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例6篇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思考

收稿日期:20131202

作者简介:何永(1977―),男,浙江乐清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8402

1引言

园林景观的形成是受制于一定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都市人渴望身心的放松,娱乐消遣也就成为了首要选择,园林景观之地就成为了消遣之地。

对于新农村来说,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他们也同样渴望拥有精神空间。而园林景观设计由于驻足于城市空间,被称为城市园林景观,农民很难享受到这种景观,因此对于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思考恰恰迎合了新农村发展的思路。

2绿化的范围

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由于农村大都以农田灌溉为主,大面积的农田绿地占据着农村土壤,但是对于农村的道路以及河道、沟道等各个通道而言,没有进行植入绿化工作。因此,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必须从绿化植入农村的各个点、面、块入手,在道路两旁种植一系列的植物,并在主干道构建绿化带,由此绿化村庄,形成新农村道路绿树成荫、花明柳绿的意境。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将大面积绿化铺开,形成绿意浓浓的园林气息,当然对于农村地带所具备的各种优势特色,比如瓜果蔬菜:西瓜、葡萄、梨、山杏等,这些特色产业要重点体现,因为这些特色产业促进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格局的形成。此外,还应该注意的是,必须将农村的农田作为重点来抓,不应该与农田争夺土地,应该在农田之外的闲散地块进行园林景观建设,使得农田、人居与园林景观建设相得益彰,形成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新局面。

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对于植物的配置方面来说,由于植物构成了园林景观建设的主题,其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质量以及功能的发挥。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建设时,应该以科学为依据,同时融合多种符合新农村空间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新农村空间的优美园林景观艺术,保证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不同,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可以合理运用乔木、灌木、草皮、花卉以及各种地被植物等,由此充分发挥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优越性,凸显其观赏特性。对于植物的配置,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种植物之间进行互相配置,可以考虑各种植物的选择、组合、色彩搭配、园林意境等。二是植物与园林景观的其它小品进行合理配置。这两个方面在植物的选择以及数量上都应该强调主体,由此表现新农村园林景观的特色以及风格。

3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指的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符合一定功能性的同时又符合人的审美观念,基于新农村的不断发展,要充分运用各种综合性的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互动性,由此满足新农村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需求,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等进行,打造既符合功能性、舒适性、便利性,又符合精神层面上的心理需求以及审美需求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融入人性化理念是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3.2生态环保原则

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在紧紧把握农村的生态性的同时,要将环保理念纳入其中,从绿色健康理念出发,建设绿色的符合新农村环境要求的园林景观空间,通过各个设计方案的不断筛选,优化和整合出一个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园林景观建设方案,将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关系规划,合理处理好经济与园林景观建设的要素,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力求园林景观建设向着自然、生态发展。

3.3艺术化原则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在体现农村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时,应该将艺术化融合进去,体现新农村的新风貌,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展现农民的勤劳努力、展现新农村新风貌,可以将新农村的特色糅合进去,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园林景观建造,摈弃农村的各种落后观点,以“新”进行建造。让人感受到美好式新农村、创新式新农村、发展式新农村、艺术式新农村的姿态。

3.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点,其地形适合于种植,有着许多农村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地种植以及农村的各种庭院等元素都是新农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尊重和体现出农村具备的原有的风貌特征,使得自然景观与建造的人工景观形成一体、和谐相生,对于农村的特色要重点予以突出,打造符合新农村建造的园林景观特色,让人一看便知某个村落的特色和韵味。这些原本的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为园林景观建造节约成本,一个好的、成功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不在于外表的豪华美观,而在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本土气息,传递出新农村建设的风格。此外,还应该以绿地为主,适当减少水景、小品景观的建造,考虑建造之后的使用以及维修成本,为农民创造园林景观气息的同时,从根本上降低他们的经济负担。

4园林景观建设的相关设施以及小品要求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大面积植入绿化的同时,应该为村民提供一个娱乐健身的场所,让他们在空闲之余可以散步、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这些健身设施都是根据人体工程学所设计,符合人的各项锻炼指标。对于相关的设施、小品等应该以符合新农村的特点为主,舍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设施。农村水景设计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利用现有水源,适当确定水体面积,深度和形状,采取多种手法创造以水为中心的动态和静态景观,当然,必须充分考虑季节性枯水以及冬季水体变化等各种因素。此外,对于园林景观建设还必须充分注重整体性,将环境与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并且可以收集一系列有关于当地农村的各种资料,同时进行各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制定景观的整体性、有机协调性。

5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步骤

5.1收集资料、实地勘测

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的时候,应该了解项目的整个概况,对于农村的当地民情以及风俗习惯有所了解,主要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等等,尤其应该熟知项目的整体概况和所实施的各项内容,收集各项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表现在对于农村的自然条件、周围环境状态等,应该按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地形图,对于所要规划的新农村区域有整体的了解,充分结合当地各项有利条件进行建设。

5.2方案构思以及修改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及归纳,把当地农村的各种条件考虑在建设范围之内,应该将业主所提出的各种思路进行概括和总结,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入到规划图中,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然后需要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改,对于总图中的村落、庭院、山川、道路、水渠、河堰、湖面、绿地以及建筑小品等各元素要进行明确定位。各个不同步骤的做法应该保证整个规划在功能应用上趋于合理化,在构图形式上比较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保证视觉上的美观与舒适、生活上的经济与实用。在建设过程经过了初期修改之后,还应该将规划构思的草图渠道进行多层次以及多次数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还应该与当地的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整个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5.3加强施工质量和后期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如何,施工队伍的选择是关键,要选择具备施工资质,技术力量强的队伍,并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苗木种植处理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灵活处理的原则,优先使用优良的乡土树种,推广应用自然植物群落模式。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初具成效后应加强管理和维护。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前功尽弃、劳民伤财的后果。管理的环节,包括施肥、浇水、除草、修枝整形及病虫害防治等,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要设专人常年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巩固园林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果。

