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基本知识范例6篇

酒文化基本知识

酒文化基本知识范文1

论文摘要:介绍了web3.0的概念与特征,结合宜宾学院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探讨了基于w e63.0相关技术下构建宜宾学院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基本框架,旨在为基于we63.0的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

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让互联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web3.0时代的特征就是把散布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点以及用户的需求点聚合与对接起来,提供能够满足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的、聚合化的高效率的互联网服务。当web3.0时代来临的时候,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也迎来了图书馆3.0o web3.0跟web2.0一样,不是技术的创新、思想的创新,它是对we62.0深人发展的结果,通过改变传统软件行业的技术和经济基础来改变现有的一切。新的w eb3.0强调的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创新,代码编写、协作、调试、部署、运行都在云计算上完成。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web3.0的概念不仅仅是在图书馆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中进行服务,而且还在虚拟空间中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本文将探讨宜宾学院图书馆如何基于web3.0构建特色数据服务平台。

1.宜宾学院图书馆已开展的特色服务

1.1以地方特色为主建立特色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

宜宾学院图书馆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的三线城市—四川省宜宾市,素有“酒都”的美誉,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宜宾酒和酒文化融合在民风民俗之中,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业的繁荣对宜宾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宜宾有许多历史性文化品牌,其中有中国酒王“五粮液”和叙府酒、梦酒、金潭玉液、故宫贡酒、南福酒等名酒。2009年宜宾市白酒产量达19万,拥有酒类企业100多家,其中销售收人上亿元企业6家,实现销售收入390亿元,利税72亿元,工业产值、销售收人、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国白酒工业的25% ,25% ,20%,占全省白酒工业的60%a,55%,65%。宜宾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酒也成了宜宾的支柱产业,形成了宜宾独特的酒文化与酒产业。2009年5月,宜宾市政府在《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强做大酒类产业的意见》([2009]20号)文件中制定了2010年宜宾市酒产业的发展目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宜宾地方经济,宜宾学院图书馆从2002年起筹建了中华酒文化数据库,共收集数据17 967条(截止到2009年12月22日);为配合酒文化资源建设,2007年9月又专门筹建了酒包装文化陈列室,现收集酒包装3 001多件。另外,2009年宜宾学院成立了发酵资源与应用实验室,12月又成立了“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研究与合作,目前学院正与四川理工大学联合申报“四川省酒文化中心”。

1.2研究用户需求以进行战略分析和准确定位

从目前查询的国内各种学术刊物、图书资料、网上信息资源,以及通过问卷方式对“中国酒网、中国红酒网、闻酒知香、酒之园”等近年来部分企业投资或企业化运作的酒类信息网站利用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部分酒类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信息收集能力有限,对信息加工服务能力的依赖性愈来愈强。而我国酒类网站平台结构设计不合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缺少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开发与利用,忽视技术成果转化,网站信息知名度较低,客户群较小,很难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在对我国酒文化网络信息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宜宾学院图书馆对“酒文化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服务进行了战略分析和准确定位,从新的视觉更多地关注从数据一信息一知识,成果一产品到产业这一价值链的实现,从深层次的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建设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架起一座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业沟通的桥梁,实现酒文化的知识共享和酒产业信息服务的联盟。

2构建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2.1硬件设备

由于web3.0支持多终端跨平台知识共享,所以基本的通信设备必不可少,如pc,internet,intranet, wap手机、pad及专用客户端等,而这些设备现在都已经普及,所以构建知识共享平台有充分的硬件基础。

2.2软件支撑

宜宾学院图书馆2010年引人商业化软件:北京世纪超星的medalink系统。该系统提供的元数据存储管理系统正是在吸收跨库检查的优点上进行改进的,通过优先对元数据进行存储和预处理去重新排序,为用户提供了互联网搜索引擎方式的检索体验,保留了对跨库检索的功能,为用户提供统一人口。其外文搜索系统是基于开放url标准的多级调度系统,能自动更新调度知识库,可以对125个国外最流行的外文数据库无障碍地查询。其主要的技术模块有:联合目录统一检索;统一认证;元数据建设;数字资源调度及推送;文献传递;统一结算;中心门户系统;远程访问。

2.3经费保障

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开放、合作、共享、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向社会提供酒类科技文献共享和科技创新决策分析服务。争取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和企业赞助,对酒类元数据仓储题录信息进行加工,实行无偿服务。对部分增值报务,如原文传递、科技创新决策分析、产业情报监测分析等实行有偿服务。制定统一的收费和服务标准,根据成员提供的文献服务量进行结算和支付。

总之,不论是硬件设备、软件支撑,还是经费保障上,都已具备构建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条件。

3构建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框架

网络信息服务是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网络提供和网络传递的服务活动。在充分考虑web3.0环境下知识共享的特点,设计了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框架,该平台共分为3个层次:信息资源层、信息服务层和门户访问层。

3.1信息资源层是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

图书馆收集酒类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科技成果、政策法规、电子图书、视频资料等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形成酒类文献元数据仓储知识库。由宜宾学院与北京世纪超星数据有限公司利用madlink系统合作建设,并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分发和提供使用。

3.2信息服务层提供平台知识交互所需的基础功能和核心服务

(1)个性化知识搜索。w eb3.0的信息智能分析和过滤功能使资源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用户提交检索信息,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开放api的服务,将满足成员不同需求的应用程序集成起来,形成多个智能过滤器,对成员的信息进行过滤;然后将过滤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接着访问数据库中的成员元数据并与酒文化特色库进行本体匹配;最后从酒文化知识库中搜索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化的知识。

(2)由于高校图书馆过去受到技术的局限,早期的个性化服务研究基本上只停留在信息定制、信息推送、个人借阅查询以及系统推荐等。而web3.0的出现,其跨网站的信息聚合、精准的智能搜索、高度的自等特点,使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能提供以下核心服务:酒类文献学术搜索、全文资源调度下载、原文传递、科技查新、定题服务、rss服务、酒产业服务、酒产业情报监测分析等服务。

