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覆盖问题范例6篇

数学建模覆盖问题

数学建模覆盖问题范文1

【关键词】汽车覆盖件模具;CAD/CAE/CAM技术;CAPP技术

汽车工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汽车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制造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汽车制造公司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以提高汽车的质量。

一、CAD/CAE/CAM技术

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制造中,一般都会涉及CAD/CAE/CAM技术,分别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求解(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这三种技术主要应用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设计制造环节。CAD/CAE/CAM技术依靠的设备主要有两种,即数控机床和计算机,还要采用数学、力学模型。CAD/CAE/CAM技术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主要在模具设计、制造工艺以及模具成型分析等环节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设计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设计,一个是工艺设计,另一个是结构设计。在汽车覆盖件的设计中,运用CAD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工艺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曲面造型问题。另外,它还能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复杂问题,从而提高设计的效率。

在汽车覆盖件的制造过程中,一般还需要用到CAM技术,这种技术跟传统的技术相比,具有生产周期短、加工精度高等优势。比如在车身开发环节中,传统的方法就是利用实物模型来指代车身表面的几何信息,这样的方法在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很多问题,比如数据传递误差、模型发生变形等。而现在采用CAM技术之后,它可以将制造工艺模型这个环节省略,从而缩短生产周期。在CAM技术中,先将产品设计图、零部件的特征点元素以及工艺数据输入电脑,完成一系列的输入工作后,再利用相关的软件绘制出曲线和曲面,根据这些绘制出来的曲线和曲面建立数学模型,即关于零部件表面形状的模型,最后就可以生成数控加工所需要的刀具轨迹文件,从而加工所需要的零件表面。

在汽车覆盖件的制造中,其形状非常复杂,特别是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有一些情况比较不容易估计,比如板材成形性的估计,人们无法事先了解模具设计的正确与否,很多的问题都是模具成型后才显现出来,这样就会给后期的模具调试带来很大的困难。这里就需要用到CAE技术,它可以模拟冲压成型过程,这样能够提前发现问题,然后再结合计算机模拟功能对其进行改进,避免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且还缩短模具调试周期。

二、CAPP技术

CAPP,即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意思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这种技术是连接CAD与CAM的纽带,其基本任务就是将某些数据(比如产品和零件的设计数据)进一步转换成与制造环境相适应的指令性要求,然后由制造厂家根据CAPP的规划的软硬件环境组织生产活动。这里的软件环境涉及多方面的技术文件,主要有加工方法、走刀线路、切削参数等;硬件环境则指的是一些制造设备的准备工作,主要有选定的刀具、机床、夹具等。CAPP技术可以通过优化汽车覆盖件的制造环境来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制造中,需要建立模具CAPP系统,其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先分析和归纳模具实际制造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得出足够的典型工艺卡,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变异、编辑处理工作,最后生成一种符合生产需要的工艺卡。使用这种方法时,特别需要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在选择模具图纸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代表性比较强的图纸,然后再组织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设计工艺文件,最后还要邀请一些技术专家结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厂家的实际工艺水平、工人的技术水平、设备的状况等,认真讨论工艺方案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二,充分考虑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规律性,建立一个典型性比较强的工艺卡。第二种方法:结合汽车覆盖件模具零件的形状特征、热处理条件以及加工精度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零件的加工特征进行归纳和提炼,然后定义零件的特征模型,最后开发出相应的模具CAPP系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因此,汽车制造厂家必须要注意引进先进的技术,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制造中涉及的技术,比如文中的CAD/CAE/CAM技术和CAPP技术,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不断加强研究,创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亚东.汽车覆盖件模具斜楔机构关键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陈寅.浅谈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工艺[J].企业导报,2013(6).

数学建模覆盖问题范文2

关键词 审计监督 审计全覆盖 审计能力 创新

审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赋予了审计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就完善审计制度,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进审计全覆盖等重大问题做出了决定。

一、实现审计全覆盖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审计全覆盖是新形势下完善国家治理的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审计保障和监督的全方位“升级”。对审计机关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行审计全覆盖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矛盾突出

审计全覆盖任务重,要求高,而目前各级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十分有限,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以现有的审计力量,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审计任务和难度是非常大的。

(二)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和审计组织方式与审计全覆盖要求不尽适应

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国家审计对象分属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地方审计机关管辖,在审计的计划管理和审计项目组织管理上,不免存在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等情况,这种“分灶吃饭”的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和审计项目管理方式与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不尽适应。

(三)审计方法、技术手段相对滞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往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但由于受自身条件所限,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与国际、国内先进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手段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四)审计队伍专业胜任能力与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差距较大

审计全覆盖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更多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人才和高端人才。但目前地方审计机关审计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审计人员以财务会计专业为主,投资融资、环境保护、法律、计算机、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人员偏低,复合型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非常缺乏,专家型审计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从以上分析可见,制约审计全覆盖实现的主要矛盾是审计能力的差距。实现审计全覆盖,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破解难题,强化审计能力建设。

二、加强审计能力建设,推进审计全覆盖的途径和对策

(一)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审计能力

(1)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突破制度瓶颈,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要认真落实并执行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以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

