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例6篇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1

关键词:就业压力学习高职院校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76-02

学生步入高职院校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高职院校更是一个学生向社会过渡的缓冲地带,在高职院校当中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可能有些来自社会,有些来自家庭,甚至是来自学校的压力,包括对自己未来的迷茫,这些都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疾病,让学生变得抑郁、烦躁、消极,然而这些负面情绪严重的影响着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以及建议。

1目前高职学生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1.1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每个学生心中基本上都有一个大学梦,然而高职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属于较为特殊的群体,所以当高职学生步入高职学院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落差,发现和自己自身理想中的大学有着一定的差距,从而存在一定的心理矛盾。然而当下有很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高职学院很多学生都是外地的,这时有部分学生难免就会出现生活上以及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从而使其心理产生困惑,变得扭曲,出现烦躁、抑郁等心理。

1.2高职学生感情问题。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在十七、八岁,正是青春懵懂的年纪,对于友情、亲情等情感因素可能处理不当,有部分学生是离家求学的,以前一直在父母身边,可能会出现思乡、念家等情绪,无心学习,有孤单感。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院普遍要求学生住集体宿舍,所以有些高职学生可能不太善于人际交流,与同学之间以及室友之间相处可能产生矛盾,从而感觉到不适应,变得心理扭曲,浮躁、易怒等等。同时这个年纪的学生对于异性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需求,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爱情较为懵懂,所以经常会出现不安以及焦虑等等情况。

1.3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让高职学生倍感压力。根据不完全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签约就业率逐年下降,因为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变的越来越来,然而高职学生大约只有一年或者两年时间是在学校里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剩下的三分之一课时需要到社会进行实践,比如:当下在我国首都北京一个高职学生毕业正式就业工资每月平均不足三千元,然而实习期间的劳务补偿,一般标准每月是八百到两千,然而在北京地下室租一个八平米的隔断间每月就需要一千,然而高职学生大多数是生在小城镇,求学大都市的年轻人,家庭情况并不是很好,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就业压力,常常就容易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在当下市场经济给学生带来选择自由的同时,也让学生面临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1.4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快速的发展,社会环境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最为主要的因素,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造,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过渡到社会的缓冲区,在教导学生掌握专业的社会生存技能以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认知引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是当下高职学生心理辅导体系尚未完善,学生往往受家庭影响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并且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就十分容易被一些负面因素所影响,从而阻碍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2解决当下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些策略

2.1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高职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根据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显示,高职学生的大多数行为基本都是基于价值取向进行的。对此,就需要高职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需要高职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借此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学生碰到事业、爱情等一些问题的时候,身为学校的辅导老师,要及时了解其生活情况,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防止其走向歧途。另一方面,这也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调节,适当的采用“阿Q精神”,调节失衡心理。

2.2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自身耐挫能力。根据相关的心理学调查研究显示,人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行为活动的时候,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一样的环境条件下,不一样的人都会存在不一样的客观反应行为,然而一样的个体在不一样的生活阶段以及心理状态下,其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观能动性也有所不同。然而耐挫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这就需要让学生自身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社会中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引导其正确的人生观。

2.3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学生心理辅助。为了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校各个部门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教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给一些自卑的同学信心,交流有障碍的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在其学习中就得到锻炼。并且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起与学生沟通的交流平台,让教师们随时了解到学生的想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宋风波,王沛.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以及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26):58-59

[2]曾金霞.生命教育对于改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探析[J].成人教育,2012,32(5):103-104

[3]凌总成,姜林丽.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调查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00-201,204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2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我国中小学一个普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课业负担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有人提出过,相关教育部门也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然而,这种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我国大部分学校对于升学率的追求热度只升未减;还有部分学校一方面倡导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升学率,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长期发展下去,势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一、课业负担的界定