3.3门户访问层该层是平台的入口‘

(1)多种终端接人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包括internet,intranet,wap手机、pad、机顶盒及专用客户端等获取信息。多终端平台是we63.0的特征之一,它能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公用显示装置与个人智能终端的通用,为用户的获取与共享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根据其功能和服务的对象设置了常规栏目与读者交互栏目。我们根据宜宾学院中华酒文化研究数据库的主题内容,将其分为9个子数据库:酒道论衡、酒的种类、酒的工艺(酿酒专家/酿酒工艺)、酒的器具、文化大观(包含酒的包装刀酒的典故/)的风俗硒的诗篇硒的知识硒与名人晒与时尚硒与文艺/中西酒文化差异)、酒与健康、酒与经济(酒界精英业咨询硒业厂商)、酒的法律、天下名酒。数据库的每一层都提供分类导航,以及题名、作者、摘要、主题、学科、机构、人物、基金等关键字进行智能模糊搜索,易于用户接受和操作。

(3)在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个人图书馆门户。在we63.0时代,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建设将发生根本性的革命,个人图书馆门户将取代图书馆综合化门户。它把信息聚合、智能搜索、信息微单元这些基础元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求,从知识库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从互联网上聚合其他信息,最终构建出自己的个性化门户,并通过它进行馆内、馆外资源的搜索。这样,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就可以了解每个用户感兴趣的主题内容,自动归纳推断用户的喜好,对新人馆、新上网的酒类资料进行自动推送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信息的和订阅获取个性化的酒类知识服务;而且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业作为个人门户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链接、共享信息单元。

酒文化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01-01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须系统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酒店基础理论课程对以“酒店认知模块———酒店岗位服务与管理能力阶段模块———拓展能力训练阶段模块”为框架的渐进式专业课程体系起到铺垫作用,对实现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具有深远意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须以行业职业要求为纲,以学生特点为本,以学生反馈意见为切入口,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革新,利用实用性、国际化、年轻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实现课程目标。

一、酒店职业认知类课程

酒店职业认知类课程旨在使学生对酒店职业建立正确、全面、直观的印象和认识,拓展酒店视野,鼓励其勤于涉猎酒店知识和规划自身酒店职业生涯,为其在日后开设的以日常具体工作岗位为背景的课程学习起到良好铺垫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安排上应摒弃纯粹的课堂理论灌输,可结合酒店一线指导教师开设讲座、酒店实地调研、资源搜集等方式开展课程,具体可按如下板块实施:(一)邀请合作酒店高管赴校做“酒店的企业文化、经营特色及机构设置”讲座。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直面酒店从业者并展开互动交流,能够容易把握酒店企业文化(如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形象文化、企业教育文化、企业礼仪文化、企业生活文化等)及酒店机构设置(如前厅部、宴会部、餐饮部、客房部等对客服务部门,公关部、采购部、人力资源部等后台部门的设置)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从而从宏观意义上初步建立对酒店行业、企业相对系统、正确的认识;(二)邀请合作酒店高管赴校做“酒店主要部门岗位设置、工作任务及技能要求”主题讲座,使学生从微观意义上树立酒店职业工作知识、工作技能、工作规范的感性认知;(三)安排学生参观业内大型知名酒店,使学生实地感受参观酒店的企业文化,形象了解其所从属的类型酒店在选址、客源、建筑、设施、服务项目、服务水平、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熟悉一般酒店主要业务部门的组织结构、各主要部门的基本构成和功能,加深知识理解和记忆;(四)要求学生回顾课程所学,并查阅相关书籍、期刊杂志和网络百科全书、酒店网站等网络资源,制定酒店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为题创作论文。

二、酒店英语课程

酒店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酒店英语进行交际、完成工作任务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教学必须贯穿“场景真实”、“交流实用”、“用语纯正”的原则,教师应积极改进目前市面相关教材工作场景设置失实、用语刻板等方面的不足,融合自身相关生活工作经历和英语学习应用的经验,制定、采用适合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具体可参考如下安排:(一)课程内容依据酒店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场景划分为不同单元,并于每个单元设立新词释放、常用单句、常用对话及情景短剧扮演教学环节,从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角度介绍、练习酒店英语表达;(二)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介绍西方文化和英语语言知识,夯实学生涉外交流基础知识;(三)在保证教学内容用语准确、纯正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和训练学生不拘泥于例句的束缚,灵活构思符合情景表达需要的用语,真正实现交流应用的课程教学目的。

三、世界酒店行业概况课程

世界酒店概况课程要使学生能够激发起学习酒店的兴趣、日后投身酒店工作的热情,能够搭建起整个世界酒店行业框架,学会分析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以有效地在今后指导酒店在企业拓展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可就学生特点做如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一)设置实用性教学内容。摒弃依照以“酒店含义、酒店业的产生与发展、酒店的特点和分类、酒店等级制度、现代酒店发展趋势”为线索的传统课程知识介绍方式,将课程知识重心放置于更适应岗位工作知识要求的世界著名酒店集团介绍上,并采用任课教师引领和学生展示的方式,立体认知当今世界知名酒店集团,使学生养成独立分析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有效掌握专业重点知识;(二)积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明确每节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目标、技能目标、重难点和相应解决方案,在此指导下在教材相关章节内容基础上,广泛融入中英文书籍、世界权威酒店组织网站、酒店行业权威中英文杂志(及网站)、酒店网站、网络百科全书等形式多样的拓展资料制作教案及教学课件(PPT);(三)充分运用各式资源增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网罗酒店图像(如真实的住店照片)、实物(如酒店宣传手册、会员申请表格、菜单、节日活动推介贺卡等)、酒店背景音乐、视频等各式各类材料,穿插当地酒店、西方文化、真实住店经历的介绍和讲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四)“师生互动,以学施教,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可设立学生展示单元,即每节课正式教学内容讲授前,邀请若干同学上台做小演讲,话题可涵盖酒店及酒店业的各方面,如可讲述关于酒店的新闻、见闻,或是对酒店职业、酒店管理、酒店管理教学的见解、意见和建议。