(2)创新审计资源管理方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一是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科学统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整合审计力量,对重大的全国性、行业性、区域性的审计项目,加强各专业、跨区域联合审计和协作,统一组织、整体作战,条块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各审计机关要优化机构设置,合理调整和搭配审计力量。在充分利用已有审计成果、协助外调有关资料等方面加强合作,相互支持。

(3)创新审计计划管理,实现审计计划全覆盖。要提高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在摸清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审计对象数据库,分类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编制中长期审计项目规划和年度计划,消除审计监督盲区。要把握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重点,重复审计,实行审计计划的全覆盖。

(4)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提升整体工作效能。一是灵活运用“上审下”、“交叉审”、统一编组、扁平化管理等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既保障审计的独立性,又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将“上审下”与“同级审”、“交叉审”与“联合审”,“就地审”与“送达审”,“事后审”与“事中审”及“分阶段跟踪审”有机结合,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用、一审多果,减少重复进点、重复取证、重复征求意见等环节。三是充分利用行业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覆盖面广、涉及单位多的优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全面揭示和反映问题,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性和宏观性作用,增强审计监督整体效能。

(二)加强审计队伍的增量提质升级,提升审计能力

(1)增加审计人员编制和聘请专家,充实审计力量。要根据审计工作的任务量,科学测算审计机关人员编制总量,充实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力量,解决审计工作任务量与人员规模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建立相关经济领域专家库,聘请专家参加审计工作,特别是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评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经济领域的审计工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缓解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2)改进审计人员准入制度,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完善审计机关人员准入制度,一是根据公务员法和审计职业特点,建立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二是构建多元化结构审计队伍,引进和充实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包括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化技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扩大有实际经济工作经验的人员的比例。三是加强审计人才交流和岗位交流力度。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要异地任职,避免受地域、人情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保证审计独立性。上下级审计部门之间、审计机关与经济管理部门人员之间通过交流任职、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形式,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3)完善审计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增强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系统性、计划性和科学性。采取分级管理、分类培训等办法,满足审计人员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立足审计工作实际,加大案例教学、审计模拟实验室及网络培训学习平台的应用和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实战技能,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尽快提升专业能力。

(4)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具有审计职业特点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根据审计职业特点,建立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确保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实施审计人员职称与薪酬待遇挂钩的办法,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和履职能力。

(三)创新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手段,提升审计能力

(1)创新审计技术手段,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计算机数据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逐步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审计效率。

(2)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水平。改变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账簿凭证全面翻”的陈旧方法,创新审计方法。一是运用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理论,以及审计风险模型,准确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评估审计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突出审计重点。二是以内控制度测评为入口,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进行测评,找准内控薄弱环节和审计突破口。三是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向资金收付的单位、环节和项目延伸,顺藤摸瓜,发现问题,揭露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和查处大案要案。四是对涉及经济安全的重点领域的重点资金实行动态风险监测,实现审计监督关口前移。

(3)突出重点,打造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三个综合性审计平台。一是构建财政审计平台。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体,囊括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社保资金审计、税收征管审计等专业审计,丰富预算执行审计内容。二是构建经济责任审计平台。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结合起来。三是构建政府投资审计平台,将招标控制价审计、全程跟踪审计、竣工决算审计结合起来。扩大审计覆盖范围,放大审计效应,提高审计效率。

(四)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轮驱动”,提升审计能力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这“三驾马车”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要在国家审计主导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作用,“三轮驱动”,形成审计机关、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共同作战的整体合力。

一是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要按审计法的规定,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强化内审机构和队伍建设,把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第一道防线”,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指导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地开展工作,合理运用内审成果,为审计机关的深度审计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一些大的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可以抽调内审人员参加,采取“以审代培”、“并肩作战”的实战培训方式。运用好内部审计力量开展审计基础性工作和督促审计整改,提高审计监督成效。

二是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力量。特别是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上,靠审计机关自身技术力量难以完成,可以采取聘用制、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弥补国家审计人员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不足。一方面,审计机关可以根据有关规定,除项目外,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另一方面,在审计力量不足、相关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审计工作需要时,从外部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审计。

(作者单位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S]. 2015.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S]. 2015.

[3]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S]. 2014.

[4] 刘家义.在2014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5] 辽宁省审计厅.关于审计监督全覆盖研究[J].审计署《审计工作通讯》,2015 (4).

[6] 蓝佛安.积极探索、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J].审计署《审计工作通讯》, 2015(1).

