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规划总则范例6篇

景区规划总则

景区规划总则范文1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1986年被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1988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之后,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指导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在我国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从最初地理、历史、建筑、经济各相关专业广泛涉足、邀请国际专家编制旅游规划到以城市规划编制要求为蓝本出台我国第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旅游规划编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我国旅游规划不断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经过30多年发展,大范围的旅游规划已基本完成,之后更多的是修编规划以及更加精准的专项规划,中小尺度的旅游规划工作将更加频繁,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旅游规划理念与具体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探索细分的旅游规划编制显得十分必要。

一、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

“中小型景区”相对于“大型景区”而言,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中小型景区”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对其范围界定存在模糊性,研究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对其明确的概念界定必不可少。

(一)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

建设部1999年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风景区按照用地规模大小进行了划分:小型风景区面积在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范围在21-100km2,大型风景区范围包括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一般面积在500 km2以上。王星在《中小型景区的旅游体验营销探析――以四川安县寻龙山为例》一文中参考风景区面积标准界定“中小型景区”,大型风景区一般指部级和省级风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在几百平方公里以上,中小型风景区一般指县市级风景区,其面积小、资源单一、产品单一。这一划分标准将旅游景区完全等同于风景名胜区,从概念定义上大大缩小了旅游景区的内涵。

胡红梅在《试论中小型景区的创新发展》中结合国家A级景区划分标准进行区别: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为大型景区、1A、2A、3A级和一些新开发、未定级的景区为中小型景区。这一划分标准同样存在问题,国家A级景区评定是综合交通、游览、旅游安全、购物、卫生、经营管理、邮电、资源环境保护、市场吸引力及旅游资源吸引力等方面因素而评定,其划分标准与资源吸引力及景区各项设施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仅以资源吸引力低、各项设施不完善定义“中小型景区”不够全面。

曹伟在《小规模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将“小规模景区”定义为:那些投资规模在一千万以下,年接待游客三十万人次以下,特别包括那些个人投资新开发的景区。对于这一划分标准,景区投资和游客量对于尚未开发的景区无从统计,且各地对于中小型景区的信息收集未必完善。同样,这一评定标准也存在缺陷。

赵小远等在《洛阳市小型景区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定义:大型景区指部级和省级的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几百平方公里,设施完善,游客接待量较多;小型景区规模小、服务设施落后、游客接待量低;中型景区介于二者之间。这一划分标准同样泛泛而谈,对于中小型景区定义存在模糊性。

综上所述,“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仍然不能明确。本文在吸收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概念界定。首先,参照国家风景名胜区及前人对大小型风景区的面积划分,“中小型旅游景区”主要指那些面积在20km2以下的县市级旅游景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范围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其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各旅游区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为了更加形象的定义中小型旅游景区,摆脱单一的面积评定法的局限性,具体从其资源、开发属性、内部环境等多方面综合界定其内涵。从资源方面看,“中小型旅游景区”内部资源相对单一,类型有限,且其中并不涉及国家规定要求保护的重点资源类型,如湿地、重要地质景观、重点森林片区等;从开发属性看,这类景区一般以个人投资为主,开发资金相对有限,对项目规划期限、可操作性要求较高;从景区内部环境来看,景区内一般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知名度低、发展历史短或是新开发景区。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规划”即对未来事务发展的预测、谋划,卢云亭(1991)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未来状况的设想,或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长远的、全面的计划”;吴必虎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某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要事项的总体安排,它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的作用”。马勇、李玺(2006)提出:“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寻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贡献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综合学者前期研究可以看出,旅游规划即对旅游系统进行的规划,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区域特色,对规划区土地、资源、景观、人力、资金等进行的优化配置。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即以中小型景区内旅游系统各组成部分为规划对象,对区域内土地、资源、景观进行详细规划,合理安排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有效因素,通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吸引游客,推动景区发展。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市场实践

