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坏处范例6篇

人工降雨的坏处范文1

关键词:滑坡 成因机制 稳定性

1 前言

该滑坡位于四川省东部某市境内,滑坡体长约10~15米,宽约185m,后缘至前缘高差约15~25m。斜坡坡角约10~45°,滑坡体坡面面积约3700m2,属于小型土质滑坡。滑坡一旦失稳后,将直接危及居住在后缘的该处共32户11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该处滑坡成因机制研究,将对其开展工程治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该区地貌上属于低山区,微地貌主要有缓坡、陡坡地貌,其中缓坡地貌地形坡度为15~30°,陡坡地貌地形坡度为40~60°左右。

滑坡区内地层结构简单,区内无断裂构造,岩层较完整。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主要由残坡积粉质粘土组成,夹少量碎石。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砂泥岩。

滑坡区地下水贫乏,主要为第四系土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渗入补给,渗流排泄。

滑坡区所在地区新构造运动并不强烈,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烈度为Ⅵ度。

3 滑坡体基本地质特征

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斜坡表层主要为灰黄色粉质粘土夹碎石,稍密、稍湿,成分以粉质粘土为主,含量占70%以上,其次为粉质粘土夹少量角砾,厚约8~12米;下伏基岩为蓬莱镇组上段灰黄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斜坡植被覆盖率高,为耕作的农田或者灌木及杂草。

4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根据现场地质环境条件的调研,滑坡土体沿土层内部破裂面滑移,其滑面形态为折线型,滑面上陡下缓。斜坡区整体平缓,局部呈较陡的斜坡地形,后缘房屋荷载大,表层土体较厚,由于坡脚的开挖,前缘临空,在自重、暴雨及地震等作用下,前部土体自重加大,强度降低,牵引后部土体发生下滑破坏,该滑坡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综合分析,滑坡主要受坡体物质、基岩面形态、降雨和部分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其主要致灾因素如下:

(1)土体的物质的物理力学性质是该滑坡形成的先决条件。滑坡土体为粉质粘土夹碎石,从土体特征来看,土体在地表降雨下渗后遇水软化,力学强度C、φ值大大降低。

(2)斜坡结构形态是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在滑坡体后部的下覆基岩较缓,平均坡度10~18°,为顺坡向,但在滑坡的中前部位置,下覆基岩面突然较陡,平均坡度增加到26~30°,从而有利于滑坡的形成,增大了沿主滑方向的滑坡推力,加剧了主滑方向的失稳。

(3)降雨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区内属于四川盆地北部亚热带季风季候,雨量充沛,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使滑坡体上的土体部分趋于饱和,同时由于长期浸泡造成土体强度降低,自重增加,下滑力增大。

(4)人类工程活动是滑坡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由于不合理的工程开挖,使得坡体前缘局部形成垂直临空面,为滑坡的滑坡提供很好的先决条件。

5 滑坡稳定性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该滑坡后缘发现有拉张裂缝,房屋多处开裂,但并未发现斜坡土体整体上有明显的错动,在暴雨、地震等不利因素作用下,该处有可能土体内部产生破裂面而进一步产生滑移变形。

5.1 计算工况的确定

选择滑坡区的1-1′、3-3′剖面和5-5′剖面进行稳定计算, 根据滑坡区土体的岩土状态,地形特征,且土体内无地下水,选定如下的3种工况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

工况Ⅰ:自重,安全系数取1.15

工况Ⅱ:自重+暴雨,安全系数取1.05

工况Ⅲ:自重+地震,安全系数取1.05。

滑面为圆弧型,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斜坡土体的稳定性及推力进行计算。

限于篇幅,在此不描述字母含义。

5.2 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的确定

滑坡稳定性计算中的参数选取非常重要,由于滑坡在2010年已经处于滑移变形状态,2010年的滑面3为基覆界线,根据该滑面取在暴雨工况下安全系数1.0作反演计算,得出反演分析值。本次滑坡滑面的强度计算参数是在室内试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反演分析值综合选取。计算用滑面强度值见下表1。

表1稳定性计算用参数建议值表

状态

容重

内聚力

内摩擦角

备 注

(kN/m3)

(kPa)

(°)

天然

15.7

22.5

16

工况Ⅰ、工况Ⅲ

饱和

19

15.5

12.1

工况Ⅱ

5.3计算结果及稳定性评价

表2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计算剖面

破坏模式

工况Ⅰ

工况Ⅱ

工况Ⅲ

1-1′

滑面1

1.448

0.950

1.369

滑面2

1.550

1.011

1.379

滑面3

1.539

1.002

1.406

3-3′

滑面1

1.888

1.031

1.667

滑面2

1.904

1.019

1.579

滑面3

1.885

1.044

1.548

5-5′

滑面1

1.623

0.961

1.468

滑面2

1.797

1.029

1.536

滑面3

1.787

1.019

1.524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滑坡沿滑面1的破坏模式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滑坡沿滑面3的破坏模式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滑坡沿滑面3的破坏模式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同时暴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要大于地震对滑坡的影响。