数学建模覆盖问题范文3

陶秋香 江西省新余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江西新余 338000

【文章摘要】

随着3G 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用户群体越来越多,各种新业务不断出现,对通信网络的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WCDMA 无线网络是一项高度成熟的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通信运营商而言,如何建设一个高效的WCDMA 无线网络,提高网络服务水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

WCDMA 无线网络数据业务;覆盖;干扰;污染

0 前言

目前,3G 网络建设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G 无线网络能够提供多种类型的多媒体业务,还可以兼容固定网络,拓展很多新的业务类型,例如无线上网、数据高速传输以及视频电话等,满足现代人不断增长的网络服务需求,真正实现无缝通信。目前我国推广的3G 技术主要有三种技术标准,分别是欧版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 和我国提出的TD-SCDMA,其中WCDMA 系统从2001 年开始进行商用, 2004 年在全球开始大规模的应用,目前全世界有300 多家运营商获得WCDMA 许可,2009 年1 月中国联通获得工业和信息部发放的WCDMA 牌照,WCDMA 已经成为推动3G 通信发展的主要技术。但同时,WCDMA 也是一个经常受到干扰的通信系统,网络优化在WCDMA 网络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随着用户的增多和移动数据业务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网络服务的体验标准越来越高,对网络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WCDMA 运营商在不同的阶段对WCDMA 无线网络进行优化,提高了网络服务质量,增加运营商的网络投资效益。

1 WCDMA 无线网络数据业务性能优化措施

1.1 网络信号覆盖优化

覆盖是WCDMA 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重点,常见的弱覆盖、越区覆盖、上下行不平衡等都属于覆盖问题。针对弱覆盖,可以通过增强WCDMA 无线网络的导频功率来增加覆盖范围,也可以通过调整基站的天线高度和角度或者更换天线的方法来改变覆盖范围,通常来说,基站天线高度越高、天线倾角越小,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就越大,反之亦然;当出现覆盖区用户较多或者相邻基站覆盖不交叠时,可以通过增加基站的方式提高覆盖范围,增加相邻基站的覆盖交叠深度,保证一定大小的软切换区域,这种方法简单有效,缺点是投资大而且优化周期较长。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覆盖范围增加后可能会出现WCDMA 同扰码干扰以及扰码复用的问题,扰码分配在WCDMA 无线网络初期规划中十分重要, WCDMA 系统中下行链路共有512 个主扰码,每一个小区会有一个相应的主扰码,用于网络初始接入、小区重选以及切换等。在实践中, 经常由于基站位置不规则等问题,会出现信号覆盖不完全,系统可以重新分配一个主扰码来保证信号覆盖,但要确保相同主扰码的小区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使得接收信号在另外一个使用同一主扰码的小区覆盖范围内低于门限电平即可;电梯井、地下隧道或者大型建筑物内部,经常会出现WCDMA 无线网络的信号盲区,这时可以利用RRU、直放站、室内分布系统、泄漏电缆、定向天线等等方案来解决;越区覆盖是指由于对基站周围环境缺乏了解, 出现参数设计错误,导致基站天线倾角过小或者天线高度过高,产生远端越区覆盖情况。特别是在一些沿道路方向发射信号的小区或者在江湖湖泊等信号传播好的地区,经常会出现越区覆盖。越区覆盖检测通常是利用无线网络系统进行模拟,通过对基站天线角度、功率、方向等参数的模拟实验,来判断该区域是否会出现越区覆盖问题,实践中,如果某小区的话务量超过预期设计太多,也是越区覆盖出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发现越区覆盖问题后,要及时进行优化,否则就会导致信号相互干扰,导致错误切换的发生,产生大量的切换失败。解决方法通常是对参数进行优化,通过软件进行仿真设计,调整好基站天线的倾角、方向、功率等参数,尽量避免基站天线正对道路进行信号传播,也可以利用基站周围的建筑物,来进行信号传播的适当遮挡,防止越区覆盖的发生。当这些措施难以实施时,也可以通过增加相邻小区的邻区关系或者调整小区BCCH 的方法进行优化。

1.2 导频污染问题优化

导频污染通常是指某一点接受到足够多的导频,但这些导频信号相差不大,缺少有一个主导频,导频之间容易发生频繁切换,从而可能造成切换掉话。在WCDMA 网络优化的过程中,导频污染是一个需要格外关注的现象,导频污染使得WCDMA 网络信号得不到有效控制,多个强导频的存在对有用的信号构成干扰, 手机无法收到预期的导频,出现通话质量差、频繁掉话的问题,影响网络质量和用户感受。导频污染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有小区布局不合理导致部分区域信号覆盖差;有的是由于基站选址不当的问题,基站选址过高的话,信号传播没有阻碍,信号覆盖范围广,对周围形成强干扰, 继而产生导频污染;有的是由于基站天线设置的问题,在多基站的网络中,基站天线角度与话务量、覆盖布局等指标联系紧密,如果天线角度设置不当就会形成过多或者过少的导频覆盖,使得某一区域缺少主导频。另外,导频功率设置不当也会产生导频污染问题。正是由于导频污染多为基站作用的结果,因此出现导频污染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层建筑、十字路口、湖泊河流等。解决导频污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实际测试的情况,通过调整天线的方位角、下倾角来改变污染区域的各导频信号强度,从而改变导频信号在该区域的分布状况。调整的原则是增强主导导频,减弱其他导频。为了增强某区域的导频覆盖,可以调整天线方位角使天线正对该区域;为了减弱某区域的导频覆盖,可以调整天线方位角使天线偏离该区域;下倾角的调整与之类似,可以减小天线下倾角以增大小区覆盖范围;可以增大天线下倾角以减小小区覆盖范围。一般认为,0-5 度机械下倾角,波形不变;5-10 度天线波形会有变化,可以接受。10-15 度,天线波形变化不可控制;有些导频污染区域可能无法通过上述的调整来解决,这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替换天线型号, 增加反射装置或隔离装置,改变天线安装位置,改变基站位置等措施。

