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范例6篇

酒文化

酒文化范文1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酒的国度。我们的古人五月初五要喝雄黄酒;九月重阳要饮菊花酒;正月十五,通宵达旦地观元宵灯会时要喝酒助兴;八月中秋,赏月更要饮酒。欢乐的时候,他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悲伤的时候,他们哀叹“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中国的文化史,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因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竹林七贤游乎山林、沽酒买醉;第一“醉鬼”刘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中俯拾皆是。

“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酒,更助成了许多艺术品的登峰造极。

不只文人雅士,坊里民间,市井之中,酒也无处不在。满月酒、生日酒、订婚酒、百日酒、接风酒、饯别酒、饯行酒、出师酒、庆功酒、欢聚酒、团圆酒、清明酒、端阳酒、中秋酒、重阳酒、腊月酒、除夕酒、喜酒、冬酒……还有名目繁多的往来酒、答谢宴、节日酒、宴会酒。至于敬酒、劝酒、祝酒、行酒,酒趣、酒话、酒令,已成为各种礼仪、交际交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礼节。几乎是事事不离酒,无酒不成礼。

酒,几乎伴随着人类的整个文化历史,绵延数千年而长盛不衰。酒与各民族的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成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绵长的酒文化,已经流进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流进人们的文化精神深处。

可以说:酒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是酒的内在魂魄。

中国酒文化的“八国演义”

有媒体称:经过专家预测,中国酒业已经度过了作坊酒、工业酒、广告酒时代,进入了以知识经济社会为特征的文化酒时代。

现在越来越多的白酒企业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酒文化。白酒市场的竞争,因此又多了一个手段,那就是酒文化的竞争。这对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极具历史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白酒品牌意识的觉醒。酒类产品营销中,酒自身所具有的精神文化价值越来越突出,营销与酒文化的结合,正在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世纪90年代,孔府家酒率先嗅到市场的气息,引入了“孔府文化”和“家文化”,借助不成熟市场环境下广告畸高的力量,使“孔府家酒,让你想家”一夜传遍大江南北,成就了“鲁酒”的短暂辉煌。

其后,湘西“酒鬼酒”推出了大俗大雅的“酒鬼”文化,独特的文化个性配合湘西神秘的地域印象,再请黄永玉题写名称、画《酒鬼图》、写酒鬼诗、设计酒瓶,提升了酒鬼酒本身的文化含量,达到了用文化提升酒鬼品牌的目的,迅速风行全国各地。

“小糊涂仙”、“小糊涂神”运用了郑板桥流传甚广的“难得糊涂”的典故,把醒与醉、聪明与糊涂、入世与出世、感性放纵与理性自律等对立统一、极具哲思的文化内涵溶在酒中,而且与“酒神精神”十分契合,创造了一个个性十足、内涵丰富的酒文化形象。同事,利用现代人疲于奔命的劳顿心理,把糊涂之道和解忧消愁的白酒结合在一起,给“难得糊涂”一个精彩的现解和演绎,与消费者消费心理达到契合,为品牌提升提供了巨大的推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酒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众多的品牌、企业整合自身的优势,推出了适合自身的酒文化。

经过简单的归纳分类,我把中国酒文化归结为八大流派,我称之为中国酒文化的“八国演义”:

1、历史文化:

悠久历史自然是不可复制的、希缺的珍贵文化资源,因此,一些历史文化名酒纷纷推出悠久的品牌历史文化。剑南春号称“唐时宫廷酒”,泸州老窖推出“国窖1573”,沱牌挖出了600年前的酒坊,忙不跌地推出“中国白酒第一坊——水井坊”,茅台、五粮液也纷纷推出年份酒,来抢占历史文化资源。

2、地域文化:

好酒离不开好水、好的粮食和适宜的菌群,而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酒有很强的地域性。茅台、汾酒、枝江大曲、衡水老白干、绍兴花雕等就是地域文化的代表。

3、名人文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人喝名酒,名人助成名酒品牌。诗仙太白、大千酒、曹雪芹家酒等就是利用名人文化。

4、传统儒、释、道文化:

孔府家酒附着“孔府文化”和传统“家文化”,和酒则是运用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舍得酒的“舍得”一词最早出自梵语,在融合了中国的老庄道学思想后,遂演化成为禅的一种哲理,算是佛学;小糊涂仙的“难得糊涂”则是无为清净的道家思想了。

5、养生文化:

竹叶青酒、椰岛鹿龟酒、致中和五加皮、杞浓酒蕴涵着修身养生的健康文化。

6、“福”、“禧”文化:

金六福、剑南福和各种婚宴酒则是注入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喜庆、吉祥的文化情感。

7、时尚文化:

随着酒类消费的代际转换,人们对酒的时尚化要求越来越强,一些顺应时尚的酒文化应运而生,表现不俗的洋河“蓝色经典”即是其一。

8、市井文化:

市井百姓自有市井百姓的文化情感,店小二酒、乡巴佬酒等传达的市井俚俗文化,传递着轻松调侃,满足着这类文化情感的需求。

中国酒文化的“五大误区”

解读酒的广告的时候,经常会为某些品牌所诉求的酒文化哑然失笑。一些小品牌的五花八门的酒文化不必说它,一些比较知名的品牌也经常有偏失。

比如五粮液出了“国壮酒”,许多消费者不仅纳闷:五粮液也出保健酒了?而且是男人的酒、壮阳酒?最后仔细看平面广告,广告语是“献给最可爱的人”,才知道这是“五粮液唯一军酒”,不仅惭愧刚才想法的大不敬。但“国壮酒”的“壮”字,恰好又配上“献给最可爱的人”这句广告语,让消费者无法不联想到壮阳酒,实在是一大败笔!

