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优缺点范例6篇

服装设计的优缺点

服装设计的优缺点范文1

服装材料是由服装面料和辅料两个部分组成的,辅料包括纽扣、花边、衬料等。人们为了达到不同的穿着效果以及舒适度所选择的服装面料也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面料有着不同的特点及使用性能。服装的款式造型需要依靠服装面料的薄厚轻重、舒适度、柔软度等特性来选择,在通过人为的面料再造以及不同的服装工艺来达到设计师想要达到的服装总体效果,所以一件成功的服装,面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二、常用的服装面料种类及其性能

棉布:是各类棉纺织品的总称。其透气性好,吸湿性好,穿着舒适,是实用性强的大众化面料,不足是易缩、易皱、外观不太美观,在穿着时要经常熨烫。一般用来制作时装、休闲装、内衣和衬衫。麻布:是以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布料。一般用来制作休闲装、工作装,其特点是质地坚硬韧、粗犷硬挺、凉爽舒适、吸湿性好,是理想的夏季服装面料,缺点是穿着时不是很舒适,外观较为粗糙,生硬。丝绸:是纺织品中的高档品种。主要指由桑蚕丝、柞蚕丝、人造丝、合成纤维长丝为主要原料的织品。一般用来作女士服装或者婚纱礼服类的服装。它具有薄轻、柔软、富有光泽、高雅、华丽、穿着舒适的优点,不足之处在于它易生折皱、易吸身、不够结实、褪色较快。呢绒:又叫毛料,是以羊毛、兔毛、骆驼毛、毛型化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织品,一般以羊毛为主,它是一年四季的高档服装面料,通常用来做礼服、西服、大衣等正规、高档的服装。它具有弹性好、抗皱、挺括、耐穿耐磨、保暖性强、舒适美观、色泽纯正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不足在于洗涤比较困难,不大适用于夏装。化纤:纯化纤织物是由纯化学纤维纺织而成的面料,化纤面料以其牢度大、弹性好、挺括、耐磨耐洗、易保管收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不足在于耐磨性、耐热性、吸湿性、透气性较差,遇热容易变形,容易产生静电。它适用于各类服装,但总体来讲档次不高。针织面料:是由一根或若干根纱线连续地沿着纬向或经向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成的。裘皮和皮革:动物的皮毛。皮革是经过去毛处理过的,而裘皮是连毛带皮的。裘皮一般用于冬装和装饰,皮革可作为主面料使用。皮革优点是防风能力强,缺点透气性差。裘皮优点是轻盈保暖,雍容华贵,缺点是价格昂贵,贮藏、护理方面要求较高,不宜普及。混纺面料: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纺织而成的织物,可以用来制作各种服装,它的优点在于它具备了棉、麻、丝、毛和化纤各自的优点,又尽可能地避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而且价格低廉,所以很受欢迎。

三、服装面料应具备的基本性能

在我国服装行业的迅速发展下,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的生活品质要求,还对服装的个性化以及美感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服装面料具体应用在服装设计中时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舒适感。服装的款式,尺寸大小以及弹力程度要符合人体,要能满足人体的运动趋势,而且在服装与人体的皮肤接触时,要保证布料的保暖性、透气性,从而满足人体保健卫生机能。第二,外观要有美感。主要体现在服装的款式、颜色、透明度、光泽以及对面料的后加工方面。第三,安全性以及特殊保护。很多面料可以防水、防火等,从而服装面料的不断开发也适应了时代的潮流。第四,耐用性。在服装的穿着方面,衣服的面料应耐拉伸、耐磨损、耐热耐光等,人体活动的关节部位是磨损最严重的地方,应具有耐磨性,而各个部位的缝纫处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强度。服装不但要有美感,更重要的要有实用价值,既要保护身体又要达到装饰的效果。

四、服装面料的再造

服装设计的优缺点范文2

一、浙江服装出口优势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区域某商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其公式如下:

RCAij=(Xij/Xit)/(Xwj/Xwt)

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世界上j类产品的出口总额;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如果RCAij<1,数值越小,则比较劣势越明显;如果RCAij>1,数值越大,则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并且进一步分析认为,当RCA≥2.5时,表明该国该产品极具竞争力。

数据来源:由浙江统计年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整理计算得。

由上表看出浙江服装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一直都高于6,这说明浙江省服装出口比较优势明显。浙江的服装出口优势主要是建立在“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这一出口优势主要来自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集群优势、区位优势。首先,浙江劳动力资源丰富,省内本身人口众多,再加上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因此浙江服装在出口中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其次,浙江省的服装产业集群形成杭州、宁波、温州三大区域分布格局,产业链涵盖纤维、纺、织、染整、辅助材料、服装加工等各环节,规模效应突出,生产成本降低。此外,浙江省地处东部沿海,交通便利,这为浙江服装的出口创造了便捷的条件,降低了运输成本。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浙江服装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略有下降,服装出口优势减弱。这主要由于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的升值,浙江服装企业将生产成本的提高转嫁到产品价格上,从而降低了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

