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育研究范例6篇

农业教育研究

农业教育研究范文1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农业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字:英国;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

中国分类号:K561

众所周知,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同时又有“世界工厂”之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出台了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主旨的通告,并提出对土地实施分类,让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决定权。

一、英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早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农业本来处于欧洲领先地位,但随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却渐渐改型为“英国工业、其他国家农业”的国际分工[1]。在轻视农业的政策诱导下,英国农业逐步衰退,食品供应严重依赖英国远洋商船,粮食进口运输受阻,是国内出现“粮荒”为解决吃饭问题,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食品分配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

二、英国农业职业教育主要体系

在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英国农业的基础,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社进行。提供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主要有三类:设有农业院(系)的大学、农学院和农业培训组织。

以农业大学和大学农业院系为例。英国的农学院于本世纪30年代形成,目前全国共有多所。最初,农学院只是对已有农业背景的农民子女(主要是男孩)提供理论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开始提供的英国有15所农业大学和食品相关的院系,如伦敦大学维伊学院、爱丁堡大学工学院等,均开设高能农业、环境和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系)。入学资格要求,包括自然学科在内的2门科目为优,其他3门科目及格,入学前应有一定的农业实践经历,学士学制3-4年(兽医6年),硕士和博士学位各1-2年和3年。毕业生主要当农业顾问和教学科研人员[2]。

三、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得以实施的保障

(一)政府重视农民职业教育有相应的立法、机构与规划

英国为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曾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7年又对该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3]。在政府中,教科部负责院校教育,同时也抓院校的职业培训,就业部的培训局专门负责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方针政策与宏观管理,并制订有成人就业培训计划、青年培训计划等。农业部和地方教育部门共同负责实施“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为了保证农业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执行质量,政府还不定期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如为改进农村技术培训工作,政府于1989年成立专门班子开展农业培训调查,随后采取了加强农村技术培训工作的措施,改组了农业培训局,在全国成立了 16个地区培训中心[4]。

(二)有机结合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网

英国将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其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力量,以高校及科研与咨询机构为辅,形成了一条从高到低层次分明、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的、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需要的农民培训系统。比如,郡级农学院,主要培养有较全面知识的新一代农业劳动者,科研与咨询部门(如农业开发与咨询服务局)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专项培训,而绝大部分的农民则是由地区培训中心培训。英国每年有30% 的农民接受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5]。

(三)建立奖励和严格的考核制度

英国于1987年建立了“国家培训奖”,奖励在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6]。为保证教育与培训质量,负责培训的部门严格把好承担教学与培训任务的教员或辅导员的质量这一关。如农业培训,除邀请学院教师和研究咨询部门的科技人员任教外,还请在农业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任教。但对于后一类教员,一般先由农业培训局组织培训,经考核拿到合格证后才能负责教学工作。

另外,对于参训学员,尤其是参加学院各类职业训练班的学员,有严格的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共分五级,一级为最基本技能,二级为担任农业工人必需具备的资格,三级为农场顾问必须具备的资格,四、 五级为农场经理必须具备的资格[7]。为控制资格证书的发放,还成立了专门的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农业领域的资格评审委员会由农业培训局、教育界、国家职业技能考核委员会、农民协会及政府部门的代表组成。

(四)农民培训的经费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英国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就是农业职业培训,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0%由政府财政提供,还从法律上保障,对农民参加培训期间的工资和津贴给予补助。英国规定,农场工人上课时间的工资由农业培训局的政府基金支付,农场主不用支付。在法规方面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给予优惠待遇,主要有:①有权购地租地,申请建立自己的农业企业和经营农场;②可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③创办第一年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资助和补贴;④初始几年政府可对农场减免税收;⑤为使农场现代化,可向共同市场理事会贷款;⑥国家可派农业顾问对农场提供技术援助;⑦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时享有优先权。[8]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保证了农民职业培训的顺利进行,而且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英国农业经济的蓬勃的发展。

