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与鉴赏范例6篇

酒文化与鉴赏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1

古人缘情而饮酒,盏中起诗情。饮酒成了营造气氛,宣泄心情,愉悦身心、抒感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

一、酒文化源头本真

酒与诗歌的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在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写到酒的就有30篇。其中《小雅·宾之初筵》可谓代表,其是最早、最完整的写饮酒和饮酒场面的诗篇。全诗共五章,生动地讲述了周王朝贵族饮酒直至醉酒的完整过程,第三章更是全篇的高潮,那些宾客由起初的“温温其恭”、“威仪幡幡”,再到醉酒后的威仪尽失,甚至开始翩翩起舞。酒捣碎了他们身上道貌岸然的外壳,揭露了他们轻薄而粗鄙的本性。从诗歌鉴赏的主题看,诗中描述了酒作用形成的进程,又形象地记录了酒作用下,人的理性、本性的变化,进入物我两忘状态的饮酒者酣畅感情表达的过程。清人方玉润说:“三章描摹客失仪状,可谓穷形尽相。”(《诗经原始》卷十二),陈子展先生说:“《宾之初筵》是刺统治阶级饮酒无度,失仪败德的诗。”

醉酒文化的另一个源头是“楚辞”的代表诗人屈原,屈原因内心郁结,几乎诗歌处处有酒。他的“酒神式”的艺术风格,最集中的体现在《招魂》中。诗中极力描写了楚国之酒的甘美:“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如玉般晶莹的美酒掺和着蜂蜜,斟满杯盏供人享用;“挫糟冻饮,酎清凉些”——酒糟中产出的美酒如再冰冻,便更醇厚可口,使人遍体凉爽;“美人既醉,朱颜酡些”——美人喝醉之后,红扑扑的脸庞更添妩媚。而《九歌东君》中有一句“援北斗兮酌桂浆”,意思是说用北斗星作杯盏,畅饮桂花美酒,一醉方休,来欢庆太阳神的胜利。这是何等的气势!

二、纵情一醉性嗜酒

“竹林七贤”中阮籍为了逃避与司马氏联姻而故意纵酒潇洒的一醉,嵇康“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以及“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的刘伶之醉,无不体现出魏晋文人那洒脱愤世的浓郁色彩。陶潜现存142篇文章中就有56篇写到了酒,真是“未言心先醉,不再接杯酒”。陶潜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性嗜酒”,做官也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甚至为了种秫酿酒,不惜与妻子争吵。他把头上的葛巾拿来漉酒,然后又戴上,“若复不快饮,空复头上巾”。常常“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常将自制的酒壶挂在院中的松树枝头,依树眺望着远方。可见,陶潜虽常醉酒,却不改自己卓然不群的人生志向。每至秋深,他都要将带着露珠的秋菊采来泡酒,并取名为“忘忧物”。陶潜喜欢醉酒,独饮的是寂寞,共饮的是欢愉。虽他常饮常醉,但是这恰恰奠定了他田园诗人的美名。

三、诗酒狂客竞风流

盛唐的诗人,几乎个个都是诗酒狂客。“诗仙”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中,写到饮酒的多达170多首。在《将进酒》中他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酣之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醉酒之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何等的豪情!在《侠客行》中他塑造了一个豪爽的侠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当三杯五盏饮下,一个醉态的侠客便栩栩如生地出现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醉态的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醉酒的李白,醉得洒脱、豪放、可爱。

到了北宋,范仲淹醉酒后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醉酒后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柳永醉酒后是“拟把疏狂图一醉”,苏轼醉酒后是“酒酣胸胆尚开张”、“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女词人李清照,可算酒中巾帼,她醉后写下了“浓睡不消残酒”,写尽了诗酒飘零,陆游曾以《醉歌》明志:“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一腔报国激情,借酒力以抒发,辛弃疾的“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带着英雄豪气的醉酒,使得他在爱国之外又多了些铁骨侠气,多了一些洒脱风流。而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直为人称道,好在何处?因为昨夜醉酒了,但偏不写醉酒,这是有讲究的。前文有一句“对长亭晚”,说明昨晚就开始喝酒,此处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醉了多久,何种原因让读者醉酒。而“晓风残月”则告诉我们诗人醉了一夜,天亦微亮。“酒醒何处”说明醉酒之深,诗人已经不知道身在何处了,“杨柳岸”则暗示了诗人是随意倒下的,大醉到不觉得夜寒了。由此可见诗人的任性自然,感情强烈。

