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害处范例6篇

人工降雨的害处范文1

一、地质灾害点的主要分布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主要特点

年初我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在去年8月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中又发现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去年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对大帽山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的群众进行移民搬迁等方式,彻底消除隐患,截止目前我区还有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4处,崩塌9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处,威胁到一场养殖场、一栋教学楼以及42户群众近177人的生命安全。

本区地质灾害点的主要特点如下:

1、分布不均,北东多西南少

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丘陵、低山地段,大多分布在北东部山区,总体上呈现出北东多西南少的特点。

2、滑坡、崩塌为主,规模较小

地质灾害大多为规模较小的滑坡、崩塌,影响范围一般波及一座或几座房子。

3、雨季多发,旱季少见

地质灾害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并且较多出现在雨季的强降雨期间或强降雨后的几天内,旱季较少发生。

4、灾前征兆不明显,突发性强,危害性大

滑坡、崩塌大多数发生前征兆不明显,并且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容易造成人、畜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性大。

5、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目前发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发生在山前地带人为削坡建房等形成的斜坡处,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少。

(二)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1、年降雨趋势预测

(1)气温:预计年平均气温偏高,气候变暖现象仍将延续。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春雨季气温偏高、雨季平均气温略高;台风季接近常年至略偏高。

(2)降水:预计年总雨量偏多。冬季降雨量偏少;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降雨量偏少;梅雨季总雨量偏多;台风季总雨量正常略多。

(3)台风:预计年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略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2、市年主要季节气候趋势展望

(1)冬季(年12月~年月):预计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其中:12月正常,1月略偏低,2月略偏高。极端最低气温略低于常年,岛内2~4℃,岛外0~2℃,靠山地区可达-2~2℃。预计年冬季总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12月正常,1月偏少,2月略偏少。

(2)春雨季(~月):预计年春雨季平均气温偏高,其中:3月略偏高,4月偏高,预计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预计年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3月偏少,4月略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

(3)雨季(5~6月):预计年雨季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其中5月略偏高,6月正常。预计年雨季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稍早),6月下旬中期结束(接近常年)。预计年雨季总雨量偏多,梅雨强度偏强。月份分布大致是:5月雨量偏多,6月雨量略少。

(4)台风季或夏季(7~9月):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至略偏高。其中7月偏高,8月正常,9月正常。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总雨量正常略多,其中:7月雨量略少,8月雨量正常略偏多,9月雨量正常略多。

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偏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月份分布大致是:7月1个、8月1—2个、9月1—2个。

预计年夏季(6月下旬~9月)≥35℃的高温日数正常,岛内可达5~8天,岛外可达8~12天;极端最高气温接近常年,岛内约36~37℃,岛外约37~38℃;局部地区高于38℃。

3、主要气候灾害预测

(1)强降温:预计年冬季气温变化幅度大,会出现阶段性强降温。

(2)干旱:今年秋冬季至明年春季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将发生气象干旱,请注意做好蓄水防旱工作。

(3)台风:预计年夏季可能受1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的严重影响,发生大风或大暴雨灾害。

4、主要预测依据

从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温转为负距平,进入拉尼娜事件。从多个耦合模式的预测结果来看,拉尼娜事件至少要维持到年春季。

常年,副高对于ENSO的响应期为4—6个月,今年副高对ENSO的滞后期仅有3个月,10月就转负;同时,北面冷空气活动加强,在二者的配合下,冷空气不断南下,故出现了12月17日岛内2.4℃的低温。预计年冬季(1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是略低于常年。一般来说,拉尼娜年,副高的第一次北跳会偏早,导致春雨季(—月)的降水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会对春播造成一定的影响。

预计年雨季(5—6月)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较早,梅雨强度偏强,雨水会偏多。考虑到拉尼娜过程的持续影响,预计年夏季(7—9月)台风个数会较常年偏多,其中有一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5、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根据降雨趋势和本区环境地质条件,预测本年度我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常年略偏少。

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主要地段在我区的大帽山农场、新圩、内厝镇山前地带及内厝镇小光山矿山等区域。

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容易发生灾害外,受台风、暴雨袭击,高陡边坡、山边河边、建设工程开挖地段等区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与滑坡。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依据预测的地质灾害活动区域,确定今年我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点镇(农场)有4个、行政村(社)有10个。

三、重点防范期

每年汛期(~10月)是我区地质灾害多发期,为重点防范期。强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汛期内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大于100mm的时段是重点防范期中的防范重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区、镇(场)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责任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区、镇(场)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协助区、镇(场)政府,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要换发新《防灾明白卡》与《避险明白卡》,要修改完善《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对在地灾易发生区的村,村(居)民建房用地要作地灾危险性评估;认真落实汛期防灾值班制度,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工作。区建设部门要掌握在建工程的情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工程做好防治工作;区水利部门要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通报洪水信息,并做好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区交通、市政部门要做好道(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的检查落实工作;区旅游部门要做好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勘察单位要协助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开展灾情应急调查和做好抢险救灾的技术指导工作;其他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全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能力。今年要结合宣传、贯彻《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加强新圩、内厝、马巷镇、大帽山农场及非煤矿山等地质灾害多发地的防灾宣传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播、电视、发放宣传画、宣传手册等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基层防灾负责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重点对年隐患排查中发现地质灾害点的镇、村业务指导及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特别是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三)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搞好监测工作

群测群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群测群防可以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遇到灾害性天气可以通过群测群防网络迅速部署防灾抗灾工作,及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撤离避让,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镇(场)要在年初步建立网络的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要求”和“四应知”、“四应会”、“四应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网络分为四级,分别为:灾害点监测网(四级网)、村(社区)级监测网(三级网)、镇(场)级监测网(二级网)和区级监测网(一级网)。

灾害点监测网(群测群防四级网)

---负责对具体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其监测手段主要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监测,一般进行简易的相对位移监测和宏观观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