四、英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

农业职业教育是英国农业的基础,农民培训由农业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国家调控,政府承担主要的经费,具体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教学培训则由相应的农业职业培训机构进行。

(一)政府组织的农民培训

英国的农民培训是农渔食品部的农业培训局负责,而且英国应用拨款机制,激励学院提高教育效益。设立“教育拨款委员会”,把国家预算中划给地方当局的教育经费,由该委员会按照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分配给每所学校。经费的分配实行“三挂钩”:一是与上年学校的招生规模效益挂钩;二是与教学质量挂钩;三是与生均费用挂钩,拨款委员会制定不同专业的生均消费综合评定“标准单位”,支出越少拨款越多,以激励提高培训的经济效益[9]。为确保教育质量英国政府对学院的具体业务活动绝不干预,但对教育质量非常重视。主要通过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的评估和拨款的方式间接实现。官方的权威机构每年要对全国农学院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评估。权威机构定期公布每所学校的综合评估结果,提倡公平竞争,激励先进督促后进。

(二)模块式的教学管理

模块教学法是英国农学院组织教学的主要模式,他按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划分为若干模块实施教学,其宗旨是服从岗位所需,培养实际能力,确保学业质量。对岗位所需技能进行需求分析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学院聘请农业科技人员,农场主和农业管理部门的专家共同进行需求分析,依据岗位需要,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然后按其技能划分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划分为若干分项并具有具体的教学目的,所有教学目的必须是可量化、可测定的,便于实施和学业评估。培养能力是实施模块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分析和判断能力,交际和公关的能力以及以及利用最新杂志信息和现代传播技术获取的资讯更新知识及技能的能力。

(三)国家农民协会

在英国,国家农民协会的主要主要职能是听取和反映农民意见,并替农民进行各种调研。目前,国家农民协会已有相当大的实力和影响。该协会设有专门的出口部,成立了农产品贸易公司,主要负责小麦、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销售,并帮助农民贷款。

(四)农业合作社

英国的农业合作社也发挥着巨大作用,英国最早的农业合作社是发源于曼彻斯特的由300多个小合作社合并而成的COOP合作社[10]。该合作社于2002年与约克郡消费合作社合并,现在已经成为一家经营时间最长、经营状况最好的全国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是用极少的的人力经营者全国15%的可耕地[11]。每年的生产计划由农场经营者提出报上级公司同意后实施,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送到合作社所属超市销售,这就大大缩短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真正实现了农民向农业工人的转变。

(五)私人出资办的农业研究机构

这些研究机构有的侧重于应用研究,如动植物育种、畜禽防疫、水产养殖等;有的侧重于动植物生理、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结构、土壤肥理、生物固氮等基础科学的研究。英国设有4种专门机构,即大学、三年制的农学院、农业专科学校和不脱产的职业培训中心。

1.大学

大学培养的都是未来的农业专门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思考能力,毕业后一般成为农业科技研究院、经济或行政方面的负责人。

2.农学院

农学院招收的学员一般是具有1年农场实践经验的人员,培养目标一类是农业技术工人,一类是农场主、农场经理、政府机构或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

3.不脱产的培训中心和专科学校

不脱产的培训中心主要针对农业工人、农场主的子女和农场主本人的,依据不同对象安排不同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课程;专科学校则以培养农业工人为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安排理论学习和田间实践两类主要的学习课程,但理论学习的时间要占整个学习时间的80%,农作物农业机械及畜牧生产为必修课。

五、英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

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参与的主体来来自于不同层次:农业工人、农场主的子女、农场主、以及愿意从事农业的学生及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社会人员和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

(一)农业工人

在英国,农业工人可以进入专科学校和不脱产的培训中心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想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但入学前必须掌握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他们的必修课是农作物农业机械和畜牧生产,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视理论在知识的学习,只有20%的时间在田里或车间参加参加实践活动[12]。

(二)农场主的子女

在英国,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时享有优先权,他们可以进入不脱产的培训学校学习,也可以中学后直接升入农业学校学习。

此外,在英国为所有接受继续教育以及14~19 岁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尤其是那些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提供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11]李春光.国外”三农”面面观[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77,83.