在当前规划市场上,面对中小型景区的规划要求,分别编制三层次规划显得费时费力,规划成果的实用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一些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就中小型景区规划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通过编制一个“1+1的复合型”规划,即“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规+近期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形式,满足甲方一步到位的规划要求,完成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这一规划编制体系在保证规划内容尽可能完整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是对当前规划编制的一种创新,但这一编制形式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编制主要依照于《旅游规划通则》,其中规定“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言外之意,一般而言,旅游区规划需要分三步:编制总规、控规、修规三项规划,而且相互之间是上下统属、前后递进的关系。小型景区可以不编总规,直接编制下一阶段规划,但没有总规的方向指导,控规和修规的可靠性便会受到质疑,若规划方向不恰当,控规和修规的编制将毫无意义。反观现实规划案例,复合型规划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三项规划中选取其中两项进行编制,另一项编制内容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造成规划内容的不完善,从而影响规划效果,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整合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类编制形式,探索一种更加全面的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体系,推动《通则》要求完善,是符合当前规划市场实践与理论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要求

从中小型景区特征来看,其规划面临着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局面。简单在于规划区范围较小,区域内资源本底相对简单,决定了这类型景区规划是一个“小”规划,这就要求规划编制要“小”而“精”,以较少的组织配备完成规划编制,尽可能减少各项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其复杂性就在于这类型景区对规划成果要求较高,规划内容建设周期较短,规划成果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从这一层面来讲,规划内容就要更多的侧重于修建性详细规划。

同时,按照原有通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二)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

(四)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编制过程中应当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并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

(五)旅游规划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

(六)旅游规划编制人员应有比较广泛的专业构成,如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型景区规划不仅要符合一般旅游景区规划的编制要求,对规划编制思想、基本原则、编制手段、技术人员等严格控制,同时要结合中小型景区特色进行规划编制,从规划内容、规划形式等方面探索更加符合其要求的规划编制体系。

四、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创新研究

结合《通则》规划要求与当前市场上出现的编制创新形式,本文提出“三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编制体系应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并不是单纯的将原有三项规划内容拿过来合在一个规划中,也不是完全背离原有规划编制体系,否定原有规划另起炉灶,而是在综合原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践情况,立足更加实际的指导景区开发建设这一中心,对原有三项规划进行横、纵两方面整合。横向整合“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编制体系于一体,纵向对原有三项规划体系中的各自内容有所取舍,适度整合,创新规划编制体系,形成一项综合性规划,将三项规划内容集合于一项规划中。“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融合规划要求的刚性约束与规划内容的弹性需求,达到规划与设计、发展与建设的双向需求。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全新的规划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划主体的一致性

在“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体系中,整个项目从前期的规划定位、方向构思、规划布局到确定各地块技术控制指标以及具体项目景观设计,均由一家规划编制单位完成,这就避免了原有三项规划中由不同单位编制完成时造成的规划理念不一致、思路衔接问题等矛盾,能够很好的保证上下位规划之间的对接,同时又能大量节省规划时间,保证规划的实效性。

(二)规划形式的整合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在形式上整合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编制过程,将原有规划过程中需要重复进行的资源调查、方向讨论在一个规划过程中完成;将各规划结果评审以中期专家论证的形式予以承接;将原有三项规划中各自的文本、图件、附件及说明书的规划成果统一整合于一项规划成果,在规划形式上实现三项规划的整合。

(三)规划内容的全面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从内容上涵盖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精髓,汲取总规、控规、修规中主要内容,将一些重复、不具有可操作性、空洞化的规划要求省去,在包含总规的空间布局、控规建设控制的基础上,以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进行编制,规划内容全面,实践操作性更强。

(四)规划成果的实用性

“三规合一”规划编制整合后,规划成果更加全面且准确,委托方能够迅速理清规划方向、规划主体与重点项目,短时间内完成规划编制,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景区开发建设中,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成果实用价值更高。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的提出,对于整合当前市场上各类规划编制形式,形成一项对中小型景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编制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将三项规划编制集中于一体,大大避免了一个规划项目分属于不同编制单位时产生的项目理解、规划构思与项目认知方面的差异;“三规合一”综合性规划能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实需求统一协调规划内容,保持规划思路的完整性,有效组织规划编制。同时,“三规合一”旅游规划融合总规、控规、修规于一体,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在一项规划中实现了方向引导、建设控制与重点项目设计的统一,规划形式更加简洁,规划成本更低,规划可操作性更高。这一新型编制体系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通则》相关标准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景区规划总则范文2

健全绩效评估制度。加快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动态管理。建立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定期评估制度,实行动态监控。加强重大项目的规划研究,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重大能源、产业园区承接、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在选址前进行规划评估,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构建“视野前瞻、定位准确、系统完善、管理科学、覆盖城乡”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编制一批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规划,1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原则。围绕当前建设重点。指导城乡建设有序开展。

