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例6篇

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1

关注睡眠 促进健康

1、 健康来自好睡眠

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完善的生存方式。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人们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国际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在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此项活动的重点是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

睡眠是一种过程,在睡眠过程中,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会得到恢复和休息。睡眠的多少及睡眠质量的好环,不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还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据报道美国学者在对7000人为期5年半的研究表明,在影响人体寿命的7种因素中,睡眠是重要的一项。睡眠障碍往往引起人体免疫力低下、精神烦躁、同时还容易引起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脑血管以及心理疾病等,甚至造成猝死。可见睡眠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提倡好睡眠,保护人体健康已刻不容缓。

为了您的健康,请为睡眠保质,因为健康来自好的睡眠

2、 渴望健康就必须重新评价睡眠对健康的意义

缺少睡眠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发达国家中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正受到睡眠问题的影响。

人们往往认为,睡眠对健康无不利影响,常常会忽略它,但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睡得太多或太少都会增加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生概率。由于不规律的生活,不但导致睡眠不足,而且会增加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一项人为缩短睡眠的试验表明,减少睡眠可引起代谢紊乱和糖尿病。因此,人们必须提高对睡眠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医学资料显示,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过程,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和心跳。如果五天不睡眠,人就可能死去,可见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近年来,健康专家认为,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健康生活的三大要素。而在健康理念中,人们往往只注重饮食和运动,却忽略了睡眠这个重要因素。目前,睡眠障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的医疗主诉。

渴望健康,就必须重新评价睡眠对健康的意义,重视睡眠管理

睡眠不足的危害

1、 睡眠不足滋生亚健康

有资料说:美国有7000万人睡不好。除了钱,忙碌的现代人最需要的是什么?相信许多人会回答是“睡觉”。繁忙的工作,无规律的生活,不良的生活习惯,体内生物钟颠倒无序,让现代人尝遍了睡眠不足的苦恼,曾几何时“好好睡一觉”竟成了一种比登天还难的奢望。长期的睡眠不足会造成严重的睡眠问题。睡眠问题包括常见的睡眠呼吸暂停、失眠、睡眠行动障碍以及磨牙等睡眠运动异常。如果这些问题进一步持续,就会使人体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乎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表现,其中半数以上可能进而发展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因而对于亚健康状态不可掉以轻心。

对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来说,虽不需要药物治疗,但应注意养成良好的健康睡眠习惯,改善机体微循环状态来加以防治,以避免由亚健康转向不健康,即疾病的发生。

2、 不要让健康向你“讨债”

您有过夜已渐深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经历吗?您是否总是依赖小小的安眠药片为自己制造睡意?……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漫长时光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可是您是否拥有过真正健康的睡眠呢?睡眠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得到恢复和休息。因此,我们并不是为了睡眠而睡眠,而是为了第二天更加活力充沛,更加精神焕发。睡眠及睡眠的改变会影响人的健康,也影响生活质量。如果前一天的睡眠不足,第二天需要的睡眠量就会增加。长期睡眠不足往往会欠“睡眠债”,这就像银行取款透支一样。最后,身体会要求你偿还这些欠债。如果长期这样生活,身体健康将会过度透支,由此必会带来许多身心的伤害,如思考能力下降、警觉力与判断力削弱,免疫功能失调、内分泌失去平衡等等。

3、 生命不可“按揭”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原来晶晶姑娘也没有睡啊?”《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想和漂亮姑娘搭讪、谈恋爱,到了把“睡眠弄丢”的地步。殊不知,这个看似浪漫的“失眠故事”背后,却反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按揭”睡眠时间就等于“按揭”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由银行贷款的“按揭”购房,使我们可以用明天的钱购买住房,提前享受幸福的生活,这确实是受人欢迎的事。可是,如果想将明天的时间,提前支取到今天来享用,也就是说要“按揭”生命的话,那将是得不偿失的。“按揭”睡眠,其实是拿我们的健康在做赌注,过度的“按揭”睡眠时间,会造成长期的睡眠障碍会衍生很多躯体疾病,甚至导致焦虑、抑郁、自杀等严重社会问题,因此不可轻视。

4、 睡眠不足会引发的疾病

睡眠不足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失眠,长期的失眠会引发身体疾病,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具体主要表现为头痛、耳鸣、健忘、容易兴奋、免疫力下降、血压升高、神经衰弱、疲劳无力、食欲不振、腹胀等等,长此以往,会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癫痫等;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静脉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腹痛、腹泻、恶心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百日咳等;泌尿系统疾病,如膀胱炎、尿频、尿痛等。

5、 引发睡眠不足的原因

睡眠不足是一种普遍存在,但又很容易让人忽视的症状,引发睡眠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因素影响:如地磁减弱、耀目光源,强节奏音响、微波污染等。