二、浙江服装出口的劣势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浙江服装在出口中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在出口中也存在着品牌运作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低价竞争等劣势。

(一)缺少国际知名品牌

浙江的服装多为贴牌产品,品牌运作能力总体上比较薄弱,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长期以来浙江服装企业在出口中以OEM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大多数浙江服装企业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企业的利润平均率仅4%左右,而国外产商却获得80%左右的利润。由于缺少世界性的知名品牌,浙江服装企业不能在高端价位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浙江的服装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总是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二)研发设计水平低

浙江服装企业的自主设计开发能力还较薄弱,研发资金投入也比较有限。当前浙江服装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原创性的设计比较缺乏。其关键在于多数浙江服装企业缺乏一流的专业服装设计人才,通常以获取其他厂家的服装样品进行假冒、仿制生产。同时,浙江服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绝大部分企业研发能力缺乏。由于织物风格、手感、色差、瑕疵、色牢度等原因,企业所需的各种高档面料主要依赖于进口。

(三)行业内的低价竞争

浙江服装业以同质化中低档产品为基础,产品的差异性不是很大,造成市场过于集中。近年来浙江服装业发展过快,迅速扩张投资,导致生产能力和规模超出市场需求。浙江的服装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掀起了低价的战争,这导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利润的进一步下滑。低廉的价格虽促进了浙江服装出口,但也易陷入国外反倾销的危机中。

(四)不利的宏观环境因素

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加大浙江服装的出口成本,进而影响了浙江服装的出口竞争力。同时,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极大地催化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释放,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反倾销、SA8000 认证等一系列的外部因素影响浙江服装的出口。

三、浙江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改变生产模式,进行产业升级

浙江服装业应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使产业由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化,这是浙江服装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目前而言,浙江服装产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生产环节具有成本优势,以中低挡的服装产品出口为主,在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不具备优势。浙江服装业应不断完善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改变目前高端自有品牌服装出口的空白。

(二)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设计水平

浙江服装企业应加大服装面料的研发投入,重点攻关服装面料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由国际低端的市场逐步提升到高档服装市场。同时,浙江服装企业需要不断关注国际服装消费潮流,拥有超前的创新理念。一方面,浙江服装企业要聘请国外一流的设计师进行时尚的服装设计;另一方面,要组织企业设计人员出国进行相关服装产业生产设计方面的学习深造,进而提升生产理念和设计水平。

(三)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

服装设计的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羽绒服;特点;设计;创新;发展

0 引言

羽绒服指的是通过把羽绒进行洗涤、干燥以及分级等工艺加工处理,后将羽绒展开填充所支持的一种服装,羽绒服属于羽绒市场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产品。羽绒通常取自于鸭、鹅的腹部位置,为似芦花朵形的绒毛,其成分包括羽和绒,羽可起到发挥改善羽绒全面蓬松度的功效,绒可发挥重要的保暖功效,羽、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常结合实际需求制定不同比例进行搭配。凭借羽绒材料特殊的性能,决定了羽绒服具备保暖效果佳、质量轻等特点。相较于其他种类的御寒衣服,羽绒服经济实惠,制成步骤及所使用的材料均绿色环保,得到了社会大众的青睐。

1 我国羽绒服发展现状

1.1 群众审美观念落后

时过境迁,着装已由如今的追求时尚代替传统的封闭保守,现代社会群众对着装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所具备的使用价值。同样的,群众的审美观念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故服装设计的审美价值愈来愈被关注。服装设计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于:服装满足时展特征,服装具备个性特征,服装给人们以美的体验等。随着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关注着装问题。我国羽绒服兴起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这个时间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属于比较晚的,那时群众审美需求并不十分高,审美观念落后。而现如今大多消费者对于时下流行、时尚的款式亦反响不够强烈,仅仅少部分年轻女性会关注,大部分人群还是更为乐意接受大众化的款式。

1.2 设计思维缺乏创新艺术

服装设计属于一门相对特殊的职业,一方面讲究服装艺术性,一方面注重服装的商业性、实用性,并非单一的理论研究,也并非闭门造车的艺术设计,而是市场、实用以及想象力的有机融合。我国真正意义上形成服装设计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服装设计全面发展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受我国服装整体设计水平较低影响,羽绒服一直难以获取长足有效的进步。设计人员在羽绒服行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设计人员在设计羽绒服过程中,设计思维缺乏创新,往往走的是抄袭、翻版的设计方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羽绒服自主品牌的发展。服装俨然转变为体现自我追求、个性的外在呈现,选取自身喜爱的个性化服饰是服装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实现羽绒服设计创新,乃是羽绒服市场销售状况的关键所在。