对已有规划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2坚持适应形势发展原则。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未编规划抓紧启动编制。

又着眼长远和前瞻性的规划,3坚持即期长远结合原则。编制一批既立足当前。增强规划的引导性。

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4坚持规划联动衔接原则。城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城市、县、镇总体规划

完善城市、县和建制镇总体规划,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结构、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更科学的规划指引。年完成市和四县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近期工作重点:

统筹安排市域交通、供电、防洪等重大基础设施,1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功能布局。对旅游、生态、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等提出规划指引原则。同步完成未来5年的近期建设规划”及近期建设区的控规编制工作。

突出“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并举;县以“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为原则,2修编“四县总体规划(-2030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完成四县总体规划修编。歙县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总体定位。做好与中心城区的衔接,同步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开展近期建设区域的控规编制;黟县围绕西递、宏村等重要节点,依托文化遗产密集区的资源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祁门县以“新城”开发建设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发建设新城区,同步改造提升老城区。

全面修订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3修订建制镇总体规划。根据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以20个特色镇为重点(名单附后)突出发展特色和优势,做好镇区规模拓展和镇域村庄协调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引。

明确重点发展区域,4编制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统筹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形成以中心城区(含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为核心,海阳组团、歙县徽城组团为两翼“一加二”空间结构框架,统筹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为市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城乡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

服务即期建设需要,围绕“十大工程”建设。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开发建设提供翔实的规划依据。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可延至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由各区县政府自行划定范围,分区域、分阶段组织编制。

近期工作重点:

以服务景区为目标,1编制《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风景区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四门洞开,山上山下互动”总体要求,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汤口镇、谭家桥镇、耿城镇、镇、镇和林场区域之间的关系,尽快编制完成“景区外部交通专项规划”和“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带动并加快“五镇一场”建设,提升景区及周边城镇接待能力和容量,形成以风景区为中心的大大联动、大旅游”格局。

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的规模,2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按照规划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通过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实现站前区枢纽交通与市域和市区交通的无缝”衔接。按照商贸旅游、商务办公、文体娱乐和高品质居住区的功能定位,编制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站前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

东至花山景区的新安江综合开发规划。以老街区域为核心,3编制《新安江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制定西起桃花岛。改造提升老城区沿江风貌,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编制三江口、桃花岛和江心洲三个主要节点周边的详细规划建设方案。以花山谜窟为核心,拓展城市空间,丰富新型旅游业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

以加快环湖区建设为主题,4完善《太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的要求。以环湖公路为主线,拓展环湖区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太平湖总体规划内容,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空间,为太平湖的大发展、大跨越提供规划依据,年接待能力从80万人次提升到200万人次以上。

修订完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整治规划》完成老街区域交通协调规划研究工作和小街小巷保护与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导则。深化《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府衙修复、斗山街改造、渔梁坝开发和练江改造等方面做到详细规划的深度。以“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5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围绕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改造和配套。以等一批重要的历史村落为重点,修订和完善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其它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按照一个新村(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疏解古村落的保护压力)一批项目(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丰富旅游服务业态)一套设施(道路交通、消防供水、污水排放)要求,完善和拓展开发利用篇章。

尽快完成详细规划的编制、调整完善工作。近期重点完善和编制雨润商务度假区、茶博园、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黎阳老街改造、徽文化艺术长廊、东旅游小镇、太平湖SPG项目、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北驿度假区、奇墅湖旅游度假村、新安医药博物园、纳尼亚小镇等一批用地面积在1000亩左右的重大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项目详细规划。同时按照整合教育资源的要求,6编制和完善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根据重点项目实施情况。抓紧编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规划。

因地制宜,7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别不同区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道路沿线和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生态、徽韵”原则;景区景点周边按照“建设新村、配套功能”原则;城郊按照“集约用地、风貌整治”原则,结合“村庄清洁工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三)城乡发展重要支撑专项规划

年底前,保障发展需要。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近期工作重点:

结合高铁建设,1编制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交通”要求。尽快完成高铁站站前区综合交通规划,确保高速铁路与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抓紧做好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全市公路网和旅游公路网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以高铁站为核心、高速公路为骨架、等级道路为脉络、县乡公路为延伸的市域道路交通体系。

