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特征范例6篇

旅游经济特征

旅游经济特征范文1

内容摘要:在线旅游服务业的产生和网络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具有网络经济的种种特征。网络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网络经济时代跟网络有关的种种经济现象。本文运用网络经济学提供的新视角去研究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网络经济特征。

关键词:在线旅游服务业 网络经济学 特征

引言

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信息形态,因此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就成为必然。经营在线旅游业务的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飞快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本文称之为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

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是网络经济时代的产物,从诞生开始就不同于传统的旅游服务业,而是具备了网络经济产业的种种特征。本文运用网络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网络经济特征,试图去发现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内在的规律。

在线旅游服务业的概念和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一)概念解析

在线旅游服务业的概念在行业内经常被提及,在学界尚未成为一个探讨的概念,被提及最多的是旅游电子商务。世界旅游组织在其出版物《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指出:“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connectivity),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旅游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增进知识共享”。

在线旅游服务业是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旅游业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业态,本质上属于旅游中介行业。在线旅游服务业可以定义为:以网络、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企业的总和,这些服务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服务、旅游预订服务和旅游搜索引擎服务等。

(二)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2010 年,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市场交易规模为1037.4 亿元,同比增长58%。从长期趋势来看,未来四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仍将保持高增长,增速维持在45%左右。同时,考虑到旅游市场受突发事件和政策环境影响较大,艾瑞咨询作出保守、正常、乐观的三种预期。到2014年,按照正常预估,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516.3亿元。

分析工具

本文的分析工具以网络经济学为基础:

第一,在传统经济中,供给方规模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只要规模足够大、成本足够低、质量足够好,企业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而网络经济时代的规律是需求方规模经济(盛晓白,2003)。

第二,在网络经济中,新技术的采用以S形经历三个阶段:启动时是平坦的,然后随着网络效应的作用在起飞阶段急速上升,最后随着饱和的出现再次趋向平坦(见图1)(盛晓白,2003)。

第三,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网络经济是信息起主导作用的经济,网络经济的实时性、虚拟性和交互性,使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杨德才,2007)。

第四,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客户,并能最先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盛晓白,2003)。

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网络经济特征分析

(一)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生产特性

1.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需求方规模经济特性。在网络经济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是指随着某种商品市场经济规模的扩大,顾客对该商品的评价不断上升,导致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厂商收益的迅速增长,规模经济的实现主要依靠需求方数量的增长。边际发展的低成本和网络效应成就了在线旅游服务业的需求方规模经济特性。在线旅游服务业的需求方即客户数量的增长既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又使在线旅游服务对其他用户更有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增加消费者的需求。

2.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临界容量。2000年,中国大小旅游网站多达3000多家,这是旅游网站的鼎盛时期,也标志着中国的旅游业开始进入了“网络化”。可是到2000年最后一个季度时,旅游网站的生存日益艰难,一批小的旅游网站被迫出局,大的旅游网站的日子也很难过,投资商在不断地施加压力,大的旅游网站大部分也拆分、被收购了。早期的旅游网站就是因为没有尊重这个曲线规律才不得不关闭的,旅游网站的客户数量必须在风险投资用完之前达到它的临界容量,这样才能快速发展,否则只能倒闭。后来的旅游网站吸取了前面的经验,纷纷和传统行业进行结合,由于传统企业有一个庞大的客户群体,所以像携程、亿龙这样的企业才能飞快成长。“携程”模式的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成长曲线如图2所示。

图2中零点的含义是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由于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具备了临界规模n1,t2表示进入了成熟期,n2表示进入成熟期的产品数量。

对于后来成长起来的其他模式的在线旅游服务企业依然遵循S形成长曲线(见图3)。

图3表示其他模式的在线旅游服务企业要经历从零开始的漫长过程,n1是达到临界规模的客户数量,t1是达到临界规模的时间。

(二)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成本特性

1.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交易成本。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产生主要是降低了客户的市场信息成本。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企业提供的电话预订、网络预订以及网络搜索引擎服务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使信息交换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2.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生产成本。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生产的特点是典型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固定成本包括企业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生产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用、办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网站维护费用等,边际成本是完成一次预订服务所需要的成本。

