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常识范例6篇

酒文化常识

酒文化常识范文1

2005年4月,作为临危受命的酒店新任总经理,笔者吸取开业以来安全危机教训、总结经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在采取创新营销等多种有效措施重塑酒店形象的同时,专门把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创建酒店安全文化作为头等大事提上议事日程。种种努力,终于化“危”为“机”,酒店的经营和管理工作迅速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年接待各类会议、宴会1000多次,不仅使酒店很快走出了困境,而且经济效益连续两年以2位数递增,迎来了酒店自开业以来的最佳发展时期。

居安思危,酒店经常遭遇五种危机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在治安、消防、公共卫生、刑事犯罪等方面的安全事故不断上升,而且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多变,这给酒店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怎样抓好酒店的安全防范工作,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酒店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多年的酒店管理工作中,笔者认为酒店危机的产生不外如下几方面:

治安危机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许多黄、赌、毒、绑架、盗窃等犯罪活动往往容易在酒店等公共场所发生,加上个别酒店的管理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酒店综合安全工作未予以足够重视,使酒店较易成为发生各类治安事件的地方。对此,酒店如果疏于防范,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危机”。

建装危机

酒店在建筑施工、装修、设备安装等方面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很容易会产生火灾或易燃易爆危险品渗漏等事故;酒店的广告牌、玻璃窗等重物脱落、电梯关人、警示不明、客人对部分设备使用不当等,都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类事件不可小觑,因为常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餐饮危机

酒店的餐饮工作如果管理不严或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客人不满甚至导致食物中毒等危机。

服务危机

如果酒店中层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基层服务人员因培训不够或应变能力差,处理旅客纠纷不力,就很容易造成服务危机。

媒体危机

目前是传媒信息时代,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突飞猛进,使酒店一旦发生任何事故,如果未能及时妥善处理,便极易陷入媒体危机,既而带来声誉和形象危机。

除了上述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酒店危机,不同地区的酒店还可能遭遇地震、海啸、山洪、战争等不可抗力带来的危机。酒店危机一般都具有突发性强、时间短、不易被事先察觉等特点,如果防范或处理不当,很可能会造成酒店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形象受到重大损害,严重的还将危及客人的生命。

未雨绸缪,危机之前须有预案

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发展之本。在酒店的危机管理体制中,责任是中心,权力和利益是支撑,它包括对可能引发酒店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害的人和事进行监测、防范及处理的问题,建立起有效的危机预警和各种处理预案,居安而思危,未雨而绸缪。

为了强化危机管理意识,珠海国际会议中心大酒店制度性地对酒店员工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和典型案例的学习,制定了防范治安、火警、食物中毒、服务过失、自然灾害、媒体危机等多种易发性和突发性应急预案,每年都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练。让所有员工对酒店“危机”都能提早发现、提早报警,尤其是各级管理者,对酒店安全工作的规律性有更好的把握力、洞察力和推动力,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旦酒店出现危机苗头,相关员工要能及时发现、上报并及时发出警报,清楚各级人员的分工、职责和工作程序,知道什么样的问题应该由谁处理以及处理问题的要点和原则,以争取在第一时间内,果断地采取措施,战胜“危机”。对此,酒店在与政府安全主管部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同时,还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与酒店签订包括消防、卫生、财产等内容的安全生产责任书,层层落实。出现违规情况,执行“员工出错,领导有责”的管理连带责任制,从而强化管理者的危机意识。

对酒店管理者而言,危机处理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危机公关”。简单讲,就是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第一时间和媒体进行友好的沟通与对话,用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告诉社会公众发生了什么、我们正在做什么,防止任何不利因素的蔓延和扩散,增强社会公众对酒店的信任感,促使社会形成对酒店有利的舆论氛围,避免引发舆论的“围攻”和谴责,防止进一步引发酒店的公关危机。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注意把握危机中的“机遇”,通过严谨、大胆的策划,使危机成为酒店新生的转折点。

只有人人、处处、时时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各种危机处理预案,才能使酒店在面临突发事件能迅速有效地解决,消除负面影响,避免或降低酒店损失。

“一二三”:酒店安全三字经

酒店安全是酒店成功经营的首要前提,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全面创建酒店的安全文化,是酒店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保证。笔者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根据本酒店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如下安全文化体系:

“一二三”理论:酒店安全文化的基石

“一”是一个理论核心,即坚持“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发展之本”的理念,把握安全工作规律性,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

“二”是两个关系,即“安全与政治”及“安全与法律”。政治不是喊口号、表忠心,而是维护酒店安全运营的大局,确保酒店对旅客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的安全保障;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酒店安全运营的根本保证,为此,酒店要与公安、卫生防疫等机构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接受相关专业部门的具体指导。

“三”是三个关键安全点,即“资产安全、人员安全和服务质量安全”。其中:资产安全包括流动资产安全、固定资产安全和无形资产安全。酒店流动资产安全是指酒店流动资金的安全,以及要防止盗窃、诈骗、抢劫事件的发生等内容;固定资产安全包括酒店电梯运行、炉灶电气、煤气管道漏气、抽油烟管道积油等设施设备的运作管理安全,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无形资产安全是管理者要有维护酒店形象和声誉的明确意识,避免或减少损害酒店形象事件的发生。

人员安全包括客人安全和酒店员工的安全。客人安全包括酒店入口控制、电梯控制、客房过道安全、客房安全、客房门锁与钥匙控制、财物安全保管、行李保管、伤病处理等内容;员工安全包括保护员工的个人财务安全、保护员工免遭外来的侵袭以及为员工提供良好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内容。

服务质量安全是客人的最基本需求,酒店必须保障每位入住客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每个服务细节都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并结合酒店自身的特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依托“一二三”,创建酒店安全文化

创建酒店安全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酒店全员的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隐患于未然,提升酒店应对安全事件的水平。为此,我们依托“一二三”安全理论核心,在酒店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如下一些切实的工作:

首先,酒店的安全文化取决于领导者的安全意识,一个没有安全意识的领导很难去建设酒店的安全文化。员工的安全意识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主要依靠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引导。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领导者要有一种在管理中的“婆婆嘴”和在执行中的“刀子心”,创造一种安全的氛围与环境,使员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

其次,大力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安全工作的最终点将落到每位酒店员工的身上,因此,酒店员工个人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修养的提高,是酒店整体安全素质提高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把安全文化教育结合进员工的基础教育和专业培训,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例如举行寓教于乐的安全技能大赛、技巧运动会,外派员工参加安全知识大赛等;同时通过分批或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工程、消防等重点酒店岗位的员工外派学习持证上岗;组织酒店管理人员接受消防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在企业内刊或板报开设专栏开展全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等方式,让员工全面了解危及酒店安全事件的种类、产生原因、特点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了解酒店危机防范及各种管理预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演练。

再次,大力加强安全监督和检查工作。有了酒店的安全管理意识和实际措施,还必须有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制,才能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作用。为此在横向方面,我们不仅将安全监督和检查作为各级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重点,还将安全管理工作有机地列入大堂副理周报、质检周报、消防治安周报等“周报”制度中。这些周报既有对服务质量安全的监控,也有对酒店设施设备、人员操作安全的建议,各周报互相监督执行,并有总经理办公室专项督办落实整改情况,避免了因个别员工的工作疏漏影响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处理,有效地提高了酒店安全管理的执行力。

在纵向方面,在安全管理中酒店形成了基础管理、部门管理、检查督导三级纵深督导体系。在基础管理方面,成立专门的质检小组检查、反馈、落实安全工作情况。对于特别事件或经总经理批示督办的事件由酒店总经理办公室组成督查组严查处理和予以整改。

最后,将安全文化融合于酒店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酒店的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件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而是应该在酒店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酒店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并能够使客人切身感受到酒店这种安全文化存在。

总之,在现代酒店经营中,时刻强化危机管理意识,积极创建酒店安全文化,形成安全防范网,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把事故消灭在苗头,是确保酒店安全生产、做好酒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保障。

酒文化常识范文2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酒店企业文化包括酒店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是酒店管理知识和酒店结构体系的总体融合,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酒店通过自身经营管理实践所形成的,由全体员工创造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员工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及创新能力的总和,是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二)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企业职业信仰文化是决定专业的发展方向的关键。其次,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是树立酒店管理服务良好形象的关键。酒店企业日常工作管理中以保持工作环境的组织、整顿、清洁和规范,杜绝和减少浪费,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理念来约束自己。由此分析可知,企业管理专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因此要重视酒店管理专业企业文化建设。