---灾害点的监测由受威胁的人(单位)负责。

村(社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

---负责组织、监督该村(社区)地域内地质灾害点的群众监测、预警;

---负责该村(社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人员抢险救灾。

---村(社区)级监测网由村(居委会)主任负责。

镇(街道)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二级网):

---负责对三、四级网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该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组织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镇(街道)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镇长(场)负责。

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一级网):

---负责对群测群防二、三级网的监督管理;负责本区群测群防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

---负责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和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向有关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和矿山及管理重要设施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

---组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区级监测网由区政府组建,由分管地质灾害防治的副区长负责。

监测技术方法: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采用裂缝位移测量(相对位移监测法)及宏观观测(目视监测法)两种方法。

裂缝位移测量法主要用于有明显裂缝的灾点,是在裂缝两侧设桩或设片、设尺观测裂缝变化情况的方法,监测点主要选在滑坡后缘、中部、前缘主裂缝两侧或建筑物裂缝两侧,监测点每组两个,视实际情况布设3~5组。

宏观观测法主要目测地质灾害体、不稳定边坡及周围的掉土、掉石、滚石、冒水、冒沙、裂缝长宽变化及泉水、民井的流量、颜色、水位变化和树木歪斜、动物异常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在宏观上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我区的地质灾害点大部分发生前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缝征兆,主要采用宏观观测法进行监测,即目视法监测。

监测工作制度:

监测频率:每年~月和11~12月为正常时段,每一个月观测一次;每年~10月为汛期,每10天观测一次;如发现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遇暴雨及连续降雨等要加密观测(如每天1次或一天几次)。

监测资料的上报:监测人每次监测都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填写在预定的表格内。监测记录应按规定及时上报,正常情况每月上报一次,发现异常情况要迅速上报。

监测资料的分析、预报: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预测预报。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监测、预防。

“四应有”、“四应知”和“四应会”基本要求:

(1)村(居)委会做到“四应有”

应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应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简易工具、通讯工具。

(2)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做到“四应知”

应知辖区隐患点(区)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害点监测时间和次数。

(3)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作到“四应会”

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纪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四)加强汛期防灾工作

1、防灾工作检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汛前对群测群防网络、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情况、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进行全面检查和在汛期内进行抽查,另外还应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要责成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上报区政府。

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汛期期间,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应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回检查,对可能出现险情的,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报告。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接到险情报告后,要及早赶赴现场,调查鉴定险情,提出处理对策措施。

3、汛期值班

汛期期间(4月1日~10月30日),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值班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逢台风、暴雨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期间,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全天有人值班,分管领导24小时岗位带班。值班时要保持信息畅通,报告迅速,处置及时。

汛期期间市、区两级政府办公厅(室)值班电话和市、区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人及电话。

4、强降雨防灾

(1)当天气预报日降雨量可能达到50mm(暴雨)以上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达到100mm以上时,镇政府(场)防灾责任人、监测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地质灾害。

(2)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时,各区人民政府接到预报预警后,要依照防灾责任制的规定,逐级将有关信息迅速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区域内的村(居)民,并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响应,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三级时,区、镇人民政府、场及有关部门应部署防灾工作,加强值班;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应适时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村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下称“协管员”)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应立即报告,镇人民政府、场应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四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协管员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适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五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领导带班,并组织做好防灾工作和随时抢险救灾准备(抢险人员随时待命);区人民政府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镇人民政府、场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立即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并对其它区域进行巡查和防范,派出应急小分队或者包村干部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汛期地质灾害转移对象: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坡、边坡建筑物内的群众;易发生泥石流山沟及沟口(低洼)地带的群众;其他在汛期易发生地质灾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地带的群众。

(3)当突遇短时间强降雨(3小时降雨量超过30mm)时,村(居)委会防灾责任人、协管员要及时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山坡地段的情况,并关注雨情,适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转移避险。

(4)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防御台风、暴雨的部署开展防灾抗灾工作。

当日降雨量可能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大于100mm时,区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门应对在建工程、公(铁、道)路、水利设施、旅游景点的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并做好抢险应急准备。

(五)做好地质灾害预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应会同区气象台,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结果和大气降雨观测、预报等资料,及时作出地质灾害预报。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后,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要及时向下通知和部署防御工作,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和有关方面提前做好防范。

依据地质灾害监测资料进行地质灾害预报时,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要及时整理、分析,可能发生灾害的要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并报告区政府及所在地的镇政府(场)和有关方面做好防范。

(六)加强应急处理与及时抢险救灾

1、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

要按照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各镇(街)、场、村(社区)的实际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地灾村(社区)要建立地灾应急自救小分队。

2、及时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发生后,区政府应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按既定预案要求组织抢险救灾。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区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险、灾情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抢险救灾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排险和抢救受灾人员;其他有关部门应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和要求及时做好抢救受灾的相关工作。

(七)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分期分批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规划和落实,年计划治理1-2处地灾隐患点。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治理。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新建工程,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八)安排防治资金

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群测群防网络与预警体系建设以及抢险救灾、地质灾害治理等防治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治理费用,经济困难的在实施治理后政府予以适当补助。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新建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建设单位负责。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人工降雨的害处范文2

一、20*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年降雨786.3毫米,较20*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人工降雨的害处范文3

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防治措施;修铜线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修铜线(S227线)位于江西省修水县境内,起自修水县义宁镇湘竹桥,终于修水县与铜鼓县交界处,全长55.498km,是连接铜鼓县乃至宜春市地区的主要通道。沿线设有大桥2座、中桥5座、小桥11座。通过分析和研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止与减轻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危害、防止与减轻公路建设和运营阶段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提供地质依据。

