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例6篇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1

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这既是运用邓小平理论,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符合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正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促使知识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只有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才能使“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发展。据此,我认为,如何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既是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大讨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跨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根本途径。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科技、经济的相互关系

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和跨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应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首先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我体会,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出发,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线,揭示出教育、科技、经济(含社会发展,下同)构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发展整体。小平同志以放眼世界的气魄,把握时代精神,高屋建瓴地把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直接联系起来。他不是把教育作为孤立的事物来看,而是从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战略高度来看待教育,揭示出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本质联系,指出它们构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发展整体。其中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二层,发展生产力主要靠科学与技术。针对当今世界(尤其在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已超过其它生产要素贡献的总和,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第三层,发展科学技术要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小平同志的整个思路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基础又在教育。这样就通过发展生产力这条主线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与教育从本质上联系起来。早在1977年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讲得更清楚:“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并明确指出:经济、教育、科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是小平同志教育理论的核心,把握了这个核心,就把握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改革的方向。这个理论核心决定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也指明了我们改革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方向。邓小平同志教育理论的核心实质是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来揭示教育的本质与功能,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马列主义、思想在教育问题上,主要研究教育是从属于谁,为谁服务的问题。在任何阶级社会,教育都有阶级性,教育作为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为巩固和发展本阶级的政权利益服务。但是只强调教育的阶级性是不全面的,过分地强调阶级性甚至会走向反面。十年“”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大革文化的命,结果使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他指出:“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深刻地说明,劳动力培养靠教育,科学技术发展也靠教育。人在受教育期间,是一种可能的劳动力,通过教育才能使他们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从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是通过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因而,教育具有生产性,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教育这种生产性,以及它与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联系,深刻地提示了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正因为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生产性,即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所以必然同经济振兴、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高度,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方针。同时,他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强调在现代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培养人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小平关于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巨大贡献。

邓小平正是对教育、科技、经济互相关系和教育本质与功能的深刻认识这一理论核心出发,构建了教育理论新的大框架,形成了教育理论的完整体系。一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战略重点地位;二是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思想;三是确立了教育应承担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战略使命;四是确立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正是邓小平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思想,为党中央制定“科教兴国”宏伟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具有跨世纪意义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主席郑重宣布:“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等基本方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二、当今世界高教改革的潮流是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并强调“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科技、经济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对教育本质、功能的深邃认识正是来源于对当今世界的敏锐观察与深刻剖析,是对现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高教改革的高度概括与升华。从世界的近、现代史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伴随的产业革命都会导致一场高等教育的大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一次大的飞跃。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以蒸汽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相伴随的产业革命,引导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一次大的改革。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倡导了大学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思想,柏林大学首先突破经院式教学的旧人文教育模式,开创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教育的先河。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以电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与产业的第二次革命,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美国以及后来扩大到欧洲等地出现了以“康乃尔计划”和“威斯康星思想”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第二次大改革,高校走出“象牙塔”,逐步形成“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等教育三大功能。20世纪中叶,计算机问世后,引发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空间与海洋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群体相继出现,并迅速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p#分页标题#e#

现代科学技术呈现高起点、高速度、短周期、综合化、整体化态势。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学科互相渗透、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强烈辐射和全面渗透,正在导致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大改革。在我国,这种融合和渗透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说:“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推动着整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产业的经济增长率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GDP增长的70%来自科技进步,日本65%,我国25%;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80—90%,我国为30—40%。这就使经济模式由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劳动经济”(劳动力密集型经济)、第二次产业革命中“资源经济”(资源密集型经济),向“知识经济”(知识密集型经济)过渡。冷战的结束,多极世界的形成,经济竞争更加剧烈;而经济竞争,国家整体实力竞争,包括政治、军事上竞争,归根结底都是科学技术竞争,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竞争;高等教育成为这场竞争中的制高点,谁能抢先占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赢得这场竞争。在这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下,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世纪之交,一场新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世界各地蓬勃展开。美、德、日、俄、韩等国家的政府或高教界都纷纷出台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对策措施,都在探索如何主动参与、积极推进这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在探索在现代科技革命、经济竞争中高等学校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发展方针。