[2] [5] [8]杨茹,宋国恺.国外农民的职业培训[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90,94,93.

[3]同上,92-93.

[4]梁艳萍.发达国家农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07):25-27.

[6]李景光.英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 J].教育与培训,2005 ( 2):27.

[7]刘英杰,张凯.英国的农民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J].世界农业,1986.6.

[9]李晶宜.英国农业职业教育概述上[J].eBook. 2009-3-25 22:39:40.

农业教育研究范文3

论文摘要:本论文在进行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盐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剖析盐域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基础上,找出问题,提出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以推动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呈现了开放搞活和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全面走向市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新挑战。

一、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盐城市农业职业学校目前主要有四家: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建湖二职中、东台二职中。

1、盐城农业学校建于1952年,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省部级重点学校,长期开设果树、农学专业、2004年3月,盐城农校升格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类职业中学,江苏省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设有13个专业,50个教学班,师生员工3000多人。

3、江苏省建湖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省级重一皇职业中学,学校化于建湖县东郊钟庄镇,学校设有现代农业、园林等专业,为学生成才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

4、苏省东台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创建1968年,是一所省级(国标)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学校拥有多种经营、半自动化鸡场等20多个文习场地和多种经营等专业实验室。

二、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1、盐城农校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农校培养的是实用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WwW.133229.cOm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市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盐城市的四所农业职业高中之一。教学的组织模式和盐城农校是一样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学制为二至三年,但是它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三、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盐城市农业学校办学方向不明晰

随着盐城丁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许多农业职校把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纷纷停办原来的涉农专业,改办而向城市的机械、电子等专业,农林专业规模相当小,2008年盐城中职招生中涉农专业仅占2.2%,且多为参加汀苏对口单招升学班,加入应试行列。许多农业职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思想相当严重。

2、盐城市中等农业学校生源下滑

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7—2000年盐城市农业巾专经历了历史性转折和困境,前:年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但到2000年,农业中专招生人数严重下滑四所不同层次的农业类学校学生培养米看,都存在着在招生规模不断扩的同时,农、啦类学生招生比例不断下降的明显反差。

3、生源基础素质差

从盐城农校近十年录取学生的平均成绩统计(见表)可以看出.并轨前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较高,但并轨后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到了2004年以后,入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还不到300分。这是由于招生困难,中等农业学校为了维持办学,文化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愿意读农校,还得招收进来培养。

4、办学经费不足

农业学校的建设起点普遍较低,财政投入少,收费低,基础设施差,实验设备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装备不足,实习基地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5、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严重缺乏专业教师,所以中等农业学校不得不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员从事专业课教学,有的外骋人员甚至只会操作不会讲,有的只是为了一些课时费而上课,责任心不强。

6、农业学校办学模式封闭

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于是出现了“教室里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于适用性很强的农学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已经严重的不能适府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7、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业中专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基本满编,甚至趟编。农科类毕业生对口从业率不足20%。许多毕业生走上外出务工的路子。

四、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存在不少的问题。经过分析现阶段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笔者提出发展盐城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前途、相对于其他职业学校,积极“投身科教兴农主战场,坚持为‘三农’服务”,必须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

2、实行农业专业优惠政策

当前盐城要通过招生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职教意识加快盐城农业职教免费的步伐,可以以职教券的形式实行减免费政策.实施农贫同学生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政策辅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费减免、校内赞助等措施。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感受“大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展科学研究,把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上来,小断更新知识。并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

突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长期单一部门办学的管理格局,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盐城市应加大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力度,从以下几方面蕾手培养农业职业教师:一是要依托1-2所高职院校人力培养巾职师资;二二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和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6、改进办学模式

农业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按照“产教结合”的教育思想,根据学习需要,自己从电脑网络中查询信息、最新资料等;图书馆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查阅或复印材料,使用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活”教材。