6结语

我国在园林景观建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园林景观无不引领着城市的发展。对于新农村而言,植入园林景观建设这一思路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向前发展,还能够展现农村的另类风格,促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优化人居环境,为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得农村建设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花红柳绿、翠鸟鸣啼、绿树成荫。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美不言而喻,它为新农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等应有尽有的设施,为广大农民所喜爱和接受,为农村建设提供发展空间。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思路的提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民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相信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前景一定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张天柱.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 李小云.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2

摘要浙江景宁县将林业发展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该文在叙述景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发展林业使景宁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其具体实施的措施,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成果;措施;浙江景宁

1基本情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19.53万hm2,其中林业用地有16.16万hm2,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活力木蓄积量761.46万m3,森林覆盖率达77.9%,森林绿是浙江省8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和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林业是畲乡景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1]。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局作为职能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绿化示范村和“兴林富民”工程建设,走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区发展,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升林农科技素质,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通过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2.1风景秀丽

步入东坑、鸬鹚、大均、伏叶、梧桐等新农村,仿佛置身于绿的世界、花的海洋。特色生态新农村建设在这里散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2城乡协调发展

景宁县统筹城乡发展,以现代林业为推动力,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龙头,助推林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万公顷笋竹两用林工程、实施百村绿化工程、启动望东洋保护与规划工程等项目,并进行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充分发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走绿色循环可持续性发展之路。致力打造创新强县、以林富民的理念,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广林业产业化。实施一村一品的特色林业,以东坑、景南1 403.87万hm2毛竹现代示范园区、黄洋口板栗示范果园等兴林富民工程项目为重点,全面实施竹林、药材、高山花卉、水干果增效工程,激起全县农民林业生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增绿工程,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处处都是村民植树造林忙碌的景象,美化、亮化了新农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现代林业建设推进景宁县林业经济由传统经营思路向现代经营理念,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陈旧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景宁县林农拓展、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经营现代生态农庄,综合开发利用“家禽—鱼—花—果—树—林下经济作物”绿色循环经济,采用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的方法发展多元化经济[2]。调整林业经济结构,积极从事第三产业,借助得天独厚、风光秀丽的大际风景名胜区、大均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等自然旅游资源,经营农家乐、生态游等,特色鲜明、地方风土味十足的特色旅游项目。如今来景宁县观光的省内外游人络绎不绝,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富了一方百姓,擦亮了“绿色畲乡、生态景宁”的特色旅游金字招牌。

2.3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吸引投资

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型的政府部门,引来许多投资,如缙云人王洪发在该县营建26.67余hm2茶叶基地、台州人黄明正在该县创办了一家医药包装公司等等。2009年以来,共有100多位外地人纷纷落户该县创业,从事茶叶、特色水果、医药包装等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参与新农村建设。景宁县现代林业的魅力和潜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始得到充分展现[3]。

3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3.1将绿化示范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和有效载体

在绿化规划当中,根据各村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配制树种,大大提高农村农民的居住环境条件,美化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东坑村、鸬鹚乡鸬鹚村、大均乡大均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4]。

3.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原则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原则,把林业、农业产业结构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部门为依托,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路。目前,全县已建成竹林13 400 hm2、中药材基地4 000 hm2、干水果基地3 533.33 hm2、茶叶基地2 400 hm2、花卉苗木近133.33 hm2。着手毛竹现代示范园区1 400 hm2和板栗高效示范标准化基地建设、厚朴高效示范标准化推广技术应用,全面提高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毛竹、板栗、厚朴等生产技术水平,极大地带动农户种植特色林果药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发展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新亮点。毛竹、板栗、厚朴、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已成为主产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景宁畲族自治县陈世平、余沛青、任家弟、潘欣根、蓝根华等5户,2007年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

3.3建立健全多种制度和形式

3.3.1建立健全技术干部联系挂村制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大林农科技培训力度,指导林农科技兴林,林农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结合“三百一千”工程和“兴林富民”工程,加强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使林农真正学会以科学的方法使用林果药栽培、施肥、修剪、深翻、防冻、使用林果药、病虫害防治、储藏、抗旱、喷灌等林业实用技术,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林业技术能手,切实提高林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林农生产管理水平。2007年建设高效林业示范基地1 000 hm2,其中高效笋竹林基地800 hm2,板栗基地200 hm2,发展香榧庭园经济村2个。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忠溪村、东坑镇深洋村、英川镇黄洋口村等3个村,2007年喜获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荣誉称号。

3.3.2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让林农切实体会到林业政策性补助资金的实惠。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积极开展林权制度的改革,保障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真正把林地经营自主权还给林农,现在逐步推行林农可以用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使景宁畲族自治县林权制度改革又迈出一步,为林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林农还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招标等多种形式,加快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发展林业的生产力,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林区的生产发展,推动畲乡景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参考文献

[1] 宁久丽.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J].河北林果研究,2010(1):34-37.