二、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及执行力的缺失

纵观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在对自身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如只是举行一些培训或且一些活动,或是规定企业员工进行统一的着装、印发一些宣传的资料来进行企业的文化建设,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建设作用效果,缺少一个系统完善的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方案,导致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措施只是在流于表面形式。酒店文化建设是要将其各种具体措施执行到酒店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是要付出精力来思考出真正适合一个酒店自身实际状况,实际特点的企业文化,从而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来进行酒店文化建设,而不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一些华而不实的工作来建设所谓的酒店文化。

(二)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我国的一些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往往将管理理论和实践相分离,不注重将教学应用于酒店实际日常管理中去,导致学员只是一味地学习书本上的管理理论和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完全地发挥出来。同时酒店文化建设管理较为混乱,酒店的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对酒店的文化建设也不重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酒店的文化建设。

(三)文化建设环境缺失

一个有利的文化学习氛围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在我国酒店行业中,企业的文化建设环境较差,文化氛围不明显等导致员工的文化建设意识较为薄弱,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强。同时在酒店管理方面人才较少,酒店也不太重视员工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认识到文化对企业建设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酒店发展和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意识的培养。

三、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管理理念

树立整合资源、集优发展管理理念来取代以前单一教学观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设,依附于企业文化,开展校企合作文化对接模式,从而达到节约资本,互利共赢的目的,以及酒店专业文化教学的不断发展。定期对酒店员工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行业理念塑造,帮助酒店进行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开发。同时建立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加强硬件资源的共享与互利,在学校建立一个酒店企业质量评价标准,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实行仿真化企业管理,同时充分利用合作学校或合作酒店的资源来进行教学或文化建设,使酒店员工以及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能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修养。

(二)多方面促进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正确的管理模式来规范教学管理的运行。首先应该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促进职业价值和专业文化相融合,树立酒店良好的酒店文化氛围,从而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加深对酒店管理专业内涵、专业价值的理解,同时,通过活动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气质,塑造自身的职业精神。另外,应加强创新性培养,加强酒店的创新型建设,培养企业学员的创新能力,为专业建设、行业发展、学生管理课外生活等出谋划策。其次,还可以进行酒店的经营活动周建设,创造具有企业特色的独特的服务,发挥品牌效应。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建设环境

首先,加强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形象的塑造,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养成和职业发展。师生统一着制服或职业装,配备胸卡,开设酒店文化建设专栏来明确展现酒店管理行业发展动态、企业文化精神、行业发展精英、系部近期活动等,营造浓厚的专业氛围,渲染鲜明的视觉效应,使得学生能直观感受专业的文化氛围,以引导学生的专业意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另外,还应加强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的职业文化环境,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应大胆地借鉴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吸取其经验与教训,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促进文化建设,从而不断地推进职业形象建立以及专业意识的培养。

酒文化常识范文3

关键词: 酒店英语 语言文化 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习惯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而跨文化语言沟通存在于涉外高星酒店服务的各个环节。因此,酒店英语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是语言文化和交际技能的培训。语言的本质属性不是语言知识而是思维。当一个人不了解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时,那必然会发生语用错误。

二、具有本质特性的酒店英语

酒店英语属旅游专业英语范畴,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pertinence)和服务英语的得体性(decency)。语言标准应为:明晰、通畅、表意得当。如:

Waiter:How would you like with your steak?Rare,medium or well-done?(请问您牛排要几成熟?三成,五成还是七成?)

Guest:Rare,please.(三成。)

通常,rare是“稀少”的意思;medium是“中间”的意思;well-done是“干得好”的意思。而出现在服务员为客人点菜的流程中,它的意思就非常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了。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对言语得体有这样的描述:“此时此地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应使用另一种说法。”请看下面这组酒店客人和服务员之间的对话:

Guest:Hi,waiter,you speak beautiful English.

Waiter: Thank you,sir. Welcome to Holiday Inn.

Waiter顺应英语习惯欣然接受,而非按中文习惯去拒绝,说“No,no,My English is not good.”以示谦虚,否则只会使顾客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由此看出,服务语言的得体性在酒店英语的情境应用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三、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在酒店英语中的体现

文化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思维方式,因此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交汇时,必然会发生冲突。语言学家M.Wolfson曾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交际时出现语用习惯错误。在酒店服务岗位的英语使用时,中英文化的差异将会给酒店服务中的语言交流带来不便。

(一)招呼(Greeting)用语

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问候和打招呼时,常爱涉及对方本身,询问的内容显得十分具体。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最喜欢用的口头语如:

“吃饭了吗?”(Have you finished your dinner?)