药物的副作用,不良的睡眠习惯、昼夜轮班工作,紧张和压力、抑郁、焦虑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都可能导致睡眠不好。

不良的生活习惯、体虚、身体有疾病,机体功能紊乱都会影响到人的睡眠。

第二部分:血液循环、微循环与健康

1、 何谓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

血液从心脏输出,流经人体全部血管后又回到心脏,并在心脏和血管中不停息地反复流动的现象,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组织细胞及组织器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氧气,完全依靠血液循环运输与送达,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气与营养物质供应,组织器官就会发生病变。例如,当心肌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物质与氧气,便会发生心脏供血不足,出现心绞痛等病症,另外,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肌酐也需要血液循环带走与排出,否则,代谢废物,堆积在体内也会发生不适或病变。血液循环在生命过程中是永不停息的。

2、 什么是微循环?

人体血液流经动脉末梢端,再流到微血管,然后汇合流入静脉的起始端,这种在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四大显著特征:

很细――微循环的血管直径约为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很长――微循环的血管连接起来总长度长达96558公里;

极慢――微循环的血液每秒走0.4-1毫米;

极薄――微循环的血管壁厚度约为一张纸的百分之一。

微循环5大特点:

微循环不同于一般循环的特点,具有“二重性”,即在属性、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方面,既具有一般循环系统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殊性。

(1)在属性方面: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形态方面:微循环既有循环所具有的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征。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脾脏其小体和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也各具特点。

(3)在功能方面: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细动、静脉短络支外,几乎全部流入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中,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在代谢方面: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特征。

(5)在调节方面: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

3、微循环障碍,百病侵袭?

微循环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1)微循环与系统障碍

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同时细胞代谢产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会出现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等症状;重者将导致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坐骨神经痛,未梢神经炎等疾病的发生。

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由于心脏细胞营养不足,心肌缺氧,从而导致胸闷、心慌、心绞痛、心率不齐。重者会引发心肌梗塞,长期微动脉收缩导致高血压及冠心病。

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时,则会导致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症。

消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胃肠吸收功能不好,产生营养障碍,面黄肌瘦、腹泻或便秘等症;重者则引起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若附近静脉回流受阻会引起血管长期扩张、堆积淤血则引起痔疮。

运动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肌体内产生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肌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如: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软组织挫伤和关节扭伤等。

内分泌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乳腺炎,小叶增生等。

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微血管通透性改变,会引起组织水肿、血管收缩、导致肾炎、肾衰、女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症。

皮肤微循环障碍使皮肤细胞得不到营养和氧气,局部坏死,皮肤屑脱落,还可能引起斑秃,手足癣等。

(2)微循环与疾病

微循环与头疼和眩晕:脑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扩张弯曲,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停滞和微血管阻塞,血管周围水肿、出血等均会引起脑血管供血不足,使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细胞的代谢产物因血流不畅不能充分排出,从而导致头痛和眩晕。

微循环与糖尿病:经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管径不均,管袢模糊,畸形增多,出现微血管瘤和白色小微栓,红细胞聚集,血流变慢甚至停滞。所以糖尿病病人同时也是微循环障碍的患者,临床实验证明:改善微循环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新的有效方法。

微循环与风湿病:风湿病的主要表现为关节局部红肿热痛。风湿病人的微循环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水肿,血管基底膜破坏病理变化,所以改善微循环就可以改善微血管的状态,消除肿胀,减轻疼痛。

微循环与高血压:高血压病理变化为微细动脉收缩痉挛,引起血管阻力增加,导致高血压,并且有红细胞聚集成团,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缓慢等血液流变学变化。故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是高血压病理变化基础之一。

微循环与冠心病:冠状动脉是营养心肌的血管,冠状动脉硬化和心脏的微循环障碍,可导致心肌供氧不足,从而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

微循环与人体疲劳和酸痛:人体在运动后,肌体内产生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刺激肌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改善微循环,使局部的血液量增加,把氧气和营养物质带给组织,代谢产物随血液排出体外,就能很快地解除人体的疲劳。

4、活源头,拒百病于体外

微循环是血循环的终端,位于人体各个器官,它如同田间许多小溪流淌在绿色的田园一样,互相衔接构成网络,滋润着组织细胞。人体主要靠血液输送营养和清除废物,并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进行交换。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向灌溉田园的“水渠”受阻,秧苗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此衰老,产生疾病,很显然,当人体微循环功能异常时,组织间营养交换和废物排出就会以受到影响,若不及时纠正,就会影响脏器的功能,进而出现衰老和产生疾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只有维护微循环的正常,人体才会更健康、更长寿。

5、改善微循环的方法

(1)药物治疗:扩张血管药物、活血化淤药物

(2)炙、气功、体疗、理疗等。

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 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健康教育;失眠患者;随机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1-0833-04