2 结语

总之,网络优化是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的必然阶段,也是网络规划工作的延续。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网络规划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为了达到最佳的网络工作状态,就要对网络进行扩容等优化工作,对WCDMA 无线网络而言,其网络优化工作的重点在于降低网络干扰、抗污染以及提高信号强度等诸多方面。当然,WCDMA 无线网络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宋刚,WCDMA 无线网络优化方法研究,电子世界,2014/08

[2] 王栋,关于WCDMA 无线网络优化分析,中国新通信,2014/02

[3] 林小泸,WCDMA 无线网络优化的应用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05

[4] 吴志祥. 杨宇,WCDMA 无线网络优化要点探讨,黑龙江科学, 2014/09

数学建模覆盖问题范文4

2014年1月,总理在听取了国家审计署的工作汇报后明确指出:“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和单位,都要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这一要求的正式提出,为审计工作进一步增强廉政风险的监督控制,进一步提高法治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区县审计机关来说,必须紧紧把握住这个契机,努力实现队伍建设、计划统筹、信息应用等方面的显著提升。

一是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审计监督全覆盖拥有着深刻的、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既要有一定的深度,而不是一味的走马观花,单纯的去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与此同时,还要紧紧围绕审计中心工作,瞄准重要领域和重点项目,而不能在所有的项目和领域都平均用力。要有计划、有步骤的稳步推进,科学的、合理的规划部署,不能搞所谓的跳跃发展,也不能一步到位、强行推进。要有真成果,取得真实效。在推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过程中,覆盖面要突出“广”字,查问题要突出“深”字,反映情况要突出“准”字,分析原因要突出“透”字,建议措施要突出“实”字。总之,审计全覆盖不是单单的达到“全”就够了,而要实现审计效果的大力提升,通过审计全覆盖来杜绝财政资金的违规使用,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防范系统风险漏洞,为改革深化开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二是重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作用。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征程中,全面推进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对于审计监督工作来说,审计领域改革必须同反腐倡廉工作齐头并进、同时部署,审计机关理应站在反腐倡廉工作的前沿一线。区县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通过法律、计算机、审计知识等多方面措施的综合运用,对于审计对象可以进行连续的、定期的、科学的监督和审查,审查面可以有效涵盖资金管理、资金流向等问题。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的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已经发展成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力量,在促进法治政府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坚持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原则。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党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在这种高压态势的大环境下,必须始终坚持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原则,充分发挥审计反腐“尖兵”的重要职能作用。具体来说,要进一步把握好审计职责法定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法规、政策和会议精神,用心找好审计的政策依据,坚决杜绝任性用权、违规用权和盲目用权,最大限度的避免单纯的实现表面上的全覆盖。要进一步把握审计实事求是的原则,决不能单纯的为了“求大、求快”,导致审计监督工作缺乏严格细致的证据作为强力支撑,更不能省略必要的审计监督的过程和程序,确保实现审计监督质量过关前提下的全覆盖。要进一步把握审计统筹兼顾的原则,审计监督过程中对于审计时间、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审计经费等重要要素,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要认真按照职责的有关要求、审计工作的紧急程度、案件重要程度和规模大小等,来对审计的对象进行分类区别,做好全盘棋的统筹部署,避免审计资源的浪费。

由于受到审计机制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审计监督实现全覆盖的目标,仍然存在很多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主要存在着审计资源不够丰富、审计知识有待更新、审计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

一是审计资源有待于进一步丰富。目前,由于政府职能部门职责的交叉重叠,导致审计资源被动分割的情况出现。有的职能部门在工作职能、管理方式、监督领域等方面与审计部门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因而就会导致审计资源的交叉甚至是浪费的情况出现,难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在客观上影响审计资源的监督效果。

二是审计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法》实施以来,区县审计机关的审计运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区县审计实践中发现,具体审计工作内容和审计环节并没有被及时的纳入审计职责体系,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没能够及时的予以更新和完善。审计知识同当前审计监督全覆盖工作相比,仍然不够完善,造成了审计监督全覆盖进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对审计监督全覆盖形成较严峻的外在制约。

三是审计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了较好的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任务和目标,区县审计工作的基本模式也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对应的调整完善。例如,传统的审计模式主要是采取和运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手段。但是,在当前“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里,面对着海量的审计数据和审计信息,越来越凸显出传统审计模式相对滞后的缺陷和不足。即使是运用了“大数据”、云计算、“联网+”审计等前沿概念和模式,也大都只是处于浅层次的涉猎,并没有真正实现全面渗透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各个环节。所以,传统的审计模式如果不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完善,那么只会导致审计监督工作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难以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领域更大的突破。