2 地质环境条件

工程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区内水系发育,最大的河流为修水河,公路拟建区位于修水河汇水区,拟建公路沿河流分布段长约31公里,跨越大小河流18条,由于公路沿线地形起伏大,河道自然落差大,汛期水位落差较大。项目区沿线主要为中山、低山、丘陵、溪谷平原地形,分布有蓟县系变质岩,震旦系中统、寒武系下统、奥陶系下统碎屑岩,震旦系上统、寒武系中上统碳酸盐岩,雪峰期与燕山期岩浆岩、第四系残坡积层与冲积层等地层。项目拟建区域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西部,修水――都昌台陷之修水――武宁凹断西段。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3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3.1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灾害。主要为现有道路路堑边坡在暴雨影响下发生滑坡、崩塌。

沿线周边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点22处。其中以变质岩分布为主的中、低山区崩塌8处,滑坡3处;以岩浆岩分布为主的低山区崩塌2处,滑坡9处。已发生灾害规模1.5~600m3,潜在灾害规模100~720m3。主要因变质岩及岩浆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残坡积层和风化层厚度较大且松散,岩土体工程性质中等~较差,居民建房、修路切坡、取土等形成了新的临空面,使坡体失去了支撑力、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在强降雨条件下,边坡失稳并沿结构面(层面、裂隙面、软弱夹层等)发生滑移或剥落。经调查22处崩塌或滑坡稳定性差~较差,绝大部分为现有公路路堑边坡崩滑,对公路的危害程度较大。

3.2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在时间上,沿线地质灾害发生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季节性),往往在雨季发生,与降雨量的多少有关。修水县降雨量主要集中在3~6月份,尤以5~6月最为集中,而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4~7月,以5~7月为最。在空间上,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蓟县系变质岩和雪峰期与燕山期岩浆岩中、低山区。

4 主要影响因素

4.1地形地貌

拟建公路沿线为中山、低山、丘陵、溪谷平原地形。地形标高一般100~1000m,相对高差一般200~900m,地形起伏较大。中山、低山区,山体侵蚀切割严重,局部地段基岩,形成深切谷地貌,河谷多呈“V”型,少数呈“U”型,山势陡峻,地形坡度一般15~45°,局部55°。山上植被发育,以灌木、松、杉为主。从已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特征分析,坡体高度一般大于10m、坡度一般大于45°,残坡积土层或基岩风化层较厚,受降雨、切坡等外界因素影响,易诱发崩塌、滑坡灾害。

4.2工程地质岩组

从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来看,中、低山区坡残积层及风化层较厚,坡体较高、坡度陡、顺向坡、基岩岩体裂隙发育、有不稳定结构体或危岩、有软弱夹层等,均是有利于岩土体崩塌滑坡发生和发展,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易发生滑坡或崩塌。变质岩分布区山体残坡积层厚度一般0.5~8m,强风化层厚度一般3~10m;岩浆岩分布区风化剥蚀强烈,地表岩石多风化呈松散砂土状,残坡积层厚度一般2~10m,全风化层厚度一般8~15m,局部大于20m。残积层及风化层较厚且松散,对工程边坡稳定性有不良影响。

4.3地质构造

拟建公路沿线主要有石门楼断裂、庙岭 ――蒲田断裂和铜鼓――武宁(罗溪)断裂。石门楼断裂,走向北东东,倾向南东,倾角约50°左右,长约37km,主要切割蓟县系和雪峰期岩浆岩等地层,破碎带宽30~300m,岩石硅化破碎,局部角砾岩带达300m,次级断裂带风化强烈,见有泉水出露。庙岭 ――蒲田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60°左右,长约15km,主要切割蓟县系、震旦系和寒武系等地层,破碎带宽30m,早期角砾岩强烈矽化,见有斜冲擦痕,后期上盘相对斜落,破碎带被泥铁质胶结。铜鼓――武宁(罗溪)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为活动性断裂,在铜鼓、罗溪各有5级以上地震,断裂附近岩性破碎,路线有一大段伴该断裂而行。沿线变质岩区山体切割较严重,局部路段岩层外倾,基岩受构造的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岩浆岩区自然坡度较大,残坡积层和风化层厚度较大且松散,受构造的影响,岩体破碎,对边坡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4.4降雨

降雨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修水县属暴雨型地质灾害区,据修水县1990~2009年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27.3mm。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约23.5%,3月至6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2%。根据调查,沿线滑坡灾害多集中在4~7月份发生,且绝大部分发生在强降雨期间及雨后较短时间内。表现出明显的集中性和一定的相对滞后性(相对集中降雨而言)。表明降雨量集中的时段及其后的一段时间(半个月左右)内,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4.5人类工程活动

变质岩和岩浆岩分布的中、低山区,残坡积土层和基岩风化层较厚,且局部岩层外倾,建房、修路切坡、取土等形成边坡临空面,在集中降雨或暴雨诱发下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5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工程切坡须合理确定安全坡率,加强坡面支护与截排水,加强汛期边坡稳定性监测。对高陡边坡应做专项勘察评价。

(2)填方段应根据边坡高度、基底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和填料种类等控制人工边坡的坡度,做好相应的支护、排水设施;同时由于线路区填方跨越沟谷、农耕水田与坡脚,局部地段存在较厚的软土,填方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清除不良软土层,防止路基压缩变形和不均匀沉降。

(3)局部半挖半填路段,须注意预防路基沿岩土界面滑移失稳。

(4)对桥梁路段应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查明下部基岩岩性、软弱夹层及断层破碎带的分布情况和桥头岸坡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5)采石、取土路段,应注意防止诱发崩、滑灾害,施工中应严格按相关规范的关规定合理确定边坡坡率,分级放坡,做到排水和坡面防护。

参考文献

[1] 郑颖人,陈祖煜,王恭先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 九江市工程咨询中心、江西赣北公路勘察设计院. 修万线(修铜线,S227线修水境内)二级公路改造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九江:九江市工程咨询中心、江西赣北公路勘察设计院,2010.