失眠不仅是一种睡眠生理紊乱过程,同时还是一种心理紊乱过程[1]。失眠患者有身体不适, 焦虑, 紧张, 易疲劳等情绪障碍[2]。失眠症患者存在大量的与睡眠有关的错误认知[3]。有资料显示,70%-80%的失眠症患者可以从认知治疗中受益[4]。失眠患者大多对自身睡眠不满意,夸大失眠严重程度及其不良后果,对自身评估睡眠的信念坚定不移。所以可以将认知治疗理论应用于健康教育过程中。唐肖彦曾进行过睡眠健康教育的研究,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发现大多数患者认识到自己需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承认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和打击,但极少数提及人格缺陷,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针对失眠症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及患者对 疾病的认识,运用认知治疗的原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阻断恶性循环[5]。本研究进一步尝试更有针对性地根据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的评定,确定患者自身错误的观念,然后指出和挑战患者的错误观念,用正确合理的观念取代错误的观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连续收集我院收治的以失眠为主诉的患者,共62例。诊断标准:主诉睡眠功能障碍;白天疲乏,头胀,头昏等症状由睡眠障碍干扰所致;仅有睡眠量减少而无白天不适,则不视为失眠[6]。观察期限:住院期间4周, 以首次(入院当天)和第4周末的评分来评价。平均病程半年左右。

入组病例按简单随机化法分成两组,试验组31例,男6人,女25人,年龄14-64岁(平均38±14岁),平均受教育程度10.6±3.5年,米氮平治疗剂量40.8±0.9毫克/日。对照组31人,男11人,女20人,年龄17-71岁(平均38±11岁),平均受教育程度11.9±3.7年,米氮平治疗剂量41.6±0.8毫克/日。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在药物治疗及心理支持基础上进行睡眠健康教育。试验组采取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来评估其不合理睡眠信念和态度,针对患者自身存在的歪曲信念态度进行健康教育,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健康宣教。所有患者均在选择住院治疗后入组,且对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工具

1.2.1.1 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DBAS) [7] 由美国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睡眠专家Morin编制,包含30个条目问题,分为5个分量表:

引起失眠原因的细微概念、诱发或加重失眠后果的不良原因、对睡眠的不现实期望、对知觉控制减弱、对帮助睡眠方法的不正确信念和认识。1-5分等级负向评分,总分范围在30-150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存在错误信念越严重。分别于入组前、入组后每周各评定一次。

1.2.1.2 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8] 共19个问题,分为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0-3级计分,累积各因子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在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分别于入组前、入组后每周各评定一次。

1.2.1.3 自编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健康教育接受程度比较表 按每天睡眠时间t6小时、4~6小时、

1.2.2健康教育方法

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住在两个病区,使两组相对隔开,以免组间沾染。试验组采用DBAS进行评估,找出患者存在哪些歪曲的信念,护士与患者一起对错误观念进行分析,使其意识到这些错误信念会对自己的睡眠造成不良影响。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所处环境,个性特点的不同,耐心地与每例患者交谈,收集详细资料。并将收集到的资料反馈给患者的主管医师,为医师第二天查房时进行心理治疗提供信息。根据患者自身的错误认识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启发和诱导患者思考,领悟,克服观念与现实的矛盾,在行动上采取积极的应对。医护人员对于患者微小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以恢复或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如当在难以入睡时,总以为应该躺在床上去努力入睡,其实这是错误的。合理的认知应该是让由原来总想尽快入睡改为顺其自然,允许保持觉醒,如果患者放弃了入睡的努力,实际地代之以保持觉醒,结果焦虑将得到缓解,入睡便易于进行。再如患者往往认为当我一个晚上没有睡到足够的时间,我需要在第二天午睡或打盹,或晚上睡更长的时间也是一个错误观念。实际情况是睡眠属于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一类生理活动,并非每天都必需固定的时间才够,这也就是许多人由于工作学习任务重,几天几夜不睡觉都很精神的原因。

对存在同类错误信念和态度的患者,课题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健康教育,每次40~60分钟,每期4次,参加4次为限,此后可以继续参加,但以4次期满后评分来评价。除进行睡眠健康教育外,通过互动性讨论及医护人员解答疑问等方式,用一些事实和证据来说明和纠正失眠患者的错误信念和态度。 例如有些失眠患者认为如果晚上休息不好, 肯定会影响第2 天的工作, 这是过分夸大和错误估计失眠的后果, 所以会产生很多预期性焦虑, 而实际上晚上休息不好, 并不是必然会导致第2 天工作效率低下, 因为很多事实表明有些人在考试前1 天晚上虽然会失眠, 但是第2天考试仍然可以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在集体环境中,让患者明白原来承受失眠痛苦的不仅仅只有自己,还有其他病友,从而使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矫正,共同承担疾病的痛苦,分享战胜疾病的快乐。