四、旅游知识课程

旅游业助推酒店业发展,因此要学好酒店管理专业,需从宏观了解旅游行业。旅游知识课程须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理解旅游基础知识对其专业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其对旅游事业的热爱,提高其旅游素养,积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基础。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包括旅游地分布、相关情况和风土人情知识,导游基本知识和工作概况,以及酒店、旅游企业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等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两个阵地,开展各式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教学主导,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延伸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一)采访调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于课外赴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访谈;(二)导游词设计和模拟导游大赛。学生在课前预先搜集关于指定景点的材料,依据相关导游词设计知识创作导游词,在课上按抽签顺序面向班级同学进行模拟导游,并于全体同学表演结束后以投票方式分别评选出最佳导游词设计和模拟导游奖项;(三)旅游基础知识问答竞赛。教师设置并公布旅游基础知识题库,学生事先通过复习教材、课堂笔记和搜集相关网络、书籍资源进行准备,于课堂相互竞赛答题,迅速巩固课程知识。综上所述,酒店基础理论课程是酒店从业者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石,是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实现的首要环节。在专业四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剖析课程目标,发掘学生主动性,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方能产生良好的教学反响,奠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酒文化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F7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37-02

目前,我国高职学校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现阶段酒店业的市场结构,没有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缺乏对现阶段不同区域不同酒店档次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的差异化培养。所以,造成了大量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转行从事其他行业以及许多中小型酒店管理人才的缺乏局面,导致教学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酒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一)酒店国际化

在WTO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大力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建设,而随着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主流产业之一,酒店业作为伴随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所以,我国酒店业向国际化迈进已成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酒店业的国际化发展主要包括本土酒店国际化和国际酒店本土化两方面,这两方面的核心需求都是酒店专业人才的国际化。酒店专业人才国际化,就需要其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流畅的跨国际沟通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成为了解全球化经济运行模式与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中小型酒店市场竞争力不强

新时期下,酒店对管理专业人才急切需求的另一原因就是中小型酒店的实力不雄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如今社会,酒店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随着人们日益改善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注重酒店的品牌效应。而中小型酒店为了塑造自身的品牌,发展酒店的独特优势,在酒店细分市场中抢占先机,就需要吸纳具有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逐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化地发展。但是,中小型酒店因为自身结构和资金的限制,无法提供更高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无法引进这样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降低了酒店在细分市场或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竞争力降低使得高素质人才更加没有加入的意愿,这种恶性的循环导致中小型酒店面临被市场排挤出局的情况,所以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迫切。

(三)客服和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

最近统计资料显示,餐饮、客房等一线技能服务岗位招聘人数已基本趋于平缓,而客户关系服务岗的需求则得到了一个迅速的提升,而在最近的一年中,部门主管也成为了需求热门职位。这一数据表明,客户关系服务类岗位和高端的管理专业人才存在着较大缺口,也体现了目前酒店行业的岗位需求重点已经由原来的技能服务型向关系服务型和服务管理型转变。这一转变就要求学校输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一线技能能力,更需要具有营销酒店服务、管理协调酒店内部结构以及管理客户关系的能力。[1]现如今,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市场营销服务水平已经成为了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需要学校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来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相适应的改革,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四)酒店内部结构不稳定

许多高职学生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酒店业是具有服务性质的行业,社会地位低,工作不体面,所以在择业的时候对酒店业抱有一定的偏见,而不愿意进入酒店行业中工作。其次,酒店行业具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在节假日期间或者大型活动赛事期间,酒店行业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而且酒店行业初期薪酬普遍偏低,这些原因导致了许多学生缺乏在酒店业发展的热情。最后,现在的酒店行业中大多数员工文化水平都偏低,服务意识或者管理水平也较淡薄,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酒店管理带来了困扰。并且酒店员工的职业素养偏低,忠诚度不够,导致酒店经常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局面[2],这些因素也严重限制了酒店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酒店业极度渴求高素质的管理专业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对酒店业的认识教育不够

在高职学校中,酒店管理专业相较于其他开设的专业,具有明显的服务属性,而传统的思想导致学生对这一专业有一定的偏见,只有少数的学生是源于爱好和清醒的认识而从事这项行业。所以,目前酒店管理学生对本行业的热情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就业率不高。高职院校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时,没有能够加强学生对酒店行业的认识教育,改善学生的传统观念;也没有仔细讲解酒店业的工作分布和工作强度,使得学生简单地认为只需要掌握管理知识,就能找一份待遇很好的工作,但是忽略了酒店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导致就业人才的心理落差,造成大量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流失的局面。

(二)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职学校的教学应该以实践能力为主,并且保证学生的素质、能力与从业单位的要求标准相适应。可是目前,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不能灵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学生普遍感受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出入,往往觉得自己学非所用,或者是大材小用,较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许多高校认为,酒店管理专业,就应该多安排管理课程,所以传授的管理内容较多,而其他的知识传授较少,比如英语知识、市场营销模式、公关处理以及酒店文化等。[3]现阶段,酒店企业在任用刚毕业的学生时,大多数都是安排在一线服务或客服岗位上,这是基本的人力管理规则,而且酒店业已经向国际化、多元化、人性化这些方向转变,所以需要高职学校根据实际的酒店行业需求来建设相适应的课程框架体系。