上述计算结果说明,滑坡在天然工况和地震工况下稳定性较好,产生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但是在暴雨工况下欠稳定,可能在强降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形破坏,对滑坡后缘的房屋产生大的危害。

6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该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根据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总的来说斜坡继续变形滑移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进入汛期后,易遭受暴雨侵袭,暴雨将恶化滑坡稳定性,对滑坡后缘的房屋和附近村民构成威胁,因此应当尽快对该滑坡进行彻底治理,将确保滑坡下部房屋和附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稳定当地的社会秩序,确保当地社会的稳定发展,对社会的安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2]王恭先,徐峻龄,刘光代,等.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人工降雨的坏处范文2

——在区教育系统防汛工作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六月十日,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受降雨影响,发生山洪灾害。沙兰镇中心小学遭受到山洪袭击,造成95名小学生死亡,多人失踪的不幸事件。可以说举国震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长、副总理回良玉都做出了重要批示。我们市政府、区政府也先后于前两天召开了“汲取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洪灾教训,做好当前防汛工作”的专题防汛工作会议。今天,区教育局召开这个会议,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按照会议安排,我给大家介绍暴雨洪水灾害一些情况及防范措施。

我给大家先介绍三个概念:暴雨洪水山洪

暴雨,泛指雨强度很大的雨。通常规定24小时降雨量大于等于5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30mm者,称为暴雨,根据雨强的大小又将暴雨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其中24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50mm而小于11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30mm小于70mm的为暴雨;24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100mm而小于20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70mm而小于140mm的为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20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140mm的为特大暴雨。

洪水,是暴雨或迅速融冰化雪和水库溃坝等引起的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它能使河流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水位明显上升,流量迅速增大。洪水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常常造成土地被淹、建筑物毁坏、堤防决口、河流改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山洪,是山区荒溪或干沟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由于其所流经的沟道坡度陡峻,地质条件复杂,与平原区洪水相比,具有历时短,流速大、冲刷力强、夹带泥石流多破坏力极强的特点。如果山洪引发泥石流灾害诱发滑坡灾害,它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极大,常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我区地形地貌复杂,台塬山区面积大,滑坡点多,河流多,病险水库多,局部暴雨多发。在我区东有骊山丘陵,南有狄寨台塬,产、灞、渭三河穿境而过。地势高低悬殊,相对高差882.8米。地貌以渭河冲击平原为主,川、山、原、坡俱全,可划分为北部渭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和东南部台塬区三个类型。加之我区位于东西暖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秦岭高海拔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北跳南移,西风带环流南侵北退,以及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辐合交汇,形成了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降雨或短历时,高强度降雨。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暴雨灾害、洪水灾害、山洪灾害在我区都有发生可能。翻阅资料,我们发现这些灾害,不论是解放前后,还是最近几年,在我区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1983年7月—10月,阴雨暴雨成灾,受灾面积2.5万亩,成灾3630亩,倒塌房屋6687间,毛西、洪庆等5个乡镇11个村组131处出现滑坡、崩塌灾害。1935年7月,灞河暴涨,由黄邓村以南决口,受灾村子30个以上;1938年6月,灞河发水,由秦家以南决口,被洪水淹没的村子有100多个,倒塌房屋近千户,秋田淹没数万亩。1981年,渭河出现6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有1700多亩秋田、450亩鱼池被淹。2002年“6.9”洪灾,2003年渭河长历时高水位洪水,2004年局部暴雨等等。

这几年,短历时局部暴雨、山洪灾害对我区影响较大,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历来是我区防汛工作的重点。

短历时的局部暴雨,其特点是历时短、笼罩面积小、强度大,容易引起山洪暴发,根据暴雨的成因以及目前的天气预报水平的发展状况,对于一些由局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暴雨,很难做出准确预测,所以说,防范难,危害极大。正如黑龙江省水文局局长董淑华针对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中心小学的洪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介绍的那样,此次洪灾的原因为短时间、局部、突发性强降雨造成的典型的泥石流山洪。在洪灾发生前,沙兰河上游在40分钟内,降雨量达到150毫米—200毫米,属200年一遇的强降雨,在目前的条件下,这种情况造成的山洪尚无法预知。

山洪灾害的主要特点是:

1、节性强,频率高。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

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山洪主要发生在山区、丘陵区,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来势凶猛,成灾快。山丘区因为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可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大,降雨后能立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坏性很大。