[2] 孔东升.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108-109.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3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管护;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15003

1 引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少污染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云南省是我国的生态大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云南省面临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环境压力、水资源破坏、热带雨林锐减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口膨胀和资源消耗量飙升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公益林管护水平直接影响其主体功能的发挥。其中,乡镇作为国家公益林管护的基层单位,其公益林管护体系的制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的素质等问题直接决定了公益林的管护水平。因此,本文以云南省景谷县傣族彝族自治县凤山镇为例,分析了云南省乡镇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对策。

2 景谷县凤山镇生态公益林现状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隶属于普洱市,下辖6个镇,4个乡。凤山镇位于景谷县城东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陆家山距县城24.5 km,属山区、半山区、河谷为一体的山区镇,东北与镇沅县接壤,南与正兴镇,威远镇相连,西与景谷镇毗邻,总面积520.6 km2。地处横断山脉东北段,东经100°41′10″~101°01′08″,北纬23°30′39″~23°46′53″,东西最大横距31.6 km。南北最大纵距30 km。境内最高海拔2527 m,位于顺南村光山组大尖山2527 m,最低海拔950 m位于平寨村芒卡,镇政府机关驻地芒o村海拔1010 m。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6.10~18.50 ℃,年降水量850~1250 mm,年无霜期300 d左右。

凤山镇于2004年启动生态效益管护工作,经过多次调整、优化,2011年完成公益林修编。目前,全镇纳入公益林补偿面积105507亩,占有林地面积36%。其中,部级公益林纳入补偿面积为68196亩,其中阔叶类8895亩,占部级纳入补偿面积的13%,栎类35250亩,占部级纳入补偿面积的52%,思茅松类24051亩,占部级纳入补偿面积的35%;省级公益林纳入补偿面积为37311亩,其中杞木类877亩,占省级纳入补偿面积的2%,栎类32084亩,占省级纳入补偿面积的86%,思茅松类4350亩,占省级纳入补偿面积的12%。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凤山镇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根据部级和省级公益林的管护面积、分散程度、路程远近等计算用工量,经过核算,凤山镇部级、省级公益林涉及8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786户,共计需要安排管护人员52人。其中:南板 9人、平田 12人、顺南 12人、海庆 1人、文海 3人、文竹 3人、平寨11人、柏林 1人。

3 生态公益林管护所存在的问题

3.1 经营管理

3.1.1 生态公益林政策管理措施不到位

凤山镇生态公益林小班分布广泛,林农交错,管护难度较大。大多数地区都是直接将林地使用权划分到农户手中,适应山林到户经营形式联户管护机制尚未进一步健全,管护责任不能有效落实。加之各村民小组各农户所分得的公益林面积小并且分散,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存在差异,所以村民对公益林的管理不能保持一致。其次,顺南村舍家,平田村下寨、新村、会扎山的生态公益林还未分配给各农户,属于集体所有。地方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乱砍滥伐、偷砍盗伐、乱割松脂、私挖乱采等现象时有发生。

3.1.2 补偿标准偏低

生态公益林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补偿资金来源单一,补助标准偏低。如图1所示,2012~2014年集体、个体补偿标准起伏不定,国有补偿标准保持不变,每年3.35元/亩,从2015年度到2016年度国有、集体、个体补偿标准保持不变,按2016年标准计算,国有标准每年3元/亩,集体、个体每年13元/亩。集体、个体除去管护费每年3元/亩,农民得到的管护费仅为每年10元/亩,远远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3.1.3 交通不便,农民增收困难

景谷县凤山镇公益林主要分布于南板、平田、顺南、海庆、文海、文竹、柏林、平寨8个村。各村都在较偏远的山区,距镇街子基本50 km左右,进村道路基本上为乡村土路,农民进出困难。若遇上下雨天,道路多处坍塌,农民进出多半靠走路。农民种的蔬菜,养的家禽等难以拿到市场上交易,增收有限。因此村民经济来源只有依靠出售树木,但是政策不允许生态公益林的商业性砍伐,村民不能从中获利[2],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存在矛盾。

3.1.4 比较利益悬殊,公益林建设存在隐忧

公益林的主要产品是森林生态效益,该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经营者很难通过市场交易途径取得其劳动和投入的经济回报。商品用材林与公益林不同,其主要产品是木材,水果以及其他林副产品,这些产品都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目前凤山镇每年10元/亩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远不如投资商品林带来的效益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生产经营者(包括林农),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会将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自发地投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却不具有商品性质的生态效益型林业―公益林。同时,公益林管理部门原有的资金要素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也会从公益林部门流向利润相较高的其他部门,使得公益林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进一步加剧,造成公益林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2 监测与检查

3.2.1 未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

由于凤山镇资金欠缺,人员编制少,技术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至今尚未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其次,如图2所示,凤山镇生态公益林涉及区域面积、范围较广、较散,部级、省级公益林分别分布在36个村民小组中。小组数目较多,若要全面掌握公益林区的管护质量,就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进行全面检查,如果还想了解实时动态变化情况,就会难上加难,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 ,才能更好地为生态公益林提供更好的管护。

3.2.2 监测队伍素质偏低,管护人员的聘用不合理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森林生态监测的开展,监测领域与监测内容不断拓展,对监测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掌握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凤山镇公益林管护人员基本从当地农民中选拔,受限于所受教育程度和生活阅历,导致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缺少林业技术知识学习,管护人员对公益林区内林班和小班的变化、质量效益等情况不是很熟悉,监测工作不到位,对于盗伐、滥伐、开垦、采石、挖土、破坏野生动植物、毁坏标志设施等违法毁林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

管护人员的聘用直接关系到整个公益林的管护的好坏,所以在选聘公益林管护人员时必须慎重。但是,实际中由于公益林区人口稀少,年轻者又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家中只有老人和小孩。所以,实际聘用的公益林管护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低,且趋于老龄化。如图3所示,管护人员20~29岁只占总数的2%,30~39岁占总数的13%,40~49岁占总数的50%,50~59岁占总数的40%。管护人员年龄偏大给公益林管护的外业工作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4 对策与建议

4.1 经营管理的改进建议

4.1.1 加强管理,将政策落到实处

加强培训,提高管护人员的水平,加强管护责任区的巡护,对管护责任区内森林火情、森林病虫害进行监控。发现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盗伐,非法侵占林地,开山炸石,开矿采沙,乱捕滥猎,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资源的行为, 有义务及时制止并上报责任单位或林业部门,不得隐瞒不报,不得私下进行处理。根据《部级公益林管理办法》、《云南省地方公益林管理办法》规定,将山头地块、林班、小班落到实处,健全法律法规,与管护人员签订责任状,将政策落实到实处。