[3] 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修万线(修铜线,S227线修水境内)二级公路改造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R].南昌: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2011.

[4] 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D2008-02)[S].2008.

人工降雨的害处范文4

【关键词】地质灾害 气象预警 黎川县

【Abstract】Meteorological early warning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research in Lichuan County is through meteorological early warning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research work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a lot of the latest geological hazard data in " 1/50000 geological disasters survey project in Lichuan County", using GIS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analysis, establish conform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burst geologic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ing mathematical model and early warning zoning,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the county to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methods.

【Key words】geologic hazard; weather warning; Lichuan County

1 引言

地质灾害的形成除与地质条件有关外,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都是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单九生等研究发现滑坡的发生与近3天内的降水强度、过程降水总量、降水持续时间等关系十分密切(单九生等,2004)。气象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群发性、同时性、爆发性、后续性和成灾大等特点(刘传正等,2004)。黎川县地质环境较为脆弱,人类工程活动比较频繁,区内地质灾害频发,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生活及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研究区内对降水和地质灾害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只停留在粗略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且相关数据年代较久且不全面。本文通过在“黎川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所获得的大量最新地质灾害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工作,建立符合本区实际情况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数学模型及预警区划,可为全县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区内地质及气象背景

2.1 地质背景

研究区地处江西省中偏东部,抚州市东南部,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位于武夷断块隆升区与抚河谷地的上升区的交接部位。武夷山呈“弓”形环绕县域东部、南部,黎滩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区,形成了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西北开口的“撮斗”形。受以间歇性上升运动为主的新构造运动控制,区内地形起伏、河谷深切,高差显著,最大高差约1419m。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褶皱系(Ⅰ2)赣中南褶隆(Ⅱ3)武夷隆起(Ⅲ8)的中段,武夷山隆断束(Ⅳ21)的东侧(张兰庭等,1973)。区内地形形态总体复杂,呈现出地形坡度、坡形、坡向的多变性。由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土质滑坡最为发育,且具有突发、频发、群发、点多面广等特点(聂智,2015)。

2.2 气象背景

研究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据黎川县气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1957~2010年),多年年均降雨量1829.9mm。最大年份(1998年)降雨量2462.6mm,最小年份(1963年)降雨量1242.5mm;最大日降雨量320.0mm(1998年7月1日),最大时降雨量70.4mm(2006年6月25日),最大10分钟降雨量26.4mm;年均暴雨日数5.0天,最长连续降雨天数21天(1998年6月),过程雨量678.2mm,最长无雨日数37.0天。

大约每年3~6月为丰水期,10~12月为枯水期,其余月份为平水期。降雨量在时间分布上呈现明显差异,丰水期月均降雨量为枯水期的4.3倍,而丰水年降水量可达枯水年的2.0倍。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受地形作用明显,东多西少,山区多平原少,具有随地形标高增高、降雨量增大的趋势。

3 预警数学模型及实际应用

3.1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研究在某一降雨强度作用于某一地质环境单元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结合省内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成果,具体方法是将降雨特征(用降雨诱发指数表征)与地质灾害敏感性(以地质灾害易发性表征),进行叠加分析,确定预警预报等级,建立群发型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评价指标采用如下公式:

H = Z×R

H --预警级别评价指数。用于评价预警级别,综合反映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强度。

Z --基于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敏感性,用地质灾害易发性表征,反映在相同降雨作用下各种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差异。

R --降雨诱发指数。反映不同降雨过程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差异。

3.2 确定临界降雨量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临界降雨量是根据区内多年来地质灾害的成灾雨强研究确定,采用有效降雨量、当日降雨量2个指标。用有效降雨量综合表示前期降雨特征。有效降雨量用下式(单九生等,2004)计算:

式中:Pz--为某日有效降雨量;

Po--为当日降雨量;

Pi--为当i日降雨量;

λi--为当i日的影响系数,通过优化法取0.75;

以黎川县1998年、2002年和2010年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降雨资料为依据,分析有效降雨量和当日降雨量的关系,并得出相应的临界降雨量。主要方法为:以降雨特征值为横坐标,以灾害发生累加频率值为纵坐标,编制灾害发生累加频率曲线图,取累加频率曲线突变拐点对应的降雨特征值,作为预警状态的降雨特征值的临界值。见图1和图2,由此可以得到地质灾害发生时的临界降雨量界值,见表1。

3.3 确定降雨诱发指数

降雨诱发指数主要反映降雨强度。根据各降雨特征指标临界值(有效降雨量和当日降雨量)与各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关系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R = n + Pr/LP

H --降雨诱发指数。

n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所处临界值区间对应的预警状态级别值。

Pr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

LP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所处临界值区间的下限。

3.4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划分

中国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划分为五个等级:1级、2级、3级、4级和5级,见表2(国土资源部等,2003)。

3.5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根据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区内45mm和95mm日降雨量时的降雨诱发指数,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与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确定3、4级和5级预警的评价指数分别为:1.00~1.45、1.45~1.95和1.95~2.55,由此得出相应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分析图,见图3和图4。

3.5.1 日降雨量≥45mm预警区划

对图3进行整合修饰,得出黎川县日降雨量≥45mm预警区划成果图,见图5。本降雨量级别在气象预警中相对降雨强度为最小。各预报区概况如下:

(1)Ⅴ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的厚村、华山和东、南部的熊村、德胜、樟溪等乡镇的部分区域,分布范围较小,该区总面积为322.07km2,占总面积的18.84%。该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区内年降雨量最大区域。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

(2)Ⅵ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华山、洵口中、荷源、湖坊、中田、日峰、潭溪、熊村、社苹、樟溪、西城镇乡镇区域,分布范围最大,该区总面积为799.88km2,占总面积的46.80%。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年降雨量普遍大,是黎川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