区县审计机关推进和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将有利于国家审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意义,充分把握审计监督全覆盖工作的整体规律,认真找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点,通过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等途径,全面提升审计监督的水平和工作质量。

一是在健全领导体制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审计机关上级对下级的领导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垂直管理、直接领导”等审计监督全覆盖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区县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监督职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用心把握各项有利审计时机,重点加强审计监督全覆盖业务的指导,将部分重点项目和部门单位列为区县审计机关的直接审计范围,或者通过上级审计部门下达通知书,区县等基层审计部门在审计结束之后,需向上级审计部门做出具体的审计报告。进一步加强审计业务的督促和督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独立性。同时,要不断优化组织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各管一段”的传统审计组织形式和模式,积极树立起审计大格局、一盘棋的观念,努力实现在数据信息、资源共享、项目人员等各方面的统筹调配、优化组合。通过更加科学的调度和计划安排,可以将同一个审计对象、多个项目,融合进入“一

班人马、一套资料、一份决定、多个报告”。通过组织优化和资源整合,为进一步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给予有力的能力支撑和组织保障。对于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成果,要充分的吸收、借鉴和使用,以达到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审计效果的目的。二是在培养线索意识上狠下功夫。受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条件的约束和限制,项目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之中,很有难度查找到有利的审计案件线索。这就要求区县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人员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和工作思路,努力培养和树立起案件线索查找的良好意识,秉承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克服区县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力争从业务审计中脱离出来,以第三者的身份或者是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和看待一些审计问题,进而能够从审计数据之中发现和寻找到疑问,用心把握住案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精准的审计分析,达到和实现查透查深的审计目的。只有提高区县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线索意识,才能够培养出善于突破问题难点的审计“尖兵”,努力打造出“能征善战”的审计人才队伍。建议进一步加强社会审计的质量监督和控制,重点加强对肩负社会审计职能的组织机构的管理,加强社会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时刻高度重视“人”的因素。

数学建模覆盖问题范文5

关键词:GIS技术;广播电视;覆盖网;干扰分析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地籍测绘、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在目标数据采集、分析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为研究决策等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支持。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台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继续扩大覆盖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技术管理,保证信号稳定,提供优质节目,以吸引更多用户。将GIS技术与覆盖网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GIS优势,为覆盖网管理提供便利。

1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做好广播电视覆盖网的规划与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建设成本,保证信号稳定,提高节目质量。近年来,山区、农村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由于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前期规划时,由于技术、人力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做好野外考察工作。由于无法全面、准确地获取地域信息,难以为后期广播电视覆盖网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呈现出前期建设难度大后期管理费用高的现状。管理系统建设中,对国外软件依赖程度较高,费用昂贵。更新、维护不及时,对于广播电视覆盖网的监管不到位,无法满足广播电视公司的管理要求。

2基于GIS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新技术

2.1指配分析和干扰分析技术

广播电视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多数工程都是以地面无线网络为基础,这使得其在站台中的干扰性显著降低。在此环节中,应加强对覆盖网络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整合能力,增强其实际分配效果,以做好资源的合理布置。GIS技术的发展和建设能有效促进广播电视网络的覆盖效果,保障不同频道与应用网络之间的可支配性,提升不同频道的指配性,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优化。为了更好地促进不同频率之间的频道相容性,要提升工作效率,不断强化对频率和频道干扰效果的分析,更好地促进空间分布效果。

2.2覆盖网预测技术

覆盖网前期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尽可能为覆盖区域内的用户提供稳定、优质的信号,保证覆盖网运行安全、可靠,降低故障率,减轻管理压力。为满足这些要求,基于GIS的预测技术应运而生,为覆盖网的前期规划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GPS、RS技术获取目标区域的地理信息,包括地形、地质、植被覆盖等。应用GIS软件构建电波预测模型,分析覆盖网范围内的信号强度,为下一步的覆盖网建设与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利用GIS技术可有效提升信息数据的准确性,还能依据现有空间形式,实现远程资源信息的分析和整合,促进广播电视网络的覆盖效果。

2.3图形绘制功能

GIS系统中带有图形建设功能,可根据采集到的地形地貌数据,利用地图建模系统绘制出目标区域的电子地图。管理人员通过电子地图,可以为广播电视覆盖网的规划、管理等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绘制电子地图后,GIS系统可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对比最新数据与电子地图数据的差异,实现对电子地图的动态更新。电子地图可体现覆盖网中各类硬件设备的实际位置,便于管理人员做好日常维护,为开展故障排查提供便利,保证了广播电视覆盖网的安全运行及广播电视信号的稳定。

2.4实时监测与动态管理技术

广播电视覆盖网运行时,可定期开展台站覆盖效果分析,为覆盖网的持续改进提供必要支持。GIS可根据管理需要,动态收集、分析信息,如用户数量、地形地貌等信息。运用GIS进行信息叠加处理后,制订针对性的管理计划,提高覆盖网的实用性。如某山区因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广播电视覆盖网出现故障,局部信号中断。利用GIS可直观反映故障位置,详细描述故障发生位置的地理信息,为管理人员开展抢修工作提供参考。基于GIS的覆盖网管理技术,还能增强实时数据的可视化程度,增强管理时效性。