根据我对中国酒文化长期而深入的观察,总结归结出中国酒文化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造祖”运动,生拉硬扯傍历史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种独特性、稀缺性与权威性的营销资源,历史悠久奠定了所开发的高档品牌的合理性,也具备了对市场的震动力和穿透力。许多历史名酒借助历史文化,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也正是垂涎于这种营销资源的巨大能量,许多企业和品牌极力挖掘品牌历史文化,年头越长越好,来头越大越好。甚至不惜把与自己企业根本不相关的历史“嫁接”过来。现在,光白酒的发源地就有多种说法,大部分是捕风捉影、为现有企业和品牌服务的“造祖”运动。

几年前,全兴推出了高端品牌“水井坊”,号称“中国白酒第一坊”,据说挖出了一个600年前的造酒作坊,是“历史上最古老的白酒作坊,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娉美”云云。于是,一夜之间,“水井坊”成了“真正的酒”,成了最贵的中国白酒。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网友依据“水井坊”的价格理论作了如下的逻辑推理:

大前提: 我家后院挖出个光绪年间的猪圈

小前提: 我家世世代代养猪

结论: 我家的猪肉全村儿最好吃

笑笑之余,不禁感叹网上多高人。人家的“逻辑套用”一点没错,简简单单明明白白点出了“造祖”文化的不经。

其实从策划的角度讲,酒本身与历史上的水井坊无关也无可厚非,酒质当的起中国最贵的白酒的价位才是长久之计。有传水井坊品牌创立之初是用了一批贮藏期很长的老酒,经勾兑后装瓶上市。但这批老酒用完之后,后续如何跟进,质量如何保证,才是最要紧的问题。

误区二:曲高和寡,为文化而文化,与消费者利益关联不大

只有当一个产品或者服务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燃起情感对话的火花时,这种产品或者服务才有资格成为一个品牌。

要通过文化卖酒,必须让文化带着酒香,文化和酒应该是通透一体的,内在发出的,而不是独有文化外衣就可以了,关键在于文化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精神需求。

但许多酒文化与产品概念没有很好的对接,为文化而文化,与消费者利益关联度不大。譬如“沱牌”推出的“舍得酒”,剑走偏锋,凭借品牌名的大胆独特创意、哲学理念的注入来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其品牌文化便是高深的“舍得”之道,“品舍得酒,感悟智慧人生”,由舍得核心概念演绎出消费者“智”和“尊”的感觉。

“舍得”文化虽然阳春白雪,但与其高端酒的定位,有品位、富于人生经验、事业成功的金领的目标消费人群还是契合的,个性的品牌形象和极具冲击力的价格给其带来了一定的成功。但“舍得”之道毕竟与酒隔了一层,“舍得”之道里看不到酒的品质,感受不到消费体验。

过多的强调抽象理念会显得干瘪和乏味,毕竟,消费者并非是冲着理念去消费商品,也不会因为赞同你提出的理念而对产品保持长久的消费热忱。

“舍得”酒文化里,需要有优秀的、令人信服的产品品质支撑,物质是第一的,精神是第二的,酒的品质好,又有理念的吸引,再加上营销操作上的精到,方可达成满意的市场效果和建立长久的品牌地位。

误区三:文化一条腿走路,偏废其它品牌要素

文化是酒的内在魂魄,但酒类品牌还需要外在的丰满皮肉。仅仅靠酒文化一条腿走路,是不能走远的。

譬如孔府家酒。孔府家是白酒业“广告时代”的产物。孔府家、孔府宴、秦池、扳倒井、齐民思鲁酒的迅速辉煌和败落被称为“鲁酒现象”,“鲁酒现象”就是“广告酒时代”的现象,说明的是“广告泡沫现象”。“鲁酒”率先嗅到市场的气息,借助不成熟市场环境下广告畸高的力量,短时间内一夜窜红。但注重广告和文化的同时,却忽略了产品和品牌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因素,没有夯实品质的基础。最终,一个新闻报道让“秦池”轰然倒塌,短暂辉煌的“鲁酒”也风光不再,却给消费者留下从四川拉来基酒勾兑销售的恶劣印象。

后来,深圳万基控股孔府家,希望再造白酒业的航空母舰。但是,万基对孔府家的操作也以失败告终,2006年4月,其持有的孔府家集团90%国有股份被曲阜市国资委接管。别的方面的原因暂且不论,单就孔府家品牌和品牌文化的重塑上,万基便存在着重大的失误:“鲁酒”死于品质,回归品质、重塑消费者信心应该是其品牌建设重点。但万基却打出了“鲁酒复兴”的概念,试图通过“鲁酒”影响力来重塑“孔府家”全国市场的影响力,可谓偏颇之至。