编制自驾车旅游服务专项规划,2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旅游”要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全市自驾游服务中心”各区县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区”景区景点周边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接待点”通过三级体系建设,构建自驾游配套服务网络。修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抓好乡村旅游全市统筹,完成乡村旅游的规划布点和用地布局,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抓紧完成全市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修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3修订和完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按照服务“园区建设”要求。为园区发展建设提供依据。按照园区集中、产业积聚的发展思路,着力扩大园区规模,经济开发区原则上按照20平方公里规模进行建设;区县园区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土地,结合发展条件,适当拓展规模。现有园区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要求,全市统筹安排2-3个新的园区。

四)城乡环境风貌整治规划

按照“突出特色,针对需要重点整治环境风貌的节点、路段和区域。提升品位”要求,年底前,编制完成环境风貌整治和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塑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面貌。

完成高速公路率水桥区域、草市—篁墩区域、汤屯高速公路出口区域环境风貌整治改造详细规划,近期工作重点:1编制城市重要节点改造规划。中心城区按照“拓展和内涵提升”要求。同时启动仙人洞路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完成建成区的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区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各区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若干“重要路段、重要节点、重要出入口”区域,完成一批改造提升和环境整治项目规划,通过环境整治和整体改造,迅速改善城市面貌。

群体要有美感,2编制特色风貌规划。以“整体要有规划。单体要有特色”和“瘦、透、秀”总体要求,制定城乡特色风貌控制导则和新农村民居建设标准图集,分类指导各地建设。编制完成城市(区县城)亮化规划,提升亮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保障措施

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领导小组,1加强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抓紧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做好资金保障供给。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2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各项目业主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引入竞争机制,3开放市场。拓展视野,开门规划,加强与国际接轨,开放搞活规划编制设计市场。广泛借助“外脑”引进“外智”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编制水平。加强前期论证和调研,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高质量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实施。

景区规划总则范文3

按照省委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州委、州政府确定了“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和实施全域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发挥旅游规划在产业发展、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中的引领作用,构建覆盖全域、全行业、衔接紧密的规划体系。根据州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背景及发展要求的重大变化,各县和景区管理局紧密结合实际,对旅游发展思路、发展定位、战略布局以及目标任务作出新的部署和调整,系统科学地编制或修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目前,部分县(景区)已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点)专项规划的编制(修编),部分县(景区)已启动编制(修编)。为切实提高旅游规划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指导作用,进一步规范旅游规划管理工作,确保规划质量,促进旅游规划工作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和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旅游规划通则》和《藏族自治州实施<省旅游条例>的变通规定》精神,结合我州旅游规划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要求:

一、旅游规划编制

州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州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州性的旅游专项规划、州级重点旅游区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旅游线路产品规划等,并指导和推动全州各县高起点编制完善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景点)、景观廊道、城镇(村落)等专项规划。各县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专项规划,指导本辖区的景区(点)旅游规划。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局部规划服从全局规划的原则。旅游规划的编制必须聘请有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并组成以旅游规划专家为主,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参与的编制小组。在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程序不健全、内容不完整、重点不突出、经费不落实、人员不到位、工作不踏实、审查不规范以及用名不符实的规划来替代旅游规划的问题,确保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旅游规划评审

原则上,全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县(景区)组织编制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旅游专项规划,由州旅游局负责组织评审,并经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审核后,按程序报批实施。

三、旅游规划审批与实施

州级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省旅游主管部门意见后,报州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州旅游主管部门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全州重点旅游线路产品等规划由州旅游局征求各县和景区管理局意见后,报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批复实施。其他旅游区规划最终成果,应书面报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备案,征得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报批实施。要切实做好旅游规划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建立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和项目风险评估制度,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延续性,确保规划的执行力。经批准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等旅游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景区规划总则范文4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体系

Abstract:Danxia Mountain Scenic Area, Area summer rich, for example, the form of study and explore the scenic area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core content control system six control categories of elements and rigid control and flexibility, control the combination of space, landscape style guidance and control and environmental phasecoordination, promotion of villag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trol system of controlling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scenic spo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scenic area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F1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背景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最主要的法定依据,对风景名胜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国家规范,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处在起步阶段,制约了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本文以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夏富片区为例,研究和探讨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内容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境内,面积292平方公里,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拥有世界地质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等称号,于2010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2012年晋级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新的变化给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带来旅游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保护要求。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夏富片区处于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中部,《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25)》定位其是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服务中心,属于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内部最高级别的服务单元,对周边服务辐射功能非常重要,对于风景名胜区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近期发展的重点之一。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夏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区开发建设的指引,详细规定各项保护与开发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