4.1.2 提高补助,完善补偿机制

现阶段,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仅仅靠国家财政补助,不能从实际上解决补偿偏低的问题。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思路,以根本解决补偿问题。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时期,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在不破坏生态坏境的前提下,在公益林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养殖业、种植业等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县林业主管部门和县财政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拨付、使用和公益林管理业务档案,补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公益林管理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有关规定。

4.1.3 增加农民收入

在不破坏公益林林区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林地资源,适度发展林下经济。如成立合作社,从事林下生态土鸡饲养和中药材的种植。农村淘宝,实施“互联网+农业”营销模式,通过农村淘宝,在网上销售生态鸡、土鸡蛋、野生蕨菜、布鞋、鞋垫等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为本地农副产品创造更大的销售平台。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通过科学养殖和就地创业,使本村村民从外出务工向当地创业,从重体力劳动向轻体力劳动转变,实现村民共同脱贫致富。如文海村的森林资源丰富,农民可合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在林区养殖生态鸡,农民每年的收入是财政补偿的两倍。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也带动了农民管理公益林的积极性。文海村在公益林上的管理经验,也受到了上级单位的好评,并在乡镇内推广。通过发动各村向文海村学习,积极鼓励和帮助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来增加收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引进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林农增收的生态经济树种,探索林下空地利用的有效途径,积极增加林农收入。

4.1.4 缩小利益悬殊,排除隐忧

在当今社会,公益林主要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商品用材林则可以给人们带来丰厚的收入,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寻找公益林区内存在的优势来发展经济,让公益林区的收入和商品用材林相等,甚至超出商品用材林的收入。可以根据公益林区内的气候条件、降雨量、林下土地资源情况等选择适合发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因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周期短、见效快,农民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实惠,农民就会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益林区中,公益林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这样公益林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人民在公益林区内的收入将会得到增加。

4.2 监测和检查改进措施

4.2.1 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的必要性

凤山镇生态公益林积较大、范围较广,要全面了解全镇的管护质量,就得对全镇公益林进行全面检查。因此,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势在必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小班数据及时更新,以更好掌握生态公益林的变化动态[3]。对于生态公益林的补偿、管护资金以及今后公益林资金使用情况,都可以在网上跟踪。只有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才能使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质量和综合效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2.2 稳定管护人员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

为切实做好凤山镇部级、省级公益林管护工作,建立完善的公益林管理体系,为今后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提供指导性依据,根据《云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云财农〔2014〕212号)“管”“补”分离的要求,凤山镇按照‘熟悉情况、就近就便、胜任工作’的原则统一组织选聘护林员。护林员由村集体推荐后,经乡镇林业服务中心选聘,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聘用,并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4]。

管护人员的条件要本人自愿,身体健康,年龄在18~55周岁,热爱林业,责任心强,遵纪守法,群众基础较好,有一定威信,在本地长期生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能处理一般文字材料。聘用的管护人员由镇林业服务中心进行岗前培训,业务技术培训。取得上岗资格后,由责任单位与其签订管护合同,并将管护人员名单予以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年底由责任单位组织检查考评,对管护人员进行考核。管护人员实行一年一聘,年终考核合格者可续聘,考核不合格予以解聘。

5 结论

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都离不开生态公益林。本文以景谷县凤山镇为例,分析了当前云南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以系统论的观点和分析方法为指导,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引进和自主创新现代科学技术,坚持生态公益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策略,全面提高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构建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精准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公益林的科学补偿,全面提高经营者和广大林农的积极性,积极拓展涉林产业外延,大力发展林区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种植、养殖,才能实现公益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5]。

参考文献:

[1]胡艳林.基于GIS下宁波天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王静波,孙立明.生态公益林管护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1(7):58~59.

[3]韩山蒲,丁 军.公益林管护问题的探对[J].农林科技,2012(3):193.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4

关键词 科技创新;林业产业;目标;思路;建议;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204-02

兴宁市林业部门积极开展创新载体,启动了“绿色富民”的生态理念,开展“绿满兴宁,绿色兴宁”的活动,加快了现代林业建设步伐,推动了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发展战略。兴宁市林业生产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林业加速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农民耕山致富和绿色生态发展[1-2],林业产业也将向现代林业绿化产业方向快速发展,为保证民生、建设美丽幸福新兴宁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兴宁市林业产业发展目标

以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兴宁本地的土壤、水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推广适宜兴宁地区种植的经济林,对果树、竹木进行规划,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崛起为指导,以现代绿色产业为前提,以第一产业(油茶产业)为龙头,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与创建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旅游产业,推广梅州兴宁生态旅游、森林公园游有机结合,措力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的旅游产业品牌。并以2013年底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16.82亿元为基础,力争近年内再上新台阶,预计到201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包括林业、生态旅游产业)达到23.8亿元以上,通过林业生态产业化发展途径,使兴宁市林业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2 兴宁市林业产业发展思路

近年来,兴宁市林业产业发展思路是营造“绿色青山”,发展“金山银山”,结合旅游产业,突出做好生态公益林、森林碳汇、森林公园、森林围城和名贵树种种植发展的工程建设,推动林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充分满足“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的心理要求,做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法是重点围绕兴宁市林业特点,并以“茶、果、树、竹、木、艺、花、游”8个字谋划兴宁市现代林业绿色产业的发展。