图4是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理论上的成本曲线,曲线的假设前提是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边际成本MC是一个常数。在线旅游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预订服务,即一次信息的传递过程,不是通过网络进行,就是通过电话进行,完成一次服务所要花费的成本是非常小的,可以假设为一个小的常数。而在线旅游服务企业前期巨大的投入是一个很大的固定成本,用a表示;TC为总成本,AC为平均成本,MC为边际成本;由于MC很小,所以总成本主要取决于初始成本a,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负斜率曲线,平均成本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且无限接近于MC。这就意味着,接受服务的人越多,平均成本就越小,平均利润就越大。

由于实际的毛利润计算方法和理论上的表示方法有很大不同,而且实际上的固定成本的数值也不可能是不变的,因此随着在线旅游服务企业服务人数的增多,毛利润率并不一定是不断增加的。

3.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沉没成本。其主要是注意成本,即引起客户注意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这和网站的沉没成本具有相似之处。引起客户的注意需要大量的营销,许多早期的旅游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访问量和注册人数而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投入,营销所花费的费用都是沉没成本。巨大的沉没成本是早期的旅游网站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构成了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进入门槛。

(三)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客户的价值

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是为旅游者提供的一种旅行服务,在旅游客户拥有众多选择的今天,只有关注客户的价值,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1.客户的注意。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企业要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服务,就必须首先吸引客户的注意,如果无法引起客户的注意,再好的企业也无法生存下去。不同的在线旅游服务企业有不同的营销手段,携程主要靠发放免费的携程卡来吸引旅游者的注意,而亿唐是依靠做广告的方式引起客户的注意。总之,客户的注意是有价值的。

2.客户的评价。对于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而言,客户的评价非常重要。因为随着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不断增多,在线旅游服务业的客户比传统行业的客户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且在线旅游服务业的客户目前更多的是商务旅游者或者崇尚个性的旅游者,他们对在线旅游服务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客户的评价就成了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生命线。

3.客户的信息。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客户与企业的主要接触渠道包括呼叫中心、网站等,客户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客户与企业的各种接触渠道。从客户浏览网站到预定再到接受服务,甚至投诉,在每个不同阶段,都会与企业的各种接触渠道发生关系。在这些接触的不同渠道中,客户接触的主动性越强,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就越高。

结论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网络经济特征:

首先是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生产特性,主要包括需求方规模经济特性和临界规模特性。需求方规模经济特性是指随着在线旅游服务企业规模的扩大,顾客对服务的评价不断上升,导致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企业收益的迅速增长,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依靠需求方的增长。临界规模特性是指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有一个最低限。小于这个最低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就是不经济的;冲破这个最低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就会高速增长,具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其次是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的生产成本特性。最后是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客户的价值,其主要体现在客户的注意、客户的评价、客户的信息三方面。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特征范文2

关键词:投入产出;旅游产业;特征法;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73-04

引言

近年来,昆明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为昆明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如何验证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协调与否,本文运用投入产出特征分析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的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生产结构是否与技术经济结构相互协调的问题 [1]。

一、投入产出特征分析模型概述

在投入产出理论中有如下横向平衡关系成立: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数学表达式为xij+Yi=Xi。

设为最终产品(使用)向量,为社会各部门总产出向量,设=(y1,y2)T和(x1,x2)T为对应的结构向量,并满足条件yi=1,xi=1,因此有=f,=g成立,其中f=Y1+Y2,g=X1+X2,此时投入产出平衡式可以写为:gAx+fy=gx。令s=f/g,s称为最终产品(使用)率,y称为最终产品结构,x称为社会生产结构或产业结构。

通常,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最终产品率s从理论上来说是越来越大的,因为技术进步应该朝着使社会生产系统的中间消耗越来越小而最终使用比率越来越大的方向进行。当s较大时,整个社会系统中间消耗占社会总产值比例较小,可以认为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较为协调 [3]。当投入产出模型中只涉及两部门,比如工业和非工业以及本文研究的旅游产业和非旅游产业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部门之间是否协调发展。

对于两部门投入产出关系,技术经济矩阵必有唯一的实特征根λ1,使得0

当社会生产结构向量与主特征向量重合时,表示社会生产结构与技术经济结构完全协调,在这种情况下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讲,多部门国民经济犹如一个整体,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两者不会重合。