图1 规划区在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位置

图2 用地规划图

求,为规范建设行为提供法治平台,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保证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有序建设。

项目概况

现状概况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590.15公顷,(见图1)总人口约2050 人,东西环山,锦江蜿蜒贯穿南北,中部地势较平坦。景观资源特色为丹山碧水竹林田园村落。自然景观方面,童子拜观音石柱群为丹霞山特级风景资源,姐妹峰、锦江山水、锦江曲流、上天龙、犁头寨群峰等属一级风景资源。人文景观方面,夏富古村有600多年的历史,从整体布局到建筑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特色。

规划概况

规划区定位为富有丹霞特色山水田园风光的乡村聚落式服务中心。基本功能包括旅游服务,交通、物流节点,外延功能包括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规划至2015年日均保有人口规模约3700人;2025年日均保有人口规模约5500人。规划开发建设整体上采取“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布局模式,依托现有村落形成分散组团。(见图2)

规划控制体系要素构成

规划控制体系要素包括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风貌、景观风貌、配套设施、行为活动6大控制类别,下分40项控制内容,不同控制内容根据控制要求分为规定性指标或指导性指标。(见表1)规划成果包括法定文件、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成果通过法定图则、管理图则和城市设计图则实现对规划区的图则指引和导控。法定图则和管理图则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等开发强度进行控制。城市设计图则对建筑设计、道路设计、开敞空间设计、植物配置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等方面进行导控。(见图3,图4,图5)

规划控制体系特点

图6 项目系统与布局规划示意图

刚性控制和弹性控制相结合

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市政设施、交通设施等方面内容以刚性控制为主,以满足基本的资源保护、设施服务要求。

对建筑设计风貌、景观风貌、游览设施、环境保护和风景游赏行为活动等方面以弹性控制为主,以满足景观风貌特色控制引导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的要求。

如在旅游项目控制中,规划采用项目策划先行,弹性规划布局的方法。从经营的角度将旅游项目划分为旅游系统(市场开发行为的经营性项目)和公共系统(非经营性项目)两类,其中公共系统项目可参照规划项目具体落实;旅游系统项目考虑市场运作在具体项目上赋予其一定的兼容性,相应在用地性质、地块划分、指标控制等规划方面也相应给予一定弹性,实现对公众利益和市场招商两方面地协调。

空间形态、景观风貌导控与环境相协调

图7 总体城市设计意向图

在城市设计上重视空间形态、景观风貌导控,塑造富含丹霞特色和优美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空间。

在空间形态方面,规划提出总体城市设计意向(见图)、整体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结构、建筑高度控制、旅游线路控制要求。在景观风貌导控方面,规划提出整体设计导控、锦江沿岸保护带控制准则、建筑设计准则、道路桥梁景观设计准则、开敞空间设计准则、绿化设计准则、环境设施设计准则控制要求。

村庄保护与开发相促进

村庄是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保护有利于提升开发的价值,适当的开发有利于加强村庄的保护。村庄保护与开发相促进,顺应农民求知、求美、求乐、求富的需求,促进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融合、持续发展。控制重点为:

(1)严格控制村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2)保护和塑造村落景观。保护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对建筑的高度、形式、风格、体量、材质、色彩等方面进行控制,尽量保持地方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夏富古村传统格局,对历史建筑的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3)完善管理体系。完善行政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制定和完善景区保护、管理的法令法规并严格执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

(4)引导和控制产业经济提升。以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居民点农业、副业、农副产品以及旅游产品加工业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结语

由于风景名胜区的多样性以及控制要求的多样性等原因,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体系往往存在着差异性。在“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管理要求下,面对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共同矛盾,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体系也存在着普适性内容,这些方面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岳邦瑞.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522-525.