课业负担是学校教育有的现象。刘珍珍指出,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所采用的一种手段,是指学生在课业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学生的作业包括课堂上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和练习,还有家庭作业,甚至还有家长布置的作业。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作业,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对于课业负担是否过重的标准,赵兰香在《对学生负担过重的辩证认识》一文中指出:“学生不能没有学习的任务和责任,因此也就不能没有负担,但是学生所承载的任务和责任是有限的,当负担适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时就会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当超过一定的度,即学生的负担过重,不适合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了,就会阻碍甚至压制他们的健康成长。”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比较重的,一是学习时间过长,上课时数过多,作业量过大;二是课程内容深而窄,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感到学习无趣;考试频繁,学生几乎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校生活单调、压抑和枯燥,学生每天都要重复做大量习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课堂氛围沉闷,部分学生厌倦学习,有些甚至出现逃学现象。

目前,文化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但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其他重要因素,如充足的休息时间、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和道德教育等却有意被忽视,这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缺乏审美能力、劳动意识淡薄、心理压抑、焦虑、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疲于应付考试,片面发展。有研究表明,过重的课业负担造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焦虑,此外还有人际关系问题、情绪的稳定性差和学习的适应性差等问题。

二、过重课业负担下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焦虑心理

适度的紧张和焦虑对人们从事活动是有益的,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如果焦虑不足或者焦虑过度,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人们会感到负担过重,力不从心,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笔者在对学生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成绩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最容易产生焦虑,他们的焦虑一般来自于频繁考试的压力,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期中考试,但是取而代之的是频繁的单元测试、月考和季考,学生的学业负担其实并没有减轻。焦虑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学校片面的人才观,教师和家长脱离学生实际的高期望,无形之中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引发了他们的焦虑。还有一个就是知识的枯燥无趣以及教师陈旧的教育方法,以及学校简单划一的评估手段,使学生的心一步步远离了学习,陷入焦虑的情绪之中。

2.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

有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概念或者是高自我效能感将会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较高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项活动的主观判断。过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各方面特长的发展,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因此在展示个人才艺的活动时,部分学生比较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消极的。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学生经常是在外在的压力下进行学习的,很少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容和进程都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师的教学计划决定的,很少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程,更不能选择喜欢的课外活动,很少有展现自己兴趣、能力、个性和特长的途径,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自尊、自信和自我肯定的力量大都来源于学习和考试。

3.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减弱

一些学生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形成习得性无助。他们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上课不专心听讲,更谈不上主动学习。这样,一方面,课堂上的内容没有学好,所以只能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补习,如此恶性循环,又会加重自身的课业负担。

4.责任心的缺乏

卡若拉(Karrola)的研究表明,责任心、作业行为、作业时间是同等重要的,责任心对于作业努力有积极的直接的影响。特温(Terwein)提出了作业模型,其中就提到了责任心,作为作业动机和行为的预测源,他们发现责任心对作业努力有积极影响。但是在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下,学生的责任心却渐渐丧失。过多的作业练习使他们对学校学习产生反感,主要表现在失去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身体和情感上感到疲劳、失去了闲暇时间和团体活动的机会。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这种过重的课业负担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一些不被认可的人格品质,比如说,学生会通过直接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通过获得超出辅导意义的帮助(比如代做作业)来完成作业,这其实是对学生责任心的一种强烈冲击。

5.学生学习动机的缺乏

特温(Terwein)发现,高年级学生作业努力程度较低,内在动机对作业努力的影响较大。但是由于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已经不堪重负,一些学生对学业上的失败和挫折已经失去了改进的信心,他们视学习为“畏途”,过分压抑,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厌世心理,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机,不再认为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认为它只是家长和老师强迫自己实现他们自身愿望的途径,因此,学生会把学习特别是作业视为限制他们自由的“刽子手”。

总之,沉重的课业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造成了重大影响,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由于长期的压抑和压力不能得到释放,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阴影,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凸显。方雅静就指出“由于心理不健康而产生的自杀、犯罪、自我封闭、人格分裂等现象也正呈低龄化趋势”。当听到家长因孩子沉溺于网吧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当看到一些未成年人因为人格不健全、心理失衡而犯罪、留下悔恨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过重的课业负担该“减”了。

