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范例6篇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范文1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灾害防御体系;新农村建设;山东兖州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97-01

近年来,兖州市气象局按照中国气象局提出建设“两个服务体系”的要求,统一安排和部署,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的需求,开拓创新,积极工作,在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使农业气象服务等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做大做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1]。做好为农业生产搞好气象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明确要求,是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要求,也是气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构建

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在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农村防雷减灾管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上,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积极推进以强化4项保障、实施4项工程、建立4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2]。

2 强化4项保障,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网络

一是组织机构保障。兖州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气象局、农业局、水利局等十几个部门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气象局设立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管理3个办公室,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日常工作。为发挥气象部门在防汛抗旱第一道防线作用,由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市防汛抗旱小组副组长。10个乡镇、开发区按有职能、有人员、有场所、有装备、有考核的“五有”标准建立气象工作站,强化责任考核。二是队伍建设保障。10个乡镇开发区和农业局、水利局等十几个相关部门设立气象信息协理员,为所有村设立1名信息联络员,主要承担本辖区或单位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防御、灾情收集报告等工作。突发气象灾害来临时,气象部门立即将预警信息发送给气象信息协理员和联络员,并通过他们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知本辖区的人员,及时开展防灾避险工作[2-3]。三是工作机制保障。将乡镇部门气象工作网络体系建设纳入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市、乡镇政府与各部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能与责任,加强分工协作,联动处置。市政府先后颁布实施《兖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兖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并逐步向农村延伸,预警广播覆盖村户。四是投入机制保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多元化投入机制,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等气象防灾减灾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同时还纳入了财政年度预算,加大对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3 实施4项工程,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能力

一是农村防灾减灾工程。全市10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气象信息视频监测点和平台,开展现代设施农业旱涝、墒情监测业务,并提供测墒仪器和预警中心[4]。二是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全市60个行政村建立了预警电子信息显示屏,在10个万人以上的大型社区安装电子显示屏、宣传牌,并开通了乡镇信息终端;为100个村庄安装了农村广播大喇叭直播系统;乡镇所有中小学安装电子信息显示屏;通过手机短信向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乡镇村领导发送气象服务信息1万余条,服务群众达40万人次;并为2处高产试验田安装六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同时推进科普宣传工作,建立了全市中小学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万余册。三是防雷减灾工程。针对农村雷电灾害多发的现状,开展并完善了全市农村雷击史、地质条件及防雷环境调查,开展农村雷电预报预警服务。四是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在市气象局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天气监测预报和增雨作业等工作。

4 建立4项制度,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长效管理

一是灾害性天气评估制度。组织气象及农业部门的专家对灾害天气气候进行综述,对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编制报告。二是风险评估制度。对城乡规划和正在建设的项目面临的气象灾害威胁、防御中存在的问题弱点,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带来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并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内容。三是应急准备认证制度。制定了《兖州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基层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和主动防御能力。四是报告制度。各乡镇气象工作站以及乡镇部门协理员、信息联络员收集上报本辖区内发生的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并协助气象部门进行灾害调查,评估签定工作。

5 结语

兖州市气象局通过“两个体系”创建活动,进一步清晰了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定位作用,进一步推动防灾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气象在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前瞻作用和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推动全社会接收和应用气象信息能力的提升。以农民需求为牵引,建立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保障机制;以气象科技为支撑,不断完善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手段;以农业结构调整为突破,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以现代气象服务为主抓手,大力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作用[5]。

6 参考文献

[1] 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2] 齐军岐,陈卫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32(2):122.