在这场新的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高等学校的功能发挥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既不限于第一次改革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也不限于第二改革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第三次大的改革是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也正是这种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促进了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高等学校成为科技革命、经济竞争中的人才源、科技源、信息源和动力源。1997年7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教育会议上,中国国家教委周远清副主任提出:“在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使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21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所以,可以说跨世纪的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大潮是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是教育、科技、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三、跨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大力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

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给高教改革带来极好的历史机遇,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我国高教改革提出极为重要而紧迫的要求。面向新的世纪,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应当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在观念、体制、模式、途径等方面,全方位、深层次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实现教育、科技、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体系。

第一,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特别是改变“为教育而教育”的封闭式教育观念,树立“大力促进科技、经济发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开放式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为教育办教育的观念禁锢着人们头脑,学校从自身的需要来考虑事业发展,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质量。在新旧体制交替、新旧习惯冲突、新旧观念碰撞的背景下,必须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人才质量观和事业发展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转变。在人才质量观上,要从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出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来研究人才质量问题。应重点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自身发展的个体和群体新要求,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对未来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新要求,研究21世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制定21世纪各类高级人才的培养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改革方案。在事业发展观方面,要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上来考虑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不能超越社会经济需求而盲目发展教育,又不能因教育发展滞后而束缚经济的发展。在突出质量、效益前提下,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真正起到教育促进经济、科技发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第二,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必须从改革教育体制抓起,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高教管理新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带来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在相继出台了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和科技体制改革决定之后,中共中央在1985年公布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科技、教育这三大体制改革决定互相呼应,联为一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济体制改革有突破性进展,促进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近几年取得显著进展。但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加大力度,大力推进“共建、联合、调整、合并”八字方针的贯彻,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性进展。在高等学校改革管理体制、调整结构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还应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工厂企业的合作办学,实行全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教育、科技、经济体制改革共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自然科学;新课标;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教学资源

新课改运动的普及与推广要求基层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落实其大力倡导的先进教学观点以及理念,并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对所运用的理念进行不断创新与发展。这就奠定了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标理念、贯彻新课标理念、革新新课标理念的重要基调。笔者身为一线小学自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新课标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将个人的一些认识与见解归纳、总结如下。

一、恰当、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之一,在此背景下,各行业各领域都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最充分的运用。教育界也不例外。《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更是在其教学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师应当从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笔者认为,新课标之所以如此倡导,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自然学科中的恰当运用,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兼顾学生的学习差异。以下的教学实践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人的进化”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出示了一组猫、狗、大猩猩等不同动物以及人的幻灯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回答哪一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通过观看图片,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大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通过图片对比的方式,比较了人与大猩猩外部特征的相似之处。例如,人与大猩猩都能直立行走、五官长相位置大致相同、都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都能灵活地用手拿东西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有效扩充了课堂容量,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学生对于“人的进化”这一知识点具有更为浓厚的探究兴趣,而这很显然为他们在高涨的学习姿态下积极、主动地融入“人的进化”的具体学习活动之中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运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灵活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

“学中做”“做中学”的观点,即鼓励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夯实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与此相适应,《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持有相类似的教育观点:“教师应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切实发展、提升自身的自然科学修养及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在践行这一先进教育观点时,应当从所教内容出发,从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精心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充分诱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同时,又要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教学了“种子植物与非种子植物”这一节的相关知识点之后,笔者就将学习的阵地由课堂转移到了校园这一广阔的空间,要求学生利用校园内丰富的植物资源,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哪些植物是种子植物,哪些植物是非种子植物。这一学习形式新颖别致,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格外高涨,他们全都自觉且积极地投入到了实践活动之中。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学生既懂得了植物可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两大类,同时,更是通过认真观察植物落在地上或者是长在树枝上的种子,对其属性进行了科学、正确的判断。例如,广泛分布在校园中的松树属于种子植物,而潮湿、阴凉处的苔藓则是非种子植物;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是在外的,像银杏、云杉等;而有些植物的种子外则有果皮包被着,像玉米、菜豆、向日葵等;有果皮包被的最大意义是能对植物的种子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进而有益于其传播……如此,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与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植物类别进行划分的过程,更是他们回顾、复习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而建立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该项教学实践案例充分证明了小学自然学科灵活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益。