对照组则每周一次集体睡眠健康教育。包括:(1)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应该安全,舒适,安静和令人放松。(2)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及有规律的睡眠,使其心理与躯体活动都形成条件反射。避免过多的白天小睡,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但睡前不可进行大强度的运动。(3) 做好睡前必要准备。患者避免饮用酒精,浓茶,咖啡及一些中枢兴奋性药物。勿看刺激性电视,小说。勿讨论令人激动的话题。睡前2小时内,不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晚饭后不大量饮水。

1.3 统计方法

采用χ2检验、t检验。

2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睡眠信念和睡眠指数比较

表1显示,健康教育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DBAS得分均高于入组时,而PSQI得分均低于入组时;健康教育4周后两组DBAS得分、PSQ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比较

健康教育后试验组对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满意的比例均较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睡眠时间满意的比例由18/31上升为30/31(χ2=13.29,P

3讨论

通过采用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评估,找出患者对睡眠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指出这些认知的逻辑性错误,然后鼓励患者学会用正确合理的观念取代错误的观念。本研究显示,试验组健康教育前DBAS得分为(88.9±12.3),健康教育后DBAS得分(111.0±8.7),说明失眠患者的错误信念有了明显的改善。试验组健康教育前PSQI得分(10.9±4.4),健康教育后PSQI得分(5.5±2.1),显示健康教育对改善患者睡眠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中虽有睡眠时间等项目,但治疗前后睡眠时间只要相差30分钟左右,即有统计学意义,而从临床上来说,每天30分钟的睡眠时间的延长,并无太大临床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了自编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健康教育接受程度比较表,来评价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也着重强调了患者的自我感受性,有利于强化患者对干预效果的评估和体验,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健康教育后试验组对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满意的比例较健康教育前均明显提高,对睡眠时间、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满意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健康教育前后对睡眠时间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睡眠质量、睡眠效果满意度明显提高。这进一步说明通过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来开展健康教育,能让失眠患者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及睡眠效果改善。

本研究显示失眠患者夸大和错误估计失眠的后果,容易形成焦虑情绪,进而影响睡眠; 失眠患者希望并试图能够主观控制睡眠,这些行为反而更易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而导致入睡时间延长。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错误认识,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并且,由于健康教育所针对的问题是患者自己在量表测评时提出来的,所以患者也就更易于承认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健康教育也容易接受和配合。本研究显示,在健康教育后试验组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对健康教育满意的比例,在4周末反而不如首次,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失眠患者选择住院治疗的动机,就是为了住院能得到更全面系统的医疗照顾和心理干预,所以在住院后首次评估中,患者主要反映的是医院环境,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满意度,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的健康教育并没有针对患者个性化的错误信念。因此,患者接受程度相对较差,与入院时的期望值相比有一定差距,故对健康教育接受程度反而下降。

有资料表明,催眠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和宿醉作用影响失眠症的疗效和依从性,药物治疗也不可能改变病人对睡眠的错误观念和态度,而结合认知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用药物治疗[9]。本研究进一步说明,健康教育能改变失眠患者的错误认知,提高睡眠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在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基础上配合量表测评,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样本量少,观察时间短是本研究的不足,其远期预后还需继续观察。

参考文献

[1]Beck AA, Jessop CA.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sleep restriction to treat chronic insomnia and reduce hypnotic use[J].Sleep Res, 1996, 20 (4) : 323-325.

[2]洪军,潘速耀,林丽珍,等.失眠病人的睡眠脑电图和MMPI的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29.

[3]钱建军,严伟亮,秦国兴,等.失眠症患者认知心理特点和认知治疗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8): 720.

[4]吴任钢,张苏蔬,单敬.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症及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63.

[5]唐肖彦. 认知理论在失眠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55.

[6]Dement WC. The proper use of sleeping pills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J].J Clin psychiatry 1992,53 (12):51.

[7]MorinCM. 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M]∥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07-108.

[8]Bwysse DJ.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M]∥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04-106.

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3

当问及难以入睡的原因:超五成人选择职业发展问题,而家庭关系、家庭财务和单位人际关系问题则分列导致难以入睡问题的二、三、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六成受访者(60.2%)表示面对睡眠问题时,不会选择向专业类机构求助。

女性失眠问题比男性突出

从职业上来说,失眠患者多是财会人员、司机和文字工作者等;而失眠症发病最多的年龄段集中在35至55岁,因为这个年龄段在社会上承受的压力较大。业内专家总结:失眠的四大发病因素分别为精神性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

七成人认为睡眠质量与寝具相关

在调查过程中,73.5%的受访对象认为好的寝具可以促进睡眠质量,其余26.5%的人则认为寝具好坏并不影响睡眠。多选题健康寝具具备哪些功能的调研结果中,超八成受访对象认为健康寝具可促进睡眠和缓解身体疲惫,但仅有三成(34.8%)受访对象表示正在使用健康寝具。