[3] 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6):200-201.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范文2

现代农业是寒亭区的第一产业。近年来,寒亭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调整,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品牌农业上,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区已培育形成了以乡镇为主体的一批知名农业品牌,以潍县萝卜、固堤西瓜、高里甜瓜、双杨芦笋、朱里大姜等“5个万亩农业园区”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全区已建成标准化种植小区870处。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和乐居农村的休闲需求,以生态为本、科技为魂,打造全国最大的多功能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2寒亭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寒亭气象局农业气象业务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在做好基本的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为农气象服务领域,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针对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开展不同形式的气象服务。

2.1基础农业的气象服务现状

每年制定本地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按照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服务方案开展工作,及时通过旬报、月报、墒情报和不定期农业专题分析等形式开展气象服务。

2.2努力构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建设由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消息树”,实现部门、镇街的灾害应急联动;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是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为依托,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进展;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高炮和移动式火箭等手段,不失时机地实施抗旱增雨、防雹减灾等作业,为农业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

2.3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现状

潍县萝卜是寒亭区的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对气温、降水、日照及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预报,为潍县萝卜提供全面、定点、定时、定量的精细化预报服务,为潍县萝卜生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中国(寒亭)潍县萝卜文化节”就是在地方特色和地方萝卜的结合下而产生的以萝卜为主题的特殊文化节日。为做好萝卜节期间的气象服务工作,寒亭气象局专门成立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制定气象服务方案,在节日期间每天制作专题预报,向相关部门报送气象信息,多措并举,全力做好萝卜节期间的气象保障工作,受到政府及组委会的好评。

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3.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涉及部门合作、上下联动、资源信息共享方面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的运行。气象信息渠道相对简单、技术手段落后,准确性和及时性不够。气象服务的覆盖面还比较窄,对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人才缺乏,缺乏精通气象知识和农业技术的全能型人才,技术服务跟不上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3.2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加强与地方政府各部门沟通协调,加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力度,特别是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气象服务队伍建设,加大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增强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探索和推广新的气象信息渠道和方式,扩大服务领域。

4结语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范文3

关键词: 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的气象服务相关工作是我国的各级气象部门当中的最基础的业务之一,很多省在“十一五”期间都进行了省级农业气象业务的现代化建设,为了能够建立比较规范统一的农业气象数据库,很多气象部门进行了综合业务服务系统的设计,对于这些软件的许多功能都进行了实现。很多省份的气象局的相关技术人员都进行了长时间的技术学习,对于覆盖我国各省、市、县的新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都进行了研究和开发,现在已经初具形态。本文对于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气象系统的具体设计思路与进行开发的目标

1.1 软件的设计思路

农业气象综合服务的涉及面比较广,不同地域的差距也比较大,对于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于很多具有一定共性的业务和流程,还有通用性比较广的地区进行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省份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工作一定要涉及一些管理规程和常规业务,进行全面的气象观测业务,对于主要的务农地区进行集中地气象分析和数据汇总,定期农业气象统计简报,要及时对于省内气象情况进行关注,要对于全省的农业产量、土壤的基本情、农作物的关键生育期、农业天气的变化、病虫害的基本情况进行预防和预报,对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对于农业的气象综合业务进行全面的服务。农业气象系统软件能够按照软件工程的相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能够对于现代比较先进并且实用的农业气象研究成果进行引荐和利用,对于先进的信息处理与计算机方面的高新技术进行引进,这样就能够充分地保证系统具有实用性、先进性、稳定性和开放性。

1.2 软件的开发目标和总体设计思路

这个气象软件的开发目标是能够将农业气象数据作为分析的中心,利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进行软件的交流平台的搭建,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气象监测,系统的开发是面向于全国的各个省的农业气象服务进行的,对于技术引用来实现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及等,这些过程都要逐渐朝着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整体现代化综合水平。

当前系统软件的主要课题目标是:能够提供比较统一而且规范的现代农业的气象数据库与管理软件,我国的农业气象数据库是气象软件进行运行的根本所在。当前,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来说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数据库的格式与相关标准,系统还不能设计建立比较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在每时每刻能够准确地同步出气象数据,进行有效地软件管理。对于农业气象业务的服务要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与此同时也能够为气象业与生态领域的相关业务进行拓展;建立能够进行二次开发的一些基本软件平台,省级的农业气象业务和相关工作基本是相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省份来说,各省的具体任务的差别相当大。对于软件的流程、调整参数以及数据统一调用接口的相关设计,创建具有开放性的、能够进行二次开发的基本软件的创作平台。