误区四:酒文化的个性缺失

酒类企业的品牌文化意识越来越强,但不少企业却忽视了酒文化的个性化经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酒文化的灵魂是什么?是独特性,是个性。

品牌个性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无价之宝,它无法抄袭,无法被其它公司所掌握。一旦得到成功的创建、维护和管理,就能为产品和公司带来持久的魅力。可口可乐总裁罗伯特柯斯特说:“老实说,近几年我们能够在市场营销中获得成功都归功于我们全力以赴地建立我们的品牌的鲜明的特点,使之清晰地有别于货架上任何其它产品。”

但是绝大多数酒类品牌,并没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五粮液贵为“中国白酒大王”,不断买断扩张,子品牌数以百计。但系列品牌换汤不换药,离各具特色相差甚远,大多被淹没在品牌的汪洋大海中。

误区五:酒文化的跟风抄袭

“金六福”成功,“福”文化居功至伟。于是一夜之间,“福”酒如过江之鲫:“剑南春”抛出“剑南福”,“茅台”推出“小幸福”,“泸州老窖”推出“泸州福”,还有来自五粮液的祝福——“千家福”一时“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广告语的抄袭现象也是比比皆是。“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的广告语堪称经典,于是改头换面的抄袭者纷至沓来:泸州老窖“千禧缘”叫做“喝千禧缘酒,好运自然有”,五粮液“婚宴酒”改成“婚宴酒一开,美满幸福来”,四川“双喜门”更是改得“妥帖”,“双喜门一开,好事自然来”,品牌名称一换了事。

洋河“蓝色经典”表现不俗,跟风者自然不会放过,古井“绿色经典”在2006年7月推出,希望“绿出于蓝”,但能否“胜于蓝”还有待市场检验。

尽管同类的产品大同小异,但各自的酒文化却必须与众不同,这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企业一旦觉得某个品牌做得不错,便蠢蠢欲动,除了改个名称外,恨不得最好全盘照抄。尽管模仿对手的产品可能会有一些销路,但模仿对手的品牌则肯定是一条死路。

正战致远,让酒文化带着“酒香”

白酒销售的大产品概念是其硬黄金,而文化概念是其软黄金,要通过文化卖酒,必须让文化带着酒香,酒和文化应该是通透一体的,内在发出的,而不是独有文化外衣就可以了。

关键在于文化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精神需求。

譬如“金六福酒”,横空出世,短短几年,品牌价值已达数十亿元,成为白酒界的新贵。

而“金六福”所倡导的“福运”文化,也显现出巨大的营销力。 金六福的“福运文化”定位的策略正切合了我国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几千年来,“福”在中国被演绎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把有“福”作为人生的一种理想境界。“福”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积淀在老百姓的骨髓里了。尽管人们喝酒并不一定就会得到“福”的享受,但谁都不会破坏这一好彩头。据说,湖北的一位新娘因为没有买到金六福而执意推迟婚期,这就是金六福酒品牌文化定位的成功。

从最初的“好日子离不开她——金六福酒”,到“奥运福、金六福”、“中国人的福酒”,再到“春节回家金六福酒”,在金六福的娓娓诉求中,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人情味,感受到一种亲切和喜庆的气氛。同时又充满着成功的喜悦,激励着人们更加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充分调动人们积极向上的情绪,而不是无奈和自我安慰。

“金六福”不断地演绎着“福运”品牌形象,将个人的“福”提升到民族的“福”,再到国家的“福”,品牌文化的演绎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至此,“金六福”,已远不止是一瓶白酒那么简单,金六福品牌内涵的“福运”文化使我们拥有一种感受幸福味道的消费文化,创造出企业与产品的文化资本的诱人魅力。

“金六福”酒充分运用文化力量,配合体育营销、亲情营销等各种营销手段实现企业销售目标,在营销活动流程中主动进行文化渗透,提高文化含量,以文化作媒介与顾客及社会公众构建了全新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从“金六福”的成功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

传统酒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历史和名人,但是这种酒文化的缺点是挖掘了酒本身的传统,却忽视了酒与现代人的关系,是一种灌输式的文化。好的酒文化应该是互动的、平等的,更关注饮酒的人。

当你把消费者心目中沉淀的文化从潜意识中唤醒,形成共振,白酒品牌就能走进人心,经销商、消费者才会形成品牌忠诚,最终对你的产品买单。

“真男人,喝不倒!”喜庆老白汾酒文化塑造

我负责全案策划的喜庆老白汾酒(单坛),因为独具特色的酒文化塑造被誉为2006年中国白酒差异化策略的经典。

十年陈酿喜庆老白汾酒是一种亦刚亦柔的上品汾酒。它的气质形象就像这样一个中年男子:来自北国,淳厚坚定,出身名门却无骄躁之气,阅历丰富却不世俗世故,蕴籍丰厚,气度风华,用心追求更大的成功,体味更完美的人生。

而白酒的消费群体大多为男性,男人形象的树立和人格化形象的塑造,是喜庆老白汾酒品牌文化价值的最佳切入点。

我把喜庆老白汾酒做了“真男人”的形象定位。通过“真男人”的文化诉求,强化了消费者对喜庆老白汾酒品牌精神的情感认同、理智认同和欣赏认同,形成了情感的共鸣。

品牌文化塑造中,视觉形象是最直接、最具冲击力的一环。在包装设计上,我根据喜庆老白汾酒“真男人”的品牌形象定位,为老白汾酒设计了一款以黑陶为材质的极富创意的产品包装:卵形造型,黑色瓶身饰以金色的古典文饰。整个包装形象,象“不倒翁”,寓意着1500年历史名酒的不倒传奇,寄托着“真男人”永不言败的人生境界;象“酒葫芦”,叙述着老白汾酒的千年历史和独特的中国酒文化;象“一滴甘露,一方雅石”,寓意天赐佳酿,妙趣天成;还象扑克牌里的“老A”,沉稳老到,又有尊贵逼人的王者气度!