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4

进入21世纪全新的科技时代,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提高,“拥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关睡眠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地区的25916名在基层医疗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发现约27%的人有睡眠问题。睡眠障碍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很大,但相当多的病人没有得到合理的诊断和治疗。睡眠障碍现已成为威胁世界各国公众的一个突出问题。

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此项活动的重点在于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世界睡眠日”之所以定在每年初春第一天,是因为季节变换的周期性和睡眠的昼夜交替规律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

小编的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知不觉中,柳枝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万物苏醒,群芳争艳,烟雨朦胧,乍暖还寒。初春时节,总让人睡不够,睡不香,疲劳症状踏着春光悄然来袭。

俗话说:“春乏、秋困、夏打盹。”虽然季节与睡眠质量、情绪有很大关系,但现在睡眠质量差已经成为很多人群的常态现象。在教室、公交车、地铁里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打瞌睡的人群,睡个好觉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奢望。

健康的睡眠

睡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之一。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当人们处于睡眠状态时,可以使人们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高质量的睡眠,是人们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保障。

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睡眠是恢复精力所必需的休息。有专门的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睡时人脑只是换了一个工作方式,使能量得到贮存,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而适当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是维护健康和体力的基础。在睡眠中由于主动性活动减弱,人的生理、心理都可以得到相应放松和恢复。

评价睡眠质量好坏的标准,不是睡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看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只要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没有觉得不舒服,这就表明睡眠质量高,是健康的睡眠。上床半小时内即能入睡,整夜不醒或醒一次,不是间断多醒或早醒;不梦少梦,不是多梦或噩梦;睡眠深沉,不是似睡非睡,或易受环境干扰、惊醒,这是对睡眠质量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人体对睡眠的要求是青壮年一夜睡7~9小时,少年幼儿增加1~3小时,老年人减少1~3小时,这是不同年龄段对睡眠量(时间)的要求。

另外,人类最佳睡眠时间应是晚上10点至清晨6点,老年人稍提前为晚9点至清晨5点,儿童为晚8点至清晨6点。

所以,睡眠的好与坏,不应简单地以睡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应以是否消除了疲劳,精力是否充沛来评判。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睡眠时间过长与睡眠不足一样,都可导致神疲体倦,懒惰软弱无力,认知功能下降。所以要更注重睡眠质量而不是数量。

哪些人群睡眠质量差

学生群体

“好困啊”、“让我再多睡五分钟”、“怎么天天都睡不醒”、“我怎么睡不着觉呢”……这是很多中学生睡眠“状态”的共性表现――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

据哈尔滨市一项针对中学生睡眠问题的调查数据显示:睡眠问题总检出率为26.1%,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下比例为59.5%。

该结果表明,中学生睡眠问题较为严重,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现象普遍存在,而由此对中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值得社会广泛关注。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学习负担重、周围环境的噪声、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婚姻关系、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学校和家庭的学习环境、自己对生活和学习的满意度等均会对中学生睡眠问题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比如,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越高,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的睡眠质量;而较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精神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很多学生由于课后作业较多和频繁的测验而不能够按时入睡,因而使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这部分“缺觉”的学生也因此出现了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上课打瞌睡以及不明原因的头痛和全身疲倦感等身体不适症状,降低了学习效率。此外,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以及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也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而对其睡眠产生影响。

上班族

上班族平时工作压力大,下班后夜生活又比较丰富,很容易造成睡眠时间被压缩。由于入睡时可能还想着工作或者是玩乐,就会造成睡眠质量下降,导致每天昏昏沉沉。

很多从事快节奏和脑力劳动的群体,由于工作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及追求高质量生活等特点,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睡眠时间短等问题,遭受失眠等睡眠困扰的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健康,还造成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现在很多年轻人夜生活丰富,常常娱乐到深夜。在家也喜欢上网聊天、看电视、看电影、打牌直到很晚,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就很难入睡了。有的人喜欢睡前抽烟、饮茶、喝咖啡,也会导致大脑中枢神经兴奋,造成入睡困难。

部分患病人群

除了上述因素外,一些疾病与药物本身也会对睡眠有很大影响。很多人容易因为身体的病痛或伴随而来的担心、焦虑、忧郁等,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乃至失眠。有心脏病的患者可能因为对疾病的焦虑、疾病本身造成的疼痛、代谢异常、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的副作用等而失眠。其他疾病,例如气喘病、胃肠溃疡、慢性肾病、内分泌疾病、关节炎、神经科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及过度肥胖症等,均容易引发失眠。