金元以降,诗歌中的酒文化依然保留,清代的纳兰性德词中酒意象呈现着诗人的不同情感内涵和多样美学意蕴;但是醉酒的佳作已经少见得多。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2

一、该字词所反映的事物的情状

诗词中的情状,或为事件,或为人物,或为某一景物,诗体不同,所指也不同。换言之,所谓情状,就是诗词中写了什么。说是物象可以,说是意象也行。鉴赏一首诗词,首先要清楚的就是这些。而古诗词中,通过什么情状反映什么情感往往是有规律的,这就为准确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提供了依据。

有众多的写景状物的作品,经常成为高考备考中诗词鉴赏命题的首选。由此,考生经常使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术语进行分析评价。至于写的是什么“景”,也就是是什么“情状”,必须由具体的某一字词去认识理解。所以,要准确把握诗词作品的情状,需要紧紧抓住字词,结合作者的人生境遇、社会背景及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去把握诗词的意象,对诗词进行整体鉴赏。

二、该字词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感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诗词的创作方法,也是诗词的鉴赏方法。

在把握了诗词的情状的基础上,需要准确地判断出诗人的寄寓之所在。联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去把握诗词的主旨。不同作品,特点各异。有的通过重点词语直接表达,有的通过特定的意象寄托,有的通过一些行为动作流露。但要在鉴赏中将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则必须紧紧抓住某一具体的字词,展开适当的拓展和联想,答案才能言之成理。

三、该字词有无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古诗词中使用最普遍、效果最明显、特点最突出、操作最方便的一种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在诗词艺术上的作用自不待说。所以,在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也是必须要注意的一个分析点。表现在某一字词上,常用的修辞方法不外乎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有限的几种,常常一眼就可看出。

四、该字词有无转化现象

文学的“含蓄”与“委婉”,备受古人推崇。在古诗词中,这一特点常常是通过字词的表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的转化来表现的。如,动与静、虚与实、哀与乐、远与近等。这种转化现象,既是作品的艺术特点,也一定是鉴赏活动的着力点,对准确理解把握作品,至关重要。

五、该字词在结构上的作用

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常常不是孤立地出现的。它除了在内容上的作用非常突出之外,更主要的是常常起到一定的结构作用。比如,统领下文、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概括总结、烘托对比等。此类词语对整体把握诗词的行文特点与意象、意境,总能起到提示作用。

下面试结合具体的例子,对上述方法进行检验说明:

示例: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问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提示:这是一首小曲,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之作。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联系如上基本理解,结合问题,可以这样作答: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3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特色课程群建设;食品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48-03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知等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不断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是以食品冠名的国内唯一高职院校,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以“诚信+良心”为核心内容的食品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食品文化艺术,将“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技艺与素质并行,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学与体验共举”的素质教育思想。通过创新建设思路、优化课程结构、开发特色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开展艺术体验等建设措施,构建了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人文理念,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提炼食品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指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我们学院作为以大食品类专业为主体的工科高职院校,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构建,在努力建设食品类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同时,从学生需求出发,也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具有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1.创新思路,优化结构。公共艺术课程本身就是由多种艺术学科交叉、多种艺术门类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同时也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目的地开设内容广泛、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程。近年来,我们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在各专业课程体系原有五大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开发了覆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类的公共艺术课程120余门。如“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茶艺、普通话、形体、音乐欣赏、插花艺术等艺术类课程;“文秘”专业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形体训练、职业装束与化妆、美学概论、书法等课程。各专业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与公共艺术选修课相得益彰,优化了专业课程结构,完善了课程体系课程模块的构建,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更为合理,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合作意识、知识应用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等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共同支撑起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半壁江山。

2.提炼食品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学校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是专业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品味,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环节。学院作为以“食品”冠名的全国唯一的高职院校,食品大类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60%,食品大类专业在校生占全校学生总数67.9%,食品大类专业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58.6%,形成了食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优势。我们利用学院的“食品”教学资源,设计开发了食品制作工艺、食品养生与保健、饮食文化、食品艺术、淮安当地食品饮食习俗研究等五个课程群,设置了整套课程建设流程。依靠具有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立,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使非“食品”专业学生分享食品特色课程,使食品大类专业的学生互享食品特色课程。