2 系统应用实例

整个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系统的设计内容比较多,从这些实例当中选择比较重点的进行分析。比如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子系统,是以农业气候区进行的划分,主要进行农业气候区的资源划分和当前的基本状况,安徽省农业聚集地处于山区,热量资源的限制是对于农业气候资源区的水稻种植产生限制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于当地的水稻适合种植的地区进行了划分,对于农业气候适合区进行水稻的种植。

3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农业基础足够稳定,我国的飞速发展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农业气象工作的进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相关工作是我国的各个省市的一项比较基础的气象业务,随着我国很多政策的推行需逐渐完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现代化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气象数据库,许多的气象部门都进行了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服务系统的设计,这些设计使得许多软件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气象业务服务当中。为了对这一气象服务系统进行完善,许多气象局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技术的攻关,对于建立面向我国的整体农业气象数据库耗费了很多精力,当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本文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该服务系统对于我国整体的农业气象服务具有很大的价值和完善的作用,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信息的监控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是当前具有跨越式进展的一个系统。本文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采用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式以及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服务体系的完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的社会基础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笔者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进行了一些评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李彪.基于Windows平台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的研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

[2] 张苏,杨太明,黄向荣,等.江淮农业气象综合服务自动化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范文4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业气象业务;气象业务发展

一,农业气象业务含义和范围

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对象是与农业发展部门以及农产业人员,农业气象部门通过预报气象信息,让相关部门结合气象信息优化农业生产及农业管理工作。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能够提高我国农产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农业气象信息主要依靠国家的气象机构、媒体机构、网络机构传播,服务的主要范围包括:播放灾害性的天气预报、提供灾害预防对策、提供农业气象监测数据、提供农产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敬慕建设、提供人工候服务讯息预报、提供森林防火信息、提供生态建设服务建设信息。优化我国的气象业务服务水平、拓宽限农业气象服务范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气象业务服务现状

1,设施陈旧的问题

人工或半自动气象监测仪器的精度差、持续监测能力不足、监测的范围狭窄,已经不符合社会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气象业务服务部门已经逐渐淘汰掉人工或半自动气象监测仪器,改使用智能化的气象监测仪器,然而淘汰化的过程还未全部完成,部分旧式仪器仍在使用。以湿度测量为例,过去我国常使用电阻湿度计、张力计、中子湿度计。电阻湿度计易受土壤环境的影响、张力计精度较差。虽然中子湿度计的监测范围比前两种仪器大,监测精度比前两种仪器高,可是它依然未达到全自动化、全智能化的工作要求。我国的温度、风速、土壤成分监测仪器与国际水平相比,还不够先进。

2,服务体系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农业技术正飞速的发展,因此农业气象部门也相诮的拓展了服务业务,然而从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部门还是以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只是相应的增加了部分农业气象信息内容,增加了农业气象播报的频率。目前我国缺少整套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播放服务、监测服务、预警服务、响应服务、服务评估全套体系。

3,服务范围的问题

我国的服务范围还比较狭窄,缺少专业的、专门的、精细的、远程的服务。比如我国部分地区广泛的应用大棚开展农业生气,如果缺少专业的气象监测设施,农户就对大棚内的温度、湿度、霜冻、风向等参数掌握不足,粗放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农产品的生长,农户需要专业的气象技术支持。而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却未对此提供专项的技术服务。

三,气象业务服务应对措施

1,建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首先,农业气象部门需加大农业气象基础设施的投入。比如农业气象部门需淘汰掉以往的旧设备,启用能全自动化、智能化监测的现代气象监测设备。应用集成化的管理控制气象仪器自动监测。应用网络技术提供气象服务,同时通过网络收集农业服务评估参数提高服务质量。