病人服用的治疗药物的成份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如提神药物、减肥药物等。此外,气喘药、消炎药、偏头痛药物、高血压药物、治疗小儿多动症的药物等,均有可能引发失眠。

低质量睡眠的危害

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大脑要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除了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外,还与生长素的分泌有一定关系。生长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能促进骨骼、肌肉、脏器的发育。由于生长素的分泌与睡眠密切相关,即在人熟睡后有一个大的分泌高峰,随后又有几个小的分泌高峰,而在非睡眠状态,生长素分泌减少。所以,青少年要发育好,长得高,睡眠必须充足。

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健康教育管理;更年期;女性失眠

失眠在更年期妇女中较为常见,属于更年期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症状。在中医领域中失眠属于不寐的范畴,是神经内科患者的多发病及常见病。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会产生失眠,且调查发现女性失眠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男性。尤其是对于更年期的女性,发生失眠的几率更高,对于更年期的女性会产生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激素分泌失调,进而使得失眠症状加重川。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对更年期女性失眠患者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管理,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睡眠的质量,为探究健康教育管理对改善更年期女性失眠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医院2012年1月一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更年期女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60例患者,年龄为21-}-58岁,平均年龄为(18.56士2.17>岁;患者病程为1-}-8月,平均病程为(5.21士1.们)月;初中及以下学历16例,高中学历患者12例,中专学历患者19例,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13例;轻度失眠患者10例,中度失眠患者39例,重度失眠患者11例。观察组的60例患者,年龄为20-}-59岁,平均年龄为(18.15士2.22)岁;患者病程为2一8月,平均病程为(5.33士1.53)月;初中及以下学历15例,高中学历患者13例,中专学历患者18例,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l例;轻度失眠患者11例,中度失眠患者28例,重度失眠患者1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LO.05),研究具有可行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年龄为20-}-60岁,排除月经失调所导致的失眠。患者伴有烦躁易怒、胸闷疼痛、记忆力衰退、烘热汗出等不良症状。②内分泌测定结果:患者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升高,而雌二醇降低。排除标准:①患者伴有原发性慢性贫血或者高血压。②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者肾脏功能不全者。③患者精神异常,意识不清,无自主意识。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管理。(1)中医睡眠辅助疗法,对更年期女性失眠患者采用中医辅助睡眠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耳穴埋籽法、药枕疗法、温水泡脚、食疗以及按摩疗法等。①耳穴埋籽法。对于人体而言皮质下、神门是全耳安神效果最好的穴位,每天对该处穴位进行有效的按摩,并同时对肝肾等穴位进行按摩,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疲劳,提高睡眠的质量。尤其是在睡眠之前进行适当强度和时间的按摩更是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保证患者夜间睡眠良好。②温水泡脚。患者在睡觉之前选择15℃的温水泡脚,可以使得足部的穴位得以疏通,进而达到疏肝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川。③按摩疗法。在睡觉之前选择恰当的穴位进行有效的按摩,比如涌泉、中冲、百会等,可以达到安神定志、宁心安神的效果。④药枕疗法。选择恰当的药物,比如合欢花、红花、肉桂、茉莉花等,将其碾压成粉混合均匀后做成枕芯川。借助于人体颈部的温度使得枕头中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的散发出来,借助于日鼻的吸收达到清心安神的目的。⑤食疗。进食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睡眠质量,确保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睡眠。龙眼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达到凝气安神、增强记忆力、活血补脑的效果。莲子能够达到养心、安神、镇静的效果,从而提高睡眠效果川。红枣和小米较为常见,经常食用能够安神、健脾、安眠。(2)做好患者的心理健康指导:失眠与患者的心理状况有着很大程度的关系,往往心理状况不佳的患者更容易产生失眠。尤其是当患者患病时,心理压力较大,再加之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患者睡眠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告诉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引导患者正确的看待疾病。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指导,使得患者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更年期所带来的生理变化。告诉患者更年期失眠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只要采取恰当的方法是可以被改善的。对患者进行耐心的疏导和关怀,使得患者能够尽快的消除不安和恐惧,减少因情绪波动而造成的失眠川。鼓励患者多参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3)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作为更年期的女性要从饮食上加以控制,每天控制好热量的摄入。在对食物选择上要做好到合理、科学,多食用一些含钙和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说虾皮、牛奶、豆类等。不吃或者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在夜间不喝咖啡、浓茶。可以多食用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比如说芝麻、大枣、蜂蜜、豆浆、山药等。(钧做好患者的运动指导:进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夜间睡眠,因此需要患者日常根据个人的喜好以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强度。每天坚持进行锻炼,锻炼的时间不宜过长。尽可能的增加户外活动,比如散步、打太极、打乒乓球等。多在太阳下活动,有助于钙吸收。(5)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患者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其他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指导并叮嘱患者定时睡眠、定时起床,不嗜睡、不赖床、不熬夜,逐渐养成良好的睡眠规律。1.3疗效评定方法采用SPIEUEI量表,该量表主要由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深度、夜梦情况及醒后感觉这几部分组成。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失眠程度越重。分别对患者管理前后的失眠状况,采用该量表进行评估。1.生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的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xzX检验,PGO.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比较见表1。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GO.05)2_2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2。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GO.05)