1.3 科学落后技术更新缓慢

国际上一些一流的羽绒服品牌,早已将目光投向高科技技术应用上,众多羽绒服设计人员将设计重心转移至新面料、新技术研发上。与此同时,个性化服务被进一步强调,在量身打造的基础上,还推广专门特定设计等深入的个性化服务,以对各个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予以满足。现阶段,国内羽绒服行业大多数企业同样也逐步关注采用新面料,不同的是他们大多是依赖进口面料,而自主研发的高科技面料则少之又少,这也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构成了不利影响。

1.4 缺少针对性设计

我国羽绒服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衣着的需求,然而仅仅是年轻人群的羽绒服装较为时尚个性,而其他年龄层的羽绒服则还有极大的设计进步空间。现如今,社会大众穿着追求个性化,注重个人风格,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对羽绒服的要求不断提升,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经济状况等的人群对羽绒服有着各异的需要。现代人着装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年轻人群讲究个性,成熟人群强调时尚,中年人群关注品位,老年人群则看重穿着舒适、文化内涵等。社会大众不断迈出追寻时尚的步伐,然而我国服装市场过于单调的现状,很大一部分人群在羽绒服市场上难以购买到自身满意的羽绒服,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羽绒服的设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 羽绒服设计的创新途径――以女性羽绒服设计为例

2.1 转变设计意识

(1)造型多变。服装造型涉及多方面内容,好比材料性质的选取、感观舒适的把握以及放松程度的处理等。服装款式造型可划分为直线造型、上窄下宽造型、上宽下窄造型以及收腰造型等,不同造型的转变均可通过局部放松度不等值的取值手段来构建。服装造型属于设计想象、思维创建的流程。服装造型整体一方面是设计人员思维、技术、品位等的直接呈现,一方面是造型风格的全面融合。造型在羽绒服设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可通过感官去体验,服装与人体结合之后所形成的全新形态,良好的服装造型可为人们带来满足、充实、新颖以及美的体验。简单的造型,往往能够收获不凡的效果。肥大宽松连衣袖的结构,转变羽绒服传统包身御寒的着装形态,连带内部一体的连衣裙相互帮衬,设计人员即是在如此节奏转变中实现松弛、厚薄的有机融合;时尚的黑、白搭配,于冬日的暖阳下尽情沐浴阳光。

(2)灵活运用配饰。就现代女性而言,服装配饰是其自身修养、品位的表达。别致的搭配、匹配的色调,表面上零星的点缀,实质意义上则很好地彰显了个人的文化涵养、审美追求。在女性羽绒服设计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造型轮廓,追求的是装饰细节部分的设计,而通过强化细节方面的加工,则能够提升羽绒服整体的活力度及鲜明度。而各个部位的线迹,则一方面是固定填充物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方面是羽绒服外观大方得体的充分体现。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羽绒服均会选取一致的材质面料,如此便反映了羽绒服整体图案、色彩的统一性。尽管服装造型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然而羽绒服整体效果却往往给人以鲜明度不足,平平淡淡的感觉。鉴于此,设计人员就应当在羽绒服装饰细节上下功夫,通过灵活运用配饰,设计创新,充分强化点缀、强调的效果。

(3)丰富色彩应用。介于羽绒服产品的特征,造就了羽绒服是与季节气候紧密相连的行业。鉴于此,女性羽绒服面料通常选用的常规颜色包括黑色、白色、红色、蓝色、紫色等,较为单一。近些年,在国际服装面料流行色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女性羽绒服出现了一些诸如紫红色、果绿色、橘黄色、天蓝色等颜色的面料。绚丽多姿的色彩被应用于羽绒服中,很好地发挥了羊绒、大衣等御寒所不具备的羽绒服色彩优势。再加上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风席卷全球,因此,在羽绒服色彩创新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丰富色彩应用,引入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在羽绒服色彩应用、图案构造等方面,可为设计人员开展羽绒服设计提供诸多的设计元素。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化社会时尚元素有机融合,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审美观念应用于羽绒服设计中,将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2.2 创新设计手段