其次,气象服务部门要与媒体部门、医疗部门、公安部门等共同携手,建立一套气象服务响应服务体系。当气象服务部门给出警报以后,各部门要响应气象服务部门的警报,作好灾害预防工作。

再次,气象服务部门要拓宽农业服务的渠道,比如农业气象服务部门要与通讯运营部门联系,设立24小时气象通讯服务,以发送短信的方式提供24小时的警报服务,部分农村地区未普及智能手机,气象服务部门要在当地建立电子警报牌,应用文字、网络广播的方式提供气象服务。

最后,农业气象业务部门要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比如气象业务部门可根据农户的需求,把传感器埋设到大棚中,监测大棚中的气象数据,为农户提供气象监测数据,给出专业的气象建议指引。

2,精细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必须要到,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内容还不够精细化,给出的信息内容不能给予农业有效的引导。

以播报的信息内容来看,目前我国的预警内容报括灾害天气预报、农业气候预报、分布规律的预报等,这些预报内容的预数还不够精气。农业气象部门要结合整个农业气象变化,提供精细化的信息服务。以播报的方式来看,农业气象部门以播报气象信息为主,缺少农业生产的指引,这使农户不能了解如何有效的应对气象灾害问题,气象部门不仅要提供气象数据信息,更要提供详细的气象灾害策略指引。气象部门还要给予农业管理保障服务,比如播报某个地区未来适应种植哪些农作物、要从哪些方面控制某些农作物的生产、要如何控制可能会发生的病虫害等,让气象业务服务能提高农业产业水平。

3,拓宽农业气象服务范围

我国的农业气象布局规划不足,导致家业气象业务数据精细化不足。气象服务部门要针对我国的气候进行分析,科学的划分我国的农业领域,然后针对各个农业区域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给出决策等,针对区域气象业务服务进行评估。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部门要根据服务评估的结果优化气象监测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未来,我国的农业气象监测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气象部门要广泛的收集气象数据,根据区域气象情况建立科学的模型,应用建模的方法作好气象监测工作。这是未来我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只有把农业气象监测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未来我国才能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动态化、多元化的气象业务服务。

农业气象业务部门要与科研部门联手,加强环境保护类的研究,让气象业务服务能为农业设施节能方法提供服务。如果农业气象业务部门能播报环保农业生产气象方面的信息,推广绿色的农业生产,农业气象服务就能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业产业。

小结:

本次研究说明了中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范围,说明了气象业务服务的不足,并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农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套优化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对策。

参考文献: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范文5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加大。我市地形复杂,气象灾害的发生十分频繁,气象服务工作面临着长期的挑战。虽然近年来我市气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村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气象灾害仍然严重威胁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针对气候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进一步增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二、气象为农服务目标任务

围绕减轻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影响,着力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力争用2-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全面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三、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设施建设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优化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加快农村山区、林区、重要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雷电多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观测,完善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全市各级气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要齐心协力,全力配合,推进气象设施统筹规划、合作共建、资源共用和信息共享,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精细化水平。

(二)加强农村气象信息设施建设。以农村信息化体系为依托,结合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和广播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大气象信息设施建设力度,在全市所有乡镇逐步建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要达到“六有”标准,即有固定场所、有信息接收设备、有气象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加快建成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体系,至少在每个乡镇政府和人口密集区建设一个电子显示屏,在2/3以上的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建设一个高音喇叭,并保持设施正常运行,及时向农民群众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及信息电话、手机短信等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农村气象信息与服务,促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通过至少一种手段将气象信息传送到每一位农民。

(三)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各县(市)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加强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建立我市现代农业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建立1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观测基地或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

(四)加强农村防雷避雷设施建设。各地要组织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照防雷规范标准建房,推进农村科学防雷。要把农村防雷设施建设与中心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防雷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农村建筑物防雷减灾能力。