(三)师资力量匮乏

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底蕴,但是缺乏在酒店行业从业的实际经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就只能照本宣科,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开展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从业热情。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性课程,缺乏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在酒店实习中往往不适应,容易犯错受到领导的批评责罚,又或者学到许多不正规的操作,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工作热情,也十分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增强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首要的一点就是加强自身的师资力量,注重师资团队的能力培养。在新时期下,酒店行业需求的是既有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功底,又能进行对外交流、开拓市场、协调内部人员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所以仅仅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是完成不了这项任务的。学校可以组织任教老师进行集体化的培训,或者深入到具体企业中学习,增强他们的相关知识,对自己所授的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还可以聘请专业讲师,或者在社会酒店企业中招纳相关的人才为广大的学生普及知识和传授经验。建立专业化、全面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

(二)改进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开设了酒店管理这门专业,但是却没有去把握酒店行业的市场结构和发展动态,没有完善开展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所以,为了满足现阶段酒店行业的人才需要,学校就要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针对不同的职位需求开展更加具体的课程体系,并且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系统、具体、标准地接受专业知识的培养。

首先,酒店行业是一个具有服务性质的行业,所以需要对学生开展正确的认识教育,传播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其次,酒店行业是十分注重实践经验的行业,为了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训练,一般在学生工作初期会安排在基层锻炼,比如一些技能服务岗位或者客户服务岗位,所以学校教学要充分讲解这种现状,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培养学生的酒店基础服务能力,让学生能理解并适应酒店基层的工作压力,从中锻炼管理能力。再有,酒店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所以对酒店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知识要求很高,包括英语水平、国际经济运作知识、国际公关处理知识、国际法律法规知识等,因此学校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开展更深层次的教学。还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酒店行业的市场竞争也需要加强互联网系统的建设,无论是管理企业内部人员,还是对外营销服务系统,还有网上支付、订购系统,都需要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所以学校要加强学生的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培养[4];最后,酒店行业是一个人才流动比较频繁的行业,除了企业自身要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学校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升实践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可以多多开展小组讨论的活动,并且安排学生进行PPT制作,然后讲演;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仿真模拟设备,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酒店管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及解决措施。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还能增强学生对酒店管理流程的整体性认识。

其次,在校园内,可以吸引相关酒店企业的投资建设,构建以酒店管理为主体的“校园酒店”,然后选拔学生进入其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提前感受酒店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实际操作强度,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也为企业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最后,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注重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为学校的酒店管理教学带来两个好处;第一,酒店企业可以派遣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来学校进行辅导,传授经验,给学生详细讲解工作的流程、企业的人才需求发展、酒店营业理念以及相关的管理技巧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质量;第二,学校定时输送一批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

四、结语

酒店行业市场已趋于饱和,细分市场竞争激烈。在全球化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推进下,国际化、多元化、智能化的酒店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时,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市场差异化的需求,应该从认识观念、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对外沟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建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酒店行业的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宏.基于我国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袁畅.基于就业引导理念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电子制作,2014,14:269-270.

酒文化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程 双语教学

“调酒知识与技能”是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以小班化和模块化教学为特征,以培养国际邮轮酒水服务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鸡尾酒调制能力和酒水服务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现实教学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背离的矛盾,以及调酒人才的国际化接轨需求与学生酒水专业英语水平的弱化矛盾,在浙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积极探讨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施双语教学教学改革,通过学习能够胜任邮轮和岸上酒吧的酒水服务和调酒服务工作。

1“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1.1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需求

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两种极端,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高职教育成为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或培训学校问的模糊地带,双语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需求,可实现实践与理论教学并行不悖,二者互相耦合并进式发展。

1.2浙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浙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管理体制、税制改革、旅游产品、监管机制和人才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旅游人才的“加”与“减”,“加”的是英语水平高、服务技能好、综合素质强、发展潜力大的旅游人才,“减”的是传统高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思想呆板、行动机械、文化缺失的劳动力,双语教学改革能够扩大旅游行业酒水服务人才的有效供给,提高旅游供给结构中人才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1.3邮轮旅游调酒复合型人才需求与现实瘸腿人才供给的困境需求

据调查,每位游客在两周的邮轮度假中共消费16杯的鸡尾酒,基于每艘邮轮平均装载2200名游客的前提,两周的邮轮度假中每艘邮轮消费约35200杯鸡尾酒,国际邮轮公司抢占中国邮轮市场,对调酒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剧增,目前的教学安排与酒吧职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学生存在知识记忆呆板,理论基础薄弱,英语水平欠缺、课程理念模糊、操作技能机械等问题,培养的是不符合需求的瘸腿人才,双语教学改革是解决邮轮旅游调酒复合型人才需求与现实瘸腿人才供给困境的有益方法。

1.4调酒人才培养体系与浙江模式构建的需求

浙江旅游业在“双向国际化”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亟需构建独具特色的调酒人才培养体系和浙江模式,也是旅游业应对国际化及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夜间旅游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旅游业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丰富的夜间消费内容可延长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获得门票、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多种收入,杭州己形成吴山广场、湖滨路、保淑路、曙光路、黄龙体育馆为中心的酒吧五大片区,集中40多间酒吧,境外游客到酒吧消费成为新常态,年销售额在1500万元与2000万元之间的酒吧有八家。构建浙江调酒人才培养体系与浙江模式是旅游业发展的强烈需求,发挥科教对旅游业的支撑作用,推动形成更加和谐、均衡、生动的浙江旅游发展格局。

2“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可行性分析

2.1“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2.1.1现实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背离的矛盾

目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的现实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每一款鸡尾酒的调制程序和配方比例的讲解和操练,学生对酒水的内涵、酒文化和鸡尾酒中西文化差异认知不清,理论基础薄弱导致学生在邮轮、酒店或酒吧工作后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学生不能将调酒师升级为理论功底深厚、酒文化内涵丰富的终身职业。