三、合理开发一切可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各地区、各学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统一、划齐的要求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合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笔者认为践行新课标这一理念的优势在于,能使得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学变得更为契合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而显著优化、改善最终的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也能因此得到更好提升。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观点。如,在教学“保护大气”这一知识点时,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同父母一起,对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大气保护标志、环境保护标志进行充分的搜集与整理,这一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使得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环保标志,更使得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大气、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教学反响异常良好。又如,“土壤的成分”这一内容涉及“土壤的保护”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了相关的内容之后,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对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土壤遭到破坏后的严重后果以及有效保护土壤的措施方法等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这一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既有利于学生信息搜集、归纳能力、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切实进步与发展,同时,更能使得学生自觉树立起“保护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一端正的价值观念,而这恰恰正是“土壤的保护”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追求所在。一言以概之,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教学资源,这对于优化小学自然与科学的实际教学效果、真正促进小学生自然科学素养的更好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总而言之,新课标的先进教育理念为小学自然学科正常组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发展方向。对此,小学自然学科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新课标的观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灵活运用。这既是迎合新课改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又是切实优化、提升小学自然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促进小学生自然科学素养显著进步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林美玉.“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素质

21世纪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新时代的特征,体育教师应通过继续教育增强以下素质。

一、增强民主意识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师道尊严”是一个不能触犯的,它倡导的是一种“惟师”教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现在我们虽提倡“尊师爱生”“因材施教”,但还是把“尊师”摆在首位,将教育对象看成是可以任意揉搓的材料。

我们提倡民主意识,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反动。首先,平等是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被教育者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其次,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创设宽松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在体育课中心情舒畅,没有压抑,无拘无束,快活地进行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体育课成为一种快乐体育。再次,我们所说的公正,是说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做到“有教无类”,别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二、增强法律意识

有些学校让体育教师充当维护纪律的“执法者”,凡是违纪的学生都由体育教师来处理。听说过一件事:一名学生在校违反了纪律,被叫到体育组,一名年轻体育教师问他:“这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体育组。”教师说:“不对,是宪兵队。”还踢了学生一脚。类似这样体罚、打骂等违法现象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要求每个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必须熟知并遵守与教育、教师、中小学生有关的法律,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遵纪守法,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才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才能使学生长大后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三、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

竞争并不排斥合作,而且要求合作,体育教师在竞争中必须合作,因为培养新一代不可能是某一个学科、某一位教师的责任,只靠一位教师也绝对培养不出合格的新一代。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所以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只有进行充分合作,才能做到扬长避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

四、增强自我意识

体育教师应正确地认识现实中的“我”、回忆中的“我”、理想中的“我”和反射中的“我”。通过这样不断地总结、回忆和反思以及经常进行教学后的反馈,教师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人生航线,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充实自我,给自己提出新目标,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以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选择最佳的教育途径,运用精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增强利用网络技术的素质

随着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有些条件好的中小学已经给体育组配备了电脑,但大部分是在打游戏。青年体育教师在利用网络技术时,至少要具备两种能力,即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的能力和预防与控制网络技术的负面效应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了解网络知识,掌握技能,以适应今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网络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问题,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例如如何处理无穷无尽的信息和网上文化垃圾。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能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技术,并掌握教育干预方法和手段。

六、增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素质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一度只是一个理想要求,教育科研的任务大都落在高校及体育科研专门机构人员的身上。然而,由于搞科学研究的人员不参与基础教育,很少到基层(中小学)了解实际情况,所以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研究出来的理论脱离实际,成为空洞无用的理论;要么这些理论不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理解和接受,更谈不上应用于实践。对农村中小学来说,尤为如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努力学习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体育科学研究。为适应各地区体育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针对本地区体育教育的问题,进行切合实际的体育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体育教师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同时,增强与新时代相符的素质,从而形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完备的素质结构以胜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4