3讨论

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亚健康失眠;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论治

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表现为机体上无明显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活力降低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种种症状,如疲劳、疼痛、睡眠障碍、焦虑或抑郁不良情绪等1。失眠是亚健康常见的临床表现,故将以失眠为主的躯体亚健康称为亚健康失眠,亚健康失眠是亚健康的亚型之一。由于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生活压力大、节奏加快,因失眠导致生活和工作困扰的人越来越多,从而造成社会危害。而目前简单按照失眠症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对安眠药和精神类药物依赖越来越重,此种情况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开始被关注,但是相关研究的报道并不多,本文拟对亚健康失眠概念、病因病机以及中药治疗诸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 亚健康失眠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亚健康状态是20世纪后医学界在WHO将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四维健康理念基础上建立的的医学新思维,比较传统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亚健康学在研究和干预现代常见的心身失调类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更加高度和优势。

失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的睡眠不足,一般包括睡眠时间、深度及恢复体力的不足。根据失眠发生时间的长短,分为一过性失眠和慢性失眠;慢性失眠因病因分为原发性失眠的继发性失眠,如果没有任何疾病的又称为非器质性失眠,有器质性病变的称为器质性失眠2。

亚健康业内有专家将亚健康失眠的诊断定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失眠,由此可见亚健康失眠涵盖的部分为慢性原发性失眠。但为什么还要有亚健康失眠的提法?首先,将失眠完全归于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尤其不足,因为失眠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病理问题,它包含了社会和医学多方面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因此仅将失眠简单归于神经系统的疾病是完整的。其次,现代社会失眠人群中的大部分为亚健康携带人群,或许多长期甚至是顽固性失眠多为亚健康失眠发展而成,有人做流行病统计调查显示亚健康失眠的高发人群为30岁-50岁,多为脑力劳动者,多属轻、中度失眠3。因此亚健康失眠不但是亚健康的亚型之一,也是失眠人群中的主要部分,长期反复将导致重度或顽固性失眠。

以上分析,说明亚健康失眠是在现代社会中失眠人群中占多数的独立存在,对这部分人群用亚健康失眠命名比用失眠命名更加清晰。亚健康失眠同时归属于亚健康学和睡眠医学两个领域,属于各自的亚种类型。从亚健康角度对失眠进行研究和干预,体现了中医形神合一理念,并推进了在失眠症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上的研究进展。

2 亚健康失眠病因病机

亚健康失眠中医属“不寐”,古代文献中有称为“目不暝”、“不得卧”,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亚健康失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亚健康失眠的病因病机为以下几点:

2.1 紧张压力:研究表明亚健康失眠多发于中年人群,这个年龄人群承受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最大,长期的紧张和超负荷体力支出,如不能及时休息和舒缓,可导致心身疲劳,中枢神经递质下降或异常,导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而致失眠4。中医认为,紧张压力导致肝失疏泄,肝郁化热,血不藏魂,扰动心神,而致不寐5。

2.2 过劳过逸: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体力支出过度,长时期在电脑前工作,导致脑疲劳和眼疲劳,睡眠不足等;过逸则为活动不足,白天多睡,导致晚上无睡意,难以入睡。劳力过度,损伤筋骨肌肉,久致肝、脾、肾亏虚;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脾阴血,久视伤肝,导致肝血亏虚。血虚失养则神无所依,阴亏阳浮水火不济,终致阳不入阴而不得眠。过逸则气血运行缓滞,神逸不用,心脑不健,不能敛神而失眠多梦。

2.3 体质因素: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决定了易患疾病的倾向性,现代中医临床观察发现阴虚、血虚、阳热体质的人群睡眠时间较阳虚、痰湿、血瘀人群为少,患失眠的比例较高。究其原因阴虚、血虚、阳热体质本身容易出现阴阳失调,阳不守阴;痰湿、阳虚、血瘀体质则多为阴盛阳不足,阳不出阴则欲暝。如《素问。口问》所曰:“阳气尽,阴气盛则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人格也是体质构成的重要部分,决定了思维方式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人格是个体形成的、特有的、根深蒂固的、缺乏弹性的行为模式,如敏感、易激惹、不自信等不良人格,多易患失眠。