学校是未成年聚集的地方,更是我区防汛的重中之重。为切实搞好学校的防汛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下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从事防汛工作的经历,就如何防御洪涝灾害,谈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1、要针对暴雨及洪劳灾害的突发性,结合各自实际,对于可能遭遇洪灾袭击的学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特别是撤离方案的制定。撤离方案的选择应该注意,确定相对安全的撤离高地,确定撤离转移道路的通行能力,确定撤离转移路线。确定转移路线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保证撤离转移过程安全,二是撤离转移距离尽可能接近,三是撤离转移方案总体设计合理,四是撤离转移路线不宜太远,撤离路线应是师生熟悉的,避免迷失方向造成混乱。总之,撤离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方案制定后最好能做一、二次模拟演练习,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做出调整。

2、坚持汛期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汛情传递畅通,自觉加强与上、下游的联系,要特别注意预防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要加强与当地村组、企业联系,及时了解当日天气情况,遇有灾害性预报或在灾害发生时,按照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各街办要对辖区内各学校的防汛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学校所处位置是否处在低洼易涝区及洪水淹没区,是否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对处在低洼易涝区及洪水淹没区的学校,要落实安全警戒,特别是对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学校,汛期一定要撤出危险地带。

4、各学校要开展防灾避险教育,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模拟撤离演练、逃生方法与生存训练,增强学生在灾害来临时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救自护和互救互助的能力,要使他们把撤离方案熟记于心。

XXX、要加强对学生自身安全的教育工作,教育他们不要到水库、河道、水塘等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的场所进行玩耍、嬉戏,以避免造成人身伤亡事件的发生。同时,在遇到下大雨或暴雨的天气时,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特别是需要穿越河流、沟道时,一定要有老师或家长陪伴,以防发生意外。

总之,学生属未成年人群,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救护能力差,要做好学生的安全度汛工作,教育部门责任重大。让我们共同努力,确保广大师生人身安全。

人工降雨的坏处范文3

关键词:水土流失灌溉工程防治措施

1我国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洪灾是破坏生态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一种世界性自然灾害。全球因洪灾每年损失在200多亿美元,洪涝影响面广、危害程度之重、经济损失惨重,已成为破坏自然而形成灾害的第一天敌。进人90年代,中国遭受洪水袭击,不仅次数越来越多,而且范围越来越大在世界各国少见。1998年7-8月,长江在湖北沙市至江西湖口820公里的范围内,几次洪峰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0.4-1.2m的记录,但洪峰流量却比厉史最大值小几千万到一万,直至二万千多立方米每秒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还有江河潮洪水遭遇。同时与近代生态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植被的破坏降低丁水源涵养能力,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径流,加大河流的行洪压力。同时,植被破坏导致r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57年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38万km2,占流域面积31.5%。30余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6.6%。90年代长江每年经三峡的泥沙量高达7.2亿t,仅次于黄河。人们长期以来对长江变为第二条黄河的担心已成为事实。

2水土流失对农田灌溉危害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也因此频繁发生。灌溉工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降低了工程的标准,加速程老化。工程效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渠系利用率低,水费逐年增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渠系淤积,标准降低水土流失,灌排渠道淤积,过水断面减少,灌排能力的下降,使渠道满足不了灌溉的要求。防洪、排涝渠道未达到设计标准,致使汛期铁甲水库常常淹没田地,粮食减产农民怨声载道。仅1989年和1990年灌区35.5km2的干渠泥沙淤积就达到30万m3。平均淤高0.5m左右,断面平均减少8.5m2。全区内排水干沟共12条,泥沙淤积达165万m3,排水渠系渠底淤高0.2-2.0m。如果清除这些淤沙使防洪排涝标准达到设计要求,需100万工日,投资2000万元。经过40年的运行,干、支渠决口毁堤近百次,冲毁耕地1.4hm2,造成直接间接损失三百万元。铁甲灌区每年用于堤岸治理及清淤资金近五十万元。水工建筑物遭到严重的破坏泥沙淤积不仅使灌排渠系排水不畅,而且辖区内的水工建筑物也遭到了破坏,据水利部门统计,灌区渠系内的桥、涵、闸共1535座,被泥沙淤积毁坏的就达到126座,每年必须进行维修的有775座,灌区每年用于桥、涵、闸工程维修的物质资金达80余万元。同时,由于悬移质对抽水站工作参数的影响。随着水中泥沙含量增大,水泵流量减小功率增大,效率下降,水中夹杂的泥沙对水泵的叶轮、叶片产生严重的磨损大大缩短了水泵设备的使用寿命。据调查,全区内沿沟设有灌溉抽水站65座,设备除每年正常维修外,每三年还要大修一次,用于设备维修更新、改造达70万元。

3水土流失与泥沙堆积原因分析

3.1降雨侵蚀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67mm,全年降雨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降雨量80%左右而且降雨强度大、历时长,铁甲大干渠及沟系堤坝边坡均在1:1.5-1:2.0之间,坡长均在7.0-11.0m之间。在雨季,堤坝长时间受雨水的浸润,边坡土壤含水量逐渐达到了饱和使坡面形成泥沙浑浊的薄水层,顺流而下,若遭遇到强降雨,就会严重冲刷坡面,造成坡面侵蚀。