一、坚持“三个致力于”的学会工作总体思路。

创造性的开展学会工作,认真抓好目标教学、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初高中毕业班教学指导、第四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和第八届教研教改“双成果”论文评选等项工作。

二、总体工作目标:

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工作都要立足于出成绩、出成果、出队伍、出名师、创一流,为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研究的长远发展而有序的开展工作。

三、工作方法:

抓住两头、当好中介、深入实践、调研分析、把握整体、突出重点、网络联系、集思广益。

四、具体措施和要求:

(一)积极围绕素质教育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

本学期,教研室要多次召开工委、乡镇(校)业务校长会,各学段各学科要多次召开中心教研组长和兼职教研员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传达上级精神、布置工作任务、传递教改信息,并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好全体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举行教材教法辅导和专题讲座。

(1)小学学段进行新教材辅导。

(2)初中学段除暑期对六年级教师进行培训外,还要分阶段对六年级语、数、外新教材进行辅导和初三年级教学辅导。

(3)各学科教研员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本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部分学科举行“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讲座。

(4)如何撰写教改试验方案和加改实验报告。

积极探索“轻负高质”的途径和措施。教师要按照《市九年义务教育学科素质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认真钻研大纲,吃透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突破备课和讲课两个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学期初,教研室将制定《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以此作为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狠抓课程计划的落实。各校要切实上好考查科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准随意增、减课时,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外作业总量。教研员下乡检查指导教学,要把检查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并将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向主管领导汇报。小学学段结合上学期县教研室对全县小学考查学科质量考查的检查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向全县通报。

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活动课,加强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教研室要加强对活动课的研究与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指导学校把活动课程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上。要认真开展“创新周”活动。各校要根据县教委要求,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做到“活动时间、内容、指导教师、学生”四落实。创新成果包括: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研究性论文、科技方案设计、科幻作品等。要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月上旬,乡镇中小学以工委为单位(国办校以校为单位),将创新成果集中展示与交流。月中旬,将优秀创新成果报教研室参加县级评选。

根据县教委关于开展第四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认真开展好“双优课”评选活动。各工委、乡镇教委和国办校要制定好实施计划,成立评审小组,广泛发动。做到人人展示,层层评选,发现典型,推出优秀。本学期完成工委和国办校级的评选工作,并将参加县级评选的“双优课”人选报县教研室。要结合评选市、县级教改积极分子活动,深入开展“名师创名法”活动。要结合评选市、县级教改积极分子活动,深入开展“名师创名法”活动。要结合评选市、县级教改积极分子活动,深入开展“名师创名法”活动。

根据市局精神,继续举办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今年的竞赛范围为小学五年级语文、数学,初三年级语文、外语四科。各校要认真组织,做好辅导工作,加强对特长生的培养,力争取得好成绩。加强对山区、库区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学指导,教研员要多听推门课,从中发现问题给以及时反馈和指导。把教研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基础薄弱校的指导上,各学段要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重点的改变1——2所教学基础薄弱校的面貌,以提高我县整体教学水平。

(二)以教研工作的创新,促进教学工作的创新

各乡镇、校向教研室申报立项的教研课题要认真研究运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已取得那些经验和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数据资料是否归档?下一步怎样做?在基层自查的基础上,县教研室要进行抽查。进一步加强考试评价的研究。在试行县教委下发的《县小学考查学科教学质量考查指导意见》的同时,本学期制定《县小学考试学科分项检测、等级评价的指导意见》。各工委、乡镇、校除组织好在小学就读的六年级教师参加县级教研活动外,还要协本学片六年级教师的二级教研活动。乡镇、校认真组织所属六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

(1)组织六年级教师到初中听课观摩。

(2)本片初中教师送课到六年级。

(3)提倡学片集体备课,共同开展教材分析、教法研究等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讨活动。进而避免六年级教师教学的小学化弊端,大幅度提高初中整体教学质量。