在两部门情况下,通过技术经济结构的特征来观察产业结构,即在以主特征R1和R2副特征为基底的坐标系中分解社会结构x,在此,有x=α1R1+α2R2成立。公式gAx+fy=gx可转化为Ax+y=x,即写成Ax+sy=x,综合以上公式可以推出最终产品率用公式表示为:S=α1(1-λ1)+α2(1-λ2) [1],λi为唯一的实特征根。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到,主特征根把结构三角形AOB分为两个部分,当副特征向量R2在第二象限时(如下页图1所示),生产结构向量若从向(即OA方向)靠拢,则最终产品(使用)率增大,表示生产结构与技术经济结构协调,因此R1OB为不协调区域;当副特征向量R2在第四象限时,生产结构向量若从R1向R2(即OB方向)靠拢,则最终产品(使用)率增大,表示生产结构与技术经济结构协调,因此R1OA为不协调区域。即若使S上升,该区域为协调区域,此时认为结构协调,反之不协调。

二、旅游产业特征分析

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各地区的标准不同,但一般都是涉及“食、住、行、游、娱”等基本要素。本文根据旅游卫星账户的国际标准来选择旅游特征产业和相关产业,使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把国民经济各行业投入产出数据按照旅游行业的选择整合为两部门,即旅游产业和非旅游产业,对2×2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得以下结果:

投入产出特征分析就是在两部门情况下通过技术经济的结构特征来观察产业结构,在以主特征R1和R2副特征为基底的坐标系中与社会生产结构向量x来进行比较。如上页图2所示,主特征R1在坐标图第一象限,副特征R2在第二象限,这种情况下,R1把结构三角形划分为两个部分,R1与OB之间为协调区域,另一区域为不协调区域,也就是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可以看到,向量x位于协调区域中,并且较为接近OB,说明昆明旅游产业与非旅游产业的协调程度比较好,这也和昆明市政府一直以来大力发展昆明的旅游业密不可分。云南是旅游大省,旅游产业也是昆明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均为第三产业部门,投入少见效快,消耗系数较小,产出能力相对较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昆明的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因此,继续保持昆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并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旅游产业内部特征分析

以旅游产业为经济整体,在旅游产业内部研究各部门是否协调发展对于了解昆明旅游产业结构是有必要的。

表3为十二个部门的特征分析结果,对每个部门整理出2×2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社会生产结构以及最终产品结构,再对A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从结果可以看到,十二个部门中有四个处于不协调区域,分别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邮电通讯和零售业(如图3所示)。这四个部门的结构三角形中社会生产结构均处在不和谐区域,说明在旅游行业内部,这四个部门与其他部门发展不够协调,有待改进。

其余八个部门的社会生产结构处在协调区域里。如图4所示,我们观察社会生产结构向量和主特征向量的距离可以发现,住宿业和非住宿业的协调程度最高,其次是景区景点。而航空运输部门的社会生产结构向量和主特征向量几乎重合,可以说是处在协调与不协调的过渡区域,需要予以重视。

旅游业和文化艺术业的特征分析图比较特殊,主特征向量为(0,1),与Y轴重合,这是由旅游业和文化艺术业对其他部门的直接消耗为0所导致的。

旅游产业是昆明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均为第三产业部门,投入少见效快,消耗系数较小,产出能力相对较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昆明的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因此,在继续保持昆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情况下,有必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改善不协调发展部门的行业情况,使得昆明旅游业整体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潼.投入产出特征分析[G]//陈锡康.当代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375-385.

[2]黎洁.旅游卫星账户与旅游统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7.

[3]蒋雪梅,佟仁城.中国产业结构特征分析[G]//徐宪春,刘启运.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97-303.

[4]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旅游经济特征范文3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对象物,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建设的最重要的地域单元,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现代都市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建筑风貌、优越的购物环境、先进的娱乐设施等条件,对各层次旅游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都市旅游也随之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内能够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全部要素的总称。城市旅游资源既包括传统意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也包括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影响、文化特色、环境状况、科技与信息的发达程度、娱乐设施保障等多种吸引要素。这些旅游吸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

2.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 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价值评价是指对存在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以外的,制约和影响对其开发利用的全部要素的分析过程。作为整体的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同其环境间有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等联系;作为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系统环境。因此,在城市旅游资源评价中不能缺少对其开发环境影响的评价。影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这些条件主要有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投资与施工条件、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等。

旅游经济特征范文4

一、引言

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战,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是“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也就是说,居民收入与精准扶贫之于小康,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与深厚的历史内涵,确关大局,已无退路。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极为重要的路子。然后如何从宏观上核算旅游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以及由于发展旅游使多少贫困人口受益和脱贫,较为科学和具有说服力的宏观数据尚为鲜见。