3.2风浪侵蚀铁甲灌区北依丘陵山脉,南邻黄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风速较大,夏季多南风,多年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24.6m/s,风期较长六级以上大风全年平均60d左右。大风使渠道内水面形成波浪冲刷堤坝边坡,沿坝体坡脚向上侵蚀,特别是渠道凹岸遭受波浪及流速的双重作用,侵蚀较为严重。重力侵蚀灌区浅层土质大部分为黄灰色淤泥质亚粘土,一般深度为1.5m左右。灌溉排水堤坝的坡面由于土质松散以及坝体填筑质量较差,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使坝坡土体达到饱和,增加了滑动力矩,土体在自重及雨水冲击等作用下产生滑坡。

4水土流失与泥沙淤积的防治

4.1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生物措施,具有良好的草灌草植被,一方面可以截留部分降水,一般截留率10%-30%,另一方面,改良了土壤的抗蚀力,防止雨滴击溅土壤。四川省从1998年9月1日起,连续13年拨款4.8亿元,用于重点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营造生态公益林108万hrn2,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9.4%提高到23%,使川西基本绿化,这项工程,利在当健,功在千秋,要抓实抓好,使长江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提高森林改善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之功能。将原林业系统职能从以伐树改为植树造林,放下手中的斧、锯,由砍树人变成植树人,管理森林资源,防止乱砍滥伐。划定采樵区,严禁乱砍烧柴。

4.2对滑坡、塌岸的轻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泥沙淤积对灌排渠系危害最大的是滑坡和塌岸侵蚀,它能在很短时间内削减堤坝断面威胁堤坝安全。因此,对滑坡、塌岸的轻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轻者采用土工织物袋装土固脚,上部土层重新回填夯实,回填土要控制含水量。滑坡部位要切成阶梯状,使新老土有效结合。重者采取干砌石固脚、护坡、固脚深0.8-1.0m,护坡厚0.3-0.5m,采用土工织物作反滤层,施工简便易行,减少了砂子碎石的运输堆放等工序,省工又省力,施工进度快,灌区近几年利用此法处理堤坝滑坡五十余处,效果很好。

4.3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是防洪的又一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易涝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注意旱生和水生作物的比例,使之减轻在洪灾发生过程中的最小损失,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低洼易涝区,可种植菱藕或养鱼,挖出的土可填高周围农田,再种庄稼。可选用易涝品种调整作物播栽时间,改平播为垄作,便于排水散墒,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性质。

人工降雨的坏处范文4

【关键词】区域自动站 维护维修方法 探讨

一、区域自动站维护分为日常维护和故障维修

1.在日常管理中我们采取了如下方法

确立了以业务负责人为主,全体业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区域监测网管理机制,规定每天上午业务值班员交接班完后首先要打开内、外网的GPRS无线雨量站查询系统,查看每个站点数据的上传是否正常。白天值班期间,要求值班员不定时查看数据传输情况,如发现数据上传异常,第一时间内向业务负责人汇报并进行登记,业务负责人及时召集全体业务人员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根据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人为和设备故障因素的排除,及时制定出解决办法,同时要求每个业务人员都要做到熟练掌握设备的基本操作和维护,能独立解决出现的问题。我局对此项工作也已纳入年终个人目标考核中。

2.对每位业务人员进行区域管理

对辖区所有区域自动站和雨量站进行管理,此目的是为了防止个别乡镇雨量站被人为破坏,电源插头被人为拔掉,使各乡镇增强责任感。

3. 当有较强或范围较大的降水过程来临时,提前到每个乡镇对雨量传感器进行检查维护,具体维护方法如下

3.1检查信号线与传感器的接头是否松动,松动了要拧紧;

3.2将信号线断开,看雨量传感器的计数翻斗是否转动灵活,以免维护时产生误动作影响雨量数据。

3.3将防堵罩和长过滤网拿掉,用清水将外筒冲洗干净,并将防堵罩和长过滤网刷洗干净再放回外筒中,清洗外筒时不要用钝状物用力清除杂质,以免承水器下面的铃状组件脱落。

3.4将翻斗取出,再将短过滤网拿出,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将短过滤网刷洗干净后重新放入集水器中,注意要放正。

3.5将取出的翻斗用清水刷洗干净,并将清洗后的翻斗背面用干净的布檫干净,不要碰撞并注意不要用手触摸翻斗内侧,再将翻斗放回原处,用手轻轻拨动翻斗螺钉处看其能否正常翻转,以免放置不正确造成翻斗不能正常翻转,确保其正常工作;