(1)内部结构设计。女性羽绒服内部结构创新设计方面,不仅仅是单纯地转变造型的长短,而是应当结合外部造型轮廓、内部框架线迹等组合创新设计手段,更加关注羽绒服的功能性。在女性羽绒服内部结构设计过程中,通常可自三个环节展开设计创新:一是羽绒服功能性结构设计创新。对女性羽绒服内部结构展开设计,第一步应当对女性穿着过程中舒适性、机动性特征需求予以满足。好比滑雪运动型羽绒服内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全面权衡穿者手臂活动要点,借助插肩袖结构,应对滑雪过程中肢体出现的不同状态,为运动提供便利。二是羽绒服审美性结构设计创新。开展羽绒服审美性结构设计创新,是为了在符合功能性要求的基础上强化羽绒服的审美艺术性。在羽绒服结构技术上开拓创新,标新立异,促进女性羽绒服的个性时尚。以国际羽绒服大品牌Lacoste为例,他们每个季度均会将时下鲜明的时尚元素注入自主研发的强功能性的羽绒服产品中。例如,在羽绒服袖部安装上通常出现于公主裙上的灯笼袖,同时进行适当的剪裁,配以各种色丝质蝴蝶结配饰,使得一件羽绒服兼得御寒保暖和个性时尚,深得消费者喜爱。三是羽绒服生产型结构设计创新。相较于常规服装的制作工艺,羽绒服制作还是存在极大的不同的,因此,在内部结构设计过程中,还应当权衡其生产加工的便利性。在羽绒服实际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褶桐、省缝、分割线等的制作难易度,不仅要讲究造型时尚,还应当考虑加工便利。

(2)材料搭配设计。通常情况下,女性羽绒服设计主要采用一种面料,也就是说整件羽绒服选取一种专用面料材料进行生产,其更加关注的是羽绒服着装的功能性。现如今高科技面料技术不断研发,各式各样的面料均可适用于制成羽绒服,如此便极大地增多了羽绒服面料的品种,并使得羽绒服创新设计的内容变得更多元,使得设计人员的眼界变得更开阔。羽绒服设计人可不再单单把眼光放在面料表面上,而可以经联想、创新设计,设计出一些个性鲜明的羽绒服材料。同时,通过对各式各样羽绒服主材料的全貌了解,对主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搭配艺术设计。

(3)工艺创新设计。羽绒服缝制工艺存在较强的特殊性质,由于羽绒质量十分轻,为了避免羽绒出现堆积、坠落情况,应当在将羽绒填充之后,对其进行充分的固定。羽绒服存在面、里两层的,则应当对面、里两层进行同时络缝牢固。在女性羽绒服工艺方面开展创新设计,首要应当权衡的是满足羽绒服工艺特殊性与否。“充绒面无线缝”属于现阶段一种较为流行的工艺技术,其结构特征为虫绒面连接线选取线条型黏结,代替缝纫缉线,好比里料、面料定衬以及中层等。将“充绒面无线缝”技术合理地使用于羽绒服内衣创新设计上,能够有效地消除羽绒服羽绒外钻的不足。

2.3 重点部位优化

从结构上说,可以从袖部的优化设计、帽子的优化设计、衣领的优化设计和衣型的优化设计这四部分着手。设计者可以在结构上优化,但是这些组成部分也是突出个性设计体现的部位。就衣领和衣型来说,开展衣领的优化设计,类通常可以分成无领、立领、翻领、帽领等类型,羽绒服衣领往往是整件衣服中最易被目光所接触得到位置,并且衣领在上衣各局部的转变中发挥着主导的功效。因此,结合时下流行元素,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衣领,也是羽绒服的一个设计点。一件受大众喜爱的衣服具备个性美观的外层装饰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厚重的羽绒服也是一样。单纯竖条纹领口立体表面图案装饰,左右对称的拉链缝合装饰,带有中国风元素的纽扣设计。而一件时尚的羽绒服门襟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或者是个性化斜斜的纽扣缝合设计,或者只是简单的立体纽扣表面装饰,都呈现出属于经典常规羽绒服上个性细节方面表面装饰元素。

3 我国羽绒服设计发展趋势

3.1 创新设计功能

羽绒服产品的特征造就了羽绒服是与季节气候紧密相连的行业。羽绒服行业经历了多年的调整、发展后,羽绒服生产商将更为关注羽绒服的款式、色彩等,羽绒服产品将得到全面细分。羽绒服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整合,大小企业要不断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向,大企业要充分借助品牌优势,发挥行业主导带头作用;小企业要重视多款式、多批次,攻克多变灵活的市场。企业应当提升在产品开发、产品结构改善等环节的重视力度,明确认识到在市场产品投放过程中,要投放多余固定款式的新产品。社会大众愈来愈休闲的生活观念,为了羽绒服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契机。在穿着方面,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休闲、丰富等角度。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全民体育运动愈来愈被热点关注,运动功能型羽绒服将得到广泛的青睐。体育运动关注度不断提升,也掀起了一阵阵运动服装消费的暖流。在羽绒服各方面创新设计功能中,在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申办成功的背景下,运动功能将更为显现,尤其以满足跑步、溜冰、滑雪等所有冬季运动项目的羽绒服将备受推崇。