(1)茶(油茶、茶叶)。以油茶产业为主导产业,并按照兴宁林业局油茶产业发展的规划要求,加强指导发展和重点立项资金的政策扶持。并以黄陂祥旺油茶基地、石马名锋现代油茶基地、大狮油茶基地和全市各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为龙头。以龙头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尽快形成“院校+公司+基地+农户”或“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产、供、销经营一体化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辐射带动促进全市的油茶产业和名优茶产业的发展。

(2)果(指山坡地种植的沙田柚、柑、橙、龙眼、荔枝、板粟等各种果类)。此类产业面积较大,产值比重大,以往沙田柚、柑、橙、等果树产值都由农业部门统一管理,产值也由农业部门统计,现根据省林业产业处的界定,凡在山地上种植、生产的产品,其产值应计入林业总产值。根据这一界定,果类产业也属于林业绿色龙头产业之一,应加强统计,统一管理,协调发展,做强做大山地种植水果产业。

(3)树(指兴宁市生态公益林,森林碳汇,速生丰产林、用材林、乡土名贵树木)。结合万村绿、生态乡镇、新农村建设,以及名村名镇示范村建设的创建活动,采取重点资金扶持,重点支持公路主干线和沿线的各个景区,对城镇周边、村庄“四旁”进行绿化,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桂花、樟树、罗汉松等珍贵树种的种植,这类产业是现代绿色产业的新产业。为实现村庄美化、绿化、净化,应充分发动群众农户在村道、房屋前后、村庄周围种植各种珍贵树木,提升全市的绿色生态水平,建设“绿树成荫”的美丽乡村,达到城市乡村美化、绿化、净化的好局面,同时形成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规模。这类产业是现代绿色产业的朝阳产业,目前,宁新、永和、兴田等镇已有经营者开发和种植名贵树种,如兴宁市新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叶塘镇建设了的珍贵树种的产业基地,发展种植金花茶、土沉香、降香黄檀、格木、檀香、罗汉松、桂花、红豆杉、细叶樟等10余种名贵树木,并于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并通过政府宣传推广和扶持,承包机关、学校、城市、公路、道路和乡村建设的公园绿化,促进加快了名贵树木的发展。

(4)竹(主要指毛竹和本地的黄竹、土竹等)。毛竹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对毛竹来说,目前兴宁市罗岗、罗浮、石马、大坪、水口相对较有基础,面积较大,兴宁市永和镇竹业有限公司依托该市丰富的毛竹资源,开发高级竹炭、竹凉席、竹凉亭、竹炭茉莉花保健枕、竹文化、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市场前景看好。此类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大,前景可观,应加强引导,带动发展。

(5)木(指木材加工业)。应重点抓好名贵树木森林碳汇、速生丰产林,生态公益林和木材加工企业的建设,加快广东华威为龙头的生产与加工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态效益。

(6)艺(指藤、竹、木工艺产品)。此类产品多为出口,兴宁市坭陂、新圩、水口、永和等镇均有藤、竹、木工艺品生产厂家,这一产业是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企业,既能解决劳动力就业又能出口创汇,应鼓励支持,加快发展。

(7)花(指园林、盆景、花卉业)。目前,兴宁市已在市工商部门注册的园林、花卉公司近23家,主要生产经营名贵树木种苗、盆景、花、草和园林设计施工等。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兴宁市开展国家森林公园和卫生城市的建设,目前,这类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前景广阔,也是需要加快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

(8)游(指森林生态旅游和服务行业)。这类产业目前已有神光山部级森林公园、永和熙和湾和径南明珠养生园、合水旅游度假村、罗浮渡田河旅游度假村的发展,这一产业随着兴宁市生态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在生态游、自驾游、客家风情游、乡村体验游不断升温的形势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加速发展。

3 加快现代林业科技绿色发展的建议

要牢固树立“科技兴林,人才强林”的发展战略,为现代林业产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当前,在“科技推动经济,人才支撑发展,知识决定命运”的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推动兴宁绿色的经济崛起,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基础[3-4]。兴宁市的林业产业化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肩负着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重使命。林业产业化这方面应从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林业,实现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用现代科技来发展林业产业,用现代信息来管理林业产业,向科技要效益要速度,才能加快兴宁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步伐,更好地推动梅州绿色经济崛起,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三农”的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蓬.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对策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1(1):109-112.

[2] 王志刚,徐中霞,王鑫,等.关于驻马店市生态林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217-218.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5

关键词:石林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石林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50年代,从最初的起步初建阶段,到旅游产业经济建设阶段,到成为石林县的支柱产业,给石林县的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为一个有着得天独厚自然景观的旅游大县,如何将发展乡村旅游做为旅游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抓手来利用,值得每一个旅游工作者深思,笔者仅结合石林旅游转型升级目标和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谈一谈对当前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石林旅游转型升级思路的形成

石林彝族自治县属昆明市所辖的远郊县。全县人口23.7万人,农业人口21.1万人,占总人口的88.9%,彝族人口占33.8%,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农业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2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3元。石林以农业为主的地方经济,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虽然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与全国整体的发展水平、速度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石林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彝族撒尼人文资源,走出一条为政府高度重视,百姓支持的旅游业发展路子。

石林旅游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77年,这一时期的旅游主要是外事接待型,石林旅游经济微乎其微;第二阶段是1978至1992年,石林景区年均接待游客73万人次,年均旅游直接收入328万元,石林旅游在县域经济中已开始占有一席之地;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2000年,石林景区年均接待游客123万人次,年均旅游直接收入4842万元。2000年,旅游直接收入达8540万元,年均增长119%,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旅游对财政的贡献占35%,旅游业成为石林县的支柱产业。