(3)Ⅲ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日峰、龙安和荷源、中田及社苹等乡镇区域,分布范围较大,该区总面积为537.72km2,占总面积的31.46%。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及低易发区,是黎川县境内年降雨量总体较小的区域。

3.5.2 日降雨量 ≥ 95mm预警区划

对图4进行整合修饰,得出黎川县日降雨量≥95mm预警区划成果图,见图6。本降雨量级别为95mm≤日降雨量

(1)Ⅴ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华山、厚村、洵口、湖坊、荷源、熊村、德胜、潭溪、社苹、宏村、樟溪、西城和中田、龙安等乡镇,分布范围最大,该区总面积为1252.16km2,占总面积的73.26%。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2)Ⅵ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在日峰南-龙安南-樟溪南、荷源北、德胜北-熊村西一带,分布范围较大,该区总面积为316.46km2,占总面积的18.52%。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

(3)Ⅲ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在日峰镇北西、中田北东一带,分布范围最小,该区总面积为54.89km2,占总面积的4.95%。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

3.6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县气象台提供每次降雨过程的天气预报资料,各有关部门将相关数据与气象预警区划图中对各预警区发生地质灾害的等级进行逐个分析和判定,做出空间预警预报区,并将3级、4级和5级预警提前在预警信息平台上,如通过电视、电台、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将预测结果向社会,让相关人员及时撤离,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4 结语

本研究从分析区内地质背景条件出发,将降雨特征 (用降雨诱发指数表征)与地质灾害敏感性(以地质灾害易发性表征),进行叠加分析,确定预警预报等级,建立群发型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最终生成地质灾害预警区划图。从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方法的设计到预警区划图的制作与,大大提升了黎川县地质灾害区域性预报预警的研究程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研究区内乃至全省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单九生,刘修奋,魏丽等.诱发江西滑坡的降水特征分析[J].气象,2004,30(1):13-15.

[2]刘传正,温铭生,唐灿.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初步研究[J].地质通报,2004, 23(4):303-309.

[3]张兰庭等.广昌幅G-50-9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江西省地质局.1973.

人工降雨的害处范文5

关键词: 台风; 降雨; 地质灾害; 空间分布特征; 时间分布特征

The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duced by Typhoon Rainfall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ang Wei

(Institute of Geo-Environment Monitoring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0, China)

Abstract:Guangdong located on the South China Sea where attacked by typhoon every year. Typhoon rainfall often induces geological hazards which causing serious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In the paper, taking the two typhoon "FANAPI" and "UTE" as examples, using of geological hazards statistical data and GIS technology,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duced by typhoon rainfall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geological hazards induced by typhoon rainfall mainly occur in the mountain area where is about 200~500km from the typhoon center and the rainfall is over 200mm, which has a certain lag effect.

Keywords:typhoon; rainfall; geo hazard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im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1. 前言

V东地处南海之滨,每年登陆的台风4个~5个,间接影响的台风5个~6个。台风带来的降雨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为2d~4d,但降雨强度较大,最大日降雨量一般达100mm以上,降雨常常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并导致重大地质灾害灾情发生。近20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对降雨诱发地质灾害规律、机理和气象风险预警做了大量研究[1-12]。然而,尚未对广东省台风降雨型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因此,本文以影响广东的两次台风过程“凡亚比”和“尤特”为例,利用历年广东省崩滑流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数据和GIS技术,分析研究了广东省台风降雨型地质灾害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

2. 台风“凡亚比”和“尤特”概况

2010年11号台风“凡亚比”于9月20日07时在福建漳浦县登陆。受其影响,从21日0时开始,广东多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特别是粤西的高州市、信宜市、阳春市遭遇超200年一遇特大暴雨。降雨引发地质灾害204起,造成3人受伤,31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200万元。

2013年第11号台风“尤特”于8月14日15时50分在阳江市阳西县溪头镇沿海地区登陆。8月14日~16日,全省大范围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全省共有136个区域气象站(全省总站数的6%)录得250mm以上的雨量,其中信宜市大田顶录得全省最大雨量704.9mm。8月14日~17日,共发生崩滑流地质灾害716起,其中崩塌133起,滑坡580起,泥石流3起;共造成11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4707.7万元。

3. 台风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3.1 地形地貌上的分布特征

据统计,台风“凡亚比”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粤西山区的茂名市东部和阳江市北部,共193起,占台风“凡亚比”诱发灾害总数的94.61%。台风“尤特”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粤东北山地,占台风“尤特”诱发灾害总数的79.49%;其次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占11.74%;除此之外,在粤北山区、粤东沿海和粤西山地均有少量分布。

以上数据表明:台风降雨型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在降雨量达到一定级别时,在地形相对平缓的珠三角和沿海丘陵区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3.2 岩性上的分布特征

据统计,台风“凡亚比”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侵入岩中,约占“凡亚比”诱发灾害总数的90%以上。台风“尤特”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火山岩、侵入岩和沉积岩中,分别占总数的38.76%、32.06%和23.02%,少部分分布在变质岩和第四系松散层中。

以上数据表明:台风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火山岩和侵入岩中。

3.3 相对台风空间范围的空间分布特征

(1)灾害点与台风路径的关系

台风路径直接制约着台风暴雨的作用地理区域,随着各次台风路径的变化差异,台风暴雨对各地区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也随之变化,进而台风路径与灾害点区域发育分布位置密切相关。

台风“凡亚比”在福建漳浦县登陆之后,向西经过广东省的潮州、汕头、揭阳、河源等市,最后在广州市东北部消散。台风“凡亚比”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茂名市和阳江市,并不在台风路径上,且距离台风中心超过300km(图1)。