3.2 转向个性消费

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着装已由现如今的追求时尚代替传统的封闭保守,现代社会群众对着装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所具备的使用价值。穿出个性、特色俨然成为现代人穿着的理念。个性化着装属于最为直接呈现自身追求、品位及爱好等内容的方式,因此,追求个性、时尚将成为羽绒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审美目标亦不断提高。近些年,各地区不断迎来暖冬,各式各样的活动场所配备暖气,使得生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舒适,人们穿着羽绒服的目的不再仅仅是抵御严寒。自技术工艺上而言,羽绒服已经具备御寒、质轻等特征。因此,在人们不断追求线条、美感的当下,羽绒服相较于其他服装,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质感,个性鲜明的羽绒服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4 结束语

服装俨然转变为体现自我追求、个性的外在呈现,选取自身喜爱的个性化服饰是服装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实现羽绒服设计创新,乃是左右羽绒服市场销售状况的关键所在。羽绒服设计各式各样的创新途径,“转变设计意识”“创新设计手段”“重点部位优化”等打破了传统羽绒服设计的弊端,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羽绒服行业模式。整个羽绒服行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强化自主创新水平,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服装产品技术含量,强化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积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雷,蒋学换,贺义军.羽绒服袖部和帽子的弊端研究与优化设计[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30(3):34-36.

[2] 矢梦婷.现代绗缝工艺在羽绒服设计与制作当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30(10):114-115.

[3] 牟尤婧.论羽绒服材料对羽绒服设计的影响[J].广西轻工业,2009,25(10):105-107.

[4] 冯宪.羽绒服装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学院学报,2009(01):39.

[5] 黄翠蓉,于伟东,许海叶,等.羽绒服保暖性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1):25.

[6] 牟尤婧.论羽绒服材料对羽绒服设计的影响[J].广西轻工业,2009,10(10):105-107.

[7] 沈雷,蒋学换.长款羽绒服腰部多功能性的优化设计[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56-257.

服装设计的优缺点范文4

关键词:服装色彩;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服装色彩对于服装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人们在远处观看一件服装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服装的色彩,继而才是服装的廓形、材质等相关因素,所以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色彩往往是优先考虑的因素,色彩对于服装的整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服装色彩不同于单纯的绘画色彩,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色彩还需要和服装材质相联系,因为同样的色彩在不同的面料材质上也会显现出不同的特质,然而在以往的《服装色彩》课程的内容设置中只是单纯的从色彩本身的原理出发,很少联系到服装材质的相关内容,以至于学生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对于后续的课程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服装色彩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相联系的研究,探索《服装色彩》课程教学实践的新思路。

《服装色彩》课程的教学现状及行业需求分析

1.《服装色彩》课程的教学现状

《服装色彩》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目的在于将色彩的科学基础理论和现代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追求艺术美和技术美的高度统一的思维方式,继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设计能力。可是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服装色彩》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内容设置中色彩理论化的学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作业内容大多是要求绘制色相环,练习邻近色、对比色、冷色调、暖色调等的色彩对比设计,作业大多是停留在纸面的练习上,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仅仅限于纸面的表述,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对于服装面料的色彩搭配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其次,课程的安排缺乏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学生在进行色彩练习的时候往往都是闭门造车,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以至于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都是天马行空,忽略了对服装风格、市场定位等因素的考虑,作品缺乏整体性的思维模式。

2.行业需求分析

服装行业在近几年可谓是蓬勃发展,对于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攀升。在如今消费者对于服装产品多元化需求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需要学会以市场的眼光来衡量产品的设计,否则只会是理论脱离实际,设计出的产品也是无法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的。服装的三要素是:色彩、廓形、面料,三者之中,色彩往往是设计作品带给人的第一视觉要点。服装色彩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体现在服装设计产品的本身,对于后续的如产品陈列等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服装配色,关注色彩流行趋势的走向,对于服装产品的设计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内容及方法

1.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科技与艺术学院《服装色彩》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大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专业基础课,总课时为64学时,分8周完成教学内容,与之相配套的同步课程为《时装绘画》、《服装工艺》等课程,后续相关课程为《服饰图案》、《女装设计1》等课程。按照现有课程的规划,《服装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将作出以下调整:

第一周,色彩构成概述及色彩体系的讲解,主要是为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以及色彩的相关属性等原理;第二周,色彩的对比、调和与秩序构成的讲解,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了解了色彩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色彩的对比、调和的效果,熟悉配色的基本类型。第三周,色彩形式结构与重组的讲解,通过对色彩的提取与重组让学生掌握配色的基本技能;第四周,流行色与服装色彩的关系的讲解,介绍流行色的概念、流行色的研究与机构、流行色的变化与周期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流行色与服装设计的关系,同时在进行该内容讲解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流行色对于服装市场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逐步确立服装色彩的流行意识;第五周,服装色彩的心理效应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心理联想以及色彩表达的不同情感,能够在服装设计中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做到灵活运用;第六周,服装色彩与面料的讲解,通过大量的图例示范介绍面料的材质、组织、图案纹样等与服装色彩的关系以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色彩基础原理知识与实际服装面料设计的关联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服装色彩审美能力;第七周,学生通过系统全面的服装色彩知识的学习以及市场调研后,自主确立设计主题,通过灵感源资料的收集、色彩提取与流行色研究来完成一个主题的服装设计,同时在该系列设计中选取一款,以1/2小人成实物的制作;第八周,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与制作,在学生完成最后的设计成果后予以点评,最终将学生的设计作品加以整理并进行展示。

2.加强色彩流行趋势的市场调研

色彩是服装设计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必须关注色彩的流行趋势及行业的发展动态,服装色彩流行趋势的调研工作对于服装设计工作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的课程设置中,第三周将会重点介绍流行色与服装色彩的关系,届时会在课后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当前国内与国际的面料及服装流行色的趋势与市场的结合,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进行市场调研的时候,教师会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收集不同色彩和材质的面料样品,并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对于服装色彩的理解完成服装设计与制作。

服装设计的优缺点范文5

关键词:服装教育 课程实践 实习基地 教学模式

服装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

我国服装业经过20年的发展和探索已经成长为世界服装产业大国,生产量、消费总量、出口总量均进入世界前列。不断壮大的服装企业需要大批有实战经验的设计和技术管理人才。中国高等服装教育现有的格局和教育体系,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的步伐,新一代的cad/cam技术,网络信息化管理技术,国际贸易规则和品牌经济效应对中国的服装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服装高等教育只有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相关的课程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与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人才。

(二)服装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

1.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一直沿袭艺术设计学科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重艺轻技”,严重缺乏对学生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味强调效果图的绘画技巧和服装的戏剧效果,使学生设计流于形式而脱离实际。由于片面强调和追求设计的艺术性,长期以来服装教育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误区:把服装教学当成“作品创作”教学而非产品设计教学,使大多数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落实。wWw.133229.COm许多设计只是为了获得足够的视觉效果而肆意夸张和解构服装与人体的关系,缺乏对服装本身的理解能力,缺乏对服装材质的认知和把握,缺乏对服装的市场价值和功能的了解。正是由于这种实践环节的缺失,与之相关的面料、辅料的选择和搭配能力也相形见绌。

2.现存的服装教学分割了“教育和实践”这一整体。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课比重大,专业课比重小,造成专业与实践环节比例的不平衡;由于国内服装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地处不发达地区的服装院校因其产业背景薄弱的原因,教师本身的市场概念和实践经验无缘提高,实践基地的建立更是“一筹莫展”难以落实;企业因管理和效益的原因不愿接纳过多的“生手”,学生难以集中在一个企业实习,分散的实习地点让学校和指导教师难以掌控实习的效果,加之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的缺失,校外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服装高等教育与市场和产业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并赋予新的内涵,已成为服装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教育理念

1.服装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尚产业,它需要快速出击、快速反应、快速调整的机制与之相适应。服装高等教育应该针对社会和企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服装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科研、实习高度地融合起来,科学合理地划分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突出学生实习、实训课的数量和质量。

3.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清理和重建,以重点骨干课程、精品课程的组合为中心,精心打造优势学科,整合教育资源,聚集优势力量,拓宽办学思路,强化学科建设,创建人性化、宽松自主的教育机制,使服装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二)整合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校之本,要提高教学力量就必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组织一支由社会知名人士、优秀企业家、高级专业人员组成的外聘教师队伍,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带动校内师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引进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聘请外籍教师,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深造或到工厂企业实践,教师有了国际化的视野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才可能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和发展。

(三)加快现代教学设施的投入

1.建立与相关学科配套的先进、齐全的教学实验设备,如cad/cam设备等,以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够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经验;建立先进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系统,以确保时装资讯信息来源的快捷。

2.引进大中型企业必备的各种特种机器,如:粘合机、绷缝机、窄边机、编织机、整熨设备、削皮机、皮草缝纫机等。因为现代服装设计不仅仅是款式造型的设计,同时也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时装的流行往往会结合新的工艺表现方式的流行,如近年来,夏季流行的各种薄软面料的时装,运用的多为窄边工艺;大量的针织设计中采用的绷缝技术和皮草服装的缝制,都离不开特种设备的支持。