二、构建公共艺术课程群,彰显食品特色

通过几年的建设,食品特色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每年呈递增趋势,由2011年的12门次增至2013年的41门次;全院选课人次平均每学年达2000以上人,占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选课人数的三分之一(见图1)。

五类食品特色课程建设分属不同的二级学院,在建设中也各有交叉,已呈显著成效,已建有食品加工制作工艺类的5门课程(面塑欣赏与制作、日本饮食文化、葡萄酒品尝与鉴赏等),食品营养与保健的8门课程(中华传统养生等),食品安全的7门课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讲座等),饮食文化与习俗的12门课程(饮食文学欣赏、茶文化赏析、酒与酒文化、中外饮食文化趣谈、旅游美食、西洋酒知识等)和淮安当地食品饮食2门课程(淮安名人与美食、淮扬菜鉴赏)。每学期,公共选修课程安排表中开设包括食品技术、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艺术、食品赏鉴、食品文化、餐饮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学等“食品特色群类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选课踊跃。食品类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群建设,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内涵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多元化模式的开发,培养学生具有食品行业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的需要。通过食品特色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的类别,凸显了我院食品特色,实现了全院学生共享食品教学资源,每位毕业生都打上了“食品”的烙印。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4

关键词:还原;想象;联想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里采用还原法对名篇进行分析,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态形态之间的差异,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便有了非常独到的解读。我的理解是在这种解读中,最重要的是依靠想象,因为在还原的过程中,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然后才能比较差异。

在诗歌鉴赏中,孙先生则强调:“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诗歌。”这说明想象对于诗歌鉴赏是非常重要乃至起决定作用的方法。有位作家说过:“生活的真实,唯有借助创造性的想象,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所以说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以形象的方式概括生活,便创造不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在解读杜牧《江南春》时,作者对杨慎理解“千里莺啼绿映红”这句诗时提出了看法,他认为杨慎属于呆头呆脑型的,以为诗歌一定要如实地反映客观现象,不如实就不能动人。确实,杨慎说出这样的话语源自于他没有了解诗歌的特征,没有了解欣赏诗歌的方法。其实诗歌短小精湛,将长篇的语言浓缩、将实际的景象虚拟,这一切都显示了诗歌的美妙,也显示了诗歌的特征。诗歌是一种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形式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在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中,语言的含蓄、凝练,意象的多解,思维的跳跃等因素都影响着诗歌的鉴赏效果。如果真如杨慎的表达,那么,我相信诗歌将会失去潜在的某些色彩。比如,我们欣赏柳宗元的《江雪》,诗词非常简单:四句话,一个场景,冰天雪地中的一条小船上,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江面上钓鱼。如果不经过联想和想象,那么我们的画面只能停留在这一简单的画面,那么作者的创作也就失去了文学价值了。

在进行文学鉴赏时,作家需要调动读者或者鉴赏者的思维,因为不仅诗歌的创作者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作为诗歌的鉴赏者,也同样需要想象和联想。在《名作》里,孙先生也更加强调了这一点。他表示:“进入想象和假定、虚拟境界不仅是诗人的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诗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它说明欣赏者只有通过语言中的中介,进行想象、揣摩、体会,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这个间接性特点,要求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读者的再创造也需要作者提供信息点。孙先生在《名作》里表示:“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却并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关键是要有效调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信息点一定要打动内心,一定要有诗意。

在《名作》里,孙先生将杜牧的《江南春》和张籍的《江南春》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在评价张籍的诗时,他表示:“诗当然不算差,但光是眼睛在动,内心的动作不太明显,景物之美非常丰富,情感却被淹没了。”仔细读来,张籍的《江南春》确实少了些许厚重的历史感,似乎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但是却没有气质。想想自己读的诗歌,记得刚开始读李清照的诗歌时,总有那么几个字词或者某些句子能打动我的内心,进入我的心灵,激发我去想象。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昨天夜里风吹雨打,诗人醉酒浓睡,这一“浓睡”着实用词很重,说明诗人果真喝得很多,而且酒也没有喝完,同时也说明作者内心积压着一股愁绪。直到醉酒而醒,问的却是海棠是否还是那样子,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猜想诗人昨夜醉酒,应该是怕海棠花逝去吧,而且卷帘人没有看出海棠的变化,而诗人却一眼看出了“绿肥红瘦”:海棠花的叶子变得茂盛了,而花却稀少了,说明诗人内心一直牵挂着海棠花,不然何以这么敏感。所以,在李清照的诗歌中,通过联想总能进入到她的情境中,总能去猜想她的世界。所以这正如孙先生在《名作》里所提到的:“只有激活内心世界的想象,才更能受到诗情的感染,获得更多的相守。”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5