但随着石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石林旅游品种单一,无法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发展步伐缓慢的问题也日益凸现,转型升级无疑就摆在了我们面前。2001年,石林县委、政府提出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实现石林旅游“二次创业”,实现石林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型旅游转变,做大做强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的决定。2005年,在石林县委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了以“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以实现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型旅游转变。2008年,石林县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旅游立县发展战略,通过“做强品牌、提升功能,整合资源、做大规模,转型升级、延伸产业,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等四项工作,完成石林旅游的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至此,石林旅游转型升级成为石林旅游“二次创业”目标实现的战略布署之一。

二.石林县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优势

随着石林品牌化战略的实现,石林旅游特色化、多元化和产业化也向纵深逐步得到发展。乡村旅游做为石林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也引起了石林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根据对石林县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的深入调查,经过认真分析,认为石林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突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的东南部,距离省会城市昆明78公里。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弥勒县接壤,北部与曲靖市陆良县相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昆明市宜良县毗连,从而成为红河、文山、曲靖三地州市18县进入昆明的门户。截止目前全县七镇一乡通达公路均为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88个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均通达了不同程度等级的公路,形成了县、乡、村与国家公路干线相联贯的全县公路交通网络。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石林县气候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5.5度,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年降雨量800-850MM,全年无霜期252天。石林县具有光热资源和气候优势,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森林资源丰富,草山草坡分布广,植被品种复杂繁多,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果园、菜地、林地、梯田、瀑布等农业生产资源,具备了发展观光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观光农业和乡村特色美食已经有很好的基础,部分农产品已经成为在区域上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品牌,例如,全国奶山羊基地县、全国烤烟基地县;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油菜、水果等,其中甜柿、红梨、葡萄种植面积分别达15059亩、4000亩、6277亩;特色蔬菜(洋蓟、大蒜、西兰花、菜用豌豆、丹波黑大豆、彩色甜椒、蜜本南瓜、浅水藕等)31200亩,人参果10000亩,雪莲果10000亩。

石林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有巴江、南盘江、普拉河、大可河四条主要河流,有月湖、长湖、圆湖等83个天然湖泊,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有利环境。

石林生活着彝、苗、壮等十余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被誉为“歌舞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大三弦舞》、《彝族撒尼挑花》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效应

2007年6月27日,联合国31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云南石林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六项世界自然遗产。石林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广阔,景点众多,在3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景区:(大小)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大叠水(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风景区、芝云洞风景区、奇风洞风景区、仙女湖风景区。由此,可以为石林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宣传效应和大量潜在的客源优势,使乡村旅游能够享受到旅游热点带来的辐射效应,乡村旅游在知名度方面可以享受世界自然遗产的强大宣传和影响优势,而且还能使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工作有了支撑点,使其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得到提升。

(四)政策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农业工作的重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为此项工作颁发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各级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凭借它特有的权利和职能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国家财税政策会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这就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也为石林县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五)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

早在1998年,石林县长湖镇的阿着底村就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发展了第一批石林乡村旅游经营点10户。随着这些乡村旅游经营点经济效益不断显现,其他各乡镇农户借着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自筹资金相继以户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经营点。截止到2011年底,石林县七镇一乡除大可乡外其他七镇均有乡村旅游经营点。

从统计情况来看,单个乡村旅游经营户规模较小且分布较为分散,但可以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借着云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建设的契机,树立典型,整合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石林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经营点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吸引力不足

1.缺乏科学的定位和统一的规划布局

由于乡村旅游在石林县很多地方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大多数“农家乐”都是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自发兴起和经营,缺乏政府统一规划和引导,发展有很大的盲目性,经营点较分散且有些交通极为不便,可进入性较差,造成吸引力不足。

2.建设投资少,总体规模偏小

石林县目前没有专门投入乡村旅游经营项目的专项资金配

置,在乡村旅游经营点建设中得到帮助的也仅是以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村建设以及扶贫联系点的名义得到一部份资金帮助,大部份都是靠自己,农民手中资金有限,投入较少,这就直接造成总体经营规模偏小的局面。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很多功能不配套

由于融资较为困难,农民多依靠自有资金办“农家乐”,致使当地的“农家乐”档次较低,无法满足各种层次的消费需求。许多功能不配套,接待能力有限,限制了游客的消费能力,农民增收大打折扣。

(三)产品缺乏特色,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项目,没有吸引力,重游率不高

石林县世界级的自然旅游景区和丰富内涵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并以此为依托发展了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众多的“农家乐”功能雷同,定位单一,都只能提供吃农家饭、垂钓、民族歌舞等简单的服务,参与性不高,内容不充实,影响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且没有各自独有的特色农家菜、招牌菜,游客数量增长缓慢,重游率不高,各家的经济效益都无法尽快提高。

(四)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

石林县目前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作为“农家乐”经营服务的主要内容,“农家饭”基本都是由农户的主妇掌勺,提供餐饮服务的服务员也都是子女或亲戚。他们都是当地的村民,不懂如何为城里来的客人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

(五)宣传营销滞后,影响力不够

石林县乡村旅游发展刚刚起步,还处于自然放任发展阶段,各自为阵,缺乏统一认识,也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宣传营销,对外影响力较小。

(六)行业管理力度不够,发展不够规范

目前,石林县乡村旅游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来协调行业内外关系,立法管理仍然是空白,缺乏刺激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规范管理,合理布局

为将石林县乡村旅游经济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应明确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尽快成立由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乡村旅游发展领导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合理界定和找准各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工作定位,既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又分工协作、充分协商;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配套政策,积极引导,不断规范、提升石林县乡村旅游各经营户的经营行为,建立良好的乡村旅游秩序。

深入调查了解石林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可挖掘资源,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统一规划,充分考虑我县地理格局和各乡镇资源特点,合理布局和定位;并从实际出发,充分整合利用各自的现有资金和项目资源,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建设新农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联动机制,共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出力献策,避免发展进程中的盲目性。