(四)大力发展专业特色

根据院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服装产业的背景,借鉴国外成熟的办学经验和模式,由单一化的课程向多元化转换。落实学分制的改革,提供范围广泛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选修课,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采取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深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找准教育目标,发挥教学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1.国内服装市场和产业发展日趋细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服装教育的发展,所以服装专业定位需要明确和逐步细化,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分为不同的主攻方向: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皮草服装设计等;服装工程专业可分为工艺制版、女装制版、男装制版及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

2.深入生活及生产实际,了解消费者的衣着变化,了解新面料、新工艺、新设备和生产管理方法及消费趋向,掌握国内外流行信息,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提高科研水平,确保立于专业的前沿。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可以防止空洞的理论讲解,更有效地培养出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服装实践教学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

1.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突出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实践环节,如:服装设计课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以主题设计的形式,使设计概念研究,市场和流行趋势研究,材料、色彩研究,款式造型研究,结构设计与制版研究,工艺制作等内容与课程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从设计开发到成品制作的完整的设计过程。

2.服装立体结构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成衣工艺等课程,应该相应配置一定学时的实践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完善吸收课堂教学的内容;开放工艺室,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

3.调整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的操作和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传统的服装材料课程侧重理论,内容枯燥,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很多学生学过之后仍对面料无法识别,不知如何运用。应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尝试让学生分析纱线和纤维组织结构的教学方式,强化材料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布料的各种性能、特点、成型状态、风格特色及鉴别方法的讲授;改变以往理论考核的方式,而是要求学生寻找各种类型材料,完成面料样品手册,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设“面料再创”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各种材料和缝制手段在已有的面料上进行创意设计;要及时引进最新的服装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同时介绍各类服装材料的市场价格、印染及后整理等知识,使基础知识教学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专业教学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服务。

(二)建立企业实习基地

1.学校可在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并把企业的服装设计师、版型师和工艺师等技术骨干聘为专业指导教师。按学生各自的情况调配好实习地点,每个地点多则10至20人,少则三五人。同时,给学生编组,以便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具体的指导,侧重解决实践中的疑难和普遍存在的共性化问题。

2.建立专业工作室的教学实践模式,如服装设计工作室、形象设计工作室、服装结构工作室、市场策划工作室等,由专业教师主持和管理,学生分班或组加入其中,承担企业的设计任务和技术管理工作,结合市场开发新的产品。这样既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又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避免了空洞的教学课题和科研项目,为师生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检验了教与学的成果。

3.与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建立服装设计研究所,学校主要负责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企业负责产品销售。由于学生的设计经验不足,需要安排专职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合作中要深入企业,结合市场,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间的桥梁。

服装设计的优缺点范文6

关键词:技术体系;竞争力;服装;构建

服装技术体系是产品创新的核心,是品牌文化走向完善的有力支撑。包括了服装机械技术、纤维纺织技术、染整技术、造型设计(版型)技术、工艺技术和销售技术等。这些专业技术支持,构成了系统化的服装技术体系,也为服装产品创新和品牌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服装企业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基础。

一、服装企业技术体系界定与特征

1.服装技术体系的内涵伴随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技术日益作为时代的焦点之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所谓技术,其内涵不单是涉及技巧、工艺、方法、知识或工具等方面,还涉及到与之相关的人、工具、对象等各方面,以及技术扩张后所造成的社会后果等,这些内容都应被列入技术相关体系内被共同关注。美国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CarlMitcham)将技术现象分为四个层次:作为对象(Object)的技术、作为知识(Knowledge)的技术、作为活动(Action)的技术和作为意志(Volition)的技术。1这四个层次之间又是相互作用与联系的,即各种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按照一定目的及结构方式组成技术整体,就形成了技术体系。服装技术内涵丰富,涵盖了包括纺织织造、造型设计、服装生产、服装机械设备制造等技术组成的技术整体。其中,服装造型技术,是衣之于人能够完美联系实现的核心技术。它研究的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内涵,是服装款式设计的延续和完善,是工艺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造型的结构设计被视为整个服装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服装工程中是最具技术性的内容,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技术。因此,服装技术体系,就是指以服装造型技术引领的,由服装机械技术、纤维纺织技术、染整技术、造型设计(版型)技术、工艺技术和销售技术等技术系统的共同支撑的整合体。2.服装技术体系特征服装企业技术体系作为企业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应具有如下特征:(1)系统性服装技术体系并非单一元素组成,而是涉及到纺织、机械、服装、管理等多个技术内容,并由这些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最终形成。但通常来看,一个企业的技术体系,往往是由其核心技术来推动的。以核心技术主导的核心产品的诞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又有助于催生新的核心技术,并辐射到更多的新的核心产品上。即由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构成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才有可能真正帮助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2(2)独特性企业的技术体系是企业立足自身定位,并依照自身特色建立起来的系统性技术支撑与保障体系,这种技术体系包含了服装机械技术、纤维纺织技术、染整技术、造型设计(版型)技术、工艺技术和销售技术等内容,企业往往选择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系统的技术内容,作为与其他企业或品牌差异化发展的重点技术,来获取与其他品牌所不同的产品价值,以此保持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这种独特的竞争优势是品牌所独具的、不易被转移给其他个人或企业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由企业、产品、品牌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复杂体系,难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培训、技术模仿、产品复制等手段而被占用。(3)多元性与核心性服装技术体系涉及服装设备、面料处理、生产加工等技术系统,这些专业技术共同支持,将服装本身的功能特点、审美特征、文化内涵、风格定位等要素加以充分还原,构成了系统化的服装技术体系。同时,由于这些专业技术本身的多元化特点,又导致了服装技术体系的多元化,而使其产品在文化、价值、内涵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差异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多元性并非随意的,而是建立在服装产品创新和品牌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虽然服装技术体系呈现多元化的面貌,但始终围绕着服装产品创新而进行,产品创新是服装技术体系的核心,也是完善服装品牌文化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服装企业创新和发展奠定坚实技术保障基础。