中国的茶文化与酒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之博大,影响之深远,彪炳千古。据中国的《汉书•食货志》记载:“酒为百药之长,饮必适量”;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惟茶为万病之药”。由此可见,茶、酒与中药一样,可谓中华文化之物质“瑰宝”,对华夏儿女,世世代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代陆羽著《茶经》,北宋朱肱撰《酒经》,开创了中国“茶道”、“酒道”文化之先河,向世人展示了华夏民族之睿智,为灿烂的世界文化增光添彩。 1茶,茶艺,茶道 提起“茶”,首先就让人想到清静、高雅、健康。的确,喝茶使人健康,是“茶”之第一要义。否则中国的茶文化不可能久长。中国的茶叶品种大致有红茶、绿茶、清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6种[1]。有人喜爱喝绿茶、清茶,有人酷爱红茶;福建同胞喜爱喝“工夫茶”,而江浙苏杭一带更爱喝早茶,就连藏族同胞每天都要喝自己精心制作的酥油茶,这已成为生活习惯。更有甚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茶。品茶、赏茶、饮茶、喝茶者,在品茗绿色、健康、恬淡、雅致的感觉之时,不知不觉、或多或少会有“品味人生”之感觉,达到清心寡欲、宁静致远之境界。茶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经过现代科学实验发现,茶叶中所含有机化学成分多达450多种,无机元素40多种,如儿茶素、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1]。这些化合物中很多具有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的作用,如茶多酚类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抗菌、抗过敏等功效。美国医学基金会主席J.H.Weisbarger指出:“茶多酚将是21世纪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效果的化合物”。可见茶与人的生活、人体之健康的密切联系。 提起“茶”,就会让人想起茶艺表演。茶艺表演基本上都是由年轻貌美的姑娘来操作完成。相反,基本上很难看到有年轻英俊的男士端坐于前,为你呈上一段美轮美奂的茶艺表演,否则,不管你的茶品多么高雅,茶的质量多么上乘,都很难打动消费者购买的“芳心”。由此,不难想象,高档茶叶的形象为什么基本上都是由年轻貌美的女士去采摘,英姿飒爽的妙龄采茶姑娘在山涧歌声飞扬。每到一个与产茶、卖茶有关的地方,或者是品味较高的茶坊,都有茶艺姑娘的表演。不管所用茶具昂贵与否,不论所泡茶品的质量高低,在赏、沏、闻、品、饮、鉴之中,你都会体验一番中国茶艺之精湛、美妙、柔雅,不知不觉间领略清静、雅致、恬淡之感悟。提起“茶道”,可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的说法较为简洁,“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3]。而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7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4]。庄晚芳先生提出“中国茶德”,并归纳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5]。 总之,“茶道”通过沏茶、赏茶、饮茶之和美仪式,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被国人认为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以笔者之见,“茶道”,首先是“茶”之“道”。没有了物质基础,“道”何以为“道”?提及此,就不得不说“茶”的由来。茶品不同,其制作工艺各异,也因而塑造了红茶、绿茶等的不同味道及营养成分。茶树之栽种、保养、管理;茶叶采摘的时令选择;加工制作工艺之选用;包装技艺和材料之讲究;营销方案之优化,路线途径之取舍等等,都构成了“茶道”之物质途径和基础。一个上好的茶品,就是各个环节的最优组合;然后才有了茶具之精选,用水的讲究,才有了沏茶、赏茶、饮茶之精美茶艺展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茶道”实乃天、地、人、物的优美组合,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押一口,闲适恬淡,神清气爽;喝一杯,心旷神怡,宁静致远;泡一壶,清心寡欲,品味人生。所以茶道乃和美之道。 2酒,酒艺,酒道 酒,白酒,是男人的风骨。酒使人亲情,让人亲情融融,感情和聚;酒使人温情,让人其乐融融,关系融洽;酒使人激情,让人心跳加速,热血沸腾;酒使人豪情,让人意气风发,万丈斗志;酒使人灵感,让人思绪万千,创意无限……一部《红高粱》,红遍了大江南北,捋袖挥汗的一群男儿,酿造出了醇美甘洌的高粱酒,演绎出中国人酿酒的风流倜傥,铁骨铮铮。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历史豪侠剧中的典型镜头,透视出了中国男人的豪爽气息、阳刚气质、豪情气概。有宴必置酒,无酒不成席,显示出了中国人的好客,好礼,好交友。一部《三国》,一部《水浒》,一部《红楼梦》,没有酒,何以传神栩栩,流传千古?古来诗酒多风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是曹操一统天下的豪情万丈;“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那是太白诗仙的恣肆飞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是杜甫诗圣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切哀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是东坡居士的浪漫倾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是王维对友人的挽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是柳永对前途和人生的无奈。 