台风“尤特”在阳江市阳西县溪头镇沿海地区登陆后,向北穿过广东省阳江、茂名两市,最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境内消散。台风“尤特”诱发的地质灾害分布四个区域:a、肇庆市和清远市的西北部一带,最近处距离台风中心约80km;b、清远市中部和韶关市西部一带,最近处距离台风中心约200km;c、广州市和惠州市的北部一带,最近处距离台风中心约200km;d、惠州市、河源市、汕尾市、揭阳市和梅州市的交界处一带,最近处距离台风中心约500km。其中,惠州市、河源市、汕尾市、揭阳市和梅州市的交界处一带分布的地质灾害最多,占总数的80%左右。由此可见,台风“尤特”诱发的地质灾害不在台风路径上,大部分且距离台风中心在500km(图2)。

图1 台风“凡亚比”路径与诱发的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区

(红色圈范围,下同)

图2 台风“尤特”路径与诱发的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区

以上数据说明:广东省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并不是分布在台风路径上,而是分布在距离台风中心约200km~500km范围内,主要原始是台风中心风力大,降雨云团被吹散到四周的缘故。

(2)灾害点与降雨分布的关系

受台风“凡亚比”的影响,2010年9月19日8时~22日16时200mm~500mm强降雨主要分布在茂名信宜市、阳江市、江门市、珠海市斗门区、惠州惠阳市、汕尾市、揭阳市惠来县和潮州市。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茂名高州市和信宜市、阳江阳春市,基本位于200mm~500mm强降雨分布区(茂名高州市降雨量也达到186mm);200mm~500mm强降雨分布区的潮州市发生了3处地质灾害。珠海市斗门区、惠州惠阳市、汕尾市和揭阳市惠来县之所以没有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均位于沿海台地,地形相对较平缓(图3)。

图3 台风“凡亚比”降雨量与诱发的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区

图4 台风“尤特”降雨量与诱发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区

(注:红色点代表200mm以上的雨量,粉红色点代表100mm~200mm的雨量,蓝色点50mm~100mm的雨量,绿色点代表25mm~50mm的雨量)

受台风“尤特”的影响,2013年8月14日0时~17日3天200mm以上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茂名市、阳江市东部、江门市、中山市、佛山市、广州市、惠州市、汕尾―河源―揭阳―梅州交界处、清远市、韶关市和肇庆市西北部。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汕尾―河源―揭阳―梅州交界处、肇庆市和清远市西北部、清远市和韶关市西部、广州市和惠州市北部,基本位于200mm以上的强降雨分布区。阳江市、茂名市之所以没有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是因为两市经历了台风“凡亚比”之后,不稳定斜坡均已经滑落,剩下的斜坡相对稳定,不容易发生崩滑流地质灾害;江门市、中山市、佛山市之所以没有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是因为位于沿海台地和平原地区,地形相对较平缓(图4)。

4. 台风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4.1 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与台风登陆―消散过程的关系

台风“凡亚比”于9月20日07时在福建漳浦县登陆,经历了近1天的时间于9月21日02时在广州市东北部消散。台风“凡亚比”诱发的地质灾害均发生在9月21日,即发生在台风消散以后。

台风“尤特”于8月14日15时50分在阳江市阳西县溪头镇沿海地区登陆,经历了1天多的时间于8月16日02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境内消散。根据图3-9,台风“尤特”诱发的地质灾主要发生在8月16日和17日,占灾害总数的98.87%,即98.87%发生在台风消散以后。说明:广东省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台风消散以后,这可能是因为降雨云团消散晚于台风消散时间。

4.2 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与降雨过程的关系

因无法收集较为详细的台风“凡亚比”带来的强降雨资料,本节仅以台风“尤特”分析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与降雨过程的关系。

对比台风“尤特”带来2013年8月14日~17日4天的24小时强降雨分布与地质灾害的分布可知:台风登陆前带来的强降雨很少发生地质灾害,前期雨量只是浸润斜坡岩土体,随着台风登陆后带来的强降雨,斜坡岩土体逐渐达到饱和,最终诱发崩滑流地质灾害。说明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在主体降雨时段的前期较少,大部分发生在主体降雨时段的中期―中后期。

5. 结语

①广东台风降雨型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特别是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区,在降雨量达到一定级别时,在地形相对平缓的珠三角和沿海丘陵区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②V东台风降雨型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距离台风中心约200km~500km、降雨量为200mm以上的区域,建议将其列为防御台风降雨型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区。

③广东台风降雨型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主要发生在台风消散以后、主体降雨时段的中期-中后期,建议将其列为防御台风降雨型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

参考文献

[1] 刘艳辉,唐灿,吴剑波等.地质灾害与不同尺度降雨时空分布关系[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22(3):74-83.

[2] 刘艳辉,唐灿,李铁锋等.地质灾害与降雨雨型的关系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2009,17(5):656-661.

[3] 陈静静,姚蓉,文强等.湖南省降雨型地质灾害致灾雨量阈值分析[J] .灾害学,2014,29(2):42-47.

[4] 李岳顺.降雨对广西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以梧州地区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4.

[5] 亓星,许强,孙亮等.降雨型黄土滑坡预警研究现状综述[J] .地质科技情报,2014,33(6):219-224.

[6] 蒋宗孝,江彩英,王加义等.闽北地质灾害与降水关系分析[J] .世界地质,2009,28(1):127-133.

[7] 马常春.青岛地区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现状、机理及预报预警[D] .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

[8] 惠鑫.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10.

[9] 周样样.陕南地区强降雨条件下突发型地质灾害成因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13.

[10] 廖克武,丁晓光,潘池泓.台风“菲特”引发的浙江余姚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4,25(2):130-134.