“上哪儿去?”(Where have you been?)

如果将上面的招呼用语拿来用在老外身上,定会令他们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在酒店,初次见面对一位英美女客人说:“Did you have your lunch?”她会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这样打招呼是暗示邀请的意思。这也是酒店英语服务中服务人员要引以为戒的。

与之不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weather)、健康状况(health)、体育(sports)或兴趣爱好(interest/hobby)作为话题。如:

What a lovely day!(今天天气真好呀!)

I like hiking,and you?(我喜欢徒步旅行,你呢?)

(二)介绍(Introduction)用语

中国人小学第一节英语课便学了“What’s your name?”这句话。而这句话伴随许多人长大,考过了四、六级,TOEFL,IELTS,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先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如“I am ...”,对方会自然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因此“I’m ...”这里可以直接译成“请问贵姓?”。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have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一般只有海关人员、警察采用这种问讯句式。因此酒店员工在客人check-in(入住登记)或check-out(办理退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貌而得体的问询,以免冒犯客人。

(三)称赞(compliment)和接受赞扬

在人际交往中,谦虚和低调是中国人崇尚的表达方式,常会用“哪里哪里”、“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夸奖。而西方人则认为实话实说才能友好往来,而会欣然接受来自他人的赞扬。也常用赞美作为交谈的话题,如赞美对方出色的工作等。面对客人的赞美,员工的回答应是:“Thank you.”如:

Guest:You did a good job!

Waitress:Ah,thank you.

(四)关于隐私(privacy)

在中国,初次见面询问对方年龄、婚姻、收入是很自然随意的事情。而倾向自我、独立和自由的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这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如: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What’s your salary?(你的薪水是多少?)

以上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服务员切忌问及客人此类问题。因此,当酒店员工对入住客人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时,“Is your husband/wife with you?”或“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这样的问话是不得体的。

(五)搭配词语(phrase)表达

搭配词语指词与词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是民族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不能用中文的搭配思维去套用到英语里面。在酒店用语中经常用到的如:“红茶”英语为“black tea”,而“black coffee”用汉语表示为“不加糖的咖啡”;“红酒”在英语中是“wine”(不是red wine);而white wine中文也不译成“白酒”。因此在搭配词语运用时,同样要注意词汇表达中的文化内涵。

四、尊重语言文化、提高饭店英语应用能力

世界各民族由于历史渊源、思想方式、生活习性、审美观念、价值理念、等不同,从而产生了文化上的差异。语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要增强文化意识、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他人文化环境中。

在培养文化意识(culture consciousness),理解语言内涵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用原则,注重词汇文化差异、句法文化差异及日常习俗文化差异来强化文化意识,为提高正确语用能力奠定基础。不能视酒店英语为简单的口语交流,必须增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要树立英汉语言差异意识,懂得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即掌握一些文化语用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服务人员应改掉以往只重视语言本身而忽视语言文化的不合理做法,把文化因素纳入语言之中,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努力培养文化习得意识并使文化的规范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既要有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又要有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这才是成为国际化酒店具有跨文化意识人才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Denney G.Rutherfordaf著.梁晓波,王才美,刘亚琴译.现代美国饭店经营与管理[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2]鲍伯・里宾斯基著.李正喜译.专业酒水[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酒文化常识范文4

关键词 葡萄酒 品鉴成本 新媒体 知识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4;F49 文献标识码:A

葡萄酒象征富贵和健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然而其文化底蕴是把双刃剑,消费者因缺乏知识被拒之门外。21世纪初,众多行业着力构建知识营销体系,然而由于人力成本过高、传播速度有限,收效甚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营销威力大增。这可能会使中国葡萄酒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突破。

1现存问题

1.1对注意力的转移应对不佳

近年来,人群注意力逐渐从PC端转向移动端,以微信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更能适应这一转变。而国内知名葡萄酒制造企业王朝、中粮长城、张裕等虽然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系统,但在面对消费者注意力的转移时,表现得并不理想。这导致了广告投放和其他营销手段的低回报率,使得中国葡萄酒销量增长缓慢。