3基于GIS技术的广播电视覆盖网发展前景

国家大力支持“村村通”工程建设,未来山区、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建设任务更重,这对管理技术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GIS技术可促进广播电视覆盖网的科学规划,保证覆盖网信号强度与节目质量,实现动态监管。随着覆盖范围的扩大及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要求的提升,未来还需深入发挥技术优势,提升管理效率。近年来,大数据技术、AI技术等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5G网络也在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应重视前沿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数学建模覆盖问题范文6

【关键词】GSM-R;同站址双网;网络规划;无线网络优化;宁西增建二线

一、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GSM-R网络建设得到迅速发展。根据铁路总公司的要求,新建、改建铁路不再安排450MHz无线列调系统的设计,全面采用GSM-R系统。GSM-R系统将逐渐在既有铁路得到应用,取代原有的450MHz无线调度系统。

由于既有铁路途经市区、平原、丘陵等各种地形,沿线电磁环境复杂,又与高铁客运专线交汇、并线区域较多,加上枢纽地区GSM-R频点规划紧张,因此既有线建设GSM-R系统,在无线网络结构选型、容量配置、频率规划、无线网络优化及动态检测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铁路局宁西增建二线工程采用GSM-R系统,宁西增建二线工程上海局管段共122.827km,线路自西向东依次经过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实验区、霍邱县、金寨县、裕安区、金安区,合肥市肥西县和高新区。沿途地形有郊区、平原、丘陵,有大量区段与沪蓉线合武段(简称合武线,已建GSM-R线路)并线,是既有线改造采用GSM-R系统较为典型的案例。本文结合宁西增建二线工程,研究既有线新建GSM-R系统中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二、既有线新建GSM-R系统规划思路:

既有铁路新建GSM-R系统,在网络规划及优化方面思路如下:

1.确定既有线新建GSM-R系统无线覆盖的区域范围,包括正线、联络线、机车回库线等。

2.根据GSM-R系统所提供的业务类型,确定基站覆盖方式及无线网络结构。

3.根据选择的无线网络结构和无线覆盖场强指标及小区切换指标等设计参数要求,进行基站规划。根据理论计算、仿真,合理地在所需要无线覆盖的区域设置基站及直放站,并确定天线杆塔的高度。

4.根据业务需求,对基站进行容量预测,确定所配置的载频数量。

5.根据线路所处的区域及现网资源,确定如何设置BSC或如何接入到既有BSC,以及接入到核心网MSC的问题。

6.对各个基站的无线参数如载频频点、天线方位、天线挂高等进行规划和无线网络优化,满足动态检测的指标要求。

以下结合宁西增建二线工程,重点对既有铁路新建GSM-R系统在无线网络结构选型、基站覆盖、频率规划、无线网优及动态检测中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进行研究探讨。

三、无线网络结构选型

1.常用的无线网络结构:

GSM-R系统根据其提供业务的可靠性要求不同,目前常用的无线网络结构有以下普通单网、单网交织、同站址双网三种方式。

普通单网根据覆盖指标的要求沿铁路线链状设置基站,在两相邻基站之间设置一定的覆盖重叠区,以保证小区切换,基站和BSC之间的传输采用环形连接。此方案工程实施投资小,频率利用率高,但是系统可靠性较低,抗干扰能力比较弱。

单网交织是指铁路沿线两相邻基站的场强相互覆盖到对方站,这样可保证在非连续基站故障的情况下,GSM-R网络仍能够正常工作。这种无线网络结构下,基站单点故障时不会出现覆盖盲区,因而系统可靠性较高,同时由于基站加密,覆盖电平较高,抗干扰能力也较强。

同站址双网是在同一站址设置两套基站,形成双层网络,两层网络的覆盖区域基本重叠。双层网络可以采用主备用的工作方式,正常情况下,业务由主用基站提供,在主用层基站故障时,由备用基站来提供服务。同站址双网方案基站子系统全冗余设计,区间设施较少,可以降低配套工程成本,但系统抗干扰能力低于交织单网。

2.宁西线GSM-R无线网络结构选型方案:

在宁西线新建基站单独覆盖的区段,综合考虑业务类型、可靠性及工程投资,首选单网覆盖方式。

在宁西线与合武线并线区段,根据总公司相关指导意见,在满足场强覆盖和话务量条件下,利用既有基站实现各线的覆盖。面临的问题有:一是需要对合武线基站在宁西线上的场强覆盖和话务量进行测试和评估,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具体区段是否有条件利用既有基站覆盖。二是日常维护中,两天线的维护模式和天窗点不一致,如果采用合武线基站覆盖,在合武线天窗点中关闭合武线基站检修时,将会影响宁西线运营中GSM-R业务的正常使用。