最后,我为喜庆老白汾酒提炼出这样的品牌广告语:

“黑,是男人的品味

金,是男人的财富

打不倒的,是男人的精神

真男人,喝不倒!”

“真男人”是目标消费群体,是品牌形象定位;“不倒”是永不言败的品牌精神,是喜庆老白汾酒独特的包装造型。一句广告语,强化了品牌情感,建立了消费者、品牌形象、包装造型的统一,配上一个坚毅的男人的形象,感染力和传播力十足,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这款老白汾酒新品的市场表现,也印证了我为之提炼的酒文化的营销力。这款以黑陶为材质的、极富创意的包装,上市短短一个月时间,已经成功地走出山西,在全国白酒市场刮起一股“黑色旋风”。

9月9日,在山西长治举行的“中国白酒品牌营销论坛暨订货会”上,喜庆老白汾酒(单坛)首次亮相,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经销商。在我完“喜庆老白汾酒全新品牌战略”以及电视广告片之后,热情的经销商不仅是抢签约,而是抢打款,以求抢先出货。单日、单品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从市场持续的热烈反映看,喜庆老白汾酒(单坛)有望成为老白汾酒历年来最畅销的产品。

酒界人士认为,喜庆老白汾酒“真男人,喝不倒”的全新品牌定位及创新包装设计,重新定义、诠释了老白汾酒这个老产品,成功的从白酒市场脱颖而出。

酒文化范文2

酒,作为客观物质的存在,从出生就风华正茂,它是水中跳跃的精灵。把水与火完美地结合起来,喝酒与酿酒之人,都对酒有着难解的情愫。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追溯到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对酒文化有了独特的理解。酒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不论是表达情怀,还是探亲访友,酒都是必不可少的馈赠佳品。

近年来,中国的酒文化开始向健康养生方面倾斜,从最早的河南天冠酒和天津天士力健康酒的推广到茅台酒的健康营养的诉求,无不体现了酒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的轨迹。但是,他们的努力却不能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可,事实证明,酒本身不能印证自己的健康性。

那么,酒文化在历经几千年的斑驳历史后,它的发展已与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文化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相“悖”。一面是几千年流传的“酒逢知己千杯少”,一面是酒精带给人们身体无尽的折磨。那么,在酒文化与健康之间的摇曳中,一种迎合人们健康需求的“醒酒文化”应运而生了。

在日常的生活中,长期过量饮酒导致体内酒精残留,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亚健康状态人群增多,中青年成为高危病的频发者,这一声声警钟都在提醒人们,无休止的应酬、超量饮酒是许多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加强,一个崭新的健康饮酒时代正悄悄地拉开帷幕,健康的需求呼唤新的文化诞生,醒酒文化正踏着优雅的步伐姗姗来迟,在人们期盼的眼神中,醒酒文化正以健康为导向的生活理念引导人们踏上一条更为健康、幸福的人生之路。

传承千年的醒酒文化

在中国饮酒文化与酒文化结伴而行,养生又与醒酒文化齐肩。对于中国人而言,从古至今,养生之道都是关注的热点,历史文化名人都对养生的方式方法有独特的见解。

萝卜汤简介与历史

萝卜是醒酒汤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挖掘醒酒文化的基础和亮点。

萝卜又称“青萝卜”或“高脚青”,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已形成大缨、二大缨和小缨三个类型,其中以二大缨为最佳。其特点是肉质紧密,甜而,稍具辣香味,食之清脆可口,且耐贮藏。含钙、镁、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生食具有顺气、化痰、醒酒、消食等功效;还可做菜或腌制,亦可入药。远销我国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历史上早就有文人雅士们喝酒后饮用醒酒汤醒酒的传统。书圣王羲之就是这样。

挖掘醒酒文化的代言人

既是历史文化名人,又与醒酒文化拉上关系的“大腕”可以找到两位:

1 郑板桥

众所周知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一副养生保健联是这样写的:“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茶”,其中提到了萝卜与茶。郑老先生为寿高之人,精通养生之道,十分注意养生,他之所以喜好“萝卜就茶”这一口,想必他的寿高与“萝卜就茶”亦不无关系。

除了萝卜,郑板桥的饮食最爱的还有狗肉。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炖萝卜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