1.2缺乏客户关系管理意识

面对琳琅满目种类各异的葡萄酒,消费者无从甄别。这使消费者对葡萄酒望而却步或者因错误选择留下不好印象。教育和引导可以削弱这一抵抗作用,然而中国葡萄酒企业对此的重视稍显欠缺。

1.3定位和品牌效应较差

“旧世界”葡萄酒产业国主要是欧洲国家,注重个性多样与等级区分,监管制度非常严格。“新世界”葡萄酒崇尚工业技术,倾向于工业化的生产和标准、规模化的营销。而中国葡萄酒业的定位模糊。论及文化底蕴,难比“旧世界”;而工艺水平又无法与“新世界”匹敌。因此,在面对大量进口葡萄酒的涌入时,中国葡萄酒的竞争力正大幅下滑。

2基于新媒体的知识营销

2.1传统知识营销与基于新媒体的知识营销

早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营销便颇受重视。但建立知识营销体系,并且有效地实施是一个系统而艰巨的庞大工程。这种体系在传统传播途径的支撑下收效甚微。许多企业一味追求知识营销,最终耗费大量成本,得不偿失。而今有了新媒体,知识营销成本大减。葡萄酒行业也因此获得开拓市场的良机。

2.2供应链下游企业的尝试

更加敏感的下游经销商、零售商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尝试。商家通过在论坛发贴和运营公众号来积攒粉丝,定期介绍葡萄酒知识,与粉丝互动,维持良性关系。买家在微店购买,第三方物流配送。至此实现交易的电商化。

商家将一大批跃跃欲试的潜在消费者发展为实际消费者,口碑和互动又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这弥补了国内葡萄酒行业的先天不足。然而,制造商做出的尝试还不够。

3中国葡萄酒业即将面临的问题

3.1同质化竞争加剧

知识营销的可复制性强。面对众多同类型的公众号,消费者就又陷入了选择困难中,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同质化的竞争让整个行业再次陷入到一定程度的无序之中。

3.2柠檬市场

葡萄酒自然也会有真假、优劣之分。两个微店若是给同一款酒标价不同,消费者的参考价就会因为劣酒的存在而被拉低,对好酒的购买意愿就会降低。如此反复,劣酒会逐渐将好酒挤出市场,最终市面上将遍布劣酒。这对葡萄酒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对中国葡萄酒业的建议

4.1以制造巨头为背景的知识营销

现今,借助新媒体进行知识营销的主要是供应链下游的企业或个人。他们因不具品牌,难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很可能被快速埋没于同质化的竞争中。

然而国内的葡萄酒制造巨头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以及更多懂得更专业品鉴知识的人员。这些巨头一旦开始借助新媒体进行知识营销,就会具备非常强大的品牌、技术优势。同时能成功地将标准价格传递给大众,柠檬市场效应就会大大缓解。

4.2差异化服务

既然进口葡萄酒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形象,那作为具有本土优势的中国葡萄酒何不另辟蹊径,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呢?

由于语言限制,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文化推广势必受阻。针对此,中国葡萄酒完全可以结合知识营销,为消费者提供相对更多的附加价值和服务。例如一套从入门到高级的葡萄酒清单,或者定期推送的葡萄酒小知识。既可以满足大众需求,也为入门消费者提供了学习环境和归属感。这是国外葡萄酒企业很难做到和实时跟进的。

4.3从知识营销的角度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葡萄酒的重复购买极其普遍,正常的葡萄酒交易属于关系交易而非单次交易。通过每一次的交易,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都会加强,客户忠诚逐渐形成。企业除了能获得直接销售中的利润,还能获得口碑效应所带来的间接效益。

客户关系管理对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其通过新媒体打造的知识营销体系就是管理客户关系时的一个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见宾.“普及”渐成葡萄酒业发展要诀[N].中国食品报,2015-11-27.

[2] 葡萄酒市场博弈.国产与进口的战争[N].消费日报,2015-11-17.

酒文化常识范文5

(编 者)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对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作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作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作最好的说明:

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购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酒文化常识范文6

【关键词】葡萄酒 葡萄酒文化 英语术语 服务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49-02

【Abstract】Becaus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pursuit of healthy quality of life, wine is no longer a luxury. Understanding of wine,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origi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wine, with the best wine country――France, star-hotel and bar wine services, and studying this not only the knowledge need to the students of hotel management and tourism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the need of practical work.

