清晰。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3 重视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十一五”期间,通过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优化。通过评选100所高职示范院校,重点建设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院校。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带动高职院校加强课程建设,学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课内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述措施的实施,深化了教学改革,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1.4 存在的问题

近10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急速增长,带来诸多办学与教学问题。

(1)办学经费不足。

(2)生源数量、质量无法保障。

(3)职业培养偏理论,实训不足,学生在责任意识、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等方面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

(4)专业设置趋同,服务地方经济针对性不强,毕业生就业质量差。

(5)虽然广泛开展了课程建设,但在日常教学中实施效果不明显。

(6)缺乏政策支撑,校企合作困难,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实习、实训质量缺乏保障。

(7)师资队伍迅速扩大,教师普遍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兼职教师制度实施困难,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8)教学质量监控有待加强。

2、“双体系、三模块、两段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2.1 原课程体系剖析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专业、团队、课程建设过程中,明确了培养目标,确立了改革方向,建设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并于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2011年中央财政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研讨我们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课程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开设全面,但缺乏特色和针对性。

(2)课程体系松散,缺乏针对能力模块的课程设置,缺乏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整合与优化。

(3)实训力度不够,实践效果有待提高。

2.2 “双体系、三模块、两段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在建设期间明确专业改革思路,重构“双体系、三模块、两段式”课程体系,优化整合岗位能力模块课程。

2.2.1 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通过调研,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开发和网络工程3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具体岗位定位如表1所示。在分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前提下,获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需知识、技能和素养,归纳基于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的“双体系、三模块、两段式”课程体系,具体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解析如、表2所示。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技术服务型课程体系特点,把服务客户作为培养职业素养的抓手,努力落实“技能与服务并行”理念。

2.2.2 重构“双体系、三模块、两段式”课程体系,突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

“双体系”是指在课程体系中,包含知识和实践两个体系。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网络管理能力模块、网络应用开发能力模块和网络工程能力模块组成,涵盖网络技术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可持续性提供知识保障。实践体系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专业项目化生产性实训(网络管理能力模块的项目化生产性实训、网络应用开发能力模块的项目化生产性实训、网络工程模块的项目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这2个体系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交替进行,相互融合。

“三模块”是指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工作中网络管理员、网络应用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岗位对应的网络管理能力、网络应用开发能力和网络工程能力3个专业能力模块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分别设置在第3~5学期,实现1个学期相对集中1种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培养方式,如图1所示。

“两段式”是指在3个重点培养的专业能力模块中,每个模块又分为一体化教学阶段(14-17周)和项目化生产实训阶段(1-4周)2个实施阶段,如图2所示。一体化教学阶段在一体化教室进行,由专业教师指导学习该能力模块的知识,并操作练习。项目化生产性实训阶段在思科网络实训室和项目实训室进行,在教师指导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参与网络管理、网络应用项目或网络工程的生产性实训。

2.2.3 加大项目化生产性实训环节,夯实实践技能

为强化学生岗位能力,企业专家建议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减少教学时数,加大项目实训学时数。3年综合性项目实训共计11门课程,14周,420学时。以第4学期的网络应用开发能力模块培养为例,首先实施为期6周(12学时)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一体化教学,第7周开展为期1周的项目实训。接着进行为期8周(12学时)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NET网络应用开发一体化教学,第16-18周实施为期3周的网站设计综合实训。综合实训由实训教师带领学生依次设计校园论坛、在线考试和济宁运河商城网3个网站,学习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学生能力依次提高。集中实训环节教学进程如表3所示。

2.2.4 坚持“双证书”制度,融合“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全部课程

为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使高职毕业生取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将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CCNA)认证考试的课程纳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思科认证课程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CCNAl)在第2学期开设,路由协议和概念(CCNA2)、交换和无线技术(CCNA3)在第3学期开设,广域网技术(CCNA4)在第5学期开设。学生学习完相关课程后,考取思科网络支持工程师(CCNA)证书。通过“双证书”制度,为学生搭建了国际网络认证的平台,既保障了学生基础理论的知识水平,又反映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2.2.5 增加岗前培训教学内容,融合服务客户理念

学校通过与山东亿维集团公司合作,了解企业对新员工岗位培训需求,将企业的岗前培训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与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相结合,在亿维公司各部门进行,由亿维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学院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该部分主要是岗位拓展和职业素养形成,共计30学时,主要包括典型IT企业文案学习、客户观念、服务形象定位、客户服务标准、服务目标和岗位技能实训5个任务。通过培训,强化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

2.2.6 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学段制、集中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学段制”,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能力模块、网络应用开发应用模块和网络工程模块3个核心专业能力模块,将核心教学和实训设置在第3~5学期进行,每学期分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化生产性实训2个学习阶段,加大项目化生产性实训的学时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企业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集中式”,在第3~5学期,集中进行为期14~17周的一体化教学和1~4周的生产性实训。例如在第3学期,主要集中培育学生网络管理能力,集中学习服务器安装与配置、路由与交换、网络安全;在第4学期,主要集中培养学生网络应用开发能力,集中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NET网络应用开发。教学中加大这些课程的学时数,强化学生在该能力模块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开展为期3周的实训,集中培养该能力模块的实践技能。

“一体化”,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NET网络应用开发等课程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是教师布置项目,简单讲授项目所需知识点,演示操作过程;“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项目设计需要的知识、技能,并适当练习操作;“做”是学生分小组实施项目设计,角色扮演,小组长即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各自独立完成所负责的设计任务,共同合作完成整个项目。项目完成,学生提交项目,教师点评、考核,通过点评,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