7、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毕业生的就业。

农业教育研究范文4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 050000)

摘要:通过对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从树立农村创业教育新理念,构建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增强高校农村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农村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50-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B141JY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齐晓东(1970-),女,河北平山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甄晨光(1980-),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刘春秀(1965-),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0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面对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势在必行。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有知识、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创业型人才。因此,加强高校农村创业教育,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到农村创业实现就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缓解就业难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创业教育观念的陈规性 尽管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与招生工作全校动员,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处于中心地位的情况相比,创业教育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高校仅仅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之一,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和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农村创业教育更是较少涉及。

1.2 农村创业教育专业化程度不高 有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还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全过程性;还有些高校只局限在创业实际操作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比如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设计活动”等,尽管这些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但是由于没有完整的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难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大多数高校都不重视对农村服务意识的培养,直接服务农村的专业寥寥无几,针对大学生的农村创业教育几乎没有。

1.3 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随着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不断增多,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相当于建立创业教育学院或创业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设施配备良好、功能齐全等硬件环境,各高校在师资配备上比较薄弱,目前多数学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或从事大学生招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辅导员等。这些老师最大的不足就是自己没有创业经历和经验,更加缺少创办过农业企业的企业家、创业者的课堂参与,农村创业教育教学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课程传授,当面对纷繁复杂的企业咨询和后续支持服务时,很难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高质量的农村创业指导服务。

1.4 缺乏科学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农村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良莠不齐,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校缺乏完善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基本上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来评价考核,但是农村创业教育的质量受到创业政策、创业环境、学生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农村创业教育若要按质按量地落到实处,高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2 高校农村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这就要求加快高校农村创业教育改革步伐,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服务。

2.1 树立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的新理念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有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深刻认识实施创业教育尤其是农村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村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把农村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将农村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核心指标考核体系之中,要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系统的农村创业教育理论和针对性的创业指导,调动全校力量共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吃苦精神教育,为农村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创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2.2 构建专业化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培养具有农村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适应农村创业,热衷于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构建专业化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完成该目标的重要抓手。农村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创业理论课和创业实践课。农村创业理论课在讲授农村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践操作等方面知识的同时,将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纳入农村创业理论课中,同时将“三农”知识融入所有创业理论课程,使学生能接受到更全面系统的专业化农村创业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业实践课可通过邀请一些从事农业创业研究的专家和有农业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针对具体案例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指导;通过开通大学生创业教育网,开设农村创业教育专栏,加强农村创业教育资源建设,宣传国家和省鼓励支持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政策措施,分享各地、各高校开展农村创业教育成功经验,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传播创业理念、创业知识,搭建创新、创意、创业平台,激发大学生农村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农村创业实践中;通过创办大学生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富民协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形式,广泛搭建渐进式农村创业实习实训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农村创业实训舞台和机会,增强其创业的能力与信心;通过举办“农业项目创业计划设计大赛”、“农产品营销大赛”等各级各类农村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进行农村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农村大学生创业技能。

高校应当依据农村创业教育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规划农村创业教育的分段实施,以保证学生从跨入校门到毕业走上创业之路,从在校学习到创业实习实训,都能接受到相应的农村创业教育与指导,真正做到把农村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关注全程化开展农村创业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各阶段的农村创业教育内容相互贯通、有机衔接。

2.3 加强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从事农村创业教育的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必须是综合性的,不仅要掌握农村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要足够“三农”知识,了解农村创业政策、农村创业形势、农村创业程序,具备开展学生工作的相关经验等。目前高校的农村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并不理想,高校加强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其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说来,一方面,重视对从事农村创业教育的人员在职培训,完善培训机制,培养其满足创业咨询岗位工作要求,具备信息采集和整理技巧、熟悉政策法规、诊断并提供解决方案、实施培训服务、方案执行服务和后续服务等专业的咨询服务知识和职业技能,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注重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实践锻炼,要注重农村创业成功或失败个案的积累,组织从事农村创业教育的人员开展农村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对学生一对一的咨询辅导实践,对学生农村创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创业师资农业实践基地,通过参观、座谈、挂职等方式了解农业企业的人才招聘流程、选拔标准、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等情况,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切实提升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外聘相关专家和有经验者参与到农村创业教育团队当中,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出发传授经验,进而提升整个农村创业教育的水平。