总之,亚健康失眠多为体质气血失调或不足以及阴阳偏盛,加之环境压力大、过度疲劳、失于调养等原因,导致气机紊乱、气血郁滞、脏腑受损、阴阳失衡,终致心神被扰、心神失养,而致失眠。但是肝郁更为关键,肝郁既可以为外界压力紧张所致,又缘阴血不足之人由于肝失滋养,肝失疏泄所致,即所谓的肝郁易患体质。结合现代关于失眠从肝治疗的临床报道和分析6,本人认为现代社会情志因素导致失眠的发病率更高,失眠、多梦不单单为心神失养,肝失疏泄亦为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肝失疏泄可导致气血失调,肝血不足肝不藏魂,同时肝火上亢、肝气横逆、肝旺乘脾等均为肝病累及其他脏腑,终致神不内守而致不寐;从而导致不寐。

3 亚健康失眠的特点与诊断

亚健康失眠应同时具备亚健康和失眠症双方的特征,根据亚健康的诊断标准以及失眠症(美国精神病学会(DSM-III))的诊断标准,亚健康失眠诊断要点为:

3.1 一般情况:亚健康失眠好发于青、中年,脑力工作者为多。

3.2 体质特征:多见于体质较弱,气质敏感、脆弱、易激惹,女性经期、更年期激素水平变化容易发生失眠。

3.3 失眠发生时间超过3-4周,为慢性失眠。一过性失眠(数日)和短期失眠(3周以内)不属于亚健康失眠范畴。

3.4 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睡眠质量差,睡后不能完全解除疲劳,白天困。

3.5 伴有其他亚健康表现,如疲劳、身体疼痛、头痛、烦躁、精神不佳、多汗、不能集中精神、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等。

3.6 匹斯堡睡眠睡眠指数量表,总分数大于7,分数越高,失眠程度越重。

3.7 排除疾病和药物性因素:应排除精神类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各种躯体疾病导致的身体疼痛或各种不适引起睡眠障碍;可致失眠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减肥药、某些抗抑郁药、抗胆碱药等。以上情况均不属于亚健康失眠范畴。

4 亚健康失眠的中医治则

亚健康失眠的中医辨治除了按照失眠症辨虚实、辨脏腑进行辫治之外,更需加强对肝的调理干预,使之恢复正常的肝主疏泄功能。法则包括,疏肝解郁、清肝宁心、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4.1 疏肝解郁:

适于肝郁导致神志不调、心神失养所致失眠,症见情绪不遂、心神不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可伴有胸闷不舒、胃脘不适、胁胀或痛、肢体不舒、女性月经不调等兼证。

方药:加味逍遥散加减,

方剂组成:柴胡、当归、香附、丹皮、栀子、枳壳、合欢花、丹参、郁金、玫瑰花、生龙齿、茯神、百合、灵芝、枣仁。

4.2 清肝宁心

适于肝火郁结,上扰心神所致失眠,症见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多梦易醒,多伴有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胸胁胀满、胃中嘈杂或反酸、大便秘结或不爽、尿黄。女性可月经提前、量多、经前乳胀痛。

方药:柴胡清肝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方剂组成:柴胡、黄芩、丹皮、炒栀子、生地黄、生龙齿、知母、茯神、远志、酸枣仁、钩藤。

4.3 滋阴清热

适于素体阴虚,兼之肝郁化火,导致心肝郁热,神不内守。症见虚烦易怒、多梦易醒、五心烦热,可伴心悸、盗汗、咽干、头晕或胀,舌红,脉细数或弦细数。

方药:天王补心汤加减

方剂组成:天冬、麦冬、元参、生地黄、知母、远志、酸枣仁、丹参、栀子、钩藤、白芍、珍珠母。

4.4 养血安神

适于肝血亏虚,肝不藏魂,心神失养,导致失眠之证。症见不易入眠、多梦易醒、头晕眼花、双目干涩、爪甲失荣、肢体发麻,女性可月经不调,舌淡,脉弦细。

方药:四物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方剂组成:酸枣仁、柏子仁、地黄、当归、川芎、知母、钩藤、珍珠母、丹参、茯苓。

综上所述,亚健康失眠是现今社会失眠症人群中占较大比例的类型,属于亚健康的亚型之一,从亚健康视觉对其进行研究和干预,不但能提高失眠症的防治效果,且对通过亚健康状态的纠正,可提高亚健康携带人群的生活工作质量,防止各种慢病及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肝郁角度研究亚健康的病因病机,以及从肝论治亚健康失眠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亚健康及失眠症中医诊治水平,继而完善中医学理论。

参考文献:

[1] 孙涛,王天芳,武留信. 亚健康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9

[2] 许兰平,郎森阳,姜凤英.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华夏出版社,2006,1:339.

[3] 李绍旦.亚健康失眠状态中医证候特征及干预作用研究,中国人民军医进修学院博士论文,2008,5:69-75

[4] 李绍旦,杨会明,王振幅等. 亚健康失眠人群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2008,N1A,V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