三、可能的解决策略

1.减负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减负增效的目的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该政策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减负增效还应该继续,并且应加大力度。在现实中,社会各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不统一现象,比如“学校减负、家长增负”,很多家长望子成龙,还是会为孩子报辅导班、请家庭教师、买大量辅导资料等,因此,减负增效任重道远。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高尚的品格外,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弄清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还要正确认识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升学率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和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指导学生学会支配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找到自我,表现自我,提高自我效能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支持性的成长环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倡导理性的家庭教育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成才。不要盲目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立合适的期望,帮孩子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同时,家长还要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安排好课余活动,切不可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当做孩子的第二课堂,给孩子请家教、报辅导班等,而应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活动,扩展自己的视野。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3

关键词: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树立他们的数学意识,培养他们在实际应用中运用数学的能力。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教学,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是继续学习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十分重要。本着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的思想,就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原理,笔者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认知心理学家和数学心理学家对应用型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问题的表征,而表征最重要的是进行问题类型判别。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1.实际问题的表述方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问题模型是把问题中的文字或其他方式的表述翻译成读者的内部表征,这是一个信息转换的过程。因此,文字或图形等表述方式会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教学中,表现为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文字表述,学生的理解程度不一样。这就是说,通过“审题”能否弄清题目意思不仅仅取决于学生能力,同时也取决于问题的文字表达。对于数学应用问题而言,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知。

2.问题图式与问题表征

图式是用以表征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某种知识或心理结构、组织、框架。图式的功能是信息选择和整合,就数学应用题而言,其影响体现在问题归类、问题表征及问题转化中。图式将对问题的表征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表征。在这个过程中,若原有图式能完全表征实际问题,则图式保持不变,否则便产生认知冲突。通俗地说,学生的问题图式就是以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通常是教师判定学生基础好不好的依据之一。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的名言:“解题最终就是归结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是对图式在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最好诠释。

3.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指的是,能使问题产生某些变化并由此提供一定信息的处理、试验或探索。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及其选择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其解决效率往往与问题类型与策略的对应关系有关,其选择则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及认知风格有关。

4.问题解决的监控

问题解决的监控属于元认知的内容。元认知在数学实际应用问题解决中是动态的,起辅助决策作用:对反馈的价值判断决定着是否改变问题表征或解题策略,判定问题是否超过自己能力,以及能力不及的情况下放弃还是求助等一系列问题。此外,个人的知识背景、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应用题的解决也有很大影响,因篇幅关系,这些因素本文不作探讨。

二、教学思考

根据影响问题解决的相关因素,笔者谈谈对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看法。为便于说明,以行程问题为例:甲、乙两地相距8000米,张三、李四两人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张三的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李四在遇到张三后又走了20分钟才到达乙地,求两人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

1.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会学生合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是初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初三学生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均已得到一定发展,但存在差异性。其他思维形式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仍在他们的思维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根据这些特点,教学时采用学生自己阅读问题、教师启发阅读问题和借助多种思维方式阅读问题等,以达成对实际问题的内化。由于思维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述问题。

2.利用典型例题帮助学生获得新图式,利用变式帮助学生巩固图式

图式在数学应用题方面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问题进行分类解决。这就要求教学中对各类问题的典型形式进行恰当地教学,以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一元二次方程用于解决实际生活,是教学面向生活的体现,其应用相当广泛。不仅有学生熟悉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比率问题、浓度问题,以及在几何、物理学中的应用。如上述问题,学生很容易识别出是行程问题,图式识别后自然会联系到时间、路程与速度的关系。但很快会发现与一般的行程问题不同,这就涉及问题表征的变式。若学生发现有多重时间、路程与速度的关系,则新图式可慢慢建立。

3.教学中进行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一般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启发式策略又可分为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和类比法。此外还有尝试错误法、整体策略等。各种策略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求解上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如,算法策略一般是有明确程序的,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解题时可表现为一般的解题步骤,如审题―假设―列出方程―解方程―答。策略的训练方面,一般可以用技能教学的方式进行训练,形成思维习惯。各种算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尝试,这样不但开阔了思路,也避免了策略过于单一的问题。教学中还可让学生进行探索,如,用整体策略+逆向反推法或单独运用手段目的分析法。策略的学习和探索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解题策略可以通过教师开设专门的策略训练课。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监控习惯