认真搞好第届教研教改“双成果”论文评选活动。各乡镇、国办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进行层层评选,以此调动广大教师撰写教研教改论文的积极性。各工委、国办校按要求于11月20日前将评选的优秀论文统一报县教研室办公室。充分发挥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开展教学研究。各级领导要切实抓好各学段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工委、国办校的中心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活动,学校学科教研组利用教学研究时间,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理论,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提倡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和评课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确定重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教师依据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革教学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课题,选定其中一项进行研究与实验,也可联系教学实际,围绕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选题,题目宜小不宜大。

(三)深化素质教育目标教学与推广工作

继续抓好中小学目标教学试验校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小学分别对5所不同层次的目标教学试验校的目标教学盯住不放,进行经常性指导,同试验校领导和教师一起进行成果总结,并在面上推广,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课题研究需进一步深化。在学生的情感、动作技能的评价上还需认真研究与实验,完善实践操作技能与学习情感的测评要求,逐步完善各学科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各学科都要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继续加强教学检测与评价的研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有关学科教研员要按照大纲和教材要求,拟好单元(章)形成性检测题和终结性检测题,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

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目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准确恰当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加强学科德育和美育。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要面向全体。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学生“五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加强目标教学管理。教研室要加强对目标教学的过程管理,要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发现典型,总结经验,适时举行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进行推广。县教研室及各学科教研员要全面掌握全县中小学目标教学情况。

(四)认真搞好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

全面做好首轮课改总结。各学科要对高质量的课改成果和典型经验进行推广,适时举办课改成果展示活动,为新教师传经引路。开好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推动会,认真学习上级精神和课改文件,进一步明确新一轮的课改任务和工作思路。搞好新大纲新教材的培训工作。高一各学科教师要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暑期新大纲新教材的培训活动。县教研室高中组教研员有计划的进行学科培训,或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高一教师要认真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对新、旧大纲和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进而把握新大纲、新教材的内容要求,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加强专题研究。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以专题研究为切入点,加强优化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采取滚动发展式的研究模式推进研究工作,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的质量。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分类辅导、分层讲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对于分层讲评,各校要认真研究试验,争取早出成果。教研室对高一教学加大宏观调控和指导。每月召开一次学科会,通报教学情况,解决前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讨下段的教学进度。在学进度的基础上,加大教学调控力度,组织期中、期末两次统一练习、统一评估,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五)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与推广

搞好《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培训,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学纲、掌握教材内容体系,研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开好信息技术课打好基础。教研室和各高中校要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创造学习机会,并搞好《信息技术》新教材的使用指导工作。本学期还要组织教学实况的摄录像技术培训,以提高学校摄像人员的技术水平。各学科组在教学研究与指导中,要积极倡导把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注意引导示范,有层次地逐步推进。要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技能和使用效果列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以激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继续抓好中学有关学科参加市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课”评选人选的跟踪指导,迎接市级验收。为发挥其示范作用,举行初中数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展示课2—3节。认真做好部级、市级和县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日常指导工作。部级、市级实验校要做好试验结题的准备工作,学期末完成学校和实验教师的课题实验报告,总结出本学科和学校的整体实验成果(包括优秀课、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软件。优秀论文等)。县级实验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实验计划,加强实验课题的过程管理,力争做出成果。乡镇、校也要抓好自己的典型。加快我县教研网建设,构建学科教育信息资源库。各校要尽快完善学科组计算机的配备,逐步建立学科网页,加大学科教研创新力度。各校装备信息技术室要执行县教委的统一标准。初中校要做好信息技术室的装备工作,为年季开设信息技术课做好准备。

深入基层校检查指导。通过查看教学设备、听课、与教师和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指导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搞好课堂教学。努力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力争使中小学常规电教媒体普及率达到90%,高中信息技术普及率达100%,初中信息技术配备率达30%。并发挥其实效性。