二、旅游收入与居民收入、精准扶贫贡献的核算

(一)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值的界定。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值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世界旅游组织的分类体系中就有这个不同概念的分类。旅游业增加值就是旅游直接增加值,它是依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TSA:RMF)关于旅游特征产业的定义核算的,即旅游业增加值是来自游客在旅游特征产业中消费旅游特征产品(TCP)而产出的增加值,或者定义为“为由旅游产业和经济体的其他产业为服务境内旅游消费而产生的增加值”。而旅游产业增加值是由旅游直接增加值和旅游间接增加值的加总,即两者共同构成旅游产业的完全增加值。旅游产业增加值的长处在于它不但可以反映出游客的消费活动是怎样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和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而且还可以计量出旅游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二)研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主要方法。迄今为止,研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投入产出分析法。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象限(参数象限),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参数―直接消耗系数,可以清楚揭示出旅游的消费活动与经济各部门之间复杂的联系性,也即将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将涵盖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旅游业从投入产出表的联系中分离出来。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II象限(内生变量象限),可以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率,核算出旅游业的增加值,再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I象限(外生变量象限),运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ij)和列昂节夫逆矩阵(I-A)-1,以及它们与旅游各相关部门的最终消费需求(Yi)的关系,核算出旅游产业增加值。这样,可以清楚看出旅游产业的完全增加值是如何直接和间接地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从而弥补了旅游乘数研究无法解决的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和贡献的过程。进而核算缏糜味跃用袷杖牒途准扶贫的贡献。

(三)旅游收入与旅游产出(产值)的关系。弄清楚旅游收入与旅游产出(产值)之间的关系,这是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对旅游收入的解释是:游客(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支付的一切旅游支出,也即是国家(省、区、市)的旅游收入。这就是说,对游客来说旅游收入就是游客的旅游支出,对国家(省、区、市)来说即为旅游收入。

还有一个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旅游消费,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消费的定义,旅游消费是指“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或为他们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也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及目的地停留期间所支出的全部费用。由此可见旅游收入和旅游消费都是从需求角度加以定义的。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旅游收入在数值上等同于旅游消费总量(当然不包括旅游漏损)。它体现在投入产出表的第II象限内,即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最终消费”项内。

旅游产出(产值)是从生产或供给方的角度加以定义的,是衡量旅游特征产业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提供给游客进行旅游消费的价值总和,以反映旅游特征产业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这是计算各部门增加值的基础,因为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总规模即产出(产值)减去中间投入的价值。由此看来,旅游消费属于支出概念,旅游收入属于收入概念,都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的,体现在现行的旅游统计制度中,而旅游产出(产值)属于生产概念,体现在现行投入产出表中。旅游消费、旅游收入和旅游产出(产值)只是在不同视野角度下的概念,而在数值上是等同的。

(四)旅游业增加值的核算。通常将产业增加值与产值,中间使用之间的关系表示为:产业增加值=产值-中间使用,那么旅游业增加值也可表示为,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产值-旅游业中间使用。因为等式右边的旅游业产值是已知的(在数值上等同于旅游收入)。但中间使用是未知数,因此需要利用投入产出表第Ⅲ象限中的相应各部门的增加值率(这是已知的),乘以旅游业产值即得旅游业的增加值。

假设第i部门的增加值率为Pi,将与投入产出表对应的第i部门的旅游收入为Yi,那么旅游业增加值的计算公式:

TVA(旅游业增加值)=∑YiPi(1)

显然,旅游业增加值是旅游特征产业与旅游相关产业直接引起的增加值。尽管它是衡量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核心综合指标,但它没有考虑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完全影响和贡献。由于旅游业是涵盖国民经济各部门,它的间接贡献远远大于直接贡献。

旅游经济特征范文5

关键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新疆

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225-04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ourism Economy in Xinjiang

HE Ying1,TANG Xiang-ling2

(1.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Xin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 Urumqi 830043, China;

2. Shihezi University of Xinjiang, Shihezi 832000, Xinjiang,China)

Abstract: 15 cities in Xinjiang were focused on.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Gini coefficient and Theil index were figured out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ourism economy of Xinjiang from 2000 to 2009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of tourism economy.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economy differences in Xinjiang were as follows: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increased, and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pace differences of tourism in Xinjiang , the region dif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domestic touris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the largest; The four major regions in Xinjiang showed obvious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nal difference of Asian Heart tourism region was larger;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Xinjiang were smaller. The tourism resource endowment, economic base, infrastructure, loc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were important factors to cause the non-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and t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ll the regions should base o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exploit tourism resources,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regional conditions and optimize the tourism industry structure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Xinjiang.