针对以上的问题,采取的办法及措施:一是利用测试车对合武线基站在宁西线的覆盖进行测试,根据分析当接收电平-80dBm以上时,说明覆盖很好,可利用合武线基站覆盖;当接收电平为[-85,-80]dBm范围时,覆盖较好,可利用合武线基站,要进行适当的无线网络优化;当接收电平为[-90,-85]dBm范围内时,需要调整合武线基站的天线角度、高度以及增加天线来解决覆盖问题;当接收电平为-90dBm以下时,说明宁西线与合武线距离较远,覆盖较差,考虑宁西线新建基站。二是对并线区段话务量进行预测,评估合武基站容量配置是否满足两条线的需求。三是在并线区域考虑采用同站址双网结构,设置主备基站解决宁西线与合武线天窗点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宁西线GSM-R无线网络结构选型方案为:

(1)宁西线新建基站单独覆盖的区段,采用普通单网覆盖。

(2)宁西线与合武线并线区段,在满足场强覆盖和话务量条件下,采用同站址双网结构。同站址中,合武线基站作为主用,为A基站,宁西线新建基站作为备用,为B基站。正常情况下A基站工作,B基站冷备;A基站故障或关闭时,B基站工作。同站址的A、B基站可采用同一频点配置,节省频率资源。

四、基站覆盖预测

1.基站覆盖半径预测

既有铁路GSM-R业务为语音及非列控业务,无线场强覆盖标准要求(95%的统计概率)最小可用接收电平为-98dBm。GSM-R系统在铁路的覆盖可选用Okumura-Hata模型进行电波传播预测。

Okumura-Hata模型是在大量不规则地形条件实测数据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公式,以市区准平坦地形地形的中值路径衰耗为参考,其他传播环境和地形环境用校正因子进行修正。

Hata模型市区准平坦地形中值电波传播路径损耗如下:

其中,LP:市区准平坦地形电波传播损耗;f:载频工作频率(MHz);hb:基站天线有效高度(m);hm:移动台天线有效高度(m);d:移动台与基站间距(Km);a(hm):移动台天线高度因子。

式中:对于中小城市: 对于大城市:

宁西线沿线为中小城市,取hm=1.5m,f=930MHz,求得a(hm)0dB。

Hata模型针对不同地形环境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在市区中值路径损耗上进行修正,可以归结为一个校正因子Q(常数)予以校正:

对不同地形的传播路径损耗修正因子Q的求算,可参照Hata模型给出的求算公式计算。根据宁西增建二线沿线地形及载频频率,可以算出宁西沿线不同地形传播路径损耗修正因子Q取值为:平原、农村准开阔区:Q=-14;农村准开阔区部分丘陵:Q=-8;郊区:Q=-3;丘陵山区:Q=6。

为了达到所需要的无线场强覆盖的标准要求,可进行传播路径损耗预测。电波传播路径上的场强预测公式为:

其中:Pi为基站发射机输出功率;L为电波传播损耗;Gb为发射天线增益;Lb为基站馈线损耗,Ld为合分路单元等损耗;Ls为阴影衰落余量;Lm为设计余量。根据宁西线的相关参数,取 Pi=46dBm,Gb=17dB,Lb=3dB,Ld=3dB,阴影衰落余量Ls取值为:平原、农村准开阔区为5dB,农村准开阔区部分丘陵为7dB,郊区为7dB,丘陵地区为10dB;设计余量Lm与电气化干扰、网络老化、天气变化等因素有关,工程中进行修正,根据宁西线GSM-R网络状况,取值8dB。

由上述公式测算得宁西线平原、农村准开阔区允许传播路径损耗为142dB; 农村准开阔区部分丘陵地区为140dB;郊区为140dB;丘陵地区为137dB。根据Hata模型公式及不同地形的校正因子,由宁西线不同地形的允许传播路径损耗,可以算出基站的覆盖半径,要计算基站的间距还要考虑基站覆盖重叠区。

2.基站覆盖重叠区的计算

两个相邻小区要有一定的重叠区保证通信的持续性和可靠性,对基站覆盖预测要考虑重叠区的大小。确定重叠区的大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重叠区太小,可能会出现弱场区;重叠区太大同频干扰增大,越区切换时间太长,不易控制。两个小区在重叠区内的电平都应大于标准所要求的最小接收电平。重叠区的大小可用公式表示:

公式的推导可以参考GSM-R应用基础理论,其中:r为基站的覆盖半径;v为列车运行速度;t为切换时间;HOMargin为小区切换容限;为电波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率。

根据宁西线列车运行速度及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宁西线基站重叠区的大小取1.1km。

3.宁西线基站覆盖预测结果

经过计算,得出宁西线GSM-R系统基站覆盖预测结论如下:

根据总公司“一般地段铁塔高度原则上不宜超过50米”的指导意见,结合以上理论估算,宁西线新建基站天线高度为45m,根据实际地形条件,基站间距为4~7km。由于影响无线电波传播的因素较多,基站覆盖要满足场强覆盖、载干比C/I及QoS指标的要求,还要通过无线网络优化及动态检测来进行优化和修正。