2.1.2调酒人才的国际化接轨需求与学生酒水专业英语水平的弱化矛盾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调酒知识与技能”为专业实训课程,目前以汉语教学为主,英语教学为辅,学生在认识酒水、酒具和杯具以及调制鸡尾酒的过程中不能与英语相结合,国际邮轮是全英文面试,目前的教学安排对学生参加国际邮轮酒吧服务员、酒吧杂工和调酒师等职位的面试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到国际邮轮上也不能快速适应酒吧的工作,因此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2.2“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教师方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具备调酒师证书,并且具备相应的英语水平,到邮轮或酒店酒吧进行下企业挂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行业一线工作经验,能够胜任双语教学任务;其次,学生方面,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具备初步的酒水知识和英语能力,能够逐步适应双语课程,对于邮轮上酒吧的职位有一定了解,可以初步实施双语教学;最后,场所方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具有仿真的国际邮轮酒吧实训室,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能够开展双语教学。

3“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进路径研究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变现在以汉语教学为主、英语教学为辅的现状,实施汉英并重结合教学;改变统一的教学内容,国际邮轮上酒吧招聘的职位分为酒吧杂工(BarUtility)、酒吧服务员(Bar Server)和调酒师(Bartender),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以及国际邮轮上酒吧不同的岗位实施双语教学,将国际上流行的英式调酒、日式调酒和美式调酒纳入教学范围,通过比较学习掌握不同酒吧调酒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国际邮轮上,啤酒、u尾酒和葡萄酒的销量分别占据前三名,改变以鸡尾酒调制为主的教学内容,将啤酒和葡萄酒的品牌辨识和服务也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改变单一的鸡尾酒调制技能培训,将酒水文化、酒水服务与推销技巧和鸡尾酒创新技能融入教学中,结合中西文化,注重学生酒文化内涵修养的培育,既懂得酒水的品牌、配比和调制方法,又懂得每种酒背后的欧美文化背景,同时打造中国本土特色鸡尾酒文化,实现鸡尾酒品味创新及内涵研究。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翻转课堂教学

改变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的教学流程,翻转课堂发挥学生兴趣,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形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体系,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针对繁杂的酒水品牌和鸡尾酒配方等学习难点,实现表格化模式,使学生根据自身的记忆曲线制作自己的双语表格和多色表格,将学生的想法与实践纳入教学单元设计中,形成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

3.2.2桥段化模拟教学

桥段化模拟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融入具体的情景与桥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消费者在酒吧消费的不仅是酒水,更是一种服务、文化与氛围,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利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室“海邮驿站”,以酒吧实际工作场景和服务中的实践问题为导向,使W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再将知识内化到工作中,真正实现模拟教学。

3.3考核方法的改革

3.3.1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过程性考核适用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具有考核内容全面、考核方式灵活、学习效果反馈及时等特点。“调酒知识与技能”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是从事酒吧服务工作人员必修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更全面、更科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认真和高效。但过程性考核在操作性、周期性和量化性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二者相结合,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更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更认真的学习。

3.3.2柔性考核与顾客满意度相结合

柔性考核常见于企业绩效考核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广泛运用,企业采用柔性考核激励员工。引进柔性考核理念,将学生定位为学习者和酒吧产品供给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现个性化评价,将顾客满意度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课堂上,小组成员扮演不同年龄、性别、个性、国籍的“客人”,由“客人”评价,“海邮驿站”营运中,将真实的顾客满意度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实现以考核促学习的目的。

4“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原则

4.1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

在双语教学中注重重点知识和专业词语的双语标记和反复应用,授课时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解释专业名词的基本意义与专业解释的异同点,由先模仿英语到用英语服务客人,使专业英语与日常英语相融合,学生逐步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采用英语和汉语同时学习酒水知识,较好地在掌握调酒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英语的学习和对客服务能力。

4.2坚持理实结合的原则,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关于酒水的课程有以实训操作为主的“调酒知识与技能”,还开设以理论知识为主的《邮轮酒吧服务与管理》,二者相结合,学生对酒吧知识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施双语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酒文化基本知识范文5

关键词:通识教育;酒店专业英语;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16-03

通识教育,又译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自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此的研究和讨论。目前,通识教育的实施在发达国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国内的一些综合性本科大学也进行了小规模的实验。[1]随着通识教育的逐步实施,人们对于通识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也逐步深入和清晰。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精通某一狭窄专业的人,还包括学生远见卓识、精神及情感等方面的培养。换言之,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比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1]因此,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而且在其它各方面都能全面协调地发展,具备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责任、有助益的人。

二、通识教育与高职学生酒店专业英语学习相结合的意义

高职学生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生,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东西则学习效率较低,总体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高职学生的教育培养就不能完全照搬通识教育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的实施模式,而是要有所选择地借鉴,高职学生酒店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酒店专业英语是以酒店管理专业为背景,有机融合了酒店管理和服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型英语。“酒店专业英语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2]这一特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使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作依托,还要上升到语篇语义功能的深层,即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真正掌握酒店专业英语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增强和提高其运用酒店专业英语进行交际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酒店专业英语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与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必须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酒店专业英语的知识基础,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其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习惯和能力;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适应当今酒店国际性和先进性要求的职业人。

综上,在高职学生酒店专业英语能力培养中,可以而且应当应用“通识教育”,这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酒店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职业素质的需要;是高职教育育人本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所产生的相应情感等素质的需要;是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注重“广”、“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岗位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

三、通识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酒店专业英语能力中的应用

1.应用“通识教育”,设置酒店专业英语课程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2年正式设立酒店专业英语课程,学生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分两学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设立了《酒店情景英语一》和《酒店情景英语二》两门课程,课时量总计56个学时。由于课时量有限,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展开,只是象征性地涉及餐饮部、前台和客房的一些重要服务的介绍,教学质量无法得到稳步的提高,也无法适应酒店岗位设置的实际需求。

针对原有酒店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弊端,并结合酒店岗位设置的实际需求,应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对我院酒店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教学实践,力求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酒店专业英语的知识视野,并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针对学生就业较多的岗位——餐饮部、前厅、客房、康乐部和酒吧,分别设立了《餐饮情景会话(英语)》、《前厅情景会话(英语)》、《客房情景会话(英语)》、《康乐和酒吧情景会话(英语)》课程,课时量总计168个学时。这一课程设置打破了以往酒店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对过分狭窄的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深度的改革,体现了课程设置有宽度;同时,学习内容的扩展、延伸和衔接使学生能够打下全面而扎实的基础,形成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力求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今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能力,成为符合酒店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这一课程设置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通识教育”内涵的要求。