人工降雨的害处范文6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references of previous survey data and the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this paper will classify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hazards in Ruili City and make subarea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disaster. It also describes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from the topography,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lithologic assemblage, climate,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nd earthquakes etc., analyzes its harm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关键词: 瑞丽市;农业地质灾害;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Key words: Ruili City;agricultural geological hazards;disaster type;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18-04

0 引言

农业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在农业上的表现,凡直接或间接危害农业、农村、农民的地质灾害即是农业地质灾害[1-2]。瑞丽市位于云南省西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管辖,东连潞西市,北接陇川县,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3-4];其地理坐标:东经97°30′~98°11′,北纬23°50′~24°12′之间;国境线长170.1km,国土面积1020.0km2。区内辖三乡三镇,分别是勐秀乡、姐相乡、户育乡、勐卯镇、畹町镇、弄岛镇(图1)。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地貌可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及构造剥蚀地貌三大类型。市境内主要分布有瑞丽江、南碗河、畹町河及其五十余条支流,地表水系较为发育,均属伊洛瓦底江水系。该区属南亚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平均日照2330h,热区资源丰富。同时,瑞丽市分山区和坝区两部分,山区森林繁茂,覆盖率达53%;坝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为发展区域性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农业经济是瑞丽市的主体,但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5]。

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瑞丽市地貌破碎、地形构造复杂,降雨期集中分布。通过对瑞丽市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发现,该市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与不稳定斜坡次之。本次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162处,其中,滑坡109处,崩塌17处,泥石流32处,不稳定斜坡4处。

1.1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1.1.1 滑坡

滑坡数量(109处)占该市地质灾害总数的67.29%,按体积大小划分为特大型滑坡6处,大型滑坡19处,中型滑坡41处,小型滑坡43处,以中型和小型滑坡居多(表1)。滑坡的发育主要受滑体岩性和地形坡度影响。有82处的滑坡发生在由变质岩中的片麻岩堆积成的含砾粉土滑体,占有比例为75%。有101处滑坡发生在15-40°的坡度范围,占有比例为93%。

1.1.2 泥石流

灾害性泥石流沟(32处)占该市地质灾害总数的19.75%(表1),其主要分于勐秀乡和勐卯镇。其次是在户育乡、姐相乡、弄岛镇,畹町镇最少。其中有15条泥石流已形成中大规模,对周边公路、桥梁及沟口附近居住的群众威胁较大。

1.1.3 崩塌及不稳定斜坡

崩塌(17处)和不稳定斜坡(4处)共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2.96%,按体积大小划分以中小型为主(表1)。其中在勐秀乡和户育乡发生崩塌的次数最多;而在勐卯镇、姐相乡、户育乡均有不稳定斜坡发生。

1.2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地质灾害危害性易发区的划分必须考虑地形地貌、岩土体的完整性,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基本原则,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确定对本区地质灾害易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或直接关系的地质灾害点密度、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生态植被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6个因素作为易发性分区的重要评价因子[6]。先按单一灾种进行易发性分区,然后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再进行综合性分区,将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类,7个地质灾害易发评价区(图2)。其中高易发区4个,占全市面积的22.89%;中易发区1个,却占到全市面积的54.43%;低易发区2个,占全市面积的15.78%;剩下的为非易发区,占全市面积6.90%。

2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由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7]。

2.1 地形地貌

瑞丽市位于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高黎贡山南段西侧,山脉、河流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地形多以中山中切割陡坡地形为主,地表沟谷发育。在河流的侵蚀作用下,易冲沟切割陡坡带,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根据区内地貌成因及形态特征,市区内地貌主要为侵蚀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及构造剥蚀地貌三大成因类型,其中侵蚀堆积地貌占总面积的87.5%;岩溶地貌占总面积的8.9%;构造剥蚀地貌占总面积的3.6%。

2.2 地质构造与岩性组合

瑞丽市域处于滇西褶皱带,保山临沧断褶带与贡山腾冲隆褶带交接部位,以龙陵~瑞丽大断裂为界,北西侧属贡山腾冲隆褶区,南东侧属保山镇康拗断区,该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山川的展布严格受该断裂的控制,地层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为破碎,风化强烈,对斜坡岩土体的滑动和崩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区域内地层从下古生界寒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出露,下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广泛分布于测区中北部及东部地区,为一套变质程度深浅不等的微晶片岩、片岩、混合岩化变粒岩、混合岩化片麻岩、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等岩石组成,具复理石建造;奥陶~志留系仅分布于测区北部,面积较小,为一套浅变质浅海相类复理石及砂页岩沉积建造;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分布于东部黑山门、芒棒村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中生界三叠系上统南梳坝组、石钟山组,分布于东部瑞丽江北西岸雷夜滚、扎朵一带,以砂页岩建造为主;侏罗系中统勐戛组分布于东部畹町一带,为一套滨海相红色建造;新生界上第三系分布于瑞丽盆地北西边缘、北部等红一带,为一套陆盆型山间盆地含煤亚建造;第四系分布于瑞丽盆地及各沟口部位,由残坡积、冲积、冲洪积等组成,为近代松散沉积物堆积。各时代地层的展布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各地层岩性的组合、结构特征虽然不同,风化层厚度各有差异,但近地表的全~强风化岩土层均构成了较软岩组,岩土体抗水浸泡、冲刷能力差,全风化与强风化界面或强风化岩土层与中风化岩土层界面遇水易产生岩土体滑动,这些地层在多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往往容易形成崩塌、滑坡及不稳定地层等地质灾害。

2.3 气候因素

瑞丽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太阳辐射较强,热量丰富,夏季受西南风影响,水气丰沛,湿润多雨;而冬季受南北两侧干暖气团影响,湿暖少雨,具有干湿季分明的特征,属低纬度高原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这样的气候对岩体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过程的影响强烈,导致岩体内部结构的显著变化,从而形成斜坡地带岩土体软弱带,为区内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降雨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8]。研究区降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09.00mm。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9%,单点暴雨或强降雨多集中在汛期6~8月,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降雨的空间分布上主要呈现北部多南部少的趋势。近年来瑞丽市发生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主要是由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降雨引起。