4.当有大风、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出现时,过后应立即清除雨量器中的灰尘和杂物并检查出水口是否被泥沙、小虫、蜘蛛网等堵塞,疏通出水口。以免下次降水时堵塞雨水造成记录失真。

二、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1.监测雨量点GPRS无线查询系统上不显示

1.1这种情况一般是市电停电或采集器的电源线脱落,采集器内的蓄电池被耗尽电量造成监测点不显示。来电或插上电源线就可解决。

1.2安装好雨量监测点后没有及时到移动公司开通SIM卡的GPRS功能。开通该功能后即可解决。

2.有降水且降水量较大时,雨量采集器显示为0,网页显示为“-”故障原因及排除办法

3.首先要判断故障是否来自雨量采集器

3.1把雨量器电缆插头从采集器拔开 ,用短路线对插座两线进行短路 30次 ,若采集器 (或其终端 )显示 30mm的降雨量 ,则采集器正常。如经数次短路测试后示值仍不正常 ,则是采集器故。

如果是采集器故障,首先查询雨量采集器SIM卡是否欠费停机,要及时补充话费。

3.2 雨量采集器的GPRS模块是否损坏,若损坏需更换新的GPRS模块。

如何判断GPRS模块工作是否正常?GPRS模块上的指示灯:第一个为电源指示灯为红色;第二个为数据指示灯;第三个为网络指示灯。 判断GPRS模块工作是否正常主要看电源指示灯闪烁的频率,通常GPRS模块在寻找网络的时候电源指示灯闪烁的比较快,在GPRS模块登陆上网络后,电源指示灯闪烁的频

3.3 采集器死机。当发现采集器上时间的秒闪灯不闪,这时采集器的主芯片为死机状态,重新开机可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需要更换采集器。

4.如果是雨量传感器故障,应进行如下操作

4.1检查信号线与采集器的连接处是否松动,重新拧紧。

4.2检查信号线与传感器的连接处是否松动,重新拧紧。

4.3用万用表检查信号线是否中断损坏,修复损坏处或更换新的电缆线。

4.4检查信号线与采集器连接处是否氧化,一般是连接接头处潮湿,与空气发生氧化反应造成信号不能传输。清除氧化部分即可。

4.5检查雨量传感器的干簧管是否损坏,如果损坏更换新的干簧管。如果当时没有备份的干簧管,可用两根细铜丝代替,效果也相当好。

4.6检查采集器有没有遭到雷击,采集器里面的元件或电容是否被击穿,若损坏更换损坏部件或主板。

5.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维护维修雨量站之后,一定要在采集器前面板上操作右边的移动光标,使采集器雨量显示恢复为00,以免造成人为增加雨量。

三、建议和意见

区域自动站的故障行行,上面提到的只是一方面,区域自动站的管理更是难点,另外自动雨量监测网的后期开发工作还有待加强,为避免重复劳动,建议省局开发适用各地的自动雨量站资料传输监控管理系统;地市局区域自动站的管理与维护工作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除业务员加强自身学习外,建议省局多组织业务培训,软件开发利用等,上下齐心协力,使区域自动站为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小结

区域自动站除了按照规范要求做好维护外,还要根据各种故障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加以排除,同时应掌握相关的一些自动站原理知识,适时的运用到工作中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气象局业务管理工作文件选编(1996-2006).河南:河南省气象局编,2006.

人工降雨的坏处范文5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分类号】:U416.2

水土流失是指地球表面的土壤及其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力的作用,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各种破坏、分离(分散)、搬运(移动)和沉积的现象。其本质是土壤肥力下降,理化性质变劣,土壤利用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是世界上头字号的环境问题,中国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1%。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遭到人类不当经济活动和干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加剧。

1.水土流失的现状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缺乏、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人们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之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水土流失问题显得更为严峻。我国水土流失之所以成为其环境问题之首,还在于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水土资源的平衡,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形成全国90%左右的贫困人口,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山区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4,山区人口占总人口的1/2,因人为破坏,西部地区多是山地,丘陵和沙漠,戈壁所覆盖,为冬春多水和夏季降雨集中的气候特点,非耕地资源占土地面积的96%,西南缺土,水土资源匹配欠佳,西北缺水,干旱,风沙严重。据水利部2002年1月公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数据统计,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流失面积为293.7万km2,占西部国土总面积的42.876%,占全国总水土流失面积82.5%。西部12个省区的水蚀面积106.84万km2,占全国水蚀面积的64.8%,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5省区风蚀面积183.62万km2,占全国风蚀总面积的96.26%。西部地区有3.6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3,436km2的速度继续扩展。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不仅分布广,面积大,而且侵蚀类型复杂,侵蚀量大。黄河上中游、长江上中游和珠江流域以水蚀为主,局部伴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独;西北风草原区以风蚀为主,西南青藏高原区以冻融侵蚀为主,西北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区则是风蚀水蚀共存。我国属于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且主要发生在西部,西部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水土流失遍布于各省,不论是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还是农村、工矿、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2.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2.1自然因素