Key words: tourism economy; spatial difference; Xinjiang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学术界在旅游经济差异研究中多数以省为单元,研究省际及地带间的旅游经济差异,而对于城市间尤其是省内城市间的动态研究较少。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众多的周边国家,旅游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旅游发展整体水平不高。2008年,新疆旅游总收入达到207.87亿元,相当于全自治区GDP的4.8%,实现旅游创汇1.36亿美元,与旅游发达的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的差异,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深入分析这种差异,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而且有利于各地区立足自身优势,联动发展,构筑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对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本文以新疆15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研究2000~2009年的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特征。同时,根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阎顺[1]的分类,将新疆旅游区划分为四大旅游区和10个旅游亚区。四大旅游区分别为亚心旅游区(简称亚心区)、北疆旅游区(简称北疆区)、南疆旅游区(简称南疆区)和东疆旅游区(简称东疆区)。亚心区包括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昌吉地区和石河子市,下分为乌鲁木齐-吐鲁番亚区和昌吉-石河子亚区;北疆区包括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奎屯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克拉玛依市,下分为伊犁亚区、博州-塔城亚区和阿勒泰亚区;南疆区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下分为喀什-阿图什亚区、阿克苏-库车旅游亚区、巴音郭楞州亚区和和田亚区;东疆区只有哈密地区。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选取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经济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其中旅游总收入通过旅游外汇收入乘以当年平均汇率再加上国内旅游收入计算而得,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2001~20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极差、极值比、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进行测度,这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中,极差(R)=Pmax-Pmin,极值比(K)=Pmax/Pmin;Pmax为区域内旅游收入最大值,Pmin为区域内旅游收入最小值[2],为了便于观察,对数据进行整体缩小处理。

变异系数是衡量区域经济相对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4)式中I为泰尔指数,(5)式中Iw表示区域内部差异(组内差异),(6)式中Ib表示区域之间差异(组间差异),yi为第i地区旅游总收入占全省(自治区)旅游总收入的比重,Yd为d区域旅游总收入占全省(自治区)旅游总收入的比重,Pi、Pd、P分别为i地区、d区域、全省(自治区)人口数。

2新疆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

2.1新疆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特征分析

2.1.1新疆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1显示,2000~2009年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反映绝对差异的极差从2000年的38.056增加到2008年98.334,2009年下降为90.255,虽然在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旅游总收入的绝对差异有所下降,但总体增幅较大;反映旅游经济相对差异的极值比和变异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极值比从2000年的64.097下降到2001年的57.118再上升到2009年的64.705,变异系数则从2000年的1.948下降到2004年的1.614然后再上升到2009年的1.727,变化幅度较大。这与表2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616下降到2003年0.527然后上升到2009年的0.557。

2.1.2新疆旅游空间差异明显,国际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差异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表征区域经济非均衡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原来是研究收入分配状况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是衡量统计变量分布状态的一种方法,取值范围在0~1之间,系数越接近于0表示各区域间统计变量越趋于均等,0.5为临界值,小于0.5说明区域间统计变量趋于均等, 大于0.5说明区域间统计变量趋于不均等[4]。表2显示,2000~2009年,基尼系数均大于0.5,说明新疆旅游经济呈现的空间差异性明显。为了讨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运用基尼系数分解式予以衡量。根据(3)式将新疆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分解为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两个组分,计算结果见表2。国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比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大,可见,国际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大于国内旅游。从年际变化看,2000~2009年国际旅游、国内旅游空间差异均较大,变化趋势有所差别,国际旅游的空间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国内旅游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国际旅游基尼系数均大于0.750,2001年达最大值,为0.993,国内旅游基尼系数均大于0.500,2000年达最大值,为0.588。同时,从两个组分对差异的贡献程度可以看出,国内旅游收入所占比重很大,均接近或大于85%,而国际旅游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小。这说明国内旅游收入的空间差异性是造成新疆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2.2区域间及区域内旅游经济差异特征分析

利用(4)式计算2000~2009年新疆总体泰尔指数,利用(5)式和(6)式计算四大旅游区组间和组内的泰尔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

2.2.1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组间差异的贡献率较大从表3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经济总体差异从2000~2009年的10年间,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0.287,下降到2007年的0.225,2009年上升到0.243,这与前面利用变异系数分析的结果基本相似;组间的变化趋势与总体差异相似,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组间差异的贡献率较大,10年间一直保持在50%以上;这说明四大区域旅游经济有很大的差异,亚心区是新疆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南疆和北疆经济欠发达,地理位置偏僻,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经济发展缓慢,因而导致了较大的组间差异。