【Key words】Wine Wine culture English wine-related Wine service

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发展,人们追求健康、文明、高品质餐饮生活水平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在星级酒店餐厅、酒吧里中外来宾点葡萄酒,饮葡萄酒的群体越来越庞大;葡萄酒因其保健养生、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功效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倾心于葡萄酒。高职院校学习酒店管理餐饮方向的学生既是未来葡萄酒主要消费群体,也是葡萄酒消费的推介者,是餐厅和酒吧未来专门的销售人才,学习这一课对他们非常有意义。

葡萄酒是《酒店餐饮英语》酒水系列中,内容最为纷繁的课程,有庞大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包括葡萄酒的历史文化、酿造、存储、种类、年份、葡萄品种、酒标识别、酒具、配餐、礼仪、中外产地及产区;实践部分包括西餐厅和酒吧葡萄酒水服务流程操作。学生既要学习葡萄酒双语课程,又要进行服务技能的实训。本着以服务为宗旨,适应餐饮行业需求,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的设计上,首先,我们确定了葡萄酒的精讲和泛讲内容,做到浅显易懂、融会贯通;第二,平衡专业与专业英语的关系。讲授专业知识在先,专业英语在后,侧重实用性和趣味性;第三,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课程整体设计如下:

一、探求葡萄酒的历史和文化

推销葡萄酒就应该掌握葡萄酒文化方面的知识,没有葡萄酒文化的底蕴也很难体悟到葡萄酒的玄妙之处。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让人叹为观止。课程中了解葡萄酒历史和文化部分,笔者采取的方法是,预先给学生留课外查资料的作业。按照以下三个模块进行:葡萄酒起源――中国葡萄酒历史――葡萄酒王国――法国,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找资料,课堂上与教师一起汇集整理。

第一,葡萄,是希腊文batrus的音译,距今5000年以前地中海东岸的一些国家就已种植并酿造葡萄酒,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家逐渐传播开来。公元15~16世纪,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美洲、亚洲。19 世纪中叶,传入美国。由此也划分了葡萄酒的新世界及旧世界两类。新世界代表的是由欧洲向外开辟后的国家所产葡萄酒,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葡萄酒新兴国家。而旧世界代表则是酿酒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第二,中国栽培葡萄大约是在公元前100年的西汉时期,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和酿酒工匠。唐代是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是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的发展时期。唐代诗人王翰所作的著名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以看出葡萄酒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一个顶峰。之后历经战乱、朝代更替,直到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葡萄酒行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葡萄酒市场真正兴起。

第三,法国的葡萄酒,犹如古巴的雪茄、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葡萄酒承载着法国的文化,是法国人的骄傲。法国不是最早酿制葡萄酒的国家,法国葡萄酒起源于公元1世纪时的南部罗讷河谷地带;也不是葡萄酒产量最大的国家,2009年意大利产量超过法国;但却是拥有最多好酒的国家,生产着世界上最优秀的葡萄酒。

决定葡萄酒的好坏有六大因素:葡萄品种、气候、土壤、湿度、酿酒技术和葡萄酒管理,无论哪一个,法国都是最优越的,因此成就了“葡萄酒王国”的地位,法国葡萄酒是喜欢葡萄酒的人梦寐以求的珍品。

以下图示法国葡萄酒的十大产区,三大种类,八个优良葡萄品种。

二、注重葡萄酒相关英语学习,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高职学生就业的西餐厅、酒吧,外国客人多,对英语语言水平要求颇高。和外国人聊葡萄酒,不仅是一句“How is your wine?(你手上的这杯酒怎么样?)”那么简单。首先会讲Country and Region(国家和产区)。如,“I like red wine from Portugal, but I prefer white wine from France, especially from Alsace。”(我喜欢葡萄牙的红葡萄酒,但白葡萄酒我更喜欢法国的,尤其是阿尔萨斯的。)