2.4 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高校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体系与社会评价体系相统一的评价考核体系,以此来增强学校各部门强化农村创业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农村创业教育效果,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农村创业就业。

农村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高校为培养农村创业人才,对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培养过程中评价,在评价中完善和提高的动态理论体系,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同时,农村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还必须对农村创业的技术成果、技术指标、市场前景进行评价,对创业团队的整体结构、创新能力等评价,大学生创业为获取风险投资者的资金投入还须接受风险投资者的评价,因此,农村创业教育评价也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只有做好农村创业教育评价工作,做到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农村创业的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于农村的新型创业者。

农村创业教育校内评价是指学校的考核督导部门对相关院系、相关部门农村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同时加强对从事农村创业教育人员的科学管理,对他们的履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进修学习、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工作的参考依据之一,对评价不合格的人员,严格执行“优胜劣汰”,及时调离工作岗位。校外评价包括学校聘请咨询专家、投资家、企业家、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对学校的农村创业教育质量、效果、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等进行考核与评价。农村创业教育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评价考核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对于高校农村创业教育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保障了评价考核的质量,同时也为农村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关朋,孙云龙.新农村视域下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7.

[2]徐秀芳.建构主义视野下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3.

[3]田建伟.大学生农村创业工程的路径选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4]竺正海,肖红霞.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5.

[5]李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创业教育[J].农业经济,2008,8.

[6]刘景宏.关于高校创业教育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5.

[7]桑大伟,谢富纪.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

农业教育研究范文5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在组织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严格按教育部和辽宁省招考办相关精神和要求,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学校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相关文件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考生的复试过程中,特别注重考核考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考查,以培养层次高、社会需求多的复合型人才。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全面考查、公平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进行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录取工作。

2完善教育保障体系

目前,我校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研究生教育经费比较紧张,为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学校准备从完善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入手,实施以下改革措施:

(1)加大科研经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2)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校友、科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吸引校友、行业企业通过教育捐助和设立奖助学金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提供支持。

(3)建立研究生培养导师承担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使学科、导师之间就创造研究生培养条件、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展开竞争,提高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学校通过调节招生指标,对科研课题及经费充足,培养条件好,培养质量、管理水平高的学科、导师实施招生,研究生分配名额倾斜,但倾斜增加的研究生培养经费由导师承担。

(4)开拓与用人单位产学研办学的渠道,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承担研究生培养的集中实践环节和做毕业论文所产生的费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1任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绝大多数为具有工作实践经验,学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起步比较晚,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因此,选用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且具备良好师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任课老师尤为重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每年都会选拔具有丰富农业推广理论和经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来担任授课任务。与此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农业推广师资队伍的综合培训工作,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教育研讨班和师资培训班,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教育理念、专业实践、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

3.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研究生管理的关键力量。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科技创新、责任心强、师德高尚、有能力跟踪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渔业领域专业型硕士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为了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非常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积极引进人才、支持在职教师进修、加强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科梯队建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师制。学校既注重扩大导师数量,又非常重视提升导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首先,实施导师遴选条件改革;其次,建立导师学习和学术交流制度。一方面,通过导师指导小组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发挥老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新导师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对新导师就导师职责、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鼓励并组织导师参加国内外实践教学培训活动,促进导师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充足的师资力量为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严格规范质量管理

4.1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和规范学习要求

课程学习是渔业领域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既要使研究生掌握更多的农业推广理论、专业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国内各培养单位普遍存在农业推广硕士课程的课时少、缺乏专门教材的现状,我校教师在授课时充分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课程设置需求,着重加大实践应用方面的课程量,增加案例教学研讨的比重,在保证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的基本要求外,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安排教学计划。为充分保证授课质量,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除了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期间加强考勤外,还会派专人定期进行课前和课后的考勤。