结果,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也成就了一代名酒“小糊涂仙”。

2 李清照

与当今的女性相比,古时的女性们似乎就豪爽许多,电视、电影里就常看到女大侠们捋起胳膊操起海碗与男人们较量:“咱们比比如何?”不只这些武林、市井中的女性们如此厉害,就连那些才女们对酒似乎也有几分钟爱,翻开李清照的诗词,就不难找出一些饮酒的大作来,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而据说李清照每作诗词前必饮酒,而每次饮酒必备的一个下酒菜就是“清拌萝卜皮”。因为萝卜具有醒酒解酒之功效,所以,李清照的“萝卜皮就酒”和郑板桥的“萝卜就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会让她才思敏捷,诗意盎然,长饮不醉酒、不伤身。

酒文化呼唤“文化酒和醒酒文化”

俯察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在我国酒业界正涌动着一股评论“文化酒”和探索“酒文化”的热潮。应当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出现这一现象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对国酒的宣传与营销更是大有裨益的。

自古以来,卖酒吆喝酒几成定律。但如今,高明的营销商绝不肯就此打住,而是充分施展其聪明才智,有的放矢,千方百计地制造文化酒广告宣传和酒文化新闻炒作的攻势。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大致有:借题发挥、由此及彼、以屈求伸、声东击西等,以达到最终将产品售卖出去的目的。

“酒文化营销”就是酒企业尽可能地寻找充足的理论根据,对产品进行文化包装与文化宣传,赋予产品以文化个性,以期达到让广大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知、认可并产生购买欲望,进而实现其产品销售的目的,增加销量。换言之,它是一种将产品推荐给消费者的营销宣传新方略。可以说,酒文化营销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营销,是营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酒文化营销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中在广大消费者中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情感”氛围,是酒文化营销的基础。

我国酒文化的营销典范茅台集团,正是在酒文化营销过程中赢得的市场。它的发展定位是“作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有人说:文化酒是为“茅台”量身订造的概念。然而,文化酒时代不是等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实施文化酒战略的过程,就是以酒文化去做市场的过程。

酒文化范文3

阿细人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独具魅力,它在振奋精神、和谐关系、传播信息、征战婚聘等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阿细人饮酒非常特别,有“吃白酒”“转转酒”“交杯酒”“三道酒”等饮法,其间还要伴以酒令、酒歌、酒舞和相关的艺术活动。

阿细人的酒有糯米酒、高粱酒、小米酒、甘蔗渣酒、苦荞酒、甜荞酒、大麦酒、苞谷酒、五谷酒,可以医治疾病的泡酒、麻栗子酒、红薯酒,还有用苞谷面捂的甜白酒。阿细人捂甜白酒不是为了尝鲜,而是把它当作一年之中的重要饮食来重视。为此,阿细人捂白酒少则十几公斤,多则几百公斤。捂甜白酒的工序很复杂,只有能干的主妇才能担任――筛选、脱皮、辗磨、用木甑子蒸,放置簸箕里凉透,然后拌酒药,又置入不会透气的篾箩中压铁后移到灶门口。地上先铺上稻草,再铺上蓑衣,最后铺新鲜的鸡素子枝叶,再支上装着米面的篾箩,上面再覆盖一些鸡素子枝叶,最后用草席包围用棕绳捆紧……等到有浓郁香甜的酒味透出来,才解开草席让甜白酒出箩,随之送一碗给邻居和亲戚品尝。送去的甜白酒要堆尖,要抹圆,表示金山银山。

甜白酒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而且也被用来敬神祭坟。秋收完毕,每一个阿细家庭都要舀两碗苞谷籽交到主持下一年“祭龙节”(“龙”指“龙树”,是保佑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丽的女神)祭祀仪式的庄家手里,捂出甜白酒后也不能尝,不论酸甜装罐封口,到过“蜜技嫫节”那天才开封搅成水酒祭大龙树。是时,口渴的大人喝甜白酒解渴,不会喝高度酒的小孩也喝甜白酒助兴。在老毕摩作法的铃声中,他们酒碗高举过顶绕几圈,口中念念有词,为家人和朋友祈求蜜技嫫神保佑平安,一起分享那份浓浓的乡情。

阿细人过清明节不是去“扫墓”,而是去“祭坟”,高纯酒和甜白酒更是不可或缺的祭品。在那万木葱绿的阳春三月,阿细人的后来人顶着烈日,坐在老祖先的合葬墓(阿细人以合葬为荣)前与先人共餐,他们用高纯酒和甜白酒演绎一场“阴间阳间共一时”的真实场面。那称颂祖德的酒歌,惊飞了近处歌唱的布谷鸟;那缅怀祖先业绩的酒香,熏飞了盘旋于蓝天的苍鹰。

祖先灵魂的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阿细人祖先崇拜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凡阿细人家,都有一张巨大的供桌。这种特制的供桌长两米、高一米五左右,是阿细人供奉列祖列宗的地方,供桌上的香炉和供碗常年不动,酒碗常盈,酒香常飘,以表阿细人“丰粮要祭祖,丰酒要敬神”的灵神崇拜。阿细人的酒桶酒罐就放置于供桌的下方,表示与供桌同在,与祖灵同在,以便让祖灵随时感受到酒香,同时也让祖灵看到“我们喝醇酒,我们食美味”的美好生活。