土壤的结构与颗粒组成,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影响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决定水土流失的程度。一般说来,土壤容易受到侵蚀有两种原因即土壤易分散和土壤通水性不良。我国黄土高原土壤中砂粒及粉砂粒含量多,粘粒少,颗粒间粒结力弱,稳定性差,易遭水蚀和风蚀。黄土结构松散,土质疏松,遇水很容易分散、崩解,扰侵蚀能力低。降雨。降雨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动力,除直接击打土壤,形成击溅侵蚀,还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体,并参与形成土壤内的一些特征,以一种综合的效应来影响侵蚀。一般说来,降雨量是影响侵蚀的主要因子之一,高强降雨和高度降雨是决定水土流失总量的决定性因素。水土流失往往只发生在几场暴雨之中,一次大的降雨有时占全年侵蚀量的80%~90%左右。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集中、强度大、暴雨高,径流冲刷和搬运能力强,水土流失强烈。大的降雨过程,加剧了河流的淤积,陕北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重点区,也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植被。植被覆盖的多与少,决定着水土流失的强与弱。由于森林在下雨的时候,茂密的森林可以截留一部分雨水。森林、草地中有一层的枯枝落叶,具有很强的涵蓄水分能力,随降落物量的增加,其平均蓄水量和平均蓄水率也在增加,整地造林对强化降雨入渗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因此,植树造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

2.2人为造成的因素

毁坏植被。历史上西部地区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社会经济发达,人类活动极为频繁,特别是连绵不断的战争,对森林草原植被破坏严重。2000年来,人们不断开垦农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大片的森林被砍伐,草地被辟为农田,植被破坏后地表毫无蓄水功能。超载放牧。西部的三大高原地区是中国畜牧业基地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失控,放牧强度的增大直接影响到草地的覆盖程度,有时对草场的破坏甚至是毁灭性的。超载使草地利用不平衡,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乱挖药材。工程建设。全国每年开矿、修路等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和植被措施,乱采、滥挖、随意滥倒、弃土弃渣,地表径流和集中径流流失严重,切沟密布,进而发展成为崩塌、滑坡、泥石流。陡坡开荒。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许多地区都是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随着人增地减,为了维持基本生活,人们不是大力在耕作方式上求得进步,而是扩大耕种面积。

3.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更新观念,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保证恢复和重建自然的生态系统,而不是脱离原有的自然基础,去盲目地建设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因此,新时期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必须注重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预防为主,强化监督。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曾经历过两次西部开发,成果显著,但多以环境为代价,教训极深。

这次的西部大开发,会不会带来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大开挖”局面?我们以为,人们的这种忧虑是不无道理的。未来的生态环境是继续恶化还是得到遏制,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各种人为因素的控制程度。集中资金,重点防治。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水利部在全国八个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贫困的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其范围主要在西部,包括黄河流域的无定河、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等。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列专款,有计划、有步骤,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此后,国家又安排专项资金,先后开展了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

结语:

水土流失灾害会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在水土流失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都收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灾害的发生,因此,应当减少破坏性的开发工作。同时灾害的发生还受到自然环境尤其是恶劣天气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于气候状况的监控和保护性工作的进行,才能够更好地开展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人工降雨的坏处范文6

[关键字]滑坡 变形特征 成因机制 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P5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7-2

0 引言

淳安县湖畔村滑坡位于淳安县湖畔村陈百乐及2幢茶厂西侧山坡上。据《浙江省淳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浙江省地质调查院,2001年)所述:2001年6月27日,在山体中部出现拉张裂缝,裂缝长约100m,宽达10-50cm,落差达1m,滑坡前缘宽度约200m。2010年2月至3月上旬,淳安县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大量雨水下渗至坡体土体中,导致该滑坡出现明显变形,危及坡脚村民及两幢茶厂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将对该滑坡岩土体结构、形成条件、变形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和成因机制,从而为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1 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本区地貌单元为环湖丘陵地貌,地势整体西高东低,地形自然坡度下缓上陡,中下部山体地形坡度在15°~25°之间、中上部山体地形坡度在25°~40°之间(图1)。滑坡区山体中下部坡面植被以茶树为主,中上部坡面植被茂盛,主要为松树、杂草、灌木等,总体上滑坡区生态环境较好。

1.2 地层岩性

区内分布的地层较为单一,主要为石炭系下统叶家塘组(C1y),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间夹石英砾岩、粉砂岩、泥岩、砂质灰岩。灰白、灰紫色、灰褐色,砂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岩体抗风化能力一般,岩层产状:343°~350°∠32°~40°。