五.基站容量配置与频率规划

1.基站容量配置

要确定每个基站所需要配置的载频数,需要根据日常停靠及通过列车数量、地面用户数量,建立语音、数据业务传输模型,进行话务预测,得到所需的载频数量。

宁西线无列控业务,沿线均为中小车站,根据日常列车话务量测算,加上无线调度命令传送等数据业务,并考虑控制信道,新建基站单独覆盖宁西线时采用区间基站2载频、车站基站3载频,可以满足通信需求。

宁西线采用合武线基站覆盖的区段,基站容量要满足两条线的通信需求,需要进行测算。根据两条线的列车速度以及列车间隔,可以算出并线区段每个基站的列车数约为4列,假设每公里有3个用户,取基站间距5km,话务量计算如下:

列车语音话务量:0.015Erl*8*4=0.48Erl

其他语音话务量:0.02Erl/用户*3用户/km*5km=0.3Erl

语音组呼话务量(设3人一组):0.05Erl*3用户/km*5km/3=0.25Erl

总语音业务量:0.48Erl+0.3Erl+0.25Erl=1.03Erl

根据爱尔兰B表,在呼损率为0.5%的情况下需要5个信道,信道总需求为:

5TCH+2TCH(GPRS)+1(BCCH)+1(SDCCH)=9TCH,可以得到宁西线采用合武线基站覆盖的区段,基站容量为2TRX,已建的合武基站容量能满足两条线的通信需求。

2.频率规划

我国GSM-R系统工作频点序号为999~1019,扣除保护频点,实际使用频点序号1000~1018,采用频率复用方式。频率规划要通过计算和模拟,满足载波间隔的要求,并减少同频干扰、邻频干扰、交调干扰等干扰。

宁西与合武线并线区段靠近合肥枢纽地区,附近有合福、沪蓉等高铁线路经过,频点规划已经非常紧张,因此可以利用同站址双网的工作特点,对宁西线新建基站配置与同站址合武线基站相同的频点,平常只有主基站的载频在工作,当主基站故障或关闭时,备基站工作,这样可以节省GSM-R频率资源,减少同频干扰的产生,最大程度的减少对已建线路GSM-R系统频率配置的影响。

六、GSM-R网络子系统组网

按照铁路总公司的指导原则,既有普速铁路与高速铁路宜分设BSC。根据上海局GSM-R系统的网络资源现状,宁西增建二线新建基站接入既有普速铁路阜阳BSC,上海核心网MSC。系统组网图如下:

七、无线网络优化及动态检测

1、无线网络优化

既有铁路新建GSM-R 的无线网络优化以场强覆盖和QoS指标为主,满足系统开通及验收要求。根据宁西线的基站分布特点,无线网络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1)需要正确的配置新建宁西线基站与已建合武线基站的邻区关系,保证长呼测试时的切换成功率。

(2)在宁西与合武并线区段采用合武线基站作为主用基站,需要对合武线基站在宁西线的覆盖进行优化。

经过添加邻区配置、进行无线覆盖优化,以上问题得到解决。在无线覆盖优化上采取主要措施有:在合武线上的NFL-LA05A、NFL-LA04A、NFL-LA03A、NFL-LA02A基站分别增加一面90o天线来覆盖宁西线;在线路交越处的NFL-LA01A基站增加两面 的天线,分别沿宁西线方向覆盖;在合武线的CAJ-NFL02基站增加一面65o天线覆盖宁西线;在合武线CAJ-NFL01基站增加一面90o天线朝向宁西线覆盖,解决宁西线的覆盖弱场区。

2、动态检测

既有线的GSM-R系统动态检测主要是对GSM-R系统场强覆盖、服务质量等项目进行检测,判断是否满足验收标准,为动态验收提供依据。

因为宁西线基站在并线区段采用同站址双网结构,在动态检测中,对并线区段指标进行测试时需要分成四种运用情境来开展:

情境一:将并线区段的A基站开启,B基站关闭。

情境二:将并线区段的A基站关闭,B基站开启。

情境三:将并线区段的A、B基站以AB交替方式开启。

情境四:将并线区段的A、B基站以BA交替方式开启。

以上情境二、三、四要关闭合武线相关基站,检测工作要安排在合武线天窗点内进行,对检测列车的开行时间、交路安排以及通信配合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同类型基站的动态检测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根据宁西新增二线工程通信系统动态检测结论,宁西新增二线工程上海局管内GSM-R场强覆盖、服务质量指标检测结果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检测结果也说明了宁西线GSM-R系统在网络规划、无线网络优化等各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八、总结

既有线新建GSM-R系统,第一,在无已建GSM-R线路并线的区段,可以采用普通单网覆盖方式进行网络规划。第二,在与已建GSM-R线路并线的区段,在测算满足条件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建GSM-R基站覆盖。第三,利用已建GSM-R基站覆盖的区段可以采用同站址双网结构,设置主备基站来适应不同线路维护模式及天窗点的不同,通过增加天线等方式进行无线网络优化。第四,主备基站可以配置完全相同的频点,节省频率资源,减少对已建GSM-R系统的影响。第五,在动态检测中,要对主备基站分多种运用情境进行检测。

宁西线新建GSM-R系统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可以为后续既有线新建GSM-R系统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