(二)建立优惠政策体系

乡村旅游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石林县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农民自有资金,很难在短期内促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功能不配套的问题也很难解决。建议政府协调各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出台一些融资的优惠政策。例如,提供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通过财政贴息,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或低息贷款等等。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6

在青岛,一位执着的实干家,正在以他的淳朴、勤奋和智慧,带领他的团队,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绿色传奇,他就是――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在善。

一路辛苦拼搏至今,作为一名脚踏实地的农民企业家,苗在善在山东青岛当地和全国行业内都有着较高威望。2012年6月5日,在中国绿化基金会2011绿色公益盛典活动上,苗在善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由“倾注三农,情满大地”综艺晚会组委会遴选,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为“三农”基层先进人物代表。并在2012年9月26日“倾注三农情满大地”晚会上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亲切接见。2012年4月苗在善还应邀参加中国中欧波兰经济论坛,受到了国务院总理的亲切接见。2012年秋,苗在善向青岛市政协委员赠送了政协委员系列丛书《政协委员书架》,受到了青岛市政协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十八年来,在着力发展企业的同时,苗在善还一直默默无闻地发挥着农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他说:“我是一个农民,我的事业就是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办好企业,让农民增收,让员工增收,带动区域发展,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头并进是我的责任。”

二十八年专注园林事业

苗在善1957年出生于青岛市黄岛的一个农民家庭, 19岁去参军的他,退役后当过教师和食品公司职员。1984年5月,他辞职下海当农民,进行食用菌的种植、推广和培训工作。1985年春,回归农民本色的他,在家乡的土地上,带领20多位同乡、同学和朋友成立了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园林绿化公司(今天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前身)。

做一个苗木人,让自己亲手种植的各种苗木生长在自己绿水青山的家乡,乃至植遍神州大地是他创业之初的梦想。同时,有着商业前瞻的他,也已经预见到,黄岛所在区域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远的将来,将有着飞速发展的前景。他当时就笃信,一个高度发展的工业区,更需要植被覆盖,需要绿肺来吐纳新鲜空气,需要绿色的生态环境。

然而,万事开头难。公司刚刚开始运营时,在资金和技术匮乏,人手紧张,市场需要开发的情况下,屋漏又偏逢连阴雨。1985年初秋,公司创建不久,一场九号台风将公司办公大院夷为一片平地,几十亩苗圃被台风带着海水摧残得不成样子,损失十几万元。对一个从零做起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刚建的公司大院没了,几十亩苗木死亡了一大半。由于灾害,造成资金严重不足,银行看到如此情景,没到期的贷款也提前上门催了。

苗在善清楚地意识到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于是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并动员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战友们把积蓄都拿出来一并投入到公司建设上,为此,苗在善写了保证书,用自己的全部身家财产作担保。

资金问题解决了,但技术力量薄弱依然是公司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员工经验技术不足,苗在善决定分期分批将员工派到外地苗木生产区进行参观学习考察。1985年10月、11月,两个月的时间几十名员工就去了江苏、河南、安徽、浙江、江西五省,行程达6000多公里参观了近百家花木场、苗木生产基地,对调整苗木生产结构和发展取得了技术支持。面对企业的困境,他始终坚定必胜信念,经过五年的拼搏和生产发展,公司逐步走出了困境并偿还了因灾害造成的债务。

苗在善的绝地反击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当年种植的几十亩苗木三年后实现了二十多万元的利润,这也是苗在善的第一桶金,第一笔绿色财富。从此,太行园林在他的带领下事业蒸蒸日上,走上了一条绿色创业的康庄大道。

创建幸福企业回馈社会

在苗在善看来,着力创建幸福企业,为员工创造幸福,满足员工的幸福感,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正当需要是一个企业发展中所必需的动力。二十多年来,太行园林公司内部形成了统一的、受到员工广泛认可的企业文化,员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了爱与被爱的互动,公司给了员工尊严和温暖,员工在公司中能够找到归属感,用更勤奋的工作回馈公司。

太行园林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在公司中形成了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员工之间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员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公司是员工安身立命的依托,是职业发展的基础,是事业成功和自我实现的舞台,对员工负责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要素。在2009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寒冬中,太行园林不仅坚持“不减人、不减薪”,同时还继续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2009年员工薪酬较2008年增长12%,2010年员工薪酬较2009年增长15%。2011年员工工资增长18%。

公司成立至今,先后安置录用数百名农民工进公司工作,并与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积极履行社会保障义务,公司员工都办理了社保、医保等社会福利保险。还对农民工进行了各种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自2008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10多期,培训农民工500余人。现在公司内已有许多原来的农民工成为了公司技术骨干,有的还进入了管理层。每年年底举办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并给予奖励,增强了农民工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为给农民工解决实际困难,他为其提供了较好的生活居住环境,营造了家的氛围。平时,公司工会对农民工的家人生活、小孩上学都会主动关心,并上门解决各种难题,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农民工有以公司为家的感觉。公司不仅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还确保农民工工资年增长率在15%以上。

公司还定期举行“纳凉晚会”、“新年联欢会”、“学雷锋献爱心晚会”、“诗歌朗诵比赛”、“职工技能大赛”等活动,以及由员工家属参与的“一家亲联欢晚会”,激发了员工热情洋溢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公司专门设立了“总经理信箱”,开通了一条员工与高层管理者进行交流互动的“绿色通道”。公司员工纷纷表示,“总经理信箱”启用后,拉近了公司总经理、管理层与每位员工的距离,有助于提升团队精神,吸纳更多来自一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苗在善不忘回馈社会,尽一己之力,帮助最需要的人。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他带头为灾区积极捐款捐物;资助青岛开发区老年大学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许多社会公益事业中不时可见他活跃的身影。苗在善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非常关心,并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倡导“微公益慈善”并在自己的企业和周边默默地实践着,在2012年9月6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作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言,受到了入会专家的高度评价。2009年公司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会”,建立专门的基金账户,专款专用,救助困难病灾员工家属及困难病灾居民80余人次,让每一位员工都充分体会和享受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