四、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

(一)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要充分发挥基层气象台站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各级农业、水利、林业、国土、通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同级气象部门的协作,实现部门信息资料共享,共同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和农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工作。通信部门要建立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的“绿色通道”,及时免费向公众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乡、村两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制发乡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卡和明白卡,在气象灾害易发区设立安全转移路线警示牌,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和农村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加强乡村气象信息员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二)提高现代农业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各地要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中,科学运用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情报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加强专项气象服务,减轻农业灾害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创新气象服务载体,建立气象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的“联系卡”制度。

(三)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要认真组织农业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做好精细化的动态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优良品种引进提供科技支撑。要建立农村气候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重大农业工程项目,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县、乡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及县、乡分管领导、乡镇气象协理员、农村气象信息员等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责任追究制。要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各地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范文6

为进一步增强气象服务“三农”能力,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农村防灾减灾水平,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促进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农业是最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民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保障的群体。近年来,县气象部门把气象为农服务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服务,有效减少了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偏弱,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不高,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较为薄弱,农民运用气象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县暴雨(雪)、低温冻害、连阴雨、大风、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与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出现,对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气象支农惠农力度,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村级能力、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分级负责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人员等基础条件,整合气象和县有关部门的技术资源,加强农村气象基础装备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实现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力争到“十二五”末,通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现自动观测、精细化预报到镇,应急预案、气象信息员、气象信息服务站到村(社区),风险调查、科普宣传、预警信息入户,灾害防御责任主体明确,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三、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一)建立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服务需求,建立完善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防灾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镇全覆盖。组织跨部门、跨区域联合监测和信息共享,增强各类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依托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探测资料,加强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村精细化天气预报,增强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二)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播发工程。按照统筹发展思路,整合“一委一居一站一办”资源,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同步推进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预警显示屏、预警无线广播系统等项目建设,完善现有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农村广播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播发系统,最终建成以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依托的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镇、村(社区)以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实现预警信息到村入户。

(三)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县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各镇、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种养殖大户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稳步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组织体系的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镇、各有关部门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要根据《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有效提高灾害主动防御能力,加快推动全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四)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完善与气象灾害应急相适应的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突出预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积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预案演练,尤其要加强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农村人口密集区等预案演练,提高农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根据突发气象灾害应急服务需求,配备应急移动监测和通讯保障系统,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增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开展农村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县气象局负责调查收集本县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损失等情况,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发分灾害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全县建立以社区、行政村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县气象局会同民政、农业、水利、国土等部门定期开展农村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

(六)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教育。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借助各类宣传阵地,通过各类科普法制宣传活动和广播、电视等方式,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领导干部、气象灾害应急队伍综合素质培训和农村、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县气象局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教育的指导和监督。

四、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各镇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和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不断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能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设施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县气象、农业、水利等部门要加强合作,结合我县四大重点农业园区建设,建立农业气象示范观测站,探索农业气象服务的方法、方式和产品,建立全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

(二)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手段。围绕关键农时季节、农事活动,大力开发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创新气象为农服务载体,进一步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气象科技应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气象、农业、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联合会商制度,共同为防御农村暴雨洪涝、山体滑坡、干旱、森林火灾,以及实施农业“1115”工程、现代高效农业基地、种养殖大户、生态休闲旅游、危房住户等提供防灾专项服务。

(三)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装备和队伍建设,规范人工增雨作业流程,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生态改善、森林防火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对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围绕“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目标,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将“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认真抓好组织实施。我县镇、村(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依托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项目实施,各镇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两个体系”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防灾减灾工程等项目和基础科学研究及基层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将气象灾害监测系统运行维护、预警信息、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三)加强统筹规划。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要求,把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在美丽乡村、农村休闲旅游区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农村气象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维护,予以同步实施。对已在基层建立的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监测预报设施,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