韩炳越,陈萍,邓武功.具有风景区特色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以岳阳市南湖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程红宁.“申遗”成功新形势下的风景区服务设施规划探索——以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南门服务基地、夏富、龙皇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

作者简介:

杨庆东/男/1979年生/硕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广州 510290)

程红宁/女/1978年生/硕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广州 510290)

李枝坚/男/1969年生/硕士/湛江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湛江524022)

黄高辉/男/1977年生/硕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广州 510290)

景区规划总则范文5

关键词:绿地系统 规划 红寺堡区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038-02

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气候、蓄水防洪、绿化防灾、美化环境、承载游憩等功能,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既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又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进步和文明的象征。对推动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 红寺堡区概括

1.1 基本情况

红寺堡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地理位置为东径105°43′45″~106°14′50″,北纬37°28′08″~37°37′23″。海拔1240 m~1450 m,平均海拔1345 m,东西宽约50 km,南北长约20 km,总面积约2767.3 km2。红寺堡区地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降雨集中,蒸发强烈,风大沙多,灾害频繁,冬季寒冷,温差大,日照充足,无霜期短是其基本特性。多年平均气温8.4 ℃,最冷月平均气温-8.5 ℃,最热月平均气温22.7 ℃,极端最高气温37.9 ℃,极端最低气温-37.9 ℃,多年降雨量277 mm,多年蒸发量2325 mm,年平均大风31 d,年平均无霜期东部(韦州)为188 d,西部(中宁)为166 d。气温的特点是冬季漫长,春季升温快,夏、秋季时间短,秋季降温快,昼夜温差大,平均日较差为10.2 ℃。红寺堡设2镇2乡(2镇为红寺堡镇、太阳山镇,2乡为大河乡、南川乡),共计2个居民委员会,41个行政村。

红寺堡区城区用地位于自治区三级城镇轴带发展区的中部,与部级交通干线(盐兴高速、中太铁路均从红寺堡区城区北侧通过)相邻,境内公路四通八达,纵横干线7条。盐兴公路贯通红寺堡区东西,接302国道和109国道,是连接银川、吴忠、中卫、固原、兰州、西安等城市最便捷的通道,滚新、恩洪、吴同公路和中盐、石中、太中银经过红寺堡区,滚红高速连接中盐、石中两条高速公路,北距宁夏首府银川市127 km,南距固原市220 km,区位发展优势显著,经济发展活力突出。

城市发展目标:宁夏中部干旱带上新兴的移民文化城市,是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导,商贸服务业为辅的生态园林新城。

1.2 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红寺堡区城区现状绿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移民新区的发展,加之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红寺堡区绿地建设逐步改善,但没有大型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不健全,附属绿地有待加强。总体上,红寺堡区绿地分布不均衡、类型单一,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布局,绿化质量还未达到有效改善,植物栽植成活率低,没有整体的景观规划,与建设生态宜居的宁夏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发展目标还有差距。

(2)对红寺堡区绿地建设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红寺堡区现状较具体系的公园绿地只有三个街头游园(居安园、金水园、文化园)以及金水广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沁弘园,没有大型综合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园绿地。

(3)生产绿地基本满足城区发展,现有苗圃地4处,分布在建成区的三处(城北苗圃、朝阳苗圃、万亩苗圃),建成区内一处(马国华苗圃)。但规模均相对较小,苗木种类以乔木为主,品种比较单一。

(4)现状防护绿地体系不健全,已成规模的是位于盐兴大道南侧的宽为100 m的防护绿地以及二十一支渠两边的防护绿地。防护绿地建设发展缓慢、现状指标低,道路绿化不达标,缺乏城市及沟渠水系的防护林带。

(5)附属绿地达标率低。居住区绿地发展不均衡,旧居住区绿化指标较好,新建小区绿化跟不上建设速度,缺乏绿量;单位庭院附属绿地整体达标水平低,与《国家园林县城标准》要求达标单位70%以上的标准差距很大。

2 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红寺堡区特定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及作为宁夏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当地有利地理区位条件,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改善红寺堡城区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切入点,以城市绿地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为目标,提升红寺堡城区整体形象。

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设计理念,从生态学、环境学、植物学角度出发,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植物造景为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城区景观要素,创造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现大都市发展的思想,规划形成具有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居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3 规划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人境相融的原则。以环境为基础,以景观为导向,以红寺堡区作为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为背景,强调人与自然相融合。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做好景观绿地绿化美化,尽可能动态整合所有要素。综合红寺堡区的自然条件、城区与区域生态绿地统筹考虑,以原有绿地为基础,结合地形环境,依据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进行合理调整,构筑区域绿色生态廊道、景观斑块,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网络,将园林、景观与环境融为一体,编制内外协调、全面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