4.2加强课程考核及考风建设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积极认真地学习课程知识,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进行了严格规范的考核。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或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借鉴学术型研究生考风建设的经验,学校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日常的考勤记录,确定学生考试资格。每次均由研究生学院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和考场,在校内抽调责任心强的教职工任监考、巡考人员。严格的考勤制度、规范的考试安排不仅端正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展实习、实训考察,能使研究生实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和启发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和写作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应用所学的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实践推广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安排研究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学习考察,要求授课教师在实习中结合实物授课,进行案例教学。在学习考察过程中,学校还聘请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使研究生们能与这些专家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和探讨。此外,学校还定期聘请校内外渔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专场讲座,以拓宽学生们的专业视野。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大连汇新钛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设立了研究生实训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为渔业领域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场所。

6规范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对学位论文质量、研究成果水平至关重要。学校要求渔业领域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取自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我校从单纯的研究类论文过渡到研究类、调研报告类、规划与设计类、研发类和总结类这五种类型的选题。要求选题应当具有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近的先进性、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可行,更强调其社会需要性。选题能充分体现选题人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现代渔业技术推广、渔业资源保护、开发、水产品加工利用等问题的能力。为使研究生做好选题工作,我校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和学生应定期进行论文选题研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研究生确立选题方向后,由其导师组织相关专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研究生学位选题无创新点、重点不突出、研究手段滞后、缺乏社会专业特色,或者研究生不能按时完成论文,研究生学院则要求其限期修改或重新开题,由导师组织专家再次进行检查。

7规范论文评审答辩

7.1学位论文盲审

我校对专业型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审制度,着重审核以下内容:

(1)综合运用理论、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保护、开发和利用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研究的工作量大小和技术难度;

(3)论文研究所体现的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论文研究(或项目设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7.2严格规范答辩程序

农业教育研究范文6

以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为例,近些年在地市和县级政府的推动下,经过多次资源整合,县域管辖的原农广校、农机校、广播电视大学、技工学校、成人学校等都并入县级职教中心,形成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辐射到乡镇的职成教育网络,其主体是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因此,本文研究的对象“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指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专任教师队伍。

2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对随机抽样选取的25所农村职业学校,547名专任教师发放问卷,回收539份,有效问卷501份,回收率98.54%,有效率92.95%,同时先后对5所农村职业学校开展现场访谈等方式,总结出目前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数量有待增加。从调查情况来看,我省多数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由于地处偏远,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不强,存在教师队伍缺员的现象。同时,很多农村职业学校人员编制已经占满,但是行政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比例偏高,专任教师比例偏低。并且还存在发展过程中专业调整过快,形成专业设置比较分散,导致各专业的教师数量较少,在现有公办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下,学校编制和专业调整之间产生了事业动态发展与人员固化之间的矛盾。2)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结构有待改善。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结构问题在专业教师数量和“双师型”教师比例上体现比较突出,主要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文化课教师占比相对较高,部分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正常专业教学的要求。同时分布结构不合理,以各个专业生师比计算,有的专业教师数量偏少,有的专业教师数量偏多,专业教师在各专业间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再者就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生产实践经历不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3)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有待加强。部分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意识不强,一些转岗教师或跨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专业对应的行业前沿知识和企业新技术掌握不够。同时,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指导实习实训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落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如现代种植的实用技术与传统差距较大,致使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面临很大挑战。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即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没有在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中形成常态,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实践不足,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不高、应用较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用层次不够,农村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的知识和能力严重欠缺。再者存在部分专业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内动力不够的现象,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一些学校部分专业课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淡薄,加上学校对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措施不到位,使部分教师产生消极思想,不重视本身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最后就是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骨干教师比较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渠道不通畅、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到位,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对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的力度不够,培养机制没有形成常态化,部分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形成骨干教师的团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