2.4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加大,引起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灾害也更加严重[5]。测区范围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坡耕地。主要分布在近山前湖积台地低丘缓坡地带,地表均为旱耕地,以种植甘蔗为主,植被不发育,在雨季沟水侧蚀作用下,两岸谷坡耕地多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引发泥石流灾害,对坝区农田、村寨构成危害和威胁。

②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市域内各乡(镇)、村寨及瑞丽至陇川县等公路的改扩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边坡开挖过陡,所产生的弃渣任意堆放于斜坡地带,雨季期间,在雨水浸泡、冲刷作用下,弃渣堆常形成坡面水土流失,引发路基下滑,边坡岩土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常造成交通中断。

③矿产资源开发。市域内现有矿山26处(其中:砖厂粘土矿山8处、采石场16处、煤矿1处、铁矿山1处),均为小型,除煤矿、铁矿采用地下开采,对地表生态尚未造成较大危害外,其余矿山均为露天开采,露采矿山对地表森林植被破坏较大,采区边坡常引发小型崩滑现象,目前对环境尚未造成较大范围的危害和影响。

2.5 地震

据区域地震资料,该区处于龙陵~瑞丽地震带上,自1611~1976年间,该带在365年间共发生破坏性地震三十余次,震源深度25.0~35.0km,震级多为4~6级,一般发生在每年5~9月份的雨季;1966年9月19日13时至10月10日的22天中,共记录到大小地震355次,其中4~4.9级7次,5.0级以上3次,余震丰富,烈度偏高,波及范围广。这些地震对该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诱发性。

3 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3.1 对农户及村庄的危害

瑞丽全市总人口20多万人(2011年底),居住着傣、景颇、德昂、傈僳、汉、回、苗、彝、壮、哈尼等十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39%。市域内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口占60%。瑞丽市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人动密集的区域,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该市历史上已经发生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1988年1月,3天连续降雨260mm,山区边坡出现塌滑,沟谷形成泥石流山洪,被水困26个村寨1601户10181人。2004年7月4~5日,全市普降暴雨,且持续时间长,造成瑞丽市及其周边县市共18人死亡,24人失踪。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使农户的人身安全和家庭财产受到很大威胁。因躲避灾害而进行的住房搬迁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使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9]。

3.2 冲毁农田及农作物

瑞丽市现有耕地225122亩(山区92673亩、坝区132449亩),人均耕地面积1.36亩,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为橡胶、咖啡、甘蔗、胡椒、砂仁、茶叶、菠萝、香蕉、柑桔、柠檬等,其中水稻、甘蔗和茶叶已成为云南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的发生对有限的农业资源产生了破坏,使可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的产量降低,从而导致瑞丽市的经济受到影响。其中对农田及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1976年5月31日~6月1日两次暴雨,弄岛地带大片稻田受淹,总产量比1975年减少140万斤;1983年8月1~2日、24~25日,连续两次降暴雨,瑞丽江上游洪水猛涨,全市受淹51199亩,其中:水稻受淹36000亩,无收成7025亩,被掩埋947亩,甘蔗被淹7066亩,两次重复受淹面积15199亩。此外人为的破坏造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也造成了农作物产量的下降。

3.3 摧毁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

瑞丽市交通尚较方便,各乡(镇)之间均有公路相连,乡村之间有简易公路相通,桥梁、水利设施较为完善。水利工程的建造不仅对农业生产发展带来帮助,也保障了区域内人们的生活用水。但由于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基础设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用水等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阻止了本区农业生产的发展。2004年7月4~5日,全市面上普降暴雨,且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突破了解放以来的日降雨量极值,降雨量达132.4mm,造成瑞丽全市18145人不同程度的受灾,部分农田被毁,冲毁桥涵23座,冲毁道路3271m,城乡公路坍方236处,冲毁堤防决口14处180m,毁坏堤防44处448m,损坏人畜饮水取水坝6座,水池5个,冲毁引水管道4200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80万元。

4 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是以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根据地质灾害危害大小、规模、发展趋势及防治效益等因素,分别采用不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1 监测预防

加强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实行防灾责任制。加强宣传工作,强化减灾意识,对重要地质灾害点以专业队伍为主,群众配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和监测[10]。对新建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应进行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确保其建设安全,并提高气象部门预测的准确性,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工作。

4.2 科学治理

治理工作应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区分轻重缓急,逐年实施,长期坚持,以保证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好的综合治理效益。对已判明的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可采用一定的措施;除长期监测以外,也可以利用排水措施来提高斜坡的稳定性或者直接采取清除滑体的方法来消除隐患。对于山区地段治理难度和治理费用较大的地质灾害一般尽量采用避让方式。因此对位于该类地质灾害体上的居民和单位,一般采取永久性搬迁的方式来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

4.3 生物防治

地质灾害不少是由于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11]。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无序采矿等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防治地质灾害,就得从源头下手,防止水土流失。生物防治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山地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采用封山育林、育草、种草、植树及改良耕作技术、改善农牧业经营方式等方法。同时,加强水利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地质环境[9]。

参考文献:

[1]黄国勤.江西农业地质灾害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2):22-25.

[2]庄延革.吉林省常见的农业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初探[J].吉林地质,2002,21(4):44-49.

[3]刘晓霖.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对沿边地区经济的影响――以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例[J].商情,2013(21):57-58.

[4]郭正云,苏正双,赵少斌,等.云南省德宏州重要大型丛生竹及其无性繁殖试验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0(2):15-19.

[5]龙邦成,李新源,和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2009.

[6]钱晶,王瑞兵.云南省祥云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13-18.

[7]朱吉祥,张礼中,周小元,等.不同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的组合效应分析[J].地质科技报,2012,31(1):100-105.

[8]刘艳辉,唐灿,李铁锋,等.地质灾害与降雨雨型的关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5):656-661.

[9]王瑞霞,冯明石.四川会理县农业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危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28-1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