(2)坚持生态优先、适地适树的原则。以生态理论为基础,将规划范围内各类绿地补充、调整、完善,并将各类绿地系统组织起来形成城市内生态保护网络,并使之与城区的绿色背景共融形成内应外合的生态网络系统。在树种选择上,要适地适树,尽可能采用乡土树种,布局上要针叶树和阔叶树相结合、乔木和灌木及地被植物相结合,体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在景观效果上,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色彩搭配和红寺堡区格调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应充分利用项目区内一些原有的植物资源,将其提升、加强、改造为景观绿地。

(3)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城市绿地是一种以开放空间的形式存在的公共资源。项目建设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设施的选择与布置首先要考虑行人的安全,绿地规划应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以及休闲游憩的需要,要追求“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保障安全、便于管理、环境优美”的效果,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红寺堡城区现状特点和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统筹绿地景观空间,因地制宜进行绿地布局,科学、合理制定绿地指标及建设目标。城区绿地景观建设既在风格上保持一致,又能突出其重点和特色。根据其美观、大气、易管护的原则,重点建设各类公园绿地,加强居住区等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的建设,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

(5)坚持以植物造景与精品园林并重,体现独特风格的原则。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选择应用适应性强、绿量大、好看、好活、好管理的植物品种,形成春花、夏荫、秋叶、冬透的景观特点。同时采取园林景观与草地景观相结合,自然景观要素与服务设施、园林小品等人造景观相融合的形式,既要反映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文明进步,还要体现出城市的大气、开放、透明的风格。

(6)可操作性原则。重点和一般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近期、中远期相结合,总体规划、分期实施,保证绿化质量,跟上管理,做到经济、实用、可行,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使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

4 规划目标

4.1 总体目标

规划充分利用红寺堡区地处中部干旱带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围绕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布局,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开发利用湿地、湖泊资源,让城市贴近水系、河流融入城市,实施河流、森林、农田、城市四位一体的绿化建设战略,建设“蓝+绿”相间的网络骨架,结合各类城市休闲游憩、公园绿地,构筑类型丰富的、多层次的、城乡结合的绿地系统。

塑造以“红韵、寺都、生态、葡萄乡”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打造“水在林中、林在城中、城中有园、园中有水”的宜居生态园林城市、移民文化城市。2014年达到自治区级园林城市标准,2017年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4.2 近期目标

高标准建设和改造现有道路附属绿地,打造城区道路景观,构建城区绿色骨架;调整规划好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布局结构;维护城区现有绿地,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和广场绿地的改造,丰富城区景观效果,创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为打造“美丽红寺堡”打好基础。

4.3 中远期目标

按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及绿地系统分类布局结构进行绿地建设,提升绿地景观质量,做好后期养护管理,进一步加大绿地量。最终提高城市绿化指标,形成城市绿地系统完善、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城市景观构架,达到生态型园林城市的标准。

5 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规划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城市功能分区和沟河渠绿化建设情况,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采用均匀分布、网络联系的手法,将红寺堡区绿地最终规划形成“一轴、九园、多点”及“八路十街”景观带的绿地格局。同时将城郊生态绿地通过沟、河、渠来引入城市,连接城市公园、道路景观绿带等,构成城市生动丰富多样的城市绿地网络系统。

5.1 绿色廊道――“一轴”、“八路十街”

“一轴”指始于海子塘湿地公园,贯穿劳动街、黄河路、金水公园,止于南环路,成围合状的宽幅公园绿地。

“八路十街”景观带:“八路”即从西向东依次为大河路、南川路、黄河路、银川路、吴忠路、罗山路、沙泉路、太阳山路;“十街”即从北向南依次为民族街、弘德街、人民街、文化街、小康街、金水街、前进街、团结街、创业街、利民街。沿“八路十街”两侧建设带状景观绿地,贯穿城市的南北、东西两个方向,相互穿插,形成了连接城市中的多个城市公园,是红寺堡城区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网络,也是构成红寺堡城区“轴线+环带+点”绿地特征的重要骨架。

5.2 绿地斑块――“九园”、“多点”

“九园”:是指城市绿地中相对集中的若干个城市公园组合成的九个绿核。他们分别是:金水园、文化园、居安园、沁弘园、博园、金水公园、柳园、葡萄文化园、民族风情园。

“多点”:指城市中分布的多处广场绿地、街头游园绿地和城市公园,主要分布在“一轴、九园、八路十街”的沿线,这些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点”的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系统,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游憩、休闲场所。