在阿细跳月的故乡,阿细人有客人必有酒宴,有宴必有酒歌,唱酒歌成为阿细人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民族风俗。有时,为了喝一口酒, 阿细人也要唱一首酒歌。 阿细人的酒歌原来是毕摩唱的经词,毕摩借此赞美酒的醇美、赞美酒的飘香,哪怕喝的只有一种酒,也要唱“喝的十二种,吃的十二样”。

阿细人的酒歌,内容五花八门,“色彩”缤纷:有敬神唱的酒歌,有祭火唱的酒歌,有迎接贵宾唱的酒歌,有庆丰收唱的酒歌,有庆典唱的酒歌,有亲朋好友相聚唱的酒歌,有劝酒唱的酒歌,有告诫后人要传承本民族文化唱的酒歌,有自娱自乐的酒歌……大凡节庆之时,阿细人有个重要的举动,那就是用酒祭祖、敬神、敬贵宾、唱酒歌。

在这里,阿细人的“酒歌”既是劳动生活的歌谣,又是劝人饮酒的“将进酒”:“欢迎你,远方的客人来参加阿细祭火盛典,我们火火红红端起酒杯,请你喝上一碗甜蜜的祭火酒,祝你身体健康!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喝了这碗祭火酒,带回全家欢乐!工作胜利!幸福安康!阿细祭火,永远欢迎你!喝、喝、喝!”

阿细人不仅要唱酒歌,而且还要跳酒舞。酒舞的道具就是酒碗、酒罐、酒桶。他们端着酒碗、抱着酒罐、拎着酒桶而舞:

“赛罗哩赛、赛罗哩赛,赛罗哩赛、 赛罗哩赛, 喝祭火的美酒, 喝一口美酒…… 赛罗哩赛、 赛罗哩赛, 赛罗哩赛、赛罗哩赛,干――!干――!”

阿细酒歌的歌词很简单,简单得似乎不能称其为酒歌,但一旦用他们民族的语言和特有的韵律唱出来,那歌词的含义也因之变得深刻、美丽起来,你于是就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动人的酒歌!你就会真正理解国际友人马德华(受联合国卫生组织派遣到阿细西山看病的医学专家)所说的“阿细人是一个欢乐的民族”的内涵。

酒文化范文4

关键词:酒文化;酒的历史;酒器;酒令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1

一.酿酒工艺和酒器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历史久远的国家之一,关于酒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说法是酿酒始祖为杜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也成为酒的代名词,曹操有诗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传世。

另一种相对小众的说法是仪狄造酒,出自先秦书籍《世书》,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战国策》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记录,“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酒的起源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原始社会食物保护条件差,某些含糖原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离析出含酒精的甜味液体,形成最早的酒。酒的出现反映了谷物种植规模化的成熟,人们已经有了富足的粮食。

古代的酒一般是黍、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杜甫在《羌村三首》中有诗句“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足见黍是主要的造酒原料。古代的酒一般成酒时间短且不经过蒸馏,酒精含量很低。唐朝时期的酒大概低于20度,烈性酒在中国出现得很晚,元代的时候引进蒸馏法,才出现度数较高的白酒。

古代常用的酒器有尊、壺、卣、爵、觚、觥。酒器还作为礼器使用,有时也与食器水器通用。酒器大概分两种,一种是用于盛酒,体积容量较大,比如尊、壶、卣。一种用于饮酒,体积容量相对较小,比如爵、觚、觥。

二.民俗与娱乐中的酒文化

周王朝大力推行礼仪,将酒器作为礼器在祭祀中使用,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酒器不再作为礼器,饮酒之风盛行。

此后酒在中国民间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交与礼仪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酒在婚礼风俗历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汉代以前的婚礼,新郎新娘要喝“合卺酒”,将匏瓜一分为二,新郎新娘各执一半共饮,象征两个人连为一体。这种婚俗一直保留到唐朝,到了宋代形式发生变化,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述道“用两盏以彩结连之,夫妇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颂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交杯酒的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还有很多独特有趣的古老习俗,比如元旦饮花椒酒、屠苏酒。元旦饮花椒酒是很古老的习俗,“汉代后改为饮椒柏酒,柏是长青之树,饮椒柏酒表达了人们延年益寿,祛除病灾的美好祝愿。后来又增添了饮屠苏酒的习俗。

除此以外,民间还有社日饮酒,春日禊饮、端午饮雄黄酒、中秋节饮桂花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习俗。这些古老的习俗反映了先民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

在饮酒过程中,人们还发明了酒令,成为古代人民最重要的娱乐生活之一,将饮酒与娱乐结合在一起,是中国酒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最初的酒令是指周代酒官制度下的主酒官吏,后来慢慢发展为社会生活中的娱乐性饮酒行令活动。

流行于先秦时期的饮酒游戏有投壶,设立司射监管规则,有完整的礼仪程序。在一定距离下以短矢投入空壶,顺投入壶者胜,可罚未胜一方饮酒。

还有猜谜的射覆游戏,猜东西的藏钩游戏,都是饮酒中常用的酒令游戏。

唐朝时期饮酒之风盛行,酒令也多种多样。酒宴中会设立明府、律录事、觥录事监管酒令规则,酒令有作诗的律令,抛掷骰子的骰盘令,还有击鼓传花之类的抛打令。在行抛打令的同时人们合着节奏载歌载舞,表现了唐朝民风开放,歌舞兴盛的恢弘气象。