打造学习型团队

苗在善在自己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习,不断充电,善于总结,跟上时展的步伐。二十八年来分别参加了由中国农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园林植物组织栽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苗圃建设》、《插花艺术》;建设部及风景园林学会举办的《园林水景艺术》、《风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系统经理人》等几十期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又参加了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EMBA)课程研修班、北京大学中国房地产总裁高级研修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项目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班的学习。参加了美国国民大学学习,并获得EMBA硕士学位。确保了每年度不少于150小时的外出充电学习,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苗在善对自己从不满足,2012年他又参加了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举办的“城市发展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并把自己几十年的城市园林建设经验与全国市长们分享。他积极参加相关专题讲座,在“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论坛”研讨会上,苗在善的《城市园林建设决策下的盲点》打动了参会的市长们,得到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和市长们的高度好评。

公司同时组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骨干参加国家大专院校、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EMBA及专业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员工走出去参加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管理和技术交流研讨会、培训会及园林博览会,实地了解中外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建设的动向和发展趋势,企业定期聘请大专院校教授和行业专家进行公司全员培训,近几年来从企业认证管理、企业文化、品牌建设、团队执行力、精细化管理、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安康杯创建、职业安全健康、创建幸福企业、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专业技术方面进行了培训。企业员工年培训时间达15000人・小时,人均年培训时间50多小时以上,中高层管理人员人均年培训时间达150小时以上。同时公司还启动人才激励机制,定期举办职工技能比赛、劳动技能竞赛,评选“优秀项目经理”、“劳动模范”、“学习雷锋积极分子”等活动,树立典范,提升员工争先创优意识,打造行业一流学习型团队。

公司创办的内部报刊《太行简讯》、内部网站和“员工天地”板报,时时传达企业发展成果,展示员工风采。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更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连接企业与员工的直接对话,同时也成为员工交流体会、共享经验、树新风、展风采、比干劲的大好平台。

用创新营造品牌

苗在善根据行业特点设计“充分放权、有效控制;创造激情、增加激励;责权利险、诚信为先;科学管理、规模发展”的“园林建设施工项目目标责任管理”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的实施,由一般企业管理到科学管理,由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逐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2006年在山东省风景园林协会会刊――《山东园林》(06第三期)发表了“园林施工项目目标管理”,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和好评。

二十八年来,苗在善创办的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在企业文化建设、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风景园林设计、花卉苗木生产、花卉市场管理和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企业从年产值十几万元到目前的年产值两亿多元年施工总量达100多万平方米,公司已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园林骨干企业、山东省园林领军企业,由于公司的严格管理和开拓创新,公司已连续十年被评为省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公司苗圃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种苗基地”。2012年公司被国家信息中心联合诚信办公室定为“全国联合诚信示范单位”。

近年来,公司建设的数百个城市道路、滨海大道、迎宾大道和高速公路园林绿化项目,几十个高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项目,数十个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生态公园、植物园、生态湿地园林景观项目,得到了建设方的高度好评和表彰,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其中,公司承建的青岛市东海路绿化工程、香港路绿化工程被评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

寿光市弥河上游滨河绿化工程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金奖”;青岛银都景园园林绿化工程、青岛鲁信长春花园景观工程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工程银奖”;青岛羊毛沟景观绿化工程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工程奖”。

青岛汇泉广场景观工程、青岛市山东路绿化工程、青岛万科魅力之城、青岛石湾山庄景观工程、寿光市东环路绿化工程、寿光左岸绿洲园林景观工程分别荣获“山东省园林绿化工程优质奖”。

青岛银盛泰盛世家园四期景观工程、胶南滨海大道绿化工程、青岛开发区西环岛路绿化工程分别荣获“青岛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青岛银沙滩景区道路改造及景观工程、青岛高新区规划中7#、规划东15#线等七条道路绿化工程荣获“青岛市建设工程质量青岛杯奖”。

苗在善个人也被青岛市人民政府评为“青岛市东海路绿化美化和雕塑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并多次被青岛市绿化委员会评为“青岛市绿化先进个人”,现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山东省风景园林协会理事。2005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聘任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兼职副所长;2006年被青岛市总工会授予青岛市创业带头人称号;2011年为青岛市经济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11年被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财富论坛授予百位优秀民营企业家“金舵手”奖;2011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中国行业十大诚信企业家”称号;2011年被美国夏威夷国家大学环球商协会管理学院授予学士后导师兼客座教授;2012年被创业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评为第五届创业中国行业典范人物;被品牌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评为2012品牌中国(园林建设)年度人物。

苗在善的品牌梦

在接受采访中,苗在善告诉记者,作为具有国家园林施工壹级资质,同时具有国家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乙级资质的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园林景观建设领军企业,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始终秉承“务实创新,打造品牌,追求卓越,营造精品”的经营理念;秉承“脚踏实地,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秉承“诚实守信,务求规范”的管理风格。

二十八年来,太行园林的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专业水平全面提升。今天,太行园林的总资产已达数亿元,苗圃面积1500多亩,年施工面积100多万平米,年施工能力可达5亿元。拥有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专业人才220人,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60多人。

同时,太行园林始终坚持规范化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不断摸索,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范、严格、可行的企业管理制度。

公司下设的青岛太行园林规划设计院,聚集了各类高素质专业设计人才,是太行园林的技术智囊团。这里集园林规划、环境景观、市政道路、土建安装和水电管道等多专业为一体,设计、规划的百余个环境景观工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