古来仁人志士为中华灿烂的诗歌艺术文化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问世间酒为何物?使人如此的眷恋,如此的不舍。欢天喜地时要饮酒,悲欢离合时要喝酒。亲朋好友相聚,金榜题名之时,竞技胜利时,谈判结束后等等场合下都要举杯庆贺。没有酒,缺少了几多欢喜、几多欢乐、几多人生的畅意啊!笔者没有大男子主义,但纵观历史,有酒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与男儿征战疆场、忙碌仕途、传情达意息息相关,与男子的喜、怒、哀、愁,悲、欢、离、合息息相连。故,中国之酒道的“酒艺”表演,亦应阳刚男子来演绎、来呈现、来表达,才能升华出中国白酒的风骨和内涵。没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了挥汗如雨,没有了勃勃阳刚之气息,没有了豪情万丈之气势,何来“酒艺”之再现?#p#分页标题#e#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纵使红楼梦酒业如何用12个丽人来演绎,五粮春如何用美女在电视上代言都是不太适宜和恰切的,都无法呈现中国白酒之“风骨、阳刚、豪情、醇美、甘洌”。“竹林七贤”,如今凝化在了蜀南竹海的忘忧谷中,穿梭历史的时光隧道,让我们浮想联翩他们的个个放浪形骸,对时势之不羁;同时也使人想起,他们何偿不是对中国白酒甘美香醇的真实写照和生动演绎呢?而论酒道,则其是酒的历史传承、生产酿造、酒物纯美、营运商贸、品饮鉴赏、生养长寿、文化演绎等的总括,是与美醇琼酿白酒相关的“天道”、“地道”、“人道”和“物道”的和谐统一,“酒道”,乃“和谐之道”[6]。 3小结 可以将“茶道”的“茶性”谓为“阴”,是“静”,即静谧、雅致,其核心是“和美”;而“酒道”的“酒性”是“阳”,是“动”,是酣畅、豪情,其核心是“和谐”。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就如中国太极图之“阴阳”两极,是阴阳的相生相伴,动静之有机结合,诠释了中华文化之和美与和谐,是两者的有机统一。饮赏恬淡闲适、宁静致远茶道之时,亦应品茗中华茶文化之“和美”内蕴;酌鉴甘洌醇美、热情豪放酒道的当儿,更该玩味中华酒文化之“和谐”内涵!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6

论文关键词:如何,鉴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紧结合,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脱离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节再曲折生动,也毫无意义。

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鉴赏小说的情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例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由于作品篇幅长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的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鉴赏小说情节,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二、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鉴赏故事情节应以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嘲笑他、与他争辩的情节,正是要表现孔乙己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又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这些情节则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讲面子的弱点。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来完成对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三、见微知著,涵泳细节的内在意义

小说的情节往往由若干个场面构成,而场面总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鉴赏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个情节令人难忘。犯人在最后受判时画押,通常总是迟疑而颤抖地执着笔,无可奈何地画上一笔就算,鲁迅写阿Q的画押就大大不同,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即使没有看过《阿Q正传》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为人,单就这一细节来看,阿Q的麻木无知就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了。如此抓住场面和细节鉴赏,就不是浮光掠影了。有人阅读小说,只顾着热闹,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紧张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过一定的情节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何社会意义,又是如何解决的,等等,这就不得要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