2.2.2四大区域内部差异各异由于东疆只有哈密一个地区,内部差异无需考虑,从其他的3个区来看,亚心区内部差异较大,南疆和北疆区内部差异较小;从时间变化来看,亚心区和北疆区变化趋势相似,2000~2003年呈上升趋势,2003~2009年呈下降趋势;南疆区在2000~2009年间内部总体差异变化较小,而且内部差异性较北疆区和亚心区要小,主要原因是亚心区的吐鲁番和乌鲁木齐旅游经济较发达,是新疆较发达的旅游城市,而昌吉和石河子旅游经济薄弱,北疆区也是少数城市旅游经济较发达,如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总体旅游经济发达,伊犁也有许多知名景区依托,而博州、塔城旅游经济较落后,因而亚心区和北疆区内部旅游经济差异较大,南疆区普遍旅游经济差异较小。

3新疆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3.1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不同[3]。如阿勒泰喀纳斯景区,对国内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对于欧美的旅客并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又如喀什等地的民风民俗,对国内游客的吸引力有限,但对欧美及日本的游客来说却是极好的旅游胜地。因此在某一时间段,当游客的客源地和旅客的数量确定的情况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拥有的旅游资源禀赋呈正相关[5]。

3.2基础设施和区位因素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南疆地区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基础设施的建设起步晚,从而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北疆区。区位也同样是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既影响对游客的吸引力,又影响游客进入的可达性。根据新疆各地市州与外界联系的多寡判断,乌鲁木齐的区位条件最好,其次是吐鲁番。目前,新疆的旅游业发展与区位条件现状总体保持一致。

3.3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

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指的是旅游业中构成旅游业的饭店、餐饮、交通运输、旅游景点等各行业在旅游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经济技术上的比例关系。各地市州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不同,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根据旅游产业区位熵即旅游产业专业化指数测算各地市州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区位熵高的地区,旅游产业的结构合理,旅游业发展迅速,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分布与之相关。

4小结与讨论

通过定量研究了新疆各地市州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变化,结果表明:①新疆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特征为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新疆旅游空间差异显著,国际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差异;组间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四大区域内部差异各异,亚心区内部差异较大,南疆区和北疆区内部差异较小。②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是影响旅游经济非均衡演变和旅游产业地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阎顺.新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干旱区地理,2001,24(4):297-304.

[2]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82-85.

[3] 齐邦锋,刘兆德.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5):98-102.

[4] 唐留雄.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经济问题,2003(11):69-71.

旅游经济特征范文6

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一代“80后”和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出生的“90后”,两者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特征影响着各自的消费行为特征。“80后”作为工作和家庭群体,“90后”作为学生群体,在工作,家庭,学习生活中,他们承载着不同的压力,而旅游正是一种释放压力的好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心理角度对比分析“80后”与“90后”的旅游消费行为,并归纳了其旅游消费行为特征,为更好的细分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80后”;“90后”;旅游;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06203

1引言

如今,“80后”,“90后”,两个时代鲜明的群体,自从进入人们的视线便备受关注,不论从生活方式,工作习惯,学习生活各方面来看。无形的压力压在两代人的身上,自从1995年国家出台黄金周,旅游并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新方式。两个群体心理特征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旅游消费行为。对比两者的旅游消费特征,可以更好的细分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研究综述

“80后”,“90后”作为当今旅游消费主体,一直备受关注。最近几年,学者对这两个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

有些学者单纯的研究其中一个群体。姜岑,赵佳君,梁曼(2010)通过阳翼所开发的量表,对“80后”调查对象的价值观分为五类:传统型,享乐型,成就型,世故型和自我型,并分别研究了各自的旅游消费行为。袁省,宋丹萍,党春梅(2011)分析了“80后”的心理特征,结合“80后”网络时代的背景,提出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市场开发战略。白凯,严艳,高言铃(2011)使用“Saucier五大人格特质量表”和“自主开发的潜在旅游消费偏好测度量表”分析了“80后”消费群体人格特质和旅游消费偏好之间的关系,对“80后”的人格特征进行了五种分类,发现不同特征的人,旅游消费偏好是不同的。苗燕(2013)基于时代特征对“80后”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旅游消费条件做出分析,对“80后”旅游消费开发提出决策:产品多元化,注重目的地形象建设,基础配套建设完善,加强媒体宣传。杨艳华(2013)以安阳市高校为例,研究了“90后”的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旅游需求的驱动因素。