2.应用“通识教育”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以往《酒店情景英语》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明显显现出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的弊端——教师队伍过于单一;教学方式也一直延续只重视书面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训练的传统方式;教师讲解多、学生练习少;只拘泥于教材上表层语言文字的分析,缺乏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深刻理解酒店实务等深层语篇语义的功能,无法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

因此,鉴于酒店专业英语的学习特点及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向宽度及深度的改革,为了更加准确地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通识教育”的理念,我院在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引进行业五星级酒店餐饮部、前厅、客房、康乐部和酒吧等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员工参与到日常教学中,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校内教师侧重教材服务情景所涉及的服务步骤、服务要点、专业英语词汇以及句型的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夯实基础;企业优秀员工为学生补充酒店实际运营中的培训资料及服务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服务情景的对话演练,为学生创造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学习环境,培养其熟练、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和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的应变能力。

3.学生学习方法及教学效果——以《餐饮情景会话(英语)》课程为例

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针对酒店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餐饮情景会话(英语)》课程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酒店专业英语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开阔知识视野,培养职业素养。

在学习“餐厅预订服务”时,结合餐台预订、包房预订和宴会预订等相关服务情景,学生在学习时将单词“reserve”与所应用的情景联系起来——reserve the table,reserve the private room and reserve the banquet,很容易就记住了单词本身的意思及用法。而学生学习句型时,也是在设定的情景中尽可能多地学习多种句型表达,达到灵活选用的目的。例如,在结束预订服务“向客人表达期盼”的情景中,学生以掌握较扎实的结构“look forward to”为基础,进行知识点的扩充——We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arrival.We look forward to having with you.经过练习,学生在相应情景对话的演练中也能运用自如,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熟练掌握单词和句型用法的基础上,酒店专业英语更加注重服务步骤的学习,即运用英语来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因而,学生采用“将新知识的讲授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因为使用熟悉、已理解的知识解释不熟悉的知识,效果更好。例如,在学习“宴会预订服务步骤”时,学生结合已学过的“餐台预订服务步骤”进行对比学习,了解到在进行宴会预订时,同样需要询问客人的姓名、就餐人数、到达时间、餐品类型、付账方式等信息,不至于在提供服务时无从入手。然而,新知识的学习固然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但更应注重区别。因此,两种预订服务的不同之处就成了学生进行学习的重点——询问宴会厅的布置和预算等信息,并自主展开训练。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对于两种预订服务各自的服务步骤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在提供相应服务时加以区别。

其次,企业优秀员工积极参与到日常教学中为学生补充酒店实际工作中的培训资料并模拟工作场景进行服务角色的演练,这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前熟悉、适应岗位需求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校外教师结合校内教师的授课内容,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以与实际工作情景相接轨。例如,在学习“结账方式”的情景时,校外教师会补充一些有关信用卡的知识——酒店结账时常用的信用卡类型,发行国以及使用区别等,这是教材中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学生借此能够更好地理解信用卡结账过程,也能以此为契机自觉学习更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其英语表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结合当今酒店行业国际性发展的要求,学生也注重相关文化知识的导入学习,了解相关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开阔视野;同时,也作为学习酒店专业英语知识的有力补充和支撑,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3]例如,在学习“西餐服务”情景时,学生能够较熟练应用服务步骤和句型,并按照工作流程的要求提供完整的服务,但由于对于西餐就餐礼节并不熟悉,学生便采用视频学习方法学习西餐就餐礼节,其内容既有全部礼节的讲解,又有纠正就餐礼节错误的环节。在轻松、生动的氛围内,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巩固了这一服务情景中有关西餐上菜顺序等相关知识。

最后,学生酒店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也延伸到课堂之外。以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契机,聘请酒店餐饮部、前厅、客房部、康乐部和酒吧等部门经理,为学生做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员工素质要求、行业发展趋势等题目的讲座,学生在讲座中了解了当代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性要求,提高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开阔了学习视野,逐步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明确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酒店从业人员。

四、结语

以上是对通识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酒店专业英语能力中的应用的初步探讨及心得体会。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通识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酒店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克服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以及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适应具体服务情景的要求进而适应实际岗位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今后教学实践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莫敏.酒店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9,(1).

酒文化基本知识范文6

【摘 要】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中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长盛不衰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酒曲这种风俗小调因其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功能。从人的社会化的视角深入分析酒曲的精神内核,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层面),情感交流与互动(情感层面),伦理道德观念内化后的实践(行为层面)递进式地呈现社会化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酒曲文化的功能和当地民众对酒曲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内化的过程,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社会化 陕北民歌 酒曲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地处中国东、西部的交汇地带,跨域辽阔,气候干燥,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会区,长久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此频繁来往。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促进了东西部文化的交流碰撞,还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颇有助益,从而形成了中华大地上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中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长盛不衰的文化形式,逐渐与广大陕北人民的生活、精神、情感融为一体,成为既反映地域民俗又传递情感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

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也是陕北地区民俗的重要内容,陕北民歌与酒文化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中,多流行于榆林和延安的酒曲因其唱词朴实、内容诙谐、寓意深长等特点深受劳动人民欢迎。

酒曲,是陕北人民在饮酒猜拳时助兴的一种民间歌曲,因贴近生活,成为陕北餐桌文化和酒桌文化的一部分,称做“酒曲”或“酒令”。它属于民歌体裁风俗小调的一种,曲调一般固定不变,唱词则根据饮酒时的情境即兴创作,根据酒曲的内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敬酒曲和对酒曲两种。