6 结语

红寺堡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现状绿地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合理对各类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结构合理、可操作性强、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绿地系统规划,为红寺堡区建设宁夏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磐岩.风景园林师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景区规划总则范文6

关键词 总体城市设计

1、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阶段

现阶段总体城市设计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在总体规划之前开展,这一类总体城市设计项目较少;第二类是与总体规划编制同步开展,作为总体规划成果的一部分,如深圳、重庆等地的总体城市设计,这类总体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能较好地融合和呼应;第三类则是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单独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工作,这类总体城市设计只能沿用总体规划的部分成果作为设计基础,且没有法律法规保障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

笔者认为,总体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战略性城市设计,在总体规划之前或与总体规划同时开展是较好的编制方式,由此可以在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阶段将总体城市设计内容纳入,而总体规划作为法定规划,可以保障总体城市设计内容的实施。

2、总体城市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城市特色不够鲜明,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地研究如何结合自然资源、城市历史和环境特点发展自身的独特风格。

其次,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城市色彩单调、外部环境要素的设计水平较低、城市环境艺术水平不够等,有待于在总体城市设计阶段解决。

再次,虽然在总体规划阶段已经对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有所考虑,但其内容和深度远远不够。

此外,目前开展的局部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缺乏有效的整体调控依据,缺乏总体城市设计框架的原则指导,难以实现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3、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总体城市设计是对整个城市系统各类要素的综合考虑与设计。研究范围应与总体规划相一致,重点研究范围应是城市的主城区。

总体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城市总体格局、具体形态设计和专项研究三个方面。

3.1城市总体格局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应该从整体入手,把握城市总体格局。研究内容包括城市风貌特色、城市空间景观结构和城市行为空间结构。

1.城市风貌特色

挖掘和发展城市历史和自然资源,塑造可识别性强、有归属感的城市空间。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应分析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并加以保留和发扬,加强城市自然环境的利用,突出城市山水环境与城市风貌特色。

2.城市空间景观结构

城市空间景观结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基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控制目标的城市结构形态、道路交通设计控制、城市肌理、城市重要界面设计、高度分区、密度分区、城市轮廓线等。

(2)基于城市整体风貌控制目标的城市风貌分区,如景观特色分区、城市建筑特色分区、城市色彩分区等。

(3)基于城市公共资源分配和组织目标的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建构。如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设计等。开放空间可以让城市肌理产生变化,也为市民活动提供了场所,亦可构筑反映城市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

(4)基于城市自然生态格局保护目标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水系、空间景观轴线、视觉景观通廊等。

3.行为空间结构

总体城市设计中需要构筑城市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全面关注市民活动,组织富有意义的行为场所,建立社会文化――市民活动――行为场所间的有机联系。

3.2形态设计内容

总体城市设计中还会涉及一些中观及微观层面的具体形态设计,如城市重要节点设计和重点地段设计。

1.城市重要节点设计

城市重要节点指能反映城市形象、地段特色、重要空间特征的小型空间,是城市精神的象征。

1)地标节点,地标节点是城市整体景观的核心。包括城市中心、副中心,城市历史地段等。

2)门户节点

门户节点包括各方向、各类型的主要交通路径和城市道路、城市空间的交界点等。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应重点、精炼地反映城市的景观、形象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或时代面貌等,把属于城市内涵的自然特征的文化特质反映出来。

2.城市重点地段指能反映和代表城市历史和文化、城市特色景观的物质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3专题研究

根据需要,总体城市设计成果内容中也常包括一些专题性研究,如城市广告与街道设施、社区发展研究、街道尺度研究、公共交通服务模式研究、城市标志与雕塑体系研究等。

4、总体城市设计的成果

总体城市设计成果以管理政策、导则等文字内容为主,辅以必要的图纸。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可以包括总图法则、城市设计通则和城市设计细则。

总图法则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提资料或章节内容跟随总体规划一起通过审批而具有法定效力。具体内容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控制指标;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给出各级绿地指标和分布形态;划定绿线、蓝线;划分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区域,确定相应的控制指标。

对于城市一般地区,总体城市设计可通过通则式的导则进行引导,具有普适性和间接性特征。对城市重要节点和重点地段,总体城市设计可以提出城市设计细则,具有针对性和直接性。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