一些学者同时研究两个群体的旅游消费,杜继淑,郑惠(2010)分析了“90后”的旅游动机,总结了他们的旅游消费特征,并与“80后”进行异同点比较,为“90后”旅游市场开发提出建议:产品开发更注重娱乐性,价格定位要灵活,宣传方式要新颖。重点研究的是“90后”的开发市场。唐丹,郭晶莹(2010)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80后”“90”后青年的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其旅游消费行为特点:由于时间和金钱的原因,他们会选择在寒暑假或黄金周去比较近的周边城市旅游,住宿和交通会选择舒适便宜的方式。

在前面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发现将“80后”,“90后”的旅游消费对比分析还很少。基于此研究空白,我们将对“80后”,“90后”两个群体比较分析,得出两者的旅游消费特征,并希望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3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南宁市的“80后”,“90后”,其中“90后”主要为在校大学生,“80后”主要为在校研究生和参加工作的人士,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项目的选择、旅游信息的获得渠道、旅游出行方式的选择、旅游城市偏好、出游频率等等。

本次研究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于2014年9月到12月份主要是在南宁市和网上共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82份,有效问卷270份。其中“80后”调查问卷156份,“90后”调查问卷113份。问卷有效率达90%。

4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显示,“80后”与“90后”都非常喜欢外出旅游,两者喜欢旅游的比例都高达80%以上。有旅游动机才能促进旅游消费。下面通过问卷具体分析“80后”、“90后”旅游消费行为的特征。

4.1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把旅游者分为五种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多中心型。五种心理类型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自我中心型旅游者行为比较谨慎,不爱冒险,喜欢熟悉的环境,他们倾向于选择传统热点的地区。相反,多中心型旅游者思想比较开放,爱冒险,喜欢有巨大文化冲击力的地方,因此他们会避开选择大众化的旅游目的地,比较喜欢有特色的或民族性的旅游地,这些旅游目的地处于开发初期或者还未开发,多中心型使我们旅游者通常成为这些目的地的开拓者。中间型的旅游者则处于两者之间,这部分旅游者数量最多。选择传统热点的地区的调查者中“80后”占72.8%,“90后”占27.2%。相反,选择有特色及巨大吸引力的旅游地“90后”占80.3%、“80后”占19.7%。由此可见,“80后”更加偏向自我中心,喜欢谨慎熟悉的旅游目的地旅游。“90后”更喜欢冒险刺激,喜欢有巨大文化冲击力的地方。

4.2旅游资源的选择

旅游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欣赏一路的美丽风景,也是希望用旅游购买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一些心理需要,比如对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等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当然也不仅仅是这些,旅游者的享受需要旅游者除了对旅游活动过程中,自己生存需要之外,还有享受的需要,这是一种高级需要,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需要,但是这种需要也是建立在旅游者的生存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为了满足旅游者不同的旅游需求,我们就需要对旅游资源做出选择。

在旅游资源的选择上,“80后”与“90后”的选择情况基本一致。“80后”与“90后”多选择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所占比列分别为35.72%,32.23%及36.87%,3289%。由于“80后”多为工作和家庭群体,他们大多选择商务旅游以及家庭度假游。出于工作的需要,“80后”的旅游者可能会多次被公司派遣到同一旅游目的地。因此,商务旅游的重游率较高。另一方面,繁忙工作之余,与家人一起度假休闲旅游也是他们的必选项。既能和家人在一起,又能调整身心。“90后”多为学生群体,他们大多选择观光旅游及文化旅游,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又能体验当地的风俗传统和生活方式。其他的探亲旅游,体育旅游的旅游者较少。

4.3旅游信息的获得渠道

调查数据表明,在获得信息方面“80后”、“90后”分别有45.5%、48.2%通过浏览网页获得,36.45%、3278%的人通过朋友介绍,12.34%、10.8%的人通过向旅行社咨询获得信息,其余的人通过报刊杂志获取信息。网络在我国流行在1994年就开始了,所以“80后”、“90后”青年从小就能够接触到网络信息。当问及“通过网站搜集哪些信息”时,选择旅游景点的占44%,查看各大旅行社提供的旅游线路和报价占32%,通过贴吧或论坛占29.71%。由此可见,“80后”与“90后”在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从网上获取旅游信息简便快捷,但相对于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他们中还是有很多人更倾向于人们的口碑效应,从众心理很普遍,因此在获得旅游信息的时候,他们会亲自去征询亲友的意见,与自己的好友探讨旅游攻略,以减少风险,获得比较详细可靠的旅游信息。