陕北地区素有“无酒不成宴”之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民间音乐的不断发展,酒曲逐渐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有酒就有曲,无曲不饮酒,无曲不成宴,形成了当地的一种饮酒习俗和文化特色。酒曲的独特性在它的社会功能上颇有体现。它不仅包含了一般酒歌中蕴含的实用性与娱乐性,还因其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鲜明的教育功能,历史、文化的承载和传播功能,情感、信息的传递功能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酒曲经久不衰的传承过程,实际上也是陕北人民精神和思想的成长史,它丰富的内在特质,为我们展现了当地人从拥有自我意识到形成其伦理道德观念这样一条社会化的道路。从人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酒曲,不仅能让我们对酒曲的社会功能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们理解陕北民歌的传承路径和陕北人民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自我认知的逻辑生成——酒曲互动促成长

酒曲,是与餐桌文化和酒桌文化相伴而生的音乐形式,主要以声音和节拍传递旋律,以祝酒词等表达感情。人们在酒席间互唱酒曲的过程,在传播学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信息的交流过程。正是丰富的信息传递与社会互动构筑了陕北人民的认知体系,推动了认知层面的社会化,使人的个性得以健全。

1、自我意识的凸显

符号意义上的文化互动,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来源,酒曲在表达和传播上表现为一种语言符号,并以其角色扮演的社会化过程完成人的渐进成长和人格完善。酒曲,无疑就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互动时所使用的符号,而歌唱行为本身则是个体在社会大舞台上按照特定规则完成角色扮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不仅歌唱者自身会对自己进行评判,这个行为所涉及的其他个体对歌唱者也形成看法和评价,歌唱者进一步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作出反应,逐步形成自我认识。

符号互动论作家乔治·H·米德认为,自我主要有“主体性的自己”和“客体性的他人”,客体性的他人表达的是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主体性的自己则是主体对他人或是客体的反应。在陕北地区这一特定社会情境中,以酒曲方式进行的人际交流自然是个体的重要社会体验。对歌过程中,主我在释放本能反应的同时,必然要对经验进行深层反思,与制约社会情境的客我不断互动、相互作用,从而在歌唱中加深自我观察、自我评价,构成人格的动态发展过程。

2、心灵的形成

通过演唱酒曲,陕北人民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形成了米德所谓的“心灵”。幼儿最初在宴席上听到酒曲时,不能理解歌词的意义,只会做出受到刺激后的本能反应,例如简单的模仿等。通过观察与模仿,儿童意识到不同的歌词会使他人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从这些反应中学会理解酒曲歌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开始主动学习运用这一社会姿态。当儿童能够在大脑中运用符号或语言预演针对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选择合适的酒曲进行演唱时,米德称这一过程为“想象性预演”。米德认为,若个体具有了“想象性预演”的能力,个体就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心灵”。因此,心灵的培育发展是一个培养“想象性预演”能力的过程。

在对各种酒曲的普遍意义有所把握后,个体借助酒曲的唱和与他人进行姿态的会话,由此形成的意义系统在个体心中内化、积淀下来,个体就有了心灵、有了思考,为以酒曲形式进行的共同交流提供了可能。随着人的成长,个体通过酒曲进行的社会互动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由此形成的心灵也处于变化中,不断地向更高的社会化层面发展。

3、对社会的认知

自我意识的凸显和心灵的形成为社会认知奠定了基础。对于儿童而言,群体的普遍歌唱,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熟悉的歌唱环境。这种熟悉感让儿童认识到,我们这里本来就是这样:有酒就有曲,无曲不成宴。根据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人一来到世上就不可避免的与周围人和环境发生交集,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他们学习经验、丰富自身,它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强调通过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发掘个性和潜能。于是,儿童通过酒曲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了解和把握社会。

酒曲不仅仅引导儿童开始认识社会,更贯穿于个体社会认知深化的整个历程中。约翰·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写道:“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传播而得以持续存在,而且还应该说是在传递、传播之中存在着……人们因共有的事物而生活于一个社会中,传播就是人们达到共同占有事物的手段。”酒曲传播把人和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酒曲把它的内在特质变成所谓的“共同占有的事物”,这种事物越多,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就越充分。

米德认为,社会主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学习理解对方“有意味的符号”,并获得与客体性的他者基本统一的“共同意义”。由此可见,互动是以对符号的使用为先决条件,以“共同意义”的生成为最终目的,而自我、心灵和社会这三个层面的认知则是在符号使用的基础上实现共同意义的基本分析单位。酒曲这种符号,在千百年传承过程中使人们在逐步凸显自我、形成心灵、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层面的社会化,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二、情感的价值认同——情真意切化杯中

儿童在参与酒曲行为中所引起的各种情绪在认知系统的作用下,逐渐沉淀为稳定的情感态度,实现了个体对于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换言之,酒曲的传唱推动了人的社会化过程,同时,社会化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情感历程。酒曲对情感社会化的动力机制及作用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动机作用

酒曲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苏珊·朗格),必然带有某种情感或态度——快乐、喜欢、敬畏、尊重、羡慕、爱情、责任等等,社会化对象通过对酒曲活动的感性参与而获得的深层情感为其做出内化或拒绝教化的决策从而确立某种态度提供了直接动机。

2、导向作用

社会化的主体在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时候,总会与一定的情感相结合,酒曲歌词通常会赋予社会认可的事物以积极的情感,赋予社会不认可的事物以消极的情感。这种情感对社会化的对象具有明确的信号导向作用,告诉社会化的对象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譬如在劝酒歌里有一首《担承我们年轻人》唱曰:“一来我人年轻,二来我初出门,三来我人生认不得人,好像那孤雁落在凤凰群,展不开翅膀放不开身。叫亲朋你多担承,担承我们年轻人初出那一会门。”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希望他们明确自己在这个社会所处的位置,引导他们建构起有关约束、责任、秩序的情感知识。