监控问题解决过程是动态的元认知,是对认知活动的反映和调节,目的在于提高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效率。如,在尝试错误策略解决问题时,对错误的监控;在整体策略时对哪些细节该省略的认知监控。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监控习惯可以采用自我提问法,通过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不断训练,养成监控习惯。也可通过相互提问法,以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训练。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元认知知识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形成监控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主动训练,运用认知监控。如上述行程问题中,可以让学生练习提问:20分钟是谁走的时间?8000米这个条件有什么用?是谁走了8000米等。通过自我提问这种出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习惯。

三、小结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个别差异。通过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函数的教学,从问题表征、图式、策略和监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宏业.基于图式理论的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14/15.

[2]苑建广.信息转化:数学问题解决的核心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12):44.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4

一、教学中应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教学还是侧重“策略”的体验?“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只是学于形,而对于“解题策略”的体验、运用才是本位的。新教材之所以增加这类内容,其目的不仅在于要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每一种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感受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利,真正形成“学策略、懂策略、用策略”的意识与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教材编排上十分注重学生关于“策略”学习的感悟,、并鼓励学生将感悟用语言表述出来。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与体验,这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区别于传统应用题学习的本质所在。

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表述至今尚无十分严谨的解读。但笔者认为可以将“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为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方针与战略,等等。所以,“策略”与“解决问题”是无法剥离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可以教学的只是—个具体的问题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与过程”,而“策略”是无法教学的,只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感悟。

二、‘懈决问题的策略”等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么?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界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来看,比较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之间的区别,认为“策略”属于“战略”的范畴,是指向学生应付环境事件过程中控制自己、“内部的”行为,是比方法上位的,是组织和开展行动的方针。能对方法的使用进行有效指导;“方法”属手“战_术”的范畴,是指向学生的环境,使学生能处理“外部的”数字、文字和符号等,一般具有行为特征,有操作的成分,两者是明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解决同一问题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不是等同的。但“方法”与“策略”叉互为表里,密切相关。前者呈“慢性”,后者为“隐性”。

在实际教学时,当学生面对一个新问题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是什么,我的目标又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突破这个难题”,以形成一个总体性的设计方案,这是运用的常规化策略;至于如何通过具体操作以达成目标,则属于策略方法。当然这两个环节经常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

在教学中,如果教学的重心只是教给学生“如何转化”。那学生学习的就只是“关于某个问题的转化方法”。在观摩课中发现,对于“为什么要进行转化”、“转化的价值与意义何在”,教师常常不能进行有效指点。学生对转化的目的并不清楚。后面再多练习也只是““纯粹模。仿”:一旦碰到全新问题需要转化时,学生还是会手足无措的。

所以笔者认为教学时要解决好这样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转化?二是怎样转化以及转化的本质是什么?兰是转化的学习价值是什么?而前两个问题在教学中得以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价值的体验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尾总结的教学时间上适当“留白”,让学生将这种“体验与感悟。与同伴分享,将“学习的体验”实现情感升华。相比而言,第一个问题是核心问题,它的解决过程就是主要思想、总体思路的形成过程。“为什么要转化?”因为在问题情境中出现了两种不规则的图形。如果不进行一定的转化,就不能比较面积大小;由此就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把两种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一种规则的图形,进而将本题演变成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问题:关。通过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以“动”促“思”,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数学学习不再单调乏味,跳出“纸上谈兵”的呆板形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知识的的形成过程,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思路,而“剪移拼的过程”只是实现这种转化的一种途径、一种方法而已。“转化策略”是一个上位的数学思想,需要得到下位“方法”的支撑;而这里的“方法”是灵活的、多样的,是因题而异的。在解决面积问题时的转化方法可能是“剪移拼”及其它的操作方法,面对代数问题中的复杂数量关系,可能选择的就是“等量替换”、“假设”等方法来实现转化了。

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价值如何体现?就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对教材理解没有到位,常常按照过去应用题的方法进行教学,过分关注了题型特点分析与解决方法归纳;还有一些教师对策略教学的认识不足,一味灌输讲解而较少让学生独立思考,造成学生机械模仿解题方法,学生在形式上采用了策略来解决问题,但遇到具体问题仍然不能灵活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没有真正把握策略学习的本质,没有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价值。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5

辩论一:什么是策略?