此外还有筹令,成语“觥筹交错”中的觥指酒器,筹即指筹签,筹令也是常用的酒令之一。唐朝时期酒筹开始盛行,将词曲诗文或者经书摘句铭刻在象牙、兽骨、竹片等物制成的酒筹上,并附注具体行令规则,构成完整的令辞。比如:后生可畏——少年处五分,意思是酒宴中最年轻的人喝半杯。

这些酒令将诗词经书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酒文化,从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文化繁荣,诗词兴盛。

三.饮酒有度,中国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

最早在夏禹时期,禹品尝了仪狄的美酒后,警醒地意识到酒可能会带来灾祸,命令民间禁酒。周公作《酒诰》告诫康叔不可沉迷饮酒。周朝人认为商朝饮酒亡国,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饮酒时时刻警醒自己不可沉迷,最有名的当数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的“云纹铜禁”。从中看出先民对饮酒成祸的警醒担忧和自律精神。明朝时期注重酒德,强调饮酒顺性适量,反对豪饮,认为饮酒应当微醺,且与交友赏景,陶冶性情结合在一起。

可见在中国的漫长饮酒历史中,自律与节制一直伴随着酒文化的发展,并反映在器物与文学作品中。

现代社会中,酒依旧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社交生活的一环,然而却失去了传统酒文化中的自律与文化底蕴。饮酒无度,劝酒灌酒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和集文艺娱乐于一体的酒令文化就更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嘉璐著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中华书局 2013年4月. 

[2]袁立泽著 《饮酒史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5月. 

[3]孟元老著 《东京梦华录》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年6月. 

[4]陆九皋、刘兴著《论语玉烛考略》 《文物》1982年第11期. 

酒文化范文5

中国酒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酒文化。中国人饮酒最讲究的是意境。最佳的状态是似醉非醉,使人处于最快乐、最兴奋的境界中。这时不仅人们话多,而且兴致大发,会妙语连珠,诗如泉涌,“李白斗酒诗百篇”即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人在饮酒方面还编织了许多酒令和饮酒歌。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喝多不喝少,一点不喝也不好”、“一杯酒,开心扉”、“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十杯酒,红心与朝日同辉”……因此,从古至今以酒为引子的典故也十分丰富,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醉打蒋门神”、 关云长的温酒斩华雄,周恩来的“矛台外交”等等。至于以酒为题的文字创作则不胜枚举,这些均为中国酒文化增添了饶有趣味的内容。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也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作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世界各地在酒的制作和消费中,也形成了各自的文化,比较突出的有:

希腊人微醉酒文化

希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在许多方面和中国有相近之处,希腊人喜欢喝酒,而且是白酒一类的,这一点也挺像中国人。希腊最有名的酒叫“乌佐”,42度,它在希腊的名气就像五粮液在中国一样大,但它的价格和销售量却和中国普通白酒差不多,当我看到希腊人拿着瓶甚至塑料桶到酒馆打酒时,就像看到北京人去买二锅头、老白干一样熟悉。“乌佐”的味道有一些甘草香味,喝之前要放一些冰块,然后轻轻晃动几下,透明的液体就会变白,看上去非常柔和,喝起来味道也不错。希腊人认为中国的白酒很好喝,但在希腊只能在中餐馆才能喝到,而且价钱很贵。在希腊,人们通常是去餐馆和酒吧喝酒,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边吃饭边喝酒,而是单纯喝酒,最多佐以干果和橄榄,而且把喝得微醉视为一种社交风尚。

韩国以酒交友文化

在韩国不喝酒交不到朋友。韩国人爱喝酒,尤其是爱喝炸弹酒。关于炸弹酒的起源,说法很多,比较普遍的是说起源于美军军营。美军没有下酒菜,喝威士忌时便以啤酒为“辅菜”。韩国军人将之传出军营,并出于便利,将威士忌干脆放到啤酒中一起喝。军人们出于职业习惯,加之制作和喝这种酒的形象联想,就起了“炸弹酒”这么一个名儿。韩国人的生活富裕起来了,“炸弹酒”也因此得到迅速普及。实际上“炸弹酒”已从当时便宜和方便的享受,演变成了社交的重要手段,成了相互较劲的方式。朋友聚会,必有这个节目。吃饭过程中,大家酒过三巡,略有醉意,然后去“二次”,也就是去唱歌房,主要目的就是喝“炸弹酒”。一边唱歌,一边喝酒,气氛很热烈。

中国的饮酒文化:酒必大杯

中国古代有月下独酌;有“醉里挑灯看剑”;有酒后狂草等等不胜枚举的事情。古人对酒的爱好与今人相同——饮一世还不够,下世还要努力。中国人喜欢豪饮,酒必大杯,否则不过瘾。所以才有武松式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之说。有英雄美人式的喝法;有“竹林七贤”式的喝法。

俄罗斯的酒文化:烈酒豪饮

俄罗斯以生产“伏特加”著名。伏特加是烈酒,饮时令喉咙“燃烧”。俄罗斯人饮酒习惯也是大杯,而且要干杯,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男人,所以一瓶酒打开后就没有机会再盖起来了。俄罗斯人在喝“伏特加”时,必先从喉咙里发出“咕噜”声,相传这是彼得大帝留下来的,几百年已形成传统。