3、感染作用

酒曲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空洞的说教和强制的命令相比,酒曲的歌唱者用他的行为向其对象传递某种信息时,对象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情感规范,并在歌曲所建构的氛围中得以加强。比如,神木酒曲《好容易遇在一搭搭》:白粼粼清酒脆香香菜,我把那朋友们请起来。二秋秋韭菜扎把把,好容易遇在一搭搭……句句流露出主家对客人的珍惜和热情,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强化了酒桌上的深厚情谊。作为社会化对象的个体在接受或拒绝某些社会事物时,总会受到对方情感的感染,在由移情过程唤起的情感共鸣中更容易接受施教者的思想观念,使社会情感得以融入日常生活规范。

4、培养作用

在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主体对象不仅要获得相应的情感知识,还要学会情感表达、情感运用和情感控制等多种情感能力。酒曲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功能,为参与者提供了发展情感能力的契机。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常常对歌,一方唱一方和,表达爱意,在喝酒时便通过酒曲往来传递情意,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情感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当然,恋人间表达的是爱慕、依恋之情,对同伴表达的则是友爱之情,对长辈表达的是尊敬之情,这些不同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酒曲来锻炼。

认知指导情感的形成,而在酒曲互动过程中情感知识的丰富、情感能力的发展又成为进一步认知的基础,两者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使伦理道德实践贯穿于酒曲行为中,最终形成了如今带有鲜明礼俗特征的酒曲。

三、伦理实践的内化机制——酒俗传承礼为先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佳誉,自古以来,礼便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范例。对社会规范的了解与对血缘关系的认同相结合,形成了传统酒文化中以酒礼来规范和调整君臣、父子、长少、贵贱等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而这一伦理观决定了酒曲成为礼俗的典型表现。

伦理实践在酒曲中最突出的反映自然是那一整套特定的程式、步骤和规范。在神木、府谷一带,酒坛场的流程主要分为告坐、要酒、看酒、让酒、奉承、对酒、退酒等,不同的环节对应不同的酒曲,如迎宾曲、起酒曲、敬酒曲、对酒曲、劝酒曲、辞酒曲、散酒曲等。当进了主家的大门,对方会先给你唱一首迎宾曲:“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这梦也不梦那老张来。一般的那烟酒是没多炒两个菜,招待得不周你多呀么多担待。”酒坛开启后,主人或陪酒的宾客开始唱敬酒曲活跃气氛和送上祝福。酒过三巡,酒量小的人可以唱辞酒曲推回去,既不失礼,也不至于扰了兴致,这些形式中凝聚的正是融合在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礼。

除了上文所说吟唱酒曲特定的套数,针对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主家和宾客,酒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家庭小聚,氛围轻松活跃时,常有表达生活琐屑或简单情绪的对歌,即兴出口,各显其能。如一方唱道“月儿弯弯照高楼,几人欢乐几人愁,什么人在高楼饮好酒?什么人丢下在外头?”,另一方则对上“月儿弯弯照高楼,新女婿欢乐新媳妇愁,客人亲戚在高楼饮好酒,吹鼓手丢下在外头。”没有九曲回肠痛彻心扉的深情,浅唱辄止,韵味无穷。若是请喜拜寿则又不同:“喝酒的人儿坐朝廷,荣华富贵你享不尽。那是咿呀嗨,是喝起来。”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始终贯穿其中。

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对伦理学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最终给出结论,即他试图论证的“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正确性。“人道主义伦理学”认为,伦理行为规范应来源于人的本性,否则就会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分裂。但是酒曲文化中体现的并不是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伦理观,就本质而言,中国的酒礼给人们灌输的就是三纲五常的伦理传统。饮酒高歌不是肆意忘情的一种举动,它会因为个人的身份、地位或者他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而改变精神内核,人们内在的本源性的需求被压抑,人的本性反而受到了某种家庭关系或社会关系的束缚,这在弗洛姆的作品《为自己的人》中偏向于“权威主义伦理学”一派。在这样一种伦理观念中,由权威来说明什么对人是善的,并由权威规定行为的法则和规范(这里所谓的“权威”指的是非理性的权威,可以理解为通行的集权主义和反民主主义制度)。当然从这种意义上讲,在唱酒曲的过程中指导人们践行礼仪的伦理道德,并不能完全契合权威主义伦理学的观点,毕竟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历经多次时代性变革的中国已然不是一个完全由权威来主宰的社会。但是单从酒曲这一种礼俗行为观之,历史的车轮在过去几千年里留下的深深车辙,依旧把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烙印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内心。

结语

酒曲文化的内在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作为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质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还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陕北人民的生命历程。情感对认知产生影响,认知又反作用于情感;同时认知和情感双向作用,赋予了酒曲行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色彩,这种逐步深入的社会化过程在不少陕北民歌的传承中都有体现。数百年来,陕北民歌就是在这种生命本能和社会演化的驱使之下匍匐而生、匍匐而行、匍匐而歌的。近年来陕北民歌的影响力渐趋衰微,光从音乐魅力与历史积淀两个主要层面彰显它的价值已远远不足,选取“社会化”这样的理论研究视角,关注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全,或许能挖掘出陕北民歌鲜为人知的根性价值,为其传承和发扬开拓光明前景。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社会实践重点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①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88

②诺贝特·埃里亚斯:《个体的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8

③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53

④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华夏出版社,1999:131

⑤张智斌,《论陕北民歌的功能性在当代社会衰微及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55-156

⑥孙端详,《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⑦李蓉、王立刚,《试论中国酒文化的伦理底蕴》[J].《作家》,2011:152-153

⑧李苓,冯剑侠,《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符号互动——以〈鲁豫有约:爱人同志〉为案例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106

⑨万伟成,《中华酒文化的内涵、形态及其趋势特征初探》[J].《酿酒科技》,2007(9):104-107

⑩刘军,《少数民族的酒歌及其社会文化功能》[J].《云南社会科学》,1995(5):66-69

⑾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