【教师】认为:“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总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实践中多次用到的某种特定方法,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后,统称为“策略”。“策略”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专家1】解读:“策略”是计谋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作出的基本判断和形式的基本解决问题的思路。

【专家2】解读:“策略”是目标指向,旨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操作,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和认知技能。

【笔者】感悟:我认为,“策略”就是为实现某一目标,预先根据问题制订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实现目标。“策略教学”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结果,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媒体的总和。而新教材“策略”单元之中“策略教学”则是为了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采用一些较特殊的方法,使学生在训练中得以熟练化、习惯化的过程。

辩论二:方法与策略的关系?

【教师】认为:策略与方法对小学生而言应是大同小异,他们无法区分得十分清楚,有时也很难说清楚,方法就可以理解为策略。就像学下棋一样,经常下,积累经验和方法,不断学习,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定的套路,下出妙招,从而形成策略。

【专家】解读:策略和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方法≠策略,方法一般具有行为特征,有操作成分;而策略是组织和开展行动的方针,能指导有效使用方法。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而策略只能内部滋生。

【笔者】感悟:策略与方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平时教学中,应更重视两者之间的联系。联系首先表现在形成策略是以学会并掌握方法为前提,学习策略要从方法开始,如果学生不知道方法或者不会用方法,就没有形成策略的条件。其次表现在学生如果形成了策略,就能更加自主、合理、灵活地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新的提升。两者的区别:策略属于战略范畴,方法属于战术范畴。就像抗战时期,运动战属于战略,是一种策略,而运动战中各式各样的具体战役所采用的战争方式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只能是战术,是一种方法。

辩论三:“策略”是可教还是不可教?

【教师】认为:既然策略纳入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范式,教师是用教材来教学的,因此,教材中的内容根本不存在不可教的内容。不可教、不可传递的内容放入教材中干什么?很显然,产生矛盾!

【专家】解读: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学生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策略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依靠学生的不断体悟与反思进行落实,因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不可传递的。

【笔者】感悟:现在很多一线教师对策略教学可教不可教、可传递不可传递十分模糊,只能是随着专家人云亦云,感觉到策略教学的深奥莫测。教学或是依据几个名师样板依葫芦画瓢,或是仍按传统应用题教学进行,什么方法策略,含糊不清,只要学生能掌握解决问题的特殊技巧即可。笔者认为,策略是可以教给学生的,不然编者为什么要单独设计策略单元呢?目前使用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就是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传递策略。以“倒推”策略为例,一般经历这样几个步骤:引入―体验―归纳―练习―形成―应用。以上几个环节是从课堂教学的总体情况而言的,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安排的教学程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师进行有意识的策略教学和练习达到一定时间后,学生应用“倒推”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提高。这就说明教师已经教会了学生“倒推”这一策略,也就充分说明解决问题的策略既是可以传递的,也是可教的。

辩论四:分析与综合是策略还是方法?

【教师】认为:以前在应用题教学中,经常提到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是由果索因,综合是由因导果,即分析从问题出来,综合从条件出发,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是解决问题较普遍的方法。如果现在又把分析法与综合法生硬地说成策略,反而让学生更加糊涂,给教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专家】解读:教材里编排的“策略”大致可分成两块,一块是最基本的策略――综合与分析,另一块是较常用的策略――整理、画用、列举、倒推、假设、转化等。

【笔者】感悟: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对每一部分的研究,实现对整体的了解。分析这种思维方法应用于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就是分析法,把所求问题作为思考的切入口,推理出需要的条件。综合是把几个有关系的部分,按某种关系组成整体。这种思维方法在分析实际数量关系时,就是综合法,从研究条件间的联系切入,逐渐向所求问题逼近。当解决问题时,能自觉地采用以上某种方法,就形成了某种解决实际问题必不可少的思路,从而达成一种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分析法和综合法更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辩论五: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等同于数学思想?