(六)搞好初、高中毕业班工作及高中会考研究

认真做好中考试卷及考试情况的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初中各学科将举行九年级教学讲座和教学研讨课,以引导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教研的进一步深化。高中校要认真分析今年高考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各校要结合教学实际,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班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夯实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适时召开年毕业班经验交流会。

根据年我市高考将实行“3+X”科目设置的要求,认真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发挥高考改革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为学习研究“3+X”高考方案,教研室将组织高中校领导到外地考察学习。地理、生物已为高考学科,两科教师要认真研究高考动向,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高三各科分别搞1—2节研讨课,以达统一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高二年级面临六科会考,这些学科要狠抓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六科会考全部过关,优秀率上新台阶。

教研室将经常深入高中校听课调研,了解掌握各校的教学情况;经常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传达上级有关高考和会考的精神和信息。教研室对高二和高三个课教学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学期末进行一次统一练习,统一评估,了解各校的教学情况。月份高三语文学科举行话题竞赛;月政治学科开展一次对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的演讲比赛;根据“3+X”高考模式,将组织一次学科与学科间的小综合竞赛活动。

(六)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内部建设

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关于“三讲”、“三个代表”的有关论述以及《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学习全教会文件,深刻理解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有关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县教研室《端风正纪“五不准”守则》及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师德修养,增强事业心和使命感。

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业务,更新知识,特别是学习掌握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练好教研基本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按照市教研室《区县教研室专职教研员业务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县教委《教职工岗位责任考核暂行办法》,完成好本职工作。继续开展“五个一”活动。

(1)每位教研员重点联系一个乡镇,了解掌握教学工作的各种情况。

(2)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搞一个系列讲座。

(3)每位教研员有重点的培养一批学科典型。

(4)每人确定一个教科研课题,一年出阶段性成果,三年出终结性结果。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作用;创新;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59-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信息化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学习的各个层面都打上了信息技术的烙印,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本文就笔者所了解的信息化教学做了阐述,围绕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和理科实验教学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论述,提出创新性与启发性的学习途径。

一、中小学目前教育现状

教育是立国之本。传统的教育思想,重思辨内省,轻实证外求;重求同顺从,轻求异创新;重整体综合,轻部分分析;重直觉领悟,轻逻辑推理;重目标结果,轻过程方法。学生受这种教育的影响,在学习上专注死记硬背,偏离了学习的根本,一知半解或是对学习不求甚解,忽视了学习的创新,失去了学习能力,个性特点难以得到充分展示,因噎废食,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鱼。”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则是相反,对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方法更为注重,片面强调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对今后学生的社会发展也产生巨大影响。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采用的是一种文化熏陶。且教学具有系统性,管理严格规范。但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不到发展和培养。

二、在信息教育中渗透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面对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严峻挑战,通过传统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的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信息技术素养,深化教育信息课程的推广使信息技术教育及学科教育达到平衡与融合日益迫切。由于教学实验的限制,学科教育的教学中往往会面对许多困难,信息教育的推进使得学科教育的原理与过程变得更为直观,概念更为清晰,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学科教育感官变强。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倡导新型教学方式与理念,从而使培养创新人才与技术的科学教育得到落实,导入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积极管理建设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营造深层教育信息化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将讲授的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进一步的贡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相较于传统教学所带来的扎实的基础优势,也存在很多难以弥补的劣势。而当代信息教育的发展,则充分地印证了学习兴趣的观点。信息教育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一步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浓厚热情,多媒体教学使得原本抽象死板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新颖、更直观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教育中的创新思路

1.新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范例。2012年九月开学初弘光中学初一(1)班在南京率先开办“Ipad试点班”,据南京市电化教育馆馆长陈义柏介绍,有21所中小学参与了本次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试验。目前采购的终端平台包括苹果、安卓和微软三套系统。据悉,在此次试点中,中华中学、金陵中学和雨花台中学3所高中使用的是苹果系统,南京市十二中初中部、马群中学、南京市二十四中和白云园小学使用的是安卓系统,而其他14所初中和小学使用的则是微软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学的影响使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南京IPAD班的试验也正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育上的创新,而从上述信息中也不难看出,现代化信息进入学校,发展与学科教育相辅相成的新型教育也已普遍存在。