4.4旅游出行方式的选择

在调查结果中,“80后”选择自驾游占42.7%,207%选择火车出行,18.9%选择汽车出行,9.2%选择飞机出行。“90后”中48.7%以上选择火车出行,326%选择汽车,很少选择自驾游。由于“80后”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所以自驾游比较多。而“90后”为学生群体,没有经济条件,为了满足自己实惠的旅游,所以选择普遍而又便宜的出行方式。

4.5出游时间和频率的选择

“80后”、“90后”青年每年旅游4-6次的占到总人数的23%。从1995年国家黄金周出台起,黄金周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而选择每年不出游的人数几乎为零,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从出游的时间来看,“90后”中有27%的人选择寒暑假,45%的人选择黄金周,9%的人选择双休日。而80后中有46%的人选择了双休日,其次是21%的人选择黄金周,由此可以分析出选择选择寒暑假的“90后”青年主要为在校学生,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黄金周也是他们最佳的出游时间;而选择双休日进行旅游的多为“90后”,他们一般会选择郊外近游。

4.6停留时间与住宿选择

从旅游中停留时间来看,57%的人会停留2-3天,24%的人会停留1天的时间,20%的人选择停留4-6天。不难看出停留时间集中在2-3天,主要考虑到学习和工作。从停留时间和住宿的交叉分析来看,住宿首选为宾馆,“90后”大多选择如家等经济型酒店,他们只想满足便宜、安全,舒适的需要,“80后”会选择星级酒店,还有少部分为了体验生活会选择当地居民。

4.7旅行方式的选择

根据数据分析,“80后”、“90后”在选择旅行方式上保持基本一致。“80后”中有62%的人选择了自助游,23%的人选择参加旅行团,仅有7%的人选择半自助游。而“90后”选择自助游的占67%。由于“80后”、“90后”作为新世纪的青年群体,他们追求个性的独立,追求刺激,希望能够摆脱旅行社等所提供的绑定式的旅游服务,因此在旅游途中倾向于自主性,享受旅游带来的自由和快乐,更多的人选择自助游。

4.8旅游城市偏好

“80后”、“90后”青年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城市偏好的时候,55%选择所在城市周边地区,32%选择其他省份。“80后”、“90后”青年向往的地方集中在、云南丽江、西双版纳、四川九寨沟、海南、新疆、内蒙古大草原,其中区别较大的是“90后”出于时间和经济的考虑,绝大部分人实际出游的目的地集中在所在城市周边地区。

5总结

通过问卷的调查数据对“80后”、“90后”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80后”更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谨慎熟悉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而“90后”更喜欢冒险刺激,喜欢有巨大文化冲击力的地方;在旅游资源选择和旅行方式的选择上,“80后”、“90后”的喜好情况基本上保持一致,多选择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自助游;在旅游信息的获得渠道上,“80后”、“90后”也能保持基本一致,都喜欢在网上获取旅游信息这种简便快捷的方式,但其中也有很多人更倾向于人们的口碑效应;然而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存在很大不同,“90后”大部分为学生群体更喜欢在黄金周和寒暑假,而“80后”大部分是工作群体大部分人选择了双休日出游;在停留时间和住宿上,选择2-3日的居多,但是“80后”更喜欢选择星级宾馆,而“90后”更多的会选择经济型酒店;在旅游城市偏好的选择上,“90后”出于时间和经济的考虑,绝大部分人选择所在城市周边地区,而“80后”的选择没有一定的局限性,各个城市都有选择。

综上所述,“80后”、“90后”成为当今社会旅游消费的主力军,既有共同性,他们时尚,独立,喜欢冒险。又有不同性,“80后”的群体已经拥有工作和家庭,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和“80后”相比,“90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的经济支出,所以旅游限制更多。各旅行社等相关部门可以根据“80后”、“90后”旅游需要的不同,细分旅游市场,制定不同的旅行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貌,李蓓蕾.80后消费行为特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4).

[2]邱敏,李颖.“80后”生存现状大调查[N].广州日报,20100205.

[3]阳翼.中国独生代消费行为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5]苗燕.基于时代特征“80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J].经济师,2013,(12):206207.

[6]陈春.“80后”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