1.3 地质构造

淳安县位于古杨子板块东南部,处于浙赣皖交界处的东乡-绩溪断裂带和江山-绍兴断裂带之间,钱塘印支褶皱带的中部,发育北东向褶皱带及与其相伴的北东向断裂带。

滑坡区处于西岭-徐坑向斜的北西翼接近核部处,滑坡区内岩层呈单斜构造,受区域构造的影响,滑坡区的中等风化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多为闭合状,以陡倾角居多。

1.4 新构造运动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规定及浙江省建设厅的[2001]167号文件规定,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2 滑坡特征

2.1 滑坡的基本特征

滑坡区位于淳安县湖畔村陈百乐及2幢茶厂西侧山坡上,地貌单元为环湖丘陵地貌,地形自然坡度下缓上陡,中下部山体地形坡度在15°~25°之间、中上部山体地形坡度在25°~40°之间。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该滑坡特征较清楚,从平面看呈不规则"长方形",主滑方向:北侧为103°、南侧为145°,前缘标高约110.00~111.40m、后缘标高约178.00m,前后缘高差达68.00m,其水平投影长约140.00m,最宽处(在前缘)340.00m,后缘宽约180.00m,平均宽约260.00m,平面投影面积约36400m2,平均厚度约6.5m,总体积在23.66×104m3左右,属中型土质滑坡。

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层含碎石粉质粘土,成分由粉质粘土、碎石及少量块石混合组成,松散-稍密状,整体上呈粉质粘土特征,饱和时,软塑状,厚度在2.50m~13.20m之间。

控滑面主要位于第四系残坡积层含碎石粉质粘土与强风化石英砂岩结合部位,局部位于第四系残坡积层含碎石粉质粘土中。

2.2 滑坡的变形特征

据《浙江省淳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浙江省地质调查院,2001年)所述:2001年6月27日,在山体中部出现拉张裂缝,裂缝长约100m,宽达10-50cm,落差达1m。

2010年2月至3月上旬,淳安县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大量雨水下渗至坡体土体中,导致滑坡变形加剧,滑坡的变形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前缘陡坎、挡墙变形明显。据调查访问,滑坡前缘陡坎形成于2000年开挖山体形成,本次调查时,前缘陡坎除滑坡中部茶厂二西侧长约150m的坡体未见明显变形外,其余地段均已出现裂缝等变形,主要表现为:

①茶厂一西侧陡坎:据调查访问,该陡坎于2009年曾出现过滑坡,后将滑坡物质进行清理,并在坡脚修建高约3.5m的浆砌块石挡墙,挡墙分两级砌筑,基础深度约0.5m。2010年3月6日,该段陡坎中间部位再次出现滑坡(图2),滑坡体宽度约9.0m,长度约8m,滑坡物质为含碎石粉质粘土,体积约150m3,坡脚的已建浆砌块石挡墙倒塌,且在滑坡段的两侧未倒塌的浆砌块石挡墙已往外倾斜,墙顶往外移动达0.5m,且墙体见有近水平向的裂缝,宽度约0.1-0.5cm,基本上分布于水平砌筑缝处,延伸长度在1.0-3.0m不等。

②陈百乐房屋西侧陡坎:据调查访问,滑坡前缘陈百乐房屋西侧坡体,在2009年曾对坡体进行开挖,开挖后在坡脚采用浆砌块石挡墙护坡,挡墙高度约2.6m,墙面坡度约76°,挡墙分两级砌筑,中间留设平台宽0.3m,墙顶为厨房后墙。2010年3月6日晚,厨房后侧墙体出现裂缝,裂缝呈近似水平向分布,裂缝基本上贯穿墙体长度方向,裂缝宽度在0.2-0.5cm;厨房南侧墙体的窗户脱落、墙体开裂,墙体裂缝宽度在0.3-1.0cm,延伸方向与墙体长度方向一致,约103°(与滑坡主滑方向一致);坡脚浆砌块石挡墙出现多条水平向的裂缝,宽度在0.1-0.3cm,延伸长度在2.0-4.0m不等,在挡墙距地面约0.1m处见一水平向裂缝,从该裂缝可看出,挡墙地面以上部分的墙体整体往外推移,经测量,挡墙推移量达8cm,厨房地面为水泥地面,未发现水泥地面有拱起、开裂的迹象,由此可确定挡墙基础未变形。陈百乐主房墙体及室内地面均未见有裂缝等变形迹象,但主房外墙的一根PVC雨水管被拉断。

(2)滑坡拉张裂缝:在滑坡后缘、前缘等部位不同程度出现几条拉张裂缝。根据裂缝位置、延伸方向等,将裂缝自北向南依次编为LF①、LF②、……、LF⑦,裂缝特征详见表1。本次调查时,裂缝除局部采用粘性土回填外,大部分清晰可见(见图3)。