2.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课堂的创新融合。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达到良好的融合,则逐步成为学习环境中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教学所具有的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教育下得以充分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学习更为轻松易学,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教育教学,才能不断发展。面对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使信息技术与现代学科教学相互融合,新型的课堂教育方式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适应信息教育,学校必须严格对于信息设备的管理建设,规范多媒体教学仪器的配备与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改善课堂环境,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作为学科教育的主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开展信息教育课程,对信息教育拥有较为完善的认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能力,只有达到信息技术教育与当代学科教育的良好融合才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的实现,使当代教育不断进步,对学生的人生将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先进性与创新性,一定能够成为良好教学的又一突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良好融合,能达到信息技术上的创新,提高学科教育的效率,其结果也必然能够实现二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小斐.浅谈信息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1,(20).

[2]黄海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对高中物理课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D].边沿大学,2011.

[3]孙雷.论信息科学技术对教育创新的作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4]喻丽,赵波.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J].情报杂志,2007,(5).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教育 教师素质 创新能力

一、前言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尤其是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代里,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从教育学理论来说,必须承认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中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工作是实现母语“听说读写”的基础时期,尤其是学生在掌握了书面语言之后,才能够培养出日后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的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在作者看来,语文教育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处于兴趣的培养时期,容易接受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越早接受语文教育,越容易与母语环境融合。

2.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创新不仅是教育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生存的灵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进入21世纪以后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国家振兴、教育先行”,培养并提高民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整个语文教育体系出现了弊端,引起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因素以及对中国语文知识的错误应用,严重影响了国内语文教育的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但是在新时代中,语文教育如何与其他内容的竞争,同样涉及到创新的问题。

综上两方面的阐述,作者认为,在新时代下我国小学语文必须以创新作为发展主线。但是,从现实情况而言,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创新,这就涉及到了教师教育创新的问题。

二、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整合,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在充当文化传承者角色的同时也充当文化构建者的角色。因此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

在不同的时代,教育工作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先驱,作为一名教师本身,应该具有相当高的教育素养,才能够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作者认为,一个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形成一下的教育素养:

第一,德才兼备。从某一层面来说,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频率,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更新频率。目前,随着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日益完善,教师日渐年轻化,在“德才兼备”方面的要求更应该抓紧。德是指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才是指教师业务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任何一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字,因此教师教育也应该在这四个字上狠下功夫,通过进行系统的语言教育和先进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策略,形成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因材施教。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在小学阶段甚至以前就可以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小学生更注重个性的培养和形成,新时代的语文老师必须拥有因材施教的能力,以满足多样性的教育对象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就要用友独立理解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三,独立人格。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工作的内容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结合教师教育培养,师范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基地,在学习期间并不会系统的传授如何组织学生管理和培养的事宜。

三、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创新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语文教育的政策倾向和国家投入,在高考中也适当提升了语文教育的比重,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这而言是一个无言的鞭策。那么,如何看待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创新工作?作者认为,除了常规的教育手段之外,还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从思想上进行转变

小学语文教师的思维较为活跃,但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教学工作中循规蹈矩,从不越雷池一步,造成了创新性的束缚。针对教师教育而言,就是要从思想上打破原有的约束,让教师意识到自身可贵的创新能力;这要结合当前的教育体制进行,并引入现代教育管理之中。

2.适应信息时代特征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够照本宣科、一成不变,教师教育本身也是建立在各种新资源的基础上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所要掌握的内容绝非仅仅是教育范围内的知识,也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体系,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新的信息化教育手段中。例如,电子化教室的应用技能,除了掌握操作技巧之外,还要将平时在课堂黑板上讲解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国英,沃建中.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03:59-62.

[2]付红梅. 小学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08:16-17.

[3]周玲玲,王少华. 教师教育中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与实践――以语文教师教育为个案[J]. 中国教育学刊,2014,0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