其次会谈到Grape Variety(葡萄品种)、Colour and Appearance(颜色和外观)、Aroma(香气)、Acidity and Tannin(酸度和单宁)、Body(酒体)等。学习葡萄酒相关英语,最大的困难是英语中穿插法语词汇,对于大多数从小学开始知识就学习英语的人来说,法语发音和背诵词汇非常困难。如指酒的甜度sweet,法语读作doux;酒的干度dry,法语读作sec;特干extra dry,法语读作brut。法国闻名世界的十大葡萄酒产区如波尔多Bordeaux、勃根第Burgundy、罗纳河谷Vallée du Rhône,读起来很困难。在酒标中常见的château一词,中文是“城堡,庄园”之意,英文“castle”之意。Château Margaux译为“玛歌酒庄”、Château Latour译为“拉图酒庄”、Châteauneuf-du-Pape译为“教皇城堡”等。面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采取的对策如下:

1.模拟真实情景,重口语对话,轻语法句法。

设置餐厅和酒吧真实情景,演练句型对话。学生每两人一组,分配waiter/barman和guest 的角色,从宾客点葡萄酒开始,选酒、上酒、开酒、倒酒的全过程用英语表达,提高英语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教学中以实用为主,不拘泥于语法的限定。对待法语词汇,把法语的发音教给学生,确实感到读音困难,给出音译去模仿。如Saint-Emilion圣埃米利永、Riesling雷司令、Syrah西拉、Mouton木桐、Zinfandel增芳德,经常见到的葡萄酒中的法语词汇,要求学生一定记住,用对。

2.开拓多种渠道,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葡萄酒,喜欢葡萄酒文化,才会有兴趣学习相关英语。葡萄酒实物、图片、视频、电影使课程更具可视性、直观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一瓶真实的葡萄酒实物,讲解葡萄酒标更加真实可信,学生印象深刻;放一段电影《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可以欣赏景色怡人的葡萄园美景,体会农人们辛勤劳作和采摘葡萄时的欢乐;打开一瓶葡萄酒,学生每人一小口品尝,就会有“How is the wine?”(酒怎么样?)“It tastes light.”(酒很清淡。)“How about its acidity?”(酸度如何呢?)“This wine has a high acidity!”(这款酒的酸度很高)之类的对话练习。由于学生对葡萄酒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内课外学习热情倍增,考核结果令人满意。

三、服务技能的培训有助于职业能力的提高

葡萄酒水服务流程是酒水服务人员工作中执行的标准。以此标准培养高职学生服务技能,强化其职业能力。葡萄酒课程别设置实训课,学生在实训课中按照这个流程进行实际操作。

1.认识酒单(wine list)

酒单上列出葡萄酒的名称、种类、产地、年份,以备来宾选择。

2.帮助客人选酒(selecting wine)

所选的酒和桌上的主菜相配。清淡的主菜、海鲜类主菜配干型(dry)或半干型(semi-dry)的白葡萄酒(white wine);浓郁口味的肉、禽类配干型红葡萄酒(dry red wine);餐后甜品类配甜葡萄酒(sweet wine)。据此做宾客的参谋,帮助其选酒。

3.核实所选的酒(verifying the selection)

因为一些酒名很相似,而且不同年份酿制的酒在质量和价格方面都有差异,当整瓶酒拿给点酒人时,瓶塞拔掉之前,核实是否与点酒人意愿相符。

4.开酒(opening the wine)

开酒时,先将酒瓶擦干净,把酒瓶放在餐桌上固定,或把酒瓶擎在空中,再用开瓶器上的小刀切除瓶封,然后用布将瓶口擦拭干净,将开瓶器的螺丝钻尖端插入软木塞的中心,转动螺丝钻,到顶端时,将软木塞拔出。

5. 处理瓶塞(dealing with the cork)

开瓶器拔掉瓶塞后,瓶塞会散发出一点儿霉味很正常,不要面对客人去闻。

6.倒酒(pouring the wine)

倒酒时,正确的礼节是以主人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为客人倒酒,女士优先,然后是男客,最后是主人,酒杯的酒量同等。

以上是笔者在葡萄酒一课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当前酒店业和旅游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尤其是酒店管理餐饮方向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在完成了专业的系统学习后,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学生就业时,选择了星级酒店西餐厅、酒吧等与葡萄酒有密切关系的职位,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葡萄酒,开始就葡萄酒的文化性、实用性、鉴赏性和市场营销展开研究,葡萄酒在他们眼里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一种文化。相信他们不仅能推动葡萄酒消费,还是传播葡萄酒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振兴.论古代中西交流中的葡萄文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 杨 杰.邮轮实用英语[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3 罗伯特•马杰尔.餐饮英语[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