二、服装技术体系建设现状

1.服装产品生产总量多而整体发展不均衡我国服装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已经成为世界服装产业大国,服装纺织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服装纺织品的消费总量、出口总量也进入世界前列。然而,如此发展迅猛的局面背后却是令人焦虑的现状:欧美发达国家在整个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中占据了主宰地位,而中国服装企业在世界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中仍处于末端地位。从产品结构上看,我国服装纺织品的中低档产品所占比重大,高附加值产品占的比重小。从产品价格上看,我国产品出口价格只相当于法国和意大利的四分之一。从产业整体发展来看,我国服装产业的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纺织服装产品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较为落后。从市场竞争优势来看,目前国内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仍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近年来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意识,但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竞争优势明显不足。2.企业对技术体系的重视程度不高我国服装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普遍偏小,存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完整的问题,许多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生产技术部门,企业管理水平较低,行业组织能力缺乏,这就为企业技术体系的建立设置了巨大障碍。同时,许多企业对未来发展定位存在误区,认为市场竞争主要依靠低价竞争和数量取胜,对品牌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耐心不够,对品牌竞争力的重视度明显不高。同时,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及能力主要依靠引进,而非自主研发,缺乏核心竞争力。33.技术体系相关制度不完善技术部其实是工厂的核心部门,直接关系工厂的兴衰成败,如何保证技术部准确、及时、高效的工作特别重要,尤其是在工作接口的衔接上和一些操作的程序上要特别注意,合理规范的操作能避免技术事故的发生。4服装生产企业的技术部门的工作阶段包括产品研发阶段、工艺测试及工艺流程编制阶段、大货生产阶段、市场营销阶段等。各阶段既繁琐又相互关联,因此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与细致的管理运行制度,明确各技术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及工作衔接。然而,由于许多企业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销售主导品牌发展,因此对销售部门特别重视,而对技术部门的重要性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也就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技术体系运行与保障制度。相关制度的缺失就造成了企业整体运行不畅、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存在障碍、技术人才培养缺乏政策保障、品牌持久发展缺乏动力等一系列问题。4.技术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缺乏技术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且随着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各服装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要求服装企业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不断调整对技术体系的管理方式与方法。然而,在现代服装企业里,却存在着不重视包括版型师、设计师、高级营销管理师等在内的服装人才,缺乏专业性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缺乏专业人才综合能力提升途径的建立等诸多问题,很少有企业对整体技术体系的长期发展进行精确细致规划,导致了企业技术体系难以持续推进与改革。

三、技术体系的基本维度与功能

服装生产涉及到的工序多、部门多,加之服装行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不建立相对应的技术体系,从生产方面看,很容易影响到企业整个生产进度、大货生产的节奏;从市场竞争方面来看,也不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从服装企业的发展来看,除了管理的正常化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服装相关技术系统的建立与运行。一旦服装技术体系建立并形成常态化的运行,将十分有助于服装技术的创新,同时这种技术创新,又有助于整个服装行业的良性发展变化。从服装品牌的建立来看,技术体系的建立,可助推新产品、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从而使服装产品的生产周期随之不断缩短、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以技术作为品牌的支点,靠技术提升品牌竞争力并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使得技术对品牌的重要性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尤为重要。”

四、构建技术体系的原则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