【教师】认为:既然策略比方法更上位一些,思想比方法也更上位一些,所以策略应等同于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给学生说清楚方法、策略、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十分令人头痛的,如转化是方法,是策略,还是思想?

【专家】解读: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关系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关系十分类似。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密切相关,前者是显性,而后者呈隐性。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数学思想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与技巧的本质认识,是精神的智慧和灵魂。因此,掌握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体现之一,属于解决问题的思想。于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应该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学习的最高境界之一。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解决问题”;策略

《标准数学课程》中规定: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目标之一。现在的人教版数学教材已不再设立专门的“应用题”这一学习领域,它一改传统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将数学问题置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生动情景之中,融入了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使应用题充满生命活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理。作为长期从事数学教学一线的教师,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到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该如何展开呢?我认为,“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1 注重“问题表征”方法与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西蒙认为: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呈现和表现出来的,能否正确表征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对问题的正确表征,就是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组织问题情境中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对有关信息进行区分和整理,明确信息是否与问题有关,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在指导学生完成下面这道题时,(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比天鹅重100多千克。算一算,图中鸵鸟的体重是天鹅的多少倍?

我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有用的相关信息,思考:求鸵鸟的体重是天鹅的几倍?只要知道鸵鸟和天鹅的体重是多少就可以了,途中这两个信息已经直接给出,那么就可以直接列式计算,学生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要剔除多余的条件,为学生正确列式铺平了道路。

2 重视解决问题过程与策略的指导,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解决问题”教学的着眼点是什么?我认为:“解决问题”就是指学生在教的引导下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形式的问题。它的主要目标不是专门训练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技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而是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另外,从教材的呈现方式到教学目标,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的应用题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的是已经整理好的材料,因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分析数量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法”作为目标,没有探索,没有研究,也没有挑战性,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模仿和操练,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只是机械性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我认为,解决问题关注的是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在教学时,对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题,我注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已知条件,根据所求问题,看看题目里面已有的已知条件和所缺的条件,想办法先求出缺失的条件,这样教学为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提供帮助。

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要顺利解决问题,必须先对问题进行分析。传统的应用题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不断让学生按固定的模式重复分析同一道例题,显得机械呆板,学生易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课标》指出:“解决问题要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探索,以达到主动探索、主动沟通、主动应用,使问题的解决”策略多样化。

(1)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学生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

验,但他们仍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先让学生猜测,在阳光明媚的秋天,突然天阴了下来。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2)利用直观作图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无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和形是一对孪生兄弟,许多问题直接从“数”本身去求解,往往难以抓住问题本质,但从“形”的角度入手,比较直观、形象。小学生因其年龄的局限,纯符号的运算往往会感到比较困难,运用辅助的策略,画图帮助他们理解题意,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如:一个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分别是a、b、c、d,如果a点的位置是(1,1),b的位置是(4,1),c点的位置是(4,3),那么d的位置是( )。这道题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只在脑中思索,一时恐怕难以得出答案,但如果画出图形,则大大降低了解题的难度。(见图,如果学生在表格中分别标出a、b、c、的位置,学生就很容易确定d的位置是(1,3)

又如:有关分段计费的问题。某市出租车收费标准是2千米以内收5元,2千米以外每千米另收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算),黄老师从家到5.6千米外的科技馆,乘出租车应付多少元?

对这道题,如果单纯去讲解,学困生比较难理解,往往出现这样的列式:5×2+(6-2)×4,但如果画出线段图,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解题的策略。

从图中学生很清楚知道,要求黄老师从家到5.6千米外的科技馆,乘出租车应付多少钱是分段计费的问题,从图中直观知道5.6千米分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价钱是已经知道的,2千米以内收5元;而另一部分的路程是4.6千米,因为不足一千米按1千米计算,根据题意应计算是5千米,这5千米的价钱没有直接给出,要求用乘法求出,所以正确的列式是:5+1.5×4,通过画线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3 尝试法解决问题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