彼得大帝可说是酒国之君,自己爱喝不说,犒赏得力部下,就是请他免费喝酒。彼得大帝的办法是:在他的下巴盖一个官印,只要在官印还没有洗掉之前,仰起下巴,发几响浓重喉音,就可免费出入任何一家酒店。俄罗斯人这种豪情,别国的人不一定学得好,中国人也比不上。俄国人为了享受饮酒,什么也不顾。

法国和酒文化:细品慢饮

相比之下法国人饮酒喜欢细品慢饮,他们一定要把酒从舌尖慢慢滑到喉头,因为酒一落食道,再好的味道就尝不出了,所以愈是好酒愈要慢饮。法国的香槟,法国的葡萄酒是世界闻名的。香槟是为喜庆准备的,只要遇到喜庆之日,法国人就打开香槟,共同举杯庆祝。香槟是任何场合都可用的酒,但不要与烤肉同用。否则烟味夺走酒味,就浪费了。

在美食之国的法国,饮酒素有讲究。历来有“白酒配鱼,红酒配肉”的不成文法。这里的白酒、红酒,当然是指法国的白葡萄酒,红葡萄酒,这种配法只为颜色与盘中菜相配,而且白酒不宜过冰;红酒不宜太温;这是通则。另外,酒杯也有学问,高脚杯可使手掌与酒保持距离,也就是不升高酒温。想做“酒博士”很不容易,法国有几个学校专门培养这种学生。可见法国人是享受情调的高手。

英国的饮酒文化:混合艺术

英国“威士忌”,在1839年才正式投厂生产,但在1494年英国已正式用大麦配酒,可能酿得不得方法,饮多了除了发福外,脾气还很怪异。今日的威士忌加黑麦、燕麦、玉米……“混合是一种艺术”英国人说。最有仿效力的日本,一直想知道英国人的“混合”是什么艺术,但直到现在,只仿出了半吊子的“艺术”,如Nikka和Suntory等酒,连边都没摸到。英国人在调酒方面令人望尘莫及。

日本的饮酒文化:喝酒当成工作

日本人把喝酒当成工作,每天下班,必到酒巴店报到,重大决定不在办公室里,而在黄汤下肚的酒店里。同时谁升谁迁,一概是要喝酒的,酒巴成了日本男人的天堂,下班后都要尽情在里面享受够了,才拖着醉态的步子回家。以这种方式饮酒的日本人是为了从工作压力下解脱出来,从中享受酒中的轻松洒脱。

德国饮酒文化:变着戏法享受啤酒

德国以啤酒著名,德国啤酒是大麦制成的,大麦吃多了人容易发胖,德国人因为饮多了啤酒,啤酒肚、啤酒杯、啤酒节、啤酒园、啤酒香肠、啤酒地下屋……莫不与“大”有关。啤酒杯是世界上最大的酒杯,一杯可有一升!此外还有“啤酒冷”与“啤酒尸”的说法,洋洋大观,“啤酒冷”形容人落落大方,“啤酒尸”指那些喝得太多躺在路边的人。可见德国人是变着戏法享受啤酒。

酒文化范文6

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燕(宴)饮场合,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如图),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还有严格的尊卑区分。如在宗庙举行祭祀,由于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在饮时,重视仪礼,要等主人先饮,客人才能动杯;主人喝干了,客人才能干杯。所谓“长者举未,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礼记・曲礼》要求“酒浆处右”。如果桌上有酒又有浆,则酒在左,把饮酒器(或觞或杯)放在左边。《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已不讲究这一套,但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很有意思。例如古人把斟酒叫做“寿”;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叫做“”。这些特指的字义,现已生疏,却每见于古籍。《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寿,即上酒。这是记席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入杯。《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非其任,强灌之”。,尽爵也。这是记郭解姐姐的儿子仗着舅舅势力,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上”,犹有古意;改称“干”、“干杯”,变得通俗。

酒文化中的“情”,也多借杯烘托,如欢杯、酣杯、残杯等,并且在诗词之中最为丰富。中国酒文化中“情”的表达,应该说,文人笔下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所反映的闲情和苦意,其逸致凄楚,尽在杯中。恐怕只有通过诗词的诵吟,才能领会到诗人的意境。

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才显逸致自然。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句“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不缠琐事,不涉流俗,确是凸显了闲情。不过,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同是一个“杯”字,似更胜一筹,诗句中更见闲趣,耐人寻味: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当时白居易在江州,有职事并不清闲,而他在欲雪的黄昏,却能乘闲轻松,邀友围炉小酌。“能饮一杯无”,是诗人心情的袒露。这杯,使他惬意,也感染了别人。想那炉火通红、暖杯频举的景象,确也十分诱人。这种消闲,潇洒、充实、欢愉,颇有生气。暂避琐事,自我陶醉,是生活中的点缀。因而,“能饮一杯无”的小小酒杯,暖意融融,读之尤见钟爱。

残杯,指尚余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诗词中的残杯,也往往生动地体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情”,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悲剧诗人,他曾在长安困守10年,其间写下多篇求人援引的诗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鸣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全诗二十二韵,其中两韵是: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上一篇亚文化

下一篇统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