(3)滑坡坡面台阶状地形:滑坡坡面可见不规则的错落台阶,台阶呈倾斜状或近似水平状,台阶宽度一般在1.0-5.0m左右,斜坡坡度在5°-18°之间,台阶高差一般在1.0-4.0m之间,台阶陡坎坡度在35°-70°之间,台阶表面为茶园地。

3 滑坡形成机制探讨

通过对滑坡全面地质勘查、资料综合分析,确认滑坡形成的内因为地形地貌条件和岩土体性质,外因为气象水文及人为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滑坡体坡面地形自然坡度下缓上陡,中下部山体地形坡度在15°~25°之间、中上部山体地形坡度在25°~40°之间,坡面整体倾向东南,滑坡体前缘陡坎高度达4.0-19.0m,坡度在40°-65°之间,为滑坡变形和滑移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

(2)岩土体性质:滑坡体第四系残坡积层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较大,最大厚度可达13.20m,其底部以粉质粘土为主,呈可塑状,湿,饱和时呈软塑状,工程力学性质差,抗剪强度低,该层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易形成滑面,使坡体失稳。这是滑坡形成的内在条件。

(3)气象水文因素: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雨,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根据淳安县气象局的资料,本地区自2010年1月份以来降水偏多,特别是2月下旬至3月中旬,降雨异常偏多,3月份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大,2010年2月总降雨量为153.8mm,3月总降雨量为368.8mm,仅3月5日降雨量达72.5mm,达到暴雨标准,大量的雨水下渗到土体孔隙中,一方面增加了岩土体重度,且雨水起作用,降低土层的粘聚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同时降雨沿孔隙补给地下水,增加地下水水位及地下水压力,使岩土体呈饱和状态、岩土体被软化,其结果造成岩土体抗剪强度降低,从而造成了滑动破坏的条件。因此,气象水文是滑坡产生的重要诱发因素。

(4)人为因素:①滑坡坡面被改造成了茶园地,破坏了表层土体原有的结构,使其松散,加速大气降水的渗入,使土体抗剪强度降低。②滑坡前缘的民房建设时开挖山体,形成临空面,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是发生滑坡的重要诱发因素。

综上所述,地形地貌和岩土体性质是滑坡形成的内在条件,气象、水文因素和人为因素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4 滑坡稳定性分析

4.1 滑坡稳定计算

根据灾体变形破坏模式,选择滑面为圆弧形的经典的传递系数法进行滑坡的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计算选择与滑坡主滑方向基本一致的2-2'主滑动剖面,滑带土强度计算参数根据实验成果,结合反演综合和经验数据类比的方法综合确定。选择工况为:(1)工况1:天然状态;(2)工况2:暴雨状态(饱水状态),参数取值见表2。

4.2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工况1计算稳定性系数为Fs=1.135,工况2计算稳定性系数Fs=0.962,依据国土资源部编制的《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的规定,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滑坡在暴雨、饱水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产生失稳滑动破坏,危及前缘坡脚建筑物及人员安全。

5 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根据滑坡的成因机制、诱发因素及变形破坏模式,综合考虑滑坡实际情况及技术、经济等因素,对滑坡治理设计提出以下两种治理方案建议:

(1)方案一:搬迁避让、监测结合前缘回填反压的措施。将滑坡前缘北侧的陈百乐等5户村民及茶厂一、二采取搬迁避让,并做好滑坡体的监测工作,在滑坡区附近有土石方开挖工程时,可考虑将开挖的土石方运至滑坡前缘进行回填反压,以确保滑坡体的稳定,并可以结合土地整理,将回填的土石方整理成茶园地。

(2)方案二:局部抗滑桩支挡、挡墙护坡+裂缝封填+局部前缘回填反压+排水的措施。在茶厂一及陈百乐等村民西侧陡坎坡顶外侧5-10m处设置一排抗滑桩,对布置抗滑桩的滑坡段前缘的陡坎采用浆砌块石进行护坡,并对该段滑坡设置截排水沟,从而达到支挡和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目的。对其余滑坡段,采用在前缘回填反压的措施;除此之外,对于滑坡区发育的地表裂缝建议采用优质粘性土进行封填,以降低地表水入渗对坡体稳定性造成的影响。

6 结论

淳安县湖畔村滑坡位于淳安县湖畔村西侧山坡上,出露石炭系下统叶家塘组地层,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间夹石英砾岩、粉砂岩、泥岩、砂质灰岩,岩层产状:343°~350°∠32°~40°。通过滑坡破坏特征和机制分析,该滑坡属中型牵引式土质滑坡,目前坡体变形迹象较明显,在暴雨工况下发生进一步破坏的可能性较大。

根据滑坡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机制,以及对滑坡一旦失稳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评估,建议采取工程措施对滑坡体进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王发读.浅层堆积物滑坡特征及其与降雨的关系初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1):20-23.

[2]张开鹏,刘新喜.降雨入渗对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6):4-8